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 MB
  • 2021-10-26 发布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24-河中石兽_人教版(2016部编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七年级语文•下(R版) 第 6 单 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q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 B.僧(sēng)募(mù)金重修 是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C.湮(yān)于沙上可据理臆(yì)断欤 D.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 遂(suì)反溯(shù)流逆上矣 C • • • • • • • • • • • • A项“圮”应读pǐ,B项“杮”应读fèi,D项“溯” 应读s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 • • • • • • 终了,最后。 拖。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主观地判断。 只。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经过,经历 阅读 这 判断动词 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 • • •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反激之力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 • • • B、C、D三项均为代词,A项是结构助词,的。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 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 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 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 学家不深思熟虑就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讲学家只发表了议论,并未采取行动。 6.按要求填空。 (1)《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__》,此书主要讲述各种狐 鬼怪谈、奇闻逸事。作者纪昀,字______,清代学者、文学家。 (2)本文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认为其“___________”。 (4)讲学家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微草堂笔记 晓岚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顺流下矣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5)老河兵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溯流逆上矣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 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 一、课文研读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 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B.棹数小舟 棹:划(船) C.不亦颠乎 颠:精神失常 D.当求之于上流 求:寻找 C • • • • “颠”是“颠倒,错乱”的意思。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 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 地判断呢? 9.文中两次写到“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 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有实践经 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事物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凭某个道理去 主观判断。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 二、对比阅读(2017·东营)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 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 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 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③并 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 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 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 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 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同“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 湖泽通称。③缊: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____ (2)须其夜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阴布大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叹其以诈相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依照。• • • • 止,尽。 暗中,秘密。 笼罩,捕捉。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1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1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致主观 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 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 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 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