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7 KB
  • 2021-04-28 发布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会5篇与家风征文精选6篇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会5篇与家风征文精选6篇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会5篇 ‎【篇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了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延续了十八大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制度的政策,贯彻了国家绿色发展的理念,该决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行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决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方面明确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方向和任务。‎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吴江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2019年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吴江成为三个示范区之一。吴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吴江以生态绿色为发展理念,既是核心示范区的总体要求,也是打造“创新湖区”和”乐居之城“的内在要求。‎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吴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示范区,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江借这次历史机遇,从顶层设计出发,联合上海青浦区、浙江嘉善县两个示范区制定生态环境联动治理制度。2019年,吴江先后同青浦区、嘉善县签订《关于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监测信息共享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为今后三地联动开展生态环境综合一体化治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有重要意义,吴江积极响应垃圾分类制度,于2019年8月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如今吴江已初步构建源头分类、中端收运、终端处置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三个重要任务。吴江素有“千河百湖“的美誉,区内河湖交错分布,因此水生态环境一直是吴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区水务局局长胡明忠表示,水务部门计划从示范区源头活水的保护、上海与苏州水上连接线的保护、示范区腹地重点河湖的保护、一体化治水制度的探索、整体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五个方面出发,积极做好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保障。‎ 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四个重要任务。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以检查监督作为保障。吴江从两个方面强化监督检查的作用,以保证生态环境制度的有效性。一是强化高位统筹,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属地化环境监管责任,强化基层环境执法,形成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百年大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体系制度的阐述,贯彻决定的思想理念,为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而努力。‎ ‎【篇二】‎ 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集成”,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的“稳定器”,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完美结合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好“三把刷子”,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全会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大事要事”紧抓在手“永不松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于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事”,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懂弄通、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抓好当前正在抓或应该抓的主题教育、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要事”。全面对标对表《决定》部署要求,永远坚定制度自信、深化改革创新,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好、发展好,加快推进本地区本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如期实现总体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把“人民群众”铭记在心“永不轻慢”。“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于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自当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人民立场,增强群众观点,真心实意把人民群众铭记在心,切实办好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同时,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铭记在心,始终做到群众的实际困难尽量给予帮扶,合理愿望尽量帮助实现,群众的各类意见虚心听取、各项建议虚心采纳,群众的正当诉求想办法妥善解决,致力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一步一个脚印“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永远坚信,只要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把“战略任务”抗实在肩“永不懈怠”。“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理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把这个“战略任务”抗实在肩,不断增强“八种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认真梳理细化全会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措施,找准切入点、提高执行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理念,谋划破解新情况新问题的硬招、实招,有针对性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在前进征程上干出更多“亮点”、创出更多“精品”,奋力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如何“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制。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让“制度治党”在基层“落地有声”。‎ 坚持“学”字当先,筑牢思想政治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坚定,行动起来才能更加自觉。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越需要强大的理论武装,确保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当前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比较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但是,制度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困难挑战层出不穷,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是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壁垒的需要,是扫除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各种障碍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基层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组工干部,要着重学好关于“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相关论述和要求,通过通读原文、常学常新,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运用到解决基层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去。‎ 坚持“干”字为要,一以贯之抓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基层是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的关键一环、“最后一公里”,基层广大组工干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让制度治党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上下功夫,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坚持好干部标准,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健全选贤任能制度,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要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上下功夫,谨遵“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要求,立足基层党组织建设实际,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党员发展质量,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要在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上下功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坚持“严”字托底,当好制度执行表率。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让好制度发挥作用、达到效果的关键在执行。好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制度执行不到位,往往会带来更多问题或麻烦。让“制度治党”在基层“落地有声”,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在强化制度执行力和落实力上求突破,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牢抓住提高制度意识这个“牛鼻子”,深思以致远,谋定而后动,善于从制度上思考把握问题,善于依据党的各项制度制定政策、完善措施、解决问题,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使制度优势充分彰显,让各方活力竞相迸发。要不断强化制度刚性,带头学习制度、自觉尊崇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要当好严格制度执行的宣传员、监督员,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大干部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制度执行的自觉性,进而示范引领全社会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充分发挥制度保障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篇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法治既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走法治化的道路。‎ 所谓“法治”,即始终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自然也要遵法依法。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宣言书”,更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总纲。‎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涵养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提高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要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发挥好关键带头作用,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自觉将自己的权力关进法律的“牢笼”中。以往一些办事看面子、讲人情而不遵循制度原则的风气必须要刹住,仗着自己有权力而漠视法律、不守规矩的言行要坚决批驳、反对到底。唯有事事依法、处处遵法、人人守法,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发展,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核心。作为党的一员、身为党的干部,要自觉投身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业,为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牢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警戒,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心出力。‎ ‎【篇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党员干部必须带“妆”出场,把提高执行力摆在突出位置,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 扮“红脸”,忠贞不渝,增强执行制度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设计谋划,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全面领导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深刻揭示,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的深刻揭示。党员干部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实功、出真招,真正理解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落实到各项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要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夯实贯彻执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思想根基。‎ 扮“蓝脸”,骁勇善战,提高执行制度水平。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忠实尊崇者,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进落实首先加强政治上的考量、着眼于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要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与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作斗争。要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有力执行者,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在本职岗位上历练,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执行制度的政治定力和能力水平。‎ 扮“黑脸”,铁面无私,强化执行制度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全面强化制度意识,带头学习、遵守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善于从制度上思考把握问题,善于依据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制定政策、完善措施、解决问题,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要切实强化制度监督,把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情况,作为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衡量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尺、考察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方面,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不良现象。对破坏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行为,必须严肃追责问责,切实维护制度权威。‎ 家风征文精选6篇 家风征文精选6篇 ‎【篇一】‎ 每个人都生活一个具体的家庭里,在吸收家庭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中成长和成熟,家风无形之中体现一个人价值观念,在当下反腐倡廉的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又都多次有着家风的身影,那么家风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家风、家风有什么作用、良好家风如何形成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是家风?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个关于家风的调查,公众普遍感觉很有意义,各人都有自己的家风“吃亏是福、乐学苦干”“老实做人、本分做事”“自强不息”,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诠释,依其字面含义,家风就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的含义是否就是如此?不尽然,家风并不是单独的抽象的存在,俗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的良劣无疑是齐家与否的具体体现,而齐家与否则可以体现个人品格修养,以这个角度而言,在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家风实质上是干部个人的权力观在家庭价值观念的延伸,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家风,与此同时,家风一旦形成,有其独立性。‎ 家风有什么作用?如前所述,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家风的实质是干部个人权力观在其家庭价值观念领域的延伸,家风与廉政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家风是廉政的一面镜子,善恶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家庭中更具感染性,而权力如没有自觉的约束,则必然使这种感染性最终超越法纪的约束,近日来,“严书记女儿事件”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热议,该事件直接导致了“严书记”本人因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被调查,有人评价,因家属行为不端,由此牵涉出来的干部一抓一个准。这便是家风问题的重要性,权力带来的利益使人时刻面对不能坚守廉政的底线,习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干部要重视家风问题,这就是因为家风与廉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干部个人能否做到严肃家风,体现了干部能否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人,良好的家风也是对干部个人权力观的有效约束,所以,家风的建设也关系到反腐倡廉的开展,影响廉政文化的建设。‎ 良好家风如何形成?关爱家庭、关爱亲人,是人之常情,与此同时,需要明白的是权力是国家公器,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良好家风的形成需要广大干部认真思考、严肃对待家庭成员什么才是关爱、如何去关爱这个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不少例子都是因为干部对配偶、子女、亲属要求不严,甚至动用公权为亲属谋取私利,没有处理好亲情与权力的关系,无论如何,亲情再深也应当理智对待,老一辈的革命家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榜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亲友给周总理写信要求谋得一官半职,周总理十分反感这种裙带关系,制定了著名的“十条规定”: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每条规定,都严格体现周总理坚决杜绝自己的权力可能为亲友带来不当利益的决心,因为,在干部的家风问题上,老一辈革命家都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公器,不是为一家一姓服务,权力是把双刃剑,严格要求亲属,才是对亲属最好的关爱,也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谓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尤其在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尤为如此,无论现实多么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如何变化,良好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内含强烈的道德感召,让我们得到启示:慎用手中权力,正确的去关爱亲人,让清廉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汇聚为廉政文化的茂密森林。‎ ‎【篇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家风兴,社会风气才能正,国家才能强。作为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干部的家风不仅是其家庭理念的“显示器”,也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须念好“规、防、行”三字经,方能涵养清廉的家教家风,永葆清廉的政治本色。‎ ‎“规”字当头,打造立身处世的“传家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长幼不分、尊卑不辨,就画不出家庭的“同心圆”。家规是为人处世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杆,好家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才能孕育出好家风。“四知先生”杨震立下“清白吏”家规,杨氏后人德业相继、清白处世;颜子推以《颜氏家训》传家,颜氏后裔勤俭清正,颜杲卿宁死不屈、颜真卿刚正不阿;曾国藩以家书训诫子弟,曾家后代清廉自律、德才兼备……古代先贤的清廉家规家训充分证明,立规明矩是涵养家风的根本保障,家规清白,家庭就清正,家风就清廉。领导干部须立好清白家规,指导家人言行,约束家人举止,为涵养清白家风奠定坚实基础。‎ ‎“防”字为重,善做廉洁家庭的“守门员”。“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要防止“后院失火”,领导干部不能仅依赖家人的自我约束,更要关注家人的生活细节,警惕那些披着“外衣”的诱饵投向家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焦裕禄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不准看“白戏”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发现儿子看了“白戏”后,他不仅让儿子补上戏票钱,还依此类推制定了《干部十不准》。“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领导干部要树立清白家风,须在防微杜渐、坚守底线上下足功夫,扎紧“廉洁篱笆”,把好“廉洁家门”。‎ ‎“行”字挂帅,当好家风建设的“先行者”。“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领导干部在引导家风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砥砺理想抱负,筑牢责任意识,锤炼个人作风,则廉洁家风自然水到渠成。常言道“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战斗英雄张富清就是这样一个起而行之的实干家,无论是革命年代一心为家国,还是转业之后“把位置站‘正’”,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树起自强不息的家风。家风建设路漫漫,而身先垂范为捷径,领导干部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表率胜于表态”,让清廉的种子扎根于家风的沃土;做好清廉家风的“代言人”,让“廉洁小家”的星星之火汇聚成国家、社会发展的燎原之势。‎ ‎【篇三】‎ ‎“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是一个家族祖祖辈辈传承的精神,是一个姓氏标志性的生活作风。好的家风给子孙后代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引导他们的言行,成为他们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毋庸置疑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家风”是最“贵”的传家宝。‎ 祖辈们通过无数的挫折与磨炼浓缩了人生的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自家的家风;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成功与失败形成了民族精神……这都是“家风”。一个家庭有自家的“家风”,一个村落有自己的“村风”;一个国家有本国的“国风”,这些都是给予后人最宝贵的礼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家风”呢?‎ 要充分认识到家风的榜样性,执行并延续其“明灯”精神。司马光传承其祖先西晋皇族司马池所定的家规、家训,延续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的为人处世之道,并撰写了《家范》,《家范》中的思想也成为了司马氏的家风;山东诸城东武刘氏家族原本乡里布衣,世代为农,自刘必显中了进士后,致力于子孙的教育,立下了“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的家训,子孙后代以之为榜样,连续7代,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大家所知的刘统勋、刘墉父子。由此看出,家风对后代的积极作用,犹如“明灯”照亮前面的路,启迪人的思想。‎ 合理加工家风、升级家风、改良家风,根据其“社会性”不断重新厘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汉代班昭所著的《女诫》所倡导的女性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但是,显然在如今早已应弃如敝履;改革开放前经历过贫困的中国百姓形成了节俭的家风,但有的家风对于“节俭”却走向了极端:并不健康的隔夜饭仍舍不得扔,结果吃坏了肚子;为了省电读书时不开等却熬坏了眼睛……显然,这些家风并不适合不断崛起、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因此,要摒弃不好的家风,对于“旧家风”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传承优良家风,自觉形成好的、适应社会潮流的“新家风”。家风具有传承性,对于良好的家风,我们要传承它、守护它,诚实守信、爱国守法、尊岗敬业、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通过祖祖辈辈的口头相传、行动感染已经深入人心。在一些地区,有的社区、村庄创新了家风传承的方式,让每家每户都把自己的家风写在牌匾上,挂在自家门口,成为自家的“招牌”,这些都是传承家风的好的方式。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以形成新的家风并传承下去,“一带一路”的包容性、“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隐私性……都可以由此而诞生新的家风,我们也可以成为家风的创造者。‎ ‎【篇四】‎ 母亲节将至,中国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家庭和血缘亲情关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既要弘扬母爱、传承孝道,又要让好家风如影随形成为对母亲节的最高献礼,通过塑造和传承优良家风来培育家国情怀的沃土,用细雨绵绵的家风沁百姓心田。‎ 国风之本在家风。“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好家风如同春风化雨,护着“小家”和“大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自觉带头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始终牢记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只有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家风正则民风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党员干部要把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绵延到家风建设,为群众树立起家风建设的标杆,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助推社会民风文明素养的提升,党员干部“好家风”蔚然成风,“好民风”自然水到渠成。‎ 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坏,易腐败”,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把公权力变成“私人订制”,因败坏的家风成为牵引其自身及亲属走向牢狱的绳索。“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直指要害。党员干部要正确行使权力,坚决做到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坚决杜绝任人唯亲,强化政治担当,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母亲节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见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生的大后方,党员干部既要管好自身建设的“前门”更要管好家风建设的“后门”,推动为国为民服务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篇五】‎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事风格、道德风尚、精神面貌。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自家小事、私事,而是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修身养性,“修身”“齐家”,建设良好的家风。‎ 立德修身,做家庭的道德楷模。“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齐”。“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正己身才能正家风。党员领导干部建设良好的家风,必须从自身做起,立身修德,既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家庭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境界的提升,核心是党性修养的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以崇高的党员之德规范作风、改善作风。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能满足于“差不多”“基本合格”,要有羞恶之心、崇德之志,有标杆意识、榜样意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向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党员看齐,以违纪违法的反面典型为镜鉴。‎ 以身作则,引领家庭向善向上。弄权以求利,悖道而行,则“呼啦啦大厦将倾”之时不期而至;‎ 守正以自勉,自强不息,则家风正、党风纯、政风清之境可化为现实。好作风涵养好家风。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齐家”意识,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发挥家风建设的主导作用。在家风建设中,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德治家,从严治家。构建团结和睦、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作风和追求,处理好与其他亲属、街坊邻里的关系,对他们团结友善。此外,党员领导干部及家庭成员要谨慎交友,建立纯洁友爱的朋友圈子,不拉帮结派、搞集团利益,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 以史为鉴,学习优秀治家文化。学习优秀的治家文化、治家经验是建设好家风的方法。优秀的传统治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同老一辈革命家、党的先锋模范干部的治家经验一样,值得学习和借鉴。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家书》等都是传世的治家经典;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浙江浦江的郑义门、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等都是古代治家文化的遗产。善治之家无不是把“齐家”与资政治国联系起来。这些优秀的治家文化可浸润家风,而历史上和现实中无规矩之家风作为反面典型,其教训值得警惕。这启示我们:‎ 无规矩不成方圆,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家庭约之以规矩。要把党的政治规矩转化为家庭规矩,把规矩作为家庭治理和家风建设的标杆。依规矩治家,就要求家庭成员把家庭规矩作为共同的价值理念,坚定捍卫和遵守,形成守规矩的家庭风格。‎ ‎【篇六】‎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家风,是“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家训汇成一股社会铮铮正气,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靓”的底色!‎ ‎“妈妈,洗脚”带动社会“孝风”。古有晋人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黄香九岁为父温席,到了今天,这种“孝顺父母、尊亲敬亲”的优良传统美德,更不应该被我们摒弃遗忘。曾经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位妈妈给婆婆洗脚,其幼小的儿子见状也跌跌撞撞地端了一盆水,要为妈妈洗脚。虽是广告,却引人深思。如今这样的公益广告已不多,但我们始终记得小男孩儿那一声稚嫩的“妈妈,洗脚”。五六岁的小娃娃尚且能够把孝顺父母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广大社会人又为何做不到呢?孝老敬亲,是寒冷冬日里对父母的一句“爸妈家里冷吗?开暖气了吗”,是许久不见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是离家久归给父母的一个拥抱,小举动却是大温暖。弘扬孝老家风带动社会孝风,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努力。党员干部家庭更应该充分发挥带头领队作用,因为我们不能愧对“先锋队”的称号。‎ ‎“地铁上狼不吃羊”,扬文明礼仪。一妈妈带着吃着东西的儿子坐地铁,妈妈问:地铁上有三只羊,中途上来一只狼,最后剩下几只了?儿子答没有羊了,妈妈说还剩三只羊,因为地铁上不能吃东西,儿子听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吃食。良好的家教,体现在每一细微之处,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更应当成为孩子心中“守文明、讲礼仪”的楷模。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弘扬家风正能量,每一个家庭义不容辞,党员干部家庭更是如此,既是“先锋”,不止工作,方方面面都要是“先锋”。‎ 在优良“社风”的树立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同时还要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弘扬优良“社风”增砖添瓦、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