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4 KB
  • 2021-11-12 发布

人教语文九下孔乙己教学设计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孔乙己》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羼、大抵、阔绰、踱、排、摸、不屑置辩 、颓唐 、间或 ”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学习文章用“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 ‎3.探讨人物形象所提示的社会意义,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 ‎2、能力目标 ‎1.了解鉴赏中国小说的一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鉴赏小说。‎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同情、焦虑,引发学生对弱者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而提示作品主题的手法; ‎ ‎2.学习小说语言的精练、深刻、含蓄。 ‎ ‎【教学难点】‎ 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中,“笑”是个能唤起人温馨感觉的词。孩子的笑天真无邪,老人的笑从容坦荡;同学的笑意味着友善,老师的笑流露出鼓励,而父母的笑更多包含了怜爱。笑,能融化坚冰;笑,能使心灵贴得更近。可是,有的时候,笑也并不都代表着善意,笑有时也如寒冬的狂风,伤人的利箭。今天,我们就来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在笑声中表现苦人儿——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 ‎ ‎(二)写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1918年,故事应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清朝末年,科举仍是读书人的至上追求。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及相关人物、主要人物的命运。简单了 解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 (四)课文分析 ‎1、学生齐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多媒体展示: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 问题二: ‎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 ‎②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 ‎③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 ‎④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 学生总结回答,明确: ‎ 多媒体展示: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 ‎ 【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 ‎2.四人小组讨论。 ‎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 ‎3.陈列理由。 ‎ ‎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 ‎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 ‎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 ‎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 ‎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 ‎ 一辩 二辩 三辩 ‎ ‎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 ‎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 颓唐,不十分分辨 ‎ ‎ 争辩 好象恳求 ‎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 ‎④“排”与“摸” ‎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 ‎“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 ‎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 ‎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 ‎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己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 五、布置作业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要求:1、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 ‎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 ‎ 3、字数:300字以上。 ‎ 六、小结:‎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告诉我们什么?‎ 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表见解,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