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2022-04-22 发布

18狼和鹿 教案 有预设、教学设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学科备课教案课题18狼和鹿课时授课人教材简析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在美国一个森林里有四千只鹿出没,凶恶的狼是鹿的天敌,美国总统下令猎人消灭狼群。很快鹿增多了,达到了十万只。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绿色植物一天天减少,饥饿造成鹿大量死亡,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死亡,从十万只锐减到只剩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切入点和主线问题狼是功臣,鹿是祸首语言文字训练点课后第四题表达方法的领悟对比,数字拓展读写1、续编故事,想象《凯巴伯森林的明天》;2、了解和搜集有关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知识和故事;3、办一份维护生态平衡的小报,服务于大家。资料补充教参219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品味课文中生动的语句,知道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的原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感悟对比之处,展开想象,积累语言,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重点、难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合理想象,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教学环节及师生活动反思及改进措施课前头一天布置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碰到不会读或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标注读音,反复朗读,读会为止。2、再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做到读得正确,流利。3、通读课文。用笔画出不理解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等。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将意思写在书上。4、勇于质疑。在以上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后面用“?”表示。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质疑来解决。【教学意图】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影响整堂课的n学习效果,所以老师们一定不能忽略,而应舍得用时间、下功夫、想办法去训练培养。教学过程:一、对比设疑,激发兴趣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2、在你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动物呀?(卡片:贪婪而凶残)指导读好词语。狼贪婪而凶残,真令人讨厌。那鹿呢?(卡片:活泼而美丽)指导读。它活泼而美丽,多惹人喜欢呀。3、这是我们的印象,课文中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出示一段话: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里把凶恶的狼称为“功臣”,而把我们认为是可爱的小鹿称为是“祸首”,到底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这么说呢?徐老师跟大家一样心里充满着疑问,为了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这节课咱们就来通过学习课文解决这些疑问。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自觉质疑:为什么贪婪而凶残的狼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了呢?出示图片,凸显矛盾,让问号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引领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学生活动为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二、合作探究,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看看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边读边画,画出能够看表现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在旁边作出批注,在书上留下读书的痕迹。2、四人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读一读所画的句子,议一议发生的巨大变化。三、抓住对比,感受灾难第一组:森林的变化(一)一百多年前的森林1、看图想象,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1)师:瞧,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们说,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这里——(出示卡片读:一片葱绿)绿得生机盎然——(再读:一片葱绿)到处都是这样迷人的绿——(三读:一片葱绿)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储备了形象,积淀了情感,为学习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以前的森林奠定了基础。】n(2)想像,感受图中没有的美好景象,进一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比如: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绿的草地上,野花竞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3)小结:凯巴伯森林是快乐的,和谐的,葱绿的树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身影,真是(出示卡片读:生机勃勃)2、朗读品味,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1)画面美,课文的语言更美,快读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刚才看到的画面。(2)能用你的朗读向大伙儿展示看到的美景吗?(指名读)(3)让我们一起读,把这森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吧。(二)一百多年后的森林1、看图对比,感受森林的一片荒凉(1)图片对比,感受“绿色在消退”:森林中的绿色呢?刚才满眼的绿呢?预设:(引导和森林以前的景色对比说,小树、野草、野花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树叶、树皮、树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绿色的植物在越来越少……)(2)图片对比,感受“枯黄在蔓延”:取而代之的是什么?预设:(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森林已毫无生机了……)2、朗读品味,感受森林的一片荒凉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师:小树没有了,嫩枝啃光了,树皮、草根、这一切都没了;枯黄象熊熊的烈火,在森林中蔓延开来,它吞噬着可爱的绿,令人痛心呀,用你的声音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此刻的心情吧!(指名读,齐读)第二组:鹿群的变化1、感受鹿数量的变化森林中的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出示: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指名抓住数字来谈谈感受)两个冬天死去六万只,最后只剩八千只病鹿。这些数字真是触目惊心!(朗读体会)2、感受鹿生活质量的变化光是数量在变化吗?生活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n(1)引导学生想像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鹿群虽然要时刻提防着狼,但生活中没有饥饿、没有疾病。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鹿是怎样生活的?(生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狼与鹿共存,狼要吃鹿,鹿时刻提防。这样,一些生病的、弱小的鹿,就被狼吃了,而逃过狼的毒手,生存下来的鹿则十分健康。(读句子)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对比”这一过程与方法,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初步形象地感知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的原因,掌握了知识和技能。】(2)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出示枯黄的画面)配上音乐,师深沉地叙述:是啊!鹿群原来生活的是那样快活,那样悠闲,而如今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它们有的痛苦地死去,有的生活在死亡的边缘。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舞台。它创设了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打破了教学资源的限制,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3)小结:它们拖着虚弱的病体苟延残喘,为一丁点食物同类相残,无时无刻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读句子)四、读中练说,感悟道理1、森林由生机勃勃到一片荒凉,鹿群由活泼美丽到疾病缠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再次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2、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自由读第4小节,练习说话。)出示: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因为。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因为。3、师小结:同样是一座森林,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读: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4、请再读读这两句话,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讨论这一方法的运用下很好地进行了渗透。】五、拓展延伸,感触生活n1、如果说,凯巴伯森林的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森林恢复生机?2、当我们在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更加要懂得维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永远幸福!徐老师这里就有几个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考虑一下,这里的生态平衡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身上,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课件出示三段话):(1)澳大利亚大量养牛后,牧草退化,牛粪成灾,蝇虫滋生,后来控制养牛量,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牧场又青草茵茵,生机勃勃了。(2)当密密麻麻的蝗虫疯狂吞食庄稼时,得到人们爱护的海鸥从海上飞来,帮助人们消除了蝗灾,让庄稼能茁壮成长,百姓能安定地生活。(3)白蚁和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往往出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结果常常是黑蚁战胜白蚁,白蚁损兵折将,活着的只好纷纷撤离逃命。这就启发了人们用黑蚁来防治毁坏建筑物的白蚁。2、同学们,你们作为未来地球的主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空白处。六、布置作业,综合实践三项课外作业,学生任选一题完成。1、续编故事,想象《凯巴伯森林的明天》;2、了解和搜集有关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知识和故事;3、办一份维护生态平衡的小报,服务于大家。设计意图:【素质教育除了课堂以外,还需要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随笔: 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