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00 KB
  • 2021-09-24 发布

【生物】河南省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一)试卷(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 高二阶段性测试(一)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RNA聚合酶 B.血红蛋白 C.血清球蛋白 D.唾液淀粉酶 ‎2.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细胞内液 ‎3.血浆中有大量的水,下列不是血浆中水的直接来源的是 A.血细胞 B.组织液 C.淋巴 D.消化液 ‎4.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可以补锌。葡萄糖酸锌最先到达的人体内环境成分是 A.胃液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内液 ‎5.如图为甲、乙、丙、丁四种体液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细胞内液,丁为血浆 B.甲、乙、丙、丁之间都能够直接相互转化 C.正常情况下,乙、丙、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外界环境中氧气通过内环境被细胞利用 ‎6.下列选项描述的变化属于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改变的是 A.喝了果醋后胃液pH下降 B.感冒发烧,细胞外液温度上升 C.进食过咸的食物导致口腔上皮细胞皱缩 D.一次性喝水过多,导致尿液增加,尿液渗透压下降 ‎7.如图为正常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人体内的体液成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会导致①的pH显著下降 B.②中含有葡萄糖、尿素、纤维素等物质 C.与③相比,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只有②‎ ‎8.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5%葡萄糖溶液常作为静脉注射的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会迅速升高 B.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血浆中Na+浓度下降 C.注射5%葡萄糖溶液可同时补充盐分和糖分 D.注射的葡萄糖不能供组织细胞利用 ‎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糖原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D.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可能会导致机体细胞发生失水平衡 ‎10.皮肤被烫伤后起“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 D.细胞液 ‎11.山西的小王经常吃醋,但他血浆的pH并没有比其他人低,在维持血浆酸碱平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离子是 A.Na+、Cl- B.、‎ C.、Cl- D.Mg2+、Ca2+‎ ‎12.下表为小明的一天抽查体温的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6:00‎ ‎10:00‎ ‎14:00‎ ‎16:00‎ ‎20:00‎ 体温/℃‎ ‎36.6‎ ‎36.8‎ ‎37.0‎ ‎36.9‎ ‎36.5‎ A.人体体温的稳定是相对的 B.不同个体的体温是不同的 C.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体温不同 D.小明的体温在正常的范围内变化 ‎13.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外液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的 B.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小于组织液的渗透压 C.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当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大量排到细胞外液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会升高 ‎14.组织水肿又称浮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出现肿胀的症状。引发组织水肿的原因不包含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B.淋巴回流受阻 C.长期营养不良 D.红细胞破损 ‎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佝偻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没有关系 B.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现象表明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D.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由多个器官、系统共同调节实现的 ‎16.图1为向清水中滴加HCl、NaOH溶液后,清水的pH变化;图2为向血浆中滴加HCl、NaOH溶液后,血浆的pH的变化(图中HCl、NaOH溶液的浓度均为0.1mol·L-)。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所用HCl、NaOH溶液的浓度为无关变量 B.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中pH的变化 C.清水组随着滴加HCl量的增加,pH一直减小 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 ‎17.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一定表示体液调节,丙一定表示温度 B.三种调节方式相互独立,各自完成相应的生命活动 C.相对稳定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D.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8.某人因交通事故损伤了右腿,发现右腿有感觉,但是不能自主行动,那么该事故损伤的反射弧结构可能是 A.感受器 B.传出神经 C.神经中枢 D.传入神经 ‎19.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如乙酰胆碱会导致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甘氨酸会导致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Cl-内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持续发挥作用 B.甘氨酸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C.Cl-通过离子通道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D.突触后膜上识别乙酰胆碱和甘氨酸的受体不同 ‎20.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开心、快乐等情绪有关。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中信号传递是双向的 B.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进入突触间隙 C.可卡因能够阻止多巴胺的回收 D.能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 ‎21.阿尔兹海默症(AD)俗称“老年痴呆”,有研究发现AD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该异常细胞内的β-淀粉样蛋白(Aβ)“漏出”细胞膜,导致周围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损伤,阻碍兴奋的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β“漏出”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神经细胞的线粒体膜损伤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 C.用淀粉酶水解Aβ,减少Aβ含量可以预防该病 D.向患者体内注射兴奋性神经递质,能明显改善其病情 ‎22.在吃麻辣火锅时,人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下列有关错误的是 A.吃麻辣火锅时热觉的产生属于条件反摄 B.产生热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热辣的感觉 D.若吃完火锅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则说明内环境稳态已遭破坏 ‎23.如图是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做的实验,神经纤维上选取4个点a、b、c、d,且bc<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a点,d点先兴奋,然后b点兴奋 B.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a点,可证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双向性 D.刺激c点,c点电位由内正外负变成内负外正 ‎2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时,突触前神经元不释放神经递质 B.下丘脑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C.大脑皮层S区受损会导致不能看懂文字 D.短期记忆主要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5.下列关于各级中枢相应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B.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C.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D.脑和脊髓都只具有完成反射的功能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26.(10分)医院生化检查项目拨款:肝功能检查、血脂检查、血糖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下表为某人生化检查化验单的部分项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60‎ IU/L ‎0~45‎ 肌酐(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氨(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 ‎179‎ mg/dL ‎150~220‎ ‎(1)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成分的含量常作为临床诊断的指标,由化验单可推测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极低,甚至可能是0,原因是__________。‎ ‎(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内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7.(10分)如图为某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图中A表示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一个完整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箭头和文字表示)。‎ ‎(3)由图可知,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是__________(填字母)。‎ ‎(4)请设计实验证反应是完好的,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为图1相应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方法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射弧有__________个神经元。图2中d为______。与兴奋传导有关的物质是e,即______。‎ ‎(2)缩手反映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图2中,兴奋传递涉及的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中,表示静电电位的是______(填字母)。‎ ‎(3)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图是患病者病变部分的相关生理过程(用图中数字表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突触中神经递质是______,它是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NMDA表示______和离子通道蛋白。图中③过程是谷氨酸通过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请分析过程②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__________。‎ ‎(3)ALS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印发Na+过度内流,引起神经细胞_______________,最终水中破裂。‎ 参考答案 第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 C ‎【解析】 R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项不符合题意;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项不符合题意;血清球蛋白也称血清免疫球蛋白,属于血浆中的抗体成分,属于内环境成分,C项符合题意;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液中的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 B ‎【解析】 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项符合题意。‎ ‎3.【答案】 D ‎【解析】 血细胞在血浆中,细胞内液的水可以直接与血浆交流,A项正确;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项正确;淋巴可以直接转化成血浆,C项正确;消化液中的水可以通过消化道的吸收,经过组织液进入血浆,不能与血浆直接转化,D项错误。‎ ‎4.【答案】 B ‎【解析】 葡萄糖酸锌溶于水后,通过消化道吸收,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处组织细胞,B项符合题意。‎ ‎5.【答案】 D ‎【解析】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为淋巴,A项错误;由图可知,乙和丁、丁和丙之间不能够直接相互转化,B项错误;正常情况下内环境处于稳态,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但不是保持不变,C项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外界环境中的氧气通过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而被利用,D项正确。‎ ‎6.【答案】 B ‎【解析】 胃液不属于内环境,A项错误;细胞外液的温度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B项正确;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项错误;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项错误。‎ ‎7.【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各种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包括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等。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具有调节功能,血浆pH不会显著下降,A项错误;纤维素是植物多糖,②淋巴中一般不含纤维素,B项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组织液高,C项正确;淋巴细胞生活在①血浆和②淋巴中,D项错误。‎ ‎8.【答案】 B ‎【解析】 因为5%葡萄糖溶液和血浆是等渗溶液,所以注射后血浆渗透压不会迅速升高,A项错误;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血浆被稀释,会导致Na+浓度下降,B项正确;5%葡萄糖溶液中含有水分和葡萄糖,可同时补充水分和糖分,不能补充盐分,C项错误;葡萄糖是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进入血浆后会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D项错误 ‎9.【答案】 D ‎【解析】 细胞外液除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外,还包括其他成分,如脑脊液,A项错误;糖原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B项错误;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可回流进入血浆,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可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是不平衡的,C项错误;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由细胞内液渗出到组织液中,引起细胞失水,D项正确。‎ ‎10.【答案】 A ‎【解析】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A项符合题意。‎ ‎11.【答案】 B ‎【解析】 血浆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当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浆后,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当酸性物质如乳酸进入血浆后,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可分解成CO2和水,血浆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浆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综上所述,B项符合题意。‎ ‎12.【答案】 B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体温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相对稳定,A项不符合题意;题目信息中只有小明一个人的体温变化,不能得出此结论,B项符合题意;体温是动态变化的,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体温不同,C项不符合题意;小明的体温在37℃上下波动,是正常的,D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 B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A项正确;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浆滲透压与组织液渗透压基本相等,B项错误;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使细胞内水分子渗出,C项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当代谢废物排到细胞外液时,可能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增多,渗透压升高,D项正确。‎ ‎14.【答案】 D ‎【解析】 在病理情况下(如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等),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使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血管壁的血浆蛋白滲出到组织液中,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液生成增多,造成组织水肿,A项不符合题意;当毛细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减少,造成组织水肿,B项不符合题意;人体摄入的蛋白质不足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更多地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C项不符合题意;红细胞破损,血红蛋白进入血浆,血浆渗透压升高,水从组织液流到血浆的增多,不会引发组织水肿,D项符合题意。‎ ‎15.【答案】 D ‎【解析】 佝偻病是由缺钙造成的,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一定的关系,A项错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项错误;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现象属于体温调节过程,这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此该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项错误;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由多个器官、系统共同调节实现的,D项正确。‎ ‎16.【答案】 C ‎【解析】 实验中所用HCl、NaOH溶液的浓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A项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为清水和血浆pH的变化,B项正确;由图1可知,随着滴加HCI量的增加,清水组的pH先减小,然后维持在一定水平,C项错误;据图1和图2对比可知,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D项正确。‎ ‎17.【答案】 C ‎【解析】 甲、乙表示体液调节或免疫调节,丙、丁表示温度或酸碱度,A项错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三种调节方式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B项错误;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C项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项错误。‎ ‎18.【答案】 B ‎【解析】‎ ‎ 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是正常的,不能自主行动,可能是传出神经或者效应器损坏,B项符合题意。‎ ‎19.【答案】 A ‎【解析】 正常生理条件下,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或转移,不会持续发挥作用,A项错误;由两种神经递质引起的离子变化可知,Na+内流会产生动作电位,Cl-内流会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项正确;Cl-通过突触后膜上离子通道运输,属于协助扩散,C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特异性结合的,故突触后膜上识别乙酰胆碱和甘氨酸的受体是不同的,D项正确。‎ ‎20.【答案】 C ‎【解析】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中信号传递是单向的,A项错误;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B项错误;据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是与突触前膜上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被回收,C项正确;多巴胺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项错误。‎ ‎21.【答案】 B ‎【解析】 Aβ为蛋白质,“漏出”细胞膜的方式为胞吐,A项错误;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Aβ“漏出”会使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损伤,细胞提供的能量减少,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B项正确;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而该疾病是由蛋白质异常引起的,C项错误;由于Aβ的沉积会损伤周围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所以即使向患者体内注射兴奋性神经递质,也不能使神经细胞兴奋,不可能明显改善其病情,D项错误。‎ ‎22.【答案】 A ‎【解析】 感觉到热只是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项正确;人吃辣椒并喝热饮后,会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因此会加重热辣的感觉,C项正确;严重的呕吐、腹泻会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而造成内环境稳的破坏,D项正确。‎ ‎23.【答案】 B ‎【解析】 刺激a点,a点开始兴奋,随后b、c、d点兴奋,A项错误;由于bc<cd,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可证明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传导的双向性,B项正确,C项错误;刺激c点,c点电位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D项错误。‎ ‎24.【答案】 A ‎【解析】 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接受到神经纤维传来的兴奋时(即产生动作电位时)才释放神经递质,A项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髙级部位,B项错误;大脑皮层S区受损,将会导致能看懂文字、听懂讲话,但不会讲话,C项错误;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项错误。‎ ‎25.【答案】 D ‎【解析】 大脑皮层和脊髓有关联,脊髓中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A项正确;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B项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C项正确;脑和脊髓都具有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和传导的功能,脑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项错误。‎ ‎26.【答案】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此人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范围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胞内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4)适宜的温度和pH等 ‎【解析】 (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所以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含量严重超出正常范围,可推测患者可能患有糖尿病。‎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肝细胞内的酶,血浆中此酶含量高,是因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一部分该酶从肝细胞进入血浆。‎ ‎(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pH等。‎ ‎27.【答案】 (1)反射 弧感受器 ‎(2)A→B→神经中枢→D→E[或A→B→C(→F→C)→D→E]‎ ‎(3)C、D、F、E ‎(4)刺激A(感受器),观察E(效应器)的反应 ‎【解析】 (1)由图可知,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B是传入神经元,C是中枢神经元,D是传出神经元。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分析题图可知,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是C、D、F、E。‎ ‎(4)刺激A(感受器),观察E(效应器)的反应。若E(效应器)有反应,则反射弧是完好的;若E(效应器)没反应,则反射弧不是完好。‎ ‎28.【答案】 (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3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2)单向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分) g、i(2分)‎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2分)‎ ‎【解析】 (1)甲是感受器、乙是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由图可知该反射弧有3个神经元;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为突触小泡、e为神经递质。(2)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此结构中兴奋传递涉及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静息时,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所以图3中的g、i表示未兴奋部位。‎ ‎(3)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原因是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29.【答案】 (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0分)‎ ‎(1)谷氨酸 兴奋性(2分) (特异性)受体 胞吐 ‎(2)过程②Ca2+内流,促进含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释放谷氨酸到突触间隙,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NMDA结合,促进Na+大量内流,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答案合理即可给分,3分)‎ ‎(3)渗透压升高,吸水过多(2分)‎ ‎【解析】 (1)据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结合后,促进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所以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中③过程是谷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2)过程②中Ca2+内流,促进含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释放谷氨酸到突触间隙,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NMDA结合,促进Na+大量内流,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3)根据题意可知,如果Na+过度内流,则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吸水过多,最终水肿破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