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3.69 KB
  • 2021-03-02 发布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题(2)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一、选择题 ‎1.红萝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萝卜切成小块放到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 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2.如图不能够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 )‎ A.肾小管细胞分泌K+‎ B.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C.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 D.肠腺细胞分泌肠液 ‎3.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 ‎4.所谓质壁分离中的“质壁”分别是指 ‎ A.细胞质、细胞壁 B.细胞质基质、细胞壁 C.原生质层、细胞壁 D.原生质、细胞壁 ‎5.图甲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之间的关系。对下列图示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L点时,叶绿体中ADP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方向移动 B.图乙中由纵轴、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表示无氧呼吸生成的CO2总量 C.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P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氧气浓度 D.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和水果,贮藏室内的O2浓度应调节到图乙中N点对应的浓度 ‎6.丙氨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点是 ( )‎ A.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B.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C.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D.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7.甜菜块根细胞中有花青素,使块根呈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水变红,这是因为(  )‎ A.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B.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C.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8.如下图所示,烧杯内装有蒸馏水,下部封有半透膜的长颈漏斗内装有淀粉和食盐溶液,漏斗内的液面与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相平。过一段时间后,用碘水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验蒸馏水中的物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①漏斗内液面下降 ②漏斗内液面上升 ③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烧杯内液体遇碘水变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成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C、H、O、N B.由②可知细胞膜是双层膜 C.a物质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b物质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 D.若Ⅰ侧为肠道,那么Ⅱ侧则是毛细血管腔 ‎10.实验表明,对离体的蛙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心肌细胞对K+、C6H12O6的吸收量却不受影响,但对Ca2+吸收量却明显减少。试分析,这种毒素可能的作用机理是(  )‎ A.改变了心肌细胞膜的结构,使膜的流动性加快,对物质的吸收加快 B.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Ca2+载体蛋白的活动,使细胞吸收Ca2+的速率减慢 C.抑制了心肌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细胞的有氧呼吸降低,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 D.改变了心肌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使细胞主动吸收Ca2+的速率降低 ‎11.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  )‎ 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12.植物光合速率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某植物的光合速率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光照强度在5~6时,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B.光照强度一定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明显 C.光照强度为1时,植物光合速率极低,细胞中ATP的含量几乎为0‎ D.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一定时,植物光合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加快 ‎13.将水稻培养在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说明 A 水稻培养液中硅和钙的浓度不同 B 水稻根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 ‎ C 水稻根的细胞膜吸附硅的能力强,吸附钙的能力弱 D 硅是小分子,钙是大分子 ‎14.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15.下图表示某实验及其结果,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图示中两种生物共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B.该实验可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图示中的水绵和细菌都可进行有氧呼吸 D.图示中的水绵和细菌之间为寄生关系 ‎16.下表资料显示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Ⅰ~Ⅳ四种不同溶液1 h后质量转变率,根据表中资料可得到的结论是 ( )‎ 溶液 Ⅰ Ⅱ Ⅲ Ⅳ 质量转变率 ‎ ‎+5%‎ ‎-5%‎ ‎-3%‎ ‎0% ‎ A.溶液Ⅰ的浓度最小 B.溶液Ⅱ的浓度小于溶液Ⅲ C.溶液Ⅳ的浓度最大 D.溶液Ⅳ是蒸馏水 ‎18.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B.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C.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D.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19.从马铃薯中用打孔器打出两圆柱体块P和Q,P放在蒸馏水中1h,Q放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1h,再把P、Q放回原来位置,测定处理的圆柱体块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 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 C.P精确合适,Q也精确合适 D.P精确合适,Q不精确合适 ‎20.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二、填空题 ‎21.某实验小组要对“低温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进行实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①组装渗透装置两套,分别编号为1、2。‎ ‎②在两组烧杯中分别加人等量的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 ③对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用水浴锅加热至37℃,2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的液面刻度变化。‎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通过测定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速率来进行探究的。‎ ‎(2)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为了直观地表示相对速率,用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因变量。‎ ‎(3)该实验可能的结果与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那么对于生物活细胞来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已知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为麦芽糖,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为多肽。为了研究酶之间的相互影响,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实验中所涉及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请分析回答:‎ ‎ 试管号 加入的物质 ‎1‎ ‎2‎ ‎3‎ ‎4‎ 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2 mL 淀粉酶溶液 ‎2 mL ‎2 mL 淀粉酶+蛋白酶(等量混合)‎ ‎4 mL ‎4 mL 蒸馏水 ‎2 mL ‎2 mL 碘液 ‎2滴 ‎2滴 双缩脲试剂 ‎2 mL ‎2 mL 预期颜色 变化 不变蓝 紫色 ‎①‎ ‎②‎ ‎(1)该实验所依据的两个颜色变化原理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述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试管1、2还要分别加入2 mL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处预期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理由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Ⅰ.下面a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b图表示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a图中甲、乙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    。‎ ‎(2)a图甲过程中,B在     内被消耗(答具体部位);乙过程中,A的利用发生在该过程的第     阶段。‎ ‎(3)b图中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    ;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下图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 ‎(1)上图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试管内CO2浓度不变的前提下,每隔30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回答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 ‎( 1 ) 19 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__________ ___ 。 ‎ ‎( 2 ) 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 ‎ ‎( 3 ) 1925 年,两位瑞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 ‎( 4 ) 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 — 亮 — 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__________ ___。 ‎ ‎( 5 ) 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___________ __。 ‎ ‎( 6 )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__________ __ 为大多数人所接 答案 一、选择题 ‎1.C ‎ ‎2.A 解析 题图是胞吐的过程,分泌蛋白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都通过此种方式排到细胞外,而K+的分泌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3.D ‎4. C ‎ ‎5.C ‎ ‎6.A 解析 丙氨酸进入两种细胞都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 ‎7.D 解析:花青素存在于液泡的细胞液中,单纯破坏细胞膜、细胞壁,只要液泡未破坏,花青素就不会出来,液泡膜与细胞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可看成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8.B 解析:淀粉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Cl-可透过半透膜,故漏斗内液面应升高且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氯化银沉淀生成。‎ ‎9.C ‎10.B 解析:心肌细胞吸收K+、C6H12O6、Ca2+是主动运输的过程,主动运输的条件是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该毒素处理后,不影响K+、C6H12O6的吸收量,说明该毒素不是抑制细胞呼吸来抑制主动运输的;从载体蛋白专一性考虑,该毒素能选择性抑制Ca2+载体蛋白的活动,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对Ca2+的吸收,而其它离子或分子的运输并不受影响。‎ ‎11.D 解析:因为人工合成的膜结构没有蛋白质且其他的条件不变,从而分析不影响自由扩散的甲物质,而协助扩散的乙物质由于没有载体蛋白而被抑制,由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 ‎12.B ‎ ‎13. B ‎14.A 解析: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且油滴内部贮油,所以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头部向着油滴外,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15.D ‎ ‎16.A ‎17.D ‎ ‎18.C 解析:C选项中乙物质进入细胞是逆浓度差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要有载体蛋白的参与,故是正确的;D选项中乙物质运出细胞的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也可能是协助扩散,故不一定要有载体蛋白的参与;A选项中甲物质进入细胞是顺浓度差,三种运输方式都有可能,只有主动运输才需要消耗能量;B选项中甲物质运出细胞是逆浓度差,一定要消耗ATP。‎ ‎19. A ‎20.C ‎ 二、填空题 ‎21.(1)渗透 ‎(2)渗透系统所处的不同温度环境 漏斗液面高度的变化 ‎(3)①若1组漏斗液面比2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减慢 ②若2组漏斗的液面比1组高,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加快 ③若1、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则说明温度高低并不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4)①低温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功能 ②低温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释放能量的过程 ‎22.(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先向试管中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再向试管中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最后观察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3)保证各试管中液体的体积相同,防止液体体积的差异影响对颜色的观察 (4)蓝色 淀粉酶被蛋白酶分解,淀粉没有被水解 ‎23.Ⅰ.(l)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叶绿体基质 三 (3)B、C 否 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 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Ⅱ.(l)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2)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产生的O2减少 (3)用多组相同装置,只改变试管内溶液中CO2含量(如加入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等),进行对照实验 ‎24.( 1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 2 )脂质和蛋白质 ( 3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 4 )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 5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6 )流动镶嵌模型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