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6.50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南省鹤壁高中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二)(Word版附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鹤壁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 历史试题 ‎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48分)‎ ‎1.《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下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三省六部制度 ‎3.“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该条款出自 A.美国1787年宪法 B.《权利法案》‎ C.法国1875年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这里毛泽东强调总结本民族文化遗产是为了 A.凝聚抗日救国力量 B.宣传祖国优秀文化 C.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D.继承孙中山革命传统 ‎5.“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6.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 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律至上 B.分权制衡 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 ‎7.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密派林德绥和传教士敦士力乘“阿美士德”号船驶往中国东南沿海,搜集军事情报进行间谍活动,英国内阁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和建议拟定了侵华出兵的数字、战舰等情况。这表明 A. 英国对鸦片战争投入巨大 B.英国对鸦片战争缺乏必胜心 C.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8.‎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9.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0.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11.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美国1787年宪法起草后,又补充了十条修正案。‎1791年12月15日,附有十条修正案的宪法在13个州均获得批准。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从其内容判断,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联邦制 B.共和制 C.代议制 D.分权制 ‎13.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合用于 A.遵义会议 B.国民大革命 C.重庆谈判 D.社会主义改造 ‎14.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 ‎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5.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 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 ‎16.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7.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宣告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1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9.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 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 ‎20.唐德宗曾颁发赦书,规定“王公百官,既处荣班,宜知廉慎。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与人争利,井宜禁断。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据此可知,当时 A.坊内存在商业活动 B.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C.富商大贾势力削弱 D.市民阶层受到打压 ‎21.1934年天津直接对外贸易额为177721.1万元,相当于1931年贸易额的58%,1932年的68%,1933年的85%,贸易额总值持续下降。 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内战导致经济的下滑 B.中国商品价格失去竞争优势 C.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日本侵华破坏中国经济发展 ‎22.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 A.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B.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23.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这说明该时期 项目 数量(钱)‎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 田租(实物)+算赋和口赋(货币)‎ ‎283+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日常开支 食+衣+祭祀等仪式 ‎4918+2732+300‎ A.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 B.农民的收入不敷支出 C.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4.甲午中日战争前,洋务企业占据民族企业的主导地位,但大都处于亏损状态;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官僚阶层纷纷摆脱与洋务企业的干系,洋务企业的效益逐渐有了起色。这说明洋务运动的弊端根源在 A.生产技术 B.生产资本 C.销售市场 D.管理体制 ‎25.下面是我国1950-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其中城镇人口极慢增长的时期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挽救民族危亡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7.下表为某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统计情况(﹪)。据所学推断,该国是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苏联 ‎28.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29.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美国独立 B.“美元帝国”形成 C.罗斯福新政 D.“冷战”开始 ‎30.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31.文献上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始见于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但在陕西三原发现的贞观四年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这说明 A.曲辕犁在北方更早使用 B.文献参考必须多重印证 C.壁画比文献更具可信度 D.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3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33题15分,34题2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中的“美国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到了我国哪些政策的影响?(7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励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延又重申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12分)‎ ‎35.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 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 ‎,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 (1) 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岀“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10分)‎ ‎2022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二)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5C ‎6A 7D ‎8C ‎9A ‎10A ‎11C ‎12A ‎13A ‎14C 15D ‎16A ‎17A ‎18A 19B ‎20A ‎21C ‎22A 23B 24D 25D 26B 27D 28B 29B 30B 31B 32D ‎33.(1)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2分)‎ 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抗战极大地牵制了日军主力(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6分)‎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3分)‎ 原因:中国积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使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缓和;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4分)‎ ‎34.(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10分,每点2分)‎ ‎(2)特点: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每点2分,8分)‎ 政治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统治政策的落后性。(每点2分,4分)‎ ‎35.(1)特征:第一阶段: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寻求贸易垄断; 第二阶段: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第三阶段: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强国靠贸易致富。(每阶段1分,3分)机构:关贸总协定(2分)‎ ‎ (2)因素:两极格局瓦解;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理念被绝大多数国家认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区域经济集团化等。(每点2分,共10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