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8-15 发布

考研教育学-华师教育学笔记(下)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n\n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隐性课程的特点:弥散性和普通性;持久性;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学校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机会制度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特殊的认知学习、直觉学习。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育计划的制定的特点:整体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结构: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一,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二,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存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三,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塔巴模式、惠勒模式、坦纳模式。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一,科技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激烈,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伟大艰巨的任务,需要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三,课程改革的地地位决定;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改革的意义:一,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二,描绘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远景;三,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四,倡导建构的学习;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教学(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一,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n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赖因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凯洛夫六个环节: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特点关系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几个主要流派:赞科夫、布鲁纳、巴班斯基。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教学过程的规律: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二,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教学(中)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现阶段主要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基本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指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四,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六,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七,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八,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和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n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分讲述、讲解、讲演三种。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讲究语言艺术;注意启发。谈话法: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要求:要准备好谈话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和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读书指导法: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辅导;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练习法: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演示法:作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讲究演示的方法。实验法: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实习作业法: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讨论法: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研究法:正确选定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组合:传授——接受教学;问题——发现教学;程序教学。*****************************************************************************************教育学笔记全版!今天正式公布!(三)教学(下)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制: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二,班级上课制:集体教学形式,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同步化、集体化、标准化。三,道尔顿制: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条件下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四,分组教学制: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在欧美国家目前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利于人才的培养。五,特朗普制: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这种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特点与功能: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展开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好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指一节课包含哪些部分以及各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n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备好课:要钻石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二,上课: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外作业。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三,课后的教导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辅导与帮助工作。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一,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二,重视测试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三,重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四,注意评价者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五,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评价的意义: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是教学活动这个信息传递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教学评价的种类:一,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调查法:问卷、交谈;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准。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结构上应当包括知识、智能、情感态度三方面;在内容上要求应当逐步具体化。考试制度: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考试。三,评价标准:学生掌握知识的尝试与广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口头、书面回答和实际操作中所犯错误的数量与种类。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评教的意义:可能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少改进教学。二,评教的要求:(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评价他的专业水平;(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电化教学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电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德育(上)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德育与智育: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我国德育的性质: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要反对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品德,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发展服务。德育的功能:一,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二,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三,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的特点:一,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迅速过渡;逐步涉世;易于冲动。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三,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四,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五,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德育的任务:一,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二,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的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放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三,集体主义教育: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四,劳动教育: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五,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培养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掌握法律知识,严格遵纪守法。六,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七,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德育(下)德育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的主体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的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学生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道德意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的特点及其培养。(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要注意全面性和具有针对性。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2)调节好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德育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自我教育能力的特点与构成因素:自我教育能力产生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又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发展到“自律”。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二,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要求:“一分为二”\n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与他们对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五,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转变影响集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教育的力量结合起来。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德育的方法: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榜样(典范、示范、评优,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锻炼(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修养(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要求: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表扬、激励与处分)\n美育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功能: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美育的任务:一,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三,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过程: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一,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二,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三,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把社会审美意识转化为个体审美意识实现人自身美化的过程。美育原则:一,形象性原则:根据美育的任务和特点选择美的形象;掌握美的规则和显现方式,自由选择美的对象;善于体会美的形象的意蕴,发现审美价值。二,情感性原则:重视审美情感的培养;掌握各种形式美的情感教育价值,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感知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统一和谐关系调动审美情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三,差异性原则:尊重和爱护儿童爱美的天性根据审美心理的差异性,正确分析学生的审美评价。四,创造性原则:特别注意美的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审美创造意向;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把学生的审美创造活动组织到美化环境的活动中去。美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通过大自然先进美育;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学校与家庭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