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48 KB
  • 2021-05-17 发布

【中学科二】2019下教资笔试最后三套卷(一)参考答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下教资笔试最后三套卷(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解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的、规范的教育学的 诞生。故本题选A项。 2.C【解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 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 谐的教育。故本题选C项。 3.A【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的、教育领导权、受教 育者权利和程度,结合题干,本题选择A项。 4.D【解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按照年龄施教,防止搞“一刀切”“一锅 煮”,故本题选D项。 5.C【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指标和规格要求。由于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 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故本题选C 项。 6.C【解析】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 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故本题选C项。 7.C【解析】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 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以教师为开发主体的有关 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活动,对象指向学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 体。故本题选C项。 8.B【解析】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和直线式两种基本方 式。直线式教科书结构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 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螺旋 式教科书结构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 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题干描述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符合螺旋式特点。故本题选B项。 - 2 - 9.D【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 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无关紧要。实质教育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 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结合题干信 息,强调了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属于实质教育论。故本题选D项。 10.D【解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 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使二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故本题选 D项。 11.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为人师表以及行为示范的作用,属于榜样示范法。故 本题选C项。 12.A【解析】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题干中,当增加到十个人左右,小明能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能使小明感觉到音量变化 的最小差异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故本题选A项。 13.D【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 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题干中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方便学生一下子注意 到红色圈画的内容,属于知觉的选择性。故本题选D项。 14.B【解析】B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题干中解除禁令是为了使学生抄课文抄得好些,所以是负强化。故本题选B项。 15.A【解析】韦纳将人们对自己行为成败归因主要归结为三个维度和六个因 素。①三个维度:内外归因、稳定性和可控性;②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 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部环境。联系题干,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其中努力 属于可控的、内部的、不稳定的归因因素。故正确答案为A项。 16.D【解析】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根据题 干,张文高考失败了,长期消沉属于心境状态,故本题选D项。 17.D【解析】趋避式冲突是指一个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 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题干中“既想……又害 怕……”属于趋避式冲突,故本题选D项。 18.C【解析】题干所述是辐合型认知方式的典型特征。故本题选C项。 19.D【解析】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 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 - 3 - 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 握。题干所述小明采用的策略即为组织策略中的归类策略。故本题选D项。 20.B【解析】关注情境阶段是指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 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故本题选B项。 21.C【解析】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绪耗竭(个体情 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张老 师目前的状态属于情绪耗竭。故本题选C项。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参考答案】 错误。教育的隐性功能与负向功能是不同概念。因为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教育的 非预期功能,即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计划不一致的功能;而教育的负向功能是 指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消极作用。由此可见,教育的隐 性功能有可能是积极的正向功能,也可能是消极的负向功能,二者概念不同。因此本 题表述错误。 23.【参考答案】 错误。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 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 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由此可以得知广义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 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由此可见,题干将德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 同起来,该说法是错误的。 24.【参考答案】 正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维 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考 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要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 需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 帮助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 此可见,维果斯基理论重视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学与发展之 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 4 - 25.【参考答案】 错误。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有消极影响的同时还有积极影响。思维定势又称反应 定势,它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产生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定势的作用存在两面 性:一方面,使人们能够对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做出较快的解答,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 效率;另一方面,囿于狭小范围内的这种固定性往往又会使人们的思路陷于僵局,难 以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心理定势 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因而题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参考答案】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学校科目的真正中心,不是知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第二,提倡学生“在做中学”,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 致。 第三,主张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 活动课程的优点为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了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该理论也存在缺点,即活动中心课程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 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27.【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为: (1)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是对已有间接经验的概 括。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可以促 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引导的认识。教学活动教授的课程内容是经过筛选和科学编排的,更有利 于学生接受。 - 5 - (5)认识的简捷性。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可以减少学习主体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弯路。 28.【参考答案】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这两个方面,具 体表现如下: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①强烈的刺激;②新异的刺激;③变化的刺激;④对比的刺激;⑤起指示作用的 刺激 (2)人的主观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状态;③主体的知识经验 29.【参考答案】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 (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上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 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生活体验、校风以及教师言行对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 (5)个人的主观因素 个人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人格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参考答案】 答:材料中黄老师做法值得称赞,主要遵循了以下德育原则: (1)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 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 - 6 - 案例中小东虽然非常顽皮,上课爱打瞌睡,但是他幽默、点子多,黄老师利用他身上 的优点,让他从事他擅长的工作,慢慢帮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 则。 (2)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 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本案例中黄老师针对小东的个人特 点,从他的实际情况出发,先让他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同学们面前树立新形象,慢慢 将这种信心迁移到学习中,促进了他英语水平的提高。 (3)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以表扬激励为 主,坚持正面教育,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案例中黄老师针对 小东破罐子破摔的情况,没有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正面教育。从他 幽默、点子多的优点入手,让他成为班会策划组的组长,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后,小东 慢慢转变认识,积极参与班级事物,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学习也有所进步,这都是疏 导性原则的体现。 31.【参考答案】 (1)唐老师对张强同学的处理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不足。理由如下: ①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属于惩罚的一种,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材料中唐老师想采用惩罚的方式来 降低张强上课爱说话的行为习惯。 ②唐老师对张强的处理存在不足。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 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学生 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材料中唐老师只是对张强实施了惩罚,并没有选择一种 替代反应进行强化,这样可能会导致张强以后仍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 (2)①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 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 为反应或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材料中唐老师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就 是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学习的过程。 ②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 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 表象和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在复现过程中,观察者 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 - 7 -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因此材料中,李娜同学板演完毕后,很多同学都 积极举手愿意上黑板解题。 (3)①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 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其中,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 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材料中之所以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就是因为受到了替代强 化的影响。 ②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行为,惩罚有助 于降低学生的不良行为。材料中唐老师对张强进行惩罚,对李娜进行表扬,强化了积 极行为,从而使更多同学愿意举手参与课堂解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