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1.92 KB
  • 2022-08-31 发布

历史学考必修一考纲条目解答复习资料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1)分封制分封情况:①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②周成王粉碎商朝旧贵族的叛乱,将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诸侯职责: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主要影响:①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确保了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②确保了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概况:从周天子到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形成严格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等级: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影响: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3)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考点秦的统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秦的统一过程:①灭六国,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秦国相继灭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②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③修灵渠,平定岭南。④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意义-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①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②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2)郡县制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主要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公文传递的亭。主要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军衔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命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大影响:①是中央集权制行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实现了地方权利向中央的集中,巩固了大一统政体,为西汉王朝继续推行。(3)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皇权独尊,皇位世袭。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点汉朝州刺史的设置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刺史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三省六部制①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②宰相权利被一份为三,有利于皇权加强;三省相互制衡,有利于皇权加强;提高了行政效率(3)宋朝分割相权的的措施-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①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4)元朝行省制度①元代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②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益严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的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到郡县,再到行省,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和严谨,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清朝军机处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②明成祖设内阁制,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事务繁忙。③内阁地位:内阁无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职权不明,无法统一六部。④评价: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受到宦官参政的制约。(2)军机处①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房)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事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是病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大权由皇帝掌握。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官吏,办事效率高,封闭性强。④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3)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性-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性: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外交上,闭关政策隔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考点鸦片战争的背景1840年到1900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1)历史背景①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继续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2)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①基本经过: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②南京条约的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中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三)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由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四)中日甲午战争①基本概况: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基本概况:1900——1901年,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使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流离失所。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各方面的主权完整。④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并通过政治贷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⑤社会性质的变化: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4)瓜分狂潮和门户洞开(一)瓜分狂潮①背景: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②开始标志: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③状况: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二)门户开放政策①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其军事力量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美国政府为了满足工商业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②内容:美国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④结果: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使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考点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经过: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偷袭,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硅等率军抗击。结果: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地位: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2)反割台斗争背景:清政府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遭到全国人民坚决反对。经过:1895年5——10月,邱逢甲,徐骧领导台湾人民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考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①南京大屠杀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②细菌战和毒气战日本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①1931年,号召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②1935年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爱国将领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⑤1937.8国民党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⑥改编中共军队:西北红军主力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编为新四军。⑦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①正面战场(国民党)1.1937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1937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_首次大捷,国共配合】3.1938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最大胜利】4.1940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②敌后战场(共产党)1.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1937.9陕甘宁边区成立,成为抗日根据地总后方3.1940,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敌后战场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时间: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③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辛亥革命考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2)武昌起义背景: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中积极发展革命力量。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概况: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最终结局: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四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确立。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自由和请愿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利;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4.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考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一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及其意义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的意义(1)五四运动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经过:①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②从六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意义:①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了新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③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为中共建立奠定了基础。(2)中共一大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概况:199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4)国民革命-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一)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兴起(标志——国民党一大)合作原因:①必要性:工人运动受挫教训②可能性: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决定以俄为师,同共产党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二)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时间:1926年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结果:取得巨大成功——连克武昌九江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占领南京上海。(三)国民革命的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八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②中共缺乏经验,翻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四)国民革命的意义: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五)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②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①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初步成果: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七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来了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遭遇挫折: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导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原因:①根本原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间:1934年到1936年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意义:成功实现战略转移,为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7)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1948年底——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通知被推翻【三大战役是国共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则是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战役】(8)新民主革命的历史意义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意义:①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结束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历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结束了双半社会,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③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考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①确定了国名,国旗,国歌等。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施政纲领。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共的历史,使双半社会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③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纪元。(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1954年召开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组织机构原则:民主集中制③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④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方向和途径。原则(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再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制度确立。【1954年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①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②1954年一届全国一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团结互助。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到1956年,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考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对公民的民主政治,人身权利和尊严的践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破坏:1.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系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破坏教训: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题报告: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②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③-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八一法制过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一国两制的构想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道路意义:①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②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香港回归①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③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二)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三)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①前提(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②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③关键: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④法律依据和保障:联合声明和《特并行政区基本法》-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四)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2.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发展表现:①1979年元旦,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轰金门,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②1979年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③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政策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④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⑥1995年江泽民《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阻碍统一的因素:①国际反华势力②台湾岛内分裂势力有利因素:①祖国的发展与繁荣,实力强大②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反国家分裂法》⑤两岸交流的加强⑥港澳回归稳定繁荣的示范⑦国际公认初步成果: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断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1953年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区域缓和目的: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过程:①1953年12月,中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联合发表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完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②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一)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会议内容: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过程: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就印度支那问题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意义:①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家重要会议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③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二)(亚非)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背景: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意义: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加强了我国何亚非各国的关系③形成了万隆精神二。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原因:①亚非拉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主因】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股票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意义:是美国鼓励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①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失败②中国国际地位提升③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中国安全进程: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②1972年基辛格访华,宣布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结束敌对状态,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⑤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三次外交高潮(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①直接推动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②日本为了取得在政治上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③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实现: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日本同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渔业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的协定意义:①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的意义。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考点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表现: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内容:不同任何大国获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内政进行干涉目标:争取世界和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出发点: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①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②2001年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意义:结伴而不结盟,对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二。卓尔不群的雅典考点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1)梭伦改革背景:新兴的工商阶层不满贵族专权,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执政官所论推行改革内容①根据财产多寡,把每个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个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会议。④设立陪审法庭。⑤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商品经济的发展(2)伯里克利时代希波战争时期:雇工,贫农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由平民和工商业者组成的民主派一直非常活跃内容: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且都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利。③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④-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五百人会议仍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建有政府职能,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并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⑤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⑥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积极意义:①雅典民主政治促进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②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局限性:①雅典公民的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努力专政的基础上,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②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力,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三。罗马人的法律考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一)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背景:罗马人依靠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但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引起广大平民的不满和斗争。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局限性: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其中参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积极意义: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二)从治公民到治万民1.公民法含义: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律特点: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和变通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1.万民法背景: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使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原有的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形势。特点: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内容:没有触动原有的公民法体系,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影响: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三)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代表人物: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含义: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思想基础: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和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核心主张: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意义: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作用:①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②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的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影响:①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②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考点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1)“光荣革命”-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内容: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为国王,结束复辟王朝的统治。(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影响:①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②资产阶级掌握实权,为其利用议会限制王权提供了政治前提。(2)权利法案时间:1689年。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的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会议。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②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3)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基本过程:①光荣革命前,枢密院是最高咨询机构,由国王制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②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③乔治一世统治时期,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逐渐成为惯例。④1721年沃波尔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⑤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2.特点: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二。美国1787宪法考点美国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比较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背景:独立后的美国建立的邦联体制,邦联政府权力很小,无法维护政权的稳定,并陷入困境(1)美国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制定: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主要内容:①中央和地方: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总统-最高行政权;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2/3以上多数通过,即为有效③国会-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2名,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④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协调大州小州之间的关系)⑤黑奴: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计算南方各州人口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协调南北方之间的矛盾)-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特点:三权分立,制约平衡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总统共和制)不同点国家元首 国王,世袭产生、终身。“统而不治”、最高权力的的象征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政府首脑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政府组成由议会决定总统,掌握行政权,任命政府,国家权力中心立法机构议会,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议会与首相的关系国会,总统和国会相互制约-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政府与议会(国会)的关系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总统对宪法负责,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政体,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立,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法独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露阶级和实践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①《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备注:重点注意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以及诞生后工人运动的变化:工人运动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争锋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具体原因参看书P154第二段)形成过程:(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①1946年3月,邱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性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③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杜鲁门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举行会议,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⑤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了《北大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洋公约组织⑥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苏联反击措施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1947年,马歇尔计划军事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需注意问题:①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一、促进了西欧国家的复苏,二、便利了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三、遏制苏联,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形成时间是:1955年。】二。新兴力量的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备注:新兴力量指战后重新崛起的欧共体、日本,以及中国和不结盟运动国家】考点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欧洲国家工业生产恢复到站前水平,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过程:①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总部在布鲁塞尔。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影响: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加快了防务合作的步伐。(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创始人: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时间: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内容: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形成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②有力的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变,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标志: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背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特点:“一超多强”(一超:美、欧、日、俄、中)表现: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军事力量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建立“单极世界”。②欧盟:两极格局瓦解后欧洲的联合(1991年以后)美苏冷战下的欧洲联合(1951-1991年)(3)欧盟成立标志①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②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①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备注:注意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注意欧洲联合在两极格局解体前后发展的不同表现,注意欧共体存在的时间(1967-1993)/欧盟(1993-至今)】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加强日美关系,注重于亚洲领过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军事力量日趋膨胀④俄罗斯:1.加强与欧盟的关系,发挥在欧洲事务中的大国作用,但反对北约东扩,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2.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扩大其地位和影响。3.普京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对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稳定政治局面。4.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5.俄罗斯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4)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的主要表现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表现:A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C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目前世界局面: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①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②为了解决世界共同问题,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③-27-\n历史考纲考点知识点复习资料使世界经济出现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⑤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⑥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⑦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2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