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39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考试大纲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考试大纲绪论教育与教育学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理解“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教育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代表性著作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能够结合实际,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二、考核要求1、了解:教育的词源;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学习教育学的意义。2、识记:广义与狭义的教育定义;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外教育家们的代表性教育著作及其核心观点。3、理解: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的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中英文教育的词源二、教育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的教育的定义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和特点及相互关系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的特点2、萌芽阶段的中外教育家及其著作3、萌芽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创立阶段的特点2、创立阶段的中外教育家及其作者(夸美纽斯、洛克、裴斯特洛齐、赫尔巴特和杜威)3、创立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三、教育学的分化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3、当代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n二、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三、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的主要遗产四、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当代中国教育的定位,科学认识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现状,把握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总方向和基本要求。二、考核要求1、了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现状。2、识记:教育的其他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原始教育、奴隶教育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国家形态和两种历史形态;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3、理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4、掌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其它起源说:1、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二节教育的发展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生产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二、古代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2、封建社会的教育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产生和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政治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三、现代学校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的形态\n现代学校教育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现代学校教育的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2、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革命性。第三节当代中国教育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我国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二、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5、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26、“文革”十年的教育27、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二)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1、义务教育2、高中阶段教育3、高等教育4、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与民办教育三、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掌握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对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二、考核要求1、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识记;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文化与科技对教育的作用。3、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相对独立性的关系;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和主要内容。4、掌握: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科教兴国”战略。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资源、动力、尺度和归属。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和布局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与布局4、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的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n二、政治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4、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课程内容3、文化影响着学校的育人模式4、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历史传统四、科技对教育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进程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第二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再生产现代劳动力2、教育石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促使现代经济的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进程二、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促使人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培养现代政治法律人才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三、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n或催生作用。二、教育发展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具有对民族教育传统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中的主导和促进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二、考核要求1、了解并正确认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人的身心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2、识记: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特征,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动力观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环境、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理解:遗传素质、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性。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特征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与个别差异性三、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内法论、外铄论、多因素系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作用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的定义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遗传素质的作用性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的定义2、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环3、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的定义2、人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n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具体作用二、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性1、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2、“教育万能论”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过程以及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因素;理解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当今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与价值;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考核要求1、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因素;我国古代及西方国家的教育目的;建国后我国教育的历史演变情况;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2、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各种教育目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3、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4、掌握: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实施要求。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三、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制定一、西方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二、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1、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2、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三、西方国家的教育目的1、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目的2、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n一、建国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1、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思想观点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三、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含义2、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3、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4、素质教育的实施第四节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了解现代学制确立与发展的历程、教育法规的概念和我国教育法规体系构成,以及教师资格与任用制度和教师培训、考核与奖励制度的主要条例,掌握“义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制度”两种主要的当代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确立依法执教的意识,提升依法执教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二、考核要求1、了解:现代学制确立与发展的历程;我国教育法规体系。2、识记:“教育制度”、“教育法规”的概念;“义务教育”的含义与性质;依法执教的含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条件;教师考核与奖励制度的主要条例。3、理解:“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及其制度化发展趋势;教师的法定含义,教师对学生的法律责任。4、掌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确立依法执教意识的基本要求。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内涵1、广义的教育制度2、狭义的教育制度(二)、教育制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制度类型。二、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一)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从清末到民国期间,中国教育体系和学制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了我国的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两种。(二)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西方现代中小学系统的形成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制三、义务教育制度(一)义务教育的概念(二)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1、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2、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四、终身教育制度(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2、促进了驾驭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3、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4、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三)终身教育的制度化发展第二节教育法规概述一、教育法规的概念(一)概念内涵(二)规范作用二、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一)宪法中的教育条款(二)教育法律1、教育基本法律2、教育单行法律(三)教育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教育法规(五)教育规章1、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即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规章。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的教育规章。三、依法执教(一)、依法执教的含义(二)、教师应当依法执教第三节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力与义务一、教师的法定含义二、教室的权力\n依据《教师法》第七条的规定,我国学校教师享有的权利。三、教师的义务《教师法》第八条集中的对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作出了规定。第四节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一、学生的权力就是教师的责任(一)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1、学生入学权。2、学生上课学习权。3、学生受教育选择权。4、学生升学权(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二、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一)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三、教师负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第五节教师资格制度及任用制度一、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一)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二)取得教师资格的程序中小学教室资格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三)教师资格的限制与丧失二、教室任用制度《教师法》规定,实行教师聘任制。第六节教师的培训、考核与奖励制度一、教师培训制度二、教师考核制度三、教室的奖励第六章教室与学生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和应具备专业素质;掌握学生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师生关系的性质及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提升教室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二、考核要求1、了解: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师生关系的多重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n2、识记:教师的多重角色;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本质特征。3、理解:教师的职业定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内涵,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4、掌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2、教师的含义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4、教师劳动的特点二、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包括: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等各种角色的内涵、意义及要求。三、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1、教师综合素质修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3、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3、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征1、发展性2、有潜性3、差异性4、主动性5、独立性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作用1、师生关系的多重性\n2、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1、师生互动2、师生对话第七章课程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课程的定义、制约因素以及各种类型课程的划分标准和不同的特点;掌握课程表现形式及其对教学活动的意义;理解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文件精神,掌握课程改变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1、考核要求1、了解: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2、识记: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定义。3、理解:各种课程类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标准,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制约课程发展的诸因素及其影响;中小学开设的主要学科课和活动课;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4、掌握:我国课程改变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要求。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1、广义和狭义的“课程”定义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二、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制约课程发展的诸因素及其影响,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与特点、课程理论等因素。三、课程的分类1、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别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分类标准、定义和特点。第二节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二、课程设计的模式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定义、结构及其设计原则。第三节课程发展一、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课程发展的选择化与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的多极化趋势。\n二、我国基层教育的课程改革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评价与考评制度、三级课程管理体制。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第八章教学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教学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认识教学工程的特点与阶段、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能够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掌握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要求,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二、考核要求1、了解: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概念与智育的区别。2、识记:教学的定义与任务;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定义。3、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与阶段: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要求。4、掌握:教学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实施要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内容要求。5、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教学原则;教学现象所放映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概念教学的内涵;“教学”和“智育”的区别。二、教学点作用和地位1、教学点主要作用2、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特点和阶段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指导性或交往性、教育性、发展性等特点2、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阶段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n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1、教学原则的定义: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二、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环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备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2、备课的基本要求二、上课1、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兴环节2、课的类型与结构3、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1、作业的种类和形式2、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四、课外辅助1、课外辅助的意义与内容2、课外辅助的要求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检查与评定的意义与方式2、考试测定与成绩评定的要求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概念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3、班级授课制的意义4课的类型和结构二、教学的其它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分层教学4、现场教学5、复式教学第六节教学方法与手段\n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定义与种类2、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教学手段1、教学手段的概念2、教学手段的发展过程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4、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第九章德育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意义,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掌握德育规律、原则和方法,用以分析实际想象、解决实际的问题。二、考核要求1、了解:新时期国家有关文件政策关于德育的重要指示精神。2、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的定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的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3、理解: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教学和实践活动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4、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原则和常用方法的要求。5、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德育工作关于德育原则与规律的循守或违背问题。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德育的概念2、德育的重要意义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1、德育任务2、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工程一、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定义、要素与主要矛盾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过程\n第三节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概述1、德育原则的定义2、德育原则的意义二、主要的德育原则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等主要德育原则的基本涵义、贯彻要求。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1、德育途径的定义2、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集会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二、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指导实践、陶冶教育、品德评价等德育方法的定义、特点与运用要求。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教育部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规定,认识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明确班主任的基本任务与职责;理解班级与班集体概念的区别,掌握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内容与要求,提升班主任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履职实践能力。二、考核要求1、了解:班级产生的历史背景:教育部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规定。2、识记:班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的定义;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班级常规管理的工作内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3、理解:班级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班级体形成的条件;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班级常规管理各项工作的要求;非常规管理的意义与基本策略。4、掌握:班级活动意义及设计与实施的要求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班级一、班级1、班级的定义2、班级产生的背景3、班级的教育意义二、班集体\n1、班集体的构成要素2、班集体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自发性。(2)相似性。(3)封闭性。(4)凝聚性。(5)竞争性。(6)权威性。(二)班级非正式全体的功能非正式全体具有的积极功能与消极作用表现。(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1、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视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第二节班主任一、班主任概述(一)班主任的定义班主任是全面负债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二、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1)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2)人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进行沟通;(3)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组织引导和教育管理能力。三、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转化后进生。第三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概述1、班级管理的定义2、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二、班级常规管理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4、班级工作计划与总结三、班级非常规管理班级偶发事件的特点及其处理意义与方法第四节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班级活动概念\n1、班级活动的含义和意义2、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其它班级活动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选题2、制定活动计划3、活动实施与总结第十一章中下学教育科研方法一、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认识教育科研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各种教育科研方式、方法的实施要求,从而促进在教育实施中有效运用各种方法、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提升。二、考核要求1、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对象及其意义。2、识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方法。3、理解:各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的含义。4、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经验研究、叙事研究教育科研方式、方法的实施要求。三、考核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小学教育科研概述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与对象(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对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及其类型。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一)方法论(二)研究方式(三)具体方法与技术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四、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中小学校本研究、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含义。第二节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一、课题选择(一)课题选择的来源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3、科研规划。(二)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n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二、查找文献资料1、文献资料的类型2、文献资料的来源3、查阅资料的方法4、查阅资料的步骤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的目的研究设计方案的基本构成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五、资料的出来与分析六、研究报告的撰写七、课题结题第三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式一、调查研究二、行动研究三、经验研究四、个案研究五、叙事研究六、试验研究以上各种研究方式的含义及其实施过程步骤第四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一、实物分析法二、观察法三、问卷法四、访谈法五、测验法六、行动研究中的具体方法以上各种科研方法的含义及其运用要求与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