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MB
- 2021-09-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三
非选择题的六个题型模板
地理要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气温
太阳辐射
(
纬度
)
、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
①
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纬度低,气温的年变化较小,纬度高,气温的年变化较大。
②
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
③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小。
④
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
(
海拔每升高
100 m
下降约
0.6
℃
)
。
⑤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增大。
⑥
城市排放的人为热较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
降水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
①
沿海降水多,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②
锋面
(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
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⑤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对较多;
⑥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雨岛效应、人工降雨等方面
地理要素
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流量变化
降水量的变化或气温变化;流域面积的大小;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河流的流量较大;修建水利工程
(
水库
)
,下游的流量变化减小,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下游地区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小
凌汛
纬度、流向、流域气候
①
由低纬向高纬流;
②
有结冰期
(
气温在
0
℃
以下
)
,结冰时间高纬早、低纬晚,融冰时间低纬早、高纬晚
水能
流量、落差
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且水位落差大的河流水能丰富
航运价值
自然因素
(
河流的通航里程、水量大小及其变化
)
和社会经济因素
(
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和城市数量
)
①
气候:降水量大,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冬季气温在
0
℃
以上,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
②
地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水流平缓,则航运价值大。
③
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则航运价值大
地质灾害
自然原因
地形起伏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等
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
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等
人为原因
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等
干旱灾害
自然
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人为
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环境问题
成因分析
解决措施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①
地势起伏大,坡度大;
②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
如黄土高原
)
;
③
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④
植被覆盖率低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状况,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人为原因
①
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②
开矿;
③
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土壤盐碱化
自然原因
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
旱涝灾害频繁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土地沙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植被少,大风日数多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项目
成因分析
人口迁移
自然原因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
具体结合地区特点分析
)
经济原因
迁往经济发达和工资水平高的地区
社会原因
政策、战争、就业机会和婚姻家庭等
人口增长
模式转变
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等
问题
表现
措施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较低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呈负增长
城市化问题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集中供热,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及时清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大的工厂布局应远离城市
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治安环境差
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强治安管理
问题
表现
措施
传统工业区改造
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污染严重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逐渐成为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性工业区;调整工业布局,各行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
我国的粮食问题
人均粮食产量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问题
表现
措施
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②
构建大城市群;
③
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流域开发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改善环境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
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警戒线,原油进口地过于集中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节能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促进石油进口多元化,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区域合作,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