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点大纲 10页

  • 111.00 KB
  • 2022-08-15 发布

教育学。考点大纲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简明高等教育学》考点大纲题型:一、单项选择题20*1,二、判断题10*1,三、简答题3*8,四、论述题2*13,五、分析题1*20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古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2、带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教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专门性学校(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古代从事高等教育互动的重要场所)。3、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4、西周学校已有较严密的体系,总体有国学、乡学两类。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5、稷下学宫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6、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7、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求学青年大多按照籍贯组成“同乡会”,学者们按照各自的专长组成“教授会”。“学生的大学”和“先生的大学”。8、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9、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10、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洪堡提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学术自由的原则(出现了“教自由”和“学自由”)。11、1862年生效的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生效。12、1904年,范海思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其中之一是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第一次提出)。13、1912年,威斯康辛思想成为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4、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是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5、1903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16、葵卯学制将教育机构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高等教育又分为三级,分别是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1、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课本45页的例子);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2、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②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3、教育民主化运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①扩大高等教育机会;②调整教育结构(注:双轨制——一轨通向高等教育,一轨通过职业教育);③改革高等学校入学制度。4、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国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②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5、怎样理解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答: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包括高等教育机构数量、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数量和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数,其中,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在校生数是衡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但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允许多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高等教育决策泛指制定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学校事务的法规、方针、目标和政策的活动。伴随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涉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介入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在当代,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直接受到经济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着新的高等教育新机构和新专业的诞生。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高等教育终身体系是指高等教育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为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和职业的迅速更替,从而结束了仅凭一张高等教育文凭便可以保证一生职业生涯稳定的传统观念。在职人士应当尽可能地回到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以便跟上产业和职业的变化,胜任工作。6、高等教育入学率:<4%贫困国家;4%-7%中等发达国家;>7%发达国家。7、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概括的说,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10\n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1、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①促进社会政治延续(包括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和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②推进社会政治生活(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区域科学化,其次,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③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高等学校里的政治教育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征,因而对人的思想影响更为深远,容易使人行程比较完整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从而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更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担任正职领导人物的必备条件。判断: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对)2、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知识点一: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本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人力资本论的奠基人;知识点二: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1929-1957年检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原因:一是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二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教育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的差别不会增大,而会逐渐减少)。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科学(潜在的生产力)——高等教育——显性生产力①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4、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怎样理解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传承文化,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②改造文化,高等教育在选择和改造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③创造新的文化。5、如何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答:①高等教育可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贝克尔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工资是变化着的。人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时期,工资较低;中年时期,工资达到最高点;以后,工资又下降。年龄-工资曲线的顶点,根据任的受教育水平而变化,教育具有提高劳动者个人工资收入的价值);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低位向上的变动)6、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社会服务。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②发展科学(重要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前两项职能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④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前两项只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3)、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7、有人说,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请对以上观点加以评述。答: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前者指的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指的是社会本位价值观。①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个人只是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②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了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看成简单的人的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教育能够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谋杀。在现实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教训。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1.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庆,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人的培养,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和相当的复杂性。2、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①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②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③10\n高等教育目标还是搞得你高于活动的归属,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3、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①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为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同样,健全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依赖于心理);②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德才兼备);③品的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完满人格);④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4.分层次培养目标;科类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可成本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达到的程度,主要有四类:①认知类;②技能类;三情感类;④应用类。单元目标是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5、①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知识点一: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知识点二: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兴办“增地学院”,高等教育开始朝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知识点三:《发展纲要》,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2020年达40%)②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学术人才:专指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如哲学家、数学家、史学家、物理学家等;实用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世纪操作者,诸如工程师、教师、医师、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表演艺术家、发明家等);③通才与专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6、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六章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高等教育要把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要依据发展专门职业的要求或发展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的要求,开设专门化的课程。2、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高等学校课程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知道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3、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高等学校课程应该把大学生引向专门职业的最新工作范式、方法、技术上及其发展的前沿,了解目前专门职业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应该把大学生引向某一专门领域文化、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学内容:西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3、课程的概念:课程不仅指一门学程或一教学科目,还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判断:教学科目是课程的一个部门(对)4、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体系:①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③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④现行课程和隐性课程。注:隐性课程的定义:并非用言语来陈述的非正式的潜隐性的但是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程叫隐性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某种专业、某些专业甚至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修习的、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关系的课程。5、高等学校课程编制课程类型:①学科课程(始终未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课程);②关联课程(相互关联的课程糅合在一起);③融合课程;④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⑤问题课程(核心课程);⑥活动课程。问: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答: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②课程性质的职业性;③课程方向的人文性。6、高等学校课程内容(课程文件)包括两个部分: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统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分为三个部分:说明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教材:高等学校的教材或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它们都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是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的具体划分。判断:教材就是教科书。(错)7、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教材、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第七章高校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10\n1、教学过程包括:静态——教学诸要素,如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及环境;动态:连续不断的教学的结合。2、教学:是学生在教室引导下认识和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是通过认识和掌握知识的活动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改造和形成主观世界的过程。(注:仅仅罗列了教师的义务)3、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判断:教学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错)4、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它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①专业性;②独立性;③创造性;④实践性。6、教学过程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由教师主导和组织的、集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因素的过程。它以认识活动为起点,通过掌握他人和前任的间接经验发展能力、经验以及态度倾向的过程,即包含着认知和交往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是以他人或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教学认识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即在发现的过程。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例子:马克思说,一个二项式定理,学生在课堂上大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得以掌握,而这项定力的发现,人类却花了几百年的时间)。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其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第四、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对人的影响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7请阐述高等教育教育过程的规律——回归律。(即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人类个体从出生那天起,处在非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为独立教育,中小学(不独立教育),高校(再独立教育),实现了人类认识的回归。在高校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传习性递减;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8、论述:请结合所任教学课程或所学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1)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2)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文以载道”——融思想性到教学过程中,反对空洞的说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选取2~3条原则,结合所任教的学科或专业进行发挥。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2、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学记》中“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38条教学原则;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只提出寥寥几条;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体系;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依据认知-结构心理3、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中,科学性是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思想性是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学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英国教育家洛克,绅士教育的创导者,指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钻研“学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德行”。问:“文以载道”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4、10\n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中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相辅相成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悱:学生理解问题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发:启发学生去怎样表达。问:《学记》中的“道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诱导学生而不牵引,激励学生意志而不强制压低,保留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5、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判断:知识和能力不成正比(对)(注:能力=知识*发散思维)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应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的规律。7、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和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他们以感知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判断: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对)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中,“统一要求”又称“面向全体”。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持培养目标,使学生全体得以发展;②认真了解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9、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大学教师应该“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10、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中,19世纪,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柏林大学进行了成功的实践。1862年,“莫利尔法案”(通过增地建立农工学院)生效。1912年,查尔斯·麦卡锡首次用“威斯康辛思想”一次概括了范海斯的办学思想和实践。11、大学的职能是什么?有三大职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社会与经济服务。第八章高校学校教学形式与方法1、目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班级授课制,其他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远程授课等。2、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设计到教学活动的规模,师生的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方面。3、班级授课制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势,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4、问:辩证的看待班级授课制?答: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优点有: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但是也有缺点: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要更加注重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5、导生制:英国教育家贝尔提出。6、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极其重要的补充和辅助教学形式。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7、远程授课的基本特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视广播等视听技术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不同地点实时的、交互的、有选择性的教学。8、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答:①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②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③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与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9、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0、备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也是备学生,更是备方法。具体要求:①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重难点);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了解其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个别差异及个性特点;③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答: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活跃。12、最佳时间理论:(1-6分钟,稳定学生情绪,承上启下作用)从第6分钟开始正式上课,15分钟开始刺激学生。13、课后(包括辅导答疑和考核与评价)合理有效的考核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要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②命题内容要全面;③考察、考试次数不宜过多;④评分应当有分量。考试应该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追求;考试能够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期望;考试实际做什么——人们对考试效应的评价。14、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一名教师不能指导过多学生,这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水平。1、教学方法: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组合,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共同进行实践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因此,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10\n这是错误的观点。2、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从教学内容的传递、接受角度来看,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优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讲授法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讲授法的基本要求主要是: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演示法教学方法开始于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现教学法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4、问答法,又称“答辩法”,“谈话法”问答法在课堂、实验室或生产现场都可以运用。问答法的种类——①引导性问答②传授新知识问答③复习巩固性问答④总结性问答。运用问答法的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②问题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5、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标、幻灯、电影等)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做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6、参观法,也称“现场教学法”,以获取新知、巩固已知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应做到:参观前,教师应确定参观的目的,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参观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解说并要求学生手机材料或分散独立活动,作必要的记录;参观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整理参观或活动记录写出书面报告。7、练习法:练习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根据教学需要所涉及出来的问题,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要求并掌握有关的知识②有系统的进行练习③要竞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④及时评价练习结果⑤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9、高等学校的综合教学方法。1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条件,扬长避短;依据教学方法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教学达到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11上课的基本要求:1、感受理解与知惑解疑。2、运用加深与个别辅导。3、系统整理与归纳复习。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1、(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2、19世纪初真正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开始。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3、2005年底,国家正式批准试点的6个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占一半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183个,依托高校的113个。经教育部和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50个。“十五”前四年,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921项,占立项总数的77.9%;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56项,站立项总数的56.2%;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93项,站立项总数的63.3%。“十五”期间,高校累计获得自然科学奖75项,占55.07%;技术发明奖64,占64.4%,科技进步奖433,占53.57%。4、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是什么?①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5、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1、研究教育对象。大学生时期是思想、观念、意识、个性正在成型的时期,也是一个多变的时期。2、研究教学内容。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3、研究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的常见方法有:激励法和计量法。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师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2、教师的含义:韩愈《师说》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10\n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两层含义:①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②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类各级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3、1980.12.5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10.31八届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3.18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5.15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1998.8.29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通过《高等教育法》。4、教师的角色特征: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5、教师角色彰显了教师职业的特有特征:①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②教师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③教师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职业角色。6、教师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要求:①专门的知识技能;②以风险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③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④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7、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基本任务):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③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①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③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9、☆怎样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答: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其劳动特点是由工作的性质、对象和任务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首先是由其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决定的,其次是由其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再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由科学和学术发展决定的,再次还体现在教师教育工作所包含的研究性上。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此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正是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教师集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要对集体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④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10、教师劳动复杂性的体现:①首先是由脑力劳动复杂性所决定的;②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11、判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对)12、学生的“向师性”、身教重于言教都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13、☆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有哪些?答: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14、教师的教育情意:是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具体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15、高等学校教师权利的内容: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民主管理权;⑤进修培训权。16、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要求:答:①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②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③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④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17、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分为四种: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18、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学生),怎样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②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③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④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⑤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19、☆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概念: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结成联系的关系。从几个理学上来理解:心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一种认识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都应履行的道德和义务;社会学则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可出选择题或判断题)问: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答:①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前提;②树立自己的威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③学生的积极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少不了的因素;④利用多种渠道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0、教育大众化,10\n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毛入学率<50%)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21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与价值: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的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指挥,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13.14.151、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2、1999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高等学校的管理原则: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型原则。1、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可分为三大模式:集权模式(中国、法国使用这种模式)、分权模式(美国使用这种模式)和并重模式。2、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法人资格:是指高等学校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独立享有法定权利和独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自身行为法律后果的资格。3、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4、我国的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私营化。1973年,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小于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和50%之间)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大于50%)。2、判断:大众化教育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增加。(对)3、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补充:高等学校素质教育1、国家政策:“全面推动素质教育”。2、素质:狭义:为人、人品;广义:德、识、才、学、身心的要求和综合评价。3、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内化,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平直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机械的单纯的应试教育相背离。4、兴起的背景国际:素质教育的四大浪潮浪潮1、1972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学会生存》报告;浪潮2、1979年,上流社会组成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学无止境》;浪潮3、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学会关心》报告;浪潮4、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研究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明确,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同年,亚太经合组织以此为基础,提出“知识经济”。国内:①1949——1978年(30年),双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②1979——1982年(4年),发展智力+①;③1983——1989年(7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①+②;④1990——现在,素质教育+①+②+③;(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①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③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标志;④人的发展是深入人心、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5、素质教育的定位:①是一种指导思想;②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6、素质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①所有学生的素质(一个不能少);②学生的全面素质都应得到提高素质:自然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修养);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审美、劳动)10\n7、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造力8、素质教育的重点及难点重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翼)和谐发展判断:素质教育就是指知识、文化教育(错);人文教育就是文化、历史知识的补充(错)难点:发展情感,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知识发展的水平。五、分析案例(1题,18分)1.有人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对课堂教学不应该那么讲究,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不同意,你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P145答:大学同中小学,都要讲究。大学教学环境让老师管学生少了,但是对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要讲究。好课标准:1)目标明确。清楚给学生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技能、品格、行为态度等,只有这些明确了,教学实践才能围绕此目标,能突出重点,主次分明。2)内容正确。一方面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或行为是符合规范的,应是起示范作用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也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应及时纠正。3)方法得当。尽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教师应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力求最佳效果。4)表述清晰。大方面指教师的整堂课安排有条不紊、秩序分明、一环套一环,小方面指教师语音响亮、语速适当,版书规范,教态大方。5)气氛活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动脑、动手)2.某大学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他教态自然,普通话也很标准,上课开始他先在黑板上认真定下了5个字的课题名称,然后用准备好的电脑课件代替他那并不好的黑板字,课后听课的教师们议论说:这堂课上得很好,假若这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该教师无可奈何地说:“没办法,因评课标准中就有板书”,教师是应按评课标准来上课,还是根据教学目标来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答:应按教学目标来考虑。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范着课堂教学的一切。一方面是为了全体学生,要使这些学生都有所发展(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会充满活力)。2)考虑一堂课的艺术性。教师的版书就是一门艺术,黑白分明,反差明显,更突出了版书的重要。版书分提纲式版书、,要点式版书、提示性版书、辨析性版书、总结性版书,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成功版书的要求是:书写流畅、整洁对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启发人们深思。这二者应是辨证的统一。作为一名教师,版书写不好要多练,不能因版书不好就拿其它方式代替,因为版书有它突出的优点,能按照课堂发生的事情及时调整,过程清晰明确,效果好,是其它方式无法代替。如一味的忽视教师的专业智慧也不好,应一切围绕教学目标来教学,这样一堂课才是成功的课。3.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应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此两种观点作适当评述。答:这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称为社会本位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主要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应以个人本身生活需要来分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要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但其根本弊端在于把社会看成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使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中间的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认为教育的价值应是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其片面性、局限性也明显:(1)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势行力,没有突出教育对社会的长远贡献;(2)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3)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所以要寻求两种价值观的协调和整合,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特定的背景条件作出动态调整。不能作单一项选择,不能一边倒(历史上也有相应的教训)。高等教育首先应通过个人的价值的体现,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4.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5次职业,这就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谈谈你的看法10\n答:(素质教育的背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变动与岗位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与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实践探索。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地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类化和潜能的发展,人的素养和品质全面提高,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畸形的发展(应试教育),要突出的是素质教育。2)(素质教育的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和人文,科学和人文是素质教育的两翼,发展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在大学里确实应该进行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答:正常的认识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行为。6、简述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及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其表现形式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和情感关系)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7、建立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是:仁道性:师生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利。民主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人格是平等的。合作性: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教育性:师生关系服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途径:认识和理解学生、树立威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多种渠道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