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50 KB
- 2021-08-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章末总结提升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十不能”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能”
原因解释
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不能直接放入竖直的试管或其他容器中
防止试管或容器底部被打破
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
防止腐蚀滴定管
用量筒、滴定管量取液体时,不能仰视或俯视液面
防止读数有误差
使用胶头滴管时,不能将滴管插入液体中再排除滴管中的空气;胶头滴管不能倒放或平放
防止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防止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流出或腐蚀胶头
不能不检查装置气密性就进行气体制备与性质实验
防止实验过程中漏气而使实验失败
不能不对可燃性气体验纯就进行可燃性气体的点燃或加热实验
防止爆炸
进行过滤操作时,玻璃棒不能放在滤纸的单层滤纸处(而应放在三层滤纸处)
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
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处(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防止污染原试剂及污染环境
防止液体流出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液倒入容量瓶中,应该用玻璃棒引流
不能直接将pH试纸插入溶液中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防止对待测的溶液造成污染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几种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①浓H2SO4滴到皮肤上,先用水冲洗,再用布擦干
②酒精不小心洒在实验桌上,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
③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④镁带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⑤实验时不慎被玻璃划破手指,引起轻微流血时,用三氯化铁溶液涂抹止血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⑤ D.①③④
解析:①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NaHCO3溶液;②酒精着火,应立即用湿布覆盖;④2Mg+CO22MgO+C,无法灭火,应用干沙灭火。
答案:C
二、混合物分离、提纯物理方法的选择
1.若混合物属于固体与固体混合,一般考虑用过滤、结晶或升华的方法分离。
(1)过滤:一种易溶于水,一种难溶于水,用过滤法,如NaCl中混有泥沙。过滤分为常温过滤和趁热过滤两种。趁热过滤是因某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较大,趁热过滤可使溶质在滤液中大部分被保留,而不至于在冷却时因析出而损失。如用铁屑与H2SO4
制取硫酸亚铁时要趁热过滤除去铁屑等不溶性杂质。
(2)结晶:二者均易溶,但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不同,用结晶法,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除去KNO3中混有的少量NaCl。
(3)升华:杂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如碳酸钠中混有碘。
2.若混合物属于液体与液体混合,一般考虑用蒸馏、分液或萃取的方法分离。
(1)蒸馏:沸点相差较大时,用蒸馏法,如石油的分馏。
(2)分液:互不相溶时,用分液法,如苯与水的混合物的分离。
(3)萃取: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时,用萃取法,如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一种从含Br-废水中提取Br2的过程,包括过滤、氧化、正十二烷萃取及蒸馏等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相关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如下表
物理性质
Br2
CCl4
正十二烷
密度/(g·cm-3)
3.119
1.595
0.753
沸点/℃
58.76
76.8
215~217
A.用甲装置过滤时,需不断搅拌
B.用乙装置将Br-氧化为Br2
C.丙装置中用正十二烷而不用CCl4,是因为正十二烷的密度小
D.可用丁装置进行蒸馏,先收集正十二烷再收集Br2
解析: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但不能搅拌,A
错误;通入氯气利用其氧化性将Br-氧化为Br2,然后用NaOH溶液吸收剩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B正确;正十二烷的沸点与溴相差较大,萃取后更易于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C错误;根据表中信息,溴的沸点较低,所以蒸馏时先收集Br2,再收集正十二烷,D错误。
答案:B
三、实验题的答题流程
1.气密性的检查:凡是有导气管的实验装置,在放入药品之前均需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pH试纸的使用:
3.气体的检验:根据气体的性质检验气体,可选用湿润试纸或溶液,后者较复杂,如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气体。
4.离子的检验:离子的检验通常在溶液中进行,根据其性质选择试剂,再由反应现象得出结论,如Cl-的检验。
5.沉淀剂是否过量:以用BaCl2溶液沉淀Na2SO4为例说明。
(1)适用于沉淀的质量需要称量并进行有关的定量计算。
(2)适用于不需要称量沉淀的质量,只是定性说明相关的问题。
某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L-1的Cr2O,其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Fe的化合价依次为+3、+2),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步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步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主要成分除Cr(OH)3外,还有
________________。
(4)欲使1 L该废水中的Cr2O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________g FeSO4·7H2O。
解析:(1)在酸性条件下H+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确定产物,Cr2O是氧化剂,Fe2+是还原剂。(2)测定溶液pH的操作要谨记:取、蘸、滴、比、读。(3)根据流程图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三种沉淀:Fe2++2OH-===Fe(OH)2↓,Fe3++3OH-=== Fe(OH)3↓,Cr3++3OH-===Cr(OH)3↓。(4)1 L废液中n(Cr2O)=5.00×10-3 mol·L-1×1 L=5.00×10-3 mol,可知Cr0.5Fe1.5FeO4 的物质的量为2.00×10-2 mol,理论上需要m(FeSO4·7H2O)=2.5×2.00×10-2 mol×278 g·mol-1=13.9 g。
答案:(1)Cr2O+6Fe2++14H+===2Cr3++6Fe3++7H2O
(2)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Fe(OH)3、Fe(OH)2
(4)13.9
1.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到出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配制0.100 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检验NH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解析:分液时根据“下流上倒”的原理,打开活塞让下层液体全部流出,关闭活塞,上层从上口倒出,A
正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而碳酸钠受热无变化,B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转移步骤中必须用到玻璃棒,作用是引流,C正确;NH的检验方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果变蓝色,那么原物质中有NH,D错误。
答案:D
2.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ol·L-1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解析: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体积会发生变化,不再是100 mL,A错误;利用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相差较大,而NaCl变化不大,从而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纯净的KNO3,B正确;双氧水可还原酸性高锰酸钾,当溶液紫色消失证明MnO完全转化为Mn2+,C正确;溶液中若混有Na2CO3,加入CaCl2溶液会出现白色碳酸钙浑浊,D正确。
答案:A
3.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A
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
分液漏斗、烧杯
B
用pH=1的盐酸配制100 mL pH=2的盐酸
1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C
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
试管、胶头滴管
D
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制备并收集NH3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解析:乙醇与乙酸乙酯互溶,使用分液漏斗无法分离二者,A错误;用pH=1的盐酸配制100 mL pH=2的盐酸还必须使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或酸式滴定管),用于量取pH=1的浓盐酸,B错误;将少量淀粉KI溶液盛放在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溴水,通过观察溶液是否变蓝来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C正确;用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制备NH3还必须用试管作为气体的发生装置,D错误。
答案:C
4.工业炼镁排放大量废渣,其主要成分是MgCl2、KCl和少量MgO、BaCl2、FeCl3、CuCl2。利用该废渣生产硫酸镁和光卤石(KCl·MgCl2·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沉淀物
Fe(OH)3
Cu(OH)2
Mg(OH)2
pH
3.2
6.7
12.4
(1)将废渣破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节pH至7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pH的过程中,Mg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节pH时能否使用NaOH溶液?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滤渣2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废渣进行破碎,目的是增大废渣与硫酸的接触面积,提高浸出率。加入过量的硫酸后,只有BaCl2与硫酸生成了沉淀,其他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故滤渣1为BaSO4,后加入MgO和氨水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让Fe3+和Cu2+生成沉淀(表中可以看出),除去Fe3+和Cu2+,故滤渣2为Fe(OH)3、Cu(OH)2。调节pH时不能使用NaOH溶液,否则会引入Na+,后续环节无法除去。
答案:(1)增大废渣与硫酸的接触面积,提高浸出率
(2)除去Fe3+和Cu2+ MgO+2H+===Mg2++H2O
(3)不能 使用NaOH溶液会引入Na+,后续环节无法除去 (4)Fe(OH)3、Cu(OH)2
5.以重晶石(主要成分为BaSO4)为主要原料制备立德粉(ZnS和BaSO4的混合物)的工艺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焦炭需过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焙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是4CO(g)+BaSO4(s)=== BaS(s)+4CO2(g) ΔH<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下列条件可以使平衡常数增大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降温 B.加压 C.加催化剂 D.移出CO2
E.增大BaSO4的量
(3)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工业级氧化锌(含少量FeO和Fe2O3杂质)和硫酸制取硫酸锌溶液时,需先后加入H2O2溶液和碳酸锌精制,加入H2O2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碳酸锌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3+转化为红褐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流程图中看,焙烧时温度在1 000~1 200 ℃,焦炭在燃烧时放热,可以提供能量,并且增加一种反应物的量,另一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2)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要写进固态物质。平衡常数仅与温度有关。降温时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3)立德粉由ZnS和BaSO4组成,由流程图看出在反应器中加入了ZnSO4溶液,由此得出另一反应物为BaS。(4)加入碳酸锌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3+转化为红褐色沉淀,所以加入H2O2的目的是将Fe2+氧化成Fe3+。Fe3+水解显酸性,加入ZnCO3可促使Fe3+水解生成Fe(OH)3沉淀。
答案:(1)焦炭燃烧放热,提供反应所需的温度;提高重晶石的利用率
(2)K= A
(3)BaS+ZnSO4===BaSO4↓+ZnS↓
(4)2Fe2++H2O2+2H+===2Fe3++2H2O
Fe2(SO4)3+3ZnCO3+3H2O===3ZnSO4+2Fe(OH)3↓+3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