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7.00 KB
  • 2021-08-30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3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3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日本侵华战争 ‎1.背景 ‎(1)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3)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危机,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 ‎(1)局部侵华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①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②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野蛮的军事进攻。‎ ‎(2)屠杀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 ‎(3)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 ‎(5)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6)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 ‎[教材拓展]__“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二、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②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年12月)‎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②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 ‎(2)入缅作战:1942年起,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配合盟军同日军作战。‎ ‎3.反攻阶段(抗战胜利)‎ ‎(1)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教材拓展]__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伟大的抗日战争 ‎2.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探究1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  (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  “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 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包括全国各阶级、多地域的全民族的抗战。‎ ‎(2)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民族解放战争。‎ ‎(3)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两个战场和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并存,也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征。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克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6)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是长达八年的持久性反侵略战争。‎ ‎►探究2 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 史料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史料反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史料分三个层次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人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的程序”“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分别说明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了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 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以唯物史观看待抗日战争的不朽丰碑 ‎ 材料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体现“民族自觉性”的突出表现。‎ ‎【提示】 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为核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 抗日战争为中国积累了现代化因素 ‎(1)政治民主化层面: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①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者严重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尽管南京国民政府开放的民主十分有限,但却是前所未有的。‎ ‎②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2)国家统一层面: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为国内统一奠定了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在抗战胜利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 ‎(3)经济层面 ‎①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建立起了战时体制,‎ 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沿海工业的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②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4)民族精神层面:促进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5)国家主权层面: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对台湾的主权。1942年,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并于战后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抗战中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  )‎ 年份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6年 备注 人数 ‎127 511人 ‎11 109人 ‎25 153人 ‎12 905人 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在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D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2.(2018·太原二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D [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的行为是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导致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打着“复兴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旗号,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激起人民的抗战热情,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 ‎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从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这表明(  )‎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正义战争必将获得广泛支持 C [题干未反映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共对日本战俘的再教育,与日军的厌战情绪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中共通过日本工农学校,成功将日本战俘吸收进来并使其多数参加抗战组织,体现了统一战线取得成效,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对抗战进行性质区分,故D项错误。]‎ ‎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B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故B项正确。]‎ ‎ 人民解放战争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 ‎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过程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防御 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四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最后胜利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签字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人民解放战争 ‎2.解放战争各阶段的特点 ‎►探究 民主与独裁、和平与内战的较量 史料一 漫画——重庆谈判 史料二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 史料三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主要因素。‎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近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关系的演变特征是什么?‎  (1)史料一为漫画式史料,实质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2)史料二反映美国否定中共及其军队的合法性,实质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真实目的。‎ ‎(3)史料三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战略方针,为此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抗战胜利使国共合作失去联系纽带;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倡导和平、民主;美国实行“扶蒋反共”。‎ ‎(2)从合作到对抗,再合作到再对抗的演变特征。‎ ‎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以家国情怀感悟 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的利器——土地改革 ‎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 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提示】 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全力支持”:农民参军,支援前线。‎ ‎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1)军事上,土地改革促进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粮食产量,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财力和人力基础。‎ ‎(2)政治上,巩固了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领导地位。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真诚的拥护,在一个农民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其意义无比巨大。‎ ‎(3)经济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改革让农民当家作主,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关系上,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村的社会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终于被废除,农民真正成为土地和农村的主人,农村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C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这一时期解放战争处于(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A [根据材料“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基本的作战方法”可知此时为战略防御阶段,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战略方针”可知不是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 ‎3.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 [根据材料“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可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故A项正确。]‎ ‎4.不同的政策将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下列现象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有关的是(  )‎ A.最近湘潭马家河,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延时四日,杀猪百三十余个的事 B.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五个儿子中的四个送上前线 C.后起的北半县分配得很快,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只有二十天时间 D.李顺达领导的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 B [“有率领一万五千群众向六个劣绅问罪”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故A项错误;吉林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后获得解放,实行土地改革给农民分配了土地,赢得农民对解放军的支持,与材料问题相符,故B项正确;从“如城区从暴动占领县城到田地分配完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革命,‎ 故C项错误;从互助组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抗日 战争 全国卷Ⅰ ‎2017·陕甘宁边区的抗日政策;2016·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2015·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全国卷Ⅱ ‎2018·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2015·日本经济侵华 全国卷Ⅲ ‎2016·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放 战争 全国卷Ⅰ ‎2018·解放战争时期,英、法、美等国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全国卷Ⅱ ‎2019·中国共产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20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 全国卷Ⅲ ‎2017·解放战争时期否定列强在华特权 ‎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这一知识点上,强调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在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前提下注重对爱国主义这一历史价值观的考查。‎ ‎2.从考查题型看:主要是选择题考查,偶尔有非选择题涉及。‎ ‎3.从命题特点看:高考命题以核心素养为中心,重点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中国共产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 (2019·全国卷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B [1948年10月,国共内战处于决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着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故B项正确。]‎ 练点2: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 ‎ (2017·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由“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兼顾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利于团结地主和资本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文件应该是发布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故C、D两项错误。]‎ 练点3: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的变化对比 ‎ (2017·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D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 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故C项错误。]‎ 练点4: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 (2015·全国Ⅰ卷)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做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转换思维 从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教育转型,到中共中央着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练点2‎ 时空观念 题干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指明了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 角度转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阶级、阶层 练点3‎ 计量史学 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各群众组织的概况的数字,反映了国共力量的变化 练点4‎ 历史情景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对要塞区的建设、重要城防御工程的构筑,‎ 反映了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5: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主张 ‎ (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A [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练点6: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 (2018·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A [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 练点7: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 ‎ (2017·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 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B [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可知,列强取得了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目的是维护内河航运特权,并非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练点8:国民党统治的本质特点 ‎ (2016·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D [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5‎ 能力立意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外交与清朝、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有着根本区别 练点6‎ 强化主干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建设: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减租减息,保障农民权益 练点7‎ 纵引横联 将晚清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特权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联,体现命题之巧 练点8‎ 发掘题源 ‎1943年,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凡对国民党一党专制不利的名词禁止使用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一文中说:“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会是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上述现象反映出(  )‎ A.中国各个阶层利益走向趋同 B.中共敌后抗战策略实施有效 C.举国一致抗战局面逐渐形成 D.政府全面抗战路线得以贯彻 C [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与材料的内容反映抗战深入人心不符,故排除;材料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深入人心,表明举国一致抗战局面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 ‎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 ‎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三、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六、中国共产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 依据《中国共产党史》第十三章的目录,“四”的标题应该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D.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C [由表格内容可知该章节主要讲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做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及推动全民族抗日的重要表现,符合章节主题与目录设置特点,故选C项。]‎ ‎3.(2019·泸州二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  )‎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A [A项表述与题目中“基本的游击战”“存在于民众之中”相符,故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海外力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存在于民众之中”不相符,故错误。]‎ ‎4.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  )‎ A.宣传了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 B.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 C.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D.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A [由材料内容可得出其目的是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同时瓦解伪军的斗志,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战争的结果,无法判断是否已经扭转了形势,故B项错误;这些作品鼓舞了东北抗联部队对抗战做出了贡献,但无法“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故C项错误;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没有涉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故D项错误。]‎ ‎5.(2019·海门一模)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不是渡江战役,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淮海战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故D项错误。]‎ ‎6.下图是民国三十六年颁发的《土地执照》,图中反映的“土地执照”(  )‎ A.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 B.调动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C.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D.大大巩固了新中国革命政权 C [从土地执照颁发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巩固农村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调动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颁发土地执照,赢得农民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持,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故C项正确;1947年新中国还没有诞生,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