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0 KB
  • 2022-06-13 发布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新人教)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模块考试(一)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B.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的恐惧感,属于条件反射C.“抗蛇毒血清”生产原理主要是利用马的主动免疫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是注射抗原后马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故为主动免疫,“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可和蛇毒抗原结合并将其消灭,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充分激活马的体液免疫系统使产生足够的抗体。【详解】A、“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A正确;B、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才能进行,人被毒蛇咬伤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恐惧感,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据题意可知,“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是注射抗原后马产生抗体的过程,故为主动免疫,C正确;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充分激活马的体液免疫系统使产生足够的抗体,D正确。故选B。2.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但是过多注射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理盐水与邪胞内液为等渗溶液,成分差别不大B.生理盐水的pH与血浆的差距不大,过量补充不会影响pH的稳态C.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钾离子的浓度会偏低D.过量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发生改变-27-\n【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虽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A错误;B、生理盐水成分与血浆成分明显不同,过量补充会影响pH的稳态,B错误;C、生理盐水中主要含有Na+和Cl-,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钾离子的浓度会偏低,C正确;D、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不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D错误。故选C。3.北京大学李毓龙团队开发出新型可遗传编码的乙酰胆碱和多巴胺荧光探针,该探针表达的产物是荧光蛋白与神经递质受体的融合体,当相应的神经递质与上述融合体结合后发出荧光。该成果解决了如何在拥有数十亿个神经细胞、数万亿个突触连接的大脑中精确检测神经递质释放的一个难题。结合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该荧光探针是一类在体内充当信息分子的特殊物质B.该荧光探针只能用于检测大脑中神经递质的释放C.该荧光探针可以与膜蛋白结合研究膜的流动性D.乙酰胆碱与该探针的表达产物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7-\n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详解】A、荧光探针是含有荧光标记的单链DNA,不是信息分子,A错误;B、由题意分析可知,多巴胺探针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神经中枢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情况,B错误;C、该荧光探针的表达产物可以与膜蛋白结合,进而研究膜的信息交流作用,C错误;D、由题意可知,乙酰胆碱存在于内环境中,因此乙酰胆碱与该探针的表达产物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故选D。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B.可向未完成受粉的水稻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C.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合成部位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根尖。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错误;B、对于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提高未能完成正常授粉的水稻的产量,B错误;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故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正确;D、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27-\n5.如图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生理盐水湿润),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可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判断分析正确的是()A.如果用d刺激神经,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B.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部位c受损C.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D.若本结构完好,用a或d刺激,在c的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c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表明传出神经受损,A错误;B、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部位c受损或骨骼肌受损,B错误;C、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C正确;D、若本结构完好,用a刺激,在c的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c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用d刺激,在c的任何一点都不会检测到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C。6.图表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7-\nA.人体内的信号分子都是通过血液进行运输,并作用于特定的受体B.若①是肾上腺素,则靶细胞可能是肝细胞,结果是使肝糖原分解C.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因为神经调节需要经过突触,所以该调节方式比神经调节速度快【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表示某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其中①是一种信号分子,②是该信号分子的特异性受体。不同的信号分子在细胞中的受体分布的位置不同,如激素中,蛋白质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而性激素属于固醇,能够进入细胞,因此受体存在于细胞内。【详解】A、若图中的信号分子①是神经递质,它通过组织液的运输,与②受体结合,A错误;B、若①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含量,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结果是使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C、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细胞分泌,C错误;D、神经调节的速度比体液调节的速度快,D错误。故选B。7.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下列有关癌症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B.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还能够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被裂解清除C.体内产生的癌细胞将成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的对象D.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过程受到干扰,会导致癌细胞“逃逸”而不被攻击【答案】A【解析】【分析】-27-\n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2、细胞内癌变的细胞可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的识别并清除。【详解】A、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消灭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错误;B、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还能够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被裂解清除,B正确;C、体内产生的癌细胞将作为抗原成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的对象,C正确;D、癌细胞的清除是通过免疫系统的识别实现的,若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过程受到干扰,会导致癌细胞“逃逸”而不被攻击,D正确。故选A。8.某人因食用被椰毒假单孢菌产生的外毒素米酵菌酸污染的黑木耳而中毒,出现内脏器官衰竭。实验研究中,给从未接触过米酵菌酸的受试者皮下注射微量米酵菌酸后,若出现局部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此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体内含有足量的该毒素抗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局部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产生过敏反应B.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C.受试者体内已有的抗体存在于皮下组织的细胞中D.若受试者注射米酵菌酸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答案】B【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主要靠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效应T细胞作战。2、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详解】A、据题干信息,该受试者首次接触米酵菌酸,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该受试者对米酵菌酸无免疫力,而不是对米酵菌酸过敏,A错误;B、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抗原的刺激,即米酵菌酸抗体的首次产生需要米酵菌酸刺激B细胞,B正确;C、受试者体内已有的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C错误;D、若受试者接触米酵菌酸时没有对其的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机体能产生一定量的抗体,下次注射时机体可能产生足量抗体,不考虑过敏反应,机体不会再出现红肿,D错误。故选B。-27-\n9.科学家因揭秘生命的“生物钟”获得诺贝尔奖。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腺等局部生物钟,如肝脏生物钟能影响肝糖原的分解。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维持血糖平衡的肝脏生物钟失调有关B.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存在于脑干中,该结构还具有内分泌功能C.若小鼠肝脏生物钟基因被敲除,小鼠一定会出现高血糖D.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不存在于肝脏、胰腺等组织细胞中【答案】A【解析】【分析】1、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2、血糖浓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详解】A、据题干信息“肝脏生物钟能影响肝糖原的分解”可推知,若肝糖原的分解异常,则可能引发糖尿病,即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维持血糖平衡的肝脏生物钟失调有关,A正确;B、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在下丘脑,B错误;C、若小鼠肝脏细胞中的生物钟基因被敲除,则可能导致肝糖原不能正常分解,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C错误;D、主生物钟与局部生物钟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生物钟基因在肝脏、胰腺等组织的细胞中存在,只是不表达,D错误。故选A。10.-27-\n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且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摄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以提高机体的反应能力B.肾上腺素可通过突触前膜摄取,实现多次重复利用C.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反馈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D.运动时肾上腺素可使呼吸、心跳加快,是一种高能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肾上腺髓质也能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既能发挥激素的作用也能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详解】A、肾上腺素是一种应急激素,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心率加速、警觉性提高,A正确;B、据题干信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可知,肾上腺素可通过突触前膜摄取,实现多次重复利用,B正确;C、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维持肾上腺素含量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D、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D错误。故选D。11.科研工作者研究不同生根剂对某植物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浓度的生根剂作用时间越长生根效果越明显-27-\nB.图中数据显示,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C.当两种生根剂浓度相同时,ABT的生根作用更佳D.NAA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示表明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同一浓度的NAA生根剂作用时间越长,生根效果越不明显,A错误;B、图中数据显示,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均高于清水组,没有体现出两重性,B错误;C、在生根剂浓度较低情况下,两种生根剂浓度相同时,NAA的生根作用更佳,C错误;D、据图显示,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实验分析的理解与应用。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物质C.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其不易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D.施用适宜浓度的NAA可获得无子番茄,这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如生长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乙烯利。【详解】A、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因此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A正确;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有促进类的和抑制类的,B错误;-27-\nC、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不易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故作用效果较稳定,C正确;D、NAA是一种植物生长素调节剂,用一定浓度的NAA处理获得无子果实,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故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3.研究显示气味会导致鼻孔气体吸入量变化,但与声音无关。研究显示在睡眠过程中,多次给予诸如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强化后,所形成条件反射即使在醒来后依然存在。下表组合中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的是()组别①②③④处理方式狗叫声猫叫声狗叫声猫叫声公鸡声母鸡声愉悦气味厌恶气味与无气味时气体吸入量比值1.01.01.50.81.01.01.60.7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2、若要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声音处理。【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知:②③对比说明吸收愉悦气体或厌恶气体的量只与强化刺激的声音有关,而与其它动物叫声无关,由此可说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应。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下列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时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27-\nB.幼苗中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的调控又受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C.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多种激素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D.光敏色素接受到光照射时会发生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并不会改变植物激素本身的作用特点。3、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为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正确;B、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激素的合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基因调节控制)调节控制,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C、激素调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但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说是基因表达的结果,C错误;D、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接受到光照射时会发生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故选C。1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处于静息电位时,K+外流导致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C.注射血浆白蛋白可促进组织液的吸收以减轻病人水肿症状D.B淋巴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27-\n2、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详解】A、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是内分泌细胞,而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酶,A正确;B、K+外流致使静息单位产生和维持,但细胞外K+浓度仍低于细胞内,B错误;C、注射血浆白蛋白会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的吸收以减轻病人水肿症状,C正确;D、B淋巴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以利于抗体的加工和分泌,D正确。故选B。16.某同学利用发生了向光弯曲的燕麦胚芽鞘,制作成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他绘制了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细胞形态示意图。由图可知生长素导致向光性弯曲的原因及部位分别是()A.促进细胞分裂①B.促进细胞伸长②C.促进细胞分裂②D.促进细胞伸长①【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理是能促进细胞伸长,与细胞分裂无关;根据图中可以看出,燕麦胚芽鞘部位①变化不大,部位②背光侧细胞比向光侧细胞大,发生弯曲,说明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极性向下运输,作用于尖端下部,促进题图中部位②的生长弯曲。【详解】植物之所以能够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线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的分布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使茎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生长。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时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时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图示正好证明了这一点,B正确,故选B。17.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是患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能与胆管上皮细胞(BEC)表面的受体结合,通过胞吞转移至细胞内,干扰了线粒体的功能,最终引起BEC-27-\n凋亡。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BEC的线粒体上可能存在AMA抗原B.该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过敏反应C.患者临床可能表现乏力和肌肉酸痛D.该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抗体具有特异性,根据抗线粒体抗体(AMA)能干扰线粒体的功能,可知BEC线粒体上可能存在AMA抗原,A正确;B、该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中的大部分能量由线粒体提供,线粒体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患者表现出发力和肌肉酸痛的表现,C正确;D、抗线粒体抗体(AMA)能与胆管上皮细胞(BEC)表面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故选B。18.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和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临床上可通过对患者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后,测定其尿液渗透压的方法加以鉴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比正常人弱B.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偏高C.禁水加压后,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显著降低D.禁水加压后,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无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27-\n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其尿液渗透压较低。抗利尿激素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作用后即失活,因此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详解】A、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比正常人弱,其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A正确;B、肾性尿崩是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所以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B正确;C、禁水加压实验后,由于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ADH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中枢性尿崩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C错误;D、禁水加压实验后,因为肾性尿崩患者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补充ADH几乎不起作用,患者尿液渗透压将无显著变化,D正确。故选C。19.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位于脑中的一种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B.完成褪黑素分泌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D.褪黑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调节机制类似,【答案】C【解析】【分析】-27-\n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分泌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详解】A、暗信号刺激可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所以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A正确;B、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B正确;C、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过程没有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C错误;D、寒冷条件下,下丘脑的传出神经可支配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图中褪黑素的分泌机制类似,D正确。故选C。20.植物体内乙烯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如图,其中,①代表ACC合成酶,淹水会诱导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或激活该酶活性;②代表ACC氧化酶,缺氧会抑制该酶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甲硫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兰①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②乙烯A.细胞中合成的乙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输B.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受自身基因组控制C.陆生植物淹水后体内合成的ACC增多D.抑制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可以促进果实成熟【答案】D【解析】【分析】1、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2、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详解】A、细胞中合成的乙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运输,A正确;B、乙烯(激素)的合成受到自身基因组的控制,B正确;C、由题干信息“淹水会诱导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或激活该酶活性”可知,陆生植物淹水后,植物体内合成的ACC增多,C正确;-27-\nD、抑制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都会影响乙烯的合成,其中抑制ACC氧化酶的活性会导致乙烯的合成减少或中断,由于乙烯含量减少,则不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故选D。二、不定项选择题21.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产生的生理效应不同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D.甲亢患者的体温偏高是因为代谢旺盛导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A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炎性甲亢患者甲状腺细胞病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在人体内存在反馈调节,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甲状腺),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甲状腺)的分泌激素,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详解】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B错误;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正确;D、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该患者的机体细胞代谢旺盛,但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C。22.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血浆渗透压下降,渴觉中枢兴奋B.体内因抗利尿激素增多,排尿量增多C.细胞对葡萄糖利用少,摄食中枢兴奋D.体内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过程加强【答案】CD-27-\n【解析】【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导致血糖下降。【详解】A、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因此血浆渗透压上升,渴觉中枢兴奋,A错误;B、由于血浆渗透压上升,体内因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是由于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同时原尿中渗透压升高(含糖量高),导致重吸收水分无法实现,从而排尿量增多,B错误;C、由于胰岛素含量减少,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少,导致摄食中枢兴奋,表现多食,C正确;D、由于糖利用障碍,导致细胞内大量分解脂肪、蛋白质供能,即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大量消耗,进而体重减轻,D正确。故选CD。【点睛】23.下图甲与乙是测量神经元膜电位的装置,图丙和丁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表示在膜内Y和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Y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丙B.图甲表示在膜内Y和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Z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丁,cd段为动作电位C.若图乙测得结果如图丁,电流计显示的是膜外电位变化,图丁中钠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在cd段-27-\nD.若图乙将刺激点移到X处,电流计显示的膜电位变化仍如图丁的幅度和方向【答案】BC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图甲电极均插入膜内,电压计为0,刺激X,Y处首先发生电位变化—变正电位,局部电流传导到Y与Z中间,又变为0电位,传导到Z处时,Z处正电位Y处为负电位,最后恢复0电位,A正确;B、图甲表示在膜内Y和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Z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丙,B错误;C、图乙两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测的是静息电位。图丁刚开始为正电位,所以测的是膜外电位,ab为钾离子外流,为静息电位,bc为钠离子内流,cd为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C错误;D、将图乙中刺激点移到X处,膜电位变化幅度与图丁相同,只是方向相反,D错误。故选BCD。24.艾滋病(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B.HIV侵入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C.HIV包含两条相同的RNA链,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D.HIV的包膜由自身遗传物质控制,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答案】ABC【解析】【分析】-27-\n关于“艾滋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对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沉淀,经由吞噬细胞吞噬,A正确;B、HIV侵入机体后,会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和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B正确;C、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蛋白质外壳内部有两条相同的RNA链,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C正确;D、HIV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不是由自身遗传物质控制的,D错误。故选ABC。25.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从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植物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都是植物天然激素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植物激素都从产生部位并经导管或筛管运输至作用部位的D.在豌豆开花期,喷洒低浓度的生长素将不利于豌豆种子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也有非极性运输。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不是植物天然激素,A项错误;B、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向侧芽运输,致使侧芽部位生长素积累较多,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生长素从顶芽向侧芽运输属于极性运输,B项正确;C、植物激素是有机物,而在植物体内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进行运输的,C项错误;D、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植物,豌豆开花后,已经完成授粉,再喷施低浓度的生长素对种子的发育有促进作用,D项错误。-27-\n故选B。【点睛】筛管细胞是活细胞,但没有细胞核,用来运输有机物。导管由死细胞组成用来运输水和无机盐。三、非选择题26.如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将一示波器连接在D上,用不同方式同强度电刺激A、B、C产生如图2所示波形。(Ⅰ:单次电刺激A或B;Ⅱ:连续电刺激A;Ⅲ:单次电刺激C)(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请回答:(1)A、B、C通常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部位。(2)静息电位大小能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强弱,图中所示静息电位为-70mv,据此推测静息电位是将细胞膜_____侧电位值定义为0mv作为参照。由此判断C释放的是_______(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3)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严重腹泻导致Na+丢失过多,会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4)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在时间上(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刺激)或空间上(即在相邻部位给予多个刺激)可以叠加。通过Ⅱ和Ⅰ对照说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具有时间总和效应。请用图示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空间综合效应。(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轴突(末梢)(2).外(3).抑制性递质(4).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突蝕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5).Na+影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进而引起神经信息传递受到影响,导致肌肉收缩无力(6).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若示波器上产生了与Ⅱ相同的波形,则说明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对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具有空间总和效应。【解析】-27-\n【分析】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者是树突膜。2、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突触完成,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1)A、B、C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部位。(2)静息电位大小能影响细胞兴奋性的强弱,图中所示静息电位为-70mv,据此推测静息电位是将细胞膜外侧电位值定义为0mv作为参照。由此判断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3)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分析原因是刺激强度过低,产生的电位变化低于阈电位,所以不能使神经元D产生动作电位。严重腹泻导致Na+丢失过多,会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分析原因是Na+影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进而引起神经信息传递受到影响,导致肌肉收缩无力。(4)用图示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空间综合效应的做法是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若示波器上产生了与Ⅱ相同的波形,则说明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对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具有空间总和效应。【点睛】本题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传导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27.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并不低,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请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导致其血浆渗透压高于健康人,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适度运动能改善机体的糖代谢,是因为______________。(3)I型糖尿病致病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诱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机体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青蒿素能够让胰岛A细胞“变身”为胰岛B细胞,这一研究有望成功治愈I型糖尿病。为了验证青蒿素的作用,设计实验如下:①甲组用含适量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适量胰岛A细胞,乙组用与甲组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胰岛A-27-\n细胞,为了使该实验更准确更有说服力,还设置了丙组,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甲、乙、丙三组实验均放在37℃恒温条件下培养;③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的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也可能是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2).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3).运动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氧化分解)(4).与甲组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胰岛B细胞(5).甲组和丙组培养液中能检测到胰岛素,乙组培养液中检测不到胰岛素【解析】【分析】1、胰岛素抵抗是指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可造成该细胞受损,引发Ⅱ型糖尿病。2、胰岛素的靶细胞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GLUT4)来摄取葡萄糖,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控GLUT4的储存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详解】(1)胰岛素发挥作用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后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靶细胞中GLUT4储存的囊泡转运至细胞膜过程受阻,也可能是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不能正常传递。(2)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可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运动时细胞代谢加快,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氧化分解),故适度运动能改善机体的糖代谢。(3)本实验是验证青蒿素药理作用,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甲组为实验组,乙组和丙组为对照组,设置丙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用以说明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故设计设计如下:①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乙组和丙组为对照组,甲组用含适量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适量胰岛A细胞,乙组用与甲组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胰岛A细胞,丙组则用与甲组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等量胰岛B细胞。②将甲、乙、丙三组实验均放在37℃恒温条件下培养(无关变量一致)。③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预期的实验结果:甲组和丙组培养液中能检测到胰岛素,乙组培养液中检测不到胰岛素。-27-\n【点睛】本题是在新情境下综合考查胰岛素的相关知识,主要通过获取题干文字信息,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明确血糖调节的过程并能结合信息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28.下图①~⑥是以植物胚芽鞘为材料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胚芽鞘为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其中含有一些叶绿体,据此推测胚芽鞘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①②两组装置的对比,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_。利用装置④⑤进行对比实验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想测定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可利用装置__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预期的实验现象及判断最适浓度的依据是________。(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来完成的。有媒体披露,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嫩黄瓜在种植时被涂抹了人类避孕药(其主要成分是类雌性激素),有人认为此类报道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答案】(1).保护胚芽并进行光合作用(2).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3).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4).⑥(5).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6).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胚芽鞘的伸长量先增后减,伸长量最大时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浓度(若用装置④或⑤,则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先增后减,弯曲角度最大时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浓度)(7).基因控制、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影响(8).雌性激素为动物激素,不能对植物细胞起作用【解析】【分析】胚芽鞘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向光一侧比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低,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详解】(1-27-\n)种子发芽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又因胚芽鞘中含有叶绿体,故作用为保护胚芽并进行光合作用。(2)装置①②为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故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不同部位(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部位)。装置④⑤中琼脂块在胚芽鞘单侧放置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3)测定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可选择胚芽鞘伸长量为因变量,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可利用的装置为⑥。预期的实验现象及判断最适浓度的依据是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胚芽鞘的伸长量先增后减,伸长量最大时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浓度。(本实验还可以用装置④或⑤探究,此时的因变量为胚芽鞘弯曲角度。若用装置④或⑤,则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先增后减,弯曲角度最大时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浓度。)(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基因控制、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影响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来完成的。激素要发挥作用需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植物细胞动物性激素的受体,故动物的性激素不能对植物细胞起作用。【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促进植物弯曲生长的知识,需要考生理解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理,并能很好的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29.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当反射弧中的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释放P物质与B神经元上的_________结合,引发B-27-\n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位于________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原因是___________,此时,人的血压也会_____(填“升高”或“降低”),随着神经活动加强,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2)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镇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__,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_,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研究表明,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______(结构)来起作用的。【答案】(1).痛觉感受器(2).P物质受体(3).大脑皮层(4).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5).升高(6).内啡肽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阻止痛觉产生(7).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8).增加(9).突触【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当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P物质,P物质经扩散与B神经元即突触后膜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因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故突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此时由于激素等的作用,人的血压也会升高。(2)据图可知:内啡肽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而阻止痛觉产生。(3)据图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迅速增加P物质的释放,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27-\n【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判断图中各部分的关系是解题关键。30.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请回答:(1)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___________功能。(2)在图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_______,临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___(器官)功能减退。(3)巨噬细胞研究表明,通过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可明显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尝试解释这种治疗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研究,高盐饮食能促进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一种T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病情加重。自身免疫病是____而引起的,T细胞在人体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答案】(1).吞噬消化、处理和呈递(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3).下丘脑和垂体(4).电刺激迷走神经使其兴奋,引起脾神经兴奋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以缓解炎症症状(5).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6).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并增殖分化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解析】【分析】-27-\n题图为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的部分机制。分析图可知,炎症细胞因子刺激迷走神经纤维A,将刺激传至延髓,再经过迷走神经纤维B传到脾神经,从而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T细胞,刺激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另一方面,炎症细胞因子将刺激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物质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物质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详解】(1)巨噬细胞具有吞噬消化、处理和呈递功能。(2)由图中相关过程可知:炎症细胞因子将刺激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物质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物质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故若长期且大量使用可的松,可能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减退。(3)结合分析可知:电刺激迷走神经使其兴奋,引起脾神经兴奋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以缓解炎症症状。(4)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并增殖分化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免疫调节和激素的分级调节,分析题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