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00 KB
  • 2021-11-12 发布

2020中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

  • 6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类型1 叙事散文:成长故事 一、(2019·盐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烟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衣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腊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因,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国”,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ー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腊梅花去!”‎ ‎(10)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騰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 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11)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12‎ 63‎ ‎)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儿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4分)‎ ‎“我”自称患有咽炎, ,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腊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 ‎ ‎[答案](4分)(1)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2)“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我”自称患有咽炎在文章的第③段。学生寻梅在⑥⑦段,那么第1空格的内容就是④⑤段,从“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可知我们的师生对话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如何治咽炎。第2空也是我与学生最后一次交往,从课文中不难找到,那就是放学后的踏雪访梅。‎ ‎2.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3分)‎ 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 ‎ ‎ ‎ ‎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腊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 ‎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能力。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答题时,首先要弄清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孩子是花”可见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要说明运用修辞的作用。美丽的花可见作者的喜爱,把它比作孩子,突出孩子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孩子的喜爱。‎ ‎(2)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3分)‎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 ‎ ‎ ‎ ‎[答案]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重音朗读的理由,就是要理解“彼此”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答题时,首先分析“彼此”所指代的对象,即我和孩子们;其次要分析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阐明用“彼此”的作用,突出老师与孩子们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3分)‎ ‎ ‎ ‎ ‎ ‎[答案](1)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芬芳的腊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3)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4)芬芳的腊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含义深刻;(5)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中的腊梅花贯穿全文,开头看到腊梅花引起回忆,文中腊梅花能治咽炎,学生找花,增进了师生的信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可见腊梅花是事件的线索。“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腊梅”,腊梅花的芬芳正是孩子美好的心灵的写照,经历了爱的熏陶,孩子们在感受温暖与信任的同时,内心发生转变,腊梅花成了师生感情的纽带。文章标题“芬芳的腊梅花”,自然引出读者的阅读兴趣,蜡梅花为何芬芳,让读者猜想,形成悬念。腊梅花是治咽炎的,所以学生会去找,因此也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温暖的师生情。‎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63‎ ‎[甲]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ー个爱”字。‎ ‎(秦湄毳《芬芳的蜡梅花》)‎ ‎[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 (魏巍《我的老师》)‎ ‎(1)[甲][乙]两段文字共同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2分)‎ ‎ ‎ ‎ ‎ ‎[答案](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甲]文中的“抹、贴、按、写”以及[乙]文中的“迎、敲、笑”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甲]文中的“仔细”以及[乙]文中的“她笑了”可以看出神态描写。 ‎ ‎ [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手法。要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及其特点,人物的主要描写手法有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描写,题干要求找出共同的描写方法,因此要阅读两个选段找出相同之处。观察[甲]会发现文中的“抹、贴、按、写”等动词,阅读[乙]文中的“迎、敲、笑”等动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另外[甲]文中的人小胖的“仔细”抹字的形态;[乙]文中的“老师的笑”可以看出神态描写。最后综合回答即可。‎ ‎(2)分别说说你对[甲]段中“小胖”和[乙]段中“我”的行为的理解。(4分)‎ ‎ ‎ ‎ ‎ ‎ ‎ ‎[答案][甲]段: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乙]段:“我”面对老师假装发怒时,拿起石板一迎,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都是孩子,其行为也是本色的外在体现,要理解人物的行为,就要从人物的所处的年龄和环境去分析。小胖是一个“恨错了”的捣蛋鬼,把恨变爱,说明内心思想的转变,其原因是接受了我,师生感情深厚;“我”用石板迎,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可见,我调皮,“知道老师不会存心打他”,可见对老师的理解。‎ ‎(二)(2019·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看城市迷人的灯光。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不止一次。‎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知道她还会起来,我就没吱声,静静地等候着。果然,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 63‎ 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清点账目,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睡了。睡醒一觉,我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油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 第三盏 女同学 ‎②‎ ‎[答案]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和事等。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理解和把握。文章围绕“小油灯”,一共写了三个人,第④⑤段写母亲在油灯下做针线活,“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第⑥⑦段写父亲在油灯下算账,为多出的2角钱而发愁,父亲认为“不知道给谁算少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从父亲的语言中,可见其心地善良,做事认真、公道的性格。第⑧段写一个外表丑而内心美的女同学把自己的油灯借给自己用,而在“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 ‎ ‎[答案]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 63‎ 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作用。①本文的题目是“灯如红豆”,在第二段作者写了城市夜晚的灯光,即景生情,由城市灯光联想到童年、少年时用过的油灯,而且,想起时“有时会掉下眼泪来”,可见小油灯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②作者看城市夜晚迷人的灯光,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自己的小油灯,引出对“小油灯”的回忆,突出了往事的难忘和对自己影响。‎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 (1)(她) 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2分)‎ ‎ ‎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2分)‎ ‎ ‎ ‎[答案](1)“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2)“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1)“把手里的的东西一扔”通过“扔”字,写出母亲的手被扎伤后的本能反应,母亲没有喊叫,而是通过“用左手攥住右手的食指”的方法来止痛,可见母亲的忍受力。(2)“我”看到母亲的手被针扎伤,心里非常难过,想抱住母亲,给她以安慰,通过一个“搂住”的动作,写出“我”对母亲重视和爱护。‎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5分)‎ ‎ ‎ ‎[答案]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红豆如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①从出处角度分析:“灯如红豆”花用了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诗句。带给人以美感的意境。②从结构角度分析:文章围绕“油灯”把童年、少年时期的三件事串联在一起,层次分明。③从主题或情感角度分析:王维的《相思》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作者借用“红豆”这一相思果,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 ‎(三)(2019·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志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雀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日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 63‎ ‎,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键子,那自己扎的羽毛键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招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梨,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掼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锹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披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幕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 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6分)‎ ‎ ‎ ‎[答案]夏天,孩子们拦水建“坝”,提“闸”泄“洪”;寒冬或春初时,“小孩子们在公房给大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大孩子们在队屋拿起农具操练“种地干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厘清文章思路,锁定相关语段及关键句进行概括。解答时,只要锁定“雨天”“我们”“开心的事儿”这些关键词并通读全文,捕捉与此相关的句段,然后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 ‎ ‎[答案]不同意删去。选文画线处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 63‎ ‎,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句段的作用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观点:不同意删去。然后具体说明理由:因为选文第②段画线处表面上看,是写“我”在家的百无聊赖,其实是在为后文写“许多开心的事儿”作铺垫,为写“狂欢”蓄势。这样说明,理由就已经很充分,没有必要再过分渲染、夸大。‎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4分)‎ ‎(1)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 ‎ ‎(2)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 ‎ ‎[答案] (1)在实际情况与预料的情况相符下说“果然”。这里表明孩子们期待自己的展示能够博得大人们的喝彩欢呼,以及这种愿望实现后的幸福和满足的心理。(2)“不自觉地”写出了孩子们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表现出孩子们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的懂事、勤快和准备着挑起生活重担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依据句子后面括号内的提示并联系上下文思考、揣摩,即可得出答案。‎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4分)‎ ‎ ‎ ‎[答案]①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②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从文章所写内容入手,加以分析理解,如从文中第③-⑤的描写中,“狂欢”的含义,不仅仅在于表现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和队屋,纵情欢乐,好玩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而且还表现出农闲时的大人们雨天聚集在“大厅”,围观孩子们表演,纵情欢愉,单调沉闷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如果只是单纯从孩子这一方去理解,答案就不完整了。‎ 型2 叙事散文:人物风采 ‎(一)(2019·孝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宣传单 李新 ‎①移到桥西头的太阳,掉进楼房背面,王可从城区澴水河东岸的机配制造公司下班了。‎ ‎②忙碌一天,虽然疲惫,想到妻子可口的饭菜和聪明伶俐的女儿,回家路上,王可不禁哼唱起了《农民工之歌》,“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③回到桥东街道最尽头的住处,进得厨房,王可向妻子递上一个鼓嘟嘟的大红包,得意地说:“俺的奖金!”(感叹号,表示语气的强烈,体现王可获得先进人物称号后在妻子面前的得意与自豪)。惊喜不已的妻子,忙端上饭菜,顺手递过一张宣传单。‎ ‎④王可瞅了一眼,上面写着“高薪招聘焊接技术工。”展开细看,是一家生产大型风电设备的国有企业招聘,最基本应聘要求高中文化、5年工作经历、有焊工证、埋弧焊等操作经验。王可全都符合。‎ 63‎ ‎⑤“你干了这么多年电焊工,一个月才赚3000多元,这是个好机会,试试吧。”妻子说,用手指着传单的大红字体,“看清楚,这月薪可是9000元起呀。”‎ ‎⑥王可是偏远的大山村里人,读了3年职业高中,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后在广东打工时认识同乡的妻子,结婚有了女儿后,便进了县城机配制造公司当电焊技工。收入虽不高,养家糊口还成,工作还算稳定。王可常对在超市打工的妻子说,“咱一个山旮旯的农民当上工人,也算知足了吧。”‎ ‎⑦王可所在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按客户订单要求,由车工、钳工、焊工、钣金工等照订单图纸设计的流程加工和组装。工作尽管辛苦,但王可有一席用武之地,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上周,王可又获得年度先进人物称号,今天从财务部领回4000元奖金。‎ ‎⑧去年初,公司引进最新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从用料到加工、组装、再到装车发货,所有工序一气呵成,员工需要做的只是在生产线旁进行数控操作。‎ ‎⑨智能生产线上马后,工作轻松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员工。80多人的车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自然减员到19人。王可较幸运,他不懂数控技术,公司上智能生产线时,王可获得商家培训员工的机会,最终保住了岗位。但商家培训只针对该设备的基础操作,为期仅15天。说是数控操作,其实只是照本宣科。超出设备之外的,比如最关键的自动化编程,王可连常识都不懂。这给王可带来了危机感。‎ ‎⑩工作虽然保住了,但因为劳动强度下降,工资也跟着降掉了500元,拿到手3500元。加之,家里最近在县城贷款买房,孩子快上初中了,经济上捉襟见肘,妻子只能敦促他加劲努力赚钱。‎ ‎11⑪工资少了,妻子一直耿耿于怀。王可只是告诉她想自费报自动化编程培训班,学费7500元,每周上课一天半,学习一年半。当初培训工程师说:“如果学会自动化编程,一个月拿1万元工资不成问题。”目标很是激励人,但公司不给员工进修提供任何资助。妻子说又费钱又误工,不同意。‎ ‎12⑫今天,王可盯着宣传单上“9000元起”的数字,对妻子摇头说:“我怕是干不了这个活。”“你不试一烙铁,又怎晓得呢?”妻子激将着王可。‎ ‎13⑬眼见王可不自信且犹豫的怪样,妻子便直接打开手机免提语音,替王可拨通传单上电话。对方询问年龄、工作经验后,问道:“机械加工的数控切割编程熟练吗?”‎ ‎14⑭王可迟疑着说:“这个……能看懂,但,不熟。我现在干的都是固定编程的几种部件。”对方公司又抱着希望耐心地问:“图形转换编程可以吗?”王可再度结结巴巴,对方随后又问了几个数控编程方面的问题,终于,失望地挂断电话。‎ ‎16⑮王可把传单递给旁边的妻子,说:“真的不行,丢掉吧。”‎ ‎16⑯妻子这时不再说话,转身进了房间。出来时,拿着3500元连着刚才的红包递给王可说:“明天就去交自动化编程培训班的学费吧。”‎ ‎17⑰王可愣着神,妻子把宣传单往桌子上一拍:“吃饭!”王可笑呵呵地看着妻子,也把桌子一拍:“好!吃饭!” ‎ ‎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3分)‎ 情节 到城里工作 智能生产线上马 ‎(2)‎ 妻子鼓励 王可心理 ‎(1)‎ 感到危机 失望不舍 ‎(3)‎ ‎[答案]⑴感到满足(知足)⑵应聘被拒⑶重拾自信(兴奋开心) ‎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情节及人物心理。王可能从山旮旯“到城里工作”,常对在超市上班的妻子说“咱一个山旮旯的农民当上工人,应该知足了吧”可知,王可当时的心理时“‎ 63‎ 感到满足或知足”的,故⑴处可填写“感到满足(知足)”;王可“失望不舍”的是眼看能够拿到每月9000元起的工资,可是打电话应聘时,因为自己不够招聘条件而被拒,故⑵处应填写“应聘被拒”;后来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王可“兴奋地拍着桌子说:‘吃饭!’” 可见当时王可的内心是兴奋的,故⑶处应填写“兴奋开心”‎ ‎2.小小宣传单,却在王可和妻子的生活中起到了大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2分)‎ ‎ ‎ ‎[答案]宣传单是催化剂。没有宣传单,王可和妻子还沉醉在自我满足的生活状态中,虽然也有危机感,却没有化危机为动力。宣传单的出现,让王可和妻子意识到智能时代已到来,不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线索事物所起的作用。只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宣传单”出现后对王可和妻子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即可。如王可被宣传单上的高薪所吸引,决定去应聘宣传单上介绍的工作,没想到自己的能力不符合宣传单上告知的要求,于是决定参加培训班学习,可以理解宣传单为唤醒王可危机感的催化剂等。‎ ‎3.联系上下文,品读第⑥段划线句子,说说妻子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2分)‎ ‎ ‎ ‎[答案]看来丈夫以前想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应该再犹豫学还是不学,也不再考虑学费贵与不贵了;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可结合文中妻子听到王可应聘被拒时的动作描写的内容来揣摩妻子的心理。妻子亲耳听见王可应聘被拒,是因为不懂复杂的数控技术,“于是不再不说话,转身进入房间”,此时已经完全认可了王可想参加培训题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后悔没有支持王可的想法,故而后面才出现妻子拿出钱来交给王可去报名参加数控技术的学习的举动。概括作答即可。‎ 4.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匠心独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其中介绍王可“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2分)‎ ‎ ‎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王可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有一定的工作实力;为下文写王可想学新技能的情节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往往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也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如本文插叙王可“几乎年年被哦为先进员工”的情节,既表明了王可是一个勤奋上进,有工作经验是实力的人,丰富了文章内容;就是因为王可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所以当他见到高薪招聘的宣传单时,才动了应聘的念头,却因自己是实力不够应聘条件,故而动了报名参加培训班的念头,无疑此处的插叙内容,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5.仿照第③段中对感叹号所做的阅读批注,为第⑭段中的省略号做阅读批注。(2分)‎ ‎ ‎ ‎[答案]省略号表示说话的停顿、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反映王可不自信的心理和迟疑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省略号表示行文的省略或说话断断续续。此处是在描写王可的语言,使用省略号,表示王可说话的停顿、断断续续,也是王可不自信的心理和迟疑的态度在说话时的不自觉反映。‎ ‎6.你觉得王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用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3分)‎ ‎ ‎ ‎[答案]王可是一个工作上努力上进,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主题:智能时代来临,即使时很优秀的人,如果固步自封,也会落后于时代。所以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解析]‎ 6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概括文本主题。从王可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及后来意识到自己能力上还是有所缺陷时,原本有一份安稳工作的他打算去参加培训班学习,以期找到薪水跟高的工作的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王可是一个工作上努力上进,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的普通工人意识到智能化社会的到来,不惜加强学习才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的事件,表达了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智能时代,即使是很优秀的人,如果固步自封,也会落后于时代。所以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概括作答即可。‎ ‎(二)(2019·青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 63‎ ‎。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分)‎ ‎ ‎ ‎[答案]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所叙写的第④段开头“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第⑤段开头“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第⑥段开头“父亲有‘两不记’”第⑦段“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第⑧段“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 ‎ ‎[答案]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中间段的作用大致有: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铺垫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信息。结合上下文,第②段“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由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得文章叙事清晰,突出了文章主旨。引出下文对父亲绝活的描述。所以这一段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分)‎ ‎ ‎ ‎[答案]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63‎ ‎[解析]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突出父亲技艺高超,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之情。解答时可按照解题思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3分)‎ ‎ ‎ ‎[答案]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使用比喻修辞,充满乡村泥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劳动的赞美。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效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情感)。‎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 ‎ ‎[答案]不可以。‎ 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表态,理由可从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去谈。对含义的理解可以从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两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一般是: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本文①—⑩段叙述了父亲“一针一线”的裁缝绝活、技艺高超。“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突出父亲品格高尚。结合文末主旨句“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理解,父亲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是将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串联在一起,揭示了文章中心。文章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而标题“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较平淡,只是交代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没有以上表达效果。据此整理作答。‎ ‎(三)(2019·德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杨树下 ‎ 舒小骅 ‎  ①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 ‎  ②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  ③‎ 63‎ 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  ④“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  ⑤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  ⑥“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  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  ⑧“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 ‎  ⑨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 63‎ 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⑩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20日 有改动]‎ ‎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2 分)‎ ‎ →同情→ ‎ ‎[答案] 不满 敬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人公思想情感变化的把握。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提取或概况表达情感的相关词语即可。如可提取①段的“思绪被搅乱”“ 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等句子,可以概括“厌烦”“不满”等;从⑩段的“我的心潮难以平静”等句中可以概括“敬佩”等词语。‎ ‎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旬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4分)‎ ‎(1)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 ‎ ‎ ‎(2)“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 ‎ ‎ ‎[答案] (1) “瞪了眼”表现了老邵听到“我“劝他少收一块钱时,怪“我”多嘴,破坏了他的职业规矩。‎ ‎(2) 找不到购物卡的主人,“我”建议老邵“留着自己用”,此处“瞪”字表现了老邵责怪“我”不理解他,侮辱了他的人格。‎ ‎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解答时要仔细分析“瞪”前人物的言行,只有结合人物言行对心理的影响才能正确理解此刻动作下人物的心理。第(1)题中“瞪”前,是“我” 说和磨刀老太太和邵师傅各退一步,邵师傅对此不满,才“瞪”“我”,所以此刻邵师傅的心里想法应该是:多管闲事,少了收入,怎么生活?乱破坏人家的职业规矩……第(2)题中“瞪”前,是“我”劝他留下购物卡,自己用,“我”的形象在邵师傅心中一落千丈,“我”不理解邵师傅,邵师傅心生反感,认为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所以才“瞪”我。‎ ‎3.第⑦一⑨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 形象。(4分)‎ ‎[答案]示例:“叮嘱”中年妇女,表现了他的善良,因为“活多” “执意”“优惠”“我”,表现了他的厚道;将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表现了他关爱家人;虽然生活贫困,捡到购物卡仍一心一意寻找失主,表现了他的无私(拾金不昧)。(答出两点即可,不拘泥于以上四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注意题干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的要求,意为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时,注意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认真给磨刀妇女磨刀,验过刀刃后才交付上并叮嘱,可以看到他工作态度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以及他的善良;邵师傅对“我”磨东西表示优惠,可见他的厚道;找不开钱,“我”不让他找了,但他宁肯破费买一瓶矿泉水,但自己不喝,留给家人,足见他对家人的关爱;自己捡到一张购物卡,却挨家挨户找失主,从这些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正直、无私的美好心灵。‎ 63‎ ‎ ‎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答案](1)“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采用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3)直接描写“我”的见闻感受,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答出两点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人称叙述角度的作用。解答时要熟知各种人称叙事的作用。第一人称的作用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便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旨;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本题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所有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结合以上常见的解答思路解答即可。‎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1)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渲染了美好而温馨的环境氛围,烘托了绍师傅无私的品质。(3)深化主题,突出了作者对老邵无私品格的敬佩(赞美)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了解常见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2)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 (3)呼应前文 或为下文××作铺垫;(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5)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题环境描写既与开头环境描写形成照应;又以美好的环境描写表现了邵师傅的拾金不昧的美好品格;同时暗示了因为有邵师傅这样的人,才让我们的生活富有诗意。深化了主题.‎ 类型3 叙事散文:挚爱亲情 ‎ (一)(2019·通辽)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也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嘀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 63‎ 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又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后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滴滴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⑮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 ‎ (《毫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请期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 ‎ ‎[答案]本文主要写我回复父亲未接来电的经过,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以及对“孝”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内容,一般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题目是“未接来电”,“未接来电”是“我”父亲打来的,因此可概括为:文章写的是“我”回复父亲未接来电的经过。在文中,作者又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自己打电话给父亲没有被接听后的担忧,以及对于“孝”的一系列思考。在概括时,也有必要将作者的心情写出来。‎ ‎2.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2分)‎ ‎ ‎ ‎[答案]因为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与父母分离时间越来越长,对父母关心少,不了解父母真实情况,所以“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读文章倒数第二段“……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提取出信息——“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不能“随时掌握情况”;此外还有平时对父母没能“多点耐心”,使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通读全文,从“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大了……”等语句中,再提取一点原因——“父母年纪大了”。综合筛选出的信息,简要作答。‎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2分)‎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 ‎ ‎ ‎[答案]‎ 6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无助、害怕,表达我对父亲的担忧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或关键词入手。这句话出现了“像”,是使用了比喻修辞,用“像婴儿般缩成一团”形象写出“我”内心的无助和恐惧,这一切都源自“我”对父亲的担忧。‎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 ‎ ‎[答案]插叙,插入父亲生病住院的情况,写出我为父亲担忧的原因,为下文写我的紧张不安、害怕及思考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第②段写“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第⑤段写“我爸……坚持回老家了”。这部分内容明显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往往有交代事情的某种原因,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此处有交代“我”为何担心父亲的原因——父亲前段时间层生病住院,也为下文写“我”的心理活动做铺垫。‎ ‎5.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选文中:答出作者为父亲担忧、害怕。材料一:答出作者思念父亲。材料二:答出作者照顾好妹妹,活好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思考的能力。选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很明朗:“心里咯噔一下”“‎ 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概括一下是“担忧”“害怕”。材料一,“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传达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材料二,“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写出作者要照顾好妹妹,好好生活的决心,并以此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二)(2019·黄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 63‎ 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先要整体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主人公,主要事件。然后逐项比对,找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第⑧段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一方面表现奶奶的手巧,另一方面表现“我”对奶奶的深深的爱,更能突出主题。‎ 63‎ ‎2.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4分)‎ ‎(1)“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 (2)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先要扣紧加点的词“刺痛”“嗔怪”分别是描写谁,然后结合该句子,再回到相关段落,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来解读人物情感。(1)中“刺痛”“我”的是“锉子”,结合第⑨段可知“锉子”比喻奶奶的手,那所要表现的就是“我”对奶奶的情感,为奶奶的苍老感到心痛。(2)中是奶奶在“嗔怪”,意思是责怪。本义为发怒、生气。嗔怪也指强烈的非难。语句中表面上是责怪,其实满含爱的一种方式。着力去解读“嗔怪”一词中包含的奶奶的对孙女的关爱的欣慰之情。‎ ‎3.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 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针对这个考点,要结合该段落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就题目中划横线的语段而言,位置在文章结尾,在结构上起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一般是点明全文的主旨,通过抒情的语句表达对奶奶的情感,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4.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曖”为题目,有何妙处?(4分)‎ ‎[答案](1)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奶奶用手给“我”准备食物、给“我”缝制玩具、为“我”挠痒痒,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2)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3)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4)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易于吸引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设置悬念,设置线索等;(2)题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赏析;(3)题目显示文章内容的作用;(4)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具体解答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从全文来看,“奶奶的手”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由此展开叙事,触发情感。文章内容针对题目“温暖”选择奶奶对“我”的关爱来选材,着力突出“温暖”这一主题。同时,还可以从语言的文采的角度来赏析。‎ ‎ (三)(2019·河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母亲梳头发 ‎①‎ 63‎ 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②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与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得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后,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着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1.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③‎ 63‎ 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内容。注意题干“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回答时候的主语应是“母亲”。概括事件时对文章进行分层,对每个层次的事件进行概括即可,有时候某些段落中的原句(进行删减)即是答案。第②段: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首句);第③段,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首句);第④段: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首句);第⑤段写“我们”长大后母亲的衰老,第⑥~⑦段:母亲在手术后接受了“我”的照料(第⑥段中间句)。‎ ‎2.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场景描写的作用。回答时要由浅入深,结合场景描写表现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前后内容的连贯、作品主题等进行回答。首先作者运用一整段的篇幅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突出了母亲头发的长(长可及地)、乌黑浓密(“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而母亲乌黑浓密的长发和她一系列梳头发的动作都表现了她年轻时的美丽、优雅。作者也在段末表达了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和对母亲梳头动作的喜爱(“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然而就是这一头秀发,却在第⑤段“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后“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而此处写母亲每天清晨不厌其烦重复繁杂的梳头发的动作,也为第⑦段母亲在手术后“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作了铺垫。据此概括即可。‎ ‎3.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 “修辞方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题方向,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考生任选其一进行赏析即可。词语运用上,我们一般可以选择的是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关联词等进行赏析,对应画线句的即是“轻轻柔柔”,“轻柔”是“轻而柔和”的意思,此处运用叠词,更加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的情态,表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修辞手法上,“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起强调突出作用,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和关爱。‎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答案]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花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题干已经给出两种看法,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种看法,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即可,答题时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如选择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的,则应该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关爱之处和女儿对母亲的孝心照顾之处都答出来,注意落实到具体细节,如母亲“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洗晒球鞋”“为我们准备削好的铅笔”等,“我”在母亲手术后为她“擦洗身体”“梳理头发”等。如果选择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的,则应将重点放在母亲个人的前后变化,不论形象还是性格的变化都要答到,并由此引出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和文章的倾向。形象上可集中在母亲头发的变化(由年轻时的乌黑浓密的长发变为花白而稀薄),性格上则是由大无畏变为软弱(“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作者对母亲衰老的情感(怜爱、无奈),文章则显露出关注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倾向,细心呵护、关爱陪伴老年人(“我”发现了母亲的变化,在母亲手术后悉心照顾母亲,关爱、呵护衰老脆弱的母亲)。答题时注意首先表明赞同哪种看法,再结合内容探究。‎ ‎(四)(2019·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22分)‎ 桃之夭夭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 ,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 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蔵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 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奈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暧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持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強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膜,由我父奈说了算。‎ ‎⑦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迪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 63‎ 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迸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边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侯,毎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己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毎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俟,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帝己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仍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付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刪改)‎ ‎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充滿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秩牢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注意题干中“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的要求。解答时,注意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人物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如第⑦段通过对父亲对待桃树的详细描写,写出父亲奇迹般地让桃树过冬,突出父亲的勤劳与能耐。‎ ‎2.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深层:我比別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生活智慧、勒劳耐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内涵。理解句子含义可从表层、深层两个方面入手。表层含义,要立足立足于文段内容,借助文中相关语句进行揣摩。即比别的孩子多出了哪些滋味?即“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深层含义要联系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这特殊的“生活的滋味”,是别的孩子不曾有的,也是现在“我”不能再拥有的,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3.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4分)‎ 6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按照“方法+效果+情感”的格式组织答案。如:“饲养”本意指喂养动物,这里指父亲培育桃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加倍呵护;赞颂了父亲的耐心和智慧。‎ ‎4.揣摩第(13)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合理想象:画线语句重点描绘了桃树在“寒风里的抖动”,联系上文父亲通过桃树给“我”特殊的生活滋味,再联系“父亲己不在人世”及下文“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可揣摩出当时”我”对桃树是否能够安全过冬的担心、对父亲去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树都失去父亲呵护的伤感。将此时这样的心情描写出来。体现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拟人,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楼桃、海棠开花,但桃花一朵花也不再开:突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慈祥关爱孩子;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 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分析段落作用,要注意段落所在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尾段交代了桃树的离开,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前文。此外,写桃树的离开是因父亲的离世,桃树一定程度上是父亲的象征,借此抒发作者对父亲及他所给予独特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综上,分条作答即可。‎ 类型4 叙事散文:生活感悟 ‎(一)(2019·南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酿甜 周晓枫 ‎①去曲靖,一路的山。有时晴朗,天空浩荡;有时云涌,高处的云掩映着低处的云。薄暮时分,两侧是介于墨绿与黛黑的山影;依然有珠灰色的云沉降下来,峰岭之间,云缕不绝。 ‎ ‎②涌云之下,层峦之间,生命丰富。孔雀的美仿若幻觉,大象的品德有如寓言,蝴蝶的魔术、长臂猿的绝技……这里的动物,接近神迹。云南的植物,一定被神的嘴唇秘密吻过,才能繁茂至此,才能铺开这样辽阔而恍惚的梦境。‎ ‎③云南的茶有名,以普洱为最。那么粗朴而凝重的茶色,深琥珀般古老的时间,就这样涓滴入口,缭绕在心。我到了曲靖的沾益,最早《山海经》里曾提及温水,这里在1985年被水利专家确认为珠江源。我喝着用珠江的源头之水泡制的普洱茶……谁都无法溯游,回到自己生命的源头,但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记忆的江河。‎ ‎④云南的菌有名,奇怪的样子和味道。有的艳异如花,有的朴素如泥,还有的表面滑腻,菌盖上有层薄薄的黏液。‎ 63‎ 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活着的珊瑚。雨后多了许多采菌人,我深入林间,亦有所发现。我发现的蘑菇颜色暗淡,隐约几根像是松针的短梗,不仅散在菌盖表面,也镶嵌在牛粪色的菌褶之间。‎ ‎⑤云南的花有名。本来要攀登曲靖的马雄山,目的是探访珠江源,我却忍不住,不停记录那些册间植物的名字:长叶女贞、大花卫矛、粉叶小檗、马雄杜鹃……‎ ‎⑥想到花,就想到花的媒人:蜜蜂。在曲靖的旧屋基乡,我参观“一窝蜂”计划养殖基地。由于地处偏僻,锥状山体林立,这里人迹罕至,既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自然生态未被破坏,有的是覆盖山体的植被和花朵——更适合养蜂,比种庄稼更环保。‎ ‎⑦我记忆中的放蜂人,总是追逐着春天和花期,似乎是以最美好的方式流浪着。事实上,这种浪漫实现起来非常辛苦,养蜂人并不轻松,就像他们的蜜蜂一样勤劳得近乎疲劳:一只蜜蜂每天要造访几千朵花,一个养蜂人每年要辗转数千公里,风餐露宿,冷暖自知。他们不断搬运沉重的蜂箱,寻找新的安置点。蜜蜂嗡嗡作响,而他们是沉默而孤独的。可我在罗平看到的,恰恰相反。养蜂,把外出的打工者吸引回来,让他们不必在异乡颠沛流离,就在家乡,就在故土,就在亲人旁边,安居乐业。这里出品的叫“那色土蜜”,那色是彝语里彝族人的意思;土蜜,指是中华蜂的土蜂蜜。蜂箱不是常见的简陋板条箱,它设计精致,有斜顶和苫草,蜜蜂像是从棚户搬进别墅。蜜蜂也不必远行,花太多了,这里有简直能淹死蜜蜂的花海;它们的小翅膀轻轻振动,就能抵达那些人类难以抵达的陡峭山体,那是理想的蜜源地。它们制造的花粉和蜜滴,清热解毒,清火润燥……那种甜,安慰舌尖和心尖。‎ ‎⑧我很喜欢蜜蜂。它们在花朵上工作,它们用舞蹈的方式交流。它们的蜂巢充满建筑学的美感。它们是情商出色的社会学家。它们是佩剑的小武士,不畏死亡地为了个人荣誉与集体安危而战。它们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媒人,每天都在缔结花朵的婚姻,让植物拥有果实的未来与新生。‎ ‎⑨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在曲靖罗平,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一窝蜂”计划,采用与众不同的认养模式。认养者可享受蜂群一整年酿造的生态蜜,包括提供现场割蜜的体验和食宿。每窝蜂对应着养蜂的贫困户,认养者不仅收获蜂蜜,也帮助了蜂农,蜂农疼惜蜜蜂,说蜜蜂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蜂王和幼蜂;他们割蜜的时候只取一半,要给蜜蜂留下充足的食物。他们感恩蜜蜂,感恩这些甜蜜的小劳力和袖珍的小媒人。 ‎ ‎⑩据说,自然、优质的蜂蜜几乎不会变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百年、几千年也不会变质,简直像液体的琥珀,经得起古老而漫长的岁月。蜜滴的浅金色真美!我一边用茶饼沾着那色土蜜享受午后时光,一边想着关于蜜蜂的传奇。人们总是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或许奇迹,有时来自某种熟视无睹的光芒。‎ ‎1.体会文章标题“酿甜”的含义与作用。(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标题“酿甜”的含义:一是指蜜蜂通过辛勤的劳动酿造甜甜的蜜,二是指像放蜂人这样的人通过辛勤劳动酿造甜甜的生活。作用: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酿造甜甜的蜜;②揭示文章的主旨:辛勤的劳动能酿造甜蜜的生活。③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酿甜”这一标题的表层含义从文中所写的主要内容看得出来,是指蜜蜂酿造味道很甜的蜜;其深层含义可从第⑦段写的放蜂人的辛勤劳作及第⑨段写的蜜蜂的“认养者”所创造的生活领悟出来。标题的作用,根据“酿甜”的词语含义,结合文中所写的蜜蜂酿造甜甜的蜜内容及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可分析出概括内容和揭示主旨两个作用来,再从标题的新颖性来分析吸引读者的作用。‎ ‎2.赏析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4分)‎ ‎ 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活着的珊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菌平滑的表明比喻为“伞”,将菌褶 63‎ 比喻为“书册”,将菌的气孔比喻为“微雕般的蜂巢”和“珊瑚”,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菌美丽的形貌,具体表现了菌的“奇怪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菌的无比喜爱之情。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将菌各部位的美都全面地表现出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精彩语句的能力。可先选准赏析的角度,画线句所运用的写法主要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句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情况,并分析运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从画线句所描写的各部位的形貌看,突出表现了第④段首句中的“奇怪的样子”,还可从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 ‎3.作者在写蜜蜂之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山、云、水、茶、菌、花,用意何在?(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在写蜜蜂之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山、云、水、茶、菌、花,其用意是:①为了引出对蜜蜂的描写;②为下文写蜜蜂做铺垫。③用山、云、水、茶、菌、花的美衬托(烘托)蜜蜂的勤劳可爱。④为赞美蜜蜂的勤劳可爱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选材用意的能力。选文要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蜜蜂,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云南的山、云、水、茶、菌、花等,其用意可根据分值4分梳理出四个点来。从“想到花,就想到花的媒人:蜜蜂。”看,前面所写的内容是为了引出蜜蜂的。前面写“山、云、水、茶、菌、花”“有名”是为了烘托云南曲靖蜜蜂的“有名”。‎ ‎4.为什么说“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在曲靖罗平,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因此,蜜蜂也是人与人(认养者和蜂农)之间友好关系的媒人。所以说“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媒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探究能力。说蜜蜂“也是人的”媒人,可从第⑨段中“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认养者不仅收获蜂蜜,也帮助了蜂农”等内容来分析其原因。‎ ‎5.阅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2分)‎ ‎ 人们总是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或许奇迹,有时来自某种熟视无睹的光芒。‎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往往会或略身边或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物,其实这些人和事物有时是奇迹,有的奇迹有时是来自某些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身上放射着奇迹的光芒。就像文中这蜂蜜,看起来是很普通的,但它却能几千年也不会变质;再比如有的人,看似很普通,他的某些举动表现出很伟大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这个画线句,首先要理解句中的“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奇迹”“光芒”等关键词。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是,人们总会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不寻常的事物;后一个分句的意思是,有时甚至是“奇迹”也会被人们熟视无睹。既可根据第⑩段中对自然、优质、不会变质的蜂蜜来理解被忽略的、被熟视无睹“奇迹”,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理解句意。‎ ‎(二)(2019·重庆A)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 ‎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 ‎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 ‎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 63‎ ‎“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 ‎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 ‎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 ‎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 ‎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 ‎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 ‎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3分)‎ ②‎ ①‎ 母亲寻找钥匙 ③‎ 陪母亲回老宅 ‎[答案]①弟弟卖掉老宅;②三婶送回钥匙;③我们珍藏(保存)钥匙。‎ ‎[解析]‎ 63‎ 本题考查写作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题干中所给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从剩余的段落中找出事件,再分别概括。注意各情节事件表述的形式力求与示例一致。文章开篇先写母亲寻找钥匙,然后写弟弟卖掉老屋,而后来家乡的三婶又送来一把老屋的钥匙。再后来陪母亲回乡看了老宅,回来后虽然一直住在城里,甚至后来老屋因为要建社区而拆迁了,但母亲一直保管着那把钥匙。据此填写情节内容即可。‎ ‎2.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4分)‎ ‎[答案]回老家的途中看到母亲精神爽朗,感受到母亲对老宅的依恋,再想到已经瞒着母亲卖掉了老宅,怕母亲伤心责怪而感到愧疚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分析。根据第⑨段之前的内容,可知“我”和弟弟是瞒着母亲卖了老宅的,而母亲找钥匙,此时又“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可见她对老宅的眷恋与热爱。所以“我”与弟弟会“忐忑”,是因为害怕母亲知道了真相后无比的失望。根据第七段中三婶送来钥匙这一情节,“我”与弟弟又认为三婶是欢迎“我们”回到老宅的,但是已易主的老宅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勾起母亲的伤心处,这当然也是“我们”心里不安的原因。‎ ‎3.理解文中第⑭段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 ‎ ‎ ‎ ‎[答案]老钥匙的一个个齿痕,能让“我们”想起老宅,唤醒、开启在老宅的那段有意义的潜藏在心底的生活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阅读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钥匙上的一个个齿痕比作打开岁月珍藏的密码。结合文章叙述的母亲寻找钥匙,三婶解说钥匙对一个离家者意味着什么,以及母亲所说的“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一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意思是说老屋的钥匙能唤醒以往的回忆,能让离开家乡的人想起家乡的一切,心里有着落、有依靠。‎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个人物形象。(5分)‎ ‎[答案]①重情重义。三婶买下老宅,主动送回钥匙。②淳朴热情,善解人意。“我们”回到老家,三婶周到热情地接待;三婶懂“我”妈的心思。③热爱故土家园。三婶讲述自己家“老钥匙”的故事;老房子将拆迁时三婶的话。‎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在文中的行为,文中写三婶买下了“我”家的老屋,但她却送给“我们”一把老屋的钥匙,并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而且“我们”回到老屋时,“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可见三婶收拾得干净,而且与原来的布局一样,只为“我们”再次回来看着舒心。这表现了三婶的善良,为他人着想。再从文中三婶叙述自己明白母亲心思,并留着以往家中老屋钥匙的原因,“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等句子,都可以看出她为人的真诚与淳朴。‎ ‎5.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 ‎[答案]①对故土家园的依恋之情。文中人物对老钥匙的珍视,对老宅的依恋。②‎ 63‎ 血脉亲情。三婶讲述的故事中,回想起与亲人生活的场景。③邻里真情。三婶送回钥匙;“我们”回乡时,三婶热情周到的接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从表面来看,“老钥匙”寄托的是拥有者对老屋的一种眷恋。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来看,这把钥匙母亲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包含着“我”与弟弟偷偷卖掉老屋,面对母亲的愧疚。当然这其中也有对送来老钥匙,并一再称只要想回随时可回的三婶的感激之情。最后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看,结合三婶及母亲所说的话“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有家可归”表现了这把“老钥匙”寄托着人们对“根”的追寻。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分析全面,不能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 ‎(三)(2019·天津)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63‎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 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3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 (1) ‎ ‎ (2) ‎ ‎ (3) ‎ ‎[答案](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观察题干和表格,明确答题内容和范围,需要概括的是“我”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答题范围在第②~⑦段。表格已经给出了具体的人生阶段,我们只要在第②到⑦段中找到相应的人生阶段,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的事就可以了。“稍微大一点”在第③~④段,母亲教“我”女红,我学不好,选择放弃,母亲也不勉强。“结了婚”在第⑤段,母亲坚持整天刺绣,不理“我”让她享清福的劝说,让“我”不解恼火。“后来去谋生”在第⑥~⑦段,远行前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在翻看时理解了母亲。据此概括即可。‎ 2. 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赏析词语题,首先应判断词语的词性,写出该词语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品质等,然后进一步写出这样写表现出的人物的性格、形象等。“捏着”是一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的是态度,写出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与坚持,结合整句话,这两个词共同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沉稳专注与心灵手巧,但同时从“我”这个女儿的角度来看,又包含着对母亲的疼惜。据此概括即可。‎ 3. 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2)”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回答时注意不仅要答出表层含义,更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刺绣时光”的表层含义有两点,分别从母亲和“我”的角度概括。根据文章第⑦段“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可以概括出,对母亲来说,“刺绣时光”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根据第⑧段“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可以概括出,对“我”来说,“刺绣时光”是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则可以总结出“刺绣时光”的深层含义,即“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 63‎ 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第②段中作者引用罗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刺绣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从而引出下文我却没有掌握这项技能。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表明“我”并没有拿起银针,而是以笔代针。故选AC。‎ 类型5 叙事散文:见闻感受 一、(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搖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63‎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妤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千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通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  B.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可根据文本第一段: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归纳得知: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故B项错误。‎ ‎2.“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乡。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可见他吃苦耐劳,好苦能干;“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可见他爱乡恋乡。“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可见他对待客人的态度很好。等等。‎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作用。文章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我的所见所闻,所以我在文中起贯穿全文,文章的线索的作用。而第一人称又使读者感到更真实,更亲切,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点词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的作用理解。赏析关键词,一般的答题技巧是“词本义+词文中义+内容+人物形象”,再看原句,便可得知“抢”是写出春运返乡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 63‎ 内心的急切。‎ ‎(2)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说明:赏析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记叙文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一般的答题技巧是,有修辞先写修辞“修辞手法+具体展开+作用+情感”,而这个句子没有用修辞,那就找描写方法,这是属于细节描写,写出女列车员辛劳工作,同时也是对这一类辛苦工作的劳动者的赞美。‎ ‎5.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 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赞女列车员 ‎②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 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其深层意义的把握。理解词语可从“表层义+深层义”两方面来思考。而本题题目已说分析其深层义。所以“冬日的温暖”应指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文章刚开始写我安顿完妻女,在放箱子时,一个壮小伙帮助我,小伙的乐于助人使我感到很温暖。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正体现人性的“温暖”;春节返乡,人多票紧,车站拥挤,但今年的进站口“前置”, 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等一系列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言之有理即可)‎ ‎(二)(2019·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 63‎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⑾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⑿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朦胧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与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么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⒀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⒁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2011--07- 09,有删改)‎ 1.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线索。解答时,需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可通过文中有一些带有提示性的句子来理清文章脉络,如“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等,可知文章明写 的是“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写的是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十一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解答时,应仔细阅读所给文本,从中找出一例形成对比的句子回答即可。‎ ‎3.第⑿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土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表达作用的把握与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处关于场景细节描写,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所要凸显的是一位哺乳的母亲和一个刚出来的婴儿,她们正面临死刑。由此可以想见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从而激起人们对战争惨酷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珍爱。‎ ‎4.赏析第⒁段的表达效果。(4分)‎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和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表达效果的赏析。解答时,应着眼于文段内容,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选择两个方面,体会其表达效果。本文前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合欢树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以便于借合欢树表达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后者用两个相连的设问句,借物抒情、突显主旨,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2019·衡阳]‎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63‎ 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 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答题时,需要抓住“转身”一词在文中的基本含义,梳理所表现出日常生活中种种“转身”现象(事件):“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转身,就是永别”“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再结合最后一段可知,把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深层含义,即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 ‎[答案]“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的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已经提示了赏析角度——“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3‎ ‎,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一般作用和特殊作用。“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一句把小河比作“镜”“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小河以人的行为,使其充满灵性和人的感情,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另外,“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春花之繁多。排比的一般作用是节奏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强化人物感情。‎ ‎[答案]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用排比表现了作者所见的春花多,水的清、柔、和谐;比喻、拟人的运用使自然的花、水充满灵性和感情,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3 分)‎ A.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人入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 “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 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文章能力。作者写了三次“转身”的情景,但第一次只是个引子,是略写的,故A项中的“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表述有误;E项,本文在表达方式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间有抒情和议论,故E项中的“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的分析有误。‎ ‎[答案]A E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这里考查的是分析结尾段落的作用。结尾段落的一般作用:①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选文结尾段落对前文具体事件做了一个总的概括,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本文结尾段的一串排比句,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答案]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是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从立意上看,他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然后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类型6 抒情散文 ‎(一)[2019·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李木生 ‎①‎ 63‎ 小时候爱在月出的时候看月,它能让眼睛月一样明亮。长大了却渐渐的、渐渐的爱在夜深的时候看月,看月的时候往往是月早已在看我了。夜深的时分看月最好。静静的,一看就看到心里去了。一点也不虚幻,实实在在的一个融融的月亮,贴肉贴心的,一股脑儿就全给你了。这时,你就会隐隐地觉出,原来人的心是这样的明亮而又深远。‎ ‎②太阳的分娩是恢宏的。它会把海洋与云雾都染成血红色,一露脸就让天下金碧辉煌。月亮却不,总是悄悄地来到天上,缺也好,圆也好,都将一个圆满善意的襟怀揣着人间,不张扬却也成了人类心灵的指望。它也没有太阳的霸气,一出现就掩尽所有星辰的光辉。虽然也会月朗星稀,可它绝对是星辰的朋友,与星辰一道将月华星辉绽放在黑暗中,也与星辰一道成为万家灯火的知音。我曾想,天下最最动人的笑颜,当是月亮了。不是它在点亮了人间的欢乐与欢乐的希望吗?‎ ‎③这是一轮热忱而又宽容的月亮。‎ ‎④热忱宽容的月亮有时又是极其冷峻的。宫墙圈不住它。钱财买不动它。黑暗禁不得它。谀颂也惑不了它。这时它是天上最为凛然的容貌了,可谓冷若冰霜,因为它是自由的月亮,总眷顾自由的胸膛。对它来说,阿谀就是死亡。它不知道它的父母是谁,它只知道宇宙曾经是它的襁褓。有这颗野性的灵魂在天上亮着,黑暗的统治就注定要一次次地失败与逃遁了。没谁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孤独,那千古不化的孤独。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它那孤独的光辉醒着,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惟有当我也沉潜于孤独里,才能稍稍走近它——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到无穷无尽的光辉啊,悠远而又深邃,洞悉着一切的宿命,却又义无反顾、痛快淋漓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千条万条前行的路途。它看到一切,知道一切,又毫无保留地献出着一切。这时,你就会感到,孤独是多么美好,孤独便是一种解放。‎ ‎⑤谁说月亮不是一所常青的学校呢?那永不停歇的光明,就是教导人类培植、保持美好人性的最为伟大的教师了。它以自己的纯洁教导人,世上的温润无比的玉石,都是它种下的吧?它又以自己的力量鼓舞人,海洋那几近永恒的潮汐,不就是在为它的美丽所激动吗?它更以悲悯之心理解人。它知道心会变硬的,还有痛苦与绝望。但是有月亮在就不怕,它能让硬了干了丑了的心变软变湿变好,让乏味的心汩动起趣味、想象、幻想与些许的浪漫。‎ ‎⑥其实月亮的本性是忧伤的,因为它最懂得世间的悲伤忧苦,又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倾听者。不仅倾听,它还是人间最伟大的诉说者,那丝丝缕缕、充满人间的月光,不都是知冷知热、掏心掏肺、与心偕振的絮语吗?哪一道心灵的伤口上,没有搽过月光这味灵药?哪一片心灵的田地里,没有洒下过融融的月色,从而让沉重而又孤独的灵魂得到抚慰与温暖?童年时的黄黄(家养的一只忠诚的狗),至今还会在我记忆里长嚎。那是神州一片饥馑的年代,别说作为生灵的狗,连村上的树也已被人啃光了皮。一星点办法也没有了,全家人不顾我的哭闹,商量起要吃黄黄的事。我带着满脸的泪,拿起一根棍子,想把黄黄揍跑。它一定是听懂得了家人的决定,怎么也赶不动它。它轻摇着尾巴,舔舔我的手,而后便抬起头,望着东南天上正圆的月亮,一声一声地长嚎。它也是在向月亮倾诉吧?那晚,我看到黄黄的两只眼睛里都是泪水,泪水里还晃着柔和的月光。月亮听到了一切,又诉说着一切。那晚,我感到月亮就是被天噙着的一颗湿漉漉泪珠。‎ ‎⑦从那之后,不管是碰到庄稼上的露水还是看见路边沟沿草叶上的露珠,我都会在心里头想:昨晚怎么月亮又哭了?是丑恶又在肆虐?是生命又遭杀戮?但是,不管世间多么黑暗,也不管人世的生活多么的艰难沉重、甚至还有横七竖八的对于人的压迫与束缚——只要月亮还在天上亮着,我们就会有爱在心上流淌,就会让憧憬自由飞翔,凡俗的分分秒秒也就有了诗意的歌吟。‎ ‎ (选自《迎风之灯》有删改)‎ ‎1.第②段描写太阳有何作用?(3分)‎ ‎[答案]写太阳出现的张扬是为了在对比和反衬中表明月亮出现的静气,闲适,带给人光明却又和人分享光明,带给人欢乐和人分享欢乐。‎ 63‎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把握。本文表现的对象是被露水打湿的月亮,文章第2段却描写太阳,叙写太阳“一露脸就让天下金碧辉煌”,突出了其张扬的特点,这与下文描写的月亮静气、闲适形成对比,衬托出了月亮的热忱而又宽容的特点,带给人的欢乐与欢乐的希望。‎ ‎2.品味文字划线句子,按要求作答。(6分)‎ ‎⑴ 宫墙圈不住它,钱财买不动它,黑暗禁不得它,谀颂也惑不了它。(从修辞角度赏析表达效果)(3分)‎ ‎[答案]⑴句子通过排比修辞,多角度、多侧面热情歌颂了月亮的冷峻和宽容,坚定和无私。句式铿锵,有节奏感。‎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本题首先思考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排比及作用,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句意;最后分析句中表现对象的特点——月亮的冷峻和宽容坚定和无私的美好品质。同时指出排比本身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⑵ 它轻摇着尾巴,舔舔我的手,而后便抬起头,望着东南天上正圆的月亮,一声一声地长嚎。(朗读这句话时,应采用怎样的语调?为什么?)(3分)‎ 答案:⑵低沉、舒缓、动情。这句话描述了黄黄为家“献身”的最后告别一幕,表现了作者至今对它的敬重、不舍和怀念。句中透出作者悲凉无奈的心境,所以……‎ ‎[解析]本题考查题语言的朗读技巧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本句写神州一片饥馑的年代,全家人不顾我的哭闹,商量起要吃黄黄的事。我带着满脸的泪,拿起一根棍子,想把黄黄揍跑。而它一定是听懂得了家人的决定,怎么也赶不动它。这黄黄为家“献身”的令人泪水淋淋的最后一幕,透出作者悲凉无奈的心境。因而地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低沉、舒缓、动情。‎ ‎3.第⑤段说明月亮是一所“长青的学校”,请你说一说这所学校教给了我们什么。(4分)‎ ‎[答案]月亮“长青的学校”教会我们:教人保持美好的人性;教人纯洁温润的品性;教人坚持的信念;教人理解、宽容和大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精读第⑤段抓住关键句,如“教导人类培植、保持美好人性”“以自己的力量鼓舞人”“它更以悲悯之心理解人……”并联系上下文的相关主旨句来概括作答。‎ ‎4.请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被露水打湿的月亮”的内涵。(4分)‎ ‎[答案]作者用“被露水打湿的月亮”作标题,特别在结尾点题中给予照应,意在借月亮起落、月亮的品质告诉人们,人世间是美好的,但人世间依然会有悲伤,会有无奈,会有丑恶、会有灾难……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像月亮那样,泪水中迎看光明,哭泣中期盼善良,艰难中创造人生的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理解。文章标题除表层意义之外,还有深层内涵,解答本题关键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可重点抓住文章的主旨句“不管世间多么黑暗……只要月亮还在天上亮着,我们就会有爱在心上流淌,就会让憧憬自由飞翔”来理解作答。‎ ‎(二)(2019·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茶是家乡醇 段伟 ‎  ①清明至谷雨,是家乡茶叶采收的黄金时节。这二十天左右的茶谓之“明前茶”或“谷雨茶”,一天一个味。‎ ‎②家乡有二十五万余亩茶园,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春林初盛,漫山茶树吐绿,纤毫未染,通透深邃,‎ 63‎ 一条条茶带随山势蜿蜒、一条有一条的风景,一带有一带的韵味,层层叠叠的曲线间,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没有队形,没有组合,看似随意,却又是那样和谐自然。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③老屋位于一个小山村,翠竹满崖,树木成林,这阵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体验提筐摘茶的乐趣时,三嫂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厅堂。阳光透过晨雾洒进厅堂,满脸汗珠的她立住休息一会,就躬身把茶叶倾倒在蔑晒垫上,摊匀开来,一边又细细把其中的老叶和碎枝拣掉。‎ ‎④“肥壮嫩绿的芽子、成片成片的呢!”三嫂立起身,嘟哝这么一句,“真正无公害,只是人手不够,兄弟回來得真是时候,我们上山吧。”三嫂笑着招呼我。‎ ‎⑤“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我们村里的茶园经过祖辈汗水浸泡,酝酿出赏心悦目的模样,清明前后,睛雨交替。山坡上积蓄了一冬养分的茶芽,焕发活力,存储着春光,或清朗明洁,或云雾缭绕。大自然馈赠的阳光和雨露,封存在一枚枚圆润饱满的茶芽里,此时,山上一派繁忙,茶园里到处晃动着采茶人的身影。‎ ‎⑥记忆里,茶叶是当地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学杂费,家庭开支皆巴望在茶叶上。一到采茶季节,起早摸黑的采茶人,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歌声留在了茶山上:“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歌声如溪水般清澈透亮,在高低浓密的茶树中,冲过来,撞过去,有一种生命原始的力量,荡人心魂。‎ ‎⑦午饭过后,三哥说,该炒茶了吧,三嫂便洗刷铁锅。灶膛里火烧得很旺,铁锅热烫起来,就把茶叶倒入。三哥双手不断翻动着,传来茶叶噼啪爆响的声音,待到叶质如绵、清香初露,三哥将茶叶起锅,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叶成条后由三嫂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复两次,至细秀卷曲,白毫显露,茶叶才幽香沁鼻。‎ ‎⑧傍晚时分,三嫂端坐庭院,将做好的成茶置于簸箕里摊凉,再次拣去杂物、茶梗。然后挑选条索均匀的茶叶分装到锡箔袋里,一溜地排过去,像整齐的城垛,颇有成就感。看我入神的样子,三嫂说:“兄弟,你来一杯啊!”‎ ‎⑨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到玻璃杯里,开水冲下,茶叶升腾,细啜轻品,入口亲和,舌上粒粒滚动,滑润清甜,儿时那撮人心魂的茶香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我脱口说:“好茶啊!一点也不比名茶差。”三嫂答道:“是啊,纯天然的呢!有机会,你也帮着宣传宣传。”‎ ‎⑩半个多月茶叶采摘,三嫂显得有些疲惫,三哥叫三嫂不要太累,他说,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分了一块茶园给他家,采摘的茶叶大部分卖给茶商,吃“茶叶饭”就足够了,但三嫂闲不住:“总是靠扶持像什么话?得攒点小钱找机会生大钱。”‎ 吃罢晚饭,我准备回城,三嫂递给我一包茶叶,笑着说:“这是给你的!”我接过来,茶叶似乎还有炭火的余温,让人暖心暖肺,入骨入髓。‎ ‎“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1日,原文有利改)‎ ‎1.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4分)‎ ‎(1)身在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们身挎不同的篮子或提篓,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3‎ ‎(1)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此处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茶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山的连绵壮观。(2)翻飞:忽上忽下地来回飞。生动传神地写出采茶人动作轻快、娴熟。‎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第(1)题中,“翻涌”是一个动词,本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结合句子“才能真正体会茶山的壮观”“连山连水”“接天接到”可知这里用来形容茶山连绵不断的壮观,具有化静为动的表达效果。第(2)题中,“翻飞”本意是指忽上忽下来回地飞,细读句子,抓住“双手在翠绿的嫩叶上翻飞”可知这个词语用在此处是形容采茶女采茶的动作的,由此词可以看出她们采茶动作的熟练、轻快。‎ ‎2. 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段为插叙,补充交代茶叶对家乡人的重要性,突出了人们的勤劳,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叙述顺序的辨析及其作用的分析,答题方向在第⑥段,细读这一段,这一段中“记忆里”一词告诉我们是回忆儿时的事情,主要交代了茶叶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写了当地人采茶的辛苦和采茶之乐,故在叙述顺序上属于插叙,其作用在于突出了家乡人勤劳、乐观的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三嫂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示例:①吃苦耐劳,勤快能干。起早贪黑忙着采茶制茶。②自力更生,努力致富。不愿光靠扶持,希望凭双手改变现状。③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解答时,首先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于三嫂的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句子“这阵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体验提筐摘茶的乐趣时,三嫂已将满满一背篓茶叶搁在厅堂里”“茶草成条后方由三嫂摊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可见三嫂勤劳吃苦;结合句子“总是靠扶持像什么话?得攒点小钱找机会生大钱”可见三嫂的自力更生;结合文中三嫂的语言可见其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最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名茶有很多,如福建的铁观音,浙江的龙井,云南的普洱茶等,作者为什么认为“茶是家乡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家乡的茶是乡情、亲情的记忆和寄托,只有家乡茶的味道最真实、最美好、最厚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抓住句子“我回老家体验提筐摘茶的乐趣时”“茶叶是当地庄稼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的学杂费、家庭的开支皆巴望在茶叶上”可见茶叶寄托着作者对家乡的亲情、对儿时的记忆,“细啜轻品,入口亲和,舌上粒粒滚动,滑润清甜,儿时那摄人心魂的栗香顺喉而入,让人通体舒畅”可见家乡茶所特有的美好、厚重、真实的味道。‎ ‎5.请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过家乡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 ‎[答案]示例:“我”对哥嫂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我”感受到了国家“精准扶贫”对家乡、亲人的那份恩情;“我”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要细读文章,明确文章通过写故乡的茶叶,赞美了三嫂勤劳善良、努力致富的品质,歌颂了国家“精准扶贫”‎ 63‎ 对家乡、对亲人的恩情,理解这句话要抓住“今日的生活光景”“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今日的生活光景”结合句子“他说,精准扶贫这几年,村里分了一块茶园给他家,采摘的茶草大部分卖给了茶商,吃‘茶叶饭’就足够”可以理解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对精准扶贫的感激;“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就是指对家乡发展、亲人致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2019·徐州)阅读散文,完成题目。‎ 秋山寻野 从维熙 ‎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天空当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  ③车子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一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觅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脚边。‎ ‎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斑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看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已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的静物写生。‎ ‎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   南来的雁,‎ ‎   北来的雁,‎ ‎   在我篮里下窝蛋……‎ ‎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63‎ ‎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事了。‎ ‎  ⑪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刻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选自《河北日报》2019那年5月17日,有改动)‎ ‎1. “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野”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野景”,二是指作者体悟到的“野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可以看出作者要寻野景。文中还写到作者寻到的野景。同时从文中:“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觅野趣的‘情痴’”,可知作者也要寻到野趣。‎ ‎2. 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受骗上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人心脾 ‎[答案]非常得意 心旷神怡 爽透心扉 ‎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梳理。文中第⑤段有“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第⑥段有“更令人心旷神怡的”,第⑨段有“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其中的“非常得意”“心旷神怡”“爽透心扉”表示了“我”的心情变化。‎ ‎3. 品析语言。(6分)‎ ‎(1)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用叠词,起到了强调(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美);“久久”写出了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对山野的陶醉之情;“匆匆”写出了速度之快,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离去的不舍、遗憾之情。‎ ‎(2)动作描写,富有动感地描绘了作者喝酒的情态,表达了作者远离喧嚣,获得野趣后惬意、舒适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品析。第⑴题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去品析语言。“久久”“匆匆”是叠词,叠词起强调的作用。“久久”说明作者沉醉于秋天山野静物的时间长,陶醉在秋景中;”“匆匆”写出了大雁南飞速度非常快,作者希望大雁能慢飞。这是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离去的留恋、不舍还有心中的遗憾。 第⑵题,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去品析语言。这里“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使用了连续性动词:“闭上”“靠”“掏”“倒进”“咽下”,可以看出是动作描写方法。这里写作者喝酒的动作,可以看出作者寻野后心情非常好,沉醉于秋景中,情不自禁地拿出酒来喝,作者“闭上眼睛”,顺势而靠,喝酒后又感觉爽透心扉,表达了作者摆脱城市的喧嚣寻野后的特别高兴,心中感到惬意。‎ 63‎ ‎4. 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用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趣味性与可读性(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生活的喧嚣,回归童真、自然,回归恬淡生活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在内容上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童谣和故事,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用的童谣表现童真,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城市生活的喧嚣,找寻到童真、自然。引用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故事,表现陶渊明的恬淡悠然,表达了作者想摆脱城市生活的喧嚣,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惬意悠然的生活的状态。‎ ‎5. 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游人之多,带给我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决定独行寻野;写法(表现手法)上,与下文写野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心情的变化;结构(行文技巧)上,为下文写野趣做铺垫,增强了文章的曲折性,避免了行文的平淡;语言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众多游客比作“过江之鲫”,将“我”比作“离了群的孤雁”,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综合分析评价。可以从内容、文章的写作手法、篇章结构、语言赏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了“我”进山后一开始发现人很多,觉得是受骗上当,后来决定沿着山间小路自己独自去寻野。从结构上看这样写为后文写寻到的野景野趣做了铺垫。从表现手法上看,“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与后来寻到野景野趣后“我”的得意、愉快的心情形成对比。语言方面,“如过江之鲫”与“像一只离了群的孤雁”是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独寻野景。‎ ‎(四)[2019·苏州]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淤泥偏自出芙蓉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不禁脱口而出:“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自己,则“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 63‎ 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泥之中。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 生活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种种坎坷,都能给人以最有成效的磨砺,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遣怀。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是他的化身。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2018年7月23日《新民晚报》,作者胡晓军,有删改)‎ ‎1.下面哪一项所咏之花与“白裁脂玉瓣,红翦彩霞笺”不同?(2分)( )‎ A.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在本文的语言环境下,很明显,题干中的““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见文中,讲的“莲花”;A项“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由“瑶池”可知应该描绘的是生活在水中的莲花;C项“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中的“移舟”“水溅”这些词语可知所描写的也是生活在水中的莲。D项“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语出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由“菡萏”一词可知也是描写的莲。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的名句,是描写梅花的。答案选B。‎ ‎2.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有描写荷香的,与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进行比较,简要分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答案]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解析]本题通过比较阅读,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赏析。描写荷花的香味,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却不乏清新;朱自清“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以听觉描绘嗅觉,新颖独特。‎ ‎3.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如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本题则给出了周敦颐和苏轼的感叹,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二人恰恰是为“君子”做诠释。所以,答题思路较为明确:解释“君子”的内涵——是学问和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紧扣“孤独”来具体分析“君子”——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最后以周敦颐和苏轼来具体注解。‎ ‎4.在作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所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从“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开始,便是写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特性,文中有以下几处:“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讲的是“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品”,讲的是“通透简约、含蓄蕴藉”;“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艺术要像莲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讲的是“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作了”,则在讲“突破”。‎ ‎5.谈谈你对文题“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回答此题,应侧重从文章内容来分析。1-4段,强调淤泥之于芙蓉的作用——给予营养和力量;5-6段,从“君子之质”,谈到“艺术之境”——困境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全文启迪人们要勇于面对困境,积极进取。联系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文章的标题就比较简单了。‎ ‎(五)(2019·宜宾)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 63‎ 草木结霜 鲍尔吉•原野   ①草并不知道,秋天,它们要披上白霜的铠甲。   ②草出生之后被称为青草,它们身穿绿衫在天涯奔跑。草给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泥土打上绿印,绿是植物的命,是无处不在的生长。天下没有黑草,就像没有绿色的煤炭。只有绿才可以打通阳光的能量通道。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   ③草在绿里安家,绿色的脉络里有水渠和马路。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自己身上,不假外求。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春天起,草一直生长。它早上长还是夜里长?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阳光拢在叶子里,暖暖洋。草不悲观。悲观是干什么?是跟自己作对吗?大凡生长者都不悲观。当你无选择地置身足以悲观的处境里面,先要剔除悲观。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草看到天鹅绒的黑夜镶满银钻。草看到雨水在空气中亦疾亦徐地跳舞。草看到白粉沾满蝴蝶的翅膀。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甲_____.乙______. 丙_____。   ④秋天到了,草停止生长。草长了一生也不过一巴掌高。它们站立不动,一如等待判决。它不知是谁、是什么不让它们继续生长,是立秋白露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自然界,不生长就意味着凋亡。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草离开此世,世上似乎什么都没少,草没有草的遗产,没有草的车辆和文字。只不过,没有草的土地露岀了土地。草站在秋天的驿站张望等待,这时候五谷丰登,果树挂满亮晶晶的水果取悦人类。草在告别,一身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发不出一声鸟鸣来辞行。   ⑤草叶等待霜降。霜降之前,天要下上几场雨,为霜准备原材料。土地变成一片烂泥之后,白霜从天而降,于子夜,于星星全体明亮之时,草换了衣装。它们白衫白冠,凛然发亮。这是要出征吗?每一根草都像一位士兵,披着亮甲,茎叶犹如银枪。这是去杀谁呢?草有什么可杀的东西吗?大地沉寂,无物可杀。阳光转过来,每每融化草的刀枪。至凌晨,它们再度披霜。   ⑥白霜冻不死树木与河流。它之降临,只为让草退场。霜让绿色从草的身上飞逸,为每一株草换上黄衫。阳光从此停止与草的能量交换,草的叶子呈现白金色-人类高档时装的颜色。从此,大地长出一层迷蒙的金羊毛,曰枯草。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   ⑦秋日里,山坡的枯草以黄金的色调显示高雅。枯掉的不过是草的躯壳,草的绿色灵魂升上天庭牧场与上帝欢聚。风吹不走草的白金躯壳,它站在它原来站立的地方。草一生未走半步,却早把种子送往四面八方,换来成千上万条命。于是,枯萎的草仍然优雅,在冬日越来越近的夜晚,它们披挂白盔白甲,而后在阳光下卸妆。   ⑧跑步时,我见到北陵后面结霜的草。结了霜的草似乎比原来高了。它们好像刚从西伯利亚回来,好像在卸车,好像张着毛茸茸的睫毛。我放缓脚步并庆幸我还没结霜--跑过这些草的身旁。在近于黝黑的松树下面,霜草的模样如同下了半场雪,比夏天在松树脚下环绕的雾气更白,却不像雪那么呆板。太阳出来的时候,草叶上没有一滴水,依然干净。 1.文中的“草”具有哪些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生活方式简单、质朴;②积极乐观,坚强自立;③朝着理想不懈奋斗;④功成即身退,坦然面对死亡。 ‎ 63‎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从文章的有关段落中找寻答案,文章第②自然段体现草的生活方式简单、质朴,文章第3段中说“草不悲观”,体现了草积极乐观,坚强自立。④⑤⑥三个自然段写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断奋斗,最后一段写草坦然面对死亡。回答时根据文章的行文顺序回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日边下结霜的枯草比作“遍地的血”“暗燃的炭火”“鲜艳的毯子”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结霜枯草映着红日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壮烈的场景,突出枯草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死亡的坦然。‎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一般从用词、修辞和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分析时要先判断,然后根据修辞或者描写方法具体分析作用,最后写出运用该修辞的效果。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找出本体和喻体,最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3.文中多次将“草”与“人”对比,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 [答案]运用对比,以人的行为反衬出草的自强自立、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等高贵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对比手法的作用,要求写出“草”与“人”对比的用意,在文中人是配角,对草来说起衬托作用。如文章第③段运用对比写出了草跟人面对困难的不同态度,更加突出了草的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4.请仿照第③段的句子“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结合语境,在横线处续写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草看到风伸开透明的手指却抓不住任何东西。草看到鸟儿在飞翔中相爱。草看到老鼠的眼珠亮比钻石。草看到云彩打墙阻挡河流。草看到月亮的山谷堆满黄金。草看到波浪在河里回头瞭望。 (写出三句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这需要仔细分析被仿写句子的特点,从修辞、逻辑和用词等角度进行分析。“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草的角度进行描写,内容是看到的事物,因此可以尝试着用拟人手法写出草见到的事物,然后再进一步加工润色即可。‎ ‎(六)(2019·昆明)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 园中虫思 薛涛 ‎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 63‎ 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 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⑥要误了人家的大事了!我惶恐,赶紧把它从石块上轻轻捏下来,尽量远地放在它要去的方向,以使让它赶回刚才耽误的路程。它一着陆,连头也没回就飞奔而去。对于刚才从天而降的困难和无端的迎刃而解,它实在无法表示什么,是怨怒还是感恩呢?或许,它只当这是每天的旅行中必须攀登的险峰吧,没什么;爬过去就是了 ‎⑦蚂蚁在一株菊花下面一闪,就不见了。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在等着它一天致的愈视、无处不在的陷阱、头顶的大鞋子……它只懂得往前走,根本不去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待它。我抬起头,下意识寻找我的巨人——他也许隐藏在前边那片薄云的后面吧?这样想着,便觉得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它根本不会花心思去想“主宰命运的家伙”究竟在哪里。如果命运的捉弄迟早临头,那么就随便吧,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了地下的 根须,春天的气息感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还给当初蜕掉它的 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选自《文苑》,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中“无聊的巨人”和第⑦段中“我的巨人”分别指什么?(2分)‎ 无聊的巨人: A 我的巨人: B ‎ ‎[答案]A.无聊的巨人:我(放石头的我)B.我的巨人:主宰我命运的家伙(人生中的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词语含义。答题时,需要紧密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来回答。“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很显然,“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指的是放石头,而放石头的是“我”,故这个“无聊的巨人”就是“我”; “我”“在精神上又输给了远去的蚂蚁”,即“我”被蚂蚁在命运面前的义无反顾精神所折服,引起作为人类的“我”该如何面命运的思考,对由此推断,“我的巨人”就是主宰“我”命运的家伙,‎ ‎2.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 ‎ ‎[答案]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躲”“竭尽全力”“歌唱”等词将蝉人格化,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蝉藏在枝头,竭力鸣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蝉珍惜和讴歌生命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可以先找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答题格式:该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 63‎ 精神品质等。概括其作用时,这里需要突出场景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选文第⑤段中写道:“它惊呆了…”此刻,这只蚂蚁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 第一人称描写蚂蚁当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3分)‎ ‎ ‎ ‎[答案]示例:啊!怎么回事?刚才还是平坦大路,怎么突然出现一座小山挡在面前呢?‎ 我还要赶快去通知大家来抬刚才发现的面包呢!我必须爬过去! ‎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心理。答题时,需要根据题干提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联系上下文来写,做到想象合理。 如“它惊呆了…”是因为它看到了“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也很着急,因为它“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抓住了这些,答案便容易得出。‎ ‎4.请说说你对选文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3分)‎ ‎ ‎ ‎[答案]到了冬天,虫子们都消失了,可作者选择相信它们还活着。表达了他对消失的虫子们的喜爱、惋惜与怀念,也对虫子们明年再次到来充满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同时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宁愿相信都活着”,这样明年就能“再露面”,表明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在此基础上梳理作者的情感态度。‎ ‎5.选文第⑧段中作者说“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请谈谈虫子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 启示。(3分)‎ ‎ ‎ ‎[答案]我从蝉身上学到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珍惜、赞美生命;我从蟋衅身上学到要绽放生命的欢乐,要自在豁达地面对生活;我从蚂蚁身上学到要坦然面对生活,不惧困难,努力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阐述感悟启示。答题时,可以紧扣文章内容,把握昆虫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精神品质,再联系生活实际,发掘其中启迪人生的哲理。如:蝉“绽放生命的欢乐”,蟋蟀对生活的“豁达”,蚂蚁面对困难时的“只懂得往前走”,等等。‎ 类型7 小说 ‎ (一)(2019·重庆B)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63‎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事,而看到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在这孤独的夜晚,有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线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着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㉑风雪愈紧了。‎ ‎㉒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家乡有句老话,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 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情节内容 情感变化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①‎ ‎②‎ 疑惑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 ‎③‎ ‎④‎ 释然 ‎[答案]悲伤(痛苦) 长久对坐,胡乱猜测身份 意外(惊讶) 拨通电话,与娘坦然倾诉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应在文章第①~⑤段,抓住句子“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可以概括我的心情;②中的内容应在文章第⑥~⑬,写我突然发现对面长椅的老人,引发我对老人的猜测,据此可以概括填空;“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应在文章第⑭~⑲段,抓住句子“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可以概括我此时的心情;第④处应填的内容应在文章第⑳~㉒段,写老人的行为让我振作起来,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母亲,据此可以概括填空。‎ ‎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含义。(6分)‎ ‎(1)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夜晚带给身处异乡的我不仅有身体的寒冷,更有创业失败带来的深刻鲜明的沮丧之感。(2)在我看来,雪花象征着生活的压力和磨难,这些压力和磨难可以折磨老人的身体,却不能打垮他的精神。‎ ‎[解析]此题句子含义的分析。(1)结合句子所在位置的上下午相关句子,“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可以体会出无钱、无友,无倾述对象的孤独沮丧之状。(2)句不能只从表面意思理解,而要结合小说的情节,抓住句子“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可以体会到老人生活的艰辛,但是老人却玩顽强地生存着。‎ ‎3.请联系上下文,阅读第④段画线句,具体分析人物的心理。(4分)‎ 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出我内心的纠结和无奈。想找亲人诉说又不愿让他们担心;想找朋友交流却又无人倾听;无奈之下选择独自承受。‎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既要结合前文“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明确我此时创业失利的心境,抓住句子中的“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可以体会我生意失利后内心的纠结,无颜面对父母,无真心朋友可以倾述,因而消沉颓废的心理。‎ ‎4.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老人与我长久对坐,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或:误认为老人是附近社区老年服务队的成员;误认为老人觉得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误认为老人是我的亲人)为情节的反转作铺垫,增强了可读性。‎ ‎[解析]此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根据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中的误会。答题方向主要在文章第⑥~⑬段,这几段写我误认为老人是老年服务队的成员、我长得像他的孩子、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与后文揭示老人是一个拾荒者截然不同,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和重新崛起的力量,凸显出老人是“我”从颓废中振作起来、重拾奋斗信心的力量源泉。‎ ‎5. 研读第㉒段中“我”打给母亲的电话内容,请说出其中揭示了哪些人生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坦然面对失败;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从全文看,小说写我因创业失败而消沉颓废,在公园喝酒时遇到一位拾荒老人为了等我丢下的三个拉罐坚守了一个晚上,我深受启发进而重新振作奋发。电话的内容中“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说明要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说明面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就能够取得成功。‎ 63‎ ‎(二)(2019·黄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起来,而且修得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孩子们有时候顽皮,会动父亲的工具箱,可他一点儿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孩子们,玩完了要记得放回原处。”‎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⑪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⑫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2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1)‎ 嫌弃 63‎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2)‎ ‎[答案]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 ②感动(感激、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原文,首先找到答案所在区域,(1)所叙述的事情在第②③段,我“嫌弃”的原因是“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2)所对应的事情“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在第⑧段,表达心里感受的句子是“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概括来说,心里感受是“感动,或感激、愧疚”。‎ ‎2.文章第①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体辨析细节描写。细节是对细微的言行举止、服饰打容貌等作细致的描摹。根据这些特点,很容易能找到一些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1. 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个卫,左邻舍常在前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少不染擦得光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躺,再沏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人物的特点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当中。可以按照“从 当中可以看出‘修车老爹’是个 的人”的格式分析。如:从“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可以看出“修车老爹”是个体贴晚辈的人。‎ ‎4.文章第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认同,这是中华化中缘关系的体现。(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主题的能力。第一问,要回答“怎样活着”的问题。文中继续父亲挤火车、修车、资助“我”等事情,表现父亲一直以来辛勤劳动,为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第二问,同意,可以从父亲勤劳坚忍、照顾家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的角度回答;不同意,可以从孩子要孝敬父母,要独立,要减轻父母的负担的角度阐明理由。‎ ‎(三)(2019·台州)文学作品阅读。‎ 耍面 63‎ 程奋只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两面食数龙城,龙城面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找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⑪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来否添加了柔面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予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就里。‎ ‎⑫余师傅这才讲出其 63‎ 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得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1.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3分)‎ ‎ ‎ ‎[答案]第⑦段写小福子负气出走后成功配制出柔面剂,回来找师父比试耍面功夫,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小福子三年前离开龙城后的经历以及回来的目的,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伏;为下文余师傅揭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这情节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与段落作用的分析。阅读第七段,可以看出主要写小福子在负气出走这三年苦心配制出柔面剂的事。分析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进行。结合上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段内容是插叙,是对小福子出走经历的补充介绍,并让读者了解此次回归的目的,从而引出下文师徒二人的较量,也为结尾处余师傅测出小福子耍面中的柔面剂作铺垫。‎ ‎2.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4分)‎ ‎(1)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 ‎ ‎(2)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 ‎ ‎[答案]①小福子“笑”,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了柔面剂,肯定能够打败师父取代师父的位置。内心十分得意;②余师博“笑”,是因为他知道小福子回来的真正目的,但已成竹在胸,内心非常谈定。‎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理解与分析。第一句,根据小福子“笑”后所说的话语,他是为自己一定能胜过师傅而笑,是一种志在必得的得意之笑。第二句,根据后面的余师傅拿出小瓷瓶说出的话以及自己做事原则“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的再次强调,可以看出他明白小福子此次前来的用意,他并不为小福子的挑战而慌张,是一种淡定、胜券在握的笑。‎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6分)‎ ‎(1)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 ‎ ‎(2)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 ‎ ‎[答案]①两个场景都用了传神的动词。“抓”表现小福子求胜心切。“拿”则表现余师傅自信从容。②两个场景都用比喻对比手法。把面条与皮筋对比,用“白练”“银蛇”“飞龙”作比喻,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娴熟;与“青衣花旦的水袖”对比用“花枝乱颤”作比喻,表现余师傅耍面技术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③两个场最都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一阵惊呼”烘托小福子耍面技术的高超,“美得惊心”突出余师傅耍面技术给人以美的震撼。‎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场景描写的比较与赏析。阅读全文,可知①句是对小福子耍面时的场景描写,②句是余师傅耍面的场景描写。二者相对比,可以看出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表现二人耍面的具体表现,用“白练”“银蛇”“飞龙”为喻,来突出小福子耍面动作的熟练;用“花枝乱颤”为喻,不仅表现余师傅动作的熟练,还突出其具有“花”‎ 63‎ 般的美感。而且两处描写因为人物的心情不同,所以对人物动作的表现也不同,对小福子用的是“抓”,余师傅用的则是“拿”,二者比较,很明显是为了以此细节来表现小福子心情的急切,他急于表现自己,战胜自己的师傅。第三,对小福子的描写,不仅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以旁观者“一阵惊呼”来侧面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的高超。答题时最好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其不同之处。‎ ‎4.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 ‎[答案]答案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 示例:余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富有正义感、坚守行业道德的厨师,他揭穿了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教育徒弟如何学艺、做人。小说通过塑造这人物形象,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弘扬了社会正气,所以余师幅是主人公。‎ 答案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小福子,‎ 示例:小说写了小福子怀疑师父、不辞而别配制柔面剂,挑战师父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忘恩负义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告诫人们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是学不到真功夫的。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此题为开放题,二者皆可认为是本文的主人公,关键在于理由的阐述。答案时要注意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多方面表述理由,如果单纯的只写出人物形象的评价,得分较低。如果认为余师傅是文章的主人公,可从分析其精神所在,分析小说以此形象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来阐述理由。如果认为小福子是主人公,可从情节的发展,小福子的动机及挑战的结果,从他失败的原因给读者的启示来阐述理由。‎ ‎(四)(2019·岳阳)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题目。‎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莱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③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④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⑤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 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⑥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 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⑦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 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 63‎ 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⑧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⑨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⑩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11)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 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已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12)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13)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14)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15)几年后, 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16)“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来,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 ”“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17)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18)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1.瓜脸女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她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能说会道的人,做事麻利的人,知恩图报的人。 (1)从瓜脸女子与陈八碗相识的对话描写中,可见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2)从“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等,可见她是一个做事麻利的人;(3)从对她“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该扣就扣”等语言描写中,可见她是一个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人。 ‎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然后审清题干,梳理与人物有关的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细节描写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注意结合具体描写内容来分点解答。 ‎ 63‎ ‎2.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来说,第⑥段画线句子“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陈八碗当时怎样的心理?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属于动作描写。反映了当时陈八碗当时不仅感谢女人给他老板的自信,还特意在他店里消费的图报心理。 ‎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从“抓”“扔”来看,属于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上文陈八碗的生意状况(“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等)及与瓜脸女子的对话(“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等),可见陈八碗这样做是感谢,感谢瓜脸女子给他的自信和光顾。 ‎ ‎3.小说标题“一汤陈”有什么含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汤陈”点明文章主旨所在,同时包含小说所述事实,女人是以一汤赢得口碑;更有传递历史传承,不忘传统技艺的用意在里面。 ‎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通读全文,可知全文的故事都是围绕“一汤陈”展开,老板命运的起伏变化也是围绕“一汤陈”,所以,“一汤陈”是文章的线索,包含小说所述事实(以一汤赢得口碑),点明文章主旨(传承传统技艺)所在。 ‎ ‎4.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给小说留有悬念,鱼汤为什么会好喝?引起读者思考。二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因为不知道,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 ‎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方式。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掌握住文章的主要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的作用,做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回答。例如。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补充说明了“鱼汤为什么会好喝”这一疑问,释解了读者心中的疑惑。在本文中,由于陈八碗儿子不知道,才有了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情节,所以,这个补叙又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 ‎5.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样叙事便于铺开情节,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便于作者自由把控。另外,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悟和体会,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及阅读空间。 ‎ ‎[解析]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在本文在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一个月后”“第二天中午”“第二年”“几年后”等)和空间(“馆子内的时”“馆子外的事,如‘陈八碗上街买鱼头等’”)限制;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悟和体会,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考生依据这些作用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阐述即可。 ‎ ‎(五)(2019·娄底)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好人 爱玛胡 ‎①‎ 63‎ 要过春节了,门诊的病人却一点儿不见少,大多是想趁年前看病开点儿药,迷信的说法是过年上医院晦气。‎ ‎②我屁股不挪窝地一直看病看到下班时间,眼看门口没有病人了,隔壁诊室传来锁门的声音。我站起身,伸伸腰和脖子,准备洗手下班。‎ ‎⑧刚关了电脑,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又晃了回来。那是个60多岁的男子,貌不惊人,穿着旧棉服,手里拎着个大行李包,看上去沉甸甸的。‎ ‎④他拿着挂号单问我:“看病在这里吗?”我说:“下班了,去急诊吧。”看他脸色不好。我想:只当做个好事吧。接过挂号单,我把电脑重新开启,说:“算了,我给你看完病再走吧。”他有点儿局促地跟我道歉:“耽误您时间了。”他坐下,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⑤原来,他刚刚在开车时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得很快,当时人就快要学过去,眼前一片模糊,出了很多汗。亏他还晓得把车开到路边停下。‎ ‎⑥他坐着歇了会儿,感觉好些了,抬头发现正巧在医院旁边,就挂了个号。我一听大概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于是检查了血压、心跳,开检查单:“你应该是心律失常了,去查血、做心电图。我估计你得住院。”‎ ‎⑦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⑧怕住院的病人不止他一个,我说:“不管住不住院,检查你总要做,那样我才知道开什么药给你呀。”‎ ‎⑨他觉得有理,接了单子,拎包要走。‎ ‎⑩我说:“心脏不好还拎着重物满楼跑,出事我可负不起责。包就搁这儿,没人拿你东西,我帮你看着,”那包的四角都磨得起毛了,能装什么好东西!老人就是这样,啥都当宝。‎ ‎11⑪他犹豫了一下,把包放下,走了。‎ ‎12⑫我起身把他的包踢到桌子下面,别说,还挺沉。我上了个厕所,刚晃回来,他就进门了,手里拿着报告——果然是心律失常,还好没有缺血。‎ ‎13⑬我劝他最好留院观察,但他还是坚持只开药不住院。他说他有事,要宽限两天,已经打电话叫人来接他了,路上不会出事。‎ ‎14⑭强求不得,我开好药方签好字,递给他时问:“什么事比命金贵呢?我搞不懂你。”他说:“医生,你不晓得,我带了一二十号人做工程,年底好不容易才结清账,一百多万在包里,我要赶回去给大家发工钱好过年。”‎ ‎45⑮一百多万?一百多万什么?我傻了,指指桌下的包,他点点头。我脑海中闪现出各种拖欠工钱、被跳楼索薪的黑心老板的新闻报道,脱口而出:“你真是个好人呀!那你可千万注意,一忙完就要看病,好人要活长一些。”‎ ‎16⑯这时,接他的人来了,弯腰从桌底把包拽出来。‎ ‎17⑰我说:“你心也真大, 一百多万就交给不认识的人管。”‎ ‎18⑱他冲我笑道:“我知道你是好人。 ”‎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病人看病 医生看人》)‎ ‎1.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 ‎ 答案:“直挥”这一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病人有急事,不愿住院,着急的心理。‎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分析能力。从“直挥”来看,属于动作描写,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及后面的内容,可分析出他有急事,不愿住院的心理。‎ ‎2.文中多次提到“他”的包,请结合语境对第④段的最后一句作具体分析。(4分)‎ 63‎ 他坐下,把包放在双腿间,夹得紧紧的。‎ ‎ ‎ 答案:写出了病人对这个包的看重,视若珍宝,生怕有个闪失,为下文包里藏有的物品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能力。分析时抓住“夹得紧紧的”这一动作来考虑,再结合前后有关对“包”的描写,可知,这个病人对包看得重,为后文作铺垫。‎ ‎3.“我” 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 分)‎ ‎ ‎ 答案:①“我”充当线索贯穿全文,以“我"的所见所闻结构全文。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③以第一人称“我”,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④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好人"。‎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从全文来看,“我”是医生,他是位病人,故事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以起线索作用,“我”也使故事更真实;“我”与“病人”的性格特点是在“我”的所见所闻中展现出来的,所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结合文题来分析,点明“好人”这一主题。‎ ‎4.选文最后“我”和“他”互认为“好人”, 为什么? (6 分)‎ ‎ ‎ 答案:我已下班,但依然耐着性子为病人看病,虽对病人视若珍宝的包很好奇,但并未私自偷看以及对病人的细心、叮嘱……在病患眼里,“我”是一位医德高尚,值得信赖托付的好人;生病了却坚持不住院,着急赶着去给工人发工资,在“我”眼里,这样的病人是有良心,有责任的好人。(“互为”需写出双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两人都为“好人”,只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好人”的地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即可。如,“我”下班了,还继续给病人看班;病人放心把装有重金的包交给“我”保管,但没有私自偷看;“病人”,急着给工人发工资,坚持不住院等。‎ ‎ (六)(2019·荆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眠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 63‎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 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妤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图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热乎起来。‎ ‎11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12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13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3分)‎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 → → →小伟感到很踏实 ‎[答案]父亲带小伟去钓鱼→父亲抓到蛤蟆鱼→父亲借鱼说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对小说情节进行梳理,借助给出的提示,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然后逐一去对号入座。本文依次叙述了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带着小伟去钓鱼,钓鱼过程中小伟亲眼看到父亲抓到蛤蟆鱼,同时父亲借蛤蟆鱼给小伟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听了小伟的解释,父亲很欣慰,并嘱咐小伟要做灯塔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最后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很踏实结尾。‎ ‎2.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 ‎ ‎[答案]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父亲为什么晚上去钓鱼?引发读者兴趣。(2)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语段作用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第三段内容上作者借小伟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读者内心的疑问,悬而未决,制造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这一段为下文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晚上钓鱼视线不清,只能凭借光亮抓发光的蛤蟆鱼。‎ ‎3.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 ‎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不安分”一词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浪起伏的状态。‎ ‎(2)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 6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赏析记叙文语句,除了从内容上进行赏析,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应用、重要词语(尤其动词、形容词)的应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赏析,一般从作用、效果的层面进行赏析。这句话“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江水人格化,突出江水波涛起伏的状态,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触如身临其境。同时这句话中巧妙交代了父亲捉鱼的时间、地点及环境特点等要素。‎ ‎4.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蠛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5分)‎ ‎ ‎ ‎ ‎ ‎[答案](1)“灯塔发出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身上的光”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 ‎(2)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 ‎(3)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 ‎(4)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无私奉献的人,不能做自私张扬的人。(能联系自身生 活实际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把握。这句话是小伟父亲借眼前所见,隐喻自己对小伟的要求,所以我们对语句的理解,应侧重把“灯塔”和“蛤蟆鱼”身上的隐喻揭示出来。结合前文交代的小伟的身份及他们父子对做人做事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角度诠释这句话的含义。‎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