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2-26 发布

物理(心得)之对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物理论文之对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探究性教学要因 “材”施。“探”,适时、适度地把握 好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要处理好探究与知识基础、过程与结果、 开放与秩序、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防止“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 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教学。是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 据,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师生和生生的 互动发现问题,产生探究主题,进而通过对材料、案例的分析(分析 法)、逻辑推理(分析思辨法)以及实验(实验法),最终释疑并获得结 果的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书本和生活 中的问题,产生问题意识,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进行一次“再发 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培养自主 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两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教 学,认识和感悟不少。以下仅就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以及 如何处理探究性教学中的 4 个关系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应把握好 3 个问题   l 探究要“因材施探”   这里的“材”可以从学生和探究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从学生方面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生源的学生,知识基础有一 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差异。从探究的 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 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 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但其内容 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主题内容要有一定的不确定 性和发散性:难度要适合知识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不是每一节课的内 容以及每节课中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   2 探究要适时、适度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虽然一节课可能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但 不是每一个主题都能在一节课内探究出结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 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外完成探究,将探究性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在教 学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什么时间探究、用多少时间探究、探究到什么 程度等,以理性、冷静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灵活机动地实施探究式 教学。   3 探究要把握好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   具体要注意: 1)问题情景的创设。教师要及时捕捉、挖掘探 究信息,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一闪念”转化为探究主题。2)探究方 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探究应有主题、依据、方案、过程和结 论;方案须科学、安全、简约和具有可行性;要对探究的主题加以分析、 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预测,最终获得结论。3)探究主题背景(依据) 的渗透。没有探究主题背景的探究方案,只会使学生的思想、行动漫无 边际,不知所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前后知 识的联系、对比及给定信息的加工、处理,寻找、渗透探究主题背景,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指向、行动指向,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高效。 4)探究过程的调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定向探究,做 到“收”“放”结合,防止探究偏离目标。5)探究过程的拓展。教师应 及时给予探究过程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推广、应用、拓 展、提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 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   重基础知识轻探究、应用的观念陈旧落后,需要改变;而重探 究、应用轻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片面观念。   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可以为后人的创造、发现提供参考、 借鉴;知识是探究的基础,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与知识相关 的技能。就可以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探究教学过程也更易开展,更易深 入。无知识基础作背景的探究。犹如在沙滩上建大厦,是难以有结果的。   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 而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有独到的 作用。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两者的整合。   2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方式往 往是“灌输式”教学或“接受式”教学,学生只知问题的答案,不知问 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只知老老实 实地运用前人的经验,跟着前人的脚步走。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批 判意识被压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 程。如果探究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 步”,长时间没有结果,就会失去实质意义和价值,学生也会逐渐失去 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探究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绪冲动,诱发 灵感,正是这种“冲动”和“灵感”可能会带来创造和发现。   因此。探究性教学注重过程,但并不放弃结果。有结果更好。   3 开放与秩序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注重 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探究性教学需要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问题、讨论、 评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步人探究情境,以批判家、评论家、 发明家、理论家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价和论证,最 后获得结论。   民主、开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精神放松的情 境下提问、质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在讨论、评价以 及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中,情绪容易过激,使课堂出现闹哄哄、乱成一片 的局面;少数学生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凑热闹,争着发言、表现,讲一些 与探究主题毫不相干的话。这样的“讨论”往往偏离探究主题。使课堂 教学失控。   因此。教师在注重开放的同时,也应关注探究的秩序和规则。 教师要把握好开放的 “度”,加强课堂管理,设计好探究程序(方案), 及时进行动态调控,使探究有目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规则,围绕一 个主题,定向地进行。   4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满堂灌”式的教和“自问自答”式的“启发”都不适合探究 性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并逐 渐丧失这方面的权威性和垄断。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适应角色的转 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探究性教学应突出学生 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把每一个学 生都看作是问题的发现者。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引导并激励他们自 主活动。自主参与探究。   但是,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交互活动,师生双 方都应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经验缺乏,在探 究活动中往往属于暂时性的 “弱势群体”。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 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导”得准,“导”得合适,“导”得 有效。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的探究活动难以发动,探究意识难以激发, 教学常陷入“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能把握 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放弃了教师 的主导作用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要防止 “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探究性教学。许 多人在思考、实施、研究探究性教学,相关文章也很多。这是一件好事, 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深人人心,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种“关注”和“热情”的背后,也 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思想。例如:一些教师在还没弄清“新课标”的 实质、领会探究性教学内涵的情况下,就跟潮流、赶时髦,不顾教学内 容、教育对象(知识和年龄)、教育条件(可行性),每一节课都要实施 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我听过一节高一年级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化学 探究示范课,明显地感觉到内容选择得不合适,没有明确的探究主题, 教师只是提一些书本上最简单的问题,然后来个“启发思考”(有时也 免不了自问自答),最后得出结论。这实际还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 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探究,认为让学生动手实验就是探究。于是,按书本 设计好的实验目的、要求、方案、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这实质是模仿验证,照本宣科。我认为,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 下的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一节实验课中至少要有一点学生的自主活动 (方案的设计、评价),有一点创新、改良和拓展。有些教师在上多媒 体的探究示范课时,用投影仪打出探究主题、探究目的、探究方法以及 探究的背景、方案和步骤,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 结论。这种“教师挖一个坑让学生跳下去,的示范课,既体现不了探究 的功能,又展示不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这样的示范课,只会对探究性 教学产生误导!当今好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要依据不同对象、不同内 容、不同教学条件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切忌一哄而上地进行探究 性教学。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 而且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创新、”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 渐进过程,需要全体教师长期努力,冷静、理性地思考、大胆摸索、实 践,勇于改良、创新,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