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55 KB
  • 2021-11-19 发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混合运算 北京版 (3)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混合运算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二年级 教材 义务教育教科书 ‎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创设了“购物”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加减、乘除的两步式题,调研6个孩子, 5个孩子都是在按照已有的混合运算的方法,从左往右算,只有一个孩子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掌握较好,对新的知识了解的少。 ‎ ‎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对学生的理解,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进而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确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学会与他人分享与辨析。‎ ‎4.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关联旧知,暴露问题:‎ ‎1.计算下面各题 ‎2×3+7 7+2×3‎ ‎(1)学生动笔计算 ‎(2)集体交流 生1:2×3+7=13 7+2×3=27‎ ‎(3)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有学生知道应先算乘,再算加。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借助情境,理解问题 ‎(一)出示主题图 ‎1.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能当时解决的当时解决)‎ 问题:买3和牛奶和一盒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讨论探究,研究计算方法 ‎1.学生解决问题(要求利用画图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2.组内交流想法,指名板演 ‎(三)汇报、交流 预1: 预2‎ ‎ 2 + 2 + 2+7=13(元)‎ ‎2 ×3=6(元) 6 +7=13(元) 7+2 + 2 + 2=13(元)‎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引导学生提问 师课件演示:‎ ‎2 + 2 + 2+7=13(元)‎ ‎2 × 3 + 7=13(元)‎ ‎7+2 + 2 + 2=13(元)‎ ‎7+2 × 3 =13(元) ‎ 问:2×3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1.计算下面各题 ‎38+2×5 20+48÷6‎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说想法,互相质疑、解疑 ‎2.总结计算方法 师:让我们静静的回头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1)学生思考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说一说,用2×8+20能解决什么问题?‎ ‎4. 自己创造一个算式,并说说用这个算式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形成一篇数学日记或一个绘本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具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常说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是人为规定的”,那么这个“人为规定”的依据是什么呢?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呢?在教学中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所列出的综合算式,自身想象的运算顺序与算式表现出来的运算顺序之间的矛盾。学生在解决矛盾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而不是以人为规定的方式掌握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