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00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 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灭商之后,在前商都地区,除了武王少弟所封的卫国外,还有周公两个儿子建立的凡国 和胙国。这表明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 否定商朝的政治制度 B. 安抚灭商的有功之臣 C. 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 D. 加强对征服地区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前商都地区,除了武王少弟……周公两个儿子……”可知西周推行分 封制的目的是利用同姓亲族加强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以稳定统治秩序。故 D 项正确。材料中 没有涉及商朝的制度问题,故 A 项错误。安抚灭商的有功之臣不是主要目的,故 B 项错误。 促进民族融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 2.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后, 他要效仿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这反映出当时 A. 齐国内政被卿大夫操纵 B. 管仲在政治上思想保守 C. 西周社会结构根本改变 D 传统文化影响政治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效仿古代帝王”“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 析出,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虽然逐渐瓦解,但宗法等传统文化仍然起着影响,最终导致齐 桓公“未能成行”,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作用,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 . - 2 - 现出管仲的思想状况,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等传统文化仍然起着影响,故 C 项排 除。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 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D 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 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 故 A 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 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4.元朝在行省与路府州县之间设置“宣慰司”。宣慰司的职务是“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 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下于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这说明了宣慰司是 A. 地方负责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 B. 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 C. 有实际权限的地方行政机构 D. 行省之下的地方监察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这说明宣慰司是有实际权 限的地方行政机构,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宣慰司有一定的实权,并非只是地方上负 责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宣慰司有宗教方面的职能;D 选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宣慰司具有监察职能。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 3 - 5.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 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 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 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 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项不选;仅 C 项 表述正确。 6.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 3100 余种,15.1 万余部,销毁书版 8 万 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 A. 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 B. 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 C. 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 D.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 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 项正确;A、B、D 三项均理解有误,与史实、常识不符,排除。 7.近代历史学者蒋廷黻在谈到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可 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材料中的“为福”是指这些条约的签订 A.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B. 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 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D. 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学者认为不平等条约的作用是双重的“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依据 所学祸端主要指加强的列强对华的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 C 选项 和 D 选项属于祸端,不符合“为福”的条件,故错误;依据所学“为福”应该指向不平等条 约客观推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推动近代化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 A 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 - 4 - 选项的表述有问题,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属于不平等地位,而非促进了友好往来,故错误。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失守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 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仍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 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表明当时 A. 清政府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B. 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 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可知当时的清政府缺乏近代意义上 的国家观念,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而不是地方权力对中央集权 的冲击,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可知不是为了适应国际外交 的需要,而是为了自保,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 C 项错误。 9.下表为 1843 年与 1858 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表明 1858 年相比 1843 年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都在下降。结合所学,1842 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条款,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选 A;材料只涉 及进口棉花和棉纺织品税率,未涉及中国本土商品的情况,无法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 5 - 排除 B;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只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C;税率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列强 商品输出的激增,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排除 D。 10.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已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000 多座。综合分析 上述现象说明 A. 地区性分工扩大 B.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 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B、C、D 项不符合 题意。故选 A。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 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 步;(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11.1943 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 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 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 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 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 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C. 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43 年太行根据地军民在春节的各项行为与民众过年习俗紧密相连, 反映了民俗中融入了革命和抗日爱国的内容,故 B 项正确。A 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民众素质 的提高,排除。C 项,材料中着重阐述春节习俗的变化,与根据地物质生活水平无关,排除。 . - 6 - D 项,根据材料可知传统节日即使在战争年代依然受重视,排除。 12.有学生在查阅日本投降资料时,找到一份报纸,(中央社东京一日路透电):日本帝国大 本营遵麦克阿瑟元帅之训令,通令国内外之各日军司令……向盟军司令无条件投降。中国方 面(东三省方面者在外)及台湾、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日军,将向蒋委员长投降。据 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盟军的援助是抗战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方面(东三省方面者在外)及台湾、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之日 军,将向蒋委员长投降。”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时间信息,无法推断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结论,排除 A 项;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排除 C 项;D 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涉及,排 除。 13.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 。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A. 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 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 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 A 项正确;材料讨 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 BD 两 项错误;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故 C 项说法错误。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 14.下面是 1840-1894 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 - 7 - 1840 年 1860 年 1894 年 土布消用棉纱量 620.9 万担 628.6 万担 612.4 万担 洋布消用棉纱量 2.5 万担 3.5 万担 143.4 万担 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A. 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 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 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D. 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中数据可以看出,洋布在中国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土布的比例越来越低, 但土布消用棉纱量一直比较稳定,说明过程比较慢,体现了自然经济解体过程比较缓慢。故 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体现的是洋布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布的 消费情况,不是生产情况,排除;D 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经济优势的丧失,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 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 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5.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 1851 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 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A. 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 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 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答案】B 【解析】 - 8 -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洪秀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 1851 年制定的《太平礼制》中体现了儒 家所提倡的等级、礼制,选项 B 正确;在 1853 年太平天国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充分体现 了洪秀全主张的平均主义,因此选项 A 排除;1851 年太平天国尚未定都,尚不能形成与清政 府对峙局面,选项 C 排除;制定政治制度不能证明洪秀全走向腐化堕落,选项 D 排除。 16.1949 年 8 月董必武在政协筹备会议上说:“‘新政协’这一名称已决定改为‘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 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由此推断,改名是为了有利于 ①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 ②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③筹建新中国 ④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这一会议改名是为了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筹建新中国做准备,故①、②、③项正确。“新政协”改 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没有涉及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内容,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排除 BCD,选 A。 17.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 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 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 A.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 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 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 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答案】A - 9 -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 一人”可知,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已有“五族共和”思想,故 A 正确;“ 辛亥革命后”,我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的是孙中山的主 张,并没有涉及民族统一的实践活动,排除 C;由于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转向 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排除 D。 18.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大,1998 年通过的此类法律文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199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故答案为 A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1954 年通过的,1982 年通过了修订的宪法,排除 B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 1984 年通过的,排除 C 项;《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是 1912 年通过的,排除 D 项。 19.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 政治上成熟的时期。主要表现有( ) ①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②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③形成了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 ④能够正确处理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项,“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指 1927 年到 1937 年时期。1922 年,中共二大召开,在会上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 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在大革命失败前就已经做到了的,不 符合题意。故①错误。②项,在 1927 年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革命路线“井冈山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②正确。③项,在 1935 年的遵义 会议后,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③正确。④项,1936 年在中 - 10 - 共的斡旋下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的序幕,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排除 ABD 项。 20.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 50 年代“一边倒”,60 年代“反两霸”,70 年 代“一条线”,80 年代后“全方位”。这体现了中国外交 A. 以联合国为中心 B.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 以非集团化为特点 D. 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外交是 50 年代‘一边倒’,60 年代‘反两霸’,70 年代‘一条线’ ,80 年代后‘全方位’”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外交政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 B 项正确;以联合国为中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特点,故 A 项排除;非集团化“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故 C 项排 除;以意识形态为指导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特点,故 D 项排除。 【点睛】“中国外交是 50 年代‘一边倒’,60 年代‘反两霸’,70 年代‘一条线’,80 年 代后‘全方位’”是关键信息。 21.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 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 这些步骤。”这表明 A. 美国霸权地位日益动摇 B. 美国对华政策根本改变 C.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攻势 D. 美国企图瓦解中苏同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 的状态”说明美国急于改变和中国关系,这说明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 A 项正确;美国试图缓和对华关系,但这不能代表其对华政策的根本改变,故 B 项错误;美苏 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是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之一,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故 C 项错误;此 - 11 - 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故 D 项错误。 22.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社会中,修辞术作为一种技艺,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出现了专门教授 修辞术的智者。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想通过掌握这门技艺来 A. 取得更多的公民权 B. 参与法庭的陪审 C. 充分发扬人文精神 D. 获得政治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公民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 演讲和辩论,这使得与之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特别受到重视,提升自己的演说和辩论能力 有助于使公民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政治影响力,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雅典公民权受出 身等因素的影响,与是否掌握修辞术无关;B 选项错误,参与法庭审判是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 ,与是否掌握修辞术无关;C 选项错误,发扬人文精神不是主要目的。故选 D 选项。 23.有学者指出:罗马法从重形式主义的市民法(共和国时期的适用于本国公民的法律)发展 到不重形式主义的万民法(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最后发展到用万民法统一了市民 法,并最终摆脱了形式主义的羁绊。这表明罗马法 A. 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 B. 根据现实的需要而不断改变 C. 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忽视了诉讼程序和审判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共和国时期的适用于本国公民的法律,后发展到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 族人”可见罗马法律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容也在变化,B 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成文法, A 选项排除;根据材料“适用于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可见罗马法不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 益,C 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诉讼程序和审判程序,D 选项排除。 24.苏格拉底案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 不合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材料主 要反映出 A. 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 B. 审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 - 12 - C. 雅典民主制是以一种精英政治 D. 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但是“公 民必须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可知,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 则。故答案为 D 项。A 项,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 项,材 料表达的主旨意思是对苏格拉底案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而不是审判苏格拉底的程 序不合法,排除;C 项,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政治,与苏格拉底案判决是否合理无直接关联 ,排除。 【点睛】论从史出——推理结论型选择题解答时,主要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 学理论水平;要根据题干中的史实,分析与结论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注意问题的转 换。根据题干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并对选项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 者否定。 25.下图是一幅讽喻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后时局的漫画。其反映的问题是 A. 英国殖民者的武力威胁 B. 南北双方矛盾异常尖锐 C. 松散的邦联体制使国家面临危机 D. 奴隶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断蛇”意味着国家是松散的邦联,根据图片中“要么联合,要么死亡”可知 各邦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而造成国家的统治危机。也体现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断蛇”的美国自身的问题,与外部的威胁 - 13 - 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南北方间的矛盾,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故排除 B 项;材 料中没有奴隶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反映出 D 项的内容,排除 D 项。 26.英国议会在 19 世纪 30 年代通过的一部法律规定:“……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选举 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且增加州郡之代表名额; 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从这一法律规定中获利最多的可能是 A. 骑士贵族 B. 工农阶层 C. 工业资产阶级 D. 金融资产阶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指的是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的民主化建设,结合所学可知,这一 时期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规定有利于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选举名额,满足工业资产阶级 的利益需求,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该规定不利于保障封建骑士贵族的利益;B 选项 错误,在这次改革中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较大的限制;D 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对人数 较多的工业资产阶级有利,不是人数较少的金融资产阶级。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7.在 1787 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 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这说 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  ) A. 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B. 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C. 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 D. 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可知,参议院的创立 者们希望参议院使立法工作变得更加严谨,发挥其“冷一冷”的作用,故选 C。材料可以体现 参议院对众议院的制约,但未涉及众议院对参议院的制约,故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材 料并未提及参议院对州权的维护,排除 B;D 项材料并未提及,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8.北京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 - 14 -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渴望 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说明雍正皇帝不愿大权独揽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体现了雍正皇帝对权力的渴望和大 权独揽及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统治者对人才的需求没有体现,① 错误,故 B 项正确。排除 ACD。 29.关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清史稿》有雍正七年、八年、十年三说。私家记载亦如之,而 雍正谕旨则谓定议于雍正四年,并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颇能自圆其说。对此 现象的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军机处创立时的政治地位较低下 B. 军机处草创时并没有很强计划性 C. 军机处之名正式出现于雍正四年 D. 军机处的创立可能在雍正朝之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官方存在有多种观点且每种观点都能引出许多相关史料, 自圆其说,这一现象说明军机处的规范化和稳定性不强,计划设立和事实运行有差距,故 B 项说法正确,军机处负责国家军事大事,政令颁发,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本题讨论的是军机 处设立的时间,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说的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 可是在雍正时期,D 项错误。 30.《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 由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纲领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革命纲领 C. 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 15 - D.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不能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就赋予其科学性,而是因为宣言 系统的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昭示了共产主义原则,排除 A;《共产党宣言》是卡 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 个纲领性文献,这是就其地位而言,并未涉及其科学性,排除 B;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 成果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排除 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 政的基本原理,所以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 D; 31.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 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 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主要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B. 根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C.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D.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 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 激化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目的,故 A 项排除;一战是俄 国十月革命的导火线,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故 D 项排除。 32.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 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 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 74%的美国人赞同“美 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B. 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 C.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D. 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答案】C - 16 - 【解析】 【详解】“占 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 一份”,说明美国国内对美国建立单极格局是不认可的,显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 阻力,C 正确;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 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 强也是材料中没有提及的观点,B 错误;不能单纯根据美国的一个民调结果就能说明美国民众 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故 D 错误。 33.《张家山汉墓竹简・市律》中记载,“诸诈人以有取,及有贩卖、贸卖而诈人,皆坐减( 贼)与盗同法。”,“诸谋盗铸钱,颇有其器具未铸者,皆黯以为城旦春。智(知)为及买 铸具者,与同罪。”据此可知 A.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市场管理依照法律执行 C. 豪强势力受到一定打击 D. 商业活动得到有效规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市律明确严惩买卖欺诈、盗窃和私人铸造钱币。即市场管 理依照法律执行。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 有涉及豪强势力问题,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市律内容,但没有涉及其成效,排除 D 项。 34.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 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 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 交通发展迅速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信用体系 出现。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可知与唐代相比,信用体 系有所发展完善,故 C 正确。材料的变化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而非交通,故 A 错。 - 17 -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 B 错。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王朝基本政策,而商品经济的发展 并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 D 错。 35.下表是民国时期(1912—1949 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依据表中读取的信息不能得出的 结论是 1912—1949 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以 1933 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前期 1912—1920 13.4% 一战后 1921—1922 —4.5% 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 8.7% 抗战时期 1937—1945 —2.45% 两党内战 1946—1949 —0.68% A.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B.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 国内外战事直接制约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战期间民族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因此不是国内外战事直接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故表格不能反映出此信息,C 符合题意;从表中可见 1912-1949 期间,民族工业生产状况有时 增长快,有时负增长,故 A 表述正确,不符题意,排除;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日本侵华战争使民族业的生产大幅下降,故 B 正确,不符题意,排除;“国民经済建设运动” 是推动了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表中有体现,D 不符合题意。 36.宋徽宗时期,大臣朱勔“田产连跨郡县,岁收租课十余万石,甲第名园,几半吴郡,皆夺 士庶而有之”。材料所述现象 - 18 -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得益于政府的土地政策 C. 导致当时土地交易频繁 D. 削弱了国家控制的土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田产连跨郡县……皆夺士庶而有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 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而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宋代推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因此 B 选项正 确。A 选项错误,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 选项错误,土地交易频繁导致土地 兼并严重,土地高度集中;D 选项错误,土地兼并的对象是民间私有土地,与国家控制的土地 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7.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 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 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 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C.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 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凡送礼物食物, 总不如白银为妙”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受到冲击,故 C 项 符合题意。A 项,题干现象不能反映清代文人有普遍的重商意识,排除。B 项,题干旨在强调 传统义利观的变化,而非社会逐利风气,排除。D 项,题干无法体现明清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排除。 38.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 般借助驰驿。19 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 A. 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B. 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 - 19 - D. 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士大夫从反对洋务到后来主动运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实际上有利 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近代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 主要地位,近代交通工具并未成为主导;C 选项错误,十九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 选项 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官员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故正确 答案为 A 选项。 39.1962 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 业担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A.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 B 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C. 意在改变土地性质 D.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出现 1959——1962 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为 了恢复农业生产,中共中央出台了“农村十六条”,A 选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实行,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 选项排除。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土地制度属于公有制 ,C 选项排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40.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 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日:‘精于道者也,非精于 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 A.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 B. 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 C.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 D. 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以战国典籍《荀子·解蔽》中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农民、商人、工匠虽分别精通农业种植、商业经营、 . - 20 - 器物制造的技巧,但是并不善于管理而有的人虽不完全精通这三种技艺,但却具有较强的管 理能力,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注重利用精于管理之道的人才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有效管理,D 项 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A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 项错误;“精于 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 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三个小题,共 40 分。其中第 41 题 14 分,第 42 题和 43 题各 13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 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 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 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 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 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 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 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 国各地设盐官 38 处,铁官 48 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 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 致此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 - 21 - 【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 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 二点即可) (3)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 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 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 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根据“ 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根据“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得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根据“土地 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得出中原文化传播的 影响;还可从封建经济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等分析总结。 (2)措施:根据“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得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根据“ 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得出设刺史监察 地方;根据“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得出在中央设立中朝;根据“在全国 各地设盐官 38 处,铁官 48 处,……直属中央政府”得出经济上盐铁官营。 (3)特征:根据“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得出血缘关系 浓厚;根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得出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 上;根据“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得出人治。 评价:可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 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等分析回答。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 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 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 1947 年 3 月 12 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 - 22 - 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 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 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 1971 年 7 月 6 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8 年 2 月 8 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 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后个别国家(注:美 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 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美国对“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 什么政策?并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 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并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 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政策:“冷战”政策。 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 原因: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2)特征: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影响:“冷战”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20 世纪 70 年 代,两国关系缓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导致两国在 合作的同时,也增加了磨擦。 【解析】 【详解】(1)政策:根据“杜鲁门总统 1947 年”得出“冷战”政策。 特征:根据“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得出以谈判为主要方式。 原因:根据“1971 年”,结合所学,可从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冲 击了两极格局分析回答。 (2)特征:根据“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得出试图建立单 极世界;根据“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得出推行强权政治。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冷战”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20 世纪 70 年代两国关系缓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导致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磨擦等分析总结。 4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 - 23 - 材料一 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 1866 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 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 200 元。1869 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 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进入 80 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 90 年代,终于 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 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 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 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 量订购面粉。荣宗敬从 1914 年至 1922 年 8 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 4 个厂,上海福新系 统发展为 8 个厂,日产面粉 8.6 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 29%。荣氏企业己稳操“面 粉大王”的桂冠。荣宗敬并不满足于“面粉大王”的称号,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 但 20 年代后荣氏企业进入艰难守业的困境,申新纺织系统的一到四厂棉纱产量下降,出现亏 损,面粉厂产量也急剧下降。 (1)据材料一,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答案】(1)特点:资金少,规模小(从小作坊发展而来);使用机器生产;技术薄弱;受 外商企业排挤,最后被外商企业吞并。 (2)实行股份制;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创办职业教育机构。 (3)辛亥革命的鼓舞;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政策,极大鼓舞了的发展实业的热 忱;抓住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输出的有利时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 本为 200 元”得出资金少,规模小;根据“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 业的重要标志”得出使用机器生产;根据“受到外商排挤,……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 吞并”得出受外商企业排挤,最后被外商企业吞并。 (2)根据“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得出实行股份制;根据“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 构”得出重视企业经营管理;根据“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 佳途径”得出创办职业教育机构。 - 24 - (3)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力东顾”得出抓住了一战期 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输出的有利时机;根据所学,还可从辛亥革 命的鼓舞、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政策、实业救国热情高涨等分析总结。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