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4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教育学期末复习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论一、概念: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规律以及相关因素的一门科学二、简答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规律以及相关因素的一门科学2、教育学的历史萌芽阶段(十七世纪以前)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九世纪末)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中期)教育学的深化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3、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学科(1901~1919年)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年)在批判杜威中转向学习苏联(1949~1957年)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政治化(1957~1966年)毁灭性破坏(1966~1976年)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文化(1977~2000年)章一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教育:即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思想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教育即特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二、简答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三个要素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和“学”的共同客体。。。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原始教育a、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相“融合”。、教育具有全民性和平等性。c、教育水平低、内容贫乏、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的教师。古代教育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b、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c、文字产生、脑体分工、学校产生现代教育a、采用了班级授课制b、普及了义务教育c、教育具有二重性d、教育同生产劳动逐渐趋于结合e、尊重儿童个性,提倡和谐发展f、学校制度逐渐完善g、教学设备和手段更加高技术化h、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和科学由于政治制度和性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章二一、名词解释: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和才能特征的过程。\n二、简答题1、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二)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2、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一)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二)不平衡性——决定了教育要注意把握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要注意把握成熟期(四)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五)整体性——决定了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三、论述题1、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①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③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能动性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2、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B、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C、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a、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b、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c、教育能科学合理地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共同影响学生发展。d、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章三一、名词解释: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二、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n,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A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B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d、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C教育的生态功能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c、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D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对文化的传播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2、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全部历史的基础,而生产力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也就必然推动教育的发展。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教育结构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及部分课程和内容d.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等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受教育权d.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部分课程和内容章四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二、简答题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a人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统一的b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c大工业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d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e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2、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na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b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c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3、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a德育——方向、灵魂b智育——知识基础c体育——物质基础d美育——保证e劳动教育——途径章五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二、简答题1、教育制度的特点a客观性b规范性c历史性d强制性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制度。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的成立。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制度的建立。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教育制度的一个制约因素。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a适度发展学前教育b全面普及义务教育c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d大力发展高等教育4、国际上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的衔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①层次增多。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③开发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章六一、名词解释:课程课程,简单而言就是指课业及进程。即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二、简答题1、人本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本位论课程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a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b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章七、八、九\n一、名词解释:教学: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一种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取得良好效果,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二、简答题1、教学任务是什么?a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技巧b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2、什么是直观性原则?如何贯彻这条原则?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或通过一定的手段给学生提供感性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进而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a注意进行直观教学因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b直观要与讲解有机结合c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3、什么是启发性原则?如何贯彻这条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逐步提高学习效果与能力。a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b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c应善于组织全班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并且帮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d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的关系4、怎样评价一节课?5、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哪些必然联系?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c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d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e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6、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评价c指导性评价d计划性原则7、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8、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a讲授法b谈话法c读书指导法d练习法e演示法f实验法g实习作业法h讨论法i研究法9、综合课的结构包括那几个环节?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三、论述题班级上课制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班级教学又称班级上(授)课制,即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教学要求和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向学生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的优点:第一: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班级上课制的局限性:第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n第二: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章十一、名词解释:德育:德育的全称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根据德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提出的,是德育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的总结,贯彻德育原则是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二、简答题1、德育的任务a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b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c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d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a品德发展是主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b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c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3、德育的过程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过程b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c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d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4、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疏导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e因材施教的原则e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f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5、小学常用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有哪些?途径:a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c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d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e心理咨询f班主任工作g校园生活方法方法: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修养法e陶冶法f奖惩法章十一一、名词解释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二、简答题:课外活动的任务a扩大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b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c发展学生的能力d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章十二一、名词解释:教师: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桥梁,是年轻一代的培养者。师生关系: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二、简答题1、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集体性\n2、教师的道德素养结构有哪些?①对事业的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对学生的道德: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对教师的道德: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④对自我的道德: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教师的知识素养结构有哪些?①要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②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③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4、教师的能力素养结构有哪些?①认识能力②教学能力③育人能力④学习能力⑤适应能力三、论述题论述怎样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其内容和任务。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