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50 KB
  • 2022-06-13 发布

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康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会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若某人出现病理性溶血,则其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人是恒温动物,内环境的温度不会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A错误;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B错误;-25-\n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C错误;D、若某人出现病理性溶血,血红蛋白外流,则其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B.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的方向C.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脑干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3个神经元【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B、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只能从突触前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B正确。C、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脑神经组成B.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存在分级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25-\n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A错误;B、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错误;C、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存在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D。【点睛】4.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25-\n【详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故选C。【点睛】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分析判断的关键。5.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B.乙、丙、丁分别是大脑皮层、下丘脑、肾小管和集合管C.抗利尿激素能增加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D.图中的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等【答案】B【解析】【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分析图示,图中甲表示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乙表示下丘脑,丙表示大脑皮层,丁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25-\n【详解】A、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又有激素参与,所以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A正确;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错误;C、抗利尿激素能增加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D、图中的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等造成渗透压升高,D正确。故选B。6.图1为人体眨眼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图2为图1中I结构接受神经递质后发生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b处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图1中,兴奋在结构d和结构c中的传导速度相同C.图2中,P是钠离子通道,作用于I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D.图1中,兴奋从a传递至e的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神经纤维兴奋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A错误;B、兴奋在结构d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结构c是突触,涉及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兴奋的传递速度较慢,B错误;C、图2中,P是钠离子通道,作用于Ⅰ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C正确;-25-\nD、图1中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不能从a传递到e,D错误。故选C。7.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答案】B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本题中下丘脑直接控制松果体,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暗信号会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而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C、据图可知,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下丘脑,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D、褪黑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对促进睡眠不利,D错误。故选BC。8.-25-\n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发生惊厥。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  )A.钠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B.钠离子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C.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D.钾离子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据图分析,突变体与野生型果蝇动作电位的产生的曲线相同,说明突变体的的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没有问题,即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两条曲线不相同了,说明突变体则不正常,即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了异常,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的机制,明确曲线上升的过程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曲线下降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进而比较两条曲线分析突变体发生异常的离子通道和过程。9.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B.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C.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D.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25-\n【答案】B【解析】【分析】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等多个神经元,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详解】A、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不能说明递质的类型,A错误;B、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正确;C、突触前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检测到递质减少,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C错误;D、突触后抑制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突触抑制的作用原理,明确两种抑制都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前者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的,但是量少,而后者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10.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期缺碘会导致机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25-\n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正确;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正确;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很低,最终常常死于病菌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25-\n【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B、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疾病,B错误;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但有些是可以危及生命的,C错误;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肾小球肾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症状B.静脉注射的药物需经过组织液才能进人肝细胞C.肌肉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胆固醇、突触小泡和激素等【答案】D【解析】【分析】1、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25-\n(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B、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然后经组织液才能进入肝细胞,B正确;C、二氧化碳是由细胞呼吸产生的,因此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正确;D、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D。1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B.提前接种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少C.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D.疫苗会与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结合被裂解’【答案】C【解析】分析】二次免疫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免疫更强更快,产生的抗体速度更快,数量更多。【详解】提前接种若导致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凋亡数目少,存活的记忆细胞多,则不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A错误。提前接种不会影响初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B错误。疫苗属于抗原,当提前进行再次接种时,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被迅速清除,因此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C正确。一方面初次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不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效应T裂解的是靶细胞,不能直接裂解疫苗,D错误。【点睛】接种的疫苗是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发生免疫反应,疫苗两次接种时,即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是为了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最高水平,从而获得对人体的保护。14.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使用该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将抗原信息进行传递B.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形成的浆细胞可直接消灭抗原-25-\nC.做耐药实验可防止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D.做过敏实验可防止患者初次接触头孢菌素发生过敏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巨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A正确;B、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浆细胞不能直接消灭抗原,B错误;C、抗生素的使用仅仅起选择作用,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但是不能诱发基因突变,C错误;D、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发生的,初次接触不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无法摧毁大多数病毒B.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必须在抗体、溶菌酶和淋巴因子的参与下,吞噬细胞才能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25-\n病毒侵入机体,需体液免疫阻止扩散,还需要细胞免疫进一步将其消灭,这两种免疫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阶段。记忆细胞不能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而是通过形成效应细胞起作用。【详解】HIV最初侵入时,B细胞受到HIV的刺激,并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摧毁大多数HIV,A错误;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到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同时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与抗原结合,可在抗原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C错误;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不需要抗体、溶菌酶和淋巴因子的参与,D错误。故选B。16.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核酸检测法: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详解】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正确;D-25-\n、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理解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1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下丘脑细胞发挥作用B.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可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治疗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婴儿从母乳中吸收的抗体有利于提高其特异性免疫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受到下丘脑的分级调节;2、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不是定向运输的,A错误;B、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B正确;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比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D、婴儿从母乳中可以获取抗体提高其特异性免疫能力,D正确。故选A。1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保留有芽的插条易生根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B.单侧光照射导致胚芽鞘背光侧合成的生长素较多C.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生长素的作用会因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25-\n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与光照、重力等因素无关;此外,在胚芽鞘的尖端还有横向运输,这与光照、重力等因素有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能防止落花落果等。【详解】A、芽能产生生长素使保留有芽的插条生根,A正确;B、单侧光可以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较多,B错误;C、能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C正确;D、发育着的种子和幼嫩的植物组织能够产生生长素,成熟的植物种子生长素含量较少,D正确。故选B。19.已知吲哚乙酸(IAA)在幼嫩的组织器官中运输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器官中为非极性运输,而脱落酸(ABA)的运输只为非极性运输。现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则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A.琼脂块①、②和③B.琼脂块①、②和④C.琼脂块①、③和④D.琼脂块②、③和④【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三种: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可以发生在成熟组织的韧皮部;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且需要在单一方向的刺激下发生。【详解】由于吲哚乙酸(IAA)在幼嫩的组织器官中具有极性运输特点,即在茎尖切段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脱落酸(ABA)的运输只为非极性运输,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C正确。故选C。20.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25-\n)对种子的休眠、萌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环境因素会使种子内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发生改变,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进入到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B.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C.赤霉素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D.萌发的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增强,对赤霉素的敏感性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对种子的休眠、萌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进入到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详解】A、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抑制种子休眠,二者在对种子休眠的调控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B正确;C、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和降解的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赤霉素正是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C正确;D、“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转变为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这说明萌发的种子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增强,对脱落酸的敏感性降低,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种子萌发和体眠的调控作用,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结合赤霉素和脱落酸的作用,分析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1.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分为四组,对照组S0不作处理,S1、S2和S3组植株上的幼果去除瘦果,再在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5-\nA.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B.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可能是由来源于其他组织的IAA引起的C.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D.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总是呈正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有瘦果的草莓可以正常发育成熟,当将瘦果去除后,幼果就不能正常发育,用IAA喷施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时,其又能膨大,说明瘦果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据此分析。【详解】A、据图可知,未摘除瘦果的幼果正常发育,去除瘦果的幼果发育都受到影响,说明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A正确;B、据图可知,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很可能是其他组织产生的IAA对幼果的果实生长产生了影响,B正确;C、向S2组叶片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S2组的果实比S1组发育要好,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促进果实的生长,C正确;D、由于题干未给出喷洒一系列浓度IAA的数据,故无法得知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之间是否成正相关,D错误。故选D。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加入适宜浓度的植物激素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C.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D.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其不受光照方向、重力等因素的影响。2、植物激素的定义:由植物体内合成的(内生性),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可移动性),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5-\n【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加入适宜浓度的植物激素,来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正确;B、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输,光照、重力只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错误;C、赤霉素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因此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C正确;D、依据植物激素的定义,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其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需要重点掌握。23.如图所示为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③④过程不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B.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发生②过程C.②过程释放大量能量,③④过程释放少量能量D.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时,②④过程产生的C02量相等【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①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①②为有氧呼吸;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③和①④属于无氧呼吸过程。【详解】A、③④过程为两种不同的无氧呼吸,不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A正确;B、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C、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能量少,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多;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能量产生,C错误;D、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时,②过程产生的C02量是④过程的1/3,D错误。故选A。24.二倍体生物某细胞刚刚完成着丝点的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5-\nA.该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与体细胞的相同B.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不含染色单体C.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含同源染色体D.着丝点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上基因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A、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的分裂,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二倍,A不符合题意;B、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过程,含有4个染色体组;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过程,含有2个染色体组,B不符合题意;C、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过程,子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 ;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过程,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符合题意;D、着丝点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故选C。25.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现将两株植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F2有紫花144株,白花112株。据此分析,不能得到的结论为A.作为亲本的两株植物都是纯合体B.作为亲本的两株植物可能都是白花C.F2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约48株D.F2中的紫花植株有5种基因型【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有F2-25-\n中紫花:白花=144:112=9:7,由此可推断出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紫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推断出植物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均为纯合子,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推断出植物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紫花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亲本的基因型可为AAbb(白花)和aaBB(白花),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推断出植物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F2的白花植株基因型为3A_bb:3aaB_:1aabb,基中纯合子为1AAbb:1aaBB:1aabb,故F2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株数为112×(1+1+1)/(3+3+1)=48,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推断出植物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F2中紫花植株有AABB、AABb、AaBB、AaBb4种基因型,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如图所示为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实验表明_________,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_________。(2)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0~24h内,_______(用图示字母表示)点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图中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_________。一昼夜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_________(天“增加”、“减少”或“不变”)。(3)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右侧截取的小叶片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重量为_________g。【答案】(1).在一定范围内,单株光合强度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弱(2).合理密植(3).D(4).B点、D点(5).增加(6).(b-a)/12-25-\n【解析】【分析】1、图甲中,随种植密度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在一定范围内,单株光合强度减弱。2、图乙中,B点和D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6~18h之间二氧化碳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图中的A点和E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3、图丙中,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详解】(1)由分析可知,随种植密度增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都变差,在一定范围内,单株光合强度减弱。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2)在6~18h之间二氧化碳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积累有机物,而其他时间段都是消耗有机物,故0~24h内,D点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故图中B点和D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比较图中的A点和E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该二氧化碳用于合成有机物储存于植物体中,因此一昼夜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增加。(3)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一呼吸消耗,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因此b-a=总光合作用。则右侧截取的小叶片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重量为(b-a)/12(g)。【点睛】本题考查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7.果蝇的灰体和黄体是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同学用一只灰体雌果蝇和一只灰体雄果蝇杂交,子代表现为灰体雌果蝇:灰体雄果蝇:黄体雄果蝇=2:1:1.回答下列问题:(1)由子代表现型可知,_____显性性状。(2)该同学认为,等位基因A、a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如果是前者,上述子代中灰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如果是后者,上述子代中黄体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3)现有纯合的灰体雌雄果蝇和黄体雌雄果蝇,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A、a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25-\n【答案】(1).灰体(2).XAY(3).XaYa(4).实验设计思路:选择纯合的灰体雄果蝇与黄体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中雄果蝇的表现型(或观察子代的表现型)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子代中雄果蝇全为黄体,(雌果蝇全为灰体),则A、a仅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灰体,则A、a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解析】【分析】灰体雌果蝇和灰体雄果蝇杂交产生黄体果蝇,说明灰体是显性性状,黄体是隐性性状,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后代基因型为XAXA、XAY、XAXa、XaY,若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a,后代基因型为:XAXA、XAYa、XAXa,XaYa;要验证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同源区段,用灰体纯合雄性和黄体纯合雌性杂交即可,若后代雄性全为黄体既位于X染色体上,若雄性全为灰体则位于XY同源区段。【详解】(1)通过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知,灰体为显性性状,且该性状遵循分离定律;(2)如果这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灰身雄性果蝇有一条Y染色体,它是灰身,那么它的基因型为XAY,如果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这个子代黄色的雄果蝇基因型有可能是XaYa;(3)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杂交来判断基因所在位置,首先选择纯合的灰体雄果蝇与黄体雄果蝇杂交,观察它们后代中雄果蝇的表现型,如果后代的雄果蝇全是黄体,那么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如果后代中的雄果蝇全为灰体,那么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伴性遗传的特点进行掌握,子代性染色体的来源进行判定,题目难度一般。28.2020年6月,某市举办的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由于气温高达35℃,导致赛道上选手出现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中暑状况。回答下列问题:(1)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散热的主要途径是_____。选手大量出汗会使尿液的产生量明显减少,从水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2)马拉松选手在跑步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血糖含量_____(填“会”或“不会”)大幅度下降,原因是_____在长跑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除直接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外,还受到下丘脑的调节,该过程体现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____。-25-\n(3)选手比赛时心跳加快,这是_____调节的结果。比赛结束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正常,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答案】(1).汗液蒸发散热(2).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尿量减少(3).不会(4).通过调节,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均加快,因此血糖含量不会大幅度下降(5).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6).神经调节和体液(7).作用时间比较长【解析】【分析】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氧化分解供能,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详解】(1)参赛者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进行散热,由于汗液蒸发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尿量减少;(2)马拉松选手在跑步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供能,同时通过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补充血糖,会使血糖浓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除了受到血糖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外,还可以通过血糖刺激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的调节,该过程体现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3)比赛选手心跳加快,该过程有神经—体液调节,比赛结束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正常,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及能源物质代谢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要牢固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结合相应问题准确作答。29.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每组切段平均长度,结果见表。回答下列问题:生长素浓度(mg/L)待测样液00.0010.010.1110100-25-\n切段平均长度(mm)106.56.88.21012105.5(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由上述结果可初步判断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2)上述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判断依据是_____。(3)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g/L,请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及方法,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_____。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0.1~10mg/L(3).能(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既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也体现了高浓度抑制生长(5).将待测样液稀释适当的倍数(稀释倍数不能超过100倍),重复上述实(6).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lmg/L,反之则为10mg/L【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均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详解】(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浓度为0mg/L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属于实验组,据表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在生长素浓度为0~1mg/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为1〜10mg/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最适浓度范围应在0.1~10mg/L之间。(2)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所以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25-\n(3)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g/L,可以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反之就为10mg/L。【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2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