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72 KB
  • 2021-05-17 发布

2020年8月22日陕西省宝鸡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8月22日陕西省宝鸡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解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20个 20.4分)‎ ‎1.六保中哪个居首位?‎ ‎“六保”包括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保居民就业在首位。‎ ‎2.两不愁三保障内容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3.国家扶贫日日期 国家扶贫日为10月17日。‎ ‎4.民典法有多少编多少条?‎ 民法典共7编、1260条。‎ ‎5.能级管理体现的是什么?选项有知能善用、统筹管理、因势利导……‎ 管理的能级结构是指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至于相应的等级中。管理的能级一般包括组织各层次的岗位能级和各类型的专业能级两个方面。‎ 能级管理理论的核心要义是社会能级论,社会能级论一 般被用以分析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组织或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变动问题。社会能级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社会网络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在其中的每个组织或者个人,或高或低,都必定有一个属于其自身的网络位置,而决定一个组织或者个人在社会网络之中位置高低的根本因素,就是组织或者个人的总资源存量的多寡;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的总资源的存量越多,其社会能量就越大,其社会影响力就越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也就越高;将总资源存量相近的组织或者个人,划分为一个能级,能级越高,离网顶就越近;在一个社会能级内,存在着能量上限与能量下限,如果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的社会能量超过上限,其社会能级将发生跃迁,进入到位置更高的社会能级;反之,如果其社会能量低于下限,它将降低到一个较低的社会能级。‎ ‎6.“居安思危”反映哪种哲学道理?‎ ‎“居安思危”体现的哲学道理有: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7.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的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注:有考生说单选题有三道左右的填词题,还有题关于公文中常用的祈使语气。‎ 第二题:判断题(10个 9.6分)‎ ‎1.法律是用强制和处罚调整关系的。(错,法律对社会关 系的调整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 ‎2.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处于支配地位。(错,处于核心地位)‎ ‎3.公文中落款日期要用汉字标到日。(错,应该用阿拉伯数字)‎ 第三题:资料分析题 材料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一直未实现过脱贫的群体,或是不适应同质性的扶贫政策,或是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的能力素质等,这类群体往往就是现阶段的重点关注目标,难度较大;二是一度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或因病、或因经营不善等,此类现象极其.寻常,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持久,显得重复而又低效率。‎ 材料2: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问题1.精准扶贫的涵义是什么?(3分)‎ 解析1:精准扶贫就是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环境、条件、发展潜力,针对不同贫困对象的现状、原因和技能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贫制宜,运用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靶向施策,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一种扶贫治贫方式。其核心内容是“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解析2:精准扶贫是指结合不同贫困地区、贫困户状况等,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全过程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精细化扶贫方式,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问题2.精准扶贫反映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分)‎ 解析1: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精准扶贫从过去“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在重点区域上、重点对象上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重点策略,不是像过去那样铺天盖地、整齐划一推进。二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脱贫情况千差万别,精准扶贫贵在因地因人因贫施策,实事求是,分类指导。三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精准扶贫也必须善于用系统思维、发展观点,,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坚决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外力拉动与内力推动结合起来,把政策投入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当前贫困与长期致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扶贫成效。‎ 解析2:精准扶贫要用发展、联系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矛盾运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一是精准扶贫体现矛盾论。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的思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抓住了贫困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精准扶贫体现特殊性。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强调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精准扶贫体现整体性。运用动态思维,既通过“两不愁三保障”等方式解决群众最紧迫、最突出的现实问题,又解决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实现当下与长远整体协同。四是精准扶贫体现联系性。突出全过程解决贫困户问题,从识别、帮扶、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体现出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问题3.精准扶贫体现了哪些政府职能?(4分)‎ 解析1:一是体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民为邦本、本回邦宁。实施精准扶贫,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减少了社会不安宁因素,让民主政治得以彰显,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二是体现了发展经济的职能。通过 精准扶贫,加强宏观调整、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创业,促进了经济发展。三是体现了弘扬文化的职能。通过精准扶贫,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通过扶贫中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宣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了文化自信。四是体现了社会治理的职能。在精准扶贫中,通过加强基层“党建+”,通过企业+协会+群众,通过驻村帮扶,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五是体现了生态保护职能。精准扶贫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不仅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也让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职能得以体现。‎ 解析2:精准扶贫是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能体现,主要蕴含以下几方面政府职能:一是政府经济建设职能。精准脱贫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杠杆机制,以整体调控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二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精准脱贫要求政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实行农村综合整治等措施,体现政府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的职能。三是政府民生保障职能。通过精准脱贫实现贫困居民收入增加、社保提标扩面、医疗保障水平提升等,体现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四是政府文化发展职能。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扶智扶志结合、贫困户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等,政府通过提供文化产品、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等方式,促进贫困户文化素质提升。‎ 案例二材料1:政府开发建设项目,用政府筹资一点,集体筹资一点的方法,建起了xx个 项目,后来群众联合写信要求政府公布筹资情况,相关部门予以公开,因为没有公开筹资明细,群众纷纷表示不满。‎ 材料2:政府颁布了《保护实名举报人的相关规定》,刘某实名举报疑似贪污腐败的陈某,后经调查,事实不属实,相关部门门]也给刘某告知了处理情况,刘某后来通过网络,在网.上发布陈某腐败的谣言,最后刘某被拘留。‎ 问题一:根据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知识,请分析“群众不满意”和“刘某被拘留”的原因。(300字)‎ 解析1:“群众不满意”的原因: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从材料来看,政府一是公开不及时,项目建设情况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开;二是公开不主动,群众写信后才公开;三是公开不彻底,需要公开的信息无明细,不准确,导致群众心存疑虑而不满意。‎ ‎“刘某被拘留”的原因:按照法律规定,公民有知情权、表达权、举报权,但是权利表达也必需在法定范围内。从材料上看刘某实名举报陈某疑似贪污腐败是正当权利表达,但是经过组织调查,举报不符事实,且告之了本人。此时陈某通过网络发布陈某腐败的谣言,就涉嫌诬告陷害,所以被拘留是应当的。‎ 解析2‎ ‎:“群众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公开的筹资情况不完整不准确,没有坚持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对主动公开、公开事项等职责没有履行到位,有损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造成公众产生质疑和不满。‎ ‎“刘某被刑拘”的原因主要在于法治意识淡薄,对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认识不全、理解不正,错误运用个人举报权利和言论自由权利,侵害了其他公民个人名誉权,以虚假信息、捏造事实等诽谤侮辱他人,触犯了法律,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也应当履行享受权利时必须履行的义务。政府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在政务公开等工作中要履行应尽职责,保障公众权利,同时要注重引导公众把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形成懂法守法遵法的氛围。‎ 问题二:根据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刘某应该怎样行使公民权利?(300字)‎ 解析1:从物质决定意识来看,刘某一定要坚持以实事为依据,不能道听途说,把权力表达建议在无中生有上。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上,由于受意识的支配,刘某在思想上存在对陈某贪污的有罪推定,从而使自己产生错误判断,因此在行使权力时,一定要不要盲目主观判断,而左右自己言行;三是从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上看,公民在行使权利力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主观意识错误导致在行使自己权利中而侵犯了他人权利,导致愚人自毁。‎ 解析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人的意识既可 能正确反映物质,又可能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刘某在行使公民权利过程中,应当以客观实事为准绳,防止自身走向歧途,从而正确对待和行使自身的举报权。‎ 一是举报之前准确核实。在实名举报前,应当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收集陈某贪腐问题事实,准确核实各项举报事项,提供足以支持的证据,而非主观臆断、捕风捉影,从实事证据这个物质第一性出发,形成客观的意识反映。‎ 二是收到回信分析辨别。对相关部门给予陈某的各类腐败问题事实情况的回信材料应当进行甄别,进一步丰富事实证据,纠正自身错误判断,以免产生“陈某贪腐”的错误意识定势。‎ 三是严格依法防止侵权。不能滥用自身举报权、言论自由权利等,摒弃“陈某贪腐”这一歪曲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防止错误意识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 案例三材料1:全球190多个国家、约70亿人口,我们因何而紧密相连、为何不该一意孤行,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_________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 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 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2017年10月 18日,_________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材料2:7月21日,美方单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在72小时内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方被迫按照美方要求,于7月24日关闭了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随后,美方采取撬门的方式,从后门进入,并宣布接管驻休斯敦总领事馆。7月24日.上午10时许,中国外交部通知美方,限期72小时内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7月27日上午10时,中国外交部宣布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馆,以对美国此前要求关停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进行对等反制。‎ 问题1.用唯物辩证法中局部跟整体的关系,分析一下中 国提出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意义。5分。‎ 解析1:一是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整体起主导地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_________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放眼全局、立足整体、统筹谋划的全球思维、世界眼光,只有天下大同、美美与共才能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二是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着整体。世界是由多国组成的共同体,每个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关系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尤其是作为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在维护世界大格局中对整体的功能起关键作用。所以必须各美其美,搞好局部,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解析2:第一,人类的整体性与分布的部分性相互依赖、互为前提。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由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人所组成,离开了亚洲等各大洲,人类整体性就不复存在,推动各地区不同人的发展,就会带动全人类进步。‎ 第二,人类的整体性决定、支配、统率各地区朝着统一方向发展。国家局势的变化直接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经济发展全球化、全球变暖、世界和平等直接关系到亚洲等其他地区人类命运和未来,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人类的分布部分性影响全局的变化。每个地区的人类发展都构成了对人类整体发展的巨大影响,其政治、经 济、文化等发展直接给世界带来不同影响。这次美国单方面挑起事端将会影响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转变,这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问题2.根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有哪些困难?我国应该怎么做?‎ 解析1:困难:一是文化认同存在差异。世界大同、美美与共的文化思想在各个国家存在差异,甚至有美国等少数国家,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个人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二是地区发展水平失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实力悬殊,各国发展不平衡,导致经贸、文化等交流的不平等性,在有些国家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三是国家利益保护冲突。在世界交往中,各国均要强调和保护各国自身利益,影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甚至出现像美国害怕别人发展壮大,无故“退群”、无端制裁等破坏世界各平发展规则的现象。‎ 我国应该怎么做:一是承担大国责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上担当责任,体现中国风范。二是贡献中国智慧。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三是传递大同声音。要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全球倡导世界大同的文化思路,唱响世界一体、休戚与共的主旋律。四是扩大合作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世界交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五是办好自己事情。坚持做好两个循环,坚持独立自主,坚 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自身发展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 解析2: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性。不同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导致国家把对本国利益的单纯追求作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力,逆全球化层出不穷。二是国家实力的不均衡性。大国博弈极易造成全球多极化分裂,阻碍承担共同责任。三是社会治理的不确定性。各国政见、观点难以形成一致,缺乏权威性全球治理秩序机构和体系,难以让所有国家自觉自愿信守执行。‎ 中国应当顺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提升国际权利观,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树立共同利益观,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等战略,大力发展多边贸易、多边共建等,让命运共同体惠及全人类,从而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三是树立全球治理观,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变暖治理、地区争端治理等工作,承担大国责任,彰显大国风范,提升国际形象。‎ 第四题:综合写作题 材料1-2:今年夏天,全国多省遭暴雨袭击,发生洪涝灾害,大批城市比如北京、广州、武汉因内涝被淹,并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材料3:而每当这样的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 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神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没搞形象工程,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给中国人留下了百年以后从来不淹水的青岛。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可是一百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根据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的电子邮件,中方找到了备件齐全的小仓库。”德国力图把青岛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以显示自己有与"英法竞争的强大实力。他们邀请一批顶尖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在青岛城区兴建大量房屋建筑和海港、街道、供水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整个下水道工程由德国专家设计,中国劳工完成。设计采取了先进的雨污分流技术,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处理。管道主体为上宽下窄的蛋形,由水泥制成,下层覆以陶瓷,既便于水流通过,又不易让泥水沉积。建成的管道总长80公里,宽阔处可以跑汽车。”‎ 真相:这个绝对是网.上流传最广、最多人中招也最丧心病狂的段子之一。据介绍:“蛋形 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参照相关的历史记载,我们发现这是一则双重谣言。第一重是夸大了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系统的防涝效果。据人民网 ‎“求真”栏目,和百年前相比,如今的青岛城区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经过频繁的城市改造,留存下来的德国管道只剩2.6公里,不到全城管道的千分之一,根本无法承担一个900万人口城市的排水任务。青岛百姓和污粪相伴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通过治理,才结束。德国人留下的管道管线,有一小部分确实还在发挥余热,但真实的数据,却表明德国以前的管道只占青岛当前排水系统的3%,现在青岛排水系统的管道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 青岛不易积水的根本原因是其特殊的地形。青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下水道依势而建,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不容易形成内涝。第二重是虚构了德国人设置“存放备件的小仓库”这一情节。这一情节极具戏剧性,是谣言的核心内容,大概得益于我们对德意志民族认真负责的印象,但德制管道以水泥和瓷砖为原料,根本不需要更换零件。‎ 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 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德国为何会在青岛的荣耀中占这么大比重,还是因为某些国人太自卑了,甚至有点崇洋媚外,民众还应该正确看待,青岛排水系统的奇迹,是因为能不断学习,总结他人的经验技巧,运用自身实践,再来完善改良。只要都有这种进取心,不仅只是青岛能摆脱内涝,中国其他城市也可以。‎ 问题1.谈谈青岛市为什么没有内涝的原因。(5分 200字)‎ 解析1: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汇入大海。青岛属温带季风区,极少出现强降雨天气。二是先进的排水系统。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三是有效的应急能力。汛前,政府清理地下管网,汛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 解析2‎ ‎:①地理条件特殊,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有利于降雨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②气候水文温和,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③排水系统完备。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采用“雨污分流”模式,便于雨水排出;④政府服务到位。防汛前,政府及时彻底清理地下管网;防汛中,对防汛重点地段派人值守及时清理积水,遇到天文大潮及时在古力盖下方安装防坠网。‎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青岛无内涝是因为德国人建的管道”这种传言?(5分 200字)‎ 解析1:一是德国建网事实存在。青岛的确有德国安装的地下排水设施。二是德国品牌人为神话。德国本身确实制造业发达、技术先进,加之受由于各种宣传和喧染,德国品牌被人为神话。三是国人文化自信不足。总认为孩子是他人的好,对国内产品缺乏自信。四是媒体过度炒作喧染。一些新闻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不负责,夸大其辞。五是民间传说添油加醋。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等让人们信以为真。‎ 解析2:①民族自信不够。缺乏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自信心、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盲目推崇外国技术、产品和设计;②认同德国技术。德国率先引入“雨水分流”模式,并下大力气建立了排水系统,引发对德国制造业、产品等技术和德国民族精神的认同;③不满城市内涝。部分群众对屡屡发生的城市内涝非常不满,借传言进行表达;④网络谣言推动。网络信息芜杂,群众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有的也不愿花时间辨别,造成这一传言流传。‎ 解析3‎ ‎:一是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有些媒体没经过认真核实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波助澜者,媒体自身素养还不够,对社会良性引导的应尽责任还不够。二是公民的素养有待提高。面对传播的谣言和被神化的“故事”,公民科学判断力不够,客观理性不足,对谣言和歪曲的事实鉴别不够。三是民族自卑心理在作怪。近代史上民族发展落后悲伤的历史阴影挥之不去,面对日益强盛发展的祖国,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恢复得不够,“四个自信”坚持的不够。‎ 问题3.民众去伪存真,还要提高文化和民族自信,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以“从青岛德国下水道神话说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1000字,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论据充分。(30 分)‎ 从青岛德国下水道神话说起——文化自 信是民族复兴的脊梁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底气十足。“木有根, 故能成其高;水有源,故能纵其远;文明的力量因有源而成其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个强大底气,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滋养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站立在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国运民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古往今来,任何民族的发展与国家振兴,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织错杂,有些人就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西方的价值标准走,表现出对国家发展不自信、无底气的状态,做出丧失人格、卖国求荣的不耻行径。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气度,因为,唯有自信才能自知和知人,才能自胜和胜人,才能自觉和自强,也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擎起精神旗帜。‎ 坚定文化自信,致力文化自强。“有 魅力的文化不是静态的,自信的文化不是封闭的,只有让文化流动起来、让文明活起来,才能生生不息。”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为了文化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面对机遇,我们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主动挖掘、交流、传播中华文化魅力,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的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驱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还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流动”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原则,加强中外合人文合作交流;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国际美誉,让中华文化在碰撞交流、创新创造中铸就新的辉煌。‎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昂扬动力”。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奋发奋进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才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