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2-03-28 发布

2021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1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和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动员布置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我县紧紧牵住绿色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霍山特色资源,创新多种模式、采取多种渠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市农委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二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后,我委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条落实到位。现将我县20_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组织领导开展情况: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下设一个产业扶贫工作组,组长由农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农委抽6人、林业局4人、中药材发展局2人、茶蚕办4人组成工作组成员,并设有专门办公室,有4名同志常驻办公。同时又成立了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农委主任兼任,在农委内下设一个专门扶贫办公室,抽二名同志专职负责日常工作。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台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编制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20_年度扶贫工作重点与分月工作计划,协助43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20_年上半年全县召开了二次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5月份还专门开展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检查。8月下旬和10月下旬,针对市农委二次督查反馈情况进行了二次专项整改。 (二)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20_年,全县完成三批贫困户到户产业项目验收共有7952户,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贫困户是10712户(2014年、2015年已脱贫户发展产业项目只统计没有验收给予奖补)占全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7029户中的62.9%(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覆盖率)。其中从事种植业发展6804户、21091人;从事养殖业4499户、13947人;从事加工、休闲农业的56户206人。2016年脱贫户发展产业1967户6808人;2017年拟脱贫户发展产业2256户7832人。全县贫困户(不含2014、2015年已脱贫户)共发展低产茶园改造17538亩、毛竹抚育和笋用林改造11758亩,油茶抚育191亩、种植天麻、茯苓等中药材2165亩、种植蔬菜1203.1亩、食用菌312000棒、养蚕570种盒、养蜜蜂1024笼、养种猪134头、黑毛猪5561头、牛336头、山羊3840只、土鸡92962只、鸭鹅18009只、鱼虾等特色水产养殖4135.6亩、种植水果314亩。户办茶厂9个、竹加工厂2个、手工作坊1个、农家乐13家。全县2017年发放补助资金1740.6178万元,比上年增加407万多元,户均受益2173.6元,比上年增加237.6元。全县2017年已发放小额贷款8439.1万元,受益贫困户2615户(其中邮储发放460万,受益贫困户96户);其中包含分贷统还模式农商行发放贷款1569万元,由11家农业龙头企业主体实施,带动422户贫困户受益;邮储银行发放贷款435万元,由4家农业龙头企业主体实施,带动88户贫困户受益。(三)、贫困户、贫困村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种养业达标情况:(1)发展特色种养业达标并已验收的贫困户有6993户,完成任务101.0%(任务是6924户),自种养比例达到40.66%。(2)全县43个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专业村达标的贫困村有43个,其中茶叶32个,毛竹4个、中药材4个、水产1个,以黑毛猪产业带动全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的1个,完成任务100%。(3)发展特色种养业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的5个,分别是太阳乡金竹坪村、大化坪镇青风岭村、大化坪村、佛子岭镇长岭四个村(茶叶);诸佛庵镇桃源河村(毛竹),任务完成达100%。(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情况:全县有481家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务工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带动贫困户5902户、18296人脱贫增收,其中2017年拟脱贫户是500户1600人。户均预计增收4000元以上。(五)、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到村实施情况::2017年度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安排到贫困村共建54个特色种产业发展项目,涉及43个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1827万元,贫困村项目覆盖率达100%。其中2017年度贫困村发展资产收益扶贫特色产业项目24个,涉及17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706万元。“三变”改革试点项目涉及14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0万元。特色产业项目主要茶叶和竹制品加工、高山蔬菜生产、中药材生产、生态养鱼、饲养黑毛猪等。(六)、特色种养业扶贫资金投入情况:打卡到户发放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是1740万元,特色种养业项目到村扶持资金是1852万元。特色种养业扶贫资金投入强度达到2094元户。(七)、领导班子和农技人员结对帮扶情况:县农委、茶蚕办、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共联系经营主体19个,吸纳254户贫困户、812个贫困人口。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共有173名,结对帮扶523户贫困户、1874个贫困人口。(八)、特色种养业培训情况:2017年采取县级集中和到村培训二种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110多次,培训经营主体629个,培训帮扶干部756人,培训贫困户6685户。二、主要做法:(一)因户施策发展到户特色种养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一步推出了畜禽集中代养、以羊换羊、资产租赁、委托加工、订单收购、联户经营、组建家庭农场、龙头带动、入股集体经济、后备箱工程等脱贫攻坚“三十六计” ,拓宽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思路,从而使不同家庭条件的贫困户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路子。全县各乡镇都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充分带动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例如下符桥镇采取分散代养模式,组织协调科氏丛林公司统一提供黑毛猪种,让贫困户按照公司统一要求,分户饲养黑毛猪,然后统一回收;东西溪乡余家畈村组织养殖大户为14户贫困户集中代养28头猪,仔猪由贫困户提供,然后扣除仔猪成本后,利润与贫困户增均分;诸佛庵镇小堰口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18户49人入社,社员以毛竹资源入股,按毛竹园面积、远近、蓄积量计算股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年底依收入进行分红;磨子潭镇充分利用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沿线发展农家乐,并组织贫困户将当地特色农产品上柜展示销售,让游客“后备箱”满载而归。(二)因地制宜推动旅游和电商扶贫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贫困户的资源为生产基地,将田园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发展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产业链,由企业统一进行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和销售,实现贫困户收益化。设立绿色减贫专项资金600万元,以“旅游+”多种复合业态为抓手,扶持镇村成立旅游服务公司、乡村旅游扶贫协会,拓宽增收渠道。在43个贫困村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充分依托乡村电商能人,帮助贫困户开设网店或开展代卖,将有条件的贫困户培育成为农村电商的带头户,解决贫困户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如:磨子潭镇大力发展农家乐、驴友之家、体验农场、茶谷小院等项目,通过资金帮贷、就业帮介、产品帮卖、发展帮带等模式,实施“1+3+10”扶贫项目,带动75户274人摆脱贫困;上土市镇陡沙河温泉小镇项目,虽然目前仅完成一期开发,直接在温泉景区务工的贫困户有120人,人均务工年收入约2万元,在景区周边服务的贫困户有27户,户均年增收近3万元;抱儿钟秀公司实施“黄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打造茶旅融合新样板,将带动7个贫困村、64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漫水河镇陈家畈村通过村淘平台销售山芋粉丝项目,按种植户200元/亩补助和80%设备补贴,对成品粉丝进行包装设计,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三)创新推进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总结推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拓宽脱贫思路,探索创新脱贫新模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出台了《霍山县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和《霍山县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操作规程》,结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三变”改革,大力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一是探索“政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合作模式,鼓励贫困村以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和资金参股开发加油站、水电站、小水库水面经营等收益较好的优质项目,获得分红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补助贫困户。如:太阳乡参股观音岩水电站,每年将获得8%的固定分红收益,为两村3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每户提供3000元固定收益;单龙寺镇东风桥、下符桥镇庙岗集村2017年首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计划实施加油站、大棚蔬菜基地等项目,将带动90户贫困户获得固定分红;太平畈乡洪峰村投入40万元建成高山蔬菜保鲜冷库,上土市镇陡沙河村投入80万元建设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顺产顺销,稳定增加了收入。二是结合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盘活贫困家庭资源、资产和资金,让贫困户有更多的稳定增收渠道。如太平畈乡王家店村淮源农庄,利用霍山石斛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与周边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贫困户以自家房屋入股,淮源农庄免费改造贫困户房屋并负责统一管理服务,交由贫困户自主经营,经营收入按照5:5分红。三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经营权等以折价入股、租赁方式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益。如:太阳乡通过政府搭建产业平台、提供保障服务,该村将7000亩山场流转给安徽茂源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农户除每年收取林地租金,还可以就近参与采集加工,目前已有12户贫困户受益;黑石渡柳树店村将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给安绿园公司,由公司统一新建蔬菜大棚,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公司高于市场价蔬菜收购,既降低了公司成本,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已有8户贫困户受益。(四)积极创办扶贫产业互助组织。积极探索以贫困户为主体,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多户贫困户成立互助组织,形成“多户联动、抱团取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走上致富道路。单龙寺镇有15户贫困户组成互助社,利用各自条件优势,签订互助协议,取长补短,发展水库养鱼;诸佛庵镇桃源河村实施“ 互助合作、贷羊还羊”产业扶贫项目,通过组建村民互助组,以贷羊还羊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以“输血”增强“造血”功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该项目第一期投入35万元,新建标准化羊舍360㎡、管护用房70㎡,购买种羊200只,第一批带动7户群众发展高山养羊。计划通过三年的滚动发展,带动20户群众发展高山养羊、脱贫致富,预计总养殖规模达到2000头,年总纯收入超过100万元。(五)加强建立帮扶利益联结机制。为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中的生力军作用,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县农委在全县深入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活动,并专门下发了通知,分批召开了四期培训会,培训人次达600多人次。目前全县有481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务工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带动贫困户5902户、18296人脱贫增收,2017年拟脱贫户500户1600人。(六)深入开展农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在2016年农技人员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基础上,县农委又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贫困户人员进行调整充实,继续开展“五个一”行动,即帮助贫困户理清一个发展思路、选准一个脱贫产业、联系一条销售渠道、传授一门实用技能、找到一条就业门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同时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林简单实用技术及产业经营知识培训。2017年通过各种形式共培训贫困户6685户,发放培训资料1万余份。同时充分发挥“菜单式”产业扶贫手册的指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按照《扶贫产业菜单》选择产业项目,按《扶贫技术指南》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三、存在问题:1、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我们山区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下,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对产业扶贫工作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宣传、引导贫困户发展力度不够,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2、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与效益偏低。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产业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效需要时间较长、市场相对较远而且风险相对较大,只有持之以恒努力、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但在贫困山区,政府与农民的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非常有限,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对山区农民的扶贫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县农委没有很好地完全落实省农委制定的贫困村“特色种养业专业村”和“一村一品”的标准与要求,根据全县43个贫困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分类指导,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致使我县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不少贫困村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贫困群众自身的单打独斗,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农民是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但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山区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二年我县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占比看上起来达到70%以上,但有不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自身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根本不图产业长远发展。比如我县2016年贫困户发展天麻,扣除投入成本和产业补助外,就种植天麻本身来说,多数是亏本的。作为农委对贫困户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得不够,没有专项培训经费,农委虽有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但该项目针对的是职业农民,贫困户基本上达不到职业农民要求,不在政策培训范围内。农委从其它项目上整合了一部分资金,举办了几期贫困户生产技能专项培训,但覆盖面很低,满足不了贫困户的需求。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强。发展产业与种植粮油作物不同,种植粮油作物在山区目前不存在市场风险,但发展特色产业,产品必须进入市场,以合理的价格销售,才能获取效益并维持“再生产”。耕地差异大、分布散,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规模有限,这是我县山区的实情。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使我县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山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一些农业企业与农_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近二年,我们县对一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没有奖补政策给予支持,影响了他们自身发展壮大,更影响了他们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5、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县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设主体缺乏人才,二是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山区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山区乡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对较少、较弱。而农业服务部门近年来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四、2018年工作安排:1、凝聚扶贫共识,形成攻坚合力。县农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扶贫工作组的组织单位和特色产业扶贫的牵头单位,对产业扶贫工作要在定位上更准,站位上更高,认识上更深,抓产业扶贫,是我们农委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2、加大资金投入、做强特色产业。山区贫困农民投入有限,但发展产业不能搞“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加大对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 转变,将项目资金向发展产业倾斜,同时,要积极想法设法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贷款便利,充分发挥和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问题。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较深度贫困地区(深山区)以打造西山药库为重点,中部地区以发展茶谷、竹业为重点,外畈区以打造江淮果岭为重点。一是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问题,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扩大产业的辐射面,进一步壮大产业;二是支持土地有序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由分散化、兼业化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三是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加工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延长销售时间、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业效益;四是支持新一代农民利用“互联网+”等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山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只有将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增效”,才能带动更多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3、创新发展方式,扩大产业覆盖面。一是总结推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创新脱贫新模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结合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盘活贫困家庭资源、资产和资金,让贫困户有更多的稳定增收渠道。三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经营权等以折价入股、租赁方式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益。4、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是山区未来农业的主体,也是山区农业的希望。他们虽然不属“贫困户”范畴,不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但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其它农民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今后农民培训的重点,要放在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发挥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等优势,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农业理念创新的“先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与“桥梁”,成为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与“带头人”。5、建好合作组织,促进“抱团”发展。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是提高新时期农民合作化程度,解决发展特色产业距离市场远、产品销售难的有效途径。目前成立的很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其作用虽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很多农民已逐步意识到,发展特色产业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是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规范和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_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家庭农场逐步取缔;二是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家庭农场等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壮大发展,发挥农业企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引领产业发展。6、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建设梯级人才队伍。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做好农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工作,加强督查和考核。五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林简单实用技术及产业经营知识培训。充分发挥“菜单式” 产业扶贫手册的指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按照菜单选择产业项目,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2根据凉山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决定》,2008年以来,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百乡扶贫办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统一安排部署,始终把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情系民族教育、心连贫困儿童,认真履行宣传、督导、调研、联络、帮扶五项职能。动真情、动真格,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扶贫工作,使我校的教育基础设备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得到规范有序,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提高。在贵局的帮扶下,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适龄女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启动以来,贵局在刘斌局长的带领下,多次深入到我乡,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指导群众如何开展我乡的“新生活运动”。使我乡的教育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现将贵局在本年度对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本年度,贵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教育扶贫共精神,积极投身到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之中。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把此项工作纳入他们的目标责任管理工作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基础工作一是立足实际,理清思路。贵局针对我乡教育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研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年度教育扶贫工作计划》。二是深入联乡,实地调研。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我乡,全面了解我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为切实开展我乡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我乡教育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有得放矢。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工作组成员视教育扶贫为己任,深入乡村、学校,召开乡村组干部、教师及群众参加的教育扶贫研究会,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四川省对彝区普高以及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有利政策,并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的黑板报和下乡深入村组宣传教扶贫、“新生活运动”等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教育扶贫、“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两基”达标迎检。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贫困儿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现状。为解决贫困学生入学问题,使“一帮一” 助学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全局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向我中心校捐助办公桌椅12套,价值9600、00元;小型鼓号队器材一套,价值4000、00元;学生服装200套,价值10000、00元;书包文具200套,价值8000、00元;协调50吨水泥价值28500、00元。昨天,贵局又给我中心校送来了学生洗漱用具200套和体育用具,价值5930元。小计:62430、00元。通过贵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我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全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了迎国检工作。(三)协助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积极致力于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贵局还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乡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合和支持我乡,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我乡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使支柱产业花椒、核桃、马铃薯、烟草等上规模、重效益。从而加快了我乡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积极配合我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宣传教育活动。刘局长指示说,要把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调研时关于“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化作推进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强大动力,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将“板凳工程”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三是捐赠物资,提高民生。2010年春节问尉了30户贫困户:30袋大米(每袋50斤),价值3000、00元;30桶菜油(每桶10斤),价值3000、00元;30床毛毯,3600、00元。小计:9600、00元。在启动彝区新生活运动之际,联系了140户贫困户,捐赠140床被褥、140套生活用品,板凳813个共价值27583、00元。给乡政府赠送了2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给乡政府,价值10000、00元。以上共计:115543、00元。为了及时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贵局安排驻乡联络人员一名,长期驻点我乡,计划帮扶303户贫困户,并拟定了帮扶规划及措施。给乡政府预订了12套办公用具、12张铁床、1个冰箱、1套餐桌、1套会议圆桌、1组文件柜。总之,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抓好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好时机,和联系单位连成一片心,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致力于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3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及高度重视下,今年以来,我站在去年开展清华各项培训项目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今年经过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扬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优良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清华大学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和“传播知识、消除贫困”的宗旨,严格按照清华大学的有关要求,充分利用清华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努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全年我站共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12班次,受益5394人次,使我站的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将我站在2013年所做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一、教学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年来,我站结合全县中心工作,始终保持与清华扶贫办的紧密联系,围绕清华大学扶贫教育工作这个主题,致力服务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在站领导带领下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服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领导,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全面地不折不扣地按照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办学。我站在去年年底接到清华扶贫办教育扶贫项目培训计划后,立即结合自身实际拟定全年培训计划上报校委,校委对清华培训资源给予了高度重视,把清华培训学习纳入我校的年度培训计划中。在全年的培训工作中,我站对清华安排的每次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授课时间等都认真落实,付诸实践,力求办好,使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的各项工作在我站逐一落到实处,全年面向全县党政干部、中小学师生等人员,成功举办了中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生宣传干部能力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小学班主任、媒体沟通与危机管理培训班、以德治校培训班、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培训班、高考辅导等11个培训项目,使我县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实现了不走出县门就能上清华大学的梦想成真,直接收看学习来自北京最先进的知识,直接聆听到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的讲课,了解到最前沿、最尖端的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趋势,极大地开阔了学员的视野,丰富了学员的知识,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培训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全县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以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圆满完成20_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干部能力建设系列培训任务新学年开学伊始,我站在去年开展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全年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学站整体工作成效和综合办学能力,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远程教育课件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职工素质培训,通过培训,使参加培训的教职工感到清华远程教学内容既注重理论层面,更注重联系实际,对大家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推动了教学站工作的跨越发展。从今年年初开始,在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13年教育扶贫干部培训项目计划后,我站在县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县政法委、县计生委、县卫生局、县规划局、县妇联、县统计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全部或部分采用了清华远教培训资源联合举办了基层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等5个培训班次,共培训各级干部320人次。(2)与县教育局合作,圆满完成2013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中小学师生培训计划人次,在中小学师资培训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_年,我们根据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计划,结合当地中小学教师提出的学习需求,加强与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系统培训,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是举办了清华教育扶贫初中校长以德治校专题培训班。二是开展了清华教育扶贫高中化学教师新课程教学教法研修班。三是继续成功举办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2013年高考考前辅导。这是我站开通以来为高考学子开办的第四次清华远程高考辅导,通过远程学习,为我县广大考生送上了丰富的考前“大餐” 。学生们的反馈较好,感谢清华大学以及县委党校为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深感受益匪浅。教学站坚持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要求,使教学站的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学生直接能接受到教授专家们的点拨,我站在接受清华大学的授权后,对“2013年清华伟新教育扶贫高考考前辅导”的培训课程内容进行了光盘刻录,并向本县一中、实验高中等十余所学校举行了光盘赠送仪式。要求各校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听课,用好、用活资源,充分享受清华大学高考辅导优质教育资源,为促进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四是继续成功举办了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专题培训班。五是成功举办了初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教学教法研修班。(3)再次成功举办了清华大学与曾宪备慈善基金2013年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于7月23日-8月4日,在我县长丰一中和朱巷中学开展。清华大学派出了以焦丽珍为带队老师、共9人组成的教育扶贫支队来到我县,食宿安排在我校学员宾馆,活动地点在长丰一中和朱巷中学。活动针对中学师生,以英语听说读写和学习经验交流等为重点,根据师生的需求计划开展扶贫支教工作。这是我站第二次承办该项活动。教学站领导在活动开始之前多次到支教活动学校去衔接具体事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此外,校委还明确了专职人员与志愿者同吃、同学习,负责全程跟踪服务及志愿者生活和安全等具体工作,并负责与清华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学点每天由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以及具体经办人驻校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点还就本次支教活动召开了师生大会,宣讲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制定了周密的接待计划,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活动期间,支教队队员针对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合理科学的教学工作计划。每天从早到晚分别为同学们安排了学习方法与经验介绍、励志、国外文化学习介绍、香港文化介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文综等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此次活动虽然只有12天的时间,但由于安排科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切合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志愿者们用广博的知识、鲜活的事例、前沿的思想让孩子们触摸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脉动,让孩子们得以亲近清华、感受清华。二、工作经验和启示一年来,教学站一直紧密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培训,共享清华优质资源。清华教育扶贫项目的开展,是地方组织部门、党校与清华大学联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创新模式,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好事,通过近一年的工作,我站在积累经验和培训上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教学站的健康稳步发展,在全县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为我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高质的学习的平台,以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县教育培训工作开辟了一条“大规模、可持续、见实效”的“绿色通道” ,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教学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得益于我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师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促使教学站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一)保障有力,工作有序一是抓组织保障。县委对“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长丰教学站”工作领导小组在人员出现变动后进行了及时调整,并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教学站工作,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我站积极向县分管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争取领导重视,自我加压,以镌而不舍的作风推进全面工作。县领导高度重视关心教学站的建设和发展,主要领导曾多次来我站现场办公,检查、指导、过问教学站的工作,协调组织各相关部门支持清华远程教育扶贫工作,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措施帮助教学站解决建设、工作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保证了教学站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抓人员保障。为更好的运作教学站,在全县有效开展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我校一位副校长分管清华远程教育工作,一位校委委员协助分管,教学站建在电教室,有2位教师专职具体负责教学站日常工作,将清华教育年度培训计划报送给相关领导和科室,并落实相关计划。三是抓经费保障。校委对教学站的工作十分重视,今年继续安排专款为教学站购买教学设备,对教学站的硬件环境和资源进行优化,对教学站硬件设备和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新设备,夯实远程教育平台,保证了教学站日常的运行维护和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尽力为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四是抓技术保障。教学站充分利用清华大学赠送的设备和我校配套的设备,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了在同一网络上多种功能的共用,且信号传输质量优良,达到用小的投入实现效益的目的,保障了教学站全年优质接收远程培训课程。(二)求真务实,效果明显一是结合县情实际,围绕清华大学扶贫教育工作这个主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创我站工作崭新局面。我们一贯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全面地按照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办学,全年圆满完成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全部培训项目,使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的各项工作在我站逐一落到实处。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今年我站在实施清华教育扶贫项目工作中,我们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培训,共享清华优质资源,形成了地方组织部门、党校与清华大学联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好事,通过今年以来的工作,我站在积累经验和培训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三是服务社会,无私奉献,把清华大学的扶贫宗旨落到实处。教学站作为项目的承办单位,我们秉承清华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扶贫理念,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带着感恩的心来做,时时处处考虑如何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从培训中收益,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要使教学站的资源让更多的人受益,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教学站,走进教学站。为此教学站对每一次活动、每一次培训,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宣传。一年来,我站积极编写工作通讯10余个,报送新闻照片10张,全部被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网站采用,当地电视、政府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共采访报道8篇(期),充分反映了教学站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情况。由于我站的努力工作,使清华大学的宝贵教育资源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同时起到了实施项目、宣传项目、推广项目和宣传、扩大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作用。三、明年的工作设想1、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大学扶贫办和其他先进教学站的沟通联系,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积极争取清华大学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支持;2、在清华远程课程众多的资源中自主选择、优化课程的资源配置,遵照“有利于用”、“有利于学”的原则按需选课,遵循“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形式灵活开展按需办学培训,把清华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地的各种资源紧密结合,开展探索式、体验式、讨论式培训,丰富与完善教学特色,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3、积极争取组织、教育等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广泛动员广大干部及中小学师生积极参与培训,共享清华优质资源,争取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开展清华大学开设课程的培训;4、认真下载清华大学远程教学各期培训资料,通过制作教学光盘深入开展送课下农村、社居培训,将教育培训送到千家万户;努力维护好教学站的各种设备,保证各期培训的正常进行;5、积极探讨有效的办班模式,扩大培训班次和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更好的办学条件;6、扩大需求,积极争取清华大学的专家到我县进行领导力论坛、中小学语文教师、英语、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讲学活动及继续开展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7、我站将限度地发挥教学站的职能作用,努力探索“党校+高校+基地”的培训模式,通过借脑引智、借梯登楼,着力打造一流的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推动全县干部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努力争取把我站建成先进教学站。总之,清华远程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优势,我站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培训取得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逐步建立以远程教学站为依托,以远程培训为支撑的干部群众、教师培训新体系。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4 201X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狠抓特色产业培育,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项目实施情况201X年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总量4.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0.45亿元,信贷资金1.14亿元,产业带动建档立卡农户5.53万人。目前,完成规模种植茶叶5.3万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28公里,蓄水池63口。二、主要做法(一)立足基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办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资金、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注重培植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能力,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二是做优做实专合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三是做精做细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序流转,引导城镇小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创办家庭农场。(二)注重回引创业,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川明参、恩阳芦笋等独特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重点在建设用地、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招商企业予以充分优惠,并重奖投资额度大、销售收入高、税收入库多的有功企业。对招商落地企业,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挂联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个责任单位、一套促进机制“五个一”推进机制,全方位服务招商企业。二是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借鉴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民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针对在外成功人士特点专门制定推介项目库,积极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农,带领乡亲增收致富。三是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提升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水平,推动贫困群众创业。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出相结合,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容量,积极拓展就业空间,积极引导农民朋友积极投身巴山新居聚居点、重点镇、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广大贫困群众就地务工、家门口挣钱。 (三)强化服务保障,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设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专项基金,重点从奖励资金、项目整合、金融扶持等方面,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项目和资金扶持。二是加大项目整合。整合新农村示范县(区)、扶贫连片开发、乡村道路、小农水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特色产业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建设中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坚持用地优惠。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其所获得经营权的土地上,按照审批规划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修建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的,其占地按照农村三类建设用地或设施农用地办理相关手续。(四)创新建设机制,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产值分成”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权量化、分红、租金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同时,探索反租倒包零租金机制,对农户入股的原承包地,在不伤害已栽植苗木的前提下自收自种黄豆、花生等矮杆作物,并免收租金。二是探索产权改革推动机制。围绕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体系,规范搭建县(区)、乡、村三级交易平台、投融资担保公司和产权评估机构,颁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八权一股”证书,规模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是建立市场带动机制。按照市场法则,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思路,重点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引进培育现代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配送、专卖、会员制销售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贸对接”,支持农产品进超市、进市场。深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创新销售方式,实现农产品线下实体营销、线上网络营销、举办节庆营销、借力境外营销等相结合,增加销售额。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较弱。(二)产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我市地处盆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发,金银花、核桃、茶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经常遭受干旱、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袭击,产业基础较为脆弱。(三)市域经济总量小,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所辖县(区)均属国定和省定贫困县,市域经济总量小,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业经济和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四)产业经营水平低,现代农业体系不健全。因利益驱动,企业与农户彼此缺乏信任,产销协作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和有序流转刚刚起步,与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四、下步工作打算(一)经营集约化,在推动土地规模上求突破。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贫困山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在税收优惠、金融贷款、“四荒”开发等方面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抵押、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二)企业集团化,在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上求突破。树立集团经营理念,打破地域界限,有效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资源,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围绕“六大”特色产业,以县为单位,培育一批又发展潜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逐步改变企业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局面,努力提高效益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品牌市场化,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实力上求突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巴食巴适”区域品牌,尽快出台区域品牌管理使用办法、积极争创1-2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驰名品牌和商标,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贫困群众依靠特色农产品增收致富的路径。(四)经营标准化,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求突破。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是用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技术化。鼓励经营主体健全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生产体系。探索利益分配市场化机制,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服务者之间通过市场机制联结在一起,以追求产业整体利益,推动广大贫困群众增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总结模板5一、基本情况1.行政区划:_乡位于大方县城东北面,10个行政村,55个村民组,面积127.47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常住人口12624人,其中农业人口12520人,有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蒙古族等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486人。2.经济数据:2014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_万元,财政总收入_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_元。3.农业数据:2014年全乡农业总产值_万元,粮食总产量_吨,主要有玉米、马铃署、养牛、养猪等农业产业。4.资源数据:全乡森林覆盖率71%,有林地_亩,耕地_亩,主要有煤炭矿产资源,油杉河旅游景区资源。5.历史沿革:_乡位于大方县城东北面,地理位置为东经105°47.5′--105°57.2′,北纬27°19.1′--27°28.9′。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45公里,周边与百纳乡、大山乡、三元乡、雨冲乡和金沙县箐门乡以及百里杜鹃管理区接壤,长百线(长石至百纳)横贯乡境内,离杭瑞高速路8.5公里,距大纳路47公里。区域面长东西15.1千米,南北宽17.97千米。乡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海拔在800-2100米之间,四季特征分明,气候宜人。区域内地形高差起伏较大,许多地方成悬崖峭壁之势,河谷深切,呈山高谷深之态,以中山地形为主,境内平均海拔1475m,山地区面积占47.4%,丘陵区面积占42.7%,山间平坝区面积占9.9%。区内碳酸岩地层分布广泛,在岩溶地层区,岩溶发育强烈,形成了峰丛、漏斗、溶洞、溶蚀裂隙、洼地、落水洞和地下暗河等岩溶地貌;非岩溶地层区,山顶普遍为山原缓脊地貌,山麓坡面、坡脚及山间盆地平缓地带常存在厚度较大的残坡积物。6.扶贫情况:我乡是二类贫困乡、有10个村,其中:共有7贫困村(一类4个,二类2个,三类1个),非贫困村3个。2015年建档立卡_户贫困户,_人贫困人口,计划减贫1377人。主要发展了玉米、马铃署、养牛、养猪等扶贫产业。二、工作开展情况 2015年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市、县委主要领导联系我乡的有利时机,在市、县直各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实施“集团帮扶,整乡推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切实推进我乡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全乡减少贫困人口440户,137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末的5873元,提高到2015末年的6550元,人净增677元,增长幅度达到11.5%。1、加强领导。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四法”工作,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精准扶贫“四法”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作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任副组长,在职领导干部、乡党政办公室、乡扶贫工作站、乡财政分局,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乡党委、政府分别召开了相关会议,2014年3月13日,由党委书记主持召开了全乡各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会议,重点要求要把全乡贫困人口核实好,在核实贫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门的低保人口衔接起来,通过认真相对比较,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2015年3月17日,按照2015年3月16日县委、政府召开的精准扶贫业务培训工作会议精神,由党委书记主持再次召开全乡各村支书和村委主任会议。进一步核实全乡贫困人口,同时做好扶贫户、扶贫低保户的信息采集工作。2015年5月17日,县委、政府召开了精准扶贫“四法”暨建档立卡工作会议,为了及时贯彻会议精神,在2015年5月19日下午4点,乡党委、政府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传达5月17日召开的大方县精准扶贫“四法”暨建档立卡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并结合实际安排部署本乡工作。乡党委、政府在2015年5月20日召开了乡村干部培训会议,宣传了贫困农户档立卡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全乡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2、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根据大方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1)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在2015年5月21至2015年5月27日,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2)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在2015年5月28日至6月3日各村公示了初选贫困农户名单。(3)乡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乡按照各村上报的初选贫困农户名单,乡在2015年6月日公示了初选贫困农户名单。(4)按照市、县的通知,2015年7月28日至8月15日,_乡通过10个村核实,村级公示、乡级公示,新增了低保户和五保户为贫困户。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经统计2014年末,全乡有2014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1604户,3510人,其中:扶贫户244户,773人。扶贫低保户170户,416人。低保户706户,969人。五保户59户,60人。 3、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省委“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五个力量”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要求。二是构建“一套机制”,即十子法。探索构建“十子”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按照识别贫困农户的方法和步骤,经统计2014年末,全乡有2014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1604户,3510人,其中:扶贫户244户,773人。扶贫低保户170户,416人。低保户706户,969人。五保户59户,60人。现有县级三个单位帮扶三个村,解决农户购买肥料资金困难问题,投资6.39万元。梳辫子,建分类机制。通过分类,全乡划分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类贫困人口。其中,无劳动能力需要社会保障兜底的低保户和五保户有765户,_人,有劳动能力但需要实施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有414户,_人。结对子,建驻村机制。按照县委、政府安排,全乡县、乡、村在职班干部的按照“54321”结对帮扶要求,共计帮扶干部220人,帮扶贫困户839户,2481人。全乡10个村,已安排驻村工作组9个,帮助村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融资机制,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争取小额贴息贷款60万元,解决村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解决村民的资金困难问题,为村民多找票子想办法。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为了全乡10个村各项工作,近几年,_乡选派了三名乡级干部到村担任村支书或是村副支书,三位干部都很好地发挥了选派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三是突出“一个抓手”,即抓手法。围绕目标具体、措施具体、进度具体、责任具体“四个具体”,制定一个总的“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分别针对六块工作制定了单项实施方案,形成了1个总的“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带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实施方案,全乡共计帮扶干部220人,帮扶贫困户839户,2481人。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实施方案,全乡计划实施养鹅_只,项目覆盖8个村,778户,现正在询价采购。计划种植石榴800亩,项目投资40万元,现正在组织宣传发动。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施方案,计划举行雨露计划三位一体增培训100人,投资1万元。现已争取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补助对象3人,补助资金每人_元。金秋助学补助对象5人,补助资金每人1500元。完成黔深雨露直通车任务4人。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实施方案,全乡完成实施60户,投资91.5万元,在10月底全部实施结束。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实施方案,乡计划实施生态移民1000人,报告已上报。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实施方案,完成实施通村公路硬化4.7公里,投资235万元。完成实施一事一议通组公路硬化3.1公里,投资155.81万元。完成“四具体”工作方案7个子方案的“1+7”工作方案。四是实现“一个突破” ,即产业链法。要在产业链上发展,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上突破。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链动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核心要素和科技、教育培训、融资、特色品牌4个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产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民尤其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4、做好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的工作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贫困人口的情况,做好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的分解工作,做好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的计划,有目的性帮扶贫困农户。按照县委、政府分解的任务,_乡2015年完成减少贫困人口_人。5、项目实施情况2015年实施好历年未实施结束的财政扶贫项目,重点实施2014年至2015年项目。2015年实施项目总计10个,总投资_万元。三、下一步工作打算要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要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着眼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实施好当前的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做到项目到村到户,资金到村到户,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