- 38.00 KB
- 2022-07-2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高考试题概括能力的考查方式及其对策作者:孙双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合刊一、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含义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所给出的历史材料,对试题涉及的具体历史事件及其内容作出定义或概念的概括,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涵。其基本方式是“××是××××”,如1993年全国高考卷第42题曾经考查“榷场”概念。【例1】(2001年四省文综卷第26题)该政策(指“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答案:D。【例2】(1995年高考历史卷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答案:B。2.能力提高对策。首先是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区间。其次是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体。再次是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后是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这样,方能比较完整地概括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含义。【例3】概括“榷场”的概念。“榷场”是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时间),政府(主体)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原因和特点)。【例4】概括“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它是指“1840~1919年(时间),中国资产阶级领导(主体)的以推翻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革命(原因和特点)”。二、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性质、实质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所给出的历史材料,对试题涉及的具体内容作出定性分析,以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例5】(2000年高考历史卷第34题)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B.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nC.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D.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答案:D。【例6】(1997年高考历史卷第17题)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答案:B。2.能力提高对策。(1)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性质的一般方法:首先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时限);其次,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体和客体;最后,确定根本属性或事件属性。其模式是“时间+主体+客体+内容或目的+根本属性+事件属性”。【例7】概括楚汉战争的性质,按照上述模式可概括为:“楚汉战争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时间),刘邦和项羽(主体和客体)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目的或内容)而进行的争霸战争(根本属性)。”【例8】概括“府院之争”的性质,可概括为:“府院之争是1917年7月,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为参加一战而进行的一场权力斗争。”(2)概括历史事件实质的一般方法:首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体;其次,确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再次,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性质或属性。其模式是“历史事件主体+本质属性+本质或目的+事件属性”。【例9】概括楚汉战争的实质,按照上述模式可概括为:“楚汉战争(事件主体)实质是两个集团(本质属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的战争(事件属性)。”【例10】概括“府院之争”的实质,可概括为:j府院之争实质是美国和日本争夺在中国特权的斗争。”三、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阶段特征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概括出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某些特殊方面的历史特点。【例11】(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参考答案](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例12】(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24题)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I'_lk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n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2.能力提高对策。(1)从纵向或横向的角度去比较得出结论。(2)准确把握一定历史阶段在量变或质变方面的程度。(3)准确把握特殊的历史现象及其特殊方面。【例13】概括中国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其特征(从纵向比较)。结论:春秋时,吴、越两国占据江南,三国时期,江南经济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社会经济已呈现上升趋势;隋唐时期,继承南朝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五代十国后的两宋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突飞猛进,其明显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并确立了在中国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例14】概括美国独立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的主要特征(从横向比较)。结论:美国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1848年欧洲革命与以前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摆脱民族压迫、继续铲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要求为主要目标;在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质。四、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揭示作用于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例15】(2004年全国文综卷第39题)(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参考答案]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特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例16】(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39题)(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参考答案](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4)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降水集中。2,能力提高对策。(1)构建原因分析的模型,按图索骥。如,构成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原因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当时的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当时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流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⑥人民群众因素:分析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因素。又如,构成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①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这是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②政治因素: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及其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要求掌握或分享政治权力。③思想因素: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里展开反封建统治及其精神支柱的斗争,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④\n群众因素:广大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活动一般是同情、支持甚至主动参与到革命中,为革命的进行乃至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再如,构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①政治条件:资产阶级统治地位是否确立。②资源条件:是否具备经济发展的自然、人力资源优势。③市场条件:是否拥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开放的国际市场。④技术条件:是否有科学技术的积累或领先地位。⑤资本条件:是否为经济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⑥政策因素:是否具备促进经济发展的适当政策。(2)紧紧抓住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直接提取。【例17】归纳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结论:①政治因素:秦汉时期,因率先跨入了封建时代,封建国家长期的“大一统”局面,是文化发展的政治前提。②经济因素: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封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是促成文化发达的物质基础。③民族交流因素:秦汉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各民族间政治联系得到加强,这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④历史基础:先秦时期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基础。⑤外部因素:秦汉时期,中外交往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西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交往活跃,中外文化交流得到发展。⑥内部因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崇尚,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⑦人民群众因素:秦汉文化的发展是广大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果。【例18】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结论:(1)主观方面:①经济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JtLk_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但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阻碍。②政治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加之戊戌变法的失败暴露了改良方案的局限性,资产阶级要求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③思想方面:由于清末留学热潮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举起了天赋人权、民主平等、主权在民的旗帜。1905年,孙中山又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革命主张逐渐被广大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接受。④群众方面: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及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权利的运动,还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而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萍浏醴了比较充分的动员工作,这些也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客观方面: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和发展,使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造成武昌地区清军兵力空虚,这为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例19】归纳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结论:①政治前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英国的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确立了他们在英国的统治地位,这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②资本条件:通过发展海上贸易,对殖民地的掠夺,海上劫掠,贩卖奴隶,殖民战争等积累了大量资本。③劳动力条件:18世纪,圈地运动盛行,它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又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④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⑤\n资源条件:煤铁资源丰富。国内交通便利,有许多适于航行的河流,便利的交通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⑥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⑦政策因素:实行相对宽松的宗教政策。当时(1785年)法国国王实行宗教迫害,大批胡格诺教徒被迫离开法国,来到英国,他们富有创新精神,他们中间有许多发明家和企业家。五、概括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影响(评价)和启示。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对试题涉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作出概括,以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今后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例20】(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26题)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答案:B。【例2l】(1999年高考历史卷第4l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答案略)“3+X”高考模式下,这种类型的试题由于强调时代性、人文性等因素,在高考试卷中多有出现,并逐年增加。如,2000年四省文综卷第26题第(2)小题:“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第(3)小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第40题第(5)小题:“……据此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经济意义。”等等。2.能力提高对策。首先,从当时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立足于“当时或当地”。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立足于“发展”。再次,从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不足及其局限性,立足于“局限性”。最后,从当代和将来的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现实意义和经验教训,立足于“当代和将来”。【例22】分析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①当时或当地角度:它为即将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②历史发展角度:为后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亚洲仁人志士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③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启蒙思想仅仅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④当代和将来角度:其“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等思想主张,对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23】(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40题)(5)……据此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回答该小题的模式操作为:①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当时或当地角度)。②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历史发展角度)。③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当代和将来角度)。\n六、概括历史材料的具体内容、论点或核心1.考查要求分析。要求作出对试题所给出的历史材料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或整题整段材料的论点(核心)概括,这是高考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的主要方式。【例24】(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例25】(2001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3)①材料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能力提高对策。(1)属性归类法,即把同类属性相同的材料及其观点分门别类地列出。(2)单段材料概括法,即把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及其论点概括出来。(3)按试题要求提取法,即把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提取出来。【例26】例25中的第(1)小题中第一段表格材料反映的特点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二段材料反映的特点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这里使用的就是“属性归类法”。【例27】例25中第(3)小题中第①②问得出的结论“非体力劳动者在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超过了体力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这里使用的就是“单段材料概括法”。【例28】例24中得出的结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这里运用的就是按试题要求(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提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