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4.00 KB
  • 2022-08-25 发布

《中庸》之道与领导哲学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国学智慧总裁高级研修班《中庸》之道与领导哲学主讲:金海峰\n传统文化经典精神 与领导者心智提升-------《中庸》之道与领导哲学金海峰系列作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西游记>成功启示录》\n寻找精神家园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精神食粮是物质食粮基本满足后,人的更高需求。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丧家狗与乡关何处?多元文化背景下,要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要弘扬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和:五味调和,谐:八音克谐。\n为何重视经典和平时期,传统文化回归,已从现象反复,固化为一种规律。传统文化经典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寻常日用的人生经典,是共同语境下的游戏规则。经:常道,径;典:典范、准则初读感觉似曾相识,重读总有新义悟出。做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现代公民。\n经典现代传承从升国旗、奏国歌说起:“礼乐之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诗经》说起《诗经关雎》说“志”与“礼”从《大学》说“修身”从《中庸》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之路”从“诸史皆经”,说讲史热:《史记》英雄的史诗,《巨人传》。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就不亦悦乎”?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主体精神:仁“仁之实,事亲是也,人性善是仁的根据,孝是仁最近下手处。处世品格:义义之实,从兄是也”,悌是义的最近下手处,义就是听老大的。文化标志:礼。政治的标准:德待人的胸怀:忠恕\n什么是“国学”?国学:与西学对比,中国学术别于西学的概念。国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国学:与现代文化相比,属于传统文化领域。国学:广义泛指中国文化,狭义专指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经典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国学:是国魂的载体,国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n四书精义《大学》理想蓝图。《中庸》和谐之路。《论语》经典精神。《孟子》儒士文化。大学是成功学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大道。《论语》《孟子》所言,就是这人生之路的“交通法规”。\n《论语》经典精神孔子的风范:师    人生的目标:志积极的心态:气    主体的精神:仁处世的品格:义    文化的标志:礼学习的人生:智    交友的准则:信政治的标准:德    待人的胸怀:恕\n《孟子》儒士文化程子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谈一个“仁”字,孟子开门便谈“仁义”。仲尼只谈一个“志”,孟子便谈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①释“儒”。“澡身而浴德”。八卦中的“水天需”。②释“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n《大学》理想蓝图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切磋琢磨,终别于宵小的修养境界;大学是大学问,是人基于学习,转变观念,通过言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升华;大学是成功学,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目标确定,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具体落实;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到“知止有定,静安虑得”的成功,大学之道是幸福人生的成功大道,是美好生活的理想蓝图!儒家成功学五大要素:“诚、志、气、道、行”。以诚为本,心正为要,修身为门,齐家为用,治国有道,和谐社会。\n《中庸》和谐之路何谓中庸?中庸即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偏不易,戒过勉不及。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中庸的现代哲学阐释即为“度”——适度。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中和”,致中于和,就是天下的“达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达到协和阴阳的中庸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庸之道,就是融合儒道、化育万物的“第三条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之路。道是规律,原则,形而上的,需要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n《中庸》原典节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n《中庸》原典节选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n《中庸》原典节选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n《中庸》原典节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n《中庸》原典节选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有别也。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n《中庸》原典节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n《中庸》原典节选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n《中庸》原典节选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n《中庸》原典节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n《中庸》原典节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n《中庸》原典节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n《中庸》原典节选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n《中庸》原典节选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n《中庸》原典节选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