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学习监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1.减数分裂发生在( )
A. 体细胞分裂过程中 B. 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C. 性原细胞增殖过程中 D. 成熟生殖细胞分裂的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详解】体细胞主要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A不符合题意;原始生殖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B符合题意;性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C不符合题意;成熟的生殖细胞如精子、卵细胞不分裂,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B.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 其结果是形成四个成熟的生殖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A正确。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考查。
3.下列结构或细胞不能发生减数分裂过程的是( )
A. 卵巢 B. 曲细精管 C. 精原细胞 D. 精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详解】卵巢是雌性生殖器官,可以进行减数分裂,A
不符合题意;曲细精管中有精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B不符合题意;精原细胞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C不符合题意;精子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生殖器官、性原细胞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成熟的生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的顺序是( )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 ②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③联会 ④交叉互换
A. ③④①②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③④①②。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5.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B. 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C.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D. 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形态和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错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C错误;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D错误。
6.下列有关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四分体包含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
B. 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C. 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D. 人的精原细胞中有23个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因此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条染色单体,A正确;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只有联会后才能形成四分体,B错误;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所以初级精母细胞含有23个四分体,D错误。
【考点定位】四分体
【名师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
A. 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联会→着丝点分裂
B. 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C. 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复制→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D. 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故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正确顺序是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分裂;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8.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之比和DNA含量之比分别是( )
A. 2:1和2:1 B. 1:1和2:1 C. 4:1和4:1 D. 4:1和2: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设某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m,DNA含量为n,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为m,DNA含量为2n,进入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不分离,1条染色体含2个单体,2个DNA,这时染色体数为m,DNA量为2n。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减半为m/2,DNA含量也减半,为n。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二次分裂后期是染色单体分离,1条染色体含1个DNA,这时细胞染色体数暂时增倍,为m,DNA含量仍然为n。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后期和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之比和DNA含量之比分别是m/m=1:1;2n/n=2:1.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数和DNA含量的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9.如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 )
A. 2、4 B. 1、3
C. 1、3或2、4 D. 1、4或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以产生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卵细胞和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一致,另外两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一致。
【详解】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1和2是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一个极体中是1、3,
若该极体和卵细胞来自于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则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1、3;若该极体不是来自次级卵母细胞,则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4。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第一极体形成的两个极体基因型相同,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的卵细胞和极体的基因型相同。
10. 下列有关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
B. 整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
C.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可有多种表现型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答案】C
【解析】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体细胞的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1/4的遗传物质,A错误;精子只有头部的核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B错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可有多种表现型,C正确;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但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
【点睛】易错警惕: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都是卵细胞的。
11.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而在有丝分裂中不发生的现象是( )
A. DNA复制 B. 纺锤体的形成 C. 同源染色体分离 D. 着丝点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都能发生DNA复制,故A错误;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的形成,故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没有,故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能发生着丝点分裂,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如图为精细胞形成过程中几个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①→③→②→④
B. 这些状态下的细胞中不发生ATP水解
C. ①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③图中有两个四分体
D. 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与该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可知,正常的顺序为①→③→②→④,故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移动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故B错误;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能形成2个四分体,故C正确;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核糖体发挥作用,故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13.下列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间期DNA复制,DNA含量加倍,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减半一次;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减半一次。
【详解】DNA加倍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减数分裂中DNA复制一次,故DNA加倍一次;DNA减半的原因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两次,故DNA减半两次,即DNA加倍一次,减半两次。综上所述,ACD
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DNA加倍的原因:DNA的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着丝点的分裂;DNA和染色体减半的原因均为细胞分裂。
14.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部分细胞分裂图像以及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细胞的时期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8条染色单体
B. 丁图BC段可以用来表示图乙所示细胞中DNA的含量
C.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丙图细胞,可以观察到正在分离的一对性染色体X和Y
D. 丙图所示细胞分裂完成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其细胞呼吸进行得相对比较缓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图着丝点分裂,含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图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且不均等分裂,故为初级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丁图AB段表示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CD段表示细胞分裂。
【详解】甲图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8个DNA分子,0条染色单体,A错误;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丁图的BC段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不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B错误;丙图是不均等分裂,故为雌性的初级卵母细胞,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无Y染色体,C错误;丙图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成熟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未受精时,细胞呼吸比较缓慢,D正确。故选D。
15.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棉花纤维的粗与长 B. 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 狗的白毛和鼠的褐毛 D. 玉米的圆粒和黄粒
【答案】B
【解析】
相对性状概念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强调是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如长短,高矮,粗细,圆皱,黑白等,所以答案为B
16.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通常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A. 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 B. 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雄蕊、
C.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D. 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雌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自然状态下,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
【详解】豌豆是两性花,为了防止其自花传粉,即自交,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且套袋处理。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7.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学中常用“ ”、“ ×”表示杂交和自交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产生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D.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F1代显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显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表示自交,×表示杂交,A错误;隐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未显现出的性状,B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产生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C错误;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D正确。故选D。
18.下列测交或自交的组合中,叙述正确的是
A. 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 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A正确;纯合子测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B错误;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C错误;杂合子测交都带一般都是杂合子,也可能有纯合子,D错误.
【考点定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名师点睛】纯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如Aa;纯合子自交后代仍然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具有纯合子和杂合子.
19.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提出问题、
B. 孟德尔提出的唯一假说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C. 孟德尔采用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是否正确
D. 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的过程是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的步骤:根据实验、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孟德尔根据进行的人工杂交实验及产生的F1代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提出的问题,A正确;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只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B错误;验证假说采用的是测交的方法,C正确;孟德尔研究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经过了实验→假设→验证→结论,D正确。故选B。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B. 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C.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 杂合子一般表现出显性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表现型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基因型是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3、一般来说杂种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和Dd表现型相同,A错误;D和D,d和d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B错误;隐性性状是指杂合子一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C错误;完全显性的条件下,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等位基因的概念、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概念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水稻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关系的是( )
①有芒×有芒→有芒
②有芒×有芒→有芒215+无芒70
③有芒×无芒→有芒
④有芒×无芒→有芒101+无芒97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判断显隐性的杂交组合: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该表现型即为显性性状;2.亲本只有一种表现型,后代出现亲本所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即为隐性性状。
【详解】组合①无法判断该性状的显隐性,如亲本均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均可;组合②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无芒即为隐性性状;组合③亲本有2种表现型,后代只有有芒,故有芒为显性性状;组合④只能判断是杂合子的测交,无法区分显隐性。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2.鼠的毛色类型由遗传因子B、b控制,甲、乙黑毛雌鼠分别与褐毛雄鼠丙交配,甲3胎共生出9只黑毛幼鼠和7只褐毛幼鼠,乙3胎共生出19只黑毛幼鼠,则甲、乙、丙3只鼠的基因型依次可能为( )
A. BB、Bb、bb B. bb、Bb、BB C. Bb、BB、bb D. Bb、bb、BB
【答案】C
【解析】
乙黑毛雌鼠与褐毛雄鼠丙交配共生出19只黑毛幼鼠,表明黒毛对褐毛为显性,甲与丙交子代黒毛与褐毛之比接近1:1,故甲为Bb,丙为bb;乙与丙交,子代全为黒毛,表明乙为BB。故本题选C。
23. 家庭多发性结肠息肉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双亲中一个为杂合子(Ee)患病,另一个正常,那么他们子女中发病的可能性是( )
A. 100% B. 50% C. 25% D. 0
【答案】B
【解析】
杂合子(Ee)产生患病基因E的概率是1/2,所以子女的患病可能性也是二分之一,答案B。
24.
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的,aa为红色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雌牛则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 )
A. 雄性或雌性,aa B. 雄性,Aa
C. 雌性,Aa D. 雌性,aa或Aa
【答案】C
【解析】
由于AA的雌牛是红褐色的,而Aa和aa的雌牛是红色的,所以一头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它与一雄牛杂交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_,由于aa的雄牛、Aa和aa的雌牛都是红色的,所以现生了一头红色小牛的基因型必定是Aa,其性别为雌性。
故选:C。
25.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
A. 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 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 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的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 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A的办法是测交,豌豆为闭花、自花授粉作物,要进行测交需要去雄与人工授粉等操作,该办法不是最简便易行的,A错误.用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高茎出现,则甲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B错误.豌豆是严格的闭花、自花授粉作物,用待测的高茎豌豆进行自交,省去了人工去雄与授粉的麻烦,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是杂合子,否则为纯合子,C正确.选甲与多株杂合的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但该办法也需要去雄授粉,D错误.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豌豆是严格闭花、自花授粉植物,除自交外,无论是测交还是杂交都需要人工去雄与人工授粉.
26.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下图能正确表示子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纵坐标)与自交代数(横坐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能运用分离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大,最终接近1,且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比例各占一半。杂合子比例则随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递减,最终接近于零。其规律是:杂合子自交n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杂合子(Aa)=(1/2)n ;纯合子(AA+aa)=1-(1/2)n ;显性(隐性)纯合子=1/2×[1-(1/2)n ];故根据题意可知,C正确,A、B、D错误。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
杂合子Aa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后代会出现三种基因型AA、Aa、aa,比例为1︰2︰1,即在杂合子自交后代中,AA占1/4、Aa占2/4、aa占1/4。而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如AA自交后代全部、始终都是AA。因此杂合子每自交一代,后代中的杂合子就只剩原来杂合子比例的一半(2/4),也就是说,杂合子的比例会随自交代数的递增而递减,无限的接近于0。所以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n代后其中Aa占(1/2)n ,且AA=aa; AA+aa=1-(1/2)n。
27.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都有一个白化病患者。预计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
A. 12.5% B. 25% C. 75% D. 5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假设白化基因为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是白化患者,则该夫妇基因型都是Aa,子代为1AA:2Aa:1aa,子代患病概率为1/4,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1/4×1/2=1/8,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8.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不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A. F2的表现型比例
B. 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
C. 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D. 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答案】A
【解析】
在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F2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A错误;F1产生配子种类的比例为1∶1∶1∶1,B正确;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C正确;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1∶1,D正确。
29.
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1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A. 4和9 B. 4和27 C. 8和27 D. 32和81
【答案】C
【解析】
【分析】
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配子种类和基因型种类均可依据先拆开后组合的方法计算。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Cc,产生的配子的种类为:2×2×2=8种;F1 AaBbCc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3×3×3=27种。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三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故可以采用先拆开后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如F2中基因型种类为:3×3×3=27种,表现型种类为:2×2×2=8种。
30.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 ddRR,1/8 B. ddRr,1/16
C. ddRR,1/16和ddRr,1/8 D. DDrr,1/16和DdRR,1/8
【答案】C
【解析】
由题可知F1基因型为DdRr其子代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dd*1/4RR为1/16,ddRr1/4*1/2=1/8,所以答案C。
31.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种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在F2中与两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一共占全部子代的 ( )
A. 1/4 B. 3/4 C. 3/8 D. 5/8
【答案】C
【解析】
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和aaBB的两种豌豆杂交得到F1,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其自交得到F2,后代表现型为AB:Abb:aaB:aabb=9:3:3:1.其中与两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一共占全部子代的3/16+3/16=3/8。
32.
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黏连的称为黏皮,不黏连的称为离皮;果肉与果核黏连的称为黏核,不黏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黏核(b)为显性。现将黏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黏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将粘皮、离核的桃(甲)(aaB)与离皮、粘核的桃(乙)(Abb)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性,则甲桃的基因型是aaBb,乙桃的基因型是Aabb,即子代的表现型及比值是(1:1)x(1:1)=1:1:1:1,故D正确,ABC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33. 下列鉴定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中恰当的是( )
A. 鉴定一匹白马是否是纯合子用测交
B. 区分狗的长毛和短毛这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测交
C. 不断的提高小麦的抗病系的纯度用测交
D. 检验杂种灰兔F1的基因型用杂交
【答案】A
【解析】
鉴定动物基因型的方法通常用测交的方法,鉴定植物基因型的方法通常用自交的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
34. 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1:1:1:1:2:2。按自由组合规律推测双亲的基因型是 ( )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两对等位基因分开考虑,子代中YY:Yy=1:1,亲代基因型YY×Yy;子代R R:Rr:rr=1:2:1 亲代基因型Rr×Rr 所以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
考点:自由组合规律
点评:属于考纲识记、理解、应用层次。运用并熟练解这类题的方法是该题的目的。
35. 鼠粗毛(R)对光毛(r)为显性,黑毛(B)对白毛(b)为显性(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粗毛黑鼠与粗毛白鼠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有:28只粗毛黑鼠;31只粗毛白鼠;11只光毛黑鼠;9只光毛白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
A. RRBb×RRbb B. RrBb×Rrbb
C. RrBb×RRBb D. RrBB×Rrbb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粗毛×粗毛→粗毛:光毛=3:1,可知粗毛为杂合,基因组成为Rr×Rr,由黑色×白色→黑色:白色=1:1,可知亲本为Bb×bb,两种性状综合,亲本为RrBb×Rrbb,选B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数据能力。
36. 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显性),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隐性)和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两种病兼发的概率分别是( )
A. 3/4,1/4 B. 1/2,1/8 C. 1/4,1/4 D. 1/4,1/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可知,手指正常为隐性,肤色正常为显性。设多指基因为A,正常指基因为a;化病基因为b,肤色正常基因为B。解题步骤如下:
1、双亲的基因型。父亲为多指、肤色正常,母亲手指和肤色都正常,所以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式分别是:A-B-和aaB-。
2、据子代的表现型推断出双亲的基因型。因为他们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白化病的孩子,手指正常、白化病均为隐性,所以双亲的基因型就可推断出来,父亲为AaBb,母亲为aaBb。
3、据双亲的基因型求出子代正常和患病的概率。
先分析多指的情况:
Aa×aa→1Aa、1aa,则多指和正常指均占1/2;
再分析白化病的情况:
Bb×Bb→1BB、2Bb、1bb,则白化病的概率为1/4,正常的概率为3/4;
4、只有一种病的概率=只有多指+只有白化病=1/2×3/4+1/2×1/4=1/2;
两种病兼发的概率=1/2×1/4=1/8;故选B。
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遗传现象的分析,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
37. 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用其进行的杂交实验可以得到下列四组实验结果。如甲性状为显性,可以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体的实验组是 ( )
(1)♀甲×♂乙 ,F1呈甲性状 (2)♀甲 ×♂乙, F1呈乙性状
(3)♀乙×♂甲 ,F1呈甲性状 (4)♀乙×♂甲 ,F1呈乙性状
A. (2)和(4) B. (1)和(3) C. (2)和(3) D. (1)和(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甲性状为显性,则乙必为隐性。假设甲为显性纯合子,♀甲×♂乙、♀乙×♂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应表现为甲的性状,(2)和(4)与假设相矛盾,可以用来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杂交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8.现有高茎(T)无芒(B)小麦与矮茎无芒小麦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为3:1: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A. TtBb和ttBb B. TtBb和Ttbb C. TtBB和ttBb D. TtBb和ttBB
【答案】A
【解析】
由“后代中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为3∶1∶3∶1”可知:①高茎∶矮茎=(3+1)∶(3+1)=1∶1,亲本基因型为Tt×tt;②无芒∶有芒=(3+3)∶(1+1)=3∶1,亲本基因型为Bb×Bb。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TtBb和ttBb。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这一类题目,一般是把两对等位基因分开,一对一对地加以考虑,然后再把两部分结果组合起来。
39.对某生物进行测交实验得到4种表现型,数目比为58:60:56:61,则此生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三对基因控制三对相对性状且自由组合)( )
A. AaBbCC B. AABbCc C. aaBbCc D. AaBbC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3对基因独立遗传测交实验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应该是有2对基因是杂合的,1对基因是纯合的,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0.下列有关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
B.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
C.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 采用从多对相对性状到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答案】D
【解析】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孟德尔采用了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B正确;孟德尔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C正确;采用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D错误。
41.图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写出有关操作步骤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豌豆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把标号④杂种种子作为亲本种下,F1的基因型为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
(3)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揭示出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答案】(1)①去雄②受粉③套上纸袋。
(2)RR、Rr和rr 1︰2︰1 红花和白花 3︰1
(3)基因的分离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因此图中①为去雄;②为受粉;③表示套上纸袋;④表示受精并发育成种子。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为去雄;②为受粉;③表示套上纸袋。
(2)杂种种子的基因型为Rr,以杂种种子作为亲本种下,根据基因分离定律,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和白花=3:1。
(3)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揭示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42.下图是某高等动物器官中细胞分裂的三个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能进行上述细胞分裂的器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
(2)该生物体细胞中一般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 不含染色单体的细胞是_________
(3)处于B图分裂时期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该细胞中含有_________条染色单体,含有_________个DNA,它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C图处于的分裂时期__________,它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
【答案】 (1). 睾丸 (2). 4 (3). A、B (4). AC (5). 初级精母细胞 (6). 8 (7). 8 (8). 次级精母细胞 (9).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0). 精细胞
【解析】
【分析】
A图着丝点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的后期;B图同源染色体分离,且为均等分裂,故为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图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1)B图中均等分裂,故为雄性个体的初级精母细胞,又该器官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故为雄性的睾丸。
(2)B时期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与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A是有丝分裂的后期、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均含有同源染色体,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A、C发生着丝点的分离,无姐妹染色单体。
(3)B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均等分裂,故为雄性,细胞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形成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图C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
【点睛】1.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2.判断雌雄的方法: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均等分裂,初级卵母细胞是不均等分裂。
43.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圆粒与皱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一)下表是对子叶颜色研究的几组杂交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
亲本表现型
后代
黄色
绿色
一
绿色×绿色
0
804
二
黄色×黄色
651
270
三
绿色×黄色
295
265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豌豆种子子叶黄色与绿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组合三的后代黄色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
(2)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
(二)现将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对其子代的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逐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图。
(3)亲本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4)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 (1). 黄色 (2). 100% (3). 性状分离 (4). YyRr (5). yyRr (6). 4 (7).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8). 3:1:3:1
【解析】
【分析】
由杂交组合二可知,黄色为显性性状,绿色为隐性性状。且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组合二亲本的杂交组合是:Yy× Yy;组合一的亲本为:yy×yy;组合三的亲本为:Yy× yy。
【详解】(1)根据组合二,亲本均为黄色,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可知,黄色为显性性状。组合三的亲本为:Yy× yy,黄色后代的基因型为Yy,故黄色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
(2)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杂交组合二。
(3)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后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 yyRr。
(4)后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因为控制黄、绿及圆、皱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组合,即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
【点睛】对于基因自由组合的问题,可以选用先拆开再进行组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后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后会出现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
44.
果蝇中灰身(B)与黑身(b)、大翅脉(E)与小翅脉(e)是两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灰身大翅脉的雌蝇与灰身小翅脉的雄蝇杂交,子代中47只为灰身大翅脉,49只为灰身小翅脉,17只为黑身大翅脉,15只为黑身小翅脉。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中,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雄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亲本雌蝇产生的卵细胞有_______种,其理论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子代中表现型为灰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身大翅脉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4)让子代中的灰身大翅脉个体与黑身大翅脉个体进行杂交,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有______种,其中灰身大翅脉占___________。
【答案】 (1). BbEe (2). Bbee (3). 4 (4). 1:1:1:1 (5). BBEe或BbEe (6). bbEe (7). 6 (8). 1/2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灰身大翅脉的雌蝇与灰身小翅脉的雄蝇杂交,子代中灰身:黑身=3:1,大翅脉:小翅脉=1:1,故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Ee× Bbee。
【详解】(1)根据后代中灰身:黑身=3:1,可知亲本对应性状的基因型组合为:Bb× Bb;又根据后代中大翅脉:小翅脉=1:1,推知亲本对应性状的基因型为: Ee×ee,故亲本的基因型为:BbEe× Bbee。
(2)亲本雌蝇灰身大翅脉的基因型为:BbEe,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四种配子:BE:Be:bE:be=1:1:1:1。
(3)亲本的基因型为: BbEe× Bbee,后代中灰身大翅脉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Ee:BbEe=1:2,;黑身大翅脉的基因型为:bbEe。
(4)让子代中的灰身大翅脉个体(1/3BBEe、2/3BbEe)与黑身大翅脉(bbEe)个体进行杂交,后代中控制身体颜色的基因型有2种,即Bb:bb=2:1,控制翅大小的基因型有3种,即EE:Ee:ee=1:2:1,故后代共有2×3=6种基因型,后代中灰身大翅脉(BbE-)的比例为2/3×3/4=1/2。
【点睛】本题的关键点是亲本基因型的判断,根据后代灰身:黑身=3:1,大翅脉:小翅脉=1:1,故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Ee× Bbee。
45.如图为白化病遗传系谱图(有关基因用A、a表示),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是_________(“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2)Ⅱ2和Ⅲ1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Ⅲ2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4)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
【答案】 (1). 隐 (2). Aa (3). aa (4). 1/3 (5). Aa (6). 1/6
【解析】
【分析】
由Ⅰ1×Ⅰ2→Ⅱ3,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Ⅰ1、Ⅰ2、Ⅱ1、Ⅱ2、Ⅲ3、Ⅲ4均为Aa。
【详解】(1)由Ⅰ1×Ⅰ2→Ⅱ3,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Ⅱ1×Ⅱ2→Ⅲ1,可知,Ⅱ1、Ⅱ2均为杂合子Aa。Ⅲ1是患者,故为aa。
(3)由上分析可知,Ⅱ1、Ⅱ2均为Aa,Ⅲ2的基因型可能是(1/3AA、2/3Aa),故其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Ⅲ3表现型正常,母亲是患者aa,故Ⅲ3为Aa。
(4)Ⅲ2的基因型可能是1/3AA、2/3Aa,Ⅲ3为Aa,后代患白化病即aa的概率是:2/3×1/4=1/6。
【点睛】关键点:无中生有,女儿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中生无,女儿正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