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2.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 ‎3.公元前304年,罗马营造官弗拉维乌斯把诉讼程序和法庭术语汇编成册,公诸于众,并公布了开庭日和不开庭日。公元前300年,罗马通过瓦列里乌斯法,重申公民对包括独裁官在内的高级官员的判决有上诉公民大会的权利。罗马这些做法 A.使贵族失去了政治特权                    B.导致了直接民主的泛滥和权力的滥用 C.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                D.利于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 ‎4.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又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 ‎5.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共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6.下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 工人组织 ‎ 概况 ‎ ‎1851 ‎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 ‎1860 ‎ 英国“工会委员会” ‎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 ‎1863 ‎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 ‎1863 ‎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 ‎1864 ‎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 据此可知 A.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7.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B.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8.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9.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 时期 ‎ 外交理念 ‎ ‎20世纪50年代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 ‎20世纪70年代 ‎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 ‎20世纪80年代 ‎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 ‎20世纪90年代 ‎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 ‎21世纪初 ‎ ‎“和谐世界” ‎ ‎2012年以来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A.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C.目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10.下表为《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 ‎1960年1月至3月 ‎ ‎1975年1月至3月 ‎ ‎1985年1月至3月 ‎ 积极报道 ‎ ‎0% ‎ ‎2% ‎ ‎14% ‎ 消极报道 ‎ ‎95% ‎ ‎87% ‎ ‎24% ‎ 中性报道 ‎ ‎5% ‎ ‎11% ‎ ‎62% ‎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中美建交 ‎ ‎③两极格局的建立和瓦解直接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1.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出处 ‎ 记述 ‎ ‎《论贵粟疏》 ‎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 ‎《贡禹传》 ‎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 ‎《司马相如列传》 ‎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 ‎《张禹传》 ‎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 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2.《内务委员会关于移民和入籍的报告》指出,“‎ 在西海岸,大批招募的劳工是与众不同的人种。他们从工资中节衣缩食,然后越洋寄回家中。他们住在城镇中充斥着肮脏、污秽的最拥挤最便宜的公寓,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蔬菜)是最便宜的,无论多低工资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美国人民还是愿意让现有的他们留在这里,但前提是绝不允许再有他们新的劳工在此登陆。”这段材料表明 A.美国向西部扩张驱逐印第安人 B.制定排华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C.欧洲移民推动美国工业化进程 D.三角贸易成为新旧大陆的纽带 ‎13.18~19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指出:“如同在宇宙各个领域一样,经济领域中也存在着永恒的规律。例如供求规律、收益递减规律等。国家的功能应当减少到能够维持公共安全的最低限度上。”政府应该“维护秩序,保护财产,但决不可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与上述主张的提出相关的是①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的兴起   ②启蒙运动中主张的理性原则   ③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时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从1858年起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只需再缴纳2.5%的子口税,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它任何征课。子口税制度的出现 A.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B.表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促进列强转变了经济侵略方式 D.加速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解体 ‎15.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B.信息化时代有利社会经济的转型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16.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17.苏(俄)联在70余年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18.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 A.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 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 C.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 ‎19.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 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 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 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 ‎20.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谱牒者,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据此可知,宗规宗约 A.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 C.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21.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远比树木、石头甚至所有这些星辰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那就是人的心灵。人究竟是什么?你将会变成什么?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据此推理,苏格拉底强调 A.哲学应探索人的精神价值观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理性认识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D.哲学只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 ‎22.1346年,欧洲鼠疫大流行,教会逐渐同意尸检以查明死因。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构造》,根据解剖事实指出,天主教义里所说的帮助耶稣复活的“复活骨”不存在。1564年,重压之下的维萨里去耶路撒冷“谢罪”。这些历史现象 A.说明了宗教改革的复杂曲折            B.奠定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 C.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圣统治            D.摧毁了封建神学的创世理论 ‎23.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 C.唐王朝好勇斗狠的民风                    D.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24.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5.西方近现代某一文学流派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语言的鲜明性,其作品往往是情节怪诞、时序颠倒。下列作品属于该流派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等待戈多》 C.《格尔尼卡》 D.《人间喜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大题,共50分,第26题2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 ‎2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 ‎——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 材料二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都市发展进程加快,使都市公共卫生面临严重挑战。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安全与健康的需要,1898年成立了正式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启动了近代上海的公共卫生事业。面对租界卫生示范的刺激,华界政府在卫生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各种社团组织为维护民族大义或基于共同利益,不仅参与政府组织的卫生建设之中,而且独立开展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社团举行的清洁运动、劝止吐痰运动、健康比赛等。这些加强了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与公共意识,促进了都市社会的凝聚和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共同投入,推动了上海市政的建设和都市文明的进程。 ‎ ‎——摘编自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 ‎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日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公共卫生困境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 ‎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上海为例,指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评价。(10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公共卫生建设的意义。(4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背景。(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教育改革意义。(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次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观点明确,史实正确。)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 C ‎ B ‎ D C ‎ C ‎ B D ‎ A ‎ D ‎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C B ‎ B ‎ D ‎ A ‎ B ‎ D ‎ B ‎ B ‎ D ‎ ‎21‎ ‎22‎ ‎23‎ ‎24‎ ‎25‎ ‎ A C ‎ D ‎ A ‎ B ‎ 二、非选择题(50分,共3题)‎ ‎26.(1)表现: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流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滞后。(4分,任意2点给4分)‎ 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 公共卫生意识淡薄。(6分,任意3点给6分) ‎ (2) 特点:受西方影响;带有爱国主义情怀;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6分,每点2分)‎ 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文明进程和人们健康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4分,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给2分。) ‎ ‎(3)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巩固了新生政权;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4分,任意2点给4分)‎ ‎27.(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应对危机的需要;‎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希望革新体制;‎ ‎ 中外交流频繁,民主自由思想传播。(6分,每点2分。)‎ ‎(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力图建立国民教育;‎ 有利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确立;‎ 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8分,每点2分。)‎ ‎28.【答案】‎ 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 示例: ‎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4分,没有具体指明目录A和目录B的不同,只给1分。)‎ 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4分)‎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4分)‎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