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0页

  • 85.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以人的教育为其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二、教育学的发展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思想就是集中体现在它的言论记录《论语》里。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墨翟所代表的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乐正克所著的《学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㈡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育学》。这时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由于写了这部著作,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别誉为“教育学之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教育名著《爱弥儿》。英国教育家洛克“白板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自此以后,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被确立了。其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理论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他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育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㈢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杜威1916《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10\n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1939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㈣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意识的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㈠教育者㈡受教育者㈢教育措施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的教育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教育的属性18㈠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㈡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便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的教育,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的阶段性4.教育的独立性:⑴教育具有历史的继承性⑵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四、教育的起源㈠教育的神话起源论:㈡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㈢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其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美国心理学家孟禄。㈣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的起源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教育就是生产的需要,是人能生存下去的需求。五、教育的发展22㈠原始社会教育教育特点:1.没有专职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3.教育的方式是“口耳相传”4.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与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的知识。10\n5.教育没有阶级性。年青一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㈡奴隶社会教育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中国最早的学校,夏朝就“序”的学校,但尚未证实,商朝从甲古文中得到证实。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奴隶社会教学特点: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2.教育的目的在于“名人论”3.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4.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㈢封建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是封建地主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官吏。2.教育具有森严的等级性3.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实行棍棒纪律教育。4.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教育特点如下:1.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一是培养统治阶级子弟成为能领导、管理生产,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培养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政治上成为温驯的公民,在生产上成为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2.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课。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及电影、广播、电视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4.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㈤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它是全民性的教育。教育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3.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4.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5.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6.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分离的,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㈠学教教育制度的含义10\n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指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㈡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二、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㈠建国前的学制发展: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㈡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三、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㈠学校的主要类型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㈡主要的学校系统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2.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3.成人教育的学校系统四、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历史发展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发展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㈠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㈡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㈢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㈣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㈤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㈥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第三节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概述㈠义务教育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国家队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而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成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了解)㈡义务教育的特征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二、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四、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如果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和义务教育的起步,《细则》的颁布则意味着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㈠把“普九”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㈡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㈢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㈣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10\n第一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07简答)☆㈠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㈡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德规格和教育结构㈢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㈣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者能把但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㈢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主要由三个方面体现: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㈡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㈢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㈠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㈡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㈢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㈠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1.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2.民族文化传播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㈡在微观层次上说,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㈠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㈡教育能够选择文化㈢教育能够整理文化㈣教育能够活化文化㈤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㈥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10\n教育对于文化的新功能:传播新思想,促进新生一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推进文化的创造和更新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影响性的作用。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㈡科学技术影响学生㈢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㈣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㈠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㈡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㈢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㈣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1.人的身体发展2.人的心理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并刺激胜利的进一步成熟。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㈠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㈡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另一个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㈢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遗传素质知识为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明确: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基于、条件和对象10\n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㈢学教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⑴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范围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⑴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⑵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⑶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心、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⑷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⑸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其发展中起动力作用1.人的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㈤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说,“遗传因子的搜集和收藏所”,宣布教育对人的发展是无能为力。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3.二因素论第二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这时不足取的,这也是当前早期教育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的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六、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七、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认识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可以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有效的途径,是全体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全的发展。10\n第三节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㈠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身体外形的变化2.内部机能的变化3.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㈡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认知、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首先,进入少年期的学生,认知能力获得了很大发展。表现在知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其次,进入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最后,在意志方面,与小学生相比,少年学生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坚持性、自制性方面有所加强。2.自我意识的发展⑴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⑵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3.社会性发展⑴性别角色认同与异性吸引⑵与同伴的交往:少年期学生的同伴交往群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班集体、校集体、团队等校内正式群体;一类是校外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如业余学校、少年宫、各种社团组织等;第三类是非正式的、自发形成的校内外群体。⑶强烈的友谊感:1.重视青春期教育2.丰富精神生活3.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二、青年初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㈠身体发展的年龄特征㈡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进取型6.闭锁性7.社会性教育者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教育目的概述㈠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1.教育目的概念:活动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养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教育目的的意义⑴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⑵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10\n⑶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㈡教育目的的功能☆(多选)导向调控评价激励1.教育目的的向导功能: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2.教育目睹的调控功能3.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第二对教育效果的评价4.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第一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第二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的参与教育活动㈢教育目的的类型☆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填空)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㈢人们的教育理想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指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㈠无目的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㈡个人本位论:也称“儿童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奇。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是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㈢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时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㈣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理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史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㈠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㈡我国教育目的的论论基础(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n㈢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㈣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