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2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学》考点要点精要概括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fujianwen[教育学]《教育学》考点要点精要概括[复制链接]电梯直达Iy楼主□发表于2011-10-1210:22:40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管理员1、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拥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冃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與方向变化的活动。ffice2ffice〃/>•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2、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确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冇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3、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淸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任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库姆斯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代表。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定的制度。b.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19世纪末,资木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6、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7、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执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产婆术):第-•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帀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了,轻视国民教育。法卢梭《爱弥尔》。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最卒始于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诞生。捉出耍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徳教\n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屮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可夫等人的教学发展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理论等,都极大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建设。10、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1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冇不可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來越重耍。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12、生产办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耍通过两个方面來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科学知识)13、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1960.12美经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木理论”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1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H•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具体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的FI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是一种的文化现象。(特殊)教育与文化是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与文化关系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特性:是--种组织文化,是-种事例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价值,理想)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石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产物。与成人相异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价值观念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稱神文化的统-•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具冇能动\n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砾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耍源于人口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砾论的基木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决定的意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是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遗传是从11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意义: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冇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屮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心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己±1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主要标示是生理方面具冇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冇独立口主的门我意识。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技能发展山成熟支配,没必要提前加以训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英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性质),也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按范围)。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冇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人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H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対个体的基木要求对个休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冇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英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H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以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潜能(意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忐,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捉条件。人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15、13、14-16.17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论述:如何帮助少年起飞?(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2)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耍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意识和理想;在身体发展方而,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方而,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门我认识,使其学握评价□我的多维标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故重要的概念。(未来)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淸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教育目的(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教育H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N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冇指导意义。(对\n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冃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H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H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屮,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H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彖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如下:(1)人的全而发展是与人的片而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人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而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办法。16、1999.6,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粘神和实践能力为逼点,造就'冇理想、冇道徳、冇文化、冇纪律’的徳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徳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徳智体等方而全而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而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粘神和实践能力。17、论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族础地位。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屮华民族21世纪的全而振兴培养一代新人。素质教育是(而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而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粘神为重点的教育)18、徳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冇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中学德育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爭求是、追求克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粘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总识和道徳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6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要求(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白学能力;(3)培养学生IU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68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要求(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69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n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能力,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中学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疔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行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19、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履行《公约》,同时,还有其他的特殊法律对其权利作出了规定:《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概括有(1)人身权(如身心健康权、人身口由权、人格尊严权、陷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2)受教育权教育活动是一种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耍素中,是最基木的耍素。(培养人,人的集合,学生和教师)学生的木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吋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具有发展的性与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可能,可塑,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冃的、有组织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作用。(培养人,主导)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_、、、o(儿蛍利益故佳原则、尊重儿蛍尊严原则、尊逼儿童观点与童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未成年学生亨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的儿蛍,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六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逍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是一种职业,教师是人员。(专门,专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的职业。(促进个体社会化)2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婆冇以下同方面:(1)传道(2)授业、解惑(3)示范(4)管理(5)朋友(6)研究者角色。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定的研究能力。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悄、尊巫学生;知识广傅、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耍保证。。师生关系主要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徳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木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从木质上是一种_关系。(人一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上的、上的影响。(思想、人格)\n2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侧垂研究“如何教”。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兼冇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分类]: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从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课程(课程功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阶段角度);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课程(从课稈的组织核心)。基础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而从一定程度來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和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目标]如果以目的利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冇四个方面的特性(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教学目标是课程H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特征:教学冃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冃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课程H标的依据主耍有三个方血: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包括三个方血: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民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英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设计]是一个有冃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民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主要是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共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儿部分所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徳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冇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H。教学大纲乂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巫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又称课木,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简称为教材。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n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科书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适用性;(4)顺序性(5)联系性(6)表达确切。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H标的基木途径。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七个方面问题(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上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原理”四个步骤是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斯克里文(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中的一些基木问题(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第-•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22、教学是教育忖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而发展教育的基木途径。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慕木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木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而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乂是教育的基木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徳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个性发展智力-•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木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來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惟力和想像力,其中思惟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冇H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徳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博学审问Z.慎思Z.明辩之、笃行Z”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捉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Z间的矛盾。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英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在于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学生以学习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为基础。(间接,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O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n(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的结构:,,o(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1)具冇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冇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定的研究能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的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木准则。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基本原则。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木准则。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教具可分为:和°(实物直观,模象直观〉(2)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惭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木耍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3)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蹟等’'不陵节而施’'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釆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常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冃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和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讲授法包括、、三种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讲授法的慕木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捉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來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谈话法可和两种。(复习谈话、启发谈话)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捉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床发性。(3)要善于床发诱导。(4)\n要做好归纳、小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讨论法的基本耍求是:(1)讨论的问题耍有吸引力。(2)耍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冃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的基木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屮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实验法的基木要求是:(1)明确H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包抵钻研—、和。(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了解学生包扌舌了解、、、—等。(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o(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_。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和O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单一课、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妹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吋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妹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來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冇::::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24、一节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岀、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25、布置作业应遵守以下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耍求(4)教师应经常检査和批改学生的作业。26、课外辅导要求: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对辅导工作总的要求,除补课外,一般是启发学生白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的独立钻研,也不应该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对学习差的学生以辅导,除以教师为主进行帮助外,也可以适当吸收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达到互相促进并形成良好互助品质的H的,但不要占用学习好的学生过多的时间。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古代屮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形式。(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n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消政府在北京成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它才在全国广泛推广。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冇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的《》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在中叶已成为沥方学校教学的主耍形式。(19世纪)我国最早常用班级授课制的是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1862,京师同文馆,1902)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所谓分组教学,就是—o(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和—o(外部分组、内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和o(外部分组,学科能力分组,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口己负贵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釆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己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教学策略主要类型:内容型、形式型(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屮心的策略)、方法型(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屮心的策略)和综合性(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徳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冇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共同性、继承性。徳育是相当于体育、智育而言,是、和的总称,而不是道徳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德育包括、、等形式。(家庭徳育、学校徳育、社会徳育)徳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教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质量标准。徳育目标是徳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尺族文化及道徳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徳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徳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徳育目标)制定徳育目标的主耍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耍;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H的;氏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岀了我国中小学的徳育总H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娠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捉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了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徳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徳规范、政治观、人生观、\n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巫人问题。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选择徳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2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徳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8、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徳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徳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徳的过程。29、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而之间的对方统一关系。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冇品徳水平Z间的矛盾。这是徳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徳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徳育过程的规律有:(D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叩道德认识;情,叩道徳情感;意,即道徳意志;行,即道徳行为。徳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徳认识、陶冶品徳情感、锻炼品徳意志利培养品徳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将徳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具有引导性、H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利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利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徳形成发展规律利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徳的形成。30、徳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徳育目标和徳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徳育工作的基木要求。31、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徳育时耍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徳育H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耍求3耍把徳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來}(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徳育耍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下面教育。}(3)尊重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边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耍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n32、德育的途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H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徳育的基本途经}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徳育的一个重耍途径}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徳的方法。冇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当代最具影响的徳育模式冇、、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徳育实施过程中道徳与徳育理论、徳育内容、徳育手段、徳育方法、徳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徳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道徳教育的是当代徳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徳育学说,它是由提出,后由进一步深化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徳发展论;b道徳教育论。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实施徳育的方法和策略冇哪些?(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徳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徳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徳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口己的道徳判断付诸行动。(2)围绕道徳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徳判断力的发展;(2)道徳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徳敏感性;(3)道徳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徳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4)道徳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徳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1)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2)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3)涉及的两条道德规\n范在设计的情境屮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徳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徳育学家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賈于中心地位。(彼得•麦克费尔,道徳情感的培养)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丁-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徳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徳育改革的启示。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创立的。(班杜拉)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冇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徳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冇固定发展阶段。c道徳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岀发。d榜样对品徳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徳育发展改革的启示。33、道徳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徳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班级:是-•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H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功能(1)冇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冇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口理。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17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班级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常规管理)开展以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乙一。(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來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班级平行管理耍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的管理。(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班级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民主管理)班级尺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o(自我教育,主人翁,主人〉实施班级尺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二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班级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冃标和个人冃标,使其与班级总体冃标融为一体,形成冃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H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H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岀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強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为中心的管理。(德鲁克,自我管理)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建立以学生为木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班集体必\n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2)—定的组织结构;(3)—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明确的共同目标〉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班集体)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一定的活动节律)班集体教育活动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和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等。(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34、简述班集体的作用(1)冇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惫识(2)冇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和,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o(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级建设的设计以为最重要。(班级建$殳目标的制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的领导方式,二是”的领导方式。"”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的标准不无关系。(教学中心,集体中心)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影响,技能,知识制链接][试题]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试卷(附答案)[复电梯直达I—>楼主□发表于2011-10-1216:01:22只看该作者倒序\n管理员•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浏览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试卷(附答案)—.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2.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内外源、和O3.元认知是于1976由提出来的,它由三个成组成,即、元认知体验和。4.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和o5.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o6.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和三大学习定律。7.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为,它回答“怎么办”的问题。8.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作衡量创造性的指标,它的三个基木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和o9.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可分为和,前者指先前学习対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继学习刈先前学习的影响。10.根据记忆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和长吋记忆三种类型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自我效能感2.习得性无助3.最近发展区4.先行组织者5.学习不良\n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专家型教师有何特点?2.简述加徳纳的多元智力理论3.如何理解焦虑与学习的关系?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5.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三.论述题(20分)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试卷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木心理学规律2.稳定性、控制性3.弗拉维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4.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屈内驱力5.替代强化、自我强化6.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7.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8.独特性9.顺向迁移、逆向迁移10.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2.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3.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白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I'可的过渡状态。\n1.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引用适当相当的和包摄性较广、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以帮助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一种教学策略。2.儿童的实际学业成绩与根据智力潜能期望达到的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标准时,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答:(1)主动反思;(2)对基础教学问题的处理已经自动化;(3)知识的结构化;(4)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2.答:(1)言语智力;(2)逻辑数理智力;(3)空间智力;(4)身体运动智力;(5)音乐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8)自然智力。该理论的的意义: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天赋上的优势,人尽其才:每个人优势的潜能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应不同。3.答:(1)学习的材料:适当焦虑对简单材料的学习有促进作用;(2)能力:对低能力学生有害,高焦虑对高能力有促进作用消极作用;随着人的成长对焦虑的控制加强,大学生高水平的焦虑与高能力有必然的联系。4.答:(1)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只按行为后杲是否帯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2)习俗水平(1()〜2()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n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定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3)后习俗水平(2()〜)第五阶段,社会法制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取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笫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徳原则:道徳判断以一个人的偷、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1.答:(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吋,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來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2)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3)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般偏爱社会科学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四、论述题(20分)答:结合创造力的内隐理论、外显理论、投资理论等,及创造力与智力、人格的关系研究进行阐述。(略)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返回主站切换到宽版\n网www.hteacher.net教育部信息中心十大教育矢团密码用户名厂自动登录登录找冋密码立即注册只需一步,快速开始R论坛E家园排行榜|请输入搜索本版搜索热搜:真题试题版子户本帖用教师论坛-教师网》论坛》教师资格证考试专区》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4.2我国的教育目・・・查看:917|0复:0返回列表[教育学]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4・2我国的教育目的[复制链接]fujianwen\n管理员•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楼主□发表于2011-10-1015:29:56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我国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令人关注的并有些敏感的问题。围绕培养具有什么社会属性和质量规格的受教育者,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太多的风雨,经受了太多的磨难,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和精神(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各种表述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岀:“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目的在当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对以后的教育冃的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中被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有新的表述:“坚持徳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徳、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髙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li的。\n1990年《中共屮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徳、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而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徳、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的徳、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6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吋期教育目的的表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吋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n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订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耍求,也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來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订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订出科学的教育目的。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建构起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下列儿种观点:“三育说”,即主张德育、智育和体育;“四育说",即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育说",即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此外还有“六育说",即在五育基础上增加了“心育"。但一般认为我国现在的屮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五育。(一)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⑤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二)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屮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i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口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三)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n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四)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會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來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插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五)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①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教育学]教师资格认定及师范毕业生上岗考试教材-7.1教学概念和任务[复制链接]fujianwen电梯直达丨』楼主□发表于2011-10-1015:42:11只看该作者倒序工久浏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学的概念和任务管理员一、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一般概念•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与“教育"概念相对应,教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凡是以一定文化为对象,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学,即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n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治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具体而言,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吋在此过程中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即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2.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辩证统一。首先,教不同于学。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教主耍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其次,教和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既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但教学并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只有教或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有这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没有真正“结合"或“统一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3.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学内容(特定的文化)为中介,通过传授和学习教学内容來进行的教学内容把教与学连接起来,并成为教与学的依据及其成效的检验标准。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发展变化都是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进行的,并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交往进行,也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n(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教育、智育以及自学等几个邻近概念关系密切,通过与这几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插教学,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活动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工作外,学校教育还包插其他教育和管理工作,如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動工作等。2.教学与智育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乂不同的概念。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还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还要完成徳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实际上,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而。将教学与智育等同起来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和教学的功能产生狭隘化甚至唯一化的片面认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影响全血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实现。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下)[M].北京:教會科学出版社,1999:233・240.3.教学与自学教学与自学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由教与学两方而纽成。其屮,学既包括教师直接教授下的学,也包括学生围绕教学而&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学习活动。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即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一定的区别。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不同于教学屮的预习、复习和作业。二、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首先,从教育途径来看,学校教育的途径有教学、体育活动、劳动、社会实践、党团活动和社群活动等,但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设施看,全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据。这是因为,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教学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对学生徳、智、体、美等方面产生全面的影响,而学校其他活动的作用则只是单方面的。其次,从工作类型来看,学校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等,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总Z,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是学校与其他部门相互区别的一个本质特点,抓住了教学也就抓住了学校的根本任务。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以教学为主渠道。筒要指出的是,学校坚持以教学为\n主不等于可以忽视其他的教育途径和教育工作,更不等于教学唯一。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虽然能使学生较为便捷地获得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其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教学又容易脱离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其次,学校是一个多项工作、多个部门和多种人员相互联系、相互组合的整体,没有其他方面工作的密切配合,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及其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安排,做到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任务指明教学应该干什么。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的规范,从根本上说,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一样,都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教学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冃标时,又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因此,教学任务是教育目的与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的一般任务,它指明的是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共同应实现的日标要求。在我国,教学的一般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教学的其他任务都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实现的。中学教育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教育和整个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中学教学必须重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屮所获得的经验,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教学所要传递的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木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发生变化的规律性,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该学科的基础。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教学所耍形成的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掌握复杂技能所必须具备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起始性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发展成技巧。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贮存在书本或其他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的知识结构。在普通川学川,教学必须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其具体指标是:①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②能为他们参加现\n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③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既是顺利、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要求。所谓智力,一般指人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來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屮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常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収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口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和发现,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三)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徳和行为习惯,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青少年止处在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徳品质和审美情趣方血起着重要作用。除专门的徳育课和美育课外,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也是他们在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屮,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将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自觉地结合各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渗透其屮的思想内容,对学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学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就是要协调好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教学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i定技能,发展一定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情感智慧涉及人的需要、兴趣、动机、悄感、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倾向和注意力、意志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认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而情感智慧对于人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更重要。为此,通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的智力活动,还要注意促进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发展学\n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等。上述教学的四项任务,本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识、智力、思想、观点与态度以及个性发展,都交织在一个人的学习活动Z屮。而各门学科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又各有自己的重点。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看书时用红笔画岀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晨和晚上所受到的干扰是(????)A.双重抑制B.前摄抑制C.单一抑制:D.倒摄抑制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來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4.耶克斯一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O()A.正相关B.负相关C.倒U关系D.无关系5.对()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A.教师的教学B.教师的课堂管理C.学生的学习活动D.教师的心理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o()A.道徳认识B.道徳情感C.道徳意志,D.道徳行为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9.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o()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10.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Z间的关系是O()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许舫了广政治经济发展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11.44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长时已忆包括0()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记忆D.言语记忆E.动作记亿2.下列哪些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n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敏捷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分配E.注意的时间1.学习策略包括o()A.资源管理策略B.强化策略C.认知策略D.复述策略E.元认知策略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几个阶段,它们是,()A.顺服B.依从C.行动D.认同E.内化3.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o()A.知识学习B.动作技能学习C.心智技能学习D.社会生活规范(品德)学习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o()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能o()A.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B.进行自我管理C.投入到学习中去D.安静和驯服6.个人内差评价的特点是o()A.可以用合格或不合格來表示B.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C.可以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D.可以借用相对评价的方法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通常认为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2.知识学习的类型有—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3.一般来说,动机具有二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5.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量为—50%时学习效果最佳。6.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强化的结果。7._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8.“抿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o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耍求与学生己有的品德水平Z间的矛盾。1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按照加涅的观点,存教学中需要完成哪几大教学事项?1.存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事项:(1)引起学牛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吋给予网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2.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哪些?2.(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2)激励学生的学习;(3)改进教师的教学。O3.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n1.(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1.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岀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五、论述题1.(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2)捉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展现教师的热情。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屮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③使学习富有意义。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④教学技巧多样化。⑤提供明确的反馈。⑥表示关心。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画重点就是利用选择性的一种做法。2.D【解析】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他属性。3.D【解析】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4.A【解析】屮等强度的学习动机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成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5.C【解析】略。6.C【解析】道徳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徳认识)、情(道徳情感)、意(道徳意志)、行(道德行力。其中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孑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于中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的就是道德意志。7.A【解析】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8.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徳素养包括:(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热爱\n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1.C【解析】教育评价就其冃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市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屮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是否合格。2.C【解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D【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樹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屮,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学而时习Z"就是学到了知识并不断地去温习它。4.A[解析]略。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长时记忆的类型:一类是程序性记忆或技能性记忆,另一类是陈述件记忆或事实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即知道如何做,这些记忆通过动作来表达;陈述性记,亿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2.ACD【解析】注意的品质特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3.ACE【解析】一般來说学习策略对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4.BDE[解析】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5.ABCD【解析】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和态度学习件;樊。闰学者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四类。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三类,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6.ABCD【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7.ABC【解析】课堂管理的目标:(I)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以使其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管理除了要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屮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最终日标。8.BC【解析】略。三、填空题1.心智技能2.符号学习3.激活4.学习的心向与定势5.50%6.强化7.马克思主义凯洛夫\n&顺序性阶段性1.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耍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2.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灵活性四、简答题1.存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事项:(1)引起学牛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网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2.(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稈:(2)激励学生的学习;(3)改进教师的教学。3.(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4.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11!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五、论述题1.(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展现教师的热情。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③使学习富有意义。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④教学技巧多样化。⑤提供明确的反馈。⑥表示关心。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