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4 MB
  • 2021-05-14 发布

《中国考古学 III》课件:3_3 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下)

  • 1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中原地区 • 范围:豫西、晋南、冀南地区 (以洛阳 为中心,东至山东西境,西迄三门峡, 北抵石家庄-太原一线,南至南阳 ) • 政区:司隶部的“三河”,弘农郡东部, 豫州刺史部的颖川和汝南郡,兖州刺史 部的陈留郡和淮阳国,并州刺史部的上 党郡,冀州刺史部的魏郡、赵国、巨鹿 郡、常山郡(常山国)南部,荆州刺史 部的南阳郡等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1、汉墓的发掘与研究简述 Ø 以洛阳、三门峡、南阳、济源、安阳、 石家庄等地为多见,而尤以洛阳地区最 为集中(烧沟等)。 Ø 1959年蒋若是执笔的《洛阳烧沟汉墓》 构建了两汉墓葬分期断代的标尺。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Ø 可在《烧沟》分期的基础上,以纪年墓 葬和纪年事件为标准,参考钱币、铜镜 等随葬品的分期与断代研究成果来进行。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钱币的纪年事件: Ø 秦统一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行半两钱 Ø 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五铢钱 Ø 新莽时期,铸行新莽钱币 Ø 东汉建武十六年,始行东汉五铢 ü 基于纪年铭铜镜所确立的汉代铜镜的分 期断代,对汉墓的分期断代也有重要参 考价值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一期:西汉早期(约高祖至武帝元狩 五年) Ø 墓葬形制为单棺空心砖或土洞墓,墓室 平顶,与流行土坑竖穴墓和曲肢葬的战 国墓葬有明显区别 Ø 随葬品组合以鼎、盒、壶为主,间或出 陶俑头和铅质车马明器 Ø 出有半两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高 后 二 年 ( 前 1 8 6 ) 铸 造 , 重 八 铢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二期:西汉中期(约当武帝元狩五年 至昭宣时期),分早、晚两段 Ø 早段同于第一期,但铜镜流行草叶纹镜 和星云纹镜 Ø 西汉五铢开始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初祭肉” 内有兽骨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草叶纹镜 星云纹镜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二期:西汉中期晚段 Ø 出现了双棺葬 Ø 陶器新出仓、灶一类的组合 Ø 铜镜新出现了日光镜、昭明镜 Ø 西汉五铢在墓中大为流行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日 光 镜 — 见 日 之 光 , 天 下 大 明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1:内清以昭明,光日月明 2:内清以昭明,光象月明 全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 月;心忽扬而原忠,然雍塞而不泄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三期:西汉晚期(元帝至王莽居摄) Ø 多为小砖券顶的弧顶墓或梯形顶空心砖墓,也 有土洞墓 Ø 耳室发达,多有呈“T”形者,或多至四耳室 者,分置车马器、仓厨明器 Ø 合葬习俗大为流行 Ø 井开始与仓、灶成为固定的陶器组合 Ø 铜镜仍以昭明、日光镜为主,间或有四螭纹镜、 铜华镜等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烧 沟 M 8 2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变 形 四 螭 纹 镜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四期:新莽时期 Ø 流行小砖券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前室 为方形,穹隆顶,为墓中设奠的场所;后室长 方形,弧形券顶,置棺木。 Ø 仓、灶、井几成必备组合而取代了鼎、盒、壶 的位置。前室常有案、盘、耳杯一类用于墓中 设奠的陈设。 Ø 新出铜镜有四神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神兽 镜和连弧纹镜等。 Ø 新莽钱币在墓中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四神规矩镜 几何纹规矩镜 连弧纹镜:日光湅冶铜 华清而明,以之为铜 (镜?)而宜文章。以延 年而益寿去不祥。 日光连弧纹镜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小布一百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五期:东汉早期(光武帝、明帝、章帝、和 帝) Ø 墓葬形制仍为单穹隆顶的“前堂后室”墓,但 有的墓开始出现竖井附阶梯的墓道。 Ø 随葬品中鼎、盒、壶的组合形式已不复存在。 Ø 新出云雷纹连弧纹镜。 Ø 东汉五铢在墓中大量出现,伴出新莽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该范有光武帝年号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六期:东汉中期(汉殇帝至质帝时期) Ø 出现带斜坡墓道的双穹隆顶和“前堂横列”墓。 Ø 家禽、家畜和奴仆俑、伎乐俑常见,鼎、盒之 属在墓中近于消失。 Ø 铜镜新出“尚方”镜、夔凤镜和“长宜子孙” 镜等。 Ø 钱币以东汉五铢多见。 Ø 有的墓开始出现青绿釉陶(瓷)器。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带 斜 坡 墓 道 的 双 穹 隆 顶 墓 前堂横列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有 的 墓 出 有 舞 乐 、 百 戏 俑 等 模 型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夔 凤 镜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长 宜 子 孙 连 弧 纹 镜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第七期:东汉晚期墓(桓帝至献帝) Ø 除双穹隆顶墓外,流行带墓道的“前堂横列” 墓,常有2个或多个后室、侧室,家族合葬的现 象日渐流行。并出现模仿双穹隆顶砖室墓的 “抛物线形顶土洞墓”。 Ø 书写镇墓文的扁腹大平底陶罐为典型器物。 Ø 新出铜镜有位至三公镜、人物画像镜、四凤镜、 三兽镜等,还出现了铁镜。 Ø 剪轮五铢、綖环五铢、“四出”五铢多见,并 大量出现质陋轻薄的东汉五铢,还出现了铁钱 和铅、锡冥币。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烧沟M1035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抛 物 线 型 顶 土 洞 墓 书写镇墓文 的陶罐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王 公 王 母 镜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2、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ü 洛阳地区汉墓的演变轨迹 Ø 墓室由单室→前堂后室→多室发展,反映 了单人葬→夫妻合葬→家族合葬的发展趋 势 Ø 墓室结构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墓室高度渐 次增高,满足了合葬和墓中设奠的需要 Ø 随葬品由礼制型转向世俗化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中原地区 • 3、汉墓的文化渊源 ü 战国时期韩国出现的竖穴土圹空心砖墓 ü 战国以来秦文化的影响 Ø 洞室墓、茧形壶等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 • 范围:函谷关以西、陇山以东、秦岭以 北、黄土高原以南。包括今天的宝鸡、 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市 • 关中地区在两汉时期的重要地位,使得 这一地区不仅有西汉帝陵及其陪葬墓, 而且分布有大量两汉时期的官吏和平民 墓葬。关中地区汉墓(这里指“官吏和 平民墓葬”)的考古发现,可以上溯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些年来,配合基 建工程中清理的两汉墓葬达数万座,已 经公布的墓葬资料也已达千余座。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 《西安龙首原汉墓》、《长安汉墓》、《 白鹿原汉墓》和《西安东汉墓》这4部汉墓 考古报告,基本确立了关中墓葬的发展谱 系。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一期:西汉早期(汉初至武帝前期) Ø 主要流行土洞墓,墓门多为木板封堵。有部分 竖穴土圹墓 Ø 随葬品主要为仿铜陶礼器鼎、盒、钫(壶)和 生活明器罐、仓、灶等,等级稍高者还常随葬 人物俑、乐器和车马器等 Ø 陶器流行红白两色云气纹 Ø 出土钱币均为半两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西 汉 早 期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西 汉 早 期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二期:西汉中期(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前段) Ø 墓葬形制仍以土洞墓为主,土圹墓数量较早期减 少。斜坡墓道洞室墓较早期流行,有天井、过洞 者增多。竖穴墓道土洞墓中墓道与墓室等宽或窄 于墓室者较为流行,墓室流行拱形顶。墓室以木 板和土坯封门为主,有少数条砖封门。 Ø 房形陶仓不见,新出现圆腹囷形仓和陶樽,双唇 罐和马蹄形灶较为流行。 Ø 彩绘不如早期发达,多为单色尤以红彩多见。釉 陶、半釉硬陶器开始出现。 Ø 钱币多为五铢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三期:西汉中后期(宣帝后期至元帝) Ø 仍主要流行洞室墓,新出现用条砖或空心 砖砌筑的砖室墓。墓室多为单室,有个别 前后室者。条砖封门多于中期 Ø 钫多以壶代替 Ø 红褐釉和酱黄釉装饰极为发达,彩绘衰退。 Ø 钱币多为五铢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酱 黄 釉 樽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四期:西汉晚至新莽时期(成帝至新莽时期) Ø 仍流行洞室墓,多呈纵长方形单室墓,一般较为 高敞宽大,少数墓道与墓室之间有短甬道相连。 砖室墓较为流行。封门以条砖封门为主 Ø 礼器组合多不完整,多无鼎或盒,而壶的数量增 多,已不具备礼器的意义。生活明器新出现带足 灶 Ø 装饰流行青绿釉或墨绿釉,酱黄釉和彩绘少见。 Ø 钱币有五铢钱和新莽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五期:东汉早期(光武帝时期) Ø 主要流行斜坡墓道洞室墓,竖穴墓道者少见,墓 道与墓室之间多有甬道相连,墓室多纵长方形单 室墓,前后室墓开始流行,三室、多室墓开始出 现 Ø 仿铜陶礼器组合不见,以生活明器壶、罐、仓、 灶、樽等为主。陶井、镇墓陶瓶等为新出现器类 Ø 彩绘少见,青绿色釉陶较为流行,釉层较薄,大 多无光泽。绳纹大量流行,多饰于陶罐之上 Ø 钱币主要为五铢钱和新莽钱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六期:东汉中期(明帝至质帝) Ø 以斜坡墓道多室墓为主,前后室者多见, 部分前室两侧有耳室或侧室。前室多为穹 窿顶,后室、侧室多为拱形顶,墓道与墓 室之间大部分有甬道相连 Ø 随葬陶器除壶、罐、仓、灶、井、樽、瓶 之外,新出现案、盘、碗、耳杯、猪、狗、 鸡等墓内祭典器和家禽家畜俑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 • 分期 ü 第七期:东汉晚期(桓帝至献帝) Ø 以斜坡墓道多室墓为主,尤其是三室、多 室开始流行,以前、后室布局者为主,也 有主室两侧开侧室者,有主室四角开棺室 者,墓道与墓室或墓室之间多有甬道 Ø 乐舞俑、杂耍俑、劳作俑等人物俑开始流 行,陶仓楼开始兴起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二)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异同 • ① 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的出现及流行 • 关中地区洞室墓流行时间早,形制多样 。西汉早期洞室墓已占主导地位,前后 室及多室墓不仅有竖穴墓道土洞墓,还 出现了斜坡墓道土洞墓,部分墓道与墓 室之间还有过洞和天井。东汉时期竖穴 墓道者几乎被斜坡墓道代替。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 ② 前后室及多室墓 • 关中地区前后室墓出现较早,大体在西汉 中后期,但流行则较晚,基本上是在东汉 中期以后。中原地区多室墓大体出现于西 汉晚期,但在新莽时期已非常流行。 • 东汉时期关中地区的墓葬形制不如中原地 区多样,如中原地区的横堂墓、抛物线顶 墓(仿双穹窿顶)在关中地区很少见到。 • ③ 墓室构筑材料 • 构筑材料方面,关中地区较为单纯,除土 洞墓和砖室墓之外,其它材料少见,尤其 是石材的使用很少。其它地区除砖之外, 石材的使用较多。例如,山东、皖北和豫 东的石椁墓、石室墓及砖石混合结构的墓 葬在关中地区很少见到。 • 关中地区少见空心砖墓,目前仅在咸阳附 近发现数十座。而中原地区空心砖墓非常 发达,但关中地区西汉晚期流行的子母砖 券顶在中原地区非常少见。 • ④ 墓室装饰 • 关中地区不如其它地区发达,发现的汉代 壁画墓、画像石墓仅六座。以洛阳为中心 的中原地区仅发现壁画墓就二十余座,另 外还有大量的画像砖墓。在其它地区还发 现大量的画像石墓和画像砖墓。 • 关中地区一些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墓葬在 墓圹回填过过程中还有积沙、积石现象也 极具地方特色。 • ⑤ 随葬品组合 • 关中地区仿铜陶礼器组合的消亡略早,基本是在新莽以后 。中原地区则在东汉早期以后。 • 关中地区仓、灶生活明器出现较早,西汉早期已非常普及 。而中原地区则在西汉中期以后。但关中地区井这类生活 明器出现较晚,基本是在东汉早期,流行于中、晚期。而 中原地区陶井则出现于西汉晚期。 • 中原地区常见的猪圈厕所、仓楼、水榭等模形明器关中地 区少见。 • 关中地区案、耳杯、勺等墓内祭奠器出现于东汉中期,晚 于中原地区的新莽时期。 • 关中地区西汉早期墓中多出土带有秦文化因素的缶、茧形 壶、蒜头壶等,而中原地区则相对较少,中原地区西汉早 期中随葬的俑头(马头)则不见于关中地区。 • ⑥ 器形 • 仓,关中地区有房形仓和方形仓,圆腹仓多为囷(qūn) 形,折肩或出檐,肩上多有凸棱或板瓦棱。而中原地区则 多为圆肩筒形仓。 • 灶,关中地区以前方后圆的马蹄形灶为主,西汉时期二至 三釜,多为釜灶连体,东汉时期多单釜,釜灶分体。而中 原地区的灶多为长方形,西汉时期火眼较少,釜灶分体制 作,东汉时期多为釜灶连体制作。 • 樽(盛酒器),关中地区陶樽出现于西汉中期,略早于中 原地区,西汉晚期博山式盖、腹部装饰浅浮雕图案的釉陶 樽不见于中原地区。 • 井,形式简单,多为圆筒腹、半圆形架,不见中原地区常 见的井栏。 • 镇墓瓶(罐),关中地区的多为侈口、束颈、折肩、长筒 形腹、小平底。与中原地区小口、束颈、扁圆腹、大平底 不同。 • ⑦ 文化传统 • 关中地区西汉墓葬继承了大量秦文化,如墓葬形制以洞室 墓为主,墓葬方向西向占主导地位,随葬器物中有陶缶、 茧形壶、蒜头壶等。同时,也吸收了诸多楚文化的因素, 如竖穴土圹中的多台阶,棺椁中多椁箱形式。西汉早期的 方形陶灶、(釉)陶金饼、豆青釉原始瓷器(壶、瓿), 陶器的彩绘也是仿楚地漆器的装饰纹样。 • 也有两种文化的结合形式,如洞室墓的土洞木椁墓。土洞 墓在秦文化中多为低级官吏和平民墓葬,一般有棺无椁。 西汉早中期,一些级别稍高的官吏开始使用洞室墓,促成 了土洞木椁墓的形成。斜坡墓道洞室墓也是秦、楚两种文 化融合的产物。关中地区战国至秦代大型墓均为斜坡墓道 土圹墓,小型墓葬多为竖穴土洞墓。战国时期楚墓则均为 土圹墓,斜坡墓道的使用不限于大型墓葬,中小型墓葬也 有带斜坡墓道者。所以关中地区西汉早、中期的斜坡墓道 土洞也很可能是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 ⑧ 文化辐射与吸纳 • 西汉时期,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地区表现出了对周邻 地区强劲的辐射力,如关中地区汉墓典型的马蹄形陶灶在 中原地区、江汉地区、甘青地区和陕北内蒙等地均为发现 ,尤其是对甘青和内蒙等地影响最大。斜坡墓道洞室墓, 仓、灶的流行等也早于中原地区等。同时,也表现出对其 它地区汉文化的抵制。如中原地区西汉中后期流行的空心 砖墓,西汉晚期墓葬中流行的长方形灶、陶水井及圆肩仓 ,东汉中期出现的横前堂墓和抛物线顶墓等在关中地区就 较为少见。 • 东汉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东迁,关中地区汉文化对 周邻地区的影响减弱,同时受其它地区尤其是受中原地区 汉文化的影响。如关中地区小口折肩筒腹镇墓瓶在中原地 区不见,而具有中原地区特征的小口扁腹大平底镇墓瓶在 关中地区多有发现。关中地区的马蹄形单釜灶在中原地区 不见,而具有中原地区特征的长方形灶在关中地区时有发 现等。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1、山东地区 Ø 土坑墓一直流行于两汉时期,西汉晚期 后才出现石室墓和砖室墓,东汉中晚期 画像石墓流行 Ø 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流行的砖椁和石 椁很有特色 Ø 陶礼器一直延用到西汉晚期,模型明器 在西汉时较少出现,东汉时期随葬品已 与河南地区无别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2、北方长城地带 Ø 主要包括土圹木椁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三 类。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以斜坡或斜坡阶 梯墓道土洞墓最为常见。砖室墓约略出现 在西汉末年。 Ø 陶壶和陶罐是长城地带最重要的器类。比 较多见彩绘陶器。 Ø 文化面貌与中原相似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民 和军卒来自内地 Ø 葬俗方面也表现出边塞地区的特点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3、江汉地区 p 西汉时期 Ø 流行土坑(山区为岩坑)竖穴墓 Ø 葬具多承袭楚墓习俗,以木椁为主; 晚期出现少数木砖混合结构椁室 Ø 随葬品以各种陶器为主,但不同区域 有别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3、江汉地区 p 东汉时期 Ø 流行砖室墓,墓葬文化面貌与中原地 区十分接近 Ø 汉水下游与鄂东地区墓葬呈现长江下 游和江南墓葬文化的影响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西汉早期(南越国时期) Ø 大中型墓葬以竖穴木椁墓为主,部分带墓 道。其余为竖穴土坑墓 Ø 主要为单人葬,但间以矮隔墙的异穴合葬 墓已出现 Ø 出土陶器以硬陶为主,釉陶占一定比例。 纹饰以几何形印纹和刻划纹为主。基本组 合多为瓮、罐。南越国后期普遍出现鼎、 盒、壶、钫、熏炉等汉文化的器物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西汉早期(南越国时期) Ø 超过半数有铜器随葬 Ø 极少数墓出土秦半两和汉初半两 Ø 铁器开始普遍出现,以兵器和工具类 为主 Ø 玉器和滑石器的种类则较多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西汉中期(武帝元封元年至元、成之际) Ø 土坑墓仍占一定比例,竖穴木椁墓均带墓道, 以木柱封门。两广汉墓开始出现较大的分野 Ø 同穴合葬墓盛行 Ø 铜、铁兵器很少。仅极个别墓发现五铢钱 。铜 镜常见昭明镜和日光镜 Ø 各种水晶、玛瑙、琉璃、琥珀等质料的串饰及 托灯陶俑等的出现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西汉中期(武帝元封元年至元、成之际) Ø 滑石器则较前期有较大的增加 Ø 陶器的组合变化极为明显 ü 仿铜陶礼器鼎、盒、壶、钫一组大为消减 ü 屋、仓、井、灶等模型明器较前期普遍 ü 地区特色的器型几乎消失 ü 刻划纹饰趋向简朴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 Ø 广州汉墓有单室的竖穴木椁墓和有墓道竖穴分 室木椁墓 Ø 广西多为带墓道的竖穴木椁墓,沿用异穴夫妻 合葬 Ø 陶塑家禽家畜始见,陶制模型明器更为普遍 Ø 平民墓出土的铜铁器较少,大型官吏墓随葬仍 以铜器为主,其中的凤灯、铜牛、三足盘等, 美观异常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东汉早期(建武初年至章帝建初之前) Ø 带墓道的竖穴木椁墓还相当流行,边远地带还 在沿用竖穴土坑墓。砖木合构墓和砖室墓开始 出现 Ø 广州汉墓新出现“假双层”分室的木椁墓 Ø 广州汉墓中瓮、五联罐和瓿已消失,出土铜器 不多。广西则相反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三)其他地区 • 4、岭南地区 p 东汉中晚期 Ø 形制多元,多以砖室墓为主,竖穴土坑墓、竖 穴木椁墓还在延续使用,新出现石室墓、砖石 合构墓和瓮棺墓等类型 Ø 出土铜器数量减少,器形纹饰简单朴实,透析 出岭南青铜文化衰落的明显迹象 五 、 汉 代 官 吏 及 平 民 墓 (一)壁画墓 壁画墓一般是指在墓室内壁(有时也包括墓门和 墓道等部位)以色彩绘制图像的墓葬(此处的 “壁画”一词取其狭义,仅指以彩墨绘制的壁 画,以与画像石、画像砖相区别。广义的“壁 画”有时还包括用雕塑及其他造型或工艺手段 在建筑的壁面上制作的图像)。汉代壁画墓是 考古学和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历史和艺 术价值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重视。 目前报道的汉代壁画墓超过70座。主要分布在辽 宁辽阳、陕西西安、河南洛阳、郑州等地。其 中以洛阳为最多。上述发现受到了研究者广泛 的关注,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 1、研究简述 • (1)综合研究 • 综合分析汉代壁画墓在时代和地域上的联系与差别;集中 探讨一个区域内壁画墓的特征;注重分析壁画墓与其它墓 葬的关系,使得壁画墓的讨论纳入考古学的轨道,也为壁 画图像的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近年来,有的美术 史研究者也注意从这一角度综合地研究汉代壁画墓。 • (2)壁画图像研究 • 在内容方面,学者们多结合文献对壁画主题加以考证。在 形式方面,多采用美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论述其艺术价值 。 • (3)其它方面 • 有的研究以壁画图像与文献材料结合,探索物质文化史、 天文史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研究者利用壁画材 料,讨论汉代人的丧葬和生死观念等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 的问题,试图将考古学的研究与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进 一步结合起来,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的新方向。 • 2、汉代壁画墓的分期 • 壁画墓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西汉晚期在一些地区流行开 来,到东汉时期形成了中国壁画墓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由于材料的局限,尚难以进行分区研究。但墓葬形制和壁 画内容前后变化较为明显,大致可分为西汉中晚期、新莽 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三段。 • (1)西汉中晚期 • 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汉代壁画墓为永城柿园村墓。根据出 土钱币判断,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36~前118年间,发掘者 推测墓主为梁共王刘买。该墓是依山开凿的崖墓,主室顶 部绘巨龙,周围绘虎、怪兽、凤鸟、仙山和灵芝等,南壁 上部可见仙山、朱雀、豹、灵芝等,西壁仅存部分边饰。 该墓为探讨墓葬壁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 大约从昭宣帝时期开始,壁画墓数量大大增多,主 要集中在洛阳一带。题材有神仙故事场景、历史故 事和星象题材等。 • 代表性墓葬有烧沟卜千秋墓和61号墓。卜千秋墓门 额上绘人面鸟,主室顶脊绘伏羲女娲、日月、持节 仙人、双龙、凤、虎,以及墓主夫妇乘龙凤拜见西 王母的场景 。 • 61号墓壁画除表现吉祥和辟邪的内容外,还在隔墙 横梁上绘“二桃杀三士” ,这是最早出现在墓葬壁 画中的历史故事题材。 • (2)新莽至东汉早期 • 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 西汉晚期与新莽之际:除了绘兽面、伏羲 女娲、西王母、凤鸟等题材外,墓室四壁 开始出现门吏、庖厨、六博、百戏、宴饮 等表现生活场面的题材。 • 新莽前后到东汉早期:这时期壁画题材范 围进一步扩大,如四壁有牛耕、马车等新 内容。 • (3)东汉中晚期 • 东汉中晚期的壁画墓数量大增,分布地域 更为扩大。 • 墓内壁画题材更为丰富,墓顶继续绘天象 ,墓壁所描绘的车马出行、宴饮庖厨、乐 舞百戏、庄园建筑及仆役们的生产活动等 ,有的可能是对于墓主生前真实经历的再 现,有的则可能夸张地描绘想象中死者在 死后世界的“生活”。还有的墓葬绘有各 种历史故事、祥瑞,或绘有墓主肖像及其 属吏,表现出不同的风尚和观念。 • 密县打虎亭2号墓壁画有大量男女侍者的形 象。该墓由前中后三室和南、东、北三个 耳室组成。中室壁画为彩绘,其余为墨绘 。 • 密县打虎亭2号墓壁画有大量男女侍者的形 象。该墓由前中后三室和南、东、北三个 耳室组成。中室壁画为彩绘,其余为墨绘 。前室东西两壁、中室甬道两侧壁、中室 各壁的下部绘有形体高大的男女侍者。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 各室和甬道的顶部则绘有藻井、云气和祥 禽瑞兽等。中室东段壁面上部绘有车马行 列、筹备各种物品的侍者、宴饮乐舞百戏 场面。中室东壁上部绘众多的仙人聚集于 海岛中生出的几棵大树上。南耳室描绘马 厩中的车马,东耳室绘庖厨内容,北耳室 绘准备各种物品的侍者。 • 值得注意的是,与该墓结构几乎完全相同 的1号墓装饰画像石。画像石的布局、内容 、风格与2号墓壁画基本一致,这两座墓是 研究画像石和壁画关系的重要材 • 3、汉代壁画墓与丧葬礼俗 • 壁画墓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 大量绘制壁画做法可能有着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方面的原因,与灵魂不灭的观念相关;另一方面 ,“举孝廉”制度的负面影响、社会风气的腐化 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壁画墓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墓内丰富的画像保存了 大量历史信息,可与文献材料补充和印证,具有 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些图像材 料的特性和局限。总的说来,壁画是墓葬的组成 部分,绘制者和丧家的主观意愿并不是要向人们 展现这些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是将它们看作 对死者的奉献,所以,这些壁画更多地体现了丧 葬的需要,是丧葬习俗和观念的直接反映。 • 西汉时期的壁画以表现天上或仙界的景象 为主,晚期出现了历史故事题材。这些内 容所包含的思想是墓葬建筑或随葬品难以 表达的。这些色彩缤纷的图像扩展了墓葬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反映了人们对于 死后世界新的认识。东汉以后的壁画题材 进一步拓展,将墓主生前的经历、墓主在 死后世界的“生活”进行了叙事性的表现 。在这些画像中,儒家学说、神仙思想, 乃至早期佛教、道教的某些观念,也都留 下了明显的印记。 (二)汉代画像石墓 画像石可说是一种石刻绘画,按成型技 术来说应属雕刻;依整体艺术形态而 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画像 石始见于汉代,且最为丰富。 汉代画像石墓,是指汉代用画像石建造 石椁和墓室,或在崖墓洞室内外雕刻 图像的墓葬。这些墓葬虽然用石数量 不等,但多刻有内容繁简不一的图像。 因在全国有数量可观的发现,分布范 围广大,可能与一定的丧葬礼俗有关, 早已引起学人的高度重视。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 1、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 • 汉代画像石墓分布范围很广,数量很多,但主要/ 是分布在以下四个区域: • 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这是汉代画像 石墓分布面积最广的一个区域。 • 二是豫南、鄂北区。其分布以南阳为中心,这是 汉代画像石墓分布与发现较集中的一个区域。 • 三是陕北、晋西北区。主要分布在两省隔黄河相 邻的北部地区。 • 四是四川、滇北区。多集中分布于嘉陵江和岷江 流域。 • 这些画像石墓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多山区,但也有 特例,比如密县打虎亭1号墓(弘农太守张伯雅) 。 • 2、分期 •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把汉代画像石墓分为3期:西汉时期 、新莽至东汉早期和东汉中晚期。 • 西汉时期:主要包括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发现的 画像石椁墓,河南南阳地区发现的少量西汉中晚期画像石 室墓和砖石合建墓。 • 新莽至东汉早期:山东等地的石椁墓仍在延续,但平面为 前后两室的洞室墓成为画像石墓的主要形制。南阳地区的 画像石墓得到很大发展;大约在王莽前后,画像石墓已为 二千石的官员所使用,换言之,使用画像石的人的身份和 社会地位比西汉晚期有所提高,这就为画像石墓的进一步 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东汉中晚期:汉代画像石墓的四大分布区在本期形成,发 现范围扩大。 • 3、汉代画像石墓与汉代丧葬礼俗 ü 事死如生观念的产物 ü 实用主义的做法 • 画像石墓是汉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装饰墓葬,数量远 在画像砖墓和壁画墓之上,且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它盛行于东汉时期,除四川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 在东汉末年即衰落。 • 用图像装饰棺椁和墓室,在汉代画像石出现之前就 已经产生了,它极有可能是事死如生观念的产物。 目前,对墓室进行装饰始见于殷墟时期。经过两周 时期缓慢发展,到两汉时期,用壁画、画像砖和画 像石装饰墓室之风盛行一时。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 两汉用画像装饰石椁棺和墓室,又要延续对祖先崇 拜的传统,还要借死者为活人服务,于是就用明器 和图像来代替实物随葬。这样一来,墓里随葬的东 西少了,但整个墓室中包含的内容却比从前更加丰 富了。一些装饰内容丰富的墓葬,如山东沂南北寨 村墓、河南新密打虎亭墓等,几乎把当时人们能够 想到的死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表现出来了。如果 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要比商周时期大量随 葬实用铜器要节约得多。因此,不能不说用图像和 明器代替实物随葬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做法。 • 总之,大量使用明器随葬、用壁画、画像砖和画像 石装饰墓室,表明汉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生死 观念与此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带来了丧 葬礼俗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在汉代突然发生的 ,但却是在汉代迅速发展和普及的。 (三)汉代画像砖墓 • 画像砖是模印或刻划有图像和花纹的砖,主要用于 装饰墓葬。画像砖并不是汉代才出现的,最晚在战 国时期就出现了。汉代以后依然存在。 • 汉代画像砖墓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和四川两省。画 像砖墓只是墓室局部用画像砖,或在门部,或嵌于 壁上,尚未发现全用画像砖砌筑的墓。各墓所用画 像砖的数量不等,少则二、三块,多则几十块。 • 汉代画像砖有空心和实心两种,除个别墓是两种砖 结合使用外,多是分别使用。据此,可以把汉代画 像砖墓分为空心画像砖墓和实心画像砖墓两种。两 种墓流行的区域和时期有所不同。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 1、分期及演变 ü 西汉早中期 Ø 主要发现于郑州和洛阳地区,都是单室 空心砖墓 Ø 图像为小模反复印制,郑州地区画像砖 墓图像排列比较密集,洛阳则较疏朗 Ø 题材除了大量的几何纹图案外,主要有 武士、格斗、轺车出行、狩猎、龙、鸟、 虎、马、璧、树等内容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三)汉代画像砖墓 • 1、分期及演变 ü 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 Ø 分布区域扩大到河南的南阳、周口和山 东济宁等地区,画像砖既有空心砖,也 有实心砖 Ø 题材新出现了乐舞百戏、骑射、建筑、 铺首衔环和五铢钱等图像 Ø 出现了一砖一模的整模画像砖,图像更 为高大,线条更加流畅,物像隆起更高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三)汉代画像砖墓 • 1、分期及演变 ü 东汉时期 Ø 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到江西、江苏、四川、 云贵和广西等地,空心画像砖墓消失,实心 画像砖墓流行 Ø 艺术水平发展到高峰,浮雕形象占了绝大多 数,一砖一模,一砖一图,主题鲜明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六 、 汉 代 壁 画 墓 和 画 像 石 墓 迎 客 图 • 从目前资料来看,汉代壁画墓和画像石墓 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型墓,画像砖墓则都 是中小型墓。数量可观的同模图像在不同 墓葬甚至在相邻的地区出现,说明画像砖 在当时是一种商品,而且是一种价格相对 低廉的商品,不被上层社会看好,甚至中 层社会也不是十分看好,主要是供应下层 社会的人用来造墓,满足他们的愿望。 讨论 • 1. 洛阳(中原)地区一般汉墓结构及主要 随葬品的演变。 • 2.观众地区一般汉墓结构及主要随葬品的演 变。 • 3. 汉代装饰墓的主要类别、区别与出现背 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