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1.50 KB
  • 2022-06-13 发布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2020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所描述的物质一定属于生物大分子的是A.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B.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作用C.细胞内的信息物质,需进入细胞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由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核酸,其单体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详解】A、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ATP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ATP是小分子物质,A错误;B、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是大分子物质,B正确;C、需进入细胞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作用的信息分子通常是小分子物质,C错误;D、由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在甘蔗和甜菜中含量丰富,即蔗糖,属于二糖,是小分子物质,D错误。故选B。2.最新研究表明,由光驱动的分子转子被用来在单个细胞的膜上钻孔,有望将治疗试剂运送到这些细胞中,或者直接诱导这些细胞死亡,如图为钻孔过程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转子钻孔需要钻开细胞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B.必须钻孔后才可以运送治疗试剂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4-\nC.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膜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分子转子的驱动需要线粒体提供ATP【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细胞膜的功能:1、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的界膜);(1)膜的出现——生命起源中至关重要的阶段;(2)细胞膜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行使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实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详解】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因此钻孔需钻开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B、钻孔后治疗试剂的进入说明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C、细胞膜的识别作用取决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C正确;D、分子转子是光能驱动的,不需要线粒体提供ATP,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光驱动的分子转子被用来在单个细胞的膜上钻孔为素材,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胞膜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下列人体细胞增殖过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的严格调控B.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大量利用T与UC.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性染色体D.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目始终保持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34-\n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以及遗传的基础.其方式:真核生物的分裂依据过程不同有三种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人、动物、植物、真菌等一切真核生物中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分裂方式,是真核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时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详解】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A正确;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可以进行DNA复制和RNA合成,会大量利用T与U,B错误;正常人体细胞都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C错误;有丝分裂期过程中着丝点未分裂时,核D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是对于细胞增殖的总结和提升,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提高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阳光穿过森林空隙形成的“光斑”会随太阳移动和枝叶的摆动而移动。如图表示一株生长旺盛的植物在光斑照射前后光合作用过程中与吸收CO2和释放O2有关的变化曲线,此曲线说明(  )A.光斑照射前光合作用无法进行B.光班照射开始后,光反应和暗反应迅速同步增加C.光斑照射后O2释放曲线的变化说明暗反应对光反应有限制作用D.CO2曲线AB段变化说明进行暗反应与光照无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O2释放速率代表光反应速率(虚线),CO2吸收速率代表暗反应速率(实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A、光斑开始前,氧气释放量等于二氧化碳吸收量,说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速率等于暗反应速率。由于O2释放速率代表光反应速率,“光斑”照射前,有O2释放,说明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34-\nB、“光斑”照射开始后,O2释放速率急剧增大,CO2吸收速率相对较慢,说明光反应和暗反应不是同步增加的,B错误;C、光斑照射后,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增加的同时,氧气的释放量下降,说明暗反应对光反应有抑制作用,C正确;D、AB段“光斑”移开,光照减弱,光反应减弱,氧气的释放量下降的同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也下降,说明暗反应的进行与光照有关,D错误。故选C。5.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②、③、④B.人体细胞中也可发生的过程有②、④C.过程①、③都消耗ATPD.过程①消耗的CO2总是少于②产生的CO2【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中①表示暗反应,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③表示光反应,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详解】③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④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发生线粒体内膜上,但是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A错误。人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进行细胞呼吸,因此可发生的过程有②、④,B正确。③过程能够产生ATP,不消耗ATP,C错误。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消耗的CO2多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6.花青素是一类天然色素,能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用不同浓度的蓝莓花青素处理人口腔癌(KB)细胞,得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34-\nA.蓝莓花青素可抑制KB细胞的DNA复制B.蓝莓花青素可能使KB细胞停留在G2或M期C.随蓝莓花青素浓度增加,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不断降低D.蓝莓花青素抑制KB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是200μg/mL【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其中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2、分析题图: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蓝莓花青素浓度增加,KB细胞处于G2与M期的比例增高,当蓝莓花青素浓度为150μg/mL时,处于G2与M期的比例最高,超过150μg/mL后,处于G2与M期的比例又在下降。【详解】A、蓝莓花青素不抑制KB细胞的DNA复制,A错误;B、由图中可以看出,蓝莓花青素可使KB细胞的在G2与M比例增加,因此蓝莓花青素可能使KB细胞停留在G2或M期,B正确;C、随蓝莓花青素浓度增加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不断降低,但超过150μg/mL后,不再降低,C错误;D、蓝莓花青素抑制KB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可能是150μg/mL,D错误。故选B。7.下图表示某酶的作用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34-\nA.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酶提供底物RNA活化所需的能量C.pH影响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催化效率D.酶与底物间碱基配对方式体现了酶的专一性【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可知,该酶的本质为RNA,作用的底物也是RNA,作用的结果是使RNA上某位置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两段RNA。【详解】由分析可知,该酶的本质为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是提供活化所需的能量,B错误;酶发挥作用的条件较温和,pH会影响酶的空间结构,酶空间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其催化效率,C正确;碱基配对方式是不变的,不能体现酶的专一性,D错误。故选C。8.某生物细胞周期中的三个阶段(用①、②、③表示)示意图如下,每个阶段内绘有相应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图谱,据图分析判断下列错误的是A.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B.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计数最好在②阶段的细胞中进行选择C.着丝点分裂发生在③阶段D.③阶段的细胞可能是刚刚完成分裂的细胞【答案】C-34-\n【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细胞中DNA数目处于2N-4N之间,故为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期;②细胞中DNA含量均为4N,可能是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③中细胞DNA含量为2N,可能是末期或G1期。【详解】①细胞中DNA数目处于2N-4N之间,故DNA复制发生在①阶段,A正确;用显微镜对染色体计数应该选择中期的细胞,②阶段的细胞包含中期,B正确;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在②阶段,C错误;③阶段的细胞包括末期和G1期,故可能是刚刚完成分裂的细胞,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择C。9.小鼠是一种常见的哺乳动物。下列关于小鼠体内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常发育的小鼠绝大多数细胞中,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C.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均会发生复杂变化D.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身增殖【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A、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功能趋于专门化,这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A正确;B、正常发育的小鼠绝大多数细胞中是由受精卵分裂和分化而来,所以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正确;C、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均会发生复杂变化,C正确;-34-\nD、小鼠的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自身增殖,但初级精母细胞不能再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衰老和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下图是两种单细胞藻类(伞藻)示意图,该细胞中通常不能发生的过程是()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B.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C.渗透吸水和主动转运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答案】B【解析】【分析】伞藻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可以通过增殖而繁殖后代,也可以经历衰老和凋亡,但是由一个细胞构成,不会发生分化。【详解】A、伞藻是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增殖繁殖后代,可以通过凋亡而正常死亡,A错误;B、伞藻有细胞核但不会减数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不会分化,B正确;C、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应能够发生渗透吸水,也能有选择的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C错误;D、伞藻是真核细胞,DNA在复制时可以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也可以发生结构变异,D错误。故选B。11.研究人员在利用实验鼠进行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小核糖核酸-124a与脑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的形成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小核糖核酸-124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主要参与控制基因表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小核糖核酸-124a的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小核糖核酸-124a的作用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关-34-\nC.不会在翻译过程中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D.可能通过与某些mRNA结合抑制基因转录【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要点准确理解题干信息,明确小核糖核酸-124a为不编码蛋白质的RN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小核糖核酸-124a属于RNA,与脑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的形成有关,只在相关细胞中表达,其产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B、小核糖核酸-124a与脑神经和视网膜神经的形成有关,而神经干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因此小核糖核酸-124a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关,B正确;C、小核糖核酸-124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单链核糖核酸分子,说明不会在翻译过程中作为模板合成蛋白质,C正确;D、小核糖核酸-124a可能通过与某些mRNA结合控制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D。12.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B.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异C.当某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降低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详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A正确;B、基因重组会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C、当某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该种群基因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加,C错误;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D错误。故选A。-34-\n13.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B.人鼠细胞融合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同位素标记法C.孟德尔提出遗传规律——假说演绎法D.萨顿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答案】B【解析】【分析】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详解】A、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设置了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事先未知,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运用对比实验法,A正确;B、人鼠细胞融合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验利用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未使用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C、孟德尔提出遗传规律经过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D、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法,D正确。故选B。14.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分别是得到多倍体和单倍体B.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获得隐性纯合子C.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时使用的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D.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诱变育种时基因突变是定向的【答案】C【解析】【分析】-34-\n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是获得纯合哦二倍体植株,A错误;B、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而显性性状有纯合子和杂合子,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得到显性纯合子,B错误;C、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时使用的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C正确;D、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诱变育种时基因突变也是定向的,D错误。故选C。15.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DNA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非洲猪瘟病毒侵人猪体内会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B.侵入猪细胞内的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逆转录等过程进行自我复制C.病毒为寄生生物,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彻底清除D.再次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猪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分泌抗体将其杀灭【答案】C【解析】【分析】非洲猪瘟病毒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作为抗原会诱发机体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详解】A、淋巴因子可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但不能与病毒直接结合,A错误;B、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不会进行逆转录过程,B错误;C、病毒寄生生物,需要进入宿主细胞内繁殖,因此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彻底清除,C正确;D、记忆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D错误。故选C。-34-\n【点睛】易错点: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16.下图是某种植物果实采收后二氧化碳产生速率及乙烯浓度变化示意图,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B.乙烯对该植株的根、叶、花的生长和发育必定起抑制作用C.乙烯对果实的生理作用可能与它能诱发果实的呼吸速率变化有关D.图中乙烯主要是由成熟中的果实、植物体的茎的节和衰老的叶子共同产生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随着植物果实采收后天数的延长,乙烯的峰值出现在先,呼吸峰出现在后,可能是乙烯峰值的出现导致了呼吸峰值的出现,可见乙烯对果实的生理作用可能与它能诱发果实的呼吸作用变化有关。【详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果实成熟时,乙烯含量升高,乙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B、图示信息无法判断乙烯对该植株的根、叶、花的生长和发育是否一定起抑制作用,B错误;C、据图可知,乙烯含量高,呼吸作用也强,说明乙烯对果实的生理作用可能与它能诱发果实的呼吸作用变化有关,C正确;-34-\nD、乙烯主要是由成熟的部位共同产生的,D错误。故选C。17.为探究植物激素X对植物向光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以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为材料,设置四组实验,甲组不做处理,乙组施加一定浓度的激素X,丙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丁组用激素X+生长素处理.四组均给予相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激素X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影响茎的弯曲生长B.激素X可能会抑制与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C.激素X与生长素对茎的弯曲生长具有拮抗作用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激素X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据图分析可知,添加激素X的乙组抑制植物的向光生长,添加生长素的丙组促进植物向光生长,激素X和生长素同时添加的丁组的弯曲生长介于乙组和丙组之间。【详解】据图可知,激素X可能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影响茎的弯曲生长,A错误;激素X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可能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甲和乙组对照,说明激素X能减弱植株的向光性反应,甲组和丙组对照,说明生长素能增加植株的向光性反应,因此,激素X和生长素对茎的弯曲生长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实验施加一定浓度的激素X,没有以激素X的浓度作为自变量进行探究,不能说明激素X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34-\n【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18.高密度水体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鱼塘富营养化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B.鱼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竞争的关系C.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D.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被稻田中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流出稻田的水含的有机物大量减少,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详解】A、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A正确;B、藻类与稻田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存在捕食、竞争的关系,B正确;C、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C正确;D、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主要是被稻田中的分解者利用,D错误。故选D。19.下图甲为DNA的粗提取实验环节,图乙为DNA的鉴定实验,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34-\nA.图甲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C→B→E→D→AB.图甲中A步骤的原理是DNA易溶于酒精从而使DNA析出C.实验甲提取到的较纯净的丝状物直接加入二苯胺试剂中利用乙图装置水浴加热鉴定D.图乙装置中实验现象为A试管溶液无颜色变化,B试管溶液变成紫色【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DA表示用95%的酒精对DNA进行进一步纯化;CB表示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E表示去除溶于氯化钠的杂质,因此正确的实验顺序为C→B→E→D→A;图乙为DNA的鉴定实验,DNA与二苯胺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蓝色。【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C→B→E→D→A,A正确;B、图甲中A步骤的原理是DNA不溶于冷酒精从而使DNA析出,B错误;C、实验甲提取到的较纯净的丝状物需要先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再加入二苯胺试剂中利用乙图装置水浴加热鉴定,C错误;D、图乙装置中实验现象为A试管溶液无颜色变化,B试管溶液变成蓝色,D错误。故选A。20.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A.大肠杆菌B.霉菌C.放线菌D.固氮细菌【答案】A【解析】【分析】-34-\n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适于碱性环境;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详解】大肠杆菌需要氮源,青霉素能抑制大肠杆菌生长,酚也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A符合题意;霉菌是真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后,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是不抑制真菌,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出霉菌,B不符合题意;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所以可以筛选放线菌,C不符合题意;固氮细菌的氮源是氮气,在培养基中不需要氮源,所以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是固氮细菌可以生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21.“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若A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属于B、吞噬细胞属于C、溶菌酶属于DB.若A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是基因突变、C是自然选择、D是生殖隔离C.若A表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B是保护基因、C是保护物种、D是保护生态系统D.若A表示生物膜系统,则B表示细胞膜、C表示细胞器膜、D表示核膜【答案】AD【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溶菌酶属于分泌活性物质,骨髓属于免疫器官,A正确;-34-\nB、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B错误;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法律法规意识,C错误;D、生物膜系统指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组成,D正确。故选AD。【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免疫、物种的形成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物种形成的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结合概念图作出准确的判断。2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的机制。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岛只能靠生产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分别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图解过程和Ⅰ激素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图中①、②、③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③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B.①激素、②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C.Ⅱ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含量并不低,病因可能是PEDF降低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D.人体正常血糖含量为0.8~1.2mg/L【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胰岛素,②表示胰高血糖素,③表示肾上腺素,结构A是下丘脑。-34-\n【详解】③表示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不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A错误;①表示胰岛素,②表示胰高血糖素,由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二者间只有拮抗作用,B错误;由题意可知,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PEDF,PEDF使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故需要依靠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PEDF带来的负面影响,C正确;人体正常血糖含量为0.8-1.2g/L,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2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B.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最快的实验组的pH就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C.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OD.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若层析分离结果显示某相邻两条色素带间距很小,说明此二者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小【答案】AB【解析】【分析】实验的对照可以是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不同形式。酶的最适pH或者最适温度都需要通过预实验检测大致范围,再通过正式实验确定具体数值,而不是只通过少数几个实验数据就能得到结论的。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元素的转移途径找出化合物的合成转化关系。光合色素的分离实验原理是,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使色素扩散速度产生差异,从而分离色素。【详解】A、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存在自身对照,即细胞质壁分离前和分离后以及分离后复原状态的对照,A错误;B、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最快的实验组的pH仅代表在实验的各个pH值中,该组最接近最适pH值,但不能说明这个值就是最适pH值,B错误;C、小鼠吸入18O2,通过呼吸作用的多次循环,可以进入H2O和CO2中,所以其尿液中可检测到H218O,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O,C正确;D、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的原理是依据溶解度差异使不同色素的扩散速度不同,若层析分离结果显示某相邻两条色素带间距很小,说明此二者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小,D正确。故选AB。-34-\n2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不正确的是()A.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D.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AC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c都表示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二者都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详解】A、由曲线分析可知,b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B、c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C、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C错误;D、由a、b、c三种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故选ACD。25.下图甲表示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图中所有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均如图乙所示,且3号4号代表性染色体。若Ⅱ-3与Ⅱ-4的后代男孩均患病、女孩均正常,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34-\nA.由图甲推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不考虑交叉互换,一个图乙细胞可产生2种类型的4个配子C.Ⅱ-2的基因型为AAXDY或AaXDYD.Ⅲ-1与Ⅲ-2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5/8【答案】ABC【解析】【分析】根据图乙可知,所有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DXd,因此含双显性基因表示正常;根据“Ⅱ-3与Ⅱ-4的后代男孩均患病、女孩均正常”可知,Ⅱ-3的基因型必为AAXdXd,同时确定Ⅱ-4的基因型必为aaXDY。【详解】A、该病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由图乙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XDXd可知,双显性个体表现正常,A错误;B、女性个体的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配子,B错误;C、由Ⅲ-1为患者,且Ⅱ-1和Ⅱ-2正常,说明Ⅱ-1和Ⅱ-2基因型分别为AaXDXd、AaXDY,Ⅲ-1为aaXDX-,C错误;D、由分析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XdXd、aaXDY,则Ⅲ-2基因型为AaXdY,又Ⅲ-1基因型为1/2aaXDXD、1/2aaXDXd,则Ⅲ-1与Ⅲ-2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1-(1/2×1/2+1/2×1/2×1/2)=5/8,D正确。故选ABC。三、非选择题:26.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其中可含有蛋白质和mRNA等生物活性物质。科研人员对外泌体在乳腺癌细胞间耐药信息的传递进行了相关研究。(1)获得乳腺癌细胞阿霉素耐药株MA,提取其外泌体AE,将AE与乳腺癌细胞阿霉素敏感株M共同培养12h,测定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34-\n①可利用____________技术示踪AE的去向。②AE可被M细胞摄取,发生微小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此过程依赖于____________。③比较三组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可看出AE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由此初步说明AE可以____________。(2)癌细胞在体内具有易扩散的特点,原因是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产物是P-gp,检测发现M+AE共培养后的乳腺癌细胞阿霉素敏感株M的P-gp表达量提高。为探究其原因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2、图3所示。己知P-gp半衰期(降解50%所需要的时间)约为14~17h。实验结果否定了外泌体仅通过携带P-gp的方式传递耐药信息,判断依据是P-gp半衰期为14~17h,72h时AE携带的P-gp几乎完全降解,但M+AE组的P-gp仍显著高于____________组。推测最可能的其他传递耐药信息的方式是____________。(4)请推测,外泌体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____________(写出一项)。【答案】(1).荧光标记(或同位素示踪)(2).细胞膜的流动性(3).提高(4).向M传递耐药信息(5).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下降(6).M(7).外泌体通过携带MDR的mRNA的方式传递耐药信息(8).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或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治疗;或制备具有特定靶向的肿瘤疫苗)【解析】【分析】-34-\n由图1可知,三组处理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由大到小依次是:M>M+AE>MA。由图2可知,三组MDR的mRNA相对量由大到小依次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