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5 发布

其他(心得)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 ‎  湖南省衡阳市实验中学  冯海平 ‎  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这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很难启动,原因很多,我认为要推进这项人人都认为“十分重要”的课程,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  一、评价体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  传统的评价模式重在选拔与甄别功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以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知识内容结果,忽视获得知识的科学过程,重视单纯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探求,重视单科教学而忽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开发学生智力而忽视陶冶学生的情感意志,以致在教学中忽视科学归纳、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直觉思维,忽视主动获得信息与信息的交流,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忽视开发非智力因素。而“研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评价体系淡化选拔和甄别功能,不以单一模式来衡量所有学生。重视过程,如学习、思维方式、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处理;重视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非智力因素;重视全员参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可能。对研究性学习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填写评价卡片来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谈感情、收获及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办法,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评价意识,通过自我评价激励自我开发潜能,激发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不断进取。‎ ‎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传统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总以“对”或“不对”来评判。学生对问题习惯反应则是“会”与“不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所选课题涉及面广,超乎老师的想象,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老师也难以应付,以致使教师感觉到自己在学术上的权威地位受到影响,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感到难以驾驭而影响研究。这就要求:‎ ‎  1、教师在思想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是群体研究中的一员,与学生是平等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者。在行动上,一方面可聘请一些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导师,请他们来校给课题研究予以指导。另一方面不断地充实自己,变更知识结构,接受继续教育。不仅要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去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 ‎  2、学生在学习上脱离了老师的包办代替,在思想上要树立自我评价自我激励意识。在行动上从接受学习走向自主研究性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孤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自己学会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研究问题中切身感悟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分析、创新能力。‎ ‎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默契互动的师生关系。‎ ‎  三、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  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学科知识是以书本或教师传给学生的,具有很强的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而研究性学习以课题形式,让学生去研究归纳、总结,教人放心不下,担心学生获取知识支离破碎,不够严谨。事实上,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传统的好的传授性的学科教学,而是以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开发学生自主潜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决不是为了取代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因为中学生还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训练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从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现有学科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教学这两者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这二者之间关系呢?‎ ‎  1、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基础学科教学 ‎  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在学生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中,占主要部分的是基础型的学科教学,无疑它应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科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基础学科教学目的主要是在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但有不少教师认为上述三方面的教学目的在要求上是依次降低的,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还错误地认为学科教学目的中没有要求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这一条,因此学科教学中没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学科教学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和能力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只能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体验内化而成,这些都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相关。所以在学科教学中,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亦是不可缺少的。要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并使研究性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  2、用研究性教学为学科教学引进研究性学习搭建起桥梁。‎ ‎  研究性教学以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社会活动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为活动目标。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它强调,在这一活动中要把知识掌握与思维发展、学科的逻辑与活动的经验以及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培养统一起来。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以教师研究性的“教”,促进学生研究性的“学”,它是学校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很大作用。可以预计,深入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必将引起课堂教学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  四、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研究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势必涉及社会问题、高科技问题,势必需要活动经费和大量的课余时间,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争取社会支持。‎ ‎  1、打消家长的“顾虑”,争取家长的支持。‎ ‎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根深蒂固,这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家长担心研究性学习内容高考不考,分散学生精力,影响高考成绩。可召开家长会,陈述现在教育模式的利弊和高考的变化:①现在的高考注重知识和能力,单凭读死书,死读书是得不到高分的,要想得到高分,必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研究社会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必须要拓宽学生视野。研究性学习不会影响高考成绩。②信息化的社会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是人之“长”而不是人之“全”,个人对社会也是贡献特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人才能,发现自己个性特长;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努力,锻炼、培养个人能力,逐步发展特长。只有这样,将来才会被社会所重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思考,终身受益。‎ ‎  2、与有关部门、工厂、企业建立联系,扩大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  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局限于校园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全面研究能力,有些课题牵涉到社会热点、工农业生产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的原始素材,要展开调查。因此,学校加强与所在地区的有关部门、工厂、企业联系,为学生调查研究大开方便之门,热情地提供学生所需资料,提高课题研究的含金量。另一方面研究得出结论后,将积极的建议反馈给相关单位,为他们解决问题时的决策提供依据,体现出课题研究的价值。‎ ‎  3、选择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选择与社会热点问题、与生存密切相关问题、生活中常见问题,能体现出课题研究的价值,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让学生在研究中深切地体验研究问题的实际过程,锻炼学生的合作与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评价体系,促进其开展。在实际研究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的联动,学校与社会的联合,教师、学生和家庭的配合,在实施过程中,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