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8 KB
  • 2021-10-15 发布

精编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社区管理论文5000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社区管理论文5000‎ ‎ ‎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 录 1.1问题的提出背景 3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4 1.2.1研究目的 4 1.2.2研究意义 4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研究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5 2.1农村义务教育概述 5 2.1.1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念 5 2.1.2义务教育特征 6 2.2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政策的历史沿革 6 2.2.1政府统筹管理、社会集资办学阶段(1949 -1978) 6 2.2.2以地方政府为供给主体和多渠道集资办学阶段(1985-1993) 6 2.2.3分税制阶段(1994-2000) 7 2.2.4以县为主的供给主体阶段(2001-2005) 7 2.2.5经费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阶段(2005年至今) 7 3.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效率不高 8 3.1.1教职工结构不合理 8 3.1.2投资结构不合理 8 3.1.3物力资源利用率低 8 3.2供给政策执行不到位 8 3.2.1 “两免一补”政策在有些地方并未落实 9 3.2.2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9 3.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难度较大 9 4. 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数量 10 4.1.1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0 4. 1. 2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10 4. 2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金 10 4.2.1设置农村义务教育硬件维修专项费用 10 4.2.2设置农村教师培训专项费用 10 4.2.3设置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等专项费用 11 4.3加快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 11 4.3.1同一标准规划城乡学校建设 11 4.3.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11 摘 要 在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力度的今天,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己得到基本的缓解。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我国义务教育供给政策的历史沿革;接着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肯定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从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数量、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加快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政府供给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the supply o 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so the problem of rural children have no chance to go to school have been solved. Because of the historic reason, the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fallen behind the civic one, it has restricte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s of the countryside, it has affected the whole national quality enhancem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we must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hina's polic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supply of History; and then analyzed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made sure that ou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ults also clearly points out the impac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obstacles; and on this basis, from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a r easonable allocation of funds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school constru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 improving the supply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and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 countryside compulsory education;government supply;public product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背景 中 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无论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长远大局来看,还是从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税费改革对整个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但同时使农村义务教育陷入了经费不足、难以运转的困境,这就需要思考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就必须以充足、稳定的财政投入为保证。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仍是经费不足,由于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义务教育城乡差距扩大,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增大,各种名目的高收费、乱收费层出不穷,子女就学困难等。自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些列旨在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国家有关政策是否有效落实,尚存在哪些问题等,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2.2研究意义 农 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却存在着发展滞后和教育质量不高的弊病。造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义务教育的忽视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以来的供给不足。长久以来,作为原本应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公共事业,农民却不得不为接受这种名义上的义务教育而买单,因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在“两免一补”政策新形式下,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从理论上说,贫困孩子上不起学的情形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在这种新形式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和义务教育质量如何,我国是否实现了教育公平等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种新的形式下研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目的是认识费改后农村义务教育制度的基础、本质和设计原则,在总结国外义务教育投入制度成功经验的同时,分析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我国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总体思路,并从各个角度提出具体建议。根据研究整体思路与内容,论文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确定论文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内容、步骤和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介绍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概念以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论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 第四章,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对策。主要探讨如何促进国家教育行政主管本门有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 第五章,结束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1.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 ‎ 通过搜集、整理、查阅相关研究论文、专著、年鉴等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文献法使本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研究,使本人的研究方向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2)比较研究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义务教育的研究,了解了国外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成就,国内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不足,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以更好地剖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机制。 2相关理论综述 2.1农村义务教育概述 2.1.1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概念是国外翻译过来的,当初翻译过来的时候,其名称多种多样,有的称之为“强迫教育”;有的谓之“普及教育”;有的谓之“免费教育”;有的谓之“国民教育”。这些不同的称谓都译自英语Compulsory Educationo Compulsory在英语中有强迫的意思,日本翻译成“义务”,中国沿用日本的译法,称之“义务教育”。《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中说“‘义务教育’一语,系由日人就英语Compulsory E ducation译出,我国沿用之。英语Compulsory原有强迫之意,亦有称之为强迫教育者。”以上的名字虽然不同,但其意思大体相同,即: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是为全体儿童提供一种养成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由国家立法予以保证,主要由政府举办,具有强迫性、免费性的教育。它为适龄儿童将来继续接受教育与参加工作打下必备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由于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与对象在认识上也就有了差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义务教育是以生活在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在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里农民处于不利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使农村适龄儿童、青少年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发生的地点在农村,教育的对象为农村适龄儿童、青少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是指县城以下的乡(镇)村基础教育,亦可称乡(镇)村中小学教育。 2.1.2义务教育特征 作为义务教育,其具有如下特征: (1)教育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权是公民发展权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和地区,也不论家庭经济状况,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受到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保护。这是实施义务教育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直接目的。 ‎ ‎ (2)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称性 适龄儿童和少年在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同时,并不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保障行使这种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主要由国家、社会和家长承担。其中,国家一般负有提供教育设施,如创办义务教育学校并向贫困家庭提供补助使其能完成义务教育:任何组织负有不得雇佣学龄儿童和少年作为劳动力的义务;家长有送子女入学的义务。 (3)实行免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免收学费,学校所需一切费用均由国家及社会承担。《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宣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义务教育免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措施和重要保证。 以上三大基本特征,可以说构成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只有同时具备这三大基本特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义务教育。 2.2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政策的历史沿革 2.2.1政府统筹管理、社会集资办学阶段(1949 -1978) 建 国初,国家对教育经费的管理采取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小学,无论是中央拨款的经费还是来自地方的附加教育事业费或附加公粮,都是由各级政府统一筹划、统一支出的。后来随着对私立学校的接管、改造,全国绝大部分学校的经费管理都纳入了这一体系。此外,为当时小学教育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在当时也提出了政府统筹管理、允许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民办小学的方针。为进一步扩大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来源,1958年,财政部、教育部又共同制定颁发了中小学收取学杂费的办法。 2.2.2以地方政府为供给主体和多渠道集资办学阶段(1985-199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教育体制变革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确定了由乡级政府负责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体制。《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但由于财政体制的制约,随后出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七条却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这等于政府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细则”变相违背《义务教育法》,在学费之外开了“收取杂费”的口子。导致百姓的教育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屡遭社会批评,承受着国内外巨大压力。但总的来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政府统筹,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与当时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相适应的。 2.2.3分税制阶段(1994-2000) 1‎ ‎994年的分税制和之后的税费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1994年,按照提高两个比重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目标,财政进行了分税制改革。改革的实践证明,分税制有利于规范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渠道,增强了宏观调控的财力供给,促进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但是,现行财税体制仍存在缺陷和不足:分税制着重强调中央集中财力的重要性,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入时,也都不同程度地按照上级政府集中财力的思路进行分税。这种从上至下财力递减的模式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的问题,造成了地方财税运行中的诸多问题。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逐渐上升,地方财政变得薄弱起来。各级政府间财力格局变了,然而教育的投入体制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加剧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 2.2.4以县为主的供给主体阶段(2001-2005) 税 费改革后,面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短缺的现状,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即“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一体制重申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明确了中央、省、地、县、乡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强化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投入的责任,通常被社会简称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提出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并对经费保障机制、人事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意见。2003年9月19日,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了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同时,该文件对中央、省和市级政府以及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也有详细规定。 2.2.5经费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阶段(2005年至今) 2‎ ‎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明确政府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担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个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首次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新《义务教育法》的通过,对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从教育法制建设角度讲,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修改,新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新法的实施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3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效率不高 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供给效率不高有多种表现,下面从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的比重、投资结构、物力资源利用率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3.1.1教职工结构不合理 在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非教学人员比重过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领导职位数目过多,片面强调小而全。教务、政教、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会计等单位统统是兼职少,专职多,这些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一线的骨干,挂了某种职务后,变成了脱产或半脱产的教育行政干部:二是“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导致后勤人员过多,分散了学校财力。 3.1.2投资结构不合理 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做足了表面功夫,把义务教育的资金用来建豪华校舍,至于电脑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导致教育资金的浪费,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3.1.3物力资源利用率低 校舍、图书馆及实验设备、远程教育设备等物力资源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合理配备和使用有利于减少投资浪费。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仪器设备、教室、实验室、农远设备等设施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有些学校实验室建好却因实验仪器设备或是实验材料不足而空在那里:有些学校虽然实验仪器设备按标准配齐,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相应的实验室与之配套,致使部分教学仪器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图书资料方面,阅览室开放的时间过短,师生借阅不多,阅览室实是“藏书室”。在多媒体设备方面,因为学校的维修资金有限,很多多媒体设备空置在学校。 3.2供给政策执行不到位 在 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实现“两免一补”的政策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大大提高。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义务教育的官方统计数据比较乐观,但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很多实际的问题。 3.2.1 “两免一补”政策在有些地方并未落实 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首次明确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从今年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教科书费用,政府对义务教育供给的增加,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但是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在某些地区尚未落实,学生每学期还要交一定的学杂费,加重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导致不少的贫困学生辍学在家。 3.2.2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 两免一补”政策,减少了学校乱收费的机会,但由于农村学校的收费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学校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等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乱收费现象主要体现在:(1)各种代收费项目多、金额大。具有普遍性的代收项目有“防疫费”,“教师奖励基金”,“纯净水费”,单车寄存费、还有报刊杂志费、牛奶费、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学校各种证卡费用、校服费用负担重。如一中学的餐卡要巧元,校徽要2元一个;学生缴费时要用银行卡,办证时要10元,初中六个学期需要交纳银行年费40元,这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笔大费用。“两免一补”政策给农村贫困的孩子带来了福音,但各种各样的乱收费现象增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成本,降低了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水平。 3.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难度较大 实 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使农村义务教育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不仅有着十分广泛的内涵,而且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发展的过程。但是其中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重点在农村。对乡镇教育、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其中关于小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装备条件建设标准的原则要求应该是:(1)有足够的布局合理的科学、实用的校舍。教室内有足够的采光和照明,逐步淘汰粉笔黑板。(2)有足够的、设施先进的各种学生活动室。(3)有标准的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和仪器设备。(4)有中等水平以上的语言实验室。(5)有规范的计算机室,有多媒体系统,可联网。(6)有标准化的、先进的图书馆、阅览室、可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有视听阅览室。(7)有先进的电教设备与系统,原则上每个教室有三机一幕(电视机、收录机、投影机、银幕),校内有闭路电视系统。(8)有标准的、先进的体育场地、风雨活动室、健身房、及相应的设施器材。(9)有标准的、先进的医疗保健室。(10)有先进的现代化办公条件与系统。 4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对策 4. 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数量 4.1.1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长期以来,我国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投入不足,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以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主,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从19%年的2. 5%上升到2002年的3. 3%,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 2%)、高收入国家水平(( 5. 5% ),接近低收入国家水平(3. 6%)。由此可见,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系统的配给偏少,这和我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很不相称,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国家应尽快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使之达到4%的水平,以缓解我国教育经费整体不足的局面。同时,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投入的比例,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 4. 1. 2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就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况不一,而农村义务教育规模庞大,学校数量众多,由基层地方政府具体负责提供和管理可以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规模较大,且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而基层政府财力相对不足,且收入稳定性较差,难以有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供给。我国目前“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极大地依赖地方经济发展,部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所以这种供给体制只能是转轨期的一种过渡模式。按照“利益归宿”原则以及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使中央和省级财政逐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主体,减轻县级财政的压力,缩小省际以及省内地区间差距。 4. 2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金 4.2.1设置农村义务教育硬件维修专项费用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图书馆、远程教育的建设、实验仪器的购置等,但农村学校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甚至处于闲置状态。计算机技术更新极快,硬件闲置在那里不使用是有损耗的。如果没有运营经费,实际上建设的信息化教室越多,浪费也越多。为了提高这些设施的利用率,建议安排专项资金对这些设备进行维修和管理,县级政府有能力解决的,由县级政府解决,县级政府没能力解决的,要加大高级政府对经费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于高级政府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减少对这些设备的购置,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来维修和管理这些硬件设施。 4.2.2设置农村教师培训专项费用 提 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培训的费用支出有关。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外的很多国家在提高老师的素质方面都做了努力:日本为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7年更换一次任职的学校,这种调换一般是在同一县或市内进行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的调换,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不变的。埃及政府对教师进行大规模培训,以此提高教师质量。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们要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办学设备,改善农村教师的在职学习条件,改革教师的培训方式,依靠优质网络培训资源,以本校培训为主,县乡镇集中培训为辅,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防止培训走过场。同时要依托教育研究机构和教师培训院校,加大培训队伍建设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师继续教育或相关培训经费要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建议将培训费用按人头直接拨给培训学校,在培训的时间选择上,既要保证学校教学的需要,又要切实保证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培训。也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或者周末以乡镇为单位邀请专家讲课,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4.2.3设置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等专项费用 为 了稳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队伍,当前还要切实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切实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尤其是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标准,建立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解决教师住房难、就医难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水平,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于教师的津贴、福利方面的支出,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比例承担,以确保这部分津贴能够按时足额发放,稳定农村教师的队伍,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4.3加快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每个孩子能否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衡量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尺度,因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己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4.3.1同一标准规划城乡学校建设 关 于学校建设标准,城市学校执行的是建设部、发计委、教育部2002年4月17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而农村学校执行的是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19%年12月20日发布,自1997年6月1日起试行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这两个标准对规范城乡普通中小学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执行不同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建设要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标准已执行10年,已不能适应加快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实行统一的城乡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尽管城乡学校目前还不能同步建设到位,但可以统一规划,农村中小学可以分步实施。同时要面向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争取在合格学校建设的基础上,以省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标准,在硬件上逐步向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 4.3.2加快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教学体系的现代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其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各构成要素现代化的支撑与服务。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按照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5结束语 我 国农村义务教育经历了由建国初的中央统筹为主,到现在以县级政府为供给主体的管理阶段,是一个由中央逐步向地方放权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力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义务教育最优供给体系的发展过程。随着分税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责任。面对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滑的现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力度,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政策的实行,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但是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村学生的教学条件差、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今天,如何提高义务教育的资金的利用率,改善义务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对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陶红:解读我国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J]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8期 [2]袁桂林:新机制新希望新问题[[JJ人民教育2006年第10期 [3]江西省教科所课题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 [4]张志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6期 [5]刘夏蓓:从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到“教育保障”[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任晓辉: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研究:文献综述闭北方经济2006年第4期 [7]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明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 ‎[8]高如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一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fJJ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9]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0]张守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探析[[Jl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