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 MB
  • 2021-09-09 发布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案(人教版)

  • 7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卷别 频次 考点 卷Ⅰ 卷Ⅱ 卷Ⅲ 海南卷 荒漠化的防治 ‎2014·T36‎ ‎——‎ ‎——‎ ‎2016·T16~18‎ 水土流失的治理 ‎——‎ ‎2018·T9~11‎ ‎——‎ ‎——‎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8·T37‎ ‎——‎ ‎2016·T36‎ ‎——‎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2014·T7~9‎ ‎——‎ ‎——‎ ‎——‎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 ‎——‎ ‎2017·T36‎ ‎2016·T37‎ ‎——‎ 流域的综合开发 ‎——‎ ‎2016·T36‎ ‎——‎ ‎2013·T6~7‎ 区域农业发展 ‎2017·T36‎ ‎2016·T36‎ ‎2015·T36‎ ‎2016·T1~2‎ ‎2015·T2~3‎ ‎2017·T36‎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 ‎——‎ ‎2018·T3~5‎ ‎2016·T4~6‎ ‎——‎ 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认识荒漠化 ‎[知其地]‎ 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荒漠化的类型及成因也不同。因此,在分析荒漠化问题时,要依据具体区域分析其成因,结合成因针对性采取对应措施。‎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自然因素 ‎(1)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易于风蚀。‎ ‎(2)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3)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因素 ‎(1)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2)生产活动不合理:①过度放牧;②乱砍滥伐;③盲目开垦。‎ ‎ ‎ ‎[析其因]‎ ‎(三)荒漠化的危害 ‎[评其害]‎ ‎1.荒漠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 ‎3.荒漠化使生物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引发饥荒。‎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想其策]‎ 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典题例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西邻黄土高原,北靠内蒙古高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第(2)问考查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3)问是在(1)(2)问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沙丘群规模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问,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问,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答题策略]‎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分析思路 主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是由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合理,以区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最为典型。对其分析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集训冲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1.B 2.A 第1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图示护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第2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年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量/kg 粮食总 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 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一、国内热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 ‎[在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2 400多千米,南北跨度1 ‎700 km,土地国境线长4 ‎200 km。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有什么]‎ 内蒙古草原遍地是宝,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 ‎[现如何]‎ 据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现有大约52万平方千米土地存在荒漠化或荒漠化趋向,其中包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在工业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矿产开采和冶炼基地。据调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亩产鲜草由200多斤减至170多斤。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呼伦贝尔7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 ‎[怎发展]‎ ‎(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二、国外热点区域——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在哪里]‎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西濒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部与塞内加尔相望。‎ ‎[有什么]‎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储量估计达 87亿吨。铜矿2 200万吨,石膏约40亿吨,磷酸盐1.4亿吨。渔业资源丰富,储量为400万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预计储量丰富。森林总面积47 440 hm2。‎ ‎[现如何]‎ 有2/3的地区是沙漠。人口增长过快,贫困饥荒,导致荒漠化加剧。‎ ‎[怎发展]‎ 非洲绿色长城,是一项计划,即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尔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目的为防止沙漠化。这项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以解决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在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干旱地区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管理或使用,应对当地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菏泽模拟)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1~3题。‎ ‎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  )‎ A.新疆          B.海南 C.福建 D.河南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解析:1.A 2.A 3.D 第1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第2题,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第3题,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 ‎(2019·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Ⅴ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4~6题。‎ ‎4.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5.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 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 D.提高地面美观度 ‎6.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解析:4.C 5.C 6.A 第4题,山体裸露、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故需人工进行修复。第5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要考虑收集雨水,则C正确。第6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泾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六次反复。如图示意泾河与渭河位置。读图完成7~9题。‎ ‎7.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的变化 B.地形的变化 C.植被的变化 D.水量的变化 ‎8.1月份两河的清浊状况是(  )‎ A.泾清渭浊 B.泾浊渭清 C.泾渭俱清 D.泾渭俱浊 ‎9.为实现长久的“泾清渭清”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封山育林 ②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③修筑梯田 ④疏浚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7.C 8.A 9.C 第7题,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的改变,不是河流清浊变化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该地的地形是高原地形,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水土保持,反之,则水土流失严重,故植被的变化是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最主要的原因,C项正确、D项错误。第8题,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通过侵蚀黄土高原而获得大量泥沙。渭河流经冲积平原,它既侵蚀又淤积,河床淤积的泥沙可作为沙源。1月份,当地降水较少,河流水量小,侵蚀泥沙量小,故1月份两河的清浊状况是泾清渭浊,A项正确。第9题,封山育林,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故①正确;缓坡修筑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故③正确;扩大农业种植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故②错误;疏浚河道与河流流速有关,与泥沙含量无关,④错误。‎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0~11题。‎ ‎10.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0.B 11.D 第10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11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 二、非选择题 ‎12.(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如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如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若赞成,从保持水土、提高植物成活率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可根据图中的引水沟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答案:(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 ‎(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面;国家政策支持。‎ ‎(3)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讲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湿地及其生态功能 ‎1.湿地的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1)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湿地的重要作用——生态效益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是什么]‎ 湿地的功能 ‎1.物质生产:湿地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大气组分:湿地能够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湿地可以吸纳洪水;蓄水防洪。‎ ‎4.湿润气候,净化环境。‎ ‎5.净化: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排泄物。‎ ‎6.动物栖息地:湿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7.改善局地小气候。  ‎ ‎(二)湿地资源问题 ‎1.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2.案例:萎缩的洞庭湖 ‎(1)原因 ‎(2)危害: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发生航道断航现象;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为什么]‎ 湿地萎缩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 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破坏地表导致土壤侵蚀并在湿地沉积,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截流改向导致湿地来水量减少,极大地加速了湿地的萎缩过程。‎ ‎(三)湿地保护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怎么办]‎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保护是第一位的,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范产业布局,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 ‎[典题例析]‎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题规范] ‎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区域图中经纬度及题干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四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回答扎龙湿地的地貌及气候特点,是对已有知识的调动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要求回答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第(3)问要求分析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都是在分析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分析该流域的气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关键要自圆其说。‎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却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第(2)问,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第(3)问,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答题策略]‎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表土易被冲刷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上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上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集训冲关]‎ ‎(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 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 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解析:1.C 2.B 3.B 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 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如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保护区;消灭鼠害等。‎ 一、国内热点区域——神农架林区 ‎[在哪里]‎ 神农架林区(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2°15′),位于鄂西北边陲,东接保康,西邻重庆巫山,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房县、竹山。‎ ‎[有什么]‎ 神农架已探明的矿种有磷矿、铁矿、镁矿、铅锌矿、硅矿、铜矿、建筑石材等15种(不含砂石、黏土),共有各类矿床(点)53处。神农架已初步查明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3 183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6种。药用植物超过1 800多种,以“天然药园”驰名中外。神农架现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种数的57.5%。神农架蕴藏着丰富的昆虫资源,计有28目157科4 14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此外,还先后发现了30多种白化动物。‎ ‎[现如何]‎ ‎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1.3∶49.2。‎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随着盗猎盗伐和无序采伐,林区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使其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 ‎[怎发展]‎ ‎(1)森林的砍伐要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森林开发方式。‎ ‎(2)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益产业,摆脱过分依赖森林发展经济的状况。‎ ‎(3)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使公民认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与保护森林的意义,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4)加强森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5)建立保护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6)加强景区管理,控制进入景区的人数。‎ 二、国外热点区域——刚果雨林 ‎[在哪里]‎ 刚果雨林,即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它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称。‎ ‎[有什么]‎ 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27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热带雨林广布,盛产乌木、红木、灰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5种贵重木材。‎ ‎[现如何]‎ 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他们逃进森林地区,用火烧森林的办法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压力。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现在不到10%,且正在以每年3 ‎190 km2的速度减少。‎ ‎[怎发展]‎ ‎(1)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刚果热带雨林。‎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不再进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4)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避免大量流民进入雨林地区。‎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武汉模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 ‎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解析:‎ ‎1.B 2.C 3.B 第1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第2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第3题,“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则植物较多的区域氮含量较高,近海滩涂等盐分高的区域,因植物少,而总氮含量值较低;河道两侧水分条件好,植被较多,总氮含量较高,整体呈现由河道向外递减;“陆源磷”说明磷主要来自陆地,则必然是河水带来的;总磷含量应由河道向外、由陆向海递减。‎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的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银川市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如图示意银川周边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回答4~5题。‎ ‎4.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5.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4.C 5.B 第4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第5题,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如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冲积扇边缘“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高山冰雪融水 B.玛纳斯河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7.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直接反映了(  )‎ A.湿地水库群的调节作用 B.泉水流量年际变化小 C.天山冰雪融水补给稳定 D.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小 ‎8.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D.减轻土地荒漠化 解析:6.D 7.B 8.C 第6题,根据材料,图示位于新疆,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C项错误。“千泉”位于冲积扇边缘,是泉水,所以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项正确,不是高山冰雪融水或玛纳斯河水,A、B项错误。第7题,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直接反映了泉水流量年际变化小,B项正确。湿地水库群的调节作用对地表径流明显,对地下水调节不明显,A项错误。结合前面分析,天山冰雪融水补给影响小,C项错误。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大,D项错误。第8题,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C项正确。该地径流量少,调节径流,不是主要作用,且不属于对气候的影响,A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土地荒漠化不是对气候的影响,B、D项错误。‎ ‎(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如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9~11题。‎ ‎9.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内郁闭度大 ‎10.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是(  )‎ A.慢,风速较小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 C.快,太阳辐射较强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11.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 解析:9.D 10.C 11.B 第9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第10题,图示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根据“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再结合此时落叶林郁闭度较小而太阳辐射较强,可知落叶松区气温较高;同时落叶松区风速要大于常绿林区,也使融雪速度加快。第11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 二、非选择题 ‎12.(2019·陕西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南岸是藏羚羊的重要产羔地。在第四纪时期,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来,湖泊面积不断扩大。 2011年8~9月,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卓乃湖东岸发生溃决,十几亿立方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也因此由‎280 km2缩减到‎165 km2。随后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及盐湖相连并迅速扩大,湖水最终有可能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而成为长江最北源。如图为卓乃湖决堤引发的水道变化示意图。‎ ‎(1)分析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 ‎(2)推测卓乃湖湖水外泄、面积骤减给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为防止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外泄时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请提出防治措施。‎ ‎(4)有学者认为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扩大并相连成为一个大湖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卓乃湖溃决外溢的原因应主要从气候变暖、降水集中且持续时间长、冻土融化、东部土质疏松等方面分析。第(2)题,主要从影响藏羚羊的迁徙通道、草地退化以及饮用水源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从泄洪和加固交通设施角度分析。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赞同,主要从湿地面积扩大可使蒸发量增加、湿度增加以及植被增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主要从湿地面积增加导致草地被淹没、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与库赛河之间有(比降较大的)古河床(或古河床岩土疏松,易被侵蚀崩塌)。‎ ‎(2)卓乃湖湖水外泄可能淹没或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卓乃湖面积骤减可能导致湖床裸露,湖岸草地退化(沙化),食物短缺;藏羚羊饮水变得困难。‎ ‎(3)开挖加深、加宽河道引流行洪;加固跨河桥梁和路基。‎ ‎(4)赞同。理由:湖泊湿地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或生物多样性增加)(或有利于缓解当地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趋势)。‎ 或不赞同。理由:湖泊面积扩大,淹没沿岸草地;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可能导致湖水外溢,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并使清水河加宽加深,使当地地表水分急剧流失,导致气候变干,植被退化。(任答 2 点即可)‎ ‎13.(2019·普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速生桉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其特点之一是“疯长”,快速生长期可达10年,国外桉树轮伐周期一般超过8年。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引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速生桉人工林遍布于山坡,该区也建立了大规模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工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区各地却掀起了“禁桉”风潮,认为大规模种植速生桉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如图为我国桉树主要种植区分布及广西某地速生桉产业模式图。‎ ‎(1)指出我国桉树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2)大规模、高密度速生桉种植常致林下“寸草不生”,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近年来,广西多地掀起了“禁桉”风潮,但也有人反对“禁桉”,请你为反对“禁桉”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分布情况主要从分布范围、集中区域等方面分析;原因要结合气候和地形(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两方面来分析。第(2)题,主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方面植物群落本身存在竞争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不同优势植物种类也不同。第(3)题,主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于南岭及其以南地区;分布集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种植范围广。原因: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地形,宜林土地面积广;气候适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与原产地气候条件相似),适合桉树生长。(2)种植密度大,林下光照条件差;在该区域桉树是优势物种,竞争力强,其他植物种类难以成群;轮伐周期短(速生桉初期生长旺盛)、种植密度大,耗水、耗肥量大;大量施用除草剂,抑制林下灌草生长;炼山烧荒,破坏原生灌草植被。(任答四点)‎ ‎(3)理由:控制种植密度,延长轮伐周期,生态可良性发展;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可保障经济收入;相关产业基础好,林纸浆产业链完善,社会效益高。‎ 第三讲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1.田纳西河概况 发源于A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B密西西比河支流——C俄亥俄河的支流。‎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地理特征 地形 流域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季和早春常发生大范围的持续降雨 水文 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主汛期是12月到次年4月中旬 资源 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和石油资源 ‎[有什么]‎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1.流域开发自然条件的整体性分析 流域自然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在对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评价时,首先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资源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 ‎2.流域开发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影响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历史、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人类活动的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协调与否等。社会经济因素往往影响流域开发的方向。‎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早期开发:河流的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 ‎2.后果:由于长期的过度垦殖,加上滥伐森林和经常性的暴雨,导致本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农业生产条件相当恶劣。‎ ‎[为什么] ‎ ‎1.在流域开发的早期,因为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人地关系比较协调,环境条件较好。‎ ‎2.随着对流域开发的加强,特别是早期对流域的掠夺式开发,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三)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流域综合治理 ‎(1)流域治理核心:水资源的综合开发。‎ ‎(2)长远方案: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开发。‎ ‎(3)梯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提高防洪标准。‎ ‎2.流域产业发展 ‎(1)工业建设:利用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耗能工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形成相对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种植业 坡地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发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林业 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产品综合利用效益高 畜牧业 以养禽、养猪为主,发展迅速 渔业 兴建大量水库,促进渔业发展 ‎[怎么办]‎ 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典题例析]‎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3)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题规范] ‎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罗讷河流域位于欧洲西部,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径流量终年比较稳定,季节变化不大。‎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完成表格,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要求回答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主要是对题干材料的概括和归纳,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第(3)问要求回答“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中的“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是完全对立的,且第(3)问要求分析“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做到:时代不同,应对措施不同甚至相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2)问,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3)问,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答案] (1)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2)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答题策略]‎ ‎(一)流域开发的答题模板 ‎1.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总体结构 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要素,使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要素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总体分析思路如下所示:‎ ‎2.流域的开发方向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 河流中上游 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布局高耗能产业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 河流冲积平原 发展农业 ‎3.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分析思路 ‎4.答题模板 ‎(1)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 条件 常用答题用语 水量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 河流落差大 地形、地质 良好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2)河流的航运条件:‎ 条件 常用答题用语 自然条件 地形 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径流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结冰期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经 济条件 经济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人口、‎ 城市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3)河流的治理原则与措施:‎ ‎①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常用答题术语 治理方向 治理措施 上游 调洪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束水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②流域环境问题的治理原则:‎ 上游水源地 一般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湿地等生态保护为主 中游河段 以防洪为主 下游河段 一般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等为主 ‎(二)水利工程的评价思路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①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②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①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②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小,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集训冲关]‎ ‎(2019·郑州模拟)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如图1)。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如图2),这也是控制太湖南部地区灌溉与排水的关键:‎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回答1~3题。‎ ‎1.古人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原料丰富 B.竹子和木头结实耐用 C.竹子和木头质量轻,便于运输 D.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 ‎2.有关溇港灌溉与排水工作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 A.溇港南宽北窄,为获得更多水源 B.溇港南宽北窄,为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 C.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关闭 D.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关闭 ‎3.当时溇港的建设,对该流域产生的影响是(  )‎ A.旱涝灾害加剧,农业损失变大 B.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 C.空气湿度变大,降水增多 D.季风气候稳定,降水变率减小 解析:1.D 2.B 3.B 第1题,由“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可知,竹子和木头筑成的墙体的作用主要是促使水土分离。第2题,溇港南宽北窄,可加快入溇港和出溇港的水流速度,防止泥沙淤积,延长溇港的使用时间。宽窄只影响引水、排水时间长短而不影响水量多少;水闸控制着南部地区的灌溉与排水,则当太湖南部雨季时,为避免淹没田地,应开闸放水;而当该地区伏旱时,应开闸引太湖水灌溉。第3题,修建溇港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和竹子,导致森林覆盖率减小,故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变大。溇港的修建会减轻旱涝灾害;对太湖南部湿地的开发、植被破坏,会使空气湿度减小;不会影响季风气候的稳定性。‎ ‎4.(2019·贵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越崇山峻岭,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170多千米,形成了“三江并流”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景观。如图示意“三江并流”及附近地区。‎ 我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较强,贸易额不断上升,如近年来我国的冷果(亚热带、温带水果)换东盟的热果(热带水果)贸易。‎ ‎(1)简述“三江并流”地区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若在澜沧江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推测适宜大坝截流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析澜沧江梯级开发对其航运的有利影响。‎ ‎(4)分析我国与东盟“冷热果”贸易不断升温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仔细读题,关键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由题干材料可知“三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由于穿越崇山峻岭,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增大;三江并流地处高山峡谷地区,流域面积较小。第(2)题,澜沧江流域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不适合大坝截流;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所以冬季适宜大坝截流。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是对航运的“有利影响”,结合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影响分析。梯级开发的库区蓄水量大,水流变缓、水位上升,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可以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水量,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从而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有利于航行。第(4)题,“冷热果”贸易就是我国的冷果(亚热带、温带水果)换东盟的热果(热带水果)贸易;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可知,我国热带面积比重小,热带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东南亚所处纬度低,以热带为主,亚热带、温带水果产量小;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冷热果”贸易不断升温。‎ 答案:(1)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增大;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高山峡谷地区三江并流,使流域面积较小。‎ ‎(2)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 ‎(3)库区水流变缓、水位上升,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 ‎(4)我国热带面积比重小,热带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东南亚以热带为主,亚热带、温带水果产量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鲜果长距离运输成为可能;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高等。‎ ‎5.(2019·合肥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是在战国末年由秦国修建,它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引泾河水缓缓流入洛河。郑国渠对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史记·河渠书》对郑国渠记载到:“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盐碱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当地关于郑国渠的歌谣云:“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自公元前246年到公元1930年,郑国渠渠首(从泾河取水的地方)曾六次变更。如图示意郑国渠位置及历代渠首位置。‎ ‎(1)说出《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形成的气候原因。‎ ‎(2)简述郑国渠对改善渭河平原农业土壤的作用。‎ ‎(3)说明自先秦以来人们不断改变郑国渠渠首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渠成”无“凶年”,说明因修建水渠,而减少了凶年危害;则凶年是指干旱、降水少而田地收成减少的年份。干旱的气候成因可从降水少、蒸发大角度分析,而降水可从夏季风的不稳定(年际、季节变化大)角度分析。第(2)题,“填淤之水”“其泥数斗,且灌且粪”,体现了增加土壤水分、肥力的作用;“泽卤之地”“关中为沃野”,体现了改良盐碱地作用。第(3)题,图示渠首向泾河上游移动,则渠首地势不断升高。结合该地位于黄土高原而河水含沙量大,易淤积抬高渠床分析即可。‎ 答案:(1)旱灾。关中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凶年降水偏少(凶年夏季风弱,关中平原降水少);年降水量较小且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季(夏半年)蒸发量大。‎ ‎(2)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土壤水分;泾河含沙量大,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郑国渠引泾河水冲洗渭河平原的盐碱地,缓解了土壤盐渍化问题。‎ ‎(3)郑国渠渠首不断向泾河上游方向移动。因渠首附近的泾河下蚀作用,泾河水位不断降低,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郑国渠泥沙淤积,输水渠河床不断抬高,使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为使得泾河水能自流到渠内,在上游河段(高海拔河段)设置新的渠首(取水口)以便于泾河水能自流入渠。‎ 一、国内热点区域——雅鲁藏布江流域 ‎[在哪里]‎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雅鲁藏布江的南面耸立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北面为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之间为藏南谷地,谷地呈一东西走向的宽阔低缓地带,雅鲁藏布江就静静地躺在这一谷地里。与谷地的地貌相一致,雅鲁藏布江流域东西狭长,南北窄短。东西最大长度约1 ‎500 km,而南北最大宽度只有‎290 km。‎ ‎[有什么]‎ 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在中国仅次于长江。中游汇集了众多的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世界最高的通航河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 ‎[现如何]‎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困难。‎ ‎[怎发展]‎ ‎(1)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倡节约用水。‎ ‎(2)加强减灾工程系统建设,水利工程合理化。‎ ‎(3)加强科学技术管理,维护国际友好关系。‎ 二、国外热点区域——刚果河流域 ‎[在哪里]‎ 刚果河,也称为扎伊尔河,位于非洲中西部。全长约4 ‎640 km,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为非洲第二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上游卢阿拉巴河发源于扎伊尔沙巴高原,最远源在赞比亚境内,叫谦比西河。北流出博约马瀑布后始称刚果河。干流贯穿刚果盆地,呈一大弧形,两次穿过赤道后注入大西洋,流经安哥拉、赞比亚、中非、喀麦隆、刚果(布)、刚果(金)等国。‎ ‎[有什么]‎ 刚果河支流众多,河网稠密,两次穿越赤道,水量丰富的众多支流从赤道两侧相继汇入,使刚果河常年流量大而稳定,‎ 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区河流的水文特征。但是,由于赤道南北流域范围大小不同,以及支流水量多少和洪水期有异,因而刚果河的水量一年之中仍有涨落,而且上、中、下游的情况有所不同。上游流量最大的时期是9~10月,中下游一年有两次洪峰,第一次在5月,由右岸支流洪水形成;第二次在12月。‎ 刚果河中有许多种鱼,仅马莱博湖中就有230多种。河中有各式各样的爬虫类,其中以鳄鱼为最显著的种类;树林中的鸟类连同东非山区的鸟类构成非洲大陆最独特的本土品种。‎ ‎[现如何]‎ 刚果河上游地势平坦,水流和缓,宜于通航;从海拔‎270 m的金沙萨开始,至马塔迪一段,河床狭窄,两岸陡立,水流湍急,最大水深达‎150 m,落差约‎280 m,且水流变化很有规律,这对开发水电极为有利,共规划了3级大型水电站,第1级为皮奥卡水电站,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边界;第2级大英加和第3级马塔迪都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肇庆检测)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因黄河贯穿,早在两千多年前,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银川平原灌溉农田,发展农业。1958年8月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银川平原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如图为银川平原古灌区渠系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引水渠中,海拔最高的是(  ) ‎ A.唐徕渠        B.惠农渠 C.汉延渠 D.秦渠 ‎2.长期维持引水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 A.大水漫灌 B.河水蒸发 C.泥沙淤积 D.河水下渗 ‎3.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银川平原的直接影响是(  )‎ A.扩大灌溉面积 B.缓解土壤盐碱化 C.增加农产品种类 D.提高通航能力 解析:1.A 2.C 3.A 第1题,该区域为银川平原,此处黄河大致自南向北流,因此该区域地势南高北低,据图可知,唐徕渠引水起点最偏南,故海拔最高。第2题,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水流减缓,泥沙易沉积,所以长期维持引水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泥沙淤积。第3题,由材料可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枢纽工程。过去灌渠引水受自然条件制约大。该工程建成后,可增加灌溉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对农业发展起重大作用。‎ ‎(2019·石家庄一模)建设中的斗门水库是一座平原型水库,位于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原昆明池遗址上,水库设计采用内外湖布局。下图示意斗门水库布局规划。据此完成4~5题。‎ ‎4.斗门水库内湖的核心功能是(  )‎ A.灌溉 B.蓄洪 C.供水 D.旅游 ‎ ‎5.斗门水库采用内外湖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水源水质安全 B.增加水库蓄水容量 C.提高水坝防洪等级 D.增加地下水源补给 解析:4.C 5.A 第4题,图示内湖连接引汉济渭南干线引水管线,还有沣东水厂,则其主要作用是供水。第5题,内湖作为供水的功能,连接着水厂,必须保证水质优良;外湖使周边来水沉淀、净化后,再注入内湖,则可以保证水源水质安全。‎ 如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D.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7.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廉价水电 ③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8.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 A.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 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 D.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 解析:6.C 7.A 8.D 第6题,我国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无结冰期。第7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河中上游地区锡、钨、铝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大量水电站且内河航运便利。第8题,本区域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量大增及浪费、水污染严重有关。‎ 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据此完成9~11题。‎ ‎9.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D.河湖众多,少泥沙 ‎10.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  )‎ 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 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 C.占用大量耕地 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11.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  )‎ A.照明 B.制冷 C.取暖 D.烹饪 解析:‎ ‎9.B 10.A 11.C 第9题,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挪威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的落差大,因此水电站的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即多为高水头电站,故B选项正确。 第10题,由于水库位置相对较高,修建水库有利于蓄水,很少引发库区移民,故A选项正确。挪威的地形、降雨量和气候差异很大,东西部差异明显,水库水位季节波动较大,故B选项错误;库区多位于山地地区,占用耕地较少,故C选项错误;水库修建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游动,影响了鱼类的活动和繁衍,不利于鱼类生存,同时库区蓄水后,水位提高淹没了部分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活动,故D选项错误。第11题,挪威所处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为取暖而耗电较多,故C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9·菏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江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流经多个高山峡谷,自然落差达1 ‎430 m,在宜都市汇入长江。清江全长约‎423 km,流域山明水秀,号称八百里清江画廊,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 ‎415 mm,并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与长江其他支流相比,清江含沙量较小。‎ 材料二 清江干流恩施以下河段分三级开发,建成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三大水利枢纽。高坝洲库区形成以养殖大型匙吻鲟为重点的规模化养殖区。如图为清江流域图。‎ ‎(1)分析与长江其他支流相比,清江含沙量较小的原因。‎ ‎(2)分析清江流域选择梯级开发的原因。‎ ‎(3)分析高坝洲水利枢纽建成后,水域环境适宜水产养殖的原因。‎ ‎(4)宜昌市政府要求在2017年6月底前,取缔清江高坝洲库区约3.4万口网箱。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分析渔民不愿意拆除网箱的原因。‎ 问题②:为顺利拆除网箱,政府部门应怎样做渔民的工作?‎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植被和河流补给等方面分析。第(2)题,先分析水能开发的条件,即流量、落差等;再分析梯级开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减少水库淹没区、减少移民数量等。第(3)题,主要从高坝洲水利枢纽的建成改变了水域面积、水流速度等方面分析。第(4)题,如果选择问题①,主要从网箱投资、渔民收入等方面分析;如果选择问题②,主要从宣传库区养殖危害、发放补贴、将养殖户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1)植被覆盖率高;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易下渗,河流中地下水补给量占比大。‎ ‎(2)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多峡谷,易建坝;梯级开发可减少水库淹没区及移民数量。(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3)高坝洲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面积较大的水库,为规模化养殖大型鱼类提供了空间;水流速度变慢,有利于网箱固定,提高了养殖的安全性;泥沙含量减少,水质优良。‎ ‎(4)问题①:网箱建设投资大;养殖是渔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和收入来源。(或问题②‎ ‎:宣传库区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政府给拆除网箱的渔民一定的补贴;对渔民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积极帮扶养殖户就业;将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13.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讷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径流调节能力,如20世纪80年代,罗讷河上游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峰流经里昂以上河段后,干流径流量在短期内从3 ‎250 m3‎/s减少到2 ‎450 m3‎/s。‎ 材料二 500多千米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 ‎(1)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环境原因。‎ ‎(2)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罗讷河水能开发时多采用“低坝、小库、多级”模式与高坝相比,你认为该流域修建低坝有哪些优势?‎ ‎(4)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 解析:第(1)题,通过罗讷河流域示意图,可知里昂以上河段沿岸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第(2)题,图示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径流补给主要是阿尔卑斯山区季节性冰雪融水,而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河口附近径流补给主要是冬季降水。第(3)题,高低坝首先在工程量、投资、修建难度有差异;其次库区大小不同而淹没面积有差异,对移民、环境等影响不同。第(4)题,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原因,主要从法国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来分析回答。‎ 答案:(1)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上游春汛原因:罗讷河里昂以上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 河口枯水期原因: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该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径流获得的补给减少,形成枯水期。‎ ‎(3)淹没土地少,移民少;建坝难度小,投资少;溃坝的风险小;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小;船只通过船闸时间短等。(4)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罗讷河整治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第四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气候 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 地形 分为三大纵列带,中部为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水源 有密西西比河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 ‎(1)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2)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知其因]‎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美国农业带的划分 ‎①乳畜带: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②小麦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③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集中、热量充足;④棉花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⑥畜牧和灌溉农业带: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地为主,气候干旱。‎ ‎2.目的: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明其理]‎ 区域农业的特征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异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①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②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③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④气候相对干旱地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⑤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为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安全,实现农业稳定发展,美国政府积极尝试和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和“处方”农业等。‎ ‎2.制定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想其法]‎ 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从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 ‎[典题例析]‎ ‎(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题规范] ‎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年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四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第(2)问要求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少的气候原因;第(3)问要求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第(4)问要求说明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的理由。前三个问题层层铺垫,为回答第(4)问做准备。因此准确掌握三江平原的地理特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第(2)问,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第(3)问,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施用的化肥少。第(4)问,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答题策略]‎ ‎(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1.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步骤如下:‎ ‎2.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和灌溉水源等方面,主要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水源、土壤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做题时要注重对材料中农作物生长习性等信息的提取。‎ 其次,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在社会经济条件中,历史、劳动力往往成为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对农业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往往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条件,在某些区域有时还起到主导作用。‎ 最后,区别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没有这种因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限制性因素往往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中存在的不利方面,如西北地区的干旱,黄淮海平原的风沙、盐碱、旱涝等都是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当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自然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某些特色农产品更是优质产品,其限制性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等。‎ ‎3.农业生产特点分析思路 农业生产特点分析是建立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产生的长久影响上的。例如,季风水田农业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地势较低的地形条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较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是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因此水稻的生产特点是单产高。‎ ‎4.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分析思路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有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方面的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沙化等;二是人类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高利润,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污染。‎ ‎5.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①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作物进行合理布局;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情况,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农民增收,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实现旱涝保丰收;②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如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等。‎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二)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1.我国的粮食问题 ‎(1)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 ‎(2)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解决途径 ‎(1)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3)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集训冲关]‎ ‎(2019·河南九校联考)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该发展模式建议有条件的乡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1~2题。‎ ‎1.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主要意义有(  )‎ A.促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 B.提高农产品产量 C.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2.下列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是(  )‎ A.黑龙江小麦种植区     B.浙江舟山渔村 C.太湖平原农耕区 D.新疆天山牧区 解析:1.A 2.C 第1题,图示该模式特点为区域专业化发展,可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不能看出提高农产品产量;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但该产业不是工业;建设特色小镇和乡村,可能会使部分大城市人口回迁,但不会使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模式适宜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推行。太湖平原农耕区位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且人口密集,适宜发展“田园综合体”。舟山渔村位于沿海,人口密度较小、土地面积小,不适宜发展;黑龙江小麦种植区和新疆天山牧区人口密度小,一般不适宜。‎ ‎3.(2019·长沙二模)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昔日是以“北大荒”闻名的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为我国有名的稻米城,大米输出量占全国的15%, 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新天府评选中成为明星,最终排名第六位。‎ 材料二 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大分布区,如图。‎ 材料三 俗话说“南稻北麦”,我国水稻的传统优势产区都在南方。但三江平原的农田现在有60%为水稻田,粮食总产量达1 500万吨,70%作为商品粮输出,商品率远比南方的水稻生产基地高。‎ ‎(1)读图说出东北地区沼泽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三江平原现在沃野千里,其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分析该区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三江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及商品率高的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可看出沼泽北部多、南部少;南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则可从气温、降水角度分析。第(2)题,土壤肥沃程度是以有机质含量为衡量标准的,要从有机质含量多角度分析,注意耕地“由沼泽改良而来” , 则分析沼泽有机质含量多的原因即可。第(3)题,注意本题有两个问题:成为水稻生产基地的原因、商品率高的原因。成为水稻生产基地,要分析满足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成为基地还要分析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商品率高,关键在于人均粮食多。‎ 答案:(1)面积由北向南减少。北部降水丰富,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渗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沼泽草甸植被有机质生产量大,气温低,分解微弱,有机质保存多;沼泽地势一般较低,淤积的有机物也较多。‎ ‎(3)沼泽被大量改良成耕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平、土肥、水足,特别是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水稻的生产条件);全球变暖的影响使水稻种植界线北移;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余粮多。‎ ‎4.(2019·南昌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蔗糖业包括甘蔗种植、甘蔗制糖等相关产业。蔗糖业曾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蔗糖业由珠江三角洲向粤西、广西等地转移。广西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引进蔗糖业,使广西成了蔗糖业的主要承接区。随着蔗糖业的转移,珠江三角洲传统甘蔗种植区大多演变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蔬菜、乳肉、禽蛋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蔗糖业生产基地。‎ ‎(1)简述广西成为珠江三角洲甘蔗种植产业主要承接区的原因。‎ ‎(2)指出引起珠江三角洲甘蔗制糖业向广西转移的主导因素并说明理由。‎ ‎(3)分析珠江三角洲传统甘蔗种植区演变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原因。‎ 解析:第(1)题,广西与珠三角气候条件相差不大。广西相对珠三角经济较落后,而在土地、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转移一般有政策支持。第(2)题,甘蔗制糖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地布局,以减少运费,增加利润。第(3)题,结合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的发展,以及两类农业特征分析即可。‎ 答案:(1)水热(气候)适宜;土地丰富(廉价);劳动力廉价;政策支持(靠近珠江三角洲)。‎ ‎(2)原料(甘蔗)。甘蔗制糖业原料运输成本高,向广西转移(靠近原料)可减少成本(提高利润)。‎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农副产品需求量增大;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高(宜就近供应,土地资源有限,引起甘蔗种植产业向外转移)。‎ 一、国内热点区域——山东寿光 ‎[在哪里]‎ 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 ‎180 km2,海岸线长‎56 km,人口108万。因盛产蔬菜而闻名。‎ ‎[有什么]‎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现如何]‎ 寿光市先后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组建了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了一处经营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在批发市场专辟了“放心菜”‎ 专营区和蔬菜电子拍卖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先后开通了寿光至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的“绿色通道”,实现了寿光蔬菜对这些城市市场的直供直销;又开通了到日本、韩国的海上“蓝色通道”,到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的“空中走廊”,使寿光蔬菜“海陆空”齐发。寿光又与连续4年被评为上市公司50强的深圳农产品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农产品流通快车。‎ 二、国外热点区域——加拿大南部农场 ‎[在哪里]‎ 加拿大的农场全部集中在加拿大的南部,尤其是与美国毗邻的4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位于北纬49°~53°之间,类似于中国黑龙江省的北部,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业区是通常所说的“大草原地区”,即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三个省。‎ ‎[有什么]‎ 土壤以肥沃的棕壤和黑土为主,保肥性状良好;冬季漫长,大部分国土在‎0 ℃‎以下,成为有利的生物防治手段,因为很多病虫害无法在寒冷的气候中生存。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3人,地广人稀;种植的历史悠久。‎ ‎[现如何]‎ 加拿大的种植业高度发达,是世界第7大粮食生产国;大型的家庭农场和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相结合;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怎发展]‎ ‎(1)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相关的机构负责实施。‎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3)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建立密切配合的各级农业科研网络。‎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郑州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      B.保温通风 C.抗旱保墒 D.排水防涝 ‎2.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 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 D.通风、透光性好 ‎ ‎3.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解析:1.C 2.D 3.D 第1题,图中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是“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2题,甲吠亩法是“上田弃亩”,主要是在地势较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即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主要是在地势较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是种在沟内,即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风、透光。第3题,甲吠亩法是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乙吠亩法是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因此,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发展这种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 油菜属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4~6 ℃,开花期的温度一般为15~19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按播种时间的差异可将油菜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两种。如图为我国2017年油菜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结合材料可知(  )‎ A.地形和水分差异导致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 B.北方油菜冬季播种,夏季收获 C.纬度差异导致甲、乙两产区分别种植冬油菜和春油菜 D.长江流域油菜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 ‎5.与丙产区相比,乙产区的优势是(  )‎ ‎①油菜总产量高 ②油菜成熟所需时间长,含油量高 ‎③低温期长,油菜病害少 ④油菜品种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华北地区没有成为我国油菜的优势产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  )‎ A.风沙灾害多,且积温偏少 B.水资源紧张,土壤盐碱化严重 C.油菜的生长时序和农事安排与小麦有冲突 D.耕地面积不足 解析:4.D 5.B 6.C 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影响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地形和水分;甲、乙两产区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种植的都是春油菜;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油菜要在春暖后才可播种,而南方冬季相对温暖,油菜可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第5题,乙产区纬度高,气温低,故油菜病害少;乙产区积温少,油菜成熟需要的时间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含油量高;乙产区的油菜总产量不及丙产区;乙产区低温期长,生长期长,油菜品种不及丙产区丰富。第6题,华北地区油菜的播种与生长时间处在该地区冬小麦的生长与收获期内,因而华北地区未成为我国油菜优势产区。‎ 读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图中各优势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优势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市场广阔 B.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C.西南优势区地势平坦、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D.西北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水源丰富 ‎8.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域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最终形成马铃薯产业集群。马铃薯产业集群有利于(  )‎ A.减少区域的能源消耗和节约水资源 B.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C.扩大总体生产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 D.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解析:7.B 8.C 第7题,东北优势区纬度高,气候凉爽,东北地区马铃薯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初时种植,此时该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华北地区(内蒙古)降水较少;西南优势区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丰沛,但是地形崎岖;西北优势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第8题,产业集群可以扩大区域总体生产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 读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9~11题。‎ ‎9.近年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减少 B.水热条件变差 C.高铁运输便利 D.生产成本提高 ‎10.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9.D 10.A 11.B 第9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地、用工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萎缩。第10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第11题,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样,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 二、非选择题 ‎12.(2019·衡水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猪养殖业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猪生长要求‎15 ℃‎以上,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占70%。近年来,受养殖利润不断提高、南方家庭散养带来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国家政策引导等影响,中国生猪养殖企业竞相北上,在东北地区兴建了规模庞大且现代化的养猪场,东北地区生猪养殖规模持续上涨。下图为2012年中国生猪省际产销流通分布示意图。‎ ‎(1)描述中国生猪省际产销流通的空间分布特征。‎ ‎(2)与南方地区相比,分析东北地区发展生猪养殖业的优势条件。‎ ‎(3)分析气候对东北地区生猪养殖的不利影响。‎ ‎(4)请你为东北地区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图示信息可明确反映流入地与流出省份。第(2)题,东北地广人稀,是主要的玉米产区;比南方气温低、生态环境更优良,因经济较落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第(3)题,材料中提及温度要求,结合东北气温特点分析即可。第(4)题,可从产业更强(规模化等)、更优(品牌与质量提升),效益更好(产业链、深加工)等角度分析。‎ 答案:(1)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城市群是生猪的主要流入地区;吉林、四川、河南、山东是生猪流出的主要省份;流向上呈现出北猪南运和西猪东运的格局。‎ ‎(2)地广人稀,土地成本低,便于大型养殖场建设;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支持;接近玉米主产区,饲料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冷凉,动物疫病发生概率低,药物使用总量少,药物成本较低;相比家庭散养,养殖场规模化饲养污染处理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环境承载力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任答其中4点即可)‎ ‎(3)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自然条件下生猪生长速度慢;气候寒冷,生产设施设备耐寒性能要求高,建设成本较高(冬季猪舍保温防寒成本费用高)。‎ ‎(4)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防疫系统的建设及生猪养殖人才的培养;进行生猪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对养猪场排泄物进行再生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生猪优势品种特色养殖,打造东北生猪品牌效应;建立生猪产业信息交流共享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政府出台鼓励、补贴政策,加强金融支持等。(任答其中4点即可)‎ ‎13.(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如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所给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大盐湖为高盐水域,适合卤虫生存;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湖水营养物质丰富。第(2)题,题目文字材料给出了本题答案,一方面,20世纪50~70年代,卤虫需低温运输,运输难度大且运费高;另一方面,当时卤虫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狭小。第(3)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产量减少、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和近海水产养殖业技术不断提高等方面分析;由“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难得出大盐湖卤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第(4)题,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取决于个人观点,注意选取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且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第五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 因素 特点 位置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交通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集 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资 源 煤炭 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埋藏较浅,煤质好,品种多 铁矿 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后期来自鹿特丹,鲁尔区离其都较近 水源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2.鲁尔区资源的开发与工业部门 鲁尔区是采矿型的工业区,其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怎么样]‎ ‎1.资源条件评价: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评价: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能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评价: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4.交通运输条件评价: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分析。‎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衰落原因 衰落表现 后果 廉价石油的竞争 煤炭开采量下降,煤矿大量关闭 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 世界范围严重的钢铁危机 钢铁企业大量关闭,传统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 单一重型工业经济结构 阻碍经济发展 技术的发展 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劳动力减少 ‎[为什么]‎ 资源型区域由于发展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优势会逐渐丧失,进而出现许多问题,并出现衰落,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主要措施 内容 调整产业结构 集中化、合理化改造煤炭、钢铁工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 引进发展新兴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如电子、汽车、旅游、金融等 调整工业布局 由原先的接近原料地为原则调整为安排在核心区的边缘地带、对传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关、停、并、转。例如:钢铁工业日益西移 拓展交通、完善布局 铁路网稠密,高速公路交织成网,内河航运发达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相继建立几十所各种专业院校、技术学院和科研机构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建立完善的回收装置和处理系统,大规模扩大绿色空间;兴建环保企业 ‎[怎么办]‎ 资源型区域的综合整治一般从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一般途径如下:‎ ‎(1)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元化。‎ ‎(2)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3)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 ‎(4)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典题例析]‎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答题规范] ‎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区域图中经纬度及“西宁”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资源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回答开发风能的优势,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2)问要求回答风电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是对题干材料的概括和归纳,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3)问要求回答风电场建设的不利区位条件。三个设问都属于常规设问方式,有利于考生准确理清答题思路,快速准确作答。‎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审清题干要求“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因此从风能比煤炭、风能比水能的突出优势角度回答。第(2)问,明确建设大型风电场需要的自然条件:一是丰富的风力资源,二是占用大量土地。结合图示可知瓜州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且有大面积的戈壁,可避免占用耕地。第(3)问,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要从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小、基础设施不足、资金不足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答题策略]‎ ‎(一)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的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利用该区域的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1.区域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评价 能源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还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优越之处。‎ ‎2.区域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评价 区域资源开发要结合区域的地理背景和发展规划,分析其存在的不利条件。‎ 例如,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煤炭外运能力不足和水资源短缺等。‎ ‎3.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的。‎ 问题 措施 传统产业衰落 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经济结构单一 鼓励新兴产业迁入,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以重化工业为主 发展第三产业 大气污染 控制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恶化 加强环境管理、美化环境 如鲁尔区和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为:‎ 鲁尔工业区 东北工业基地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  (二)太阳能、风能等电站建设的答题必备术语 角度 必备术语 能源资源 丰富 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如青藏地区、我国西北地区;风能丰富(风力大),如典例中瓜州有“世界风库”之称,风力资源丰富 土地 面积广 多荒漠、沙漠、戈壁等,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且地价较低。如典例中瓜州地区周围多戈壁、沙漠,地形平坦,地价低 市场需 求及市 场距离 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量大;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距离市场(发达地区)较远,运输成本高。如典例中瓜州位于西北地区,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需长距离输电,成本高 科技 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资金 建设成本高,资金不足,如典例中瓜州地区,风电成本高,而当地资金不足;靠近发达地区,资金充足 ‎[集训冲关]‎ ‎(2019·深圳一模)2017年6月17~23日,国家电网在青海省首次尝试以太阳能、风能及水能等清洁能源供电一周。此次尝试为国家电网首次在省级范围的清洁电力供应尝试,这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电力供应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如图示意青海省电力生产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省发展水电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①地域广,土地辽阔 ②冰川积雪广布,为河流补给水源 ③人口增长快,电力需求不断增长 ④河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 ⑤峡谷发育,多良好坝址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 ‎2.与青海省相比,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实现全部清洁能源供电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 A.电力需求量大,能源资源不足 B.人口众多,人均耗电量大 C.开发条件差,清洁能源利用率低 D.火力发电量大,消费比重高 解析:1.C 2.A 第1题,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在河流上游,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且海拔高而冰川积雪面积广,使河流流量较大;同时河流峡谷地带适宜修建水电站。第2题,青海省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电力需求量小;同时图示清洁能源占比大。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电力需求量大,而清洁能源现阶段总体占比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故主要困难是供需矛盾。‎ ‎3.(2019·岳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如图为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图1)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图2)。‎ 图1‎ 图2‎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 解析:第(1)题,材料一中提及的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都属于是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可从资源开发条件角度分析。第(2)题,材料二中提及面临的困境: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侧面说明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措施可借鉴鲁尔区知识,运用传统工业区整治措施(调整结构、发展交通和科技、美化环境等)回答即可。第(3)题,可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同时要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4.(2019·郑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图1)以戈壁沙丘为主,是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每年从这里进入龙羊峡库区的流沙达3 131万立方米。2011~2017年,塔拉滩地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地面热力平衡和地表覆盖状况,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沙丘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呈明显减缓态势。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1)评价塔拉滩建设光伏产业园的区位条件。‎ ‎(2)分析光伏产业对塔拉滩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 ‎(3)说明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的有利影响。‎ ‎(4)简述塔拉滩光伏产业和龙羊峡水电站的互补作用。‎ 解析:第(1)题,注意“评价”要从利弊两方面进行;优势体现在资源、地形、地价等方面,不足体现在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第(2)题,可从当地植被破坏原因及光伏发电影响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发电、土地利用、成本、安全角度分析。第(4)题,互补就是各自都有好处,结合材料及能源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1)优势条件: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势平坦广阔,利于光伏电站建设;戈壁广布,地价低。‎ 不利条件:风沙大,遮蔽太阳能电池板,降低发电效率;基础设施较差,建设成本高;自然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差。‎ ‎(2)太阳能电池板阻挡气流运动,减弱风沙;太阳能电池板遮挡光照,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被恢复;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利于植被保护。‎ ‎(3)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降低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羊群清理杂草,降低人工维护成本,降低火灾风险。‎ ‎(4)塔拉滩发展光伏产业,改善生态环境,降低风沙对龙羊峡库区的淤塞;龙羊峡水电在夜晚或阴雨天弥补光伏发电的不足,提高电网的供电稳定性。‎ 一、国内热点区域——辽中南工业基地 ‎[在哪里]‎ 辽中南工业基地位于渤海湾北部和黄海的西北岸,海岸线长2 ‎100 km。它包括了除朝阳市、阜新市区及阜新县以外的辽宁省域。‎ ‎[有什么]‎ 东北地区地处祖国东北边疆,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毗邻,是欧亚“大陆桥”的东端;东北地区的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体系;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近100种,占全国已探明矿种的64%,其中有57种为大、中型矿床;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5.65亿亩,木材蓄积量为32.‎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东北地区水利资源总量为2 156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20余条,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辽中南地区港口众多,海路运输便利;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公路四通八达,陆路交通方便;辽中南地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 ‎[现如何]‎ 辽中南工业基地重工业较全面,但结构老化,管理落后,大企业一般历史长,负担重,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资源丰富,但天气因素是巨大的制约因素。 存在的问题是能源与水资源的不足。‎ ‎[怎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南水北调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势。‎ 二、国外热点区域——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在哪里]‎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欧洲移民首先开发的地方,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拥有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这里,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 ‎[有什么]‎ ‎(1)丰富的煤炭、铁矿及水资源。‎ ‎(2)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 ‎(3)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4)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5)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现如何]‎ ‎(1)工业结构单一。区内拥有采煤、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重工业部门,集中在重工业,产业结构单一。‎ ‎(2)国际市场的冲击使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减少。‎ ‎(3)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 ‎(4)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 ‎(5)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 ‎[怎发展]‎ ‎(1)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 ‎(3)环境整治。‎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9·遵义调研)世界上的风电场多建在陆地上,而英国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如图是英国海上风力发电场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与英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原因不相符的是(  )‎ A.海上风能平稳      B.降低投资成本 C.岛国海岸线漫长 D.减小土地利用压力 ‎2.一般而言,海上风力大于陆地,原因是海上(  )‎ A.气压低 B.气温高 C.摩擦力小 D.气压梯度力大 ‎3.英国风电场所在海域,风力发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改变大气环流 B.改变大气降水 C.干扰海上航运 D.干扰GPS定位 解析:1.B 2.C 3.C 第1题,风能属于清洁能源,英国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吹偏西风,加上海上风能平稳,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海上风电场建设要克服海水的侵蚀等问题,投资成本高;英国为岛国,海岸线漫长,海洋空间广阔,有利于海上风电场建设;在海上发展风电可以减小土地利用压力。第2题,海洋下垫面单一;而陆地的下垫面高低起伏,加之植被分布等因素,导致风在陆地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等的情况下,风在海洋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故C项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海洋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压有时高于陆地,有时低于陆地,故A项错误;海洋和陆地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刻气温各有高低,故B项错误;海洋上的气压梯度力不一定大于陆地,故D项错误。第3题,英国在海上进行风力发电利用的是盛行西风,并没有改变大气环流,故A项错误;海上风力发电对大气降水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在海面上建设了风力发电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上航运,故C项正确;海上风力发电场对GPS定位没有影响,故D项错误。‎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 ②分散分布 ③居采油区 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 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的转型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知,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9·九江模拟)如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抽水蓄能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8.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需要调整的是(  )‎ A.封闭露天水库 B.降低发电功率 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解析:7.D 8.A 第7题,抽水蓄能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采利用;抽水蓄能设施在地下采空区,对恢复地表生态环境影响不大。故D正确。第8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借鉴该模式,应封闭露天水库,A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不需要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也不用降低发电率、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故B、C、D错误。‎ ‎(2019·石家庄一模)巴西(如图所示)光照资源丰富,近年来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但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极低,目前巴西的发电结构仍以水电为主。从最新的上网电价(电网购买发电企业电力和电量的计量价格)来看,水电约为100雷亚尔/兆瓦,风电约为200雷亚尔/兆瓦,光伏发电约为300雷亚尔/兆瓦(雷亚尔为巴西流通货币)。据此完成9~11题。‎ ‎9.巴西光照资源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国土大多处于低纬度地区 B.巴西高原海拔较高且面积广阔 C.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洁净 D.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光照强烈 ‎10.巴西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是(  )‎ A.巴西工业基础薄弱 B.水力发电供应充足 C.巴西科技发展缓慢 D.光伏发电成本较高 ‎11.推测促进巴西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大面积热带雨林被砍伐,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②巴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用电量大量增加 ‎③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干旱灾害频率增加 ‎④巴西对环境保护日趋重视,大量水电站面临拆除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9.A 10.D 11.C 第9题,巴西国土大多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终年较大,所以光照资源丰富。第10题,巴西属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发展较快;水力发电不是限制其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巴西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发展也较快;由材料可知,巴西光伏发电与水电和风电相比,成本较高,这是限制其光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第11题,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大面积热带雨林被砍伐,会使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但河流的年径流量不一定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巴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是促进其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导致干旱灾害频率增加,旱灾会严重影响水力发电,在此情况下,光伏产业得以发展;光伏产业迎合了人们保护环境的需要,但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发电结构仍以水力发电为主,不可能大量拆除水电站。‎ 二、非选择题 ‎12.(2019·泉州模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锂在电动汽车、储能、受控热核反应等领域应用广泛。自然界中锂资源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锂辉石和锂云母为主的岩石形式,含量较高,锂辉石提锂工艺成熟;另一种是以盐湖卤水为主的含锂天然水形式。‎ 甲盐湖位于智利东北某高原,海拔2 ‎300 m。盐湖中的钾、锂等离子含量高,锂资源丰富。当地某企业在湖区修建盐田,将盐湖卤水灌入盐田进行多日的日晒蒸发,产生高浓度卤水,同时还会遗留一些难以直接利用的“尾卤”,晒盐场通常会将尾卤注回到盐湖干盐壳之下,不暴露于空气中。该企业将经浓缩后的富锂卤水,运往‎240 km以外的智利第二大港口城市乙港加工成碳酸锂,再运往发达国家进一步深加工。‎ ‎(1)简析该企业在甲盐湖周边修建盐田的原因。‎ ‎(2)说明该企业晒制盐湖卤水后,将尾卤注回盐湖干盐壳之下的原因。‎ ‎(3)简述该企业将浓缩后富含锂的卤水运往乙港进行加工的理由。‎ ‎(4)目前有多家公司在当地开采富含锂的矿石,但当地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利用湖水则要接近湖泊;晒盐(锂)则要光照强,该地海拔2 ‎300 m,则光照强。第(2)题,“尾卤”‎ 对该公司来说,就是废弃物,同时也是没有利用的资源;则该处理方式一方面利于资源循环再利用,另一方面可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第(3)题,可从两地环境容量、加工的技术、劳动力条件,以及运输条件角度分析。第(4)题,可从区位条件与可持续发展内涵角度分析,注意观点与理由要一致。‎ 答案:(1)靠近盐湖,便于提取卤水;盐湖所在地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有利于晒盐(高原地区风力较大,有利于晒盐)。‎ ‎(2)经再自然化过程(与原有湖水混合,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覆盖在干盐壳之下(隔绝空气),减轻对大气的污染(避免随意排放在地表,污染大气及地表环境,破坏生态环境)。‎ ‎(3)甲地自然条件恶劣;浓缩后的卤水重量减轻,便于运输;有公路连接海港,距离较近,便于外运;港口基础设施较完善(高原的工业基础条件较差);劳动力较丰富,技术水平较高(高原劳动力缺乏);地处沿海地区,环境容量大(在高原加工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反对:高海拔地区,开采基础设施差;只开采锂矿,易造成其他矿产资源的浪费;矿石开采,开挖地表,破坏植被;固体废弃物堆积,污染环境,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耗能大,开采成本较高(初级产品出口,附加值低)。‎ 赞成:矿石锂的含量高(含锂的矿石品位较高),工艺成熟;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较高;锂应用广泛,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可带动加工、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智利目前是全球铜矿储量最丰、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位于智利北部地区的丘基卡玛塔铜矿(位置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矿,它由岩浆侵入而成。铜工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1美元与铜矿相关;智利每出口5美元商品,其中3美元是铜产品;智利经济增速如果达到5%,那么铜业的贡献率在70%……‎ ‎(1)简述丘基卡玛塔形成世界上最大露天铜矿的地质条件。‎ ‎(2)分析智利成为“铜矿之国”的有利条件。‎ ‎(3)如果智利在卡拉马建设铜矿冶炼工业,需要克服哪些不利地理条件?‎ ‎(4)你是否赞同“铜矿之国”的危机即将来临这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由岩浆侵入而成”,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描述丘基卡玛塔形成世界上最大露天铜矿的地质过程。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从资源条件、交通、政策、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智利成为“铜矿之国”的有利条件。第(3)题,注意“不利地理条件”‎ 的限定,应结合区域特征从水资源、能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环境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第(4)题,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观点与理由的统一。赞同危机即将来临,应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等角度分析。不赞同危机即将来临,可从储量大、可持续开发、延长产业链等方面论证。‎ 答案:(1)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地带,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铜矿;矿床上覆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侵蚀,使铜矿出露。‎ ‎(2)智利铜矿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大;智利西海岸有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劳动力资源丰富;国际市场广阔。‎ ‎(3)卡拉马水资源短缺;能源缺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环境污染严重;当地市场狭小。‎ ‎(4)赞同。理由:铜矿为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智利产业结构单一,对铜矿产业依赖严重。‎ 不赞同。理由:智利铜矿储量大,坚持可持续开发可解除危机;提高技术水平,延长铜矿产业链可确保铜矿持久利用。‎ 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有什么]‎ ‎  区域发展条件一般需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交通、工农业基础、历史因素、经济腹地、技术、政策、地区的开放程度、生产协作关系等)等方面考虑,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条件,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珠江三角洲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和开放政策的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使本区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现如何]‎ ‎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分类 问题 解决措施 工业化 问题 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 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怎么办]‎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典题例析]‎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如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如图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规范] ‎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图中的信息可知,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且是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浦东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在长江的入海口,交通便利,毗邻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市。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距北京、天津较近。‎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回答我国1980年的产业结构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的主要区位特点;第(2)问要求分析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第(3)问要求分析雄安新区的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以上三问都需要对题干材料进行解读,主要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分别以三大新区的成立为背景,都对区位条件进行了考查,时代感强。‎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1)问,从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从深圳区位示意图可以看出深圳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是靠近香港。第(2)问,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依托,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大。第(3)问,对比分析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天津港口都有一定距离,其所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快速交通及信息网络技术。‎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答题策略]‎ ‎(一)区域工业化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二)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合理布局 能源资源丰富区 区域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育发达地区 高新科技工业 劳动力密集区 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区 金属冶炼 天然气丰富区 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业 区际协作 发达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处于发展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业 ‎(三)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比,其发展特点方面存在异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相同点 ‎①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但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 ‎②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不同点 工业化、城 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时间长,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基本上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过程付出代价较小,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盲目流动,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与 城市化的 关系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 ‎[集训冲关]‎ ‎(2019·合肥二模)199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手机制造企业获得国家颁布的生产牌照,该地区国产手机制造业开始兴起。2006年以后,随着手机芯片技术的革新和手机生产牌照核准制度的取消,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上千家手机配套企业,手机制造业迅速壮大。201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慧手机率先在德国慕尼黑发布,我国手机品牌跻身世界高端市场。据此完成1~3题。‎ ‎1.199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国产手机制造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价低廉        B.位置优越 C.政策支持 D.劳动力丰富 ‎2.2006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手机制造业迅速壮大主要得益于当地(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完备的产业链条 C.优惠的地方政策 D.庞大的消费市场 ‎3.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慧手机率先在德国慕尼黑发布,这表明我国国产手机制造业(  )‎ ‎①重视国际市场开拓 ②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③注重高端品牌塑造 ④技术研发水平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C 2.B 3.C 第1题,由“获得国家颁布的生产牌照”“开始兴起”,可判断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手机制造业属于高端制造业,对技术要求较高,地价低廉、位置优越、劳动力丰富不是主要原因。第2题,由“上千家手机配套企业”‎ 可判断迅速壮大的关键在于产业链完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利于品牌创新,不是该地手机产业规模扩大的主因;材料中没有体现优惠的地方政策;手机消费市场包括全球,不仅仅是当地。第3题,“在德国慕尼黑发布”,体现了重视国际市场开拓,但不能体现生产规模。“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慧手机”在发达国家发布,说明注重高端品牌塑造,以及技术研发水平的提升。‎ ‎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 材料二 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 ‎(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 ‎(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解析:第(1)题,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第(3)题,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 ‎(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形成互联互通格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一、国内热点区域——江苏省 ‎[在哪里]‎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 ‎[有什么]‎ ‎(1)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2)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阔。‎ ‎(3)境内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4)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交通便捷。‎ ‎(5)经济基础好,历史上经济发达。‎ ‎(6)城市化基础好,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 ‎[现如何]‎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城镇规模扩大和具体建设项目的推进上。‎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环境问题。‎ ‎(3)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怎发展]‎ ‎(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构建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进城农民的利益。‎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 二、国外热点区域——密歇根州 ‎[在哪里]‎ 密歇根州位于美国五大湖地区,该州作为汽车工业的诞生地而闻名。由两大半岛组成,分隔两半岛的水面叫做麦基诺水道。南为下半岛,是该州的主体,面积较大。其南境西半部接印第安纳州;东半部接俄亥俄州。半岛西、北、东3方面均滨湖:西、北为密歇根湖,东北为休伦湖,东为圣克莱尔湖与圣克莱尔河,东南是伊利湖。北部为上半岛,面积比下半岛小,北临苏必利尔湖,南临密歇根湖,西南临威斯康星州,东端为圣马里斯河及苏运河。全州湖岸线长达5 ‎000 km。‎ ‎[有什么]‎ ‎(1)紧靠五大湖,水运条件便利。‎ ‎(2)区内石油、天然气、铁等资源丰富。‎ ‎(3)经济基础良好,汽车工业在底特律兴旺发达。‎ ‎(4)区内城市众多,人口密度较大。‎ ‎[现如何]‎ ‎(1)经济结构单一,以传统重工业为主。‎ ‎(2)环境污染严重。‎ ‎(3)人口外迁(特别是向南部和西部)严重。‎ ‎[怎发展]‎ ‎(1)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企业的扩张和易地办厂提供税收优惠,以各种途径向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在招工方面给予帮助。‎ ‎(2)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投巨资于生命科学的商业化,使之形成支柱产业。‎ ‎(3)改造汽车工业的老面貌,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40多年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40多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据此回答1~3题。‎ ‎1.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B.区域中心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2.40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 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③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交通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 A.便捷的交通      B.广阔的经济腹地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解析:1.A 2.B 3.B 第1题,40多年前(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工业化的影响,小城镇得到不断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惠的政策等的影响。第3题,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拥有便捷的交通、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由于南岭的阻隔,其在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该区是根据我国法律在上海划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约‎28.78 km2,用于专营境外加工与对外贸易。读图回答4~6题。‎ ‎4.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临江沿海 B.能源资源充足 C.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D.重工业基础雄厚 ‎5.上海设立我国第一个自贸区的原因有(  )‎ ‎①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特色显著 ②矿产资源丰富,工业比较发达 ③海上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 ④区位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上海建立自贸区将使上海市(  )‎ ‎①就业岗位增加 ②产业结构调整 ③人口外迁 ④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4.A 5.D 6.B 第4题,根据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保税功能特征可知,对国际贸易意义重大,所以临江沿海是最大的优势条件。第5题,上海有对外开放的外向型特征,有发达的对内、对外交通条件和经济辐射能力。第6题,建立自由贸易区可增加就业岗位,提升服务业层次,吸引相关产业集聚。相关产业集聚后,人口不会大量外迁。‎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珠三角的城镇化三十年来,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地理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优势 ‎ ‎④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是(  )‎ ‎①第一产业 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解析:7.A 8.C 第7题,珠三角地区矿产资源不丰富。第8题,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产业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019·菏泽模拟)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9~11题。‎ 时间/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 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1~2013‎ ‎1.51‎ ‎0.66‎ ‎-0.08‎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9.2001~2013年,“粤东西北”(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10.2001~2013年,“粤东西北”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 A.技术密集型行业 B.资源密集型行业 C.资金密集型行业 D.劳动密集型行业 ‎11.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解析:9.A 10.D 11.B 第9题,由材料可知2001~2013年,“粤东西北”‎ ‎,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越来越接近1,说明滞后发展趋势减缓,A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后来又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B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C错误;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D错误。第10题,从表中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可看出,“粤东西北”只有劳动密集型行业结构超前系数大于1,说明其制造业主要发展方向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第11题,由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表中可看出,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9·太原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概括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2)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经济的特色优势条件。‎ ‎(3)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解析:第(1)题,对“具有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宜居宜业宜游”等信息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从位置、交通、经济与城市化优势、科技、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题,注意三地经济、政治制度不同,协调发展有一定难度。第(4)题,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技术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角度分析。‎ 答案:(1)湾区区域高度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宜居宜业等。(任答其中3点即可)‎ ‎(2)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等。(任答其中4点即可)‎ ‎(3)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中高端产业发展等。(任答其中3点即可)‎ ‎13.(2018·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图1‎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市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 503.0‎ ‎2.4‎ ‎39.2‎ ‎58.4‎ 图2‎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倡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区参与了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第(2)题,读图1可知,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城市数量众多,已经初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表中信息显示成都和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但该城市群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3)题,读图2可知,成渝两中心城市人口过于集中,说明两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造成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第(4)题,针对成渝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升成渝两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培育中小城市,增强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合作,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答案:(1)“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