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解释题: 1、语法单位 答:能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音义结合的片断。 2、语素 答:语言符号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3、复辅音 答:同一音节里处在同一紧张度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 4、语流音变 答:在语流中,由于受各种音位相邻的影响,或者说话的高低、快慢、强弱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5、词 答: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 6、单纯词 答:词干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7、组合关系 答: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8、聚合关系 答: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 9、对立关系 答: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作用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10、互补关系 答: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没有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作用,出现环境互补的音素之间的关系。 11、合成词 答:词干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语素组成的词。依其结构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12、词类 答: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13、形态 答:也叫做词形变化,指词与词组合时发生的词形变化所形成的聚合。 14、语法范畴 答:语法形成表达出来的语法意义的类,即通过语法手段所表达出来的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 15、音位变体 答:指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各有一定的语音环境而属于同一音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 16、文字 答:一是指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二是指文字符号写的书面语言。 17、语法形式 答: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18、复合词 答:指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 19、派生词 \n答、合成词的一种。由词根加词缀构成。汉语派生词的结构方式有两种:一﹑词根在前﹑词缀在后。如:椅子﹑花儿﹑石头﹑学者。二﹑词缀在前﹑词根在后。如:老师﹑老虎﹑阿姨﹑初一。 20、语法意义 答:词的变化及词在组合中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 21、音质音位 答: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 22、区别特征 答: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 23、音节 答:是听觉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有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24、非音质音位 答:在具体的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长、音重、 音高等单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25、复元音 :由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合成词二、简答题: 1、按照语素的内部结构,可将语素分成哪几种语素?它们的定义如何? 答: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2、简述语言符号同它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 答:(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3、音位和音素有什么不同? 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4、简述音位定义的三个要点。 答:①词语的搭配在语义上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②组合起来表达的语义要具有一致性;③词语的搭配要符合社会习惯,即符合习惯用法的要求;④词义的组合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它成员的制约。 5、阐述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两个概念。 答: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语言变体。地域方言是指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6、什么是词的本义、中心意义、派生意义? 答:(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2)据"反切”考察古音。(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7、什么是民族共同语?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答:(1)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2)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统一体,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n(3)意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的反映,是联系声音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 (4)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代表了现实现象。 8、什么是语言的混合? 答:在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几种不同的自然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与原来那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包括“洋泾浜”和“克里奥尔”两种形式。9、什么是语言联盟? 答: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0、举例说明同义词中的“同”和反义词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 答:同义词中的“同”和反义词中的“反”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反义词是异中有同,以“同”作为前提和基础,如“生”和“死”都与“生命”有关,“生命”是其同。另一方面,同义词又是同中有异。同义词(大多数是近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理性意义、附加色彩、搭配习惯上的差异,比如“逝世”——“送命”,这种词义上的细微差别,实际上就是反义因素的具体体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对立的统一。 11、以汉语为例,阐述如何根据文字来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答:(1)从形声字的声符去考察古音。(2)据“反切”考察古音。(3)根据古诗词的韵脚考察古音。(4)通过借词的读音考察语音的历史演变。 12、“洋泾浜”有哪些特点? 答: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ont=宋体],如dogs。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的特点,就是同化。 (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 (4)脱落弱化进一步强化,丢失了某些音位,或在快速发音的过程中省略了某些因为,这就形成脱落。例如把“我们”、“你们”说成/ /、//,把"豆腐”说成/ /,把“不知道”说成//,英语中把“Iam”说成“I'm”,把“I shall”说成“I'll”,等等,都是脱略。 13、词的组合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答: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A、主谓(陈述)结构:今天星期三 阳光灿烂 B、述宾(支配)结构:看电影 写文章 C、述补(补充)结构:解释清楚 搬出去 D、偏正结构:木头桌子 努力工作 E、联合(并列)结构:工厂.学校.机关 14、简述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语言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2分)二是各个组成部分的诸要素之间的变化速度也不同(2分);三是,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15、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n“电脑、硬盘、光盘”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 第二,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第三,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三、论述题: 1、试论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 答: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以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过)。 2、试论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答:(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A.语言是说话、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B.言语具有个人因素,语言更具社会因素。C.语言相对封闭,而言语则相对。(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从哲学意义上讲,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必须遵循语言规则。 3、联系汉语实际,论词义演变的原因和结果。 答: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语言的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引导方言发展以至最后取代方言的共同交际工具。共同语形成的条件是:(1)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地;(2)通行地区广,使用人口多;(3)能够代表整个语言的发展趋势;(4)如果有文字,往往有用这种方言写成的大量文献。 4、试论决定音质不同的条件。 答: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以下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就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 5、试论文字的作用。 答:(1)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A.思维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①语言对思维有固定作用。②语言对思维有再现作用。B.语言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维内容的,因此,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一是伴随思维过程,二是表达思想成果。 \n(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异质现象,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B.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成等同;C.语言与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构成形式亦非一一对应;D.语言具有民族特点、地方特点,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