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0 KB
  • 2021-11-06 发布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 2021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4 道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 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2.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 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 施行意在 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 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4.元朝中书省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 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 决,毋得似前泛咨”。这说明元代 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 B.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 D.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 5.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 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 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来源:学科网 ZXXK]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6.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 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书·食货志》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 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 东汉牛耕壁画 A.精耕细作实现质的突破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C.犁耕技术得到不断提髙 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 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来源:学科网 ZXXK] 8.《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 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 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 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9.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10.唐宋时期按户等高下有差别地征派赋税徭役。资料显示,一、二等的上户即地主阶层最少,他 们占有的土地总量与中下层农户占有的土地总量大致持平。这一状况说明唐宋时期 A.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基础 B.土地兼并受到政府的抑制 C.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减缓 D.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 11.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 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D.各国交往日益频繁 12.汉初存在多种社会势力,包括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 这些社会势力形成各自的社会秩序,与国家对立甚至冲突。这种状况 A.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体制 B.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 状态 C.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威胁政权稳固 D.影响了董仲舒的学术方向 13.“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 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 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1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 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 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15.1938 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 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 化主要表明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16.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 月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 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 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 廷分庭抗礼 17.“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 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 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18.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理论。但在大革命时期,共 产国际并不赞成在中国建立 苏维埃政权,认为应该建立既有工农又有资产阶级参加的组织,而不是 “苏维埃”。“在这一阶段上,试图‘强行建立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共 产国际的这一思想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 B.推动国共两党夺权斗争的展开 C.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D.成为党内右倾错误的理论依据[来源:学科网 ZXXK] 19.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其中延长等 4 个县当选县参议[来源:Z§xx§k.Com] 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延长等 4 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来源:Z|xx|k.Com] 1 2 2 表 1 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20.1937 年 5 月,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文中,提出了“为 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口号。据此分析,符合该报告的主旨是 A.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C.中共己独立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凝聚抗日力量是赢得国家独立的法宝 21.国共内战爆发之初,英国政府宣布“中立”。1949 年 1 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广州,英国 政府表示各地使馆及团体驻留原地拒绝随行。6 月,英国国防部长宣布英国政府“希望同中国人民选 择的任何政府建立最友好的关系”。这表明 A.战局发展有利于英国的既得利益 B.中共即将夺取全国性的胜利 C.英国政府始终维护国共两党合作 D.意识形态主宰英国对华政策 22.京师同文馆各学堂除重金聘请洋教习讲授西学、西语外,特意在学生之中“择其优长者举充副 教习”,其职责是带领新生学习并协助洋教习翻译西书。同文馆此举力图 A.促进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B.克服洋人垄断教育的弊端 C.尽快培养急需的洋务人才 D.变革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 23.1906 年《时报》载:“厦门一岛,中国商家挂洋牌者,指不胜屈……挂美商家十家,挂英商家 五十三家,挂荷商家者九家……以上共计三百四十家”。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清末新政迎来民族工业春天 B.不平等条约下洋商所占优势较多 C.厦门近代商业制度发展成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理避税 24.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 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 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A.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实现了均衡发展 B.两次负增长均因为大规模外敌入侵 C.两次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扶持 D.抗战期间全国各地民族工业均遭日本掠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道小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 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 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 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 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 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 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 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 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 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 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 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 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 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 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 交体制的区别。(16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 价。(9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君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 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 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君主专制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 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节节败退,于是奕䜣起初 主战热情开始冷却,倾向求和。尤其是太 平天国在南方的迅猛发展,权衡利害,奕䜣得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便以 中国出卖大片领土主权结局。战后,为便于与列强“合作”,奕䜣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奕䜣在“自强”名义下积极倡导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不久, 奕䜣和倭仁作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在同文馆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锋。光绪二十年,奕䜣旧疾 复发,旋病重而死,时年 67 岁。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概括奕䜣成为清朝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时代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奕䜣的功过。(8 分) 答案 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D B A C A A B A D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D B C D D D B C B C 25.(1)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4 分) 区别: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 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 (12 分) (2)变化趋势: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 设置调整。(4 分) 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 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5 分) 26.示例一:君主专制体现在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 秦朝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队,三公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 集中。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隋朝时期实行三 省六部制,进一步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 皇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兵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掌握行政大权。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完全掌握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代君主通过思想统一,强化伦理纲常,加强对兵、刑大权的操控,维护君主权威。君主专制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权力支配意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言 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中国古代社会并非始终是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 先秦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君主虽为 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虽然确立了皇权独尊地位,但丞相等三公形成了对皇权的制约。汉代儒学秉承先秦儒学礼治、 仁政思想,形成了制约君主专制的思想体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谏议制度制约了皇权独断。 宋代出现的理学不断发展,对纲常伦理和道德意识的强化也对君权的泛滥起到了约束作用,只有明 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才真正达到皇权独尊,君主专制渗透于各方面的程度。(言之成 理即可) (以上示例任答其一即可,有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同等得分) 27.(1)清朝的腐朽与衰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文明冲击。(7 分) (2)功:主持并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与顽固派进行论战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第 二次鸦片战争初期积极进行抵抗,显示了民族气节。 过: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伙同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剿、镇压;投降卖国,支持李鸿章签订《马 关条约》;反对维新变法。(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