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0 KB
  • 2021-05-10 发布

军转干部事迹材料(共二篇)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军转干部事迹材料(共二篇)‎ 军转干部事迹材料(共二篇)‎ ‎(篇一)‎ 转业不失军人本色 扶贫战场勇挑重任 ‎1987年,17岁的**带着梦想走进部队;**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军人作风。**年6月,时任**市保障住房资格审核和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主动请缨到青秀区伶俐镇**村担任第一书记,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三年时间,**村63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说:“这一路,守初心,担使命,我十分踏实。”‎ 从军转干部到扶贫的“新兵 ‎“从走进**那天起,我就一直想如何帮助村民,尽快脱贫摘帽,走上致富路。”**说。为尽快摸清村情民情,**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认真走访记录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家里有几亩地,有几个孩子读书,收入多少……在**的驻村扶贫日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全村贫困户的详细资料、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记载着他对每一户村民的情谊。**年6月到**年3月,两年任职期满后,**再次向组织请缨留任:“我在守初心、担使命的路上走的挺踏实,但我总觉得第一书记的使命不止于此,这里的群众还没有走上致富路,我放不下他们。”第一书记**扶贫工作业绩突出,成为了青秀区、**市及自治区扶贫工作的先进典型。自治区组织部以“村里来了个特种兵”为题将其事迹列入全区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教材。**年**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年被评为“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荣誉称号。**年**村被中共**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评为“四星级党组织”。**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年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贡献奖)”荣誉称号。**年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是**唯一一名连续3年荣获自治区级荣誉的扶贫干部,**年他作为脱贫攻坚优秀代表出席了自治区60周年庆典活动。‎ 心中有本账 用真情结交民心 ‎“摸底调查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上级相关部门尚未提供台账样本的情况下,**按照实践摸索,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尝试建立贫困户和村级扶贫工作台账,并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多次调整:每个贫困户的台账包括一本账本、一个资料盒和一份动态电子档案,用于记录家庭收支、保存扶贫材料和实行动态管理,事无巨细均有详细记录。在**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员、村委干部在开展贫困村脱贫攻坚中永远第一个到,第一个入坡入户,第一个帮扶贫困户、贫困生,在扶贫攻坚中带头献计出策。‎ 经过持续努力,**村的扶贫工作条理分明、全村状况一览无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村“两委”干部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了“心中有数”“心中有账”。‎ ‎**年9月17日,**到**村赤诚坡检查台风“山竹”造成的灾情。‎ 解决危房改造 办实事赢得民心 在**村,56户建档立卡户中有11户被列入危房改造名册,占贫困户的20%。原来,**村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不愿意改造房屋。‎ ‎**决定从“为子女着想”的角度帮助村民走出思想误区。他对不愿房改的户主说:“你家孩子长大了,很快就要结婚成家,这么小的房子够住么?”看到户主的思想有所松动,他趁热打铁算起了经济账:“以你家现在的收入,4.5万元要攒好几年,政府出钱帮你盖房子,这样的好事别人想要还要不到呢!”数小时的促膝长谈,终于帮助这户贫困户走出了误区。‎ 对于一些没有建房能力的贫困户,**不停奔走,帮助他们申请补贴、联系就业,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贫困户黄峰回忆起建房时的情景,依然眼泛泪光:“多亏了石书记,没有他,我一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子。”在**的帮助下,现在黄峰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承包了鱼塘,养起了鸡和牛,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计划明年把房子加建一层,生活也要更上一层楼。”黄峰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赢得了群众的心。在**和全村村民的努力下,**年11月,**村列入危房改造名册的11户贫困户的新房全部竣工,**村成为青秀区第一个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贫困村。截至**年全村危改住房76套,占全村总户数的12%,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脱贫带头人  架起致富桥连民心 ‎**年之前,**村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群众都是各自为战,旱涝保收,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知道,这个村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一个主导的产业,这样的村庄要彻底脱贫,就必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让其具备“造血能力”。‎ ‎**发现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导致**村贫困的症结所在,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商讨之后,**决定改变**村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把肉牛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他大胆引进四野牧业,建起肉牛示范园,采用“企业+支部+合作社”模式,村民以劳力入股,幼牛入股,企业保底收购。‎ ‎**年3月6日,**到**村肉牛养殖扶贫示范园检查日常管理工作。‎ ‎**村的肉牛采用放养模式,成本大大降低。“在村里养牛,既不耽误我外出打工,还可以分红增加收入。”村民梁光美、屈天旺等4户贫困农户入股1头幼牛,**年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其余52户贫困农户每户分红300元以上。‎ ‎“肉牛放养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牛粪还可以增加林地的肥力,免去村民割草的辛苦,一举多得。”**说。**年11月**村肉牛示范园的收入达10万元。如今,**村集体经济已从**年零收入发展到每年25万元以上,并积累资金达150多万元。但少人知道,在建肉牛养殖扶贫示范园时,由于地处偏远,“公司+农户”模式迟迟无法确立,他先后8次上门陈情,用诚意感动了种牛提供方,这才有了现在的收益。‎ 为了使集体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增收的目标。使产业上得了一定规模,**通过“企业主导+村委参与”的模式,流转土地389亩建设油茶种植示范园,引进了油茶大户,成立种植合作社,**年起,连续20年,合作社给村委每年固定分红10万元,今年村委集体经济增收了10万元。‎ ‎“有了养,又有了种,**村的产业发展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说,这是他作为第一书记最大的心愿。依托肉牛养殖产业园加快了产业脱贫的步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增加贫困户收益,带动了贫困户搭乘产业脱贫“直通车”实现小康梦。‎ 舍小家顾大家  坚定扶贫信念不忘初心 ‎**一直都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拼搏精神,他的妻子也一直支持着丈夫的扶贫事业,在家中默默地守护着“小家”。刚到任一个多月,**的岳父就病重住院,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将父亲病重的实情瞒了下来。**没能及时回家照顾老人,就连老人病重离世也没能看望老人最后一面,作为女婿,未能尽孝,这使**内心满怀愧疚,成了他心里永远的遗憾。妻子曾对他说:“你比我们更辛苦,责任更大。作为第一书记,工作之难度无人体会,作为群众的领路人,没有牺牲,没有付出,没有流血流汗流泪,怎么能让群众真正富起来。扶贫路上,我与你同行!”家人的支持,让**在扶贫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抗击疫情显担当  群防群控入民心 ‎“疫情不解除,我们不撤退!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也能打赢这场防疫战!”作为**村抗击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一责任人,**组织村委、党员志愿者上一线、打头阵,进村入户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讲,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紧盯在村子出入口的执勤点,亲自参加检测卡点值勤。多次带领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多次上门宣传政策,开展劝阻工作。宣传防疫期间**及时成功的劝导了两起白事简办、一起喜事延办、劝离一处群众聚集打牌。面对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作用,让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要对各坡村民的情况进行再次摸排、宣传和管控,提高村民认识和防控疫情的自觉性。**发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群众群防群治,织密织牢网格化管理的疫情防控网,用责任和担当筑起抵御疫情的“防疫墙”。‎ ‎**年**村计划脱贫的贫困户1户2人,都已经达到“八有一超”标准,**年底63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谁有曾想到,今天的**村,新修的道路宽敞,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蓬勃向上,整个村子处处生机。贫困户一户接一户的摘掉“贫困帽”,村民矛盾纠纷少了,周边环境靓了,社会风气纯了,村民腰包鼓了,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悄然的书写着。自上任以来,**累计争取到专项扶贫资金5000多万元,落实到191个民生项目中,引入多个产业为村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印证了当时他主动请缨下村工作的初心。这是作为一名党员责任担当,4年多的扶贫工作让**明白,第一书记的初心与使命就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强起来,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是每一名在扶贫路上砥砺前行的第一书记们共同的愿望。‎ ‎(篇二)‎ ‎**,1973年11月出生,**年10月参军入伍。中共党员,现任**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技师,**县**镇**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一名奋战在扶贫一线退伍军人。‎ 在部队时,他就是一名优秀士兵,当兵三年,两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七次获得嘉奖,这,已经说明一切。短短的三年,铸就他一生的品质。弹指一挥间,脱下军装已20多年过去了。20多年来,变化的是不断刻上岁月痕迹的容颜,而不变的,是一颗坚韧而赤热的军心。‎ 自工作以来,**同志不管在哪个岗位,始终初心不改,保持军人本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名利得失,甘愿奉献牺牲。**年,在单位驾驶公务用车外出执行公务,途中发现前方有车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因在郊区,无人帮助施救。**同志果断停车,一边报警,一边跑向事故点组织人员施救,为车祸中重伤人员生命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待警车和救护车来到现场,他才默默离开。如果不是围观群众记住了他的车牌号码,谁也不会知道那第一个冲向车祸现场、跟生命赛跑的人是谁。当皖西日报记者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不留名时,他说:“人救了的我就安心了,而且我还在执行任务,没想那么多。”毫无修饰的话语朴实而真诚,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是不计名利的那份自然本色。‎ ‎**年4月,响应组织安排,派驻**县**镇**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对于并不算年轻的**同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巨大的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震撼,还是出乎他来之前的心理预期的。他说,来之前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是真正来到这大山沟的村里,偏远孤寂的生活环境和一百多户贫困户的扶贫压力,还是让我出乎意料。不过,短暂的震惊之后,他就迅速的调整了心态,强使自己迅速融入环境、进入状态、投入工作。他说,我是一名军人,快速适应环境,是我们军人的基本能力。的确,他不但迅速的适应了新的一切,而且很快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繁重的扶贫工作之中。把村部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再次用他的执著与热情,谱写了一篇扶贫路上的华彩乐章。‎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服务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把扶贫工作搞好,就必须知道扶贫工作是干什么的,怎么干。原来在机关工作了几十年,一切都轻车熟路,这猛然的切入到扶贫工作,还真是一头雾水。原本想的是就为贫困户跑跑项目、搞搞政策和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而真正到了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时才知道,远没有那么简单,你甚至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扶贫政策根本就不了解,例如贫困户需要实现的“两不愁三保障”,健康扶贫“351”“180”“210”政策,教育扶贫的“雨露计划”,还有异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等等等,听到这些“专业名词”头都是大的,而这些,是基本知识,你必须知道,必须搞懂,这些都是涉及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只有自己懂了,才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 经过了一段短暂的迷茫之后,**同志就找准了方向,他告诫自己,当前最紧急的任务是让自己潜下心来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吃透政策精神,切实弄清楚各项扶持清单,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同时,尽快熟悉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于是,那段时间,晚上他挑灯夜读,努力学习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白天,拎着那个蓝色的扶贫资料袋,穿行在沟沟坎坎与崇山峻岭之间。‎ 走访,远没有那么的诗意浪漫,尤其是对于**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而且还是在大山里。出门时问好了大概方位,走着走着就没有了方向。山里边不向城里到处是人,在山里找不到路,连问路的人都难以遇上一个,只能反复的走错路再走新路,一条一条的偿试,有时为了找一户人家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衣服被蒺藜撕破是常有的事,脚上有蚂蝗伴行那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有雾锁深山不知归途。‎ 这一切困难都没有吓住他,反而激发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志。同时也是因为他通过实地走访,亲眼看到一些贫困户艰难的生活现状时,他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他走进其中一户贫困户何云锐家时引起的心灵触动。他看到的是低矮破旧随时可能垮塌的瓦房阴暗而潮湿,喊了半天从黑暗处蹒跚走来一个穿着一身不知道是灰还是白的破布衫,脸色灰暗,两眼无光,走路两边摆,似乎对他吹一口气就会倒——他就是这一户的户主何云锐。门外屋檐下的轮椅上坐着的是他们的儿子,双腿瘫痪,精神分裂。招呼**的是这一家三口唯一还能说上话的80岁的老奶奶,也就是何云锐的老婆,也是这一家的顶梁柱!看到这一切,**同志已经不能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感觉了,他只感觉喉咙被瞬间堵住似的提不出气,脑袋一片空白,到走时都还没有理清思路,他不知道这一家子是怎么过来的,应该怎么过!还有黎远霞家,老夫妻也有七八十岁了,带着一个严重精神病患者小儿子生活。小儿子常年被单独关在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道门被封死,一方墙离地一米的位置开了一个刚好能塞进一个饭碗那么大的洞,老夫妻每天就是通过这个洞送食物给小儿子吃,以维持生命。家里的房子一面墙要倒了,老夫妻找人砍了一根树杆撑着……‎ 致此,他才深刻地理解了扶贫政策中“两不愁三保障”的实际意义。对这样的贫困户,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发展啊!回去后再对照扶贫资料查看他们家的收入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受帮助情况等等一应数据,**不再感到那么抽象和枯燥,这些数据真实的记载了一个家庭的真实状况,也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这些贫困家庭的关爱之心。‎ 二、保基本,促民生,因户施策谋发展。经过近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走访,使**同志真正成为了扶贫路上的行家里手。那本随身带的厚厚的皮面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着他对政策的理解,还有100多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现在,说起国家扶贫政策,他是娓娓道来,随便问哪家贫困户的情况,他是如数家珍。也正是基于对贫困户的深入了解,才让他对扶贫工作有了自己清晰的思路。‎ ‎ 对于象何云锐、黎元霞这样无劳力、无资金的极度贫困家庭,必须实行社会兜底,以确保他们的吃穿等基本生活有保障。回到村里,他急切地向工作队和村两委汇报了有关情况,并为何云锐和黎元霞家争取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以保障他们基本吃穿不愁。对于所住的危房,**认为也必须尽快解决,因为他们的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正好政府有易地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政策。对于他们无力进行易地搬迁的的特殊危房户,为他们争取危房改造政策,确保他们的住房安全。仅**年,**村就新建两个安置点,有15户搬进安置房入住,为他们彻底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何云锐家因无力负担易地搬迁,**就为他家争取到了危房改造政策,对原来的极度危房进行了及时拆除,盖因地置宜地改造成了三间水泥砖结构的瓦房。黎元霞家也进行了修缮加固,再不忘初心雨天漏雨,也不用树杆撑墙了。看着一户户都住上了安全住房,**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轻松了一些。‎ 三、勤调研,谋发展,发展产业稳脱贫。在为贫困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时,**同志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贫困户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是所有贫困户存在的共性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就是现在利用政策红包为他们暂时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是,以后他们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还是有再次返贫的风险。但是要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有的是空有一双手,但是找不到发展的方向,有的是想发展但缺少启动资金,也有的是没有劳动力又没有发展资金。这些成堆的问题,**也是伤透了脑筋。‎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选择了调研这条路,他要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那段时间他又是起早贪黑,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有时乡亲们在地里干活回去的晚,**就坐在家门口等,等到天黑。有一次到董家垅组走访,因等农户下工耽误了时间,回来时天已全黑了。路上看不见一脚踩空滚到路边的树林里,衣服撕破了几个口子,双腿和胳膊都蹭掉了几块皮,当他回到村部,工作队和村里都急吓坏了。他说,没事,只是皮肉伤。对他这种拼命的工作精神,领导除了心疼,也拿他没办法,只能是“严厉”嘱咐注意安全,尽可能的派一个人陪同走访,以保障他的安全。‎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反复思考,**认为应该结合当地山区环境与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和项目。对有大的发展潜力的贫困户重点扶持,以大户效应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山区虽然交通偏远,但是环境无污染,种养出来的农产品质优味美,这就是他们的优势。有了思路,**同志的精神就来了,说干就干。‎ 在走访中,他发现贫困户**家是一个有潜力的户子。他们夫妻俩勤劳朴实,一心想发展,但就是缺少发展资金。家里的养蚕养蜂一直上不了规模,技术上也不够成熟。于是**到镇农商行为**家争取到了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并且到镇政府进行汇报协调,由政府定期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督促**等有发展愿望的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素养,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 经过一素列组合拳,成效果然喜人。仅**家,利用贴息贷款购买了大型农用三轮车,大大提高了蚕桑养植能力和效率。以前,一年也就只能养个一张蚕种的量,还忙得要死,现在,有了农用车再结合在培训班学到的新技术,每年养蚕都在10张蚕种!光这一项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块钱!在培训班上他还学到了蜜蜂养殖技术,利用贴贷款购买更换了新型的蜂箱,这些新型峰箱不但有利于保护蜜蜂安全,还提高了取蜜效率。以前他家一年最多就三五箱,现在他家发展到已经有五六十箱蜂蜜!仅仅蜂蜜一项,每年的收入就不低于五万元,他的脱贫先进事迹去年还上了皖西日报头版头条。‎ 贫困户**家也是类似情况,他对养鸡产业情有独钟,但是一直缺乏启动资金。**为他争取到2万贴息贷款,他全部用于养鸡烘箱和种苗等购置,现在他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他家的鸡苗、鸡蛋是供不应求,每年的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上!‎ 有了这样种养大户的带头示范,所有的贫困户包括一些普通农户都掀起了发展产业的热潮,都要求贷款、要求学技术。想发展是好事啊!这本就是**同志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的目的。于是**同志又是跑政府跑银行,为大家尽量争取更多的支持。仅**年,就为全村67户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争取到贴息贷款118万,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仅产业发展补助就有  万    ‎ ‎ 元,因发展产业为全村贫困户增收近百万元。象何云锐、黎元霞这样的缺少劳力的特殊户,**建议他们发展小型种养业。黎元霞家每年养鸡五六十只,养的鸡根本就不够卖,老俩口乐得合不拢嘴。何云锐家也养的有几十只鸡,还有两三亩茶园,这两项每年可为家里带来上万元的收益,再加上低保金,收入有了保障,他们家的生活是没有问题了!‎ 现在**在**村,成了大家的亲人。年长的都亲切的喊他小张,从心里感谢这个从城里来的小伙子。但是**却说,他只是扶贫政策的搬运工,是扶贫政策的宣讲员。扶贫政策工具很多,贫困户不够了解,不善于利用。但看到通过他的努力,那些贫困户所发生的变化,他的心还是暖洋洋的,他也深切的体会到,扶贫,确实要脚踏实地。在充分搞懂扶贫政策精神的前提下,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培养他们的造血功能,为他们找到一条可续发展的途径,这是重中之重,也是所有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努力,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算是走上正轨,现在,**同志又瞄上了村集体经济。他说,扶贫,不是一阵风,我们不但要让贫困户脱贫,还要帮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我们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整体振兴!说这话时,他眼中透露的是一种坚毅、信念与担当。‎ 我知道,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是一名检察干警,现在更是一名优秀的驻村扶贫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