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3.19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6年第2期5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Journal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No.2.2006总第54期(SocialSciencesEdition)TotalNo.54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赵虹(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包括:国外对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特点、隐喻的成因和功能、隐喻理论的运行模式、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及个人的评述。[关键词]隐喻认知分析[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6)02-0055-6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一、隐喻研究的历史及特点具。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如Lakoff等人的隐喻认知观等。笔者主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对隐喻的研究一向要就隐喻的成因和在认知领域的功能做了初步探被看作是边缘学科,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的讨。领域。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二、隐喻的成因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到了19世纪,柏拉众所周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学的发展可分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为三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因此,当今世界许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20世纪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实际上,隐喻8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逐渐兴起,这时,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过去我们对隐喻已经被认为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语义现象,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喻的基础上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主要代表人物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的成因是什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则很少论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这个问题。知范式中的研究焦点。因为,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目前,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其中许多种理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论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然而使用较多的主要有工。此时的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以下三种理论。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1、取代说(SubstitutionView):用另一个表达现象——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式取代某个意义相等、仅有表面意义的表达式,结[收稿日期]2006-4-19[作者简介]赵虹(1971-),女,吉林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n56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果形成隐喻。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起作用),所以对认知主体来说是外在的。In-家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durkhya认为作了这样的说明,就解决了以前多位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学者提出的相互作用说所暗含的悖论。2、比较说(ComparisonView):认为隐喻是两总体来说,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面讨论隐喻的成因,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当说“A是B”时,往往会认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代表有Cohen,Gluck-为那是把A比作B。传统上许多修辞学家和文学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批评家也都是这么看的,但仔细考虑,说“张三是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样系统破坏语义狼”,是把张三比作狼的哪些特点呢?所以Black认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另外,以为比较说的缺陷是模糊得近乎空洞。Sreale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出发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View):这种理论主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甚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语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项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的重要文献、。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三、隐喻的认知功能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隐喻的认知功能可分几方面来谈。隐喻首先个认知问题。是观察世界的途径。Black认为隐喻有时起“认知由于相互作用说是多个学者发展的结果,又工具”的作用,Schon等学者说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由于它吸收了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所以有较强的界的新方法,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这又可以从解释力。这个理论是目前较为完善的理论,并且应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一些隐喻实际上构成用于人的认知解释。但“MetaphorandCognition”这科学理论,通过这些隐喻,可以看到现实的一些构部大著作的作者BipinIndurkhya认为,以前许多成因素。另一方面,隐喻提供一种框架,限制有时学者所阐发的这个观点,在说明认知的原理上是甚至危险地控制人们构建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一大进步,但仍存在问题。他指出,在相互作用的方式。隐喻的另一个认知功能是能创造新的意义,过程中,主客体都积极参与,问题是如何理解环境表达出新的思想。美国学者Boyd力陈隐喻在阐述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如果假设有独立于心理的新的科学理论时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认为有一类本体和结构,就需要说明在相互作用中,不同的概构成理论的隐喻。Boyd承认隐喻可能缺乏语言准念结构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如果假设没有,就需要确性,而许多人认为科学陈述需要准确。但他认为说明如何拒绝任意的概念结构。Indurkhya认为这这种不准确只是指称上的不准确,一般指称词都是历来认知的相互作用说所暗含的悖论。他于是有不准确的情况,不单单是隐喻才不准确。隐喻可提出,相互作用说有两个成分:认知主体和环境现以表达新思想,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个特例而已。实。认知主体可看作概念网络的拥有者;环境现实形成并且传播新思想,使用字面语言常常不能完可看作有感觉运动(wensory-motor)资料集和认知成。他认为科学上隐喻的一些用法,纯粹是注释性关系两部分。认知主体造成认知关系;由于认知关的“,原子结构是微型的太阳系”这一说法就是一系把经验本体给予环境,所以环境本身是由认知例。HughG.Petrie&R.S.Oshlag对于这一点,表主体决定的,但与这个本体有关的环境结构则是述上有些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他们说,隐喻的由现实决定的(这通过感觉运动资料的自主结构主要功能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方法是从较熟悉\n2006年第2期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57的隐喻载体出发,逐步接近新概念。隐喻或类似隐体与本体或语境之间的意义始于冲突,结于统一,喻的说法,是从已知达到未知从而认识未知的桥这与一般的语言工作机制不完全相同。梁。RichardE.Mayer从推理的角度说明隐喻的认1、主体。指交际双方,他们具有认知能力,掌知功能。他在一篇论述“启发性隐喻”的论文中说,握了语义以及共享的语境知识、文化、常规模式等隐喻性模型可以推导出新领域的概念知识。要解因素,这是隐喻得以实现其交际价值的基础。正是决科学问题,事先要有进行关于事物性质推理的由于人类有了认知能力,具备了想象力,掌握了推能力。而启发性隐喻,能成功地提供作为这种推理理,才可能产生隐喻性思维,从而不断学会和丰富基础的陈述。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充分研究的隐喻表达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也正是接受者有学者,基本观点是认为比喻性语言跟普通(非比喻了这种认知能力,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识别语句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DavidE.Rumelhart的隐喻意义。当他发觉某一语句在字面上有逻辑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在理解比喻性语言和非矛盾,按正常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自然要寻求其他比喻性语言的基础过程中,二者没有任何平行的方法,转向隐喻性的理解,尽量与当前语境相协心理因素;换句话说,理解前者跟理解后者的过程调。例如:媒体把某人参加影视剧的拍摄叫做“触是相同的。他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说明这一点:儿电”,某明星需要学习说成是“充电”。隐喻的使用童在用旧词说明新事物或新情况时,就已进行一和理解自然会涉及交际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双种隐喻扩展。有时候这些扩展符合词的常规用法,方达成对某隐喻说法的共识,隐喻就能成为两者人们就觉得他已学会了用法的更多内容;有时跟之间有效的交际工具。这样,隐喻才获得其存在的常规用法不一致,成年人很快就说孩子用法有误。可能,才会具有生命力。当然,人们的认知能力、概如说“开口”、“开门”、“开窗”等等都正确(从“开念系统是复杂的,这才产生出千奇百怪、林林总总口”到“开门”、“开窗”已是隐喻扩展),而“开碟”则的隐喻表达式。另一方面,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差不正确。根据这种观点,隐喻不能看作是某种需要异的,概念系统也不会完全相同,因而有时可能就解释的“语言破格”、“背离常规”,相反,要把它看会导致对隐喻理解的偏差。因此隐喻具有模糊性作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比喻性语言特征。根本不是一种特殊语言。硬要说它是的话,跟着而2、本体与喻体的互动作用。在喻体特征向本来的结论必须是它要在充分掌握非比喻性语言之体映射过程中,本体所具有的特征会对该过程有后才能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儿童几乎从学会说话一定的限制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正是时起就使用比喻性语言。这又如何解释呢?由于有了主体的限制,才会生成恰当的映合结果。“map”和“project”在国内一般译为“映射”,王寅主四、隐喻的工作机制张在隐喻认知理论中区分“映射(map,project)”和“映合(mixing)”,前者强调过程,后者指结果,这样隐喻的工作机制与语言的工作机制有相似之就可区分隐喻工作机制中的“过程”和“结果”。分处。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涉及很多因素,诸如:交际别论述,有利于将隐喻的映射理论阐述得更清楚,双方、语言表达方式、语义(概括义和情景义)。同这也与弗科尼尔的观点相吻合。样,在论述隐喻工作机制时也必须考虑所涉及的(1)映射过程。所谓“映射”,可以想象成将B各种因素,因为隐喻也是这些因素在动态综合作屏幕上丰富的影像(包括通常所说的特征或复杂的用下所产生出的结果。形象)投射到A屏幕上。在这一过程中,情景起着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就是喻体的意义与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本体的意义或实际语境之间的冲突,要消除这种另一方面可帮助排除那些不很相关的特征。冲突必须依靠主体的认知和推理,借助相关因素(2)映合结果。在A屏幕上的有关因素会对B才能做出正确解释。当然,在隐喻工作机制中,喻屏幕映射过来的影像做过滤性的筛选,决定着聚\n58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焦信息的形成。经过这种互相作用的过程之后,那们到达理解隐喻意义的彼岸。些不很相关的特征在两屏幕映合后没能形成什么4、语境。语境对隐喻的确认和理解所起到的值得注意的映像,而某一或某些关键信息映合后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认知主体之间也存产生了融合反应,成了注意的焦点,需要重点进行在一种互动关系。正如上文所述,人们通过想象力,认知加工,而后就能显现语句的真正隐含意义。当努力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统一”,寻找“喻底”,然,一个隐喻不一定仅有一个隐含义,可能会一语如果这种“统一”或“喻底”能够适合当前的语境,几关,较为相关的焦点信息会保留下来,共同构成与上下文意义一致,便可获得隐喻义。这也就是为一个隐喻的数层含意,因此映合结果就具有一定什么很多学者主张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道的复杂性。此时,在若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个理,因为任何语句都是运用于具体语境之中的,隐屏幕映合后就能聚合成一个或数个“焦点”,这就喻也不例外。其实,隐喻理论语用说与认知说并不是隐喻话语所要表达的含意所在。如在隐喻“He矛盾。如说“:那家伙是一只老虎。”究竟是说他“很isamule”中,“mule”有很多特征,仅将其中的“倔凶残”、“很强悍”、“劲头十足”、“是一员虎将”,还强性”特征映射到“他”之上,而其他特征如“动是说“他是一个劲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物”、“长耳朵”、“吃草”、“可骑”、“埋头拉磨”等因这完全取决于语境。受情景影响被过滤掉了。倘若更换了句中本体因此,隐喻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基于五位一体He,则必然会影响对mul(e该词还可泛指杂交动的认知机制。讲话人用与A既矛盾,又可能相似或物,杂交植物)特征的选择。又例:那大款专爱拈花建立相似性的事物B来喻说,使得隐喻成为一个惹草。那植物学家就爱拈花惹草。人们从本体的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多种互动过程中,受话人依同会感到这两句话含义是不同的,上一句明显是靠情景,消除矛盾,建立新的统一,求得喻底时,就隐喻性用法,指男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而下一句能产生隐喻义。隐喻的理解也可归结为:异中求同则更倾向于其本义的理解。可见,本体的不同对于的过程和结果。喻体的含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本体与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个例子也可说明五、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词语可经历“本义——喻义——本义”的变化过程。要理解隐喻首先应对隐喻进行辨认,有些隐喻3、喻底。为确保对隐喻义的正确理解,就需要在语句中会有一些隐喻的话语信号或标志:着力找出“喻底”。在喻体对本体的映射和两者的①话题标志。如在“东方巴黎”、“中国的贝克互动过程中,主体对它们之间潜在的相似性特征汉姆”中修饰词明确地表明所修饰的词即中心词进行了一系列推理和分析,由表及里,去异存同,一的意义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领域;旦在两者之间建立了适合当前情景的相似关系,便②强调性信号。某些强调词,如英语中的lit-会产生映合效果,也就能获得这一隐喻意义。隐喻erally、actually、really、simply、indeed,汉语中的“几中的本体与喻体的异和同也是一对辩证统一、互乎”、“差不多”、“简直”、“真正”、“绝对”等,往往也动的关系,其间的“异”更为突出,它多是推理的出向听话者表明说话者可能是在使用隐喻;发点。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分属不同的类③明喻。明喻是隐喻的一个种类,它与隐喻的别,因此通过矛盾的碰撞,就可能产生隐喻义。没主要区别在于它含有like、as、seemasif、“像”、“好有这种“异”,语句就可能仅有字面意义。从矛盾的似”之类的标志词,明确向听话者表明这是隐喻式对立统一角度看,正是有了这种对立,才可能产生话语。新的统一。以“异”为基础通过合理碰撞,经过“求当隐喻在语句中并没有明确的信号或标志异存同”的过程,这种“新的统一”意味着找到了两时,听话者需要根据话语的字面意义在逻辑上或者间具有焦点性的相似点,映合成功,从而帮助人根据其与语境形成的语义和语用冲突及其性质,\n2006年第2期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59来判断某一种用法是否属于隐喻。Ortony提出判境的熟悉程度、语境信息量的多少、人类的知识结定隐喻应该有三条标准:构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不作详细介绍。a.语境异常条件(contextualanomalycondi-tion);六、评述b.隐喻张力原则上可以消除;c.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当今的隐喻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隐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两种本不等同的事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现了众多成果,尽管缺物等同起来了,从而形成了语义上的不相容。所以乏一种对隐喻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的统一的在听到语义异常的句子时,听话者往往并不放弃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根据语境从其它角度来猜播和发展。认知语言学是以认知、解释、语义、共性测可能的意义。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把它当作隐喻为取向的,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而对认或其它修辞手段来理解。知语言学出现的催化剂——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将听者在明确说者使用了隐喻之后,接下来就要会更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奥秘。同时,隐喻的对隐喻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推断。Searle总结了8条研究对汉语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通过P而获得R值的原则,其中之一可以表述为: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当你听到S是P时,如要知道P的可能值,可寻找语中尚未得到解释的现象;二是将过去零散的解S与P可能相似的方面;要确定S与P可能相似释上升到理论高度。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的方面,可寻找P类事物明显的、众所周知的、不为之而努力,如国内学者赵艳芳对隐喻和对汉语同于其它事物的特征。所以听话者对S和P的知多义现象的研究,国外学者NingYu对英汉身体识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此外,语境知识在隐喻的对比研究等,这些成果都对汉语言的理论隐喻理解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听者对话题语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参考文献][1]Aristotle.1954.RhetoricandPoetics.NewYork:The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Chicago:TheModernLibrar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Beardsley,Monroe.C.1967.Metaphor.InPaulEd-[9]Lakoff,G.&M.Turner.1989.MorethanCoolRea-wards(ed.),theEncyclopediaofPhilosophy,vol.5.London: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Chicago:TheUniver-CollierMacmillanPublishers.sityofChicagoPress.[3]BlackM.1962.ModelsandMetaphors.Ithaca:Cor-[10]Langacker,R.W.1988.ReviewofLakoff:Women,fnellUniversityPressire,anddangerousthings.Language64:384-395.[4]Black,M1979.Moreaboutmetaphor.InOrtony[11]NingYu.1998.TheContemporaryTheoryof(ed.),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Metaphor:APerspectivefromChinese.Amsterdam:JohnBen-[5]Fauconnier,Gile.MappingsinThoughtandLan-jamins.guage.Cambridge:CUP,1997.[12]NingYu.2004.Theeyesforsightandmind.Jour-[6]Indurkhya,B.1992.MetaphorandCognition-AnnalofPragmatics36(4),663–686.InteractionistApproach.DordrechtöBostonö[13]NingYu.2003.Metaphor,body,andculture:TheLond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Chineseunderstandingofgallbladderandcourage.Metaphor[7]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sWeLiveandSymbol18(1),13–31.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4]Ogden,C.K.&I.A.Richards.1952.TheMeaning[8]Lakoff,G.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ofMeaning:AStudyoftheInfluenceoftheScienceofSym-\n60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bolismuponThought.(TenthEdition)London:Routledge&[22]林书武:《<隐喻与相似性>简介》,《国外语言学》KeganPaulLtd.1995年第3期。[15]Ortony,A.(ed.).1979.MetaphorandThought.[23]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年第4期。[16]Ortony,A.(ed.)1993.MetaphorandThought.(2nd[24]林书武:《<语言的隐喻基础>评介》,《外语教学与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研究》1996年第2期。[17]Richards,I.A.1936.ThePhilosophyofRhetoric.[25]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印书馆,1995。[18]Searle,J.1979.ExpressionandMeaning.Cam-[26]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bridgeUniversityPress.务》,《外国语》1996年第2期。[19]Turner,M.1991.ReadingMinds:TheStudyof[27]王广成:《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EnglishintheAeofCognitiveScience.Princeton:Princeton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UniversityPress.[2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社,2001。[21]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29]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隐喻>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MetaphorinCognitiveLinguisticsZhaoHong(CollegeofForeignStudies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Abstract:Thispaperisageneraloverviewofthehistoricalandpresentcognitiveapproachtometaphorandpersonaldiscussionsoveritwiththeaimtoprovideaclearerviewtothepresentandfurtherdevelopmentinthisfield.Keywords:metaphor;cognition;analysis!!!!!!!!!!!!!!!!!!!!!!!!!!!!!!!!!!!!!!!!!!!!(上接第71页)AestheticRemedyandArtEducation——AnexplanationonMarcuse'seducationalthoughtDingGuoqi(CollegeofHumanitiesandLawBUCT,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Marcuse'sideathateducationisofgreatimportancecouldnotseparatewithhiscriticalanalysesonthedevelopedindustrialsociety.Marcusethinksthatsuchasocietycanonlyberemediedbythemethodofaestheticsbecauseaestheticscanmakepeopleseerealityclearly,andwakepeople'snumbconsciousnessup,andlookforanoutletforpeople'sfreedomandhappiness.Certainly,onlythrougharteducationcanweac-quirethiskindofaesthetics.Thisisdeterminedbythenatureofartalienation.Educationthroughartconcernstheissuearousalineducation,anditisjustthearousalthatwillwakeallremedystrengthup.Keywords:Marcuse;aesthetics;art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