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统计学授课提纲 50页

  • 391.10 KB
  • 2022-08-13 发布

高级统计学授课提纲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高级统计学》课程串讲\n串讲内容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GDP统计分析二、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三、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n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六、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七、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八、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串讲内容\n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2、国民经济核算原则。3、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4、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5、国民净福利。6、我国实际应用中的GDP物量指数和GDP物价指数。\n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英文简称SNA(SystemofNationalAccounts),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和说明。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n包括五张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两张附表。五张表为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即国民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表即自然资产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n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市场原则所有权原则三等价原则核算统计原则\n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总量;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n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法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2、分配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营业盈余3、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n国民净福利国民净福利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修正。考虑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考虑劳动与闲暇的关系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改善环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价值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n我国实际应用中的GDP物量指数和GDP物价指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GDP物价指数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GDP统计分析\n二、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1、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2、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3、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n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支出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一般归纳为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和其他经常转移三大类。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二、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n洛伦茨曲线横坐标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累计家庭户数百分比;纵坐标表示对应的累计收入百分比。ABOP100%I100%C洛伦茨曲线示意图二、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n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测算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是在0.2到0.6之间。经济学家根据经验和分析对基尼系数的区间作了如下判断:基尼系数低于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大致合理,0.4—0.6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0.6以上则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人倾斜。基尼系数\n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1978年—1984年:既增长又平等阶段1985年—1989年:既不平等又不增长阶段1989年以后:增长但收入不均等阶段二、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n三、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1、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2、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3、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统计分析。4、消费需求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5、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n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由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两部分组成。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统计概念:一是最终消费支出(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二是实际最终消费(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三、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n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储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三、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n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统计分析消费需求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等等,参见教材第140页。三、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n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三、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n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1、积累统计的内容以及国民资产的含义和基本分类。2、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3、投资拉动系数和投资弹性系数。\n国民经济活动中资产负债存量由期初到期末所发生的变化构成积累统计的内容。国民资产是经济资产,它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被称为经济资产。经济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国民资产的基本分类是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n1、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2、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结构:按费用组成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投资费用和其他投资费用。工业化初期阶段,设备投资费用比重在30%左右,中期为40%左右,后期为50%以上。3、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例如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n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分布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n投资拉动系数:一定时期投资需求增量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反映经济增量中投资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投资弹性系数:是GDP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即投资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n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为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1%。2003年投资率为4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7%,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50%。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1998年,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0%,2003年这一比率上升到55%。四、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n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2、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3、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含义。5、通货膨胀效应的统计分析。\n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收支的系统记录。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部分组成。资本项目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产增减变动项目,另外考虑到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设立了“错误与遗漏”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错误与遗漏、储备资产变动额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n问题:出口结构偏低过量进口投资收益巨额逆差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树立竞争优势。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n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1、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分析。2、利用外资效果的统计分析。(1)利用外资对GDP的影响。(2)利用外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3)利用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4)利用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5)利用外资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n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定时期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相关指数\n通货膨胀效应统计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技术进步关系分析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五、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经济物价指数\n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2、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结构演化理论。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为高加工度化,第三阶段为技术集约化。六、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n3、霍夫曼定理依据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将工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5(±1)、2.5(±1)、1(±0.5)和1以下。4、钱纳里的阶段理论按人均收入的变化范围,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六、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n1、主导产业理论始于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规律如下: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从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性需求的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六、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n372、主导产业的选择选择理论: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动态比较费用学说。选择基准: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产业关联、产业动态比较费用。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产业的基础和素质、资本实力和资源多寡等等。六、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n七、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1、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2、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3、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n景气分析的工作步骤1、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2、挑选景气指标;3、计算景气指数;4、确定基准周期;5、预测景气变动趋势;6、设计和应用预警信号系统;7、检验效果。七、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n经济周期、古典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不是指某一经济活动的波动特征,而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体出发,说明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交替变化的动态特征。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古典经济周期,相对水平即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现代经济周期。七、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n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1、预警指标体系2、经济过程指标体系3、经济领域指标体系七、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n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和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概念。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体系。3、中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的增加生产力和生产能力的增加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增加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n经济增长均衡国民经济的长期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总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与生产技术条件变动的均衡。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n适度经济增长率含义:经济优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要求:1、增长率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2、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和基本平衡;3、技术水平不断提高;4、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5、保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n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8大要素体系和4大要素体系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n国际竞争力8大要素体系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n国际竞争力要素体系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n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状况结合教材,根据要素体系进行分析。八、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n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