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大纲 108页

  • 909.50 KB
  • 2022-08-12 发布

《生物学》教学大纲

  • 10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名称:水产养殖学学院:海洋学院2014年11月21日\n目录《生物学》教学大纲1《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5《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10《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大纲14《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19《微生物学》教学大纲23《养殖水化学》教学大纲26《普通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30《生物统计学》理论教学大纲37《生物化学》教学大纲41《鱼类学》课程教学大纲45《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55《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理论教学大纲60《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理论教学大纲6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72《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77《水产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83《生物饵料培养学》理论教学大纲88《海藻栽培学》理论教学大纲93《贝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98\n《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生物学课程名称(英文):Biolog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教材名称:《普通生物学》,顾德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自编实验教材《水产养殖综合实验指导书》开设学期:1年级第1学期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等先修课程:初中《生理卫生》、高中《生物学》课程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学分:3.5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生物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3.掌握生命现象的本质;4.初步学习基本的生物学英文名词术语;5.适当介绍生命科学热点;6.培养运用综合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和判断问题的能力。7.引导学生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1.生物学的内涵与研究内容2.科学和科学的方法3生物学的发展简史4.生命的基本特征5.生命的组织层次6.生物学的分科7.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学什么?如何学?第二章生命的化学1.生命的元素构成2.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三章细胞1.细胞的发现3.细胞的形状、大小和类型22\n4.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5.生物膜和物质运输第四章细胞的分裂、分化及凋亡1.细胞周期2.细胞分裂3.细胞分化与衰老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代谢1.生物的代谢类型2.酶3.糖的分解代谢4.其它物质的氧化5.光合作用6.共生固氮第六章植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1.植物基本组织与功能2.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3.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4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第七章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1.动物组织2.动物的器官系统第八章生理与调控1.植物生理与调控2.动物生理与调控第九章生殖与发育1.生殖的基本类型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发育3.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与衰老4.细胞的全能性与生物克隆第十章遗传与变异1.遗传与遗传图谱2.DNA和分子遗传3.生物变异第十一章生命的进化1.进化论的形成和发展2.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3.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4.物种的形成第十二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22\n1.生物多样性2.生物分类法和命名3.植物界4.动物界5.原核生物界6.原生生物界7.真菌界8.病毒第十三章环境与生态1.环境及其对生物的影响2.种群生态3.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5.生物圈(二)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要求有较强的基本动手能力。3.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门课程内容应用的基本现状。4.要求具有一定的运用生物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命的化学第三章细胞第四章细胞的分裂、分化及凋亡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代谢第六章植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第七章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第八章生理和调控第九章生殖与发育第十章遗传与变异第十一章生命的进化第十二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第十三章环境与生态33334.52.52.51.523273合计40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学时22\n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实验二临时装片制作方法与显微测量实验三生物绘图技术实验四真核细胞结构观察实验五血型的测定和遗传实验六动植物标本制作222226合计16四、教学方法1.不过分强调深度和难度,强调各专题的完整性、基础性,强调对名词术语的掌握;2.采用以幻灯片为主的多媒体电教手段,辅之以粉笔板书;3.课前预习、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堂讨论、难点解答相结合;4.以中文教材为主、自编英文简明教材为辅,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5.适当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的典型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注重日常观察和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五、考核方式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出勤、课堂纪律等。六、教材与主要教学参考书目(一)教材:1.顾德兴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自编实验教材《水产养殖综合实验指导书》(二)主要教学参考书目:1.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田清涞等编.《生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3.张惟杰主编.《生命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4.EngerEDandRossFC,《ConceptsinBiology》.TenthEdition,科学出版社,2004年影印版22\n《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英文名称:Hydrobiology课程编号:2101B001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56学时总学分:3.5实验学时:14学时学分:应开学期:第2学期教材名称:《水生生物学》(形态和分类)(赵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编写人:王嫣编写日期:2009年5月6日,2014年2月修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海水养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水生植物与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进化及形态结构。是本专业许多专业课的先导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学习水生植物与水生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及其代表种类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态和资源等基础知识。2、学习藻类与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基本分类方法。3、培养使用分类检索表进行水生动植物分类的能力。4、了解水生动植物进化的基本知识。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藻类的分类及其各门藻类的基本形态特征,分类概述以及在生态系中的角色作用和地位、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苔藓、腕足和帚虫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等的分类概述,形态和分类特征及其生态、资源和应用共十章,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明确水生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任务,了解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及其发展现状。第二章藻类(水生植物)学习藻类的基本特征、形态构造、体制、22\n繁殖及生活周期和分类等基本知识,了解藻类的生态分布及意义。1、蓝藻门掌握蓝藻的形态构造特点、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2、红藻门掌握红藻的形态构造、体制、繁殖玉生活史。学习红藻门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3、隐藻门掌握隐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4、甲藻门掌握甲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了解其两个亚纲的结构特点及主要代表种类。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5、金藻门掌握金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6、黄藻门掌握黄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7、硅藻门掌握硅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了解其两个纲的结构特点及主要代表种类。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8、褐藻门掌握褐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主要代表种类及其生态分布及意义。9、裸藻门掌握裸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10、绿藻门掌握绿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了解其主要代表种类及其生态分布及意义。11、轮藻门掌握轮藻的形态构造、体制与繁殖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生态分布及意义。22\n第三章原生动物门掌握原生动物的形态构造、生殖方式及主要分类。了解肉足虫纲、纤毛虫纲结构特点和主要代表种类。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和经济意义。第四章腔肠动物门掌握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进化意义。掌握其三个纲形态结构特点,和分类及代表种类。了解其生物学及经济意义。第五章轮虫动物门掌握轮虫的形态结构、分类依据及主要的代表种类。了解其生态特性和分布。第六章环节动物门掌握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进化意义。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螠纲和星虫纲的形态结构和分类。了解其各自的主要代表种类。第七章软体动物门掌握软体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各纲的形态结构,分类及代表动物。以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为主。了解其生态特性及经济意义。第八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帚虫动物门掌握各门共同的特征及各自的特点。了解其代表动物。第九章节肢动物门掌握水生节肢动物各纲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进化意义,掌握小型甲壳纲的结构特点、分类依据、及各纲的主要代表动物。了解其生态特性及经济意义。以挠足亚纲、鳃足亚纲为主。第十章棘皮动物门掌握棘皮动物的形态构造特点及进化意义。了解其五个刚的形态构造及各自的代表种类和生态特点。第十一章毛颚动物门掌握毛颚动物的形态构造及其分类。掌握主要代表种类。了解毛颚动物作为海流指标种的原因和意义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水生植物6第三章原生动物门4第四章腔肠动物门6第五章轮虫动物门2第六章环节动物门422\n第七章软体动物门6第八章苔藓动物门1第九章节肢动物门6第十章棘皮动物门4第十一章毛颚动物门1合计42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藻类的分类观察2实验二原生动物的分类观察2实验三轮虫动物的分类观察2实验四环节动物的分类观察2实验五软体动物贝壳分类观察2实验六小型甲壳动物分类观察2实验七浮游生物定量调查——显微镜计数法2合计14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生动精彩的国外拍摄的双语(英文语音,中文字幕)科教片。同时设置实验课。讲授内容力求密切联系科研发展前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启发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对在生产养殖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物门类,其最新的养殖技术动态和应用等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框架,提供检索引擎和参考杂志,组织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讲述。然后由其他同学小组补充,教师总结的方法授课。使学生有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表达能力。课件水平及讲授效果记入平时成绩。在教学手段上,整个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需要使用幻灯、投影、标本和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实地参观的机会。不定期地利用下课前2-3分钟,提出简短的问题,要求学生作答并当堂上交,一方面考察和巩固课堂教授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课堂教学与课下交流相结合。给整个班级申请一个公共电子邮箱。这是课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场所。教师将新近的相关文献、图片或链接发入邮箱。学生可通过该邮箱发表自己的发现和建议或意见。22\n实验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以15-20分钟的时间对实验观察内容和作图要求方法等进行讲解,并画出模式图。然后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要求当堂交实验报告。五、考核方式和要求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平时小测、期中考察、上交和讲解自制课件、课堂纪律等。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赵文,2005,水生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二)主要参考书目1、武汉大学等,1983,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郑重等,1984,海洋浮游动物学,海洋出版社李伟新等,1989,藻类学,农业出版社22\n《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英文名称:MolecularBiology课程编号:Z21094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要求:选修课程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56学时总学分:3.5实验学时:16学时学分:应开学期:第6学期教材名称:《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朱玉贤,李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水产养殖学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实验》(石耀华等主编,海洋出版社,2011)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编写人:战欣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2日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一门选修课程(个性课程)。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覆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为了避免重复,本课程按照中心法则中信息流动的方向——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以及基因表达(DNA到RNA到蛋白质)过程中的调控过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突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如何操作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通过与实验课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与基因克隆相关的DNA技术,使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另外,本课程将介绍新兴起的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分子生物学在癌症、禽流感等疾病中的应用等。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了解多样复杂生命背后内在分子本质的同一性;2、认知分子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调控与生物体产生、存在和消亡的关系;3、熟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4、介绍分子生物学和人类生活、水产养殖专业的密切联系;5、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第1章绪论22\n1.1引言1.2分子生物学定义1.3分子生物学发展史1.4应用及与水产养殖专业的关系第2章染色体与DNA2.1染色体2.2DNA的结构2.3DNA的复制2.4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2.5DNA的修复2.6DNA的转座2.7SNP的理论与应用第3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3.1RNA的结构、分类和功能3.2RNA转录的基本过程3.3转录机器的主要成分——RNA聚合酶3.4启动子与转录起始3.5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转录产物比较3.6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3.7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后加工3.8RNA的编辑、再编码和化学修饰第4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4.1遗传密码——三联子4.2tRNA4.3核糖体4.4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4.5蛋白质运转机制4.6蛋白质的修饰、降解与稳定性研究第5章原核基因表达调控5.1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总论5.2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5.3色氨酸操纵子与负控阻遏系统5.4其他操纵子5.5其他调控第6章真核基因表达调控6.1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相关概念和一般规律22\n6.2真核基因表达的转录水平调控6.3真核基因表达的染色质修饰和表观遗传调控6.4基因沉默对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6.5真核基因其他水平上的表达调控第7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法7.1重组DNA技术史话7.2DNA基本操作技术7.3RNA基本操作技术7.4基因克隆技术7.5蛋白质与蛋白质组学技术7.6基因表达研究技术7.7蛋白质及RNA相互作用技术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染色体与DNA11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6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6第五章原核基因表达调控5第六章真核基因表达调控4第七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6合计40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及外源DNA的转化6实验二基因组DNA的提取4实验三DNA片段的PCR扩增3实验四琼脂糖凝胶电泳3合计16四、教学方法1、简要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强调对名词术语和浅层次基本原理的理解;2、采用以幻灯片为主、动画和板书为辅的多种教学手段;22\n1、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课后开放式复习思考题的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2、学生亲身操作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理论分析,消除对分子生物学的神秘感和敬畏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五、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5%,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5%,考核依据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提问交流等。六、教材与主要教学参考书目(一)教材1、《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朱玉贤,李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水产养殖学专业生物学基础课程实验》(石耀华等主编,海洋出版社,2011)(二)主要参考书目1、InstantNotesinMolecularBiology,Turner等编著,2000年版,英国Bios科学出版社出版。2、TurnerPC,MclennanAG,BatesAD&.WhitRH.著,刘进元等译。《分子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孙乃恩,孙东旭,朱德煦编著。《分子遗传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吴乃虎编著。《基因工程原理》(上)。北京出版社,1998。5、吴乃虎编著。《基因工程原理》(下)。北京出版社,2001。6、SambrookJandRussellDW等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Watson.JD等编著(第六版),杨焕明等译。《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n《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组织胚胎学英文名称:Histoembryology课程编号:B2104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56学时总学分:3.5实验学时:14学时应开学期:第3学期教材名称:《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第一版)(李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水产养殖系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陈国华主编,海洋出版社,2012)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编写人:战欣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2日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研究组织、器官的组成和结构,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并以水产养殖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和硬骨鱼)为例,详细介绍了各门类经济水生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1、学习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2、学习动物体生殖、循环、呼吸、排泄、内分泌、感觉、消化等器官结构与功能。3、学习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规律。4、了解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5、培养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6、学习生物学制图法。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四大基本组织、动物体各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水生生物胚胎学总论、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等个体发生的个论等,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22\n(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组织胚胎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及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了解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第二章基本组织学习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与功能。1、上皮组织掌握上皮组织特点、分类,形态、结构、分布及其功能。2、结缔组织掌握结缔组织特点、分类、分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肌肉组织掌握肌肉组织特点、分类、分布、结构及机能。4、神经组织掌握神经组织的特点,神经元分类、结构特点,神经纤维及神经末梢结构与分类及其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布与功能。第三章器官组织1、生殖器官掌握精巢与卵巢的基本结构特点与功能。学习鱼类精、卵巢发育时期的基本分类方法。了解动物的雌雄同体及性反转现象。2、循环器官掌握循环器官的功能、分类、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3、呼吸器官掌握鱼类呼吸器官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4、排泄器官了解肾脏的基本结构与功能5、内分泌器官掌握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及尾垂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6、感觉器官掌握皮肤感觉器官及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功能7、消化器官掌握消化管和消化腺的基本结构,了解消化管各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所具功能的联系,了解胰脏与肝脏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第四章普通胚胎学掌握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受精过程,卵裂、囊胚、原肠作用等过程及动物的发生类型及胚胎发育条件。第五章软体动物的发生22\n掌握软体动物的生殖习性、生殖细胞的特点及受精、卵裂、囊胚、原肠作用及幼虫发育和变态。了解鲍鱼和扇贝的胚胎发育过程及人工诱导方法。第六章甲壳动物的发生掌握甲壳动物的生殖习性、生殖细胞的特点及受精、卵裂、囊胚、原肠作用及其幼虫发育的分期与变态。了解对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及人工诱导方法。第七章棘皮动物的发生了解棘皮动物的性腺发育特点、生殖习性及人工获得成熟卵的方法。了解刺参的胚胎发育过程。第八章硬骨鱼类的发生掌握硬骨鱼类生殖细胞的结构特点及产卵排精规律。掌握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二)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动物体各组织与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熟练掌握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规律。2、认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组织切片,能从器官切片上分辨不同的组织层次。3、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4、掌握生物绘图基本技能5、具有通过组织切片了解组织器官结构的能力。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基本组织12第三章器官组织12第四章普通胚胎学8第五章软体动物发生2第六章甲壳动物发生2第七章棘皮动物的发生2第八章硬骨鱼的发生2合计42实验教学内容学时22\n实验一上皮组织的观察(上)2实验二上皮组织的观察(下)2实验三结缔组织的观察2实验四肌肉组织的观察2实验五神经组织的观察2实验六循环器官的组织学观察2实验七消化器官的组织学观察2合计14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生动精彩的科教片,同时设置实验课。讲授内容力求密切联系科研发展前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启发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不定期地利用下课前2-3分钟,提出简短的问题,要求学生作答并当堂上交,一方面考察和巩固课堂教授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实验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以25-30分钟的时间对实验观察内容和作图要求、方法等进行讲解,并画出模式图。然后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随时答疑。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化教学与传统的黑板分步作图相结合,同时采用学院购置的显微投影设备讲解组织切片,与学生在该电子平台上进行教学指导和交流;并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实地参观的机会。五、考核方式和要求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5%,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5%,考核依据包括课堂表现、到课率和课堂纪律等。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第一版)(李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水产养殖系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陈国华主编,海洋出版社,2012)(二)主要参考书目1、成令中,组织学与胚胎学,1996,卫生出版社2、朱洪文,组织学,1986,高等教育出版社3、丁汉波等,发育生物学,1987,高等教育出版社。4、缪国荣等,海洋经济动植物发生学图集,1990,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5、任素莲等,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2009,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2\n1、石玉秀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彩色图谱,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22\n《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英文名称:CellBiology课程代码:Z21095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要求:选修课程(个性课程)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实验学时:10学时学分:应开学期:第7学期教材名称:《细胞生物学》(韩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先修课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编写人:战欣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2日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选修课程(个性课程),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在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物质运输与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分化、衰老与调亡等为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细胞(尤其是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与一致性;2、把握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包括绪论、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物质跨膜运输及信号转导、细胞内膜系统、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骨架、细胞增殖与调控、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等部分。具体讲述内容与要求如下:第1章绪论(1)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2)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3)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第2章细胞概述(1)细胞的基本概念(2)细胞的分类及其特征22\n(3)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病毒的特征第3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2)细胞连接(3)细胞外基质第4章物质跨膜运输及信号转导(1)物质的跨膜运输(2)细胞信号转导第5章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1)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2)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3)线粒体的遗传、增殖与起源第6章叶绿体与光合作用(1)叶绿体的形态与结构(2)叶绿体的功能(3)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第7章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1)细胞质基质(2)内膜系统及其功能(3)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和细胞结构的组装第8章细胞核与染色体(1)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2)染色质与染色体(3)核仁与核仁周期第9章核糖体(1)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2)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第10章细胞骨架(1)微丝(2)微管(3)中间纤维(4)细胞核骨架第11章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1)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22\n(2)细胞周期的调控第12章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其分子基础(2)细胞分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3)细胞分化与癌细胞(4)细胞分化与干细胞第13章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1)细胞衰老(2)细胞凋亡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1章绪论2第2章细胞概述2第3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4第4章物质跨膜运输及信号转导2第5章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2第6章叶绿体与光合作用2第7章细胞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5第8章细胞核与染色体2第9章核糖体2第10章细胞骨架4第11章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2第12章细胞分化5第13章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4合计38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细胞膜的渗透性3实验二细胞融合方法322\n实验三细胞骨架的观察4合计10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每堂课后布置思考题。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五、考核方式和要求考核方式为期终考查,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5%,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5%,考核依据包括到课率、课堂纪律等。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韩榕主编,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1。(二)主要参考书目1、汪堃仁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2、郑国昌,细胞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王金发等编著,细胞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022\n《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教学单位:海洋学院课程代码:PRN066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教材名称:《微生物教程》(周德庆)时间:2年级第4学期先修课程:生态学、生物学等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学分:3.0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态及致病机理等的理论和方法。它与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及饵料学密切相关,所以在本课程在水产专业是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水产养殖实际生产中发掘、利用有益微生物,消灭及控制有害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充分重视实验课,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与内容1、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1)绪论2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类群、微生物与人类和水产养殖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及今后的任务。教学重点:从微生物的特征特性,了解微生物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从微生物的类群了解整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及体系。使学生逐渐进入一个崭新的微生物世界。2)原核微生物6(1)原核生物的形态及细胞的结构4(2)细菌的繁殖及菌落特征,放线菌及其它原核生物23)真核微生物――酵母菌2酵母菌2教学重点:(1)掌握与细菌的差别(2)酵母作为一种很重要的饵料,掌握其生理特性4)非细胞生物――病毒4(1)病毒的特征、形态构造、分类2(2)病毒的繁殖方式2106\n教学重点:(1)从病毒的形态构造了解致病机理及研究它的特殊方法5)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1)微生物营养类型,营养需要2(2)微生物培养分离,制做培养基原则要求2教学重点:(1)根据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确定培养基的成分(2)掌握各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为实验课中微生物的分离打下基础6)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6(1)微生物的一步生长曲线及培养2(2)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2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4(1)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及筛选方法2(3)基因重组、菌种的衰退和复壮2教学重点:(1)通过三个经典实验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了解变异的途径及筛选方法(3)基因工程的原理(4)菌种保藏原理8)微生物的生态2(1)微生物的分布及水中微生态1(2)微生物在自然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教学重点:(1)了解水体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分布,了解养殖池塘中各种微生物的关系(2)微生物在大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水产养殖中是如何运用这个原理,加速或控物质循环的速度,以确保良好的水质(3)树立微生态观念,充分在水产中运用所学知识稳定住微生态平衡,防治病害微生物暴发9)微生物的分类2(1)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1(2)微生物分子鉴定1教学重点:106\n(1)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分类指标的原理和方法(2)微生物分子鉴定的原理与方法三、学时分配理论内容学时1)绪论2)原核微生物3)真核微生物4)非细胞型生物――病毒5)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7)微生物的遗传变异8)微生物的生态9)微生物的分类262446422合计32四、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1、课堂讲授2、多媒体3、课堂讨论4、课后论文5、课后习题6、考试7、实验五、采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1、采用教材《微生物学教程》高教出版社周德庆主编2、参考书目《微生物学》高教出版社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合编《农业微生物学》农业出版社华中、南京农大《普通微生物学》(德)施莱杰106\n《养殖水化学》教学大纲AquaticChemistry课程名称(中文):养殖水化学课程名称(英文):AquaticChemistry课程编号:B21075课程属性:专业必选课教材名称:《养殖水环境化学》(雷衍之主编,农业出版社2004)开设时间:2年级第4学期适用专业:水产养殖类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学时:40学时学分:2.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养殖水化学以海水为主体讲授天然水体的物质组成,物化性质、盐度、溶氧、PH值及碱度、硬度、二氧化碳平衡体系、生物营养元素、有机质等基本概念变化规律及实际意义,还包括测定水质基本指标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生产实践中注意养殖水体中上述化学成分的转换动态变化,找出变化之间主因,综合分析采取适宜措施做到稳定水质,预防疾病获得稳产的最终目的,并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1第一章绪论(2)介绍天然水体的物质组成、水质的概念、水化学研究范围及与养殖生产的关系。2第二章天然水的理化性质(6)(1)离子总含量、盐度、氯度的定义、测定及相互关系。(2)温跃层产生的原因,淡水水体的季节变化。(3)海水的依数性。(4)盐度、温度和光照与养殖生产的关系。3第三章天然水的主要离子(4)(1)海水化学组成的分类、海水化学组成的一般规律、影响海水化学组成的因素。(2)天然水体按化学组成的阿列金分类法。(3)人工海水配制原理和方法。106\n4第四章溶解气体(4)(1)氧气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饱和含量、饱和度。(2)养殖池塘、近岸海区、大洋的(4)O垂直分布、日变化及产氧、耗氧因子。(3)掌握池塘中溶氧的变化,与该水体的理化,生物因子变化的关系,从而判断水质的好坏。(4)硫元素的循环、H2S的产生及消除5第五章海水中二氧化碳平衡体系和PH值(4)(1)海水的二氧化碳平衡体系。(2)池塘的PH值日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3)海水碱度的定义,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4)海水中碳酸盐的过饱和;淡水水体硬度的概念。(5)通过对PH值变化的监测了解水体化学成分变化及生物的活动状况及养殖环境的变动。6第六章海水中的生物营养元素(6)(1)水体的氮素循环、池塘内氨氮的产生原因,施氮肥的技术。(2)水体的磷素循环,池塘内施磷肥的要求。(3)微量营养元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在水产养殖如何谨慎利用做到趋利避害。7第七章水环境中的胶体和界面作用(4)(1)水环境中的胶体(2)胶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8污染物的毒性与毒性试验(2)(1)污染物的毒性作用(2)毒性试验和半致死浓度的求算9第八章有机物质和重金属(2)(1)颗粒性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的来源及迁移。(2)有机物与养殖生产的关系106\n10第九章无机物污染(2)(1)污染种类:石油及石油产品、重金属和类金属、农药、放射性元素。(2)赤潮的产生、有机质污染。11第十章渔业水质调控(4)(1)水质标准(2)处理废水的方法。(3)育苗、养成期间水质管理以及各种水质处理剂的介绍。三)、课程应达到的要求1)了解海水的组成、化学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水产养殖的关系,才能正确选择养殖海区,养殖品种采取相应的养殖技术。2)在养殖生产中主动注意一些典型水化因子如溶氧、NH3-N、PH、H2S、水色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池塘的水质和环境。3)认识到水化学绝非单纯地研究化学因子变化而是反映的整个养殖水体作为一个生态系的一系列变化,生态系的机能是否正常发挥,这种意识有助于在目前养殖病害严重之际从水质关作好预防疾病的工作。4)培养学生即要注意经济效益又要注意,整个海洋生境的保护。三、学时分配序号理论内容学时106\n1234567891011诸论天然水的理化性质天然水的主要离子溶解气体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平衡系及PH值海水中的生物营养元素水环境的中胶体和界面作用污染物的毒性与毒性试验有机物质和重金属无机物污染渔业水质调控26444642224合计40四、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1、课堂讲授2、课后作业3、课后小论文4、课堂自学5、课堂案例分析讨论五、采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采用教材《水化学》陈佳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主要参考书目《淡水养殖水化学》湛江水院主编《海水化学》大连水院主编106\n《普通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英文名称:GeneralEcology课程编号:B21073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0实验学时:8学时学分:应开学期:第3学期教材名称:《海洋生态学》(第三版)(沈国英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生物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普通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水环境化学等编写人:骆剑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3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课程面向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本科生,因此本课程在侧重于与海水养殖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海洋生物的生态学规律与案例为主。本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与应用广、学科渗透大的前沿海洋学科,在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核心指导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南海海洋国土的开发利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及实践掌握生态学动手与知识运用能力;三是通过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理解水产养殖人工系统中各级生物的整体性,为养殖学、水环境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共10部分,各部分教学基本要求如下:1.海水的化学组成:通过了解海洋的形成来解释地球海洋中海水的化学组成及变迁。2.海水中的溶解气体:包括大气的气体组成、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大气-海洋界面气体的交换、海水中的非活性气体、溶解氧及微量活性气体等。3.106\n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首先介绍与海水无机碳紧密相关、可直接测量的pH值、总碱度、总二氧化碳和二样化碳分压等4个参数的定义及分布,之后分布阐述海水中二氧化碳体系的化学平衡与海水中碳酸盐的沉淀-溶解平衡,以及海洋对人类来源二氧化碳的吸收。4.营养盐及痕量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点阐述海洋中微量元素氮、磷、硅的来源与归宿,它们在海洋中的循环路径与关键过程以及在海洋中的分布特征;阐述痕量元素的来源与迁出途径及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重点阐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海洋有机地球化学:重点介绍海洋有机物的来源与组成、颗粒碳与溶解碳的海量分布。6.有机体与环境:要求学生掌握各环境因子的特征、作用的一般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反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海洋环境特征及海洋生物主要生态类群。7.种群生态学:通过种群各统计参数、种群增长模型以及种群调节模式的学习掌握种群动态相关理论;通过基因频率、变异与自然选择、能量分配原则等的学习了解生物遗传与进化以及进化中的生活史对策;通过生态位等概念的学习理解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8.群落生态学: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影响群落结构的各相关因子、群落演替的内因与外部影响因子,并简单了解一些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数学方法。9.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种循环的角度掌握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从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理解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状况。10.应用生态学:学习海洋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原理,海洋赤潮与海洋污染特点,海洋生物多样性特点与保护,及恢复生态学的原则和途径,了解生态学理论在解决各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绪论教学内容:一、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意义二、海洋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教学内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二、生物圈的形成与进化三、生态系统服务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类群106\n教学内容:一、海洋环境的形成与变迁(+)二、海洋浮游生物三、游泳生物四、底栖生物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教学内容: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光照、温度、盐度洋流(+)溶解气体(+)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教学内容:一、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二、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三、种群的衰退与灭绝四、集合种群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中间关系和生态演替教学内容:一、海洋生物群落二、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四、群落的生态演替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教学内容:海洋初级生产力基本过程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和总量海洋新生产力第七章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教学内容:海洋经典食物链微型生物食物网海洋简化食物网消费者的能留分析与次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层次的能流分析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学内容:106\n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海洋碳循环(+)全球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与硫循环(+)第九章海洋中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学内容:一、海洋痕量金属的来源与迁出二、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垂直分布三、海水中痕量金属的水平分布四、海洋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十章海洋有机地球化学教学内容:一、海洋的有机组成二、颗粒有机物三、溶解有机物第十一、十二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教学内容:海岸带河口与盐沼岩岸潮间带与沙滩红树林沼泽珊瑚礁海藻场和海草场陆架区近岸上升流区第十三章深海区、热液口与极地海区教学内容:一、大洋区二、深海底三、热液口区四、极地海区第十四章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及渔业管理教学内容:一、传统的渔业管理模式二、过度捕捞三、海水养殖问题第十五章海洋污染、生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变化教学内容:一、海洋污染106\n二、近岸海洋生境破坏三、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第十六章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内容: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与途径三、海洋自然保护区四、大洋生态系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绪论1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2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类群3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4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2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中间关系和生态演替2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2第七章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2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第九章海洋中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第十章海洋有机地球化学2第十一、十二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4第十三章深海区、热液口与极地海区2第十四章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及渔业管理2第十五章海洋污染、生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变化2第十六章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2合计40106\n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1盐度对海洋动物发育速率和孵化率的影响3实验2浮游植物的培养与种群数量增长3实验3光照强度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3实验4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调查(选作)3合计12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每堂课结束前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每堂的相关习题进行讨论讲解;规定一定的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对一些海洋学及海洋生态学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引导等方式解答由教师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专业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海洋学及海洋生态学知识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壮大之中,为了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随时了解我国及其它国家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内容,重点讲解海洋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原理和育种过程,以及育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当前在水产生物育种中最常用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在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将向学生编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发展的新资料。在教学手段上,整个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需要使用幻灯、投影、标本和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五、考核方式期末开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考核占30%(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纪律、出勤率等)。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海洋生态学》(沈国英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二)主要参考书目1.《化学海洋学》(陈敏主编,海洋出版社,2009)2.《海滨系统生态学》(钦佩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6\n3.《海洋生态学》(李冠国,范振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生态学实验教程》(付荣恕,刘林德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审核人:批准人:106\n《生物统计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英文名称:Biostatistics课程编号:Z21050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要求:限定选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应开学期:第5学期教材名称:《实用生物统计学》(顾志峰,叶乃好,石耀华主编).ISBN978-7-03-034763-6.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ISBN:7-109-09511-8)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等生物相关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编写人:顾志峰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1日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生物统计》是水产养殖、海洋科学等农学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运用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结合现代统计学软件,研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所需的试验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本课程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介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试验设计和实施以及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既涉及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这些理论和方法,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并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教导学生有关概率及抽样的基础知识、常用统计方法(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和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够独立地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验以及毕业论文中。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如下:第一章绪论1生物统计学的定义2生物统计学的重要理论基础3生物统计学的作用4生物统计学的特点及其学习方法第二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06\n1.常用统计学术语2.试验资料的整理3试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4.试验数据中异常值的分析第三章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1概率基础知识2概率分布3二项分布4泊松分布5正态分布6正态分布的检验7统计量的分布第四章统计推断1假设检验的原理与方法2单样本平均数的U检验3单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4成组数据平均数比较的T检验5成对数据平均数比较的T检验6方差的假设检验7样本频率的假设检验8参数的区间估计与点估计第五章卡方检验1适合性检验2独立性检验第六章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相关术语2方差分析的原理3均值间的两两比较4单因素方差分析5二因素方差分析6统分组(嵌套)资料的方差分析7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与数据转换第七章非参数检验1符号检验106\n2符号秩检验3多个样本比较的非参数检验4FRIEDMAN检验5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6秩相关第八章一元回归与相关分析1回归的概念2一元直线回归与相关3一元曲线回归与相关4一元多项式回归曲线第九章多元统计分析1多元方差分析2多元线性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3逐步回归4通径分析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0第三章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8第四章统计推断6第五章卡方检验6第六章方差分析6第七章非参数检验3第八章一元回归与相关分析3第九章多元统计分析3合计48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该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仅含基本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讲授时采用教师讲授、课堂提问、学生试讲、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106\n五、考核方式和要求本课程考核由期末卷面考试、平时提问、考勤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卷考查方式。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提问、作业),期末考试(7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顾志峰,叶乃好,石耀华主编.实用生物统计学.ISBN978-7-03-034763-6.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二)主要参考数目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编著.《生物统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蔡一林,岳永生主编.《水产生物统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ISBN:7-109-09511-8.唐启义,冯明光著.《DPS数据处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朱建平,范霄文编著.《Excel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卢纹岱主编.《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洪楠,侯军主编.《Minitab统计分析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06\n《生物化学》教学大纲(Biochemistry)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属性:必修课课程代码:2100B004开设学期:第4学期课程学时:44学时课程学分:3.5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它不仅研究生物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作用和变化,还研究能量变化,乃至信息变化。现代的生化理论和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它与生活、生产实践息息相关。自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研究迅速发展,涉及农业、工业、医药、国防、航空等各个领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掌握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糖、脂等)的分子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过程,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节原理及规律。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概况,掌握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实践意义;2.掌握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糖、脂等)的分子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掌握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特点、作用机理和动力学内容;4.掌握物质代谢(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的过程,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重要代谢调控原理及规律;5.结合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学习科学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化学、糖类化学、脂106\n类化学、核酸的生物化学、酶、维生素);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具体内容与基本要求如下:第一章绪论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识研究生物化学的现实意义。第二章蛋白质化学(1)掌握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2)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20种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理化特性,熟记八种必需氨基酸的名称;(3)掌握肽键、多肽、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多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5)掌握蛋白质序列测定常见方法的原理。第三章酶(1)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蛋白、辅助因子(金属离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化学本质及酶促反应特点、酶的命名,并了解维生素作为辅酶的重要性;(2)掌握酶促反应的基本动力学。(3)掌握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4)结合酶促反应动力学牢记酶活性的概念、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及应用。第四章核酸化学(1)掌握核酸的概念、分类、细胞分布、功能及生物学意义;(2)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的重要概念、性质;掌握核苷酸的化学组成、结构;了解染色体结构;(3)掌握核酸的理化性质,熟记DNA(热)变性、复性的概念,了解其理化特性变化。第五章糖与糖代谢(1)掌握糖类的概念、分类、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单糖的构型、结构、构象,了解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单糖及其衍生物;(3)掌握寡糖的概念、特性;(4)掌握多糖的概念、特性,了解多糖的代表物;(5)明确糖在生物机体输送的形式,来源和去路。掌握糖代谢、糖的分解代谢概念;(6)结合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和ATP生成,熟记糖(糖原)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过程)和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及其反应过程;(7)掌握糖异生概念,了解反应过程。第六章 生物氧化(1)明确新陈代谢的概念、研究方法,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2)明确生物氧化的概念、本质及生物学意义;(3)掌握机体CO2、、H2O、ATP的生成方式,进而掌握呼吸链及其组成成分;106\n(4)掌握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第七章脂类与脂类代谢(1)掌握脂类的一般概念,理化特性与功能;(2)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掌握脂肪的酶促水解;(3)掌握甘油、脂肪酸氧化过程及相关的酶;掌握酮体代谢、生理意义;(4)了解脂肪合成过程,熟记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包括来源)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第八章 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1)了解N的获取途径;(2)掌握氨基酸代谢概况,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谢。第九章 核苷降解及核苷酸代谢(1)了解核酸与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掌握碱基的分解与合成过程。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蛋白质14第三章酶7第四章核酸化学6第五章糖与糖代谢7第六章生物氧化1第七章脂类与脂类代谢3第八章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2第九章 核苷降解及核苷酸代谢2机动1合计44四、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06\n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特点是,授课教师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授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有:(1)教师自己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仅要认真备课和授课,还要从各方面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感染学生,努力实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2)所有的理论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使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的知识,该部分所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3)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利用约一半的授课学时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分析判断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4)课堂提问与讨论:每堂课安排约10分钟的提问与讨论时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其他:除上述教学手段与方法外,本课程组制作了《生物化学》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帮助学生学习;此外,还可通过网上答疑和电话答疑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综合成绩(包括平时考勤情况、教学参与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等三大部分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所有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综合表现成绩占3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主要参考书目普通生物化学郑集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蛋白质与核酸 王琳芳,杨克恭.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技术 孙志贤.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5;生物化学学习指南习题与解答 王延枝.武汉大学出版社;佐贝《生物化学》,复旦大学译;Stryer《生物化学》,北大译;Biochemistry: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TrudyMcke(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0;InstantnotesinbiochemistryB.D.HamesN.M.Hooper(影印及翻译版)科学出版社2000。106\n《鱼类学》课程教学大纲(Ichthyology)适用专业: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学时:56课程学分:3.5课程代码:B21074先修课程:生物学等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鱼类是海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是海、淡水养殖的主要类群。鱼类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鱼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鱼类形态、分类、生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鱼体各部分的一般结构、功能,掌握鱼类分类学的一般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鱼类生物学研究方法。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顺序地排列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主章、节和要点。并分“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几个层次对教学内容提出基本要求,体现出教学内容的范围和份量。1、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包括鱼类形态学、鱼类的系统分类学、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等三大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鱼类增养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绪论要求:熟练掌握鱼的定义,掌握鱼类学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第一篇鱼类的形态构造本篇的内容: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一、鱼体外部分区二、鱼类的体型三、鱼类的头部器官四、鳍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一、肤和腺体二、鳞片三、色素细胞和发光器106\n第三章骨骼系统一、主轴骨骼二、附肢骨骼第四章肌肉系统*一、肌肉的类别二、肌肉的结构三、肌肉的变异——发觉器第五章消化系统一、消化管二、消化腺第六章呼吸系统一、鳃的构造二、鱼的呼吸运动三、辅助呼吸器官四、鳔第七章循环系统一、血液二、心脏三、动脉和静脉四、淋巴和淋巴管五、造血器官*第八章尿殖系统一、泌尿系统二、泌尿机能和渗透压的调节三、生殖器官四、雌雄区别及性逆转*五、生殖方式*第九章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系统二、外周神经系统三、植物性神经系统第十章感觉器官一、皮肤感觉器二、听觉器官――内耳三、视觉器官――眼四、嗅觉器官――嗅囊五、味觉器官――味蕾第十一章内分泌器官一、脑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其他内分沁腺本篇要求:掌握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解剖构造,理解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及机能,106\n了解各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第二篇鱼类的系统分类本篇内容:第十二章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一、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阶元及命名法二、种的命名法三、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四、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五、鱼类的分类系统第十三章圆口纲第十四章软骨鱼纲一、软骨鱼纲概述二、软骨鱼纲的分类第十五章硬骨鱼纲本篇要求:掌握鉴定鱼类种类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主要的海淡水养殖鱼类种类。了解鱼类各目的特征、目内的主要经济鱼类种类等。第三篇鱼类的生物学基础本篇内容:第十六章鱼类的生活与环境一、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二、鱼类与生物环境的关系第十七章鱼类的年龄和生长一、研究鱼类的年龄和生长的意义二、鱼类年龄的鉴定三、鱼的生长第十八章鱼类的摄食一、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二、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三、鱼类食性的研究第十九章鱼类的繁殖一、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二、生殖群体三、繁殖习性第二十章鱼类的洄游一、鱼类洄游的类型和影响洄游的因素二、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本篇要求:掌握鱼类与环境的一般关系,了解鱼类年龄、生长、摄食、繁殖的一般特点,了解鱼类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鱼体外部形态实验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106\n实验三 循环系统、泄殖系统实验四 鱼体测量及体形描述实验五 软骨鱼类分类实验六 硬骨鱼类分类实验七 鱼类标本采集、保存、鉴定实验八 鱼类的鳞片结构与色素细胞的观察并利用鳞片鉴定鱼的年龄和推算鱼的生长注:实验七、实验八为综合性实验,选做其中之一。三、学时分配以表格的形式填写主要内容: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包括讲授理论课学时、实验课学时、课外实践学时、其它学时;作业的题量等。1、理论教学学时分配(4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绪论1第一章鱼体外部形态2第二章皮肤及其衍生物2第三章骨骼系统2第四章肌肉系统0自学第五章消化系统2第六章呼吸系统2第七章循环系统2第八章泄殖系统2第九章神经系统2第十章感觉器官2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2第十二章鱼类分类基本概念1第十三章圆口纲1第十四章软骨鱼纲2第十五章硬骨鱼纲8第十六章鱼类的生活环境2第十七章鱼类的年龄和生长2第十八章鱼类的摄食2第十九章鱼类的繁殖2第二十章洄游0自学期中复习、期中测验、复习1合计422、实验教学学时分配(18学时)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鱼体外部形态2实验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2106\n实验三 循环系统、泄殖系统2实验四 鱼体测量及体形描述2实验五 软骨鱼类分类2实验六 硬骨鱼类分类2实验七 鱼类标本采集、保存、鉴定2*实验八 鱼类的鳞片结构与色素细胞的观察并利用鳞片鉴定鱼的年龄和推算鱼的生长2*合计14*实验七、实验八为综合必一实验,执行是任选其一。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形态学、分类学二部分是本课程中基本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重点。2、理论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以各种图片显示器官的构造;以动画表示一些重要器官的机能。3、注重实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五、考核方式和要求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苏锦祥主编《鱼类学与海水鱼类养殖学》。2000年8月,第二版,农业出版社。(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二)主要参考书1、《鱼类比较解剖学》孟庆闻等,科学出版社1987。2、《鲤鱼的解剖》秉志,科学出版社,1960。3、《白鲢的系统解剖》孟庆闻等,科学出版社,1960。4、灰星鲨的解剖,孟庆闻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9。5、《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成庆泰郑葆珊主编,: 科学出版社,1987。6、鱼类分类学,孟庆闻、苏锦祥、缪学祖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鱼类生态学,叶富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课程名称(中文):鱼类增养殖学课程名称(英文):FishCultureAndPopulationIncrease课程编号:2010×002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限选课教材名称:《鱼类增养殖学》(申玉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开课学期:3年级第5学期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先修课程:生物学、普通动物学、鱼类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生理学、鱼类遗传与育种、养殖土木工程技术、养殖机械及设备106\n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学分:3.00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以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工程设施、养殖机械及设备为前提,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和增殖技术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专业课程,本门课程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及养殖水域的水质控制,第二部分为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及苗种各繁育技术,第三部分为成鱼养殖技术及方式,第四部分为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第五部分为活鱼运输及鱼类越冬,第六部分为水产养殖专业的经营管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和掌握海、淡水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生态学、营养与饲料,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成鱼养殖的基本规律和要求。2、了解和掌握养殖鱼类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的原理和生产技术。3、了解和掌握鱼类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基本原理、优缺点、主要技术及投资成本的控制。4、掌握鱼类养殖水体的水质控制方法。5、掌握养殖鱼类的营养需要和饲料加工方法。6、了解和掌握养殖鱼类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7、了解和掌握鱼类增殖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措施。8、掌握鱼类苗种和成鱼活鱼的运输原理、包装要求及技术方法。9、掌握鱼类越冬的基本原理和人工措施。106\n10、了解和掌握水产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措施。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要求1、绪论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及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内容。2)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简史。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主要成就。4)了解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2、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掌握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2)掌握鲤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3)掌握鲈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4)掌握鲇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5)掌握鲽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6)掌握鲻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7)掌握鲑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8)掌握鲟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9)掌握鲉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10)掌握其他目的主要养殖鱼类。3、第二章养殖水域污染与控制1)掌握养殖水域污染特点、污染物来源和分类,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及控制。2)掌握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养殖用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方法。4、第三章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1)掌握鱼类性腺发育的规律。2)了解中枢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3)了解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5、第四章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1)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原理及概况。2)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指标。3)了解鱼类人工繁殖所需的主要设施及工具。4)掌握亲鱼培育的规律要求及过程。5)掌握鱼类的人工催产技术及操作过程。6)了解和掌握鱼类产卵、自然授精和人工授精过程及影响受精的主要因素。7)了解和掌握授精卵的孵化过程,管理措施及影响孵化的环境因子。6、第五章鱼苗、鱼种的培育1)了解鱼苗、鱼种的生物学。2)掌握鱼苗培育全过程的技术方法、技术难点和生产过程应注意的环节。3)掌握鱼种培育方法及技术措施及生产过程中的难点。7、第六章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商品鱼养殖)1)掌握池塘养鱼的原理、基本条件、养殖过程、饲养管理及主要模式。2)掌握水库、湖泊养鱼的基本要求,品种的选择,鱼种规格及质量要求,养殖密度,养殖周期,生产管理及大规格鱼种的培育。106\n3)掌握海水港湾、鱼塭养鱼的要求,鱼塭的建造,清整与纳苗,养殖过程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4)掌握网箱养鱼的特点、高产原理,网箱养鱼的类型及养殖过程的技术措施。5)了解工厂化养鱼基本概况和主要类型,掌握工厂化养鱼的技术和工厂化养鱼常用设施的使用方法以及工厂化养鱼的流程。6)了解水产养殖容量的内涵,研究方法,容量的扩充及各养殖水域养殖容量。8、第七章鱼类资源的增殖与保护1)了解我国自然水域资源和自然鱼类资源的状况和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2)掌握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所包括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3)掌握鱼类资源增殖的技术措施和增殖过程应注意的问题。9、第八章活鱼运输1)掌握影响鱼类运输成活率的因素。2)掌握鱼类运输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和使用哪些运输工具。3)掌握活鱼运输方法。10、第九章鱼类越冬1)掌握越冬池应具备的条件。2)掌握鱼类越冬期的生理状况的变化。3)掌握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4)掌握鱼类越冬技术。11、第十章鱼类养殖专业的管理1)了解鱼类养殖企业的职能,经营管理的内容及具体职能。2)了解鱼类养殖企业的经营思想、目标及经营管理方法。3)掌握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及长期投资决策。4)掌握鱼类养殖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及人、财、物的管理程序。(二)实验课的基本内容1、常见增养殖鱼类的辨识与比较。2、养殖鱼类种鱼的挑选。3、亲鱼的催产与繁殖。4、养殖鱼类胚胎发育过程观察。5、鱼苗、鱼种的过筛分级及包装运输。6、网箱的装配及其设置。7、养殖机械设施的使用与维护。(三)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掌握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生态学基础知识。2、掌握养殖鱼类的亲鱼培育、苗种繁育、成鱼养殖的生产环节及生产技术。3、掌握鱼类增养殖过程水质控制及营养需求。4、掌握鱼类养殖过程的病害防治。5、掌握活鱼运输过程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及鱼类越冬措施。6、了解鱼类养殖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三、学时分配本课程共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1、理论教学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1绪论22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8106\n3养殖水域污染与控制44鱼类人工繁殖技术55鱼苗、鱼种的培育86食用鱼的养殖87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38活鱼运输39鱼类越冬310鱼类养殖企业的经营管理4合计482、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内容学时实验属性是否必做1常见增养殖鱼类的辨识与比较体形比较,口齿比较,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吻部,鳍条比较2验证√2养殖鱼类种鱼挑选个体大小,体形,体色,丰满度,是否损伤或患病2验证3亲鱼的催产与繁殖亲鱼的鉴别,催产剂的配制,注射次数及部位,冲水刺激,人工授精2验证√4养殖鱼类胚发育过程观察授精卵各时期变化,解剖镜,放大镜观察2验证5鱼苗、鱼种过筛分级及包装运输拉网、密集暂养、过筛各规格分级,分别包装运输2验证√6网箱的装配及其设置网片装配成网箱,网箱简单设置,网箱鱼排设置2验证√7养殖机械设施的使用与维护潜水泵、投料机、增氧机、搅拌机、充气机及附属设施的使用及维护2验证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1、在教学广度上,普及常见养殖鱼类的一般基础知识,内容上增加一些行业前沿新技术、新理念,以区域性品种、高附加值的品种及出口品种为授课的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实际应用授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课程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中所遇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在教学方法上,联系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不断发现新方法,在教学次序上一般先理论后实验,以实验巩固理论。3、在课时安排和内容上注重生产过程的主要技术环节,结合地方实际和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见养殖鱼类的亲鱼培育,种苗繁育和成鱼增养殖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106\n4、采用多媒体和投影等教学手段,通过大量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论,在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互动,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5、结合课程进度,安排适量的生产实例,使理论、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更牢固。五、主要参考书目1、林洁然等译鱼类生殖生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7。2、陆忠康主编简明中国水产养殖百科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1。3、唐小曼等译鱼类早期生活史农业出版社(北京)1990。4、刘筠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农业出版社(北京)1993。5、王令玲、仇潜如尼罗罗非鱼胚胎及胚后发育观察动物学报1981年第一卷第4期。6、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淡水鱼类志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1992。7、张扬宗等中国池塘养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8、杨容等中国人工鱼礁理论与实践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2005。9、贾晓平深海抢风浪网箱技术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2005。10、陈学光罗非鱼优质高产养殖新技术三环出版社(海口)2007。编写:陈学光审核:106\n《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TeachingOutlineOfShrimpAndCrabCulture)课程名称(中文):虾蟹增养殖学课程名称(英文):ShrimpAndCrabCulture课程编号:B21080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程教材名称:《虾蟹类增养殖学》(王克行等,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开课学期:3年级、第5学期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先修课程: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水环境化学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0学时学分:3.5学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虾蟹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为虾蟹繁殖和养殖创造和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是研究虾蟹类增养殖原理与应用技术的一门新的科学,也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专业课程。本门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虾蟹生物学,第二部为虾蟹类育苗与通用技术,第三部分为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生物学是虾蟹类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和掌握虾蟹的生物学,包括繁殖、生长、饲料与摄食、生活史及分类等;2.了解和掌握虾蟹类的育苗、养成原理和通用技术;3.掌握虾塘的综合养殖的原理及和虾蟹与其他水产经济动物混养的原则;4.了解和掌握主要经济虾蟹种类的育苗技术;5.掌握对虾生态健康养殖的生产环节及技术原理;6.掌握虾蟹类养殖健康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要求1绪论1)明确虾蟹类增养殖学研究的内容;2)了解国内外虾蟹类增养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106\n3)了解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虾蟹类增养殖的资源和自然条件。2第一章虾蟹类生物学1)了解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构造,包括头胸部、腹部和附肢;2)了解虾蟹类的内部器官,包括体壁和七大系统;3)了解虾蟹类的繁殖习性,包括其繁殖方式、性腺发育、交配产卵、受精与胚胎和幼体发育等;4)了解虾蟹的蜕皮与生长;5)了解虾蟹的食性、饵料组成与摄食行为;6)了解虾蟹的生活史、栖息及洄游等;7)了解和熟悉十足目的分类方法。3第二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1)掌握育苗场的生产设施及设计要求;2)掌握育苗生产用水的常用处理方法和技术;3)掌握虾蟹类亲体的人工强化培育促熟方法和对虾人工精荚移植技术;4)掌握虾蟹类受精卵的孵化技术与方法;5)掌握虾蟹人工育苗的生产环节和育苗理化环境因子的监测与调控;6)了解虾蟹类幼体的摄食习性和营养的需要,熟悉常用的育苗饲料及投喂管理技术;7)掌握幼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8)掌握幼体健康状况观察和检测的技术方法,掌握幼体阶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9)掌握虾苗出售及包装运输方法。4第三章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1)了解并熟悉虾蟹养成的几种养殖模式;2)了解并熟悉池塘的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对养殖生产的影响;3)了解池塘的生物组成结构以及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了解和掌握老化池塘、酸性池塘的处理方法及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5)了解饵料生物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掌握池塘饵料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6)了解在水质和底质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掌握池塘的水质与底质的调控方法;7)了解各种水质、底质改良剂及微生物制剂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第四章虾塘的综合养殖1)了解虾塘综合养殖的意义;2)了解虾塘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3)了解并熟悉虾塘综合养殖的种类及养殖模式。第五章斑节对虾的养殖1)了解和掌握斑节对虾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2)了解并掌握斑节对虾苗种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106\n3)了解并掌握斑节对虾养成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7第六章南美白对虾的养殖1)了解和掌握南美白对虾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2)了解并掌握南美白对虾苗种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3)了解并掌握南美白对虾养成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第七章日本对虾的养殖1)了解和掌握日本对虾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2)了解并掌握日本对虾苗种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3)了解并掌握日本对虾养成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第八章罗氏沼虾的养殖1)了解和掌握罗氏沼虾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2)了解并掌握罗氏沼虾苗种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3)了解并掌握罗氏沼虾养成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第九章锯缘青蟹的养殖1)了解和熟悉锯缘青蟹的生态习性;2)了解并掌握锯缘青蟹苗种生产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3)了解并掌握锯缘青蟹养成的主要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二)实验课的基本内容对虾的外部形态观察;对虾的内部结构解剖;蟹类的外部形态观察及内部结构解剖;对虾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形态特征观察。(三)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掌握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2、了解虾蟹类人工繁育和养殖的生产环节,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3、掌握虾蟹育苗和养殖生产健康管理的基本技术。三、学时分配本课程共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理论教学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1绪论22虾蟹类生物学83虾蟹育苗与通用技术6106\n4虾蟹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85虾塘的综合养殖26斑节对虾的养殖47南美白对虾的养殖48日本对虾的养殖49罗氏沼虾的养殖410锯缘青蟹的养殖4合计462、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序号实验名称内容提要实验学时每组人数实验属性实验者类别是否必做1对虾的外部形态观察头胸甲分区,刺、脊、沟、附肢、体长、体节、触角、雄性交接器、齿式22验证本科√2对虾的内部构造解剖消化系统、呼吸器官、循环系统、生殖系统22验证本科√3蟹的外部形态观察及内部构造解剖头胸甲分区、边缘、附肢、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生殖器官32验证本科√4对虾幼体不同发育阶段形态特征观察幼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及各期幼体的形态特征31验证本科√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1、在教学广度上,应普及有关虾蟹类的一般基础知识,内容上增加一些行业前沿的新技术、新理念,授课过程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和引导学生用以往所学各门课堂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在教学方法上应联系学生所学过的边缘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启发,并一般采取先上理论课后上实验课的办法加以巩固。3、在课时的安排和内容上侧重结合地方实际和实用性,学习完后,能掌握主要养殖虾蟹品种人工繁殖和养殖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4、采用多媒体和投影等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106\n5、结合授课进程,安插适量的典型生产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五、主要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王克行主编,《虾蟹类增养殖学》,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Dall,w等著,陈南生等译.《对虾生物学》,1992,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王克行主编,《虾类健康养殖原理与技术》,2008,科学出版社。3、杨丛海等.《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2003,中国农业出版社.4、冯兴钱等.《青蟹养殖技术》.1996,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5、赖秋明.《海水养虾新技术》.2007,海南出版社.6、吴琴瑟.《虾蟹养殖高产技术》.1992,农业出版社.7、陈毕生.《虾蟹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1992,广东科技出版社.8、潘家模主编.《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199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王吉桥主编.《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研究与养殖》.2003,海洋出版社.编写:赖秋明审核:106\n《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产养殖工程技术英文名称:AquacultureEngineeringandTechnique课程编号:Z21093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要求:限定选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应开学期:第6学期教材名称:《渔业工程学》(黄朝禧主编).ISBN978-7-04-026323-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ISBN:7-109-09511-8)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编写人:顾志峰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1日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属选修课程。它重点介绍和讲述国内外水产养殖工程设施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设计原则和施工要求。由于近年水产养殖发展迅猛,养殖品种不断增加,养殖模式不断增添和改进,对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系统学习淡、海水养殖品种对应的各种工程设施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2.全面掌握水产养殖各品种对应的养殖设施的设计原则和施工要求;3.了解简单水产养殖工程设施的设计和工程成本的估算;二、本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养殖场环境调查;养殖工程相关材料;主要养殖品种的育苗、繁育、养成相关工程;工厂化养殖技术;池塘养殖生态改造技术;人工鱼礁;网箱养殖等。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如下:绪论介绍中国渔业过去、现状、未来;养殖工程在现代渔业中的作用。第一章养殖场环境调查熟悉不同土壤特性,了解和掌握养殖场对水源、水质、土质、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要求,掌握淡水养殖场的设计原则及建场步骤。第二章养殖工程相关材料1、水泥2、钢材和木材3、工程塑料106\n第三章主要养殖品种的育苗、繁育、养成相关工程1、鱼类鲢鱼、草鱼、鲫鱼、罗非鱼、鳜鱼、黑鱼、鮰鱼、鲈鱼、河鲀、团头鲂、鲟鱼、黄颡鱼、银鱼、鲳鱼、石斑鱼、大菱鲆、牙鲆、舌鳎2、观赏鱼类金鱼、锦鲤、虎皮鱼、孔雀鱼、观赏水母、金龙、小丑鱼3、贝类文蛤、扇贝、珍珠贝、泥蚶、菲利宾蛤、沙虫、鲍鱼、螠蛏、牡蛎、东风螺4、蟹类青蟹、梭子蟹、河蟹5、虾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小龙虾、青虾6、龟鳖类金钱龟、中华鳖7、蛙类林蛙、牛蛙8、海参刺参9、黄鳝、泥鳅第四章工厂化养殖技术1、工厂化养殖生产基本流程2、水体的过滤与净化3、水体的消毒4、水体的增氧第五章池塘养殖生态改造技术1、现有池塘养殖基本现状2、池塘改造常见模式第六章渔业生态工程1、人工鱼礁2、人工湿地第七章网箱养鱼1、网箱养鱼的现状及特点2、养鱼网箱的类型及设计3、网箱设置环境条件4、网箱的设置106\n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绪论3第一章养殖场环境调查3第二章养殖工程相关材料31、水泥与混凝土12、钢材与木材13、工程塑料1第三章主要养殖品种的育苗、繁育、养成相关工程241、鱼类52、观赏鱼类53、贝类44、蟹类25、虾类36、龟鳖类27、蛙类18、海参19、黄鳝与泥鳅1第四章工厂化养殖技术51、工厂化养殖生产基本流程12、水体的过滤与净化23、水体的消毒14、水体的增氧1第五章池塘养殖生态改造技术31、现有池塘养殖基本现状12、池塘改造常见模式2第六章渔业生态工程41、人工鱼礁22、人工湿地2第七章网箱养鱼31、网箱养鱼的现状及特点及网箱类型12、网箱设置环境条件与设置2合计48106\n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本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感性认识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类工程设施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结合虾蟹养殖生产实习,让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增强学生对水产养殖工程设施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教学效果。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由期末卷面考试、平时提问、考勤等部分组成。其中,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卷考查方式。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期末考试(70%)六、主要教材和参考书目1、集约化水产养殖数字化集成系统李道亮傅泽田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贾小平陈丕茂唐振朝等著海洋出版社20113、名优经济贝类养殖技术手册于瑞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4、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李碧全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海水观赏鱼鉴赏养殖手册(英)阿尔德顿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6、金鱼物语王俊銘、林冠郎、吳佳瑞、趙雪嵐著台湾:威智文化科技出版20037、海水观赏鱼快乐饲养手册白明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6\n《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产动物疾病学英文名称:DiseasesofCulturedAquaticAnimals课程编号:B21084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56学时总学分:3.5实验学时:14学时应开学期:第7学期教材名称:《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二版)(战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编写人:周永灿编写日期:2014年9月12日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1、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2、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3、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4、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5、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106\n第一章概论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2、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1)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2)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3、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1、疾病发生的原因(1)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2、疾病的控制(1)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2)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3)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防重于治”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1、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1)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2)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3)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4)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2、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1)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2)掌握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3、特异性免疫(1)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主要类型;(2)理解抗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主要类型和功能;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1)掌握血清学反应的主要特点;(2)了解主要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类型;106\n(1)了解常见的现代免疫标记技术。5、免疫学原理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1)了解目前应用于水产病原诊断中的常见免疫学方法;(2)掌握水产疫苗的主要种类、制备方法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情况。第四章病理学基础1、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理解疾病的经过与结局。2、衰退性病变理解萎缩、变性和坏死等衰退性病变的概念和主要种类。3、血液循环障碍理解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水肿和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主要种类。4、进行性病变理解肥大与增生、再生、修复和肉芽组织等进行性病变的概念和种类。第五章药物学基础1、水产药物概述(1)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2)掌握水产养殖中选择合适水产药物的基本原则。2、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1)掌握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2)握抗菌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3)掌握抗真菌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4)掌握常用消毒剂和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5)掌握常用杀寄生虫药和驱虫药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6)了解常用环境改良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7)了解常用营养剂和代谢改良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8)了解常用抗霉剂和抗氧化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9)了解常用麻醉剂和镇静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10)掌握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常用中草药及其应用。3、给药方法掌握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用药方法及其优缺点,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科学用药和合理用药的基本措施。106\n第六章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1、海水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1)掌握病毒及病毒性鱼病的基本特点;(2)了解国内外病毒性鱼病的研究概况;(3)掌握国内外常见的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2、海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1)掌握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特点及研究概况;(2)掌握海水养殖鱼类细菌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3、海水养殖鱼类的真菌性疾病(1)掌握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2)掌握真菌性鱼病的主要种类。4、海水养殖鱼类的原虫性疾病(1)掌握海水养殖鱼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2)掌握鞭毛虫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3)掌握纤毛虫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4)掌握孢子虫病的特点、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5、海水养殖鱼类的单殖吸虫病(1)理解常见的单殖吸虫及其结构特点;(2)掌握常见的单殖吸虫病及其防治方法。6、海水养殖鱼类的复殖吸虫病(1)理解复殖吸虫及复殖吸虫病主要特点;(2)掌握常见复殖吸虫病及其防治方法。7、海水养殖鱼类的绦虫病(1)理解绦虫及绦虫病主要特点;(2)掌握常见绦虫病及其防治方法。8、海水养殖鱼类的线虫病(1)理解线虫及线虫病的主要特点;(2)掌握常见鱼类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9、海水养殖鱼类的棘头虫病(1)理解棘头虫及棘头虫病的主要特点;(2)掌握常见的鱼类棘头虫病及其防治方法。10、海水鱼类寄生蠕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了解复殖吸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2)了解鱼类绦虫疾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06\n(1)了解鱼类线虫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1、海水养殖鱼类的甲壳类疾病(1)掌握鱼类寄生性甲壳类及甲壳病的主要特点;(2)掌握常见的鱼类甲壳类疾病。12、其他寄生性疾病了解由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13、海水养殖鱼类的其它非寄生性疾病(1)掌握浮头、泛池以及气泡病等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2)了解遗传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第七章海水养殖虾蟹类疾病1、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病毒性疾病(1)掌握虾蟹类病毒性疾病的基本特点;(2)掌握国内外常见的虾蟹类病毒性疾病及其诊断方法;(3)掌握我国当前重要虾蟹类病毒病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措施。2、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细菌性疾病(1)掌握虾蟹类细菌性疾病的特点及研究概况;(2)掌握虾蟹类细菌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3、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真菌性疾病(1)了解真菌及真菌性虾蟹疾病的特点;(2)了解真菌性虾蟹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4、海水养殖虾蟹的原虫性疾病(1)掌握虾蟹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2)掌握虾蟹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5、海水养殖虾蟹的其他疾病(1)了解虾蟹类蠕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2)了解虾蟹类蠕虫性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3)了解虾蟹类浮头、泛池和气泡病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方法;(4)了解虾蟹类肌肉坏死病和痉挛病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方法;(5)了解虾蟹类的藻类及黄曲霉素中毒与防治方法。第八章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1)理解养殖珍珠贝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2)了解养殖扇贝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3)理解养殖牡蛎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4)掌握养殖鲍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106\n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10第三章免疫学原理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5第四章病理学基础简介2第五章水产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简介5第六章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9第七章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疾病7第八章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3合计42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常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录象)2实验二水产疾病的常规检查与诊断方法2实验三原生动物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观察2实验四蠕虫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观察2实验五鱼类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制备(综合性实验)4实验六选做实验(根据教学及实验材料情况从实验大纲中选择)2合计14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每堂课结束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讲述在课外实践或最新的报刊杂志中报道的水产疾病,在学生讲述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或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引导等方式解答由教师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专业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指定教材(《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二版),战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为2011106\n年出版,在内容编排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是本课程目前能找到的最好新教材,但是,由于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研究近年一直处于迅速发展之中,为了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随时了解我国及其它国家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内容,重点讲解病害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具有特带特点的水产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以提高学生在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将向学生编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发展的新资料。在教学手段上,整个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需要使用幻灯、标本和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以10~15分钟的时间对实验要点进行讲解,实验材料尽量使用新鲜材料,对于一些不能随时得到的病原标本则以固定材料作补充。五、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平时小测、期中考查、上交的课件及讲解情况、课堂纪律等。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战文斌主编.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2011.(二)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兽医协会.2013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水生动物类).北京:农业出版社.2013.2、东秀株,等.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朱立平,等.免疫学常用实验方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农业部《新编渔药手册》编撰委员会.新编渔药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孙树汉,等.核酸疫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6、陆家平.对虾养殖病毒病害综合防治系统工程.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7、张本,等.虾类养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8、杨先乐.水产养殖处方大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孟庆显.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10、孟庆显.对虾疾病防治手册.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11、俞开康,等.海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夏春.水产动物疾病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13、黄琪琰,等.水产动物病害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黄琪琰,等.鱼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潘金培.鱼病防治与诊断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6\n1、潘洞华,等.鱼类寄生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戴自英,等.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曾呈奎,等.海洋生物技术.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4、相建海.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5、任晓明译,畑井喜司雄、小川和夫著.新鱼病图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06\n《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水产养殖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三、学分与学时:3.0学分。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四、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水产动物营养需求、营养代谢、饲料配方设计流程及饲料加工工艺等。五、教学重点:蛋白质营养;脂类营养;糖营养;维生素及矿物元素营养。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历史2.了解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3.了解我国水产饲料的现状4.了解水产动物营养的基本概念5.了解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目的和内容6.了解水产动物营养,水产饲料工业和养殖的关系7.了解水产养殖模式、营养学研究方法及饲料原料鉴别【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历史回顾、水产养殖与水产饲料发展现状。2.水产动物营养基本概念、研究目的与内容及其与饲料工业、养殖的关系。3.营养学研究与饲料鉴别。【思考题】如何理解鱼类营养?如何平衡鱼类蛋白质营养?如何平衡鱼类脂类营养?如何平衡鱼类糖类营养?第二章能量学(2学时)【目的要求】106\n1.掌握鱼类能量学的基本概念。2.了解鱼类能量学平衡的重要性。【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2.能量代谢。3.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4.鱼类能量代谢的特点。【思考题】1.鱼类能量来源主要有?2.如果理解饲料能量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作用及意义?第三章蛋白质营养(6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2.理解蛋白质代谢与氮平衡3.理解鱼虾类对蛋白质的需求4.理解鱼虾类对氨基酸的需求5.掌握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及评定【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2.鱼类对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求。【思考题】蛋白质代谢、水产动物对蛋白质、氨基酸需求及研究方法?第四章 脂类营养(4学时)【目的要求】1.脂类的组成,分类和性质;2.熟悉脂类营养生理功能;3.熟悉脂类消化、吸收及沉积;4.熟悉鱼类脂肪需求;5.了解脂肪酸概念、性质、分类及功能;6.掌握鱼类脂肪肝产生原因及营养调控方法。【主要内容】106\n讲授内容1.第一节脂类组成、分类及营养生理功能。2.鱼虾类对脂肪的需求3.鱼类营养学脂肪肝。4.净能。【思考题】研究鱼类脂肪需求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五章 糖营养(4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糖的性质及分类。2.掌握糖的营养学功能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作用。3.熟悉水产动物糖利用机制。【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糖的结构、分类及性质2.糖的营养生理功能。3.水产动物饲料中糖适宜添加水平及其糖利用特点。【思考题】糖对饲料蛋白质、脂类的节约作用?第六章矿物质营养(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矿物质营养的基本特点2.了解矿物质的营养生理功能3.掌握矿物元素的典型缺乏症【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概述。2.常量矿物元素3.微量矿物元素【思考题】如何理解水产动物矿物元素需求量?第七章维生素营养(4学时)【目的要求】106\n1.了解维生素概念及分类。2.掌握维生素的功能。3.掌握维生素对水产动物生长及行为的影响。【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水溶性维生素。2.脂溶性维生素。【思考题】1.水产动物维生素营养需求特征及其缺乏症?第八章配合饲料配方设计与加工(6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饲料原料与性质。2.了解主要饲料加工设备。3.了解常用饲料标准。4.掌握配方设计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原料2.原料品控标准3.饲料加工工艺4.配合饲料标准及配方设计5.鱼虾实用配方简介。6.配方设计流程【思考题】配方设计的主要原则?第九章饲料原料及饲料膨化工艺流程(4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膨化工艺性质及特点。2.了解饲料原料膨化主要工艺流程。3.了解饲料原料膨化主要工艺流程。【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膨化工艺性质及特点106\n2原料及饲料膨化主要工艺流程【思考题】影响原料及饲料膨化工艺的主要因素?七实验教学:详见《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学大纲》。八成绩考核:本课程为考试科目。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15%,由理论课、实验课考勤及听课情况评定)、实验考核成绩(占15%,由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随机提问等组成)、期末成绩(占70%)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撰写:吴小易106\n《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学英文名称:Genetic-breedingofAquaculture课程编号:B2108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要求:专业限选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56学时总学分:3.5实验学时:16学时学分:应开学期:第6学期教材名称:《水产动物育种学》(范兆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普通遗传学》(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鱼类学、虾类增养殖学、藻类学、贝类增养殖学编写人:骆剑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3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该课程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方面的学科内容,其中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而水产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水产生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二是学生掌握育种目标制定和实现育种目标的理论、常规方法和技术,了解国内外水产生物育种成就与新发展。具有推广、繁育良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等。水产动物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引种与驯化;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造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和选育;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与基因工程育种原理与方法;表观遗传学导论等。106\n基本要求:一是以遗传学三大规律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对染色体、基因、群体等不同水平的遗传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成就。二是以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良种繁育和分子辅助育种为教学重点,并介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倍性育种、分子标记等内容,介绍生物技术在水产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水产生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育种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具体讲述主要分为11章及5个专题,内容如下:绪论教学内容:一、水产动物育种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二、水产动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第一章水产动物种质资源教学内容:一、种质资源的概念、重要性和类型二、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三、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四、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第二章引种与驯化教学内容:一、引种二、驯化三、引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入侵的预防第三章选择育种教学内容:一、选择的意义和作用二、选择育种的原理三、育种现状的选择四、选择育种的方法五、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和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六、水产动物选择育种实例第四章杂交育种教学内容:一、育成杂交二、杂交优势的利用106\n三、远缘杂交第五章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教学内容:一、雌核发育二、雄核发育第六章多倍体育种教学内容:一、生物染色体的多倍性二、多倍体诱导三、诱导多倍体的细胞学特性四、多倍体的生物学特性五、多倍体的应用和育种实例第七章细胞融合与核移植教学内容:一、细胞融合二、核移植第八章性别控制教学内容:一、性别控制的意义二、水产动物的性别决定与性分化三、鱼类性别的人工控制四、其他水产动物的性别决定、性转变及人工控制第九章转基因技术教学内容:一、概述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三、外源基因的整合、表达与遗传四、外源基因的检测五、转基因水产动物的安全性第十章育种实践中的标记技术教学内容:一、遗传标记概述二、分子遗传学标记的类型及原理三、分子遗传学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四、人工标记第十一章繁育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教学内容:106\n一、品种的生产性能及其遗传基础二、养殖条件下品种生产性能的退化三、群体的遗传变异与近亲交配衰退四、繁育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专题一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专题二水产生物的核外遗传专题三水产生物的染色体与性别遗传专题四数量性状遗传专题五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绪论2第一章水产动物种质资源2专题一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第二章引种与驯化2第三章选择育种3专题二水产生物的核外遗传2第四章杂交育种3专题三水产生物的染色体与性别遗传2第五章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3第六章多倍体育种3第七章细胞融合与核移植2第八章性别控制3专题四数量性状遗传2第九章转基因技术3专题五转基因生物安全性2第十章育种实践中的标记技术3第十一章繁育群体遗传性能的保护2合计40106\n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4(选做)实验二单性状选择方法3实验三杂交育种方案的制订3实验四鱼类人工繁殖操作6实验五系谱的编制和识别3实验六数量性状遗传率的估算6(选做)实验七分子标记数据的处理与应用3(选做)合计16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每堂课结束前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每堂的相关习题进行讨论讲解;规定一定的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对一些育种学问题进行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由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引导等方式解答由教师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专业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由于育种学知识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壮大之中,为了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随时了解我国及其它国家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内容,重点讲解水产生物常用的育种方法、原理和育种过程,以及育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当前在水产生物育种中最常用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在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将向学生编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发展的新资料。在教学手段上,整个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需要使用幻灯、投影、标本和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五、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考核占30%(包括实验课、平时作业、课堂纪律、出勤率等)。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杨业华主编。《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范兆廷主编。《水产动物育种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二)主要参考书目106\n1.吴仲庆主编。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第三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2.朱军主编。《遗传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WilliamS.Klug等。《遗传学基础》(第四版)(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赵寿元、乔守怡主编。《现代遗传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曾呈奎等。海洋生物技术。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6.楼允东主编。鱼类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审核人:批准人:106\n《水产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水产动物生理学》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水产养殖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三、学分与学时:3.5学分。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10学时。四、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鱼类生理学是水产养殖、鱼类营养与饲料加工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先行课为鱼类学、鱼类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主要有鱼病学、鱼类营养学、饲料加工学、鱼类养殖学等。鱼类生理学在水产养殖等专业的基础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鱼类生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鱼类的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生理学研究的方法、原理,解释鱼类生命现象,从而更好地为鱼类养殖等专业课服务,为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教学重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血液盒血液循环生理;生殖生理;感觉器官及其生理功能等。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人类活动对鱼类行为的影响(2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人类活动怎样影响鱼类行为。2.了解人类活动怎样影响鱼类生理。【主要内容】讲授内容InteractionsbetweenPhysiologyandBehavior;Disruption(破坏)ofSensoryInformation;Neurotoxins(神经毒素)andInterferencewithBrainFunction;ToxicantsthatInterferewithRespiration;ReproductiveImpairment【思考题】鱼类行为的表现形式?106\n什么是鱼类生理?第二章胃肠道结构及其形态学(2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胃肠道结构。2.掌握胰腺功能。【主要内容】讲授内容胃肠道结构及形态学;胰腺;鱼类肠道发育;【思考题】1.鱼类胃肠道结构特征?2.鱼类胃肠道结构与形态的相关性?第三章摄食和消化生理(6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鱼类摄食的基本行为。2.掌握鱼类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3.熟悉鱼类摄食调控机制。【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引言。2.营养消化。3.营养吸收。4.鱼类食欲与摄食调控机制。【思考题】鱼类的摄食方式与类型主要有哪些?鱼类摄食调控的主要机制?第四章呼吸生理(6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鳃的构造盒呼吸机能;2.熟悉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3.了解鱼类的空气呼吸。【主要内容】106\n讲授内容1.鳃的构造、机能及其调节。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3.鱼类适应空气呼吸的形态构造。【思考题】鱼类的鳃构造如何适应它们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第五章 血液和血液循环生理(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血液组成特点。2.掌握鱼类心血管系统的概念。3.熟悉鱼类血液循环过程、特点。【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血液组成成分。2.心脏和鳃的血液循环。3.鱼类血液循环的调节。【思考题】1.鱼类的血液组成和血细胞有哪些特点?2.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3.心脏和鳃的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第六章排泄和渗透压调节生理(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了解鱼类排泄的生理意义。2.了解鱼类主要的排泄器官。3.熟悉排泄、渗透压及酸碱度调节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肾脏的排泄和渗透压调节机能。2.鳃的排泄和渗透压调节机能。3.鱼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4.酸碱调节。【思考题】1.鱼类肾脏的结构和排泄机能的关系如何?106\n第七章生殖生理(6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鱼类生殖的基本方式及特征。2.掌握鱼类性腺发育的特点。3.掌握性激素对鱼类生殖的调控。【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生殖方式与生殖周期。2.促性腺激素结构与功能。3.促性腺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机理。4.性腺的构造和配子形成。【思考题】1.鱼类生殖方式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鱼类的生殖周期?3.什么是神经内分泌?4.鱼类的性别决定有何特点?第八章内分泌生理(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鱼类内分泌系统的特点。2.掌握脑垂体的结构及其功能。3.掌握甲状腺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鱼类内分泌系统的特点。2.脑垂体。3.甲状腺。4.胰岛和胃肠激素。5.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尾下垂体等。【思考题】1.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内分泌系统有什么特点?2.鱼类的神经垂体起什么作用?第九章神经生理(2学时)106\n【目的要求】1.了解鱼类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分化。2.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鱼类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分化。2.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思考题】1.鱼类神经系统如何发生和分化?已知核糖体上有哪些活性部位?它们在多肽合成中各起什么作用?2.鱼类脑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哪些?第十章感觉器官及其生理功能(6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鱼类化学感受器结构和功能特征。2.熟悉鱼类机械感受器结构和功能特征。3.熟悉鱼类听觉器结构和功能特征。【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鱼类化学感受器结构与功能。2.鱼类机械感受器结构与功能。3.鱼类听觉器结构与功能。4.鱼类光感受器结构与功能。【思考题】1.鱼类嗅觉器官的构造?2.鱼类化学感受器的生物学意义有哪些?七、实验教学:详见《水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八、成绩考核:本课程为考试科目。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15%,由理论课、实验课考勤及听课情况评定)、实验考核成绩(占15%,由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随机提问等组成)、期末成绩(占70%)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撰写:吴小易106\n《生物饵料培养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饵料培养学英文名称:OrganicCultureofFeedforAquaticAnimals课程编号:2101Z001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要求:专业任选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0实验学时:16学时应开学期:第5学期教材名称:《生物饵料培养学》(成永旭主编.农业出版社,200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编写人:冯永勤编写日期:2014年9月28日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海水养殖专业课。它主要研究各类饵料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营养成分及其培养技术。生物饵料具有营养丰富、大小适口、摄食方便、易于消化、保护水质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尤其是各类苗种的繁育中。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各类饵料生物的特点和培养方法;了解这一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和设施;扎实掌握各类饵料的培养技术;强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开发新饵料品种和新培养技术的能力。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课程内容1、绪论(1)饵料的基本概念。(2)海产动物养殖饵料来源的途径。(3)饵料生物学的发展史、趋势及今后的任务。2、光合细菌的培养(1)光合细菌概述及在水产中的应用。(2)光合细菌生物学。(3)光合细菌的菌种分离和菌种保藏技术。(4)光合细菌的培养。106\n3、单细胞藻类的培养(1)培养种类及其生物学。(2)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式、方法和设备。(3)单细胞藻类在一次培养中生长繁殖的特征。(4)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液。(5)藻种的分离、培养和保藏方法。(6)敌害生物的防治4、轮虫的培养(1)轮虫的生物学(2)轮虫的分离和培养(1)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2)轮虫的分离和培养(3)轮虫的保种和休眠卵的保存5、枝角类的培养(1)枝角类的生物学(2)枝角类的培养(3)枝角类的营养价值及应用6、卤虫的培养(1)卤虫的生物学(2)我国的卤虫资源量和分布(3)卤虫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4)卤虫卵的采收和加工(5)卤虫的增养殖7、桡足类的培养(1)桡足类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2)桡足类的生物学(3)桡足类的收集和大面积培养(4)哲水蚤的集约化养(5)锰水蚤的集约化培养8、糠虾的培养(1)糠虾的生物学(2)糠虾的人工培养9、淡水钩虾的培养(1)淡水钩虾的生物学(2)淡水钩虾的培养(3)淡水钩虾的营养价值与应用10、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1)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和沙蚕的养殖(2)丝蚯蚓的培养106\n11、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价和营养强化(1)微藻的营养作用(2)轮虫的营养与营养强化(3)卤虫的营养与营养强化(4)桡足类的营养与营养强化(5)其他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二)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要求有较强的基本动手能力。3、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饵料生物培养知识应用的基本现状。4、要求具有一定的运用饵料生物培养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章序内容学时绪论绪论2第一章光合细菌的培养4第二章微藻的培养8第三章轮虫的培养3第四章枝角类的培养2第五章卤虫的培养3第六章桡足类的培养2第七章糠虾的培养2第八章淡水沟虾的培养2第九章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2第十章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价和营养强化2合计32106\n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单细胞藻浓度的测定2实验二、单细胞藻类培养容器、用具及用水的消毒1实验三、单胞藻培养液—母液的配制1实验四、单细胞藻一级培养2实验五、单细胞藻类生长速率的测定2实验六、pH、盐度对小球藻生长繁殖的影响2实验七、轮虫的分离与培养2实验八、卤虫卵的孵化率的计算及孵化培养4合计16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2、教学手段:(1)传统手段,(2)多媒体手段,(3)实际操作,(4)实地参观。五、考核方式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纪律等。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成永旭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农业出版社,2005.(二)主要参考书目1.陈明耀等.生物饵料培养.农业出版社,1995.2.山东海洋学院.海水养殖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3.孙颖民,石玉,郝彦周.水产生物饵料培养实用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郑严,马志珍,周利.现代生物饵料培养及开发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6\n5.梁英,孙世春,魏建功.海水生物饵料培养技术.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李庆彪,宋全山.生物饵料培养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06\n《海藻栽培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海藻栽培学英文名称:SeaweedCultivation课程编号:2101X004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要求:限定选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课程总学时:56学时总学分:3.0实验学时:10学时应开学期:第6学期教材名称:赵素芬主编,《海藻与海藻栽培学》,2012,国防工业出版社。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生物学、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水环境化学编写人:王红勇编写日期:2014年10月12日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海藻栽培学是研究海藻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海带、紫菜、江蓠、麒麟菜、裙带菜5个品种的养殖技术。教材内容中有的养殖种类是产业化养殖的品种,有的是具有很好养殖发展前景的品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和掌握海藻的形态结构2、了解和掌握海藻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了解和掌握海藻的生态分布和经济价值。4、了解和掌握海藻的分类。5、了解和掌握海藻的育苗、栽培及管理方法。6、了解和掌握海藻的采收、加工及其利用。7、了解当前相关科技新成果。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巩固、加深专业知识和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多种经济海藻养殖实用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要求有较强的基本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如人工育苗与养殖。3、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海藻栽培学知识应用的基本现状。4、要求具有一定的运用海藻栽培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具体要求106\n第一章绪论1、中国海藻科学的创始人——曾呈奎2、了解海藻与海藻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3、了解海藻的生态4、了解海藻的应用5、了解海藻栽培的基本方式与程序6、了解我国的海藻资源7、了解我国海藻栽培的现状8、了解海藻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章海带的栽培1、理解海带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海带的生态习性3、熟练掌握海带的苗种繁育技术4、掌握海带苗的出库、运输和暂养5、熟练掌握海带的栽培技术6、熟练海带养成期间的病害与防治7、第掌握海带收获与加工第三章紫菜栽培1、理解紫菜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紫菜的生态习性3、熟练掌握紫菜的苗种培育技术4、熟练掌握紫菜的栽培技术5、掌握紫菜栽培的病害与防治6、掌握紫菜的收获与加工第四章江蓠栽培1、理解江蓠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江蓠的生态习性3、熟练掌握江蓠的苗种培育技术4、熟练掌握江蓠的栽培技术5、掌握江蓠栽培期间的病害与防治6、掌握江蓠的收获与加工第五章麒麟菜栽培1、理解麒麟菜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麒麟菜的生态习性106\n1、熟练掌握麒麟菜的苗种繁育技术2、熟练掌握麒麟菜的栽培技术3、掌握麒麟菜栽培期间的病害与防治4、掌握麒麟菜的收获与加工第六章羊栖菜栽培1、理解羊栖菜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羊栖菜的生态习性3、熟练掌握羊栖菜的苗种繁育4、掌握羊栖菜的栽培技术5、熟练掌握羊栖菜的病害与防治6、掌握羊栖菜的收获与加工(二)实验课的基本内容1、海带、紫菜、江蓠、麒麟菜的形态特征观察。2、海藻标本的采集制作。3、海藻标本的保存。(三)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掌握海藻的一般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有关经济海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3、掌握海藻栽培的技术措施。4、掌握一些海藻病害的防治方法。5、掌握部分海藻的加工和利用方法。三、学时分配本课程共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验教学及实习10学时。1、理论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序号内容学时1第一章绪论22第二章海带的栽培103第三章紫菜栽培104第四章江蓠栽培8106\n5第五章麒麟菜栽培86第六章羊栖菜栽培8合计462、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实验教学序号内容学时1实验一 海带的观察22实验二 紫菜的观察23实验三 江蓠的观察24实验四 麒麟菜的观察25实验五 海藻标本的采集和制作>>2合计10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明1、在教学广度上,应普及有关海藻和一般基本知识;但考虑到海南是个海洋大省及我省的海藻资源和我校的具体情况,讲授的内容上,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度上,应结合本地资源及一些具重要经济价值的海藻,进行讲深讲透”。2、在教学方法上应联系学生已学过的边缘科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启发,前一般采取先讲理论,后上实验课的办法加以巩固。3、在课时的安排和内容上有所侧重和调整结合地方实际,学习完后,能应用于本地区的海藻栽培。4、既可采用传统的粉笔书写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多媒体和投影等先进教学手段。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或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五、考核方式106\n期末闭卷考试,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实验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考核依据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他考核,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10%,考核依据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纪律等。六、主要教材与参考书目(一)教材赵素芬主编,《海藻与海藻栽培学》,2012,国防工业出版社。(二)参考书目1、曾呈奎等,《海藻栽培学》,198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曾呈奎等,《中国经济海藻志》,1962,科学出版社。3、赵艳珍等,《海藻标准化生产技术》2003,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山东海洋学院、上海水产学院,《藻类养殖学》1961,农业出版社。5、李伟新等,《海藻学概论》,198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6、钱树本等,《海藻学》,200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6\n《贝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贝类增养殖学课程名称(英文):CultureofMollusk课程编号:B21081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程教材名称:《贝类增养殖学》(常亚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开设学期:3年级第6学期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先修课程: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课程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12学时。课程学分:3.5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海水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苗种生产技术及增养殖技术等内容,包括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及生产实践,要求学生掌握贝类的生物学理论知识,熟知各种贝类的苗种生产和养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世界贝类养殖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论(2)一、基本概念1、贝类2、贝类养殖学二、贝类增养殖发展历史和现状1、取得的成绩(1)贝类养殖的产量高,面积大;(2)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养殖方法多种多样(3)贝类苗种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方法多样(4)贝类的引种和育种得到了飞速发展(5)贝类与其他养殖种类混养与轮养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2、贝类养殖存在的问题(1)引种混乱,育种的意识较差(2)污染严重(3)局部超负荷养殖严重(4)病害频频发生106\n(5)其他3、今后发展方向三、贝类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2、有害方面第1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3)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1、无板类:2、多板纲:3、单板类:4、瓣鳃纲:5、掘足类:6、腹足类:7、头足纲:(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1、足的功能:2、足的形状:(三)内脏块(四)外套膜(五)贝壳(六)皮肤与肌肉二、贝类的内部构造(一)神经系统1、原始种类(双神经类)2、进化种类(二)消化系统(三)排泄系统(四)呼吸系统(五)循环系统(六)生殖系统三、贝类的分类第2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2)一、贝类的生活环境(一)贝类的分布范围1、水平分布:2、垂直分布:(二)贝类的生活环境二、贝类的生活型三、贝类的食性(一)贝类的食物种类106\n1、浮游生物食性:2、植食性:3、肉食性:4、杂食性:(二)贝类的摄食方式1、舐食:2、滤食:3、捕食:4、吸吮:5、其他:四、贝类的灾敌害及御敌方式(一)贝类的灾敌害1、自然敌害2、生物敌害(二)贝类的御敌方式第3章贝类的繁殖和发育(2)一、贝类的繁殖(一)贝类的性别与性变现象1、性别2、性比3、性变现象4关于性变的原因(有以下五种学说)水温;代谢物质;营养条件;雄性先熟;寄居豆蟹(二)贝类的性成熟年龄(三)贝类的繁殖季节(四)贝类的繁殖方式(五)贝类的繁殖习性1、环境:2、卵群:3、护卵行为:4、产卵量:(六)贝类的繁殖适应性(1)尽量避免自体受精;(2)产卵量多;(3)大多数贝类在生物学的春和秋进行繁殖;(4)有浮游幼虫。二、贝类的生长(一)贝类的生长规律(1)贝类的整个生活史中,生长规律可用公式表示:(2)成体贝类的生长:(二)贝类的生长类型(1)终生具生长能力,直到老死为止。(2)阶段性生长。(3)异常生长(三)影响生长的主要因子106\n1、年龄:2、季节:3、繁殖期:4、主要环境因子:(四)贝类的生长限度1、个体大小:2、寿命:(五)贝类的生长测量1、测量方法2、生长率的计算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绝对生长;相对生长;异速生长:第4章贝类增养殖环境(2)一、增养殖贝类的生活环境(一)潮区(二)底质(三)温度(四)盐度(五)酸碱度(pH)(六)溶解氧(七)光照(八)潮汐、水流等二、增养殖贝类的灾敌害及其防除(一)贝类养殖的灾害(二)贝类养殖的敌害(三)非敌害生物造成的贝类大量死亡(四)敌害生物的防治措施三、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保护(一)增养殖水域的环境污染(二)增养殖水域的生态系统平衡(三)养殖水域的环境保护措施四、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一)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保护(二)生物技术在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第5章贝类育苗场的建设(2)一、场址的选择(一)建场申请与环境评估(二)水环境(三)其他条件二、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一)育苗室(二)饵料室(三)海水供应系统(四)供热系统106\n(五)国外育苗室设计特点三、育苗土池的设计特点(一)设计要求(二)土池建造(三)进排水系统第6章贝类苗种生产(3)一、贝苗工厂化育苗(一)亲贝的促熟培育(二)人工诱导产卵和受精卵的孵化(三)浮游幼虫培育(四)浮游幼虫的采集与培育(五)稚贝培育二、稚贝的中间培育(一)海上中间培育(二)池塘中间育成(三)室内中间育成三、贝类的土池育苗(一)场地的选择(二)池塘的整理(三)肥水(四)亲贝的投放与催产(五)幼体期的管理(六)稚贝采收四、采捕野生贝苗(一)海区采苗(二)潮间带采苗第7章贝类遗传育种(1)一、贝类染色体(一)贝类染色体的制备(二)贝类的核型二、贝类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原理2.家系选择3.混合选择4.综合选择(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三、贝类杂交育种(一)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杂交育种的步骤(三)杂交育种的应用四、贝类多倍体育种106\n(一)多倍体育种的历史及现状(二)贝类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三)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四)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征第8章牡蛎的养殖(3)一、牡蛎的生物学(一)主要经济种类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近江牡蛎;太平洋牡蛎(二)形态特征(三)生活方式(四)分布(五)繁殖方式(六)眼点幼虫的变态二、半人工采苗及养成(一)采苗场地的选择(二)采苗期及采苗预报(三)采苗与养成方式(四)养成管理三、牡蛎的人工育苗(一)亲贝培育(二)采卵(三)孵化(四)幼虫培育(五)采苗(四)稚贝培育四、牡蛎的养成(一)筏式养成(二)滩涂播养(三)虾池混养第9章扇贝的养殖(2)一、扇贝的生物学(一)主要经济种类(二)扇贝的生态(三)扇贝的繁殖(四)扇贝的生长二、海湾扇贝的人工育苗(一)亲贝选择及促熟培育(二)采卵与孵化(三)幼虫培育(四)采苗(五)稚贝培育106\n(六)海区保苗三、栉孔扇贝的半人工采苗(一)采苗海区(二)采苗季节(三)采苗方法(四)采苗水层四、扇贝的养成(一)筏式养成(二)滩涂播养(三)虾池混养收第9章珍珠贝的养殖(3)一、珍珠(一)珍珠的成因(二)人工育珠的原理(三)珍珠的形成过程(四)珍珠的分类二、珍珠的养成(一)珍珠贝的主要种类(二)施术季节(三)施术前的准备(四)插核(五)珍珠的育成三、珍珠的收获与加工(一)收获时间(二)收获方法(三)加工方法第10章文蛤的养殖(2)一、文蛤的养殖生物学a)形态特点b)发生特点c)生态特点二、文蛤的苗种生产三、文蛤的养成生产第11章鲍的养殖(3)一、鲍的生物学(一)主要经济种类(二)鲍的生态(三)鲍的繁殖(四)鲍的生长二、鲍的人工育苗(一)亲鲍促熟蓄养(二)底栖硅藻培养106\n(三)采卵受精(四)浮游幼虫管理(五)采苗(六)匍匐幼虫及稚鲍前期培育(七)稚鲍后期培育(八)稚鲍下海或越冬三、鲍的养成(一)工厂化养殖(二)筏式养殖1、养成器:2、海上养成管理(三)沉箱养殖(四)垒石蒙网养殖(五)池养第9章菲律宾蛤仔的养殖(2)一、菲律宾蛤仔的养殖生物学(一)形态特点(二)发生特点(三)生态特点二、菲律宾蛤仔的苗种生产三、菲律宾蛤仔的养成生产(一)滩涂养成(埕田养成)(二)蛤虾混养或虾蛤轮养第10章东风螺的养殖(2)一、东风螺的养殖生物学(一)形态特点(二)发生特点(三)生态特点二、东风螺的苗种生产三、东风螺的养成生产第11章其他贝类的养殖(8)游泳性贝类(乌贼、蛸)的养殖,淡水珍珠贝的养殖,其他特种贝类的养殖第12章贝类无公害养殖与净化(2)三、学时分配内容学时绪论(2)第1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3)第2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2)232106\n第3章贝类的繁殖和发育(2)第4章贝类增养殖环境(2)第5章贝类育苗场的建设(2)第6章贝类苗种生产(3)第7章贝类遗传育种(1)第8章牡蛎的养殖(3)第9章扇贝的养殖(2)第10章珍珠贝的养殖(3)第11章文蛤的养殖(2)第12章鲍的养殖(3)第13章菲律宾蛤仔的养殖(2)第14章东风螺的养殖(2)第15章其他贝类的养殖(8)第16章贝类无公害养殖与净化(2)22231323232282合计44四、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1、课堂讲授2、多媒体3、课堂讨论4、课后习题5、课堂习题讲解6、考试五、采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1、采用教材贝类增养殖学,常亚青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1版)2、参考书目王如才,王昭萍主编,2008。海水贝类养殖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蔡英亚,张英,魏若飞,1995。贝类学概论。上海科技出版社顾成柏,李连邺主编,2007。海水贝类增养殖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0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