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 KB
- 2022-08-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管理学?考试大纲Management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根底课。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根本原理和原那么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根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根底。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根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掌握管理学的根本职能、根本概念、根本原理和根本方法,了解学科开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的涵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了解中外早期管理的思想,掌握根本的管理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管理活动〔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史前人类社会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国家管理,近代社会管理,现代管理〔二〕管理的定义管理:通过信息的获取、决策、方案、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三〕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四〕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五〕管理的属性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著作:?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别离;欧文人事管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开展〔一〕管理理论概述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二〕古典管理理论\n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异计件工资制,方案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别离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五项职能、十四条原那么〞;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三〕行为管理理论三为先驱者: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莉莲•吉尔布雷斯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H.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四〕数量管理理论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五〕系统管理理论〔六〕权变管理理论〔七〕质量管理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二〕管理〔三〕管理的职能〔四〕管理者的角色〔五〕管理者的技能〔六〕管理的属性〔七〕科学管理理论〔八〕组织管理理论〔九〕行为管理理论〔十〕数量管理理论四、考核要求〔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1、识记: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的特征2、领会:各个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二〕管理1、识记:管理的含义2、领会:管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三〕管理的职能1、识记:管理的七项职能2、领会:七项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四〕管理者的角色1、识记:管理者角色的内容2、领会:管理者所扮演角色的具体要求〔五〕管理者的技能1、识记:管理者技能的内容2、领会:管理者技能的具体要求〔六〕管理的属性1、识记:管理属性的内容2、领会:管理二重性的具体表达〔七〕科学管理理论1、识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2、领会: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八〕组织管理理论1、识记:〔1〕法约尔的管理五职能和管理的十四条原那么;〔2〕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2、领会:法约尔和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九〕行为组织理论1、识记:〔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的内容;〔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2、领会:行为组织理论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十〕数量管理理论:1、识记:泰数量管理理论的内容2、领会:数量管理理论对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n第一章道德与社会责任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德及道德的相关概念,了解影响管理者道德素的因素,了解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道德概述〔一〕道德的定义道德,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标准,管理人格,管理道德评价〔二〕四种道德观道德的功利观,道德的权利观,公平理论道德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一〕道德开展阶段:三个层次,六个阶段;〔二〕个人特征: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三〕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第三节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挑选高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准那么和决策规那么,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第四节社会责任概述〔一〕社会责任企业在承当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当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二〕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或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三〕赞成企业承当社会责任的理由和反对企业承当社会责任的理由;〔四〕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五节社会责任的具体表达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所在社区的责任三考核知识点〔一〕道德〔二〕道德观〔三〕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四〕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五〕社会责任〔六〕赞成和反对企业承当社会主任的理由〔七〕社会责任的具体表达四、考核要求〔一〕道德1、识记:〔1〕道德的含义,〔2〕管理道德的含义;〔3〕管理道德标准的含义;〔4〕管理人格的含义;〔5〕管理道德评价的含义2、领会:道德对管理活动的作用〔二〕道德观1、识记:四种道德观的内容2、领会:不同道德观对管理者的影响〔三〕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1、识记:〔1〕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包括的内容;〔2〕道德开展的三个层次2、领会: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四〕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1、识记: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包括的内容2、领会:各种途径对员工道德素质的影响〔五〕社会责任1、识记:〔1〕社会责任的含义;〔2〕社会义务的含义;〔3〕社会反响的含义;2、领会: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反响之间的关系〔六〕赞成和反对企业承当社会责任的理由1、识记:〔1〕赞成企业承当社会主任的理由;〔2〕反对企业承当社会责任的理由\n〔七〕社会主任的具体表达1、识记:企业所应承当的社会责任2、领会:企业所应承当的各种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3、简单应用:分析我国企业所应承当的社会责任第三章信息获取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信息与数据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理解信息系统的要素及其开发步骤,了解有关的信息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信息概述〔一〕信息与数据的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对信息的评估本钱——收益分析〔数据收集与信息产生有关的本钱,利用信息产生的收益〕;〔三〕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第二节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在组织内收集、处理、维持与分配信息的系统方法;〔二〕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响和控制;〔三〕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包括: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四〕以计算机为根底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运用。第三节其他信息技术〔一〕电信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机器人;〔三〕办公自动化三、考核知识点〔一〕信息〔二〕有用信息〔三〕信息系统的要素〔四〕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四、考核要求〔一〕信息1、识记:〔1〕信息的含义;〔2〕数据的含义2、领会:〔1〕信息与数据的关系;〔2〕从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二〕有用信息1、识记:有用信息的特征2、领会:有用信息特征的具体内容〔三〕信息系统的要素1、识记:一般信息系统所包含的五个根本要素2、领会:输入,处理,输出,反响和控制的内容3、简单运用:一般信息系统五要素的享福关系〔四〕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1、识记: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步骤2、领会:系统开发周期五个步骤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决策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决策的定义,原那么和依据,掌握决策的类型,了解决策的理论和决策的过程,知道决策的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那么和依据\n(一)策的含义及其理解;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二〕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那么而不是最优原那么;〔三〕决策的依据: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三〕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第三节决策的理论〔一〕古典决策理论提出的依据及其主要内容;〔二〕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当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第四节决策的过程识别时机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做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与评估。第五节决策的方法〔一〕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图解法,代数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懊悔值法三、考核知识点〔一〕决策〔二〕决策的类型〔三〕决策理论〔四〕决策的过程〔五〕决策的方法四、考核要求〔一〕决策1、识记:决策的含义2、领会:决策的主体,性质和目的〔二〕决策的类型1、识记:按不同分类方法的决策的类型2、领会:〔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区别;〔3〕例外问题与例行问题的区别;〔4〕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三〕决策理论1、识记:〔1〕古典决策理论的内容;〔2〕行为决策理论的内容;〔3〕当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3〕三种决策理论奉献与缺乏。2、领会:三种决策理论对管理中决策活动的影响〔四〕决策的过程1、识记:决策的七个过程2、领会:决策的七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五〕决策的方法1、识记:〔1〕集体决策的方法;〔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4〕三种决策方法的适用范围。2、领会:〔1〕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的优劣;〔2〕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方法;〔3〕政策指导矩阵;〔4〕线性规划与量本利分析方法的运用;〔5〕决策树法;〔6〕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大最小懊悔值法的比拟。3、简单运用:〔1〕运用线性规划和量本利分析法比拟和选择活动方案;〔2〕根据案例画出决策树;〔3〕利用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大最小懊悔值法比拟和选择活动方案\n第五章方案和方案工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方案的概念及其性质,了解方案的类型,掌握方案的编制过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方案的概念及其性质〔一〕方案的含义,方案的内容“5W1H〞;〔二〕方案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三〕方案的性质:方案工作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效劳;方案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根底;方案工作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方案工作要追求效率。第二节方案的类型〔一〕长期方案与短期方案〔二〕业务方案,财务方案与人事方案〔三〕战略方案与战术方案〔四〕具体方案与指导性方案〔五〕程序性方案与非程序性方案第三节方案的编制过程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确实定方案的重要前提条件;拟订和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制定主要方案;制定派生方案;制定预算,用预算使方案数字化三、考核知识点〔一〕方案〔二〕方案的类型〔三〕方案的层次体系〔四〕方案编制的过程四、考核要求〔一〕方案1、识记:〔1〕方案的含义;〔2〕方案的内容“五W1H〞2、领会:〔1〕方案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2〕方案的性质〔二〕方案的类型1、识记;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案类型2、领会:〔1〕长期方案与短期方案的区别;〔2〕战略方案与战术方案的区别;〔3〕程序性方案与非程序性方案的区别〔三〕方案的层次体系1、识记:方案的八个层次体系2、领会:每个层次的内容及对方案工作的影响〔四〕方案编制的过程1、识记:方案的编制步骤2、领会:方案编制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第六章战略性方案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第七章方案的组织实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目标管理的根本思想及过程,了解目标的性质,理解滚动方案法和网络方案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根本思想的内容;〔二〕目标管理的性质: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和伴随仿真反响性;〔三〕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n第二节滚动方案法〔一〕滚动方案法的根本思想根据方案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方案。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方案,中期方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对滚动方案法的评价。第三节网络方案技术〔一〕网络方案技术的根本步骤;〔二〕网络图的构成要素:工序,事项和路线;〔三〕网络方案技术的评价三、考核知识点〔一〕目标的性质〔二〕目标管理〔三〕网络图四、考核要求〔一〕目标的性质1、识记:目标性质的内容2、领会:各个性质在目标上的具体表达〔二〕目标管理1、识记:〔1〕目标管理的根本思想;〔2〕目标管理的过程2、领会:目标管理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网络图1、识记:网络图的构成要素2、领会:会制作简单的网络图第八章组织设计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那么,以及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了解组织部门化的相关内容,了解组织层级化,通过组织设计为决策和方案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那么;〔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环境,战略。技术,规模和生命周期。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一〕组织部门化的根本原那么: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那么,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那么,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那么。〔二〕组织部门化的根本形式与特征比拟: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效劳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一〕管理幅度与组织的层级化管理幅度的含义;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关系;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两种根本的组织结构形式;〔二〕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集权的来源及其形式;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有效授权;〔三〕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层级化与有机化。三、考核知识点〔一〕组织设计〔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n〔三〕组织设计的部门化〔四〕组织的层级化四、考核要求〔一〕组织设计1、识记:〔1〕组织设计的含义,〔2〕组织结构的含义2、领会:〔1〕组织设计的任务〔2〕组织设计的原那么〔3〕组织结构的三种特性〔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识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的内容2、领会:各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三〕组织设计的部门化1、识记:〔1〕组织设计部门化的含义〔2〕组织设计部门化的根本原那么〔3〕组织设计部门化的根本形式2、领会:组织设计部门化的根本形式的特征比拟〔四〕组织的层级化1、识记:〔1〕管理幅度的含义〔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3〕两种根本的组织结构形态〔4〕职权的来源〔5〕权力的含义及分类〔6〕集权,分权与授权的含义2、领会:〔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2〕两种根本的组织结构形态的比拟〔3〕职能型,分散型,矩阵型,动态网络型结构的比拟〔4〕两种典型的组织单元的区别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力资源方案的任务过程及人员配备原那么,掌握员工招聘的标准,来源和方法,了解绩效评估的定义,作用,程序与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力资源方案〔一〕人力资源方案任务系统的评价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选配适宜的人员;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方案〔二〕人力资源方案的过程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方案〔三〕人力资源方案中的人员配备原那么因事择人原那么;因材器用原那么;用人所长原那么;人事动态平衡原那么第二节员工的招聘〔一〕员工招聘的标准管理的愿望;良好的品德;勇于创新的精神;较高的决策能力〔二〕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招聘的来源:外部招聘,内部提升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选聘工作的有效性分析〔三〕员工的解聘第三节人员的培训〔一〕人员培训目标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全面开展能力,提高竞争力,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交流信息,加强合作。〔二〕人员培训的方法新来员工的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职务轮换培训;提升培训;设置助理职务培训;设置临时职务培训。第四节绩效评估〔一〕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二〕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的内容;职业方案的含义,职业生涯开展的含义,职业生涯开展的路径;职业生涯开展的阶段极其特点。〔三〕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n慎重选择第一项职务;努力掌握工作中的平衡;适时表现自我;要善于同上级处好关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三、考核知识点〔一〕人力资源方案〔二〕员工招聘〔三〕人员培训〔四〕绩效评估〔五〕职业方案与开展四、考核要求〔一〕人力资源方案1、识记:〔1〕人力资源方案的任务〔2〕人力资源方案的过程〔3〕人力资源方案中人员配备原那么;〔4〕编制人力资源方案的步骤2、领会:〔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图〔2〕人力资源方案中人员配备原那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3〕人力资源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员工招聘1、识记:〔1〕员工招聘的标准〔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3〕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2、领会:〔1〕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优劣〔2〕员工招聘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人员培训1、识记:〔1〕人员培训的目标〔2〕人员培训的方法2、领会:人员培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四〕绩效评估1、识记:〔1〕绩效评估的含义〔2〕绩效评估的作用〔3〕绩效评估的程序2、领会:绩效评估各个环节对管理的活动的影响〔五〕职业方案与开展1、识记:〔1〕职业方案的含义〔2〕职业生涯的含义〔3〕职业生涯开展的路径〔4〕职业生涯开展的特点2、领会:〔1〕职业生涯开展的意义和特点〔2〕职业生涯开展阶段的特点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和类型,理解组织变革的内容,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了解组织变革中的阻力、压力及其管理,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征。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一〕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动因;〔二〕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三〕组织变革的内容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二〕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三〕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压力的含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防止。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开展〔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n三、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变革的动因〔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三〕组织变革的内容〔四〕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五〕组织变革的阻力〔六〕组织变革中的压力〔七〕组织冲突〔八〕组织文化四、考核要求〔一〕组织变革的动因1、识记:〔1〕组织变革的含义〔2〕组织变革的动因2、领会:内外环境因素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1、识记:〔1〕组织变革的类型〔2〕组织变革的目标2、领会:〔1〕各种类型变革对对组织的影响〔三〕组织变革的内容1、识记:组织变革的内容2、领会:组织变革过程中主要变量因素的相互关系〔四〕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1、识记:〔1〕组织变革的过程〔2〕组织变革的程序2、领会:解冻,变革,再解冻三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五〕组织变革的阻力1、识记:组织变革中阻力2、领会:消除组织变革中阻力的对策〔六〕组织变革中的压力1、识记:〔1〕压力的含义〔2〕压力的起因〔3〕压力的特征2、领会:对组织变革中压力的释解〔七〕组织冲突1、识记:〔1〕冲突的含义〔2〕冲突的影响〔3〕冲突的类型2、领会:组织冲突防止的对策〔八〕组织文化1、识记:〔1〕文化的含义〔2〕组织文化的含义〔3〕组织文化的特征〔4〕组织文化的内容〔5〕组织文化的功能2、领会:分析我国企业组织文化的现状第十一章领导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领导的内涵,理解领导者的类型,理解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了解领导行为论与情景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领导的内涵〔一〕领导与管理的共性与区别〔二〕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鼓励作用;〔三〕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第二节领导者的类型〔一〕权力与领导权力的含义,能力的类型;〔二〕管理制度集中与分散相对立的领导者: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三〕维持与创新相对立的领导者:维持型领导者,创新型领导者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一〕领导方式的根本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二〕领导方式行为论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管理方格论〔三〕领导方式情景论\n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选择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三、考核知识点〔一〕领导的内涵〔二〕领导者的类型〔三〕领导方式四、考核要求〔一〕领导的内涵1、识记:〔1〕领导的含义〔2〕领导的作用〔3〕领导者与追随者2、领会:〔1〕领导与管理的关系〔2〕领导的三要素〔3〕领导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二〕领导者的类型1、识记:〔1〕权力的含义〔2〕权力的内容〔3〕集权式领导与民主式领导〔4〕维持型领导与创新型领导2、领会:不同领导风格领导者对管理活动的影响〔三〕领导方式1、识记:〔1〕领导方式的根本内容〔2〕领导方式行为论〔3〕领导方式情景论2、领会:权变理论的具体内容第十二章鼓励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鼓励的涵义与对象,理解X理论与Y理论,了解鼓励的内容理论,了解鼓励的过程理论,了解鼓励的强化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鼓励的原理〔一〕鼓励的概念与对象〔二〕鼓励与行为:鼓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X期望值〔三〕鼓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五〕X理论与Y理论第二节鼓励的内容理论〔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二〕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保健—鼓励理论〔三〕后天需要论:大卫·麦克兰的后天需要论第三节鼓励的过程理论〔一〕公平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二〕期望理论:M=V*E〔M表示鼓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第四节鼓励的强化理论〔一〕正强化:正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二〕负强化:负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第五节鼓励的一般形式和实务〔一〕鼓励的一般形式:工作鼓励、成果鼓励、批评鼓励以及培训教育鼓励〔二〕当代假设干鼓励实务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方案,总奖金,知识工资,灵活的工作日程。三、考核知识点〔一〕鼓励的原理〔二〕需要层次论〔三〕双因素理论〔四〕鼓励的过程理论〔五〕鼓励的强化理论四、考核要求〔一〕鼓励的原理1、识记:〔1〕鼓励的含义〔2〕鼓励的对象〔3〕鼓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2、领会:〔1〕鼓励与行为的关系〔2〕X理论与Y理论的比拟\n〔二〕需要层次论1、识记:五个层次的需要2、领会:五个层次的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双因素理论1、识记:赫兹伯格的保健—鼓励理论的内容2、领会:保健与鼓励因素是任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四〕鼓励的过程理论1、识记:〔1〕公平理论的内容〔2〕期望理论的内容2、领会:公平理论与期望理论是如何影响鼓励工作的〔五〕鼓励的强化理论1、识记:〔1〕正强化的内容〔2〕负强化的内容2、领会:实际工作中正、负强化的具体表达第十三章沟通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沟通及其过程,理解组织间和组织中的沟通,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有效沟通的实现。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沟通的原理〔一〕沟通及其过程沟通的含义,沟通的意义,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二〕组织中的沟通:人际沟通与团队沟通;〔三〕组织间的沟通第二节管理组织以沟通〔一〕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含义,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二〕有效沟通的实现克服沟通中的障碍的一般准那么:第三节组织冲突与谈判(一)冲突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二〕冲突的管理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妥善的选择处理方法〔三〕有效谈判的实现三、考核知识点〔一〕沟通的原理〔二〕有效沟通〔三〕组织冲突四、考核要求〔一〕沟通的原理1、识记:〔1〕沟通的含义〔2〕沟通的意义〔3〕沟通的类别2、领会:组织中的沟通与组织间沟通的比拟〔二〕有效沟通1、识记:〔1〕有效沟通的含义〔2〕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3〕有效沟通的实现2、领会:有效沟通对组织的重要性〔三〕组织冲突1、识记:〔1〕冲突产生的原因〔2〕冲突的管理2、领会:冲突管理对组织工作的重要性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n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控制的含义及必要性,了解根本的控制理论,理解控制的类型,理解控制过程,掌握有效控制的根本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控制活动〔一〕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二〕控制理论;控制过程;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响控制第二节控制过程〔一〕确定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二〕衡量绩效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三〕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第三节有效控制〔一〕有效控制: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二〕适度控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缺乏;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三、考核知识点〔一〕控制〔二〕控制的根本理论〔三〕控制的类型〔四〕控制过程〔五〕有效控制四、考核要求〔一〕控制1、识记:控制的含义。2、领会:控制的必要性,重要性。〔二〕控制的根本理论1、识记:控制过程的根本类型。2、领会:控制理论的根本原理;不同控制方式的特点。〔三〕控制的类型1、识记:控制根本类型。2、领会:控制类型的划分标准。〔四〕控制过程1、识记:标准的含义。2、领会:控制过程的根本步骤。 3、简单应用:〔1〕建立根本的工作标准;〔2〕确定适宜的绩效衡量。〔五〕有效控制1、识记:有效控制的根本特征。2、领会:了解适度控制的要求。第十五章控制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预算控制;了解生产控制;了解其他的比率分析、审计控制、盈亏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预算控制〔一〕预算的编制〔二〕预算的种类: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产负债与资金支出预算。〔三〕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n它使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也为协调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第二节生产控制〔一〕对供给商的控制〔二〕库存的控制:减少库存,减低各种占用,提高经济效益〔三〕质量控制: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第三节其他控制方法〔一〕比率分析财务比率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盈利比率。经营比率包括: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二〕经营审计: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三〕其他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预算〔二〕生产控制〔三〕其他控制方法四、考核要求〔一〕预算1、识记:预算的含义,了解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的思想;2、领会:预算的根本类型,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二〕生产控制1、识记:生产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2、简单应用:使用经济订购批量模型计算最优订购批量〔三〕其他控制方法1、识记:综合控制的损益控制、投资回收率控制、审计控制;比率分析、经营审计、统计分析2、领会: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亲自观察。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创新及其职能;理解创新职能的根本内容;掌握创新过程的组织。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一〕作为管理根本职能的创新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那么以及在这种原那么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根本职能。〔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维持十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局部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局部精力从事的工作。〔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创新可以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经济攻击型创新;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第二节创新职能的根本内容〔一〕创新职能的根本内容是: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果的创新,环境创新。〔二〕技术创新包括: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产品创新〔三〕制度创新包含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内容。第三节创新的过程和组织〔一〕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的四个步骤:寻找时机,提出设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二〕新活动的组织\n创新活动的组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气氛,制定有弹性的方案,正确地对待失败,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三、考核知识点〔一〕创新〔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四〕创新职能的根本内容〔五〕创新的过程和组织四、考核要求〔一〕创新1、识记:创新的含义2、领会:创新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1、领会: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创新对系统存在的作用〔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1、领会:不同的创新类型的特点〔四〕创新职能的根本内容1、识记:技术创新包含的内容2、领会:不同创新内容的特点及相互区别〔五〕创新的过程和组织1、识记:成功的创新要经历的几个过程2、领会:创新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3、简单应用:如何才能促进组织系统内部的创新,搞好创新活动的组织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何奉献;理解技术创新的源泉;理解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奉献〔一〕创新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手段创新〔三〕技术创新的奉献第二节技术创新的源泉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第三节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创新根底的选择;创新对象的选择;创新水平的选择;创新方式的选择。三、考核知识点〔一〕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奉献〔三〕技术创新的源泉〔四〕技术创新的战略及选择四、考核要求〔一〕技术创新1、识记:技术创新的含义2、领会: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区别〔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奉献1、识记:技术创新的内涵2、领会:技术创新的不同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技术创新的奉献在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三〕技术创新的源泉1、领会:诱发企业创新的不同因素\n〔四〕技术创新的战略及选择1、领会:技术创新的战略是一系列选择的综合结果;它包括那些方面。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企业制度创新;理解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了解企业文化创新。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企业制度创新〔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第二节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企业层级结构的特征是:直线指挥,分层授权;分工细致,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第三节企业文化创新〔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三、考核知识点〔一〕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二〕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三〕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四〕企业文化创新〔五〕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四、考核要求〔一〕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1、识记: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内涵〔二〕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1、识记: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2、领会:企业制度结构特征的成因〔三〕企业层级结构创新1、领会:层级结构的主要特征2、简单应用: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四〕企业文化创新1、识记: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2、领会: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五〕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1、领会:企业文化需要在那几个方面的调整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学习,社会助学与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进而提出具体实施要求。一、考核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根底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学习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的系统的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的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从此和难易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到达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书。是低层次要求\n领会:在识记根底上,能全面的把握根本概念、根本原理、根本方法、能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根底上,能运用根本概念、根本原理、根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根底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根底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拟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二、关于教材1、指定教材:?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年8月第一版。2、辅导书:?管理学?王凤彬、李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管理学?;汪克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二版。三、学习方法指导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根底上掌握根本理论、根底知识、根本方法,本课程内容涉及管理及其理论开展的各个方面,知识范围广泛,各章间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有的还有相对独立性,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的学习各章,记忆应当识记的根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根本理论,弄懂根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个章之间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根底上掌握重点,有目的的学习重点章节,但切忌在没有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的去抓重点。2、把学习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本课程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方法,考试者在学习管理理论的同时要掌握管理的相关方法。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管理实践进行学习。考试者在学习中应把课程内容同我国实现管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拟,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的领会教材的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关于命题的假设干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表达本课程的内容重点。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3、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附:题型举例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组织在解冻期间的中心任务是〔B〕A.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减少对变革的抵抗B.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C.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D.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2、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主要是根据〔C〕来确定。A.来应聘人员的优秀程度B.上级人员的优秀程度C.职务的数量和类型D.工作的难易程度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或漏选不得分〕1、根据决策的重要性,可以把决策分为〔ACD〕A.战略决策B.初始决策C.战术决策D.业务决策2、一个人在机遇面前所选择的不同开展路径类型包括〔ABCD〕A.网络路径B.横向技术路径C.传统路径D.双重职业路径\n三、判断题1、员工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从而使得行业对参与者行为的引导和整合成为可能。〔√〕2、一个组织内部要实行专业化的分工,就必须高度集权。〔╳〕四、名词解释1、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2、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时机的过程。五、简答题1、职能部门化的缺点答: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同时,这种分法也可能会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后果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职权的过分集中,部门主管虽容易得到锻炼,却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六、论述题1、为什么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而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那么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答:〔1〕因为管理都除了领导下属人员外,还得与上级领导和同级同事打交道,还得学会说服上级领导,学会同其他部门同事紧密合作。而且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在与上下、左右进行有效沟通的根底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组织的目标。〔2〕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的风险的能力,等等。显然,任何管理者都会面临一些混乱而复杂的环境,需要认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形势和问题果断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