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2-08-18 发布

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我们国家的粮仓,农业生产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黑龙江省,都具有战略意义。在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2008年12月24日至25日)规划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中,谋划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建设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实验区的具体战略任务目标。这需要靠科技来保障,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因此,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加快培养一批潜心科研、情系三农、扎根基层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人才,已经成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急切任务。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黑政发〔2008〕68号]》中指出,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农学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始建于1948年,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农学专业现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60名,本专科生120余名。60年来已培养出博士160余人,硕士500余人,本专科毕业生4500余人。毕业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主要分布在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各级人民政府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各种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受到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农学专业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方法改革等途径,全面建设农学专业。\n  一、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  近二十年以来,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将高等教育规律与农学教育规律相结合,国内农学教育与国际农学教育相结合,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农学类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工作基础。199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农学类专门人才,增强本科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全面推行了学分制。同时,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精神,开始在本科生中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从2002年起,农学专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多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农学专业开设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和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两个方向,后又增加种子工程方向,开始试行按专业招生、二年级后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2003年,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启动通识教育模式,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理论基础课比例,即学校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初步构建了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基础平台。2006年,农学专业进一步深化按类招生,低年级不分专业,高年级分专业分方向进行培养的改革,采用植物生产类招生,两年后分专业和方向。为多元化、多通道的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2010年农学专业建设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始应用型人才培养。2014年,农学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卓越农业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意如下指导思想:\n  (1)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不动摇。贯彻落实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适应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转变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强化能力训练的理念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创新机会、更好的创新实践条件以及更大的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3)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进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念,推进教学体系改革,试行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行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进度调整  通过社会调研,凝练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改革了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进度。经过多年的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发现原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反映的问题包括:(1)农学专业特色不突出,在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中,非农学专业选修课程比例过大,农学专业课程的主体地位不突出。(2)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并且实践教学开展得较晚、时间较短,所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迅速适应业务的需求。(3)作物生长规律与自然教学学期的矛盾,即在每年的7、8月份北方的高校放暑假,而此时正是作物生产和科研的关键时期,学生因为放暑假而不能够参加专业科研和生产活动,如作杂交等,错过了关键的教学内容。(4)\n第七、八学期学生考研和就业实习与课堂理论课程学习的矛盾,按照以往的教学进度计划,第七、八学期有很多理论课程,学生要在第七个学期准备考研、第八个学期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造成课堂缺席,影响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3年的研究,通过一增加、两提前、两整合、三平台,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前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教学课程资源和教学学期,构建专业基础教学平台、科研创新平台、生产技能实践教学平台,提出一套适合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农学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删除与农学专业知识结构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如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中删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删除园艺概论等14门课程,增加专业骨干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比例。(2)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调整课程体系,减少理论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学时),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学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135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为理论教学151学分,实践教学29学分);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相应调整了教学进度,提前开展科研实践教学。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在第六、七学期进行作物科研与生产技能实践教学;第八学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培养独立解决具体生产的技能,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完成科研创新实践教学内容。(3)\n针对作物生长规律与自然教学学期的矛盾,通过整合专业实践、综合适应实践、生产实践、作物育种学实践、作物栽培学实践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了作物科研与生产技能实践教学课程,在第六、七学期开课,并将第六、七学期合并为一个大学期,将暑假串到寒假休息,使学生不离校进行实践学习。(4)第七、八学期学生考研和就业实习不能满勤上课的问题,将第六、七学期合并为一个大学期,可在第七学期提前2个月(即10月份)完成理论课程教学任务,解决了学生考研与课堂理论课程学习的矛盾;在新的教学进度计划中,第八学期只安排实践教学,没有理论课程教学,避免了学生就业实习与课堂理论课程学习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其中主要是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工作包括综合应用实践和创新实践,为保证和提高实践和教学水平,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  一是改革实验课教学形式与内容。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当前开设的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使实验课教学形式多样化:开设验证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巩固基础课程知识;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如农学专业13门实验课都开出了综合性实验,有5门课程开出了设计性实验。开设作物科研与生产技能实践课程,在理论课堂上开设课程讨论,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开设启发性的习题课,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知识整理、归纳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二是延长科研实习周期,开展学生自主创新活动。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有6\n个学期的科研实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科研实验室中实习。在一个科研实验室中,学生可在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机制,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萌发创新思想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基础实践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学习并得以提高。如在近五年,农学专业学生在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寒地作物生理生态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中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毕业设计和科研实习,在四年中,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有107名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是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活动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近三年,农学专业有20余名学生等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和东北农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的各类奖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