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MB
  • 2022-11-20 发布

论国际经济法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贸易和环境的视角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扉页: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峭日论文使用和授权说明期:∽10z,、本人完全了解云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期:驯,矽.L本人及导师同意将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进行电子和网络出版,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n论国际经济法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贸易和环境的视角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在此期间,全世界无时不刻不对之关注、讨论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发展,而是全世界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人的发展,还包括下代人以及千秋万代的发展。当前国际社会,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巨变,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必定会产生共鸣,即可持续发展必将引起一场法律变革。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国际经济法律关系而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深。因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通过经济因素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实现全世界经济繁荣和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三层内涵即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平性和发展的共同性,都能体现在国际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和内容中。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另外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三个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当前社会应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来指引其发展方向。本文除引言共五部分,以下就各部分加以概括介绍:第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理论解析,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提出观点——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一致性。解析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三层内涵,即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平性和发展的共同性,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都能在国际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和内容中体现出来,指出了二者的一致性。第三部分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其他基本原则的互动,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互动分析,得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n第四部分对国际贸易法中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二者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影响的具体体现,认定要真正地协调和解决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以环境与贸易的视角,对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了相关论述。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指出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且理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其他基本原则一道,共同指引着当今国际经济法的前进方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原则;国际经济法;自Eb贸易;环境保护\nAbstractTheno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hasbeenputforwardfornearly30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times,peoplehaveamor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sustainabledevelopmentwhichisnotsomecountry’Sdevelopment,butthewholeworld.Itisdevelopmentnotonlyforourgeneration,butalsoforfuturegenerations.Suchconsensushasbeenreachedby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society.AccordingtothetheoryofMarxism,theeconomicbasedeterminesthesuperstructure.Theimplementation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willleadtogreatchangeofeconomyandsociallifewhichechoesthelaw,inother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willgiverisetothereformoflaw.Asanindependentdiscipline,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smostdeeplyaffectedbysustainabledevelopmentforitsobjectofregulation,becaus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essesonthecoordinationbetweeneconomyandenvironmenttorealizetheprosperityofthewholeworldandimprovementofpeople’Slifeandachievecommondevelopmentofthewholemankind.The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meanssustainability,faimessandcommunalitywhichareembodiedinthestipulation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us,theconnot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isconsistentwiththat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thilll(itCanbetheguidelin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isthesishasfiveparts:Thefirstpartistheoreticalanalysis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Theorigin,basictheoriesanddefini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reobservedandtheviewpointthatthe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shouldbecomeabasicprinciple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sbroughtup.Thesecondparttalksabouttheconsistencybetweentheconnot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esustainability,fairnessandcommnnalit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reanalyzedandmanifestedinthestipulation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ethirdpartisinteractionbetweenthe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otherbasic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BycomparingthesustainablelII\ndevelopmentprinciplewiththethree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t11inkthattheyallguidelinesforthe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efourthparttakesintemationaltradelawandtherelationbetweentradeandenvironmentasbreakthroughpointandpointsoutthattheinfluenceofprincipleofsustainableon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sdisplayedbytherelationoftradeandenvironmentbyanalyzingtheinteractionbetweenfreetrade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Onlybyholdingontothe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anwecoordinatetherelationoftradeandenvironmentandsettleproblemsbetweenthem.AndtheinterrelatedtheoriesofthesustainableprincipleofintemationMeconomiclawhavebeenexpoundedfromtheviewoftradeandenvironment.Thelastpartisconclusionwhichpointsoutthatonlysustainablecanresolveconflictsandrealizetheharmonybetweentradeandenvironment.Thephilosophyofsustainablehasgreatinfluenceoninternationaleconomiclawandshouldalongwithotherbasicprinciplesguidethe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Keywords:principl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ernationaleconomiclaw;freetrad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V\n目录引言⋯⋯⋯⋯⋯⋯⋯⋯⋯⋯⋯⋯⋯⋯⋯⋯⋯⋯⋯⋯⋯⋯⋯⋯⋯⋯⋯⋯⋯⋯⋯..1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理论解析⋯⋯⋯⋯⋯⋯⋯⋯⋯⋯⋯⋯⋯⋯..2(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2l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22近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6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6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7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74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9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内涵及与国际经济法的统一⋯⋯⋯⋯⋯⋯⋯⋯⋯⋯⋯⋯⋯..11(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111发展的可持续性⋯⋯⋯⋯⋯⋯⋯⋯⋯⋯⋯⋯⋯⋯⋯⋯⋯⋯⋯⋯⋯⋯..112发展的公平性⋯⋯⋯⋯⋯⋯⋯⋯⋯⋯⋯⋯⋯⋯⋯⋯⋯⋯⋯⋯⋯⋯⋯..113发展的共同性⋯⋯⋯⋯⋯⋯⋯⋯⋯⋯⋯⋯⋯⋯⋯⋯⋯⋯⋯⋯⋯⋯⋯..12(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一致性⋯⋯⋯⋯⋯⋯⋯⋯⋯⋯⋯..13三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其他基本原则的互动⋯⋯⋯⋯⋯⋯⋯⋯⋯⋯..15(一)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家经济主权原则⋯⋯⋯⋯⋯⋯⋯⋯⋯⋯⋯⋯..15(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平等互利原则⋯⋯⋯⋯⋯⋯⋯⋯⋯⋯⋯⋯⋯⋯..16(三)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原则⋯⋯⋯⋯⋯⋯⋯⋯..17四自由贸易一一环境保护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之探究⋯⋯⋯⋯⋯⋯⋯⋯..19(一)自由贸易影响环境保护的成因⋯⋯⋯⋯⋯⋯⋯⋯⋯⋯⋯⋯⋯⋯⋯..201市场失灵⋯⋯⋯⋯⋯⋯⋯⋯⋯⋯⋯⋯⋯⋯⋯⋯⋯⋯⋯⋯⋯⋯⋯⋯⋯..202政府失灵⋯⋯⋯⋯⋯⋯⋯⋯⋯⋯⋯⋯⋯⋯⋯⋯⋯⋯⋯⋯⋯⋯⋯⋯⋯..22(二)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间的相互影响关系⋯⋯⋯⋯⋯⋯⋯⋯⋯⋯⋯..221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222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23(三)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根本指导原则25V\n1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必要性⋯⋯⋯⋯⋯⋯⋯⋯⋯⋯⋯⋯⋯⋯..252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原则⋯⋯⋯⋯⋯..253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途径⋯⋯⋯⋯⋯⋯⋯⋯⋯⋯⋯⋯⋯⋯⋯..26五结语⋯⋯⋯⋯⋯⋯⋯⋯⋯⋯⋯⋯⋯⋯⋯⋯⋯⋯⋯⋯⋯⋯⋯⋯⋯⋯⋯⋯⋯一29参考文献⋯⋯⋯⋯⋯⋯⋯⋯⋯⋯⋯⋯⋯⋯⋯⋯⋯⋯⋯⋯⋯⋯⋯⋯⋯⋯⋯⋯⋯⋯30致{射⋯⋯⋯⋯⋯⋯⋯⋯⋯⋯⋯⋯⋯⋯⋯⋯⋯⋯⋯⋯⋯⋯⋯⋯⋯⋯⋯⋯⋯⋯⋯⋯⋯⋯⋯⋯⋯⋯⋯⋯..31VI\n引言上个世纪,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了发达的生产力,人类的物质文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类不理智的经济行为也给地球带来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和损害,环境资源问题层出不穷,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恶化。为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出来,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世界强烈的认同和响应。在崭新而充满希望的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而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规范全球经济的独立的法律部门,虽然调整的范围很广泛,但总体上主要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国际经济法的宗旨是让世界经济实现有秩序的良性发展,并实现公平和正义,让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协调世界经济和地球环境,从而实现全球经济繁荣和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平性和发展的共同性)在国际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和内容中都有体现。所以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法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二者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已有规定,但是有其特定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并不冲突,也有其相通性。所以,为了让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好地指引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将其升华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其他基本原则一起共同指引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国际贸易法即国际经济法的最主要的部分入手,从贸易和环境的视角,再结合国际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与可持续原则的互动分析,对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相关论述。\n可持续发展原则理论解析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概念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的关注和努力之下,其涵义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而且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便成为全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对此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与传统发展观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发展观念和战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内容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对自然顶礼膜拜无限崇拜的漫长历史时期,到了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西方的工业革命练就了主宰大自然的超凡能力,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人。然后就在人类沉浸于自己创造的辉煌成就时,却浑然不知地渐渐走进了自身挖掘的陷阱。各种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历史迫使人类从工业文明向新的现代文明转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碰撞中逐步形成。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渊源己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先秦杰出的思想家荀况在《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①这是古代人类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早期认识,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为相,他立足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特别注重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滥砍滥伐。他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②我国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千余支竹简,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在其中的①衄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172页。謇同上。2\n《田律》条文中得以体现。可见,“与天地相参”乃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目标和追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早期反映。一些著名的西方的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穆勒等的著作中对人类消费所固有的物质限制都有所描述,即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生态边界的。2近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资源和环境遭到了某种程度上不可修复的破坏,人类已经为自己的活动所产生的的恶果付出了惨痛代价,也尝到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毒果。这使得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的重新认识和热切关注,因此,在探索环境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世纪6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马什(Marsh,G)在他的著作《人与自然》中指出:“地球本身不是供人类消费的,也不是用作人类的垃圾桶的。”他指出,人类不能目光短浅地仅看到对人类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而应视自然界为一个系统和整体,因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稳定性和循环型特征。人类活动如若不注意节制,就很容易破坏自然的均衡,一旦自然界的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造成自然资源的非持续利用甚至环境恶化,最终殃及的还是人类自身。。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20世纪60年代美国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是第一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其基本释义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的生态系统,可它不过是浩瀚太空中的一艘微乎其微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使这艘小小的飞船上有限的物质和生态资源最终将被消耗完,飞船将完全被人类生产、消费所排出的垃圾所污染,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整个人类社会将会崩盘。鲍尔丁的这种理论一经发表,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②。在二十世纪之后的几十年,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件具有标志性影响的事件:(1)早期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思——《寂静的春天》20世纪50年代末,环境污染问题目趋严重,再加上西方国家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环境问题成为困扰人类的头等大事。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echelKarson)①张启之:《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09年。@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htzp://Ⅷvw.tt91.com/detailed—tt91.asp?id=41203&sid=1483,201卜8—6。\n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是其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而致的种种危害之后所作)。她警示人们:“地球上的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类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①她还说到,长期以来我们行驶的道路,常被人误以为是一条平坦、舒适的可以高速前进的超级公路,而事实上,这条路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无疑是人类保护地球的最后唯一的机会。这“另外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卡逊没有提及,但她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其先进的思想在当时的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做一场全面和系统的深刻检讨和反思。(2)引起世界普遍的“严肃忧虑”——《增长的极限》1968年,一个非正式的知名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ClubofRome)成立了,它是由几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齐聚在罗马发起的,其工作宗旨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使国际社会对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努力促成人们在现有知识系统内采取能扭转时局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由于粮食生产、工业发展、世界人口增加、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因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等因素于20世纪的某个时期达到极限。即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达到它的顶峰后,人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倒退。所以,要想不因超出世界资源的承载极限而使地球崩溃,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即实现“零增长”圆。诚然,由于历史局限性,《增长的极限》的观点和结论有很明显的不足,但是,报告的积极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还有它所阐述的“合理、持久的均衡发展”,都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人类环境宣言》①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174页。喜王蕾:对罗马俱乐部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的解读,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4\n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在联合国的人类环境会议上获得通过,它呼吁全世界: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在决定全球的任何行动时,须将它们对环境所造成的后果考虑进来。人类不能因为无知或不关心,对我们生活和幸福的地球载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是关乎各国人民发展和幸福的重要问题,它不仅是全世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各国政府的责任所在,更是全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当代人民和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①。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的会议,它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虽然,大会并未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对整个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很粗浅,但是它毕竟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面对和挑战环境问题的号角,各国政府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对环境问题提高了认识。(4)“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3年3月在联合国成立)的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其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它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个方面,所关注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该报告的亮点在于,它指出之前人类看到的是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无时不刻地感受到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压力。故而,人类亟需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它能够使人类持续发展进步到遥远的未来,这就是在卡逊《寂静的春天》提到的“另外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此报告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飞跃,把人类从过去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同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接受了该研究报告②。(5)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坼境学.10,可持续发展2012.11.17http://www.doc88.com/p.337774673863.html。謇天涯之外博文:布伦特兰夫人的伟业——《我们共同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http:/mlog.sina.corn.cn/s/blog_58b428f5010012b5.html,2010-09-04。\n两个纲领性文件。前者是全球内开展环境与发展两个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它倡导为了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而建立一种公平的新全球伙伴关系,为此,宣言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大部分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后者则是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它旨在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在21新世纪让世界各国建立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参加国与缔约国,为了秉承诺言,更是为了贯彻此次大会精神,在1992年8月就批准和下发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这是指导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我国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3月我国的国务院率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它使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①。此外,与会的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申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在政治上得到了世界最高级别和最广泛的承诺②。这次大会在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的道路上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大会为全球人民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出了总动员,使人类走向了新的文明发展时代。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世界上的普遍真理,被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承认和接受,更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掀开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新篇章。(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1)经济学理论即增长的极限理论以美国生态经济学家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为代表的17人研究小组1972年发表了罗马俱乐部第一部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基本要点是:将支配世界系统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提出了资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不断减少,污染则因消费日益提高而每况愈下,从而会制约生产的增长;虽然科技不断进步可以促进生①周杰,张梓太:《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法律协调一发展中国家视角》,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165页。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序言,http://wWW.UB.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6\n产,但这种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由此生产的增长是有极限的①。(2)人口承载力理论由于地球系统的资源和环境自身的自我恢复能力存在一个阈值,所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技术水平下,地球对于世界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不想影响或危及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须将人口总量以及特定数量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对于地球系统的影响控制在这个限度之内。这就是被喻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的人口承载力理论②。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除了基础理论之外,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近代更深层次的理论,即核心理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能否被永续利用决定了人类社会可否可持续发展下去。由此,该流派致力于探讨和寻找使自然资源用之不竭的理论和方法㈢。(2)外部性理论此理论认为:地球资源环境日益恶化等产生的根源是人类一直不承认自然资源(包括资源和环境)具有经济学上的“价值”,并把对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由此,该流派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方法④。(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此理论认为:当代人过度使用了本应属于后代人的财富,特别是自然财富,这是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⑨。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对可持续发展的描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园李怀政:《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溯源及其研究进展》,国际贸易,2009年第4期。画地理教师网:地球系统的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http://www.dljs.net/showart.asp?art_id=10366,2009.7—25。画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http:Nwww.doc88.corrffp.006207144778.html,2012-2.25。@同上。\n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①还有诸多学者也对可持续发展下了定义:如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②;再如,1995年,英国国际环境法学者菲利普.桑兹将可持续发展原则概括为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四个核心要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该原则的具体内容和要求③;我国学者叶文虎、栾胜基等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的发展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概念,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侧重,从全球范围来看,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有以下几类:(1)着重于从自然属性持续性的概念是较早的时候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01)并D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是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哥。(2)着重于从社会属性1991年,《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它给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西赫曼.戴利,马季方:《可持续发展:定义、原则和政策》,万方数据网,10.3969/j.issn.1000-4777.2002.06.008。喜爱因斯坦博文:《科学与真理》,http://blog.e23.cn/7.1255302,2005.7·20。@竺效:《试论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拓展》,中国民商法律网,2005.12-6。‘o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178页。壹蔡守秋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6页。\n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①。(3)着重于从经济属性这类定义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在EdwardB.Barbier的《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作者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顾名思义,定义中的经济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④,而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4)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布氏定义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社会较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1987年4月时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主席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的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要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要求;第二要在生态环境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的需要。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4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可持续发展首次作为原则出现。在1893年的太平洋海豹仲裁案中可见其端倪④,之后国际上很多的环境条约明示或默示地承认或是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如《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部分国际组织的重要决议和宣言等文件对此也有体现和反应,如《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和《世界自然宪章》(1982年)固。可见,国际上特别是国际环境法对国际环境问题给予了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然而国际环境法规定可持续发展原则显然有其局限性,其一在范围规定上,国际环境主要是对环境保护的规定,规制的范围狭窄,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规定也仅局限国百度文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ttp://wenku.baidu.com/view/8c78778dbcebl9e8b8f6babc.html,2013-4-11。窖张文斌:《碳中和(CBN)价值工程模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http://www.casted.o强cn/blog/index.php?blogld=1334,201l-5.22。画同上。@该案中为保护公海海豹而规定的措施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壹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8-43页。9\n在生态环境的角度;其二在研究视角上,国际环境法主要从静态的视角强调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而国际环境受动态的经济活动影响而时刻发生变化,更不要说其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国际环境法虽对动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有所研究,但是很有限,而且因大多停留在一个静态的研究状态而缺乏动态的视角;其三在实践方面,国际环境法属于国际法,其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国际组织,所以涉及的范围和保护力度都受很大限制;其四在效力上,有人认为国际法是“软法”,其强制力较国内法而言比较弱,而WTO中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因其准司法性质而使国际经济法具有更好的规制效果。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需要其它的法学学科如国际经济法对之有更深层次上的规范。进入21世纪,臭氧层损耗、酸雨严重、全球气温升高、物种消失加速和全球性疾病和灾害频发等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愈来愈明显,这些大都源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急切需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升到全人类活动的指导原则。鉴于国际经济法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专门规制法,则需要国际经济法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加以规定,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给予明确的规定。可持续发展在布伦特兰夫人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是作为一项原则和一项大的战略提出的。如上文所述,可持续发展虽己被规定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但是从法理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保护层面和法律效力都是有限的。在国际实务和实践中,可持续发展原则也逐渐被人们援引。在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之前言中,就提及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应有利于持续发展之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的同时保护和维护环境①。还有,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专家组解决的著名案件之一——美国和墨西哥关于进口金枪鱼的案件中,在其提交的报告中承认并已被总协定的签字各方所广泛认可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环境的保护和维系②。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带来了极端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种种不良影响,这些不仅造成了全球性不稳定,还直接威胁了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以人类的核心利益为基点,全球化的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的指导原则,也就是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而为了使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全面地指导全球化经济活动,应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升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①张德军.李兴祝:《论WTO环境与贸易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http://www.ciplawyer.cn/article.asp?articleid=724,2006-l2-2l。②墨西哥就美国关于金枪鱼的相关措施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08.10.3l。10\n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内涵及与国际经济法的统一(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之需求能力,既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定义又是其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原则崇尚公平、平等、正义等精神,它包含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三个层面的内涵:1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可持续性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涵义。①我们知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无非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两种方式。为实现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速度不应超过寻求作为替代品资源的速度;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强度应限制在其最大持续收获量之内;对环境排放的废物量不应超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当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性是基础,环境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才是目的。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需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加以解释才能完整地表述其内容。(1)经济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的经济可持续性是指要求经济体能够连续地提供产品和劳务,使内债和外债控制在可以管理的范围以内,并且要避免对工业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极端的结构性失衡。(2)环境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可持续性意味着要保持稳定的资源系统,防止过度利用资源,维护环境的净化循环功能,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以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3)社会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是指通过平等分配建立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性别的平等、推进政治上的公众参与性这类机制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发展的公平性。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Jl,180页。\n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整个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下面分别展开论述:第一、代内公平,即从横向上追求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全球全体人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给予全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的机会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实现较好生活的愿望。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它与生俱有的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目前,发达国家各方面的高消费是不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地球资源的挥霍浪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平地享有资源的权利,这在国家间是很不公平的;同时,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国人对自然资源的分配和享有上也是不均匀的,富人追求高档次的生活,中间阶层追求良好的生活,而只有贫苦阶层在温饱线上挣扎。当前世界的现实情况是一小部分人富足、大部分人处于相对贫苦甚至绝对贫苦状态。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不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需要全球各国和各地都能实现公平的发展权,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特别是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第二、代际公平,即从纵向上追求各代人之间的公平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从古到今皆如此。当代人不能自私地为了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子孙后代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其需求的权利,这本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而事实上,当代人的种种行为却是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掠夺性开发、开采石油和木材,国际上备受谴责的核武器制造,在陆地上堆放有毒废料,在海洋中倾倒放射性垃圾等行为,这些都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宗旨和目标。3发展的共同性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就决定了人类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近年来,海啸的肆虐、SARS的全球蔓延及禽流感的爆发等无不展现出环境恶化的全球性。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并亲身体会到: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引起的各种灾难都是危及全人类的。尽管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及现阶段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国家、地区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时不尽相同,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及应遵循的发展中的公平性和持续性是相同的,终极目标均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和\n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理由很简单,我们同处一星球,再加上地球具有整体性、资源有限性和相互依存性,这些都促使人类必须本着命运同一、使命同一的原则,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共取全人类都希望的未来。(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引发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而社会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可持续发展现在已是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有人预言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世纪。当今社会,世人的环保意识愈来愈根深蒂固,追求环境和发展的协调和共生是人们的共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活必将发生巨变,法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会对之有所反应。所以有些学者预言道:可持续发展将引起一场法律变革。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指出:“企图通过法律进行社会变革是现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①”而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其自身特有的内容而深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我们知道,国际经济法是因国际经济交往而产生,并且随着后者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法律体系。实现国际经济交往的秩序化和法律化,并体现公平和正义,保证国际经济法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法律利益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是国际经济法的最大使命和宗旨雪。国际经济法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其外延在不断扩大。不但包括调整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税收等各种国际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且现如今国际发展法、国际援助法、国际资源开发法等也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分支。但是作为国际经济法的传统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贸易法,迄今为止仍然占居着最为重要的位置。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国际贸易法的影响展现出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成立时设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将其任务界定为协调贸易与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且WTO在其成立序言中明确表明,可持续发展是它的重要的基本原则,WTO规则作为国际经济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升为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石。众所周知,经济因素与人类环境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蕴涵的两方面内容,因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应包含实现全球经济繁荣和提高人类社会生活水平质量。而国际。弗里得曼:《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毒曹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3页。\n经济法就是专门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使其稳定而有序地运行的法律体系,最终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保护和维持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我们得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共同性三个方面的内涵皆体现在国际经济法的内容、目的之中。特别是在当代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世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精神与实质始终贯穿于整个国际经济法,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应当之无愧上升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其它基本原则一起共同指引着国际经济法的新的发展方向。14\n三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其他基本原则的互动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被国际社会公认的、普遍接受的,对国际经济法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①。它们是国际经济法的基础,并适用于国际经济法的各个领域。即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指导和制约着国际经济法中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的建立和运用。目前,学界公认的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原则。这三条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寻求人类最终的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国际法上最根本的法律原则,而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国家主权原则具体体现为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也就是主权国对其全部资源和财富拥有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以及对经济活动的支配权等。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因其经济上的不完全独立地位而一直提倡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因为国家经济主权是一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它国家便难以生存,何谈发展。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从提出到逐渐获得国际社会承认,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经30多年的长期斗争而取得的成果。发展中国家促使联合国通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决议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建立国际经济新积序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从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可持续发展原则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倡导的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追求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独自的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幸福,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在大肆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就,所以在当今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发展权的时候,发达国家理应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相应多承担一份历史上的责任。因为只有发达国家的发展不是全人类的发展,只有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亦不能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唯一可行的是,让发展中国家也发展起来,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这样发展中国家也才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承担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义务,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曹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l页。@何志鸱:《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新视野》,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叭期。毒网易财经:《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现实与展望》,http://money.163.co耐09/0502/10/58A6CⅪJ00253BOH.html,2009-5-2。\n才有可能①。木桶效应理论②也表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提高世界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走自我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后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续发展之梦。因此,占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缺席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后者的实现无疑是虚幻的、不切合实际的。可见,追本溯源,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致力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实现。⑨(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平等互利原则1954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入21世纪后该原则基本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同,其中的平等互利原则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平等互利原则,顾名思义,它分为平等和互利两部分。平等亦即无论强弱大小,各国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平等,此平等绝非形式上的平等而是实质上的平等。互利则是要实现双方利益之共赢,而不是仅追求本方利益而不顾他方利益。平等和互利是一个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平等是互利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平等所寻求的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平等不同,平等互利原则属于真正的、实质的平等,因为它结合了国家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和经济往来中的互利④。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南北差距的扩大,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贸交往中,发达国家仍然凭借其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优势地位实行名义平等实则不平等的策略。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团结起来在国际社会上争取更多的优惠机会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因为平等互利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进步和繁荣,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上的平等互利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息息相通的,是一致的。而且可持续发展原则比平等互利原则涵义更丰富,即前者之平等既包括是各个民族、国家的平等,还包括当代人和下代人及子孙万代间的平等,即代际平等。人类不可以狭隘地只顾谋求当代人的利益而置后代人利益于不顾。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平等互利原则①徐崇利:《新兴国家与国际经济新秩序一以中国的路径选择为视角》,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3/19/1302411_2780430t2.shtml,2013-4-13。毒木桶效应理论: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嘻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新视野》,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平等互利原则概述,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僦E5%85%AC%E5%B9%B3%E4%BA%92%E5%88%A9%E5%8E%9F%E5%88%99。16\n不仅是一致的,前者更是后者的新发展方向和趋势。(三)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原则发展是每个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亦即每个国家都享有发展权∞。任何国家,发展是其生存之道,无发展则停滞不前,乃至被国际社会遗弃而最终走向灭亡。当今社会,全人类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Internet使你我的距离近如咫尺,高速发达的科技促使了地球村的形成。全球化加剧、WTO的成立,使各国经济联系达到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个别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我们愈发感觉深刻的事实是:不管是成就还是灾难,都由人类共同享受和承担。因为我们共处于一个地球,更因为一个或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是局部的、单薄的发展和繁荣,全世界应相互合作朝着共发展、共繁荣的方向努力,因此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原则成为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固。在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原则中,国际合作是手段,共同发展是目标,最根本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最根本的也是发展,虽然它们各自的修饰语不同,但是二者显然有高度的一致性。因为“共同发展"无疑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上文所述,个别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进步和繁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由此,“可持续发展”原则实质上是国际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升华,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统一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人类唯一的选择。虽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源于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但它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全人类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着眼于地球资源环境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共存。在当下的2l新世纪,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和生活必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继而在国际社会引起一场法律变革。通过以上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发展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发展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虽己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但西方某些国家设置重重障碍阻挠发展权在全球的实现,甚至否认发展权的人权性质和人权地位,致使发展权问题成为当代国际人权理论和实践中一个存在严重分歧和尖锐对立的焦点问题。謇蔡新火:《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之探讨》,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30期。善同上。\n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相关分析,可得出结论: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的其它基本原则联系紧密,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故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且理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其它基本原则一起共同指引当今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n四自由贸易一环境保护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之探究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法在国际经济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对国际贸易法的影响表现出来。当然,在国际经济法的其他领域,比如国际投资法、国际知识产权法以及国际服务贸易法,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可持续发展原则都有深刻影响。由于篇幅有限,再加上相比较而言,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贸易法领域的影响更强烈、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章就从国际贸易法中的环境与贸易领域即从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视角,在微观层面上对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展开论述,从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历史必然性。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是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1947年的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标志着全球贸易自由化一个重要发端,而1995年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全球贸易自由化开始了全新的里程(与此同时WTO设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将其任务界定为协调贸易与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席卷全球,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性浪潮,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环境研究蓬勃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成为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2002年,约翰内斯堡首脑峰会是环境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重大转折。此后,环保运动进入了大规模的行动阶段,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与和平、发展并列的三大主题之一,并使国际贸易深深打上了“环保”的痕迹,出现了“绿色经济”、“绿色贸易”的浪潮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两股历史上曾经并行不悖的世界潮流交汇到一起,成为全球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的新领域。通常人们会认为,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的,自由贸易越发达,环境损害和破坏就越大;反之,对环境管理和控制越严格,就越会妨碍和抑制自由贸易。而实际上,环境和贸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根本目标都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和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真正的关键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平衡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然而不得不承认,这种平衡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做到,其往往是各种利益群体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以下。。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19\n重点介绍贸易自由化影响环境保护的成因、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协调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一)自由贸易影响环境保护的成因所谓贸易自由化(tradeliberalization)(简称“自由贸易”)是指自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它是各国通过单边、双边、区域和多边等途径,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原则,在国际贸易中消除歧视性待遇、大量降低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扩大商品及服务的生产与贸易。贸易自由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器。①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不存在根本冲突,因为它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即以最高效的方式使用和分配社会可利用的资源。②一般来说,贸易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贸易只是影响环境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对大多数行业来讲,贸易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很小。只有很小一部分环境敏感产品③作为贸易对象时,贸易对环境才会产生直接而较明显的影响,而且贸易对环境既有负面影响,也带来正面影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国际贸易能给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动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当市场和政府失灵时,国际贸易会加剧环境问题。1市场失灵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环境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能正确评估和分配环境资源,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能完全反应它们的全部成本状况,包括环境成本。对于环境敏感型产品的生产者来说,他们的生产给环境带来正面影响时不会因为他们多支付环境成本而得到补偿;同样,他们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时,也不会因为他们少支付环境成本而付出代价。与环境有关的市场失灵主要有环境成本外部化、环境资产价值的评估不当和环境产权界定模糊④。(1)环境成本外部化每周杰张梓太:《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法律协调——发展中国家视角》,科学出版社,2005,36页。毒ThomasAmlersson、CarlFoike、StefanNystrom:《贸易的环境影响》,黄晶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56页。直有些产品的环境成本在总生产成本中的比重相对较大,若忽略环境成本,则会造成价格扭曲,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这一类产品通常被称为环境敏感型产品,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建材、造纸和金属初加工等行业。园丁德宇、唐春林、张光明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2页。\n所谓环境成本,是指商品在生产、使用、运输、回收过程中为解决和补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流失所需的费用之和。环境成本外部化就是指产品消费的环境成本由他人承担而又未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补偿。由于环境成本的确认以及计算都很困难,污染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通常不会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成本,这时就产生了市场失灵,也就是说本该内部化的环境成本外部化于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2)环境资产价值的不当评估现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环境退化和资源不当配置发生的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各个国家不能正确估价环境资产对总体经济的贡献。比如,木材的价格只是体现了森林价值中的很微小的部分,而林木的保护土壤、气候调节以及基因资源等作用和价值压根不能体现在木材的价格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缘于其为了谋求发展权,更是为了发展经济以满足当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再加上一般其对生态价值评估能力的有限,发展中国家就成了出口此类产品的主要国家,这样就对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极其不利影响。(3)环境产权界定模糊环境产权具有最广泛意义的公有性。外延上,环境产权的边界十分宽泛,它的界定对象不仅包含土地、林木、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包含水体、大气、阳光等生存资源;不仅包括旱涝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之大范围生态产权,还包括因噪音、灰尘和辐射所致的健康损失之局部生态产权;不仅包括工厂排污和生活污水的不当排放所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对动植物的显性危害侵权,还包括农业上使用农药、化肥对土壤和农作物及人体所造成的隐形危害侵权;不仅包括本国国土的污染或自然灾害对本国的环境影响,还包括周边毗邻国家或转嫁危害国家对他国甚至对全世界的环境影响。内涵上,环境产权界定的最终目的是尽量避免或减少由污染造成的人类健康损失和由内部经济型行为导致的外部不经济性。当前,一般可明确界定其产权的是国内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科,而对于水、空气等生存质量资源还很难界定其产权,当然对于处于地球公共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资源就更难以界定其产权。我们都知道,当环境资产的产权模糊以致很难监控其使用时,就会产生市场失灵。环境产权界定模糊也是跨国和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一国范围内因产权不明确而造成的环境与21\n资源退化,会破坏近邻国家的生态系统。目前,国际上正在努力通过明确某些环境资源的产权,进而减少对其过度使用。例如,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LL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这是人类通过对有关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限制来分配温室气体大气容量资源的开端,因为这种环境容量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本就该由人类共享①。2政府失灵由于市场失灵而致的环境恶化无法通过市场来解决,只能转求政府的干预。但由于制度体系内部的原因,政府实行政策和进行管理的最终结果有时事与愿违,这时就产生了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往往无助于环境的改善,有时甚至加剧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包括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前者是政府干预不当失灵;后者是政府干预不足失灵。而前者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后者会使现存的市场失灵继续泛滥。国际贸易中政府不当干预失灵的典型即绿色贸易壁垒。在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凭借其历史上形成的优势地位,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广泛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其实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而行贸易保护之实。由此可见,绿色壁垒虽然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保护环境,而是达到某些发达国家的些许不良企图。(二)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间的相互影响关系1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本节从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影响的规模效应和产品效应来分析其积极和消极影响:(1)规模效应国家间的自由贸易会促使经济活动的市场范围和整体规模逐步扩大,从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环境及环境保护,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它包括正规模效应和负规模效应。我们知道,需求决定供应,外需也是拉动一国经济的重要动力,贸易的发展会形成一种外需,由此,贸易发达了就能拉动本国内需从而提高一国的生产力,当然也圆周杰张梓太: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法律协调——发展中国家视角,科学出版社,2005,37dl页。22\n为本国解决环境问题提供财力。纵观全球,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与其环境污染程度呈反比。这就是贸易给环境带来的正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如若没有行之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法规,贸易的增长就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就会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这就是贸易对环境带来的负规模效应。(2)产品效应贸易不是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只有贸易对象是那些具有生态影响的商品和劳务时,贸易才会对环境有影响。倘若国际交换的产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或者它可以替代危害环境的产品,那么此时贸易对环境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即产品的正效应。而产品的负效应就是这样的情形:在国际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难免会有那些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产品浑水摸鱼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如环境标准高的国家恶意向环境标准低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害的废物和落后的设备,濒危物种的非法交易等。对于那些特别污染环境的产品的国际贸易,国际社会虽有严格规定,可有些产品仍会间接地损害环境,比如含有农药或污染残余物的农产品会危害人体健康、产品包装所使用的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会引起“白色污染”。当然,以上我们仅从规模效应和产品效应来分析了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实际上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表现形式,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当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还未能被世人正确认识的当下,只能依靠政府政策的调节。当有运行到位的政府政策,自由贸易就会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当政府的环境政策缺失或实施不力,就会加剧贸易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①。2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表面上看,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不利于自由贸易,但是长期来看,环境保护能够引导自由贸易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那么环境保护是如何影响到自由的呢?(1)环境对贸易影响的成因环境是一个国家开展任何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自然资源的源泉,仅这一点上就从根源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中,各国都必须考虑本国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以及对当前环境的保护,从而都会根据国情制定不同的环保政策和法规,而这些政策相应会在国际贸易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反应和体现。由于历史上的复杂原因,各国对环境的认识程度和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发达国家9曹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版,377.381页。\n科技发展迅猛,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出现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引起了其足够的重视,所以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比较发达,对环境的保护也比较到位。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很大的发展经济的压力,再加上对环境的重要性欠缺认识,一般很难兼顾环境的保护问题,以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这种环境的国情也必然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另外,环境保护政策不但影响一国的贸易,还会影响到整个自由贸易体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自由贸易体制的宗旨和目标是通过减少和消除贸易壁垒,最终实现贸易的彻底自由化。环境保护政策是致力于防止和避免自由贸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维持全球的生态环境水准和质量,最终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往往比发展中国家制定的高的多,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有难以承受的压力。发达国家过去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现如今拥有了高速发展的科技和雄厚的实力,而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没有太多精力和财力去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为了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普遍很低,这样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发展中国家会因遭遇发达国家的高标准环境政策(即绿色贸易壁垒)而受损。不可否认,绿色壁垒的初衷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发达国家过度使用甚至企图以此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发展的做法值得商榷。而事实上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在这样做,那么对自由贸易体制将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2)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通过以上对环境对贸易影响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环境保护对自由贸易的影响①:第一、一国采取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会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排污处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为了保持利润,相应会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这样势必会降低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更受其影响,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往往在价格方面。第二、污染产业的转移和投资引进。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发展,会制定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在此过程中容易忽略环境污染问题。而发达国家因其环境标准高就趁机。叶汝求:《环境与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4年,第28页。24\n将一些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因环保标准的不同就在国际上形成了污染转移市场。第三、环境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因为环境标准较低,出口的产品的环境成本也就较低,所以相比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面对这种情形,发达国家指出环境倾销问题,并且将环境成本优势视为补贴,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这样就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国际社会上,怎样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也就是消除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是国际经济法特别是国际贸易法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根深蒂固,那么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课题。(三)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根本指导原则1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必要性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在地球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国际贸易能够优化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进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所以国际贸易也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当前历史的车轮正在沿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迈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经济的发展大趋势。但是世界的联系因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紧密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正在下降,而且随着联系的加深,环境危害也在全球内蔓延。这种情形长此以往,人类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将走向灭亡。所以寻求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具有空前的历史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是关乎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2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原则WTO部长会议在《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中有这样的陈述.‘‘在维护和保障一个开放、非歧视和公正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保护环境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之间不应当存在,也没有必要存在任何矛盾。”这就足以证明国际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可协调性,然而在二者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并非易事,但这正是国际贸易法领域乃至国际经济法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在环境和贸易产生冲突\n时,贸易规则和环境政策处理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我们知道,国际社会上,WTO体制和MEAs(即MultilateralEnviromentalAgreements)体制①也不能彻底解决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冲突。无论何时,发展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1新世纪的发展更是一种新姿态和新面貌,是兼顾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追求的是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它是迄今人类对发展的最新、最科学的认识,也是人类未来唯一的战略选择。现如今,在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要想使贸易和环境共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人类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根本指导原则来协调二者的关系。当前,WTO已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视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并且将其写入了序言,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是MEAS的核心原则。所以,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根本指导原则毋庸置疑必将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才能得到真正化解。这也正是我们所认为的须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升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根本原因之所在。3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途径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协调好贸易和环境的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在如何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的具体途径上,有如下拙见:(1)坚持环境成本内在化目前,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是国际社会关于协调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的通说,其理论精髓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它的基本要义:将环境资源看成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要计算到产品的成本中去g。企业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后,对出口国而言有利于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对进口国而言(特别是发达国家),最直接的就是减少和避免了环境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问题。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一般不会主动去保护环境,然而一旦环境成本内在化了,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产品的环境成本,必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即向清洁生产@的方向努力。这样,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关键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虽然环境⋯WTO体制和MEAs体制即多边国际贸易体制和多边环境协定体制。但WTO与MEAS都各自拥有自己的使命,即WTO以维护和促进贸易自由化为己任,而MEAS则是以保护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因此,这两大体制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时各有侧重,难免有“护短”之嫌。而且WTO规则与MEAS贸易条款之间的冲突本身就令当今国际社会头痛不已,其两者之间的争吵从未停止过。可见,WTO与MEAS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则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圆胡雁忠: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2004年。每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26\n成本内在化会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了产品价格,并最终降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待环境成本内在化,它绝对更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坚持共同而有差别的原则地球是全人类的地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的目标。为了协调环境和贸易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责任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在国际上展开合作减少和消除各种环境恶化等不可持续的现象。那么,众所周知,由于过去受发达国家的欺凌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遭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很多发展中国家现在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虽然他们也有责任保护环境,但是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因为历史因素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国力强盛,更是因为现在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高速发展造成的,所以从道义上讲,发达国家在处理贸易和环境的问题上理所应当须肩负更多的责任。即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恶化,发达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与其责任相称的资金和技术设备,并最大限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早在1992年,联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指出:对于全球环境的恶化,各个国家有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发达国家远没有尽到其应该承担的环保责任,这需要发展中国家的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发达国家的自觉和理性回归。①(3)建立全球性的环境组织在促进贸易的自由化方面,国际上有WTO这个强有力的国际贸易组织。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大和深入,WTO的作用和地位会愈发重要和不可替代。那么,在促进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来支撑它。为了改变环境在协调其与贸易的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更为了实现环境、人类和贸易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环境组织尤为重要。(4)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如前所述,要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并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实质②。因为现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会导致不公正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当今的国际经济活动中,殖民主义仍以新的形式存在着。再加上由于①何志鹏:《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http://www.doc88.com/p-0089914726541.html,2005.6.2。雹李中东,黄德林:《环境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66页。\n环境标准的不同,发达国家将那些污染产业悄悄地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受到生态和人身健康的危害,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加剧了其环境恶化。从而最终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当然也就偏离了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而发达国家现有的奢华的高消费生活方式,也正在加剧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退化。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协调环境和贸易的问题,必须且只有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的长足发展,也才能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没有了占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无稽之谈。综上,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指导协调环境和贸易关系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才能协调统一、和谐共存,二者才能减少和消除对彼此的消极的影响。关于如何协调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国际上有过很多探索和实践,这里只是例举有三,即在国内坚持环境成本内在化、在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际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在国际层面上建立全球性的环境组织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也是作者本人极其认同的协调二者的有效途径。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不管哪种途径,落脚点都在促进和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为,只有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了,才能积极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并有能力加强环境的保护,也才能在协调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实践中能够有更多的担当。唯有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真正实现。28\n五结语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解决地球环境资源危机而提出来的,但它绝不仅指环境保护,而是力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在实现经济的发展进步的同时地球环境不被破坏。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人的共识,也是人类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全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将会相应发生很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法也会产生共鸣,我们说可持续发展必将引起一场法律变革。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当然也会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且因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或范围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其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和深远。因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原则的要义就是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共荣共生,最终使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国际经济法的目的是通过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确保整个国际经济法律关系的有序运行,以实现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从终极意义上看,也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国际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相关论述主要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从国际贸易法中的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协调的分析中,得出只有可持续发展原则才是协调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王道。如文中所述,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经济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可持续发展理念业已贯穿于国际经济法的各个领域,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环境和贸易视角对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一浅显的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当成为而且理应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与其他基本原则一起指引和调整时刻发展变化的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和繁荣昌盛,同时也改善和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继而实现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园邵沙平、余敏友: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12页。29\n参考文献著作类[1]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王胜今、景跃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何志鸱.全球化经济的法律调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朱景文.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5]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6]许健国际环境法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7]陈安.国际经济法论丛(第2卷)It].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周杰、张梓太著.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法律协调——发展中国家视角[M].科学出版社,2005[9]何志鹏.全球化经济的法律调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蔡守秋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11].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1]陈安.国际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期刊类[1]叶文虎、栾胜基.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世界环境,1996.[2]谭玲.我国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之构建。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3]何志哨.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版,第5期[4]刘媛.经济全球下的可持续发展原N-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9.10上[5]蔡新火.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6]严音莉.国际环境法视野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3[7]窦智.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可持续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经济与法.1994—201l[8]肖梁.有关经济全球化下WTO对国际经济法影响的讨论.法制与社会.2010.4[9]黄展涛.试论环境保护与代际公平.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题[10]黄晶,周海林.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环境,2000(4)[11]王云飞,丰霏,牟彩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理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郭荆兰.我国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J].中国经贸导刊,2004(18)[13]封泉明.可持续发展与法治的新境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王海茵.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法律价值的完善i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5]刘芳.论WTO体制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商场现代化》2009年12月(上旬刊)总第595期[16]何志鹏.发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2卷第1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7]张玉洁.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对外经贸》.2012年第4期[18]刘宏.以国际经济法的角度讨论全球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2011年第10期论文类[1]胡雁忠.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2]程名望.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3]赵玉焕.贸易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4]董虹.论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n致谢在论文即将定稿之际,我感慨颇多,一篇学术型强的论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并且离不开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而且要几易其稿,以此才能达到治学的严谨。在此,我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仍然耐心阅读我的论文并几次不厌其烦地提出了详细而专业的修改意见,导师的敬业让我敬佩,而他的悉心指导让我感激万分。由于时间的仓促,我感觉我的论文仍有不足之处,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道路上我仍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的法律人才而作出锲而不舍的努力。另外,我也很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最大程度的配合、关心和支持,特别是我的爱人,他对我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很重要的帮助和影响。所以,谢谢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