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73 KB
- 2021-11-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说课稿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感受我们的呼吸》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感受我们的呼吸》。
一、说教材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感受,知道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
2.学生通过观察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能说出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3.学生通过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和小组讨论,了解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观察,感受到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呼吸体验活动,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氧气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了解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在呼吸过程中体会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班级记录表]
1.图片导入(儿童水下捏鼻子)
(1)提问①:同学们,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提问②:如果你是他,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预设:难以呼吸)
(3)提问③:说明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呼吸是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呢?(预设:为了吸收氧气或空气)
(4)小结: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
2.揭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3.初始概念暴露:
(1)提问①:你对呼吸有哪些了解?请说一说。
(2)教师一一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上。
(二)、探索1:感受呼吸过程(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习单、呼吸过程模拟装置]
1.推测呼吸器官
(1)提问①:你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2)提问②:你在呼吸的时候,身体的哪些变化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聚焦至胸部和腹部)
2.呼吸体验活动。结合人体轮廓图或者自身进行指导并记录。
(1)说明胸部位置,双手放在胸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的变化;说明腹部位置,双手放在腹部,感受呼吸时腹部变化。先自己感受再同桌之间面对面互相观察,并完成下列表格。提醒: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身体部位
吸气
呼气
胸部
收缩 扩张
收缩 扩张
腹部
收缩 放松
收缩 放松
3.小结
(1)提问①: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吸气胸部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部收缩,腹部放松。
(三)、探索2:模拟人体呼吸(预设15分钟)
[过渡语]那么到底哪些器官参与了我们的呼吸,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呢?
1.认识装置
(1)出示人体呼吸模拟器,提问:各部分结构分别模拟人体的哪些部位?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塑料管模拟气管,两个气球模拟两个肺,塑料瓶模拟胸廓,底下的橡胶膜模拟膈肌。
2.学生活动
提问①:怎样用这个装置来模拟吸气和呼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使装置模拟吸气和呼气。
3.教师引导
(1)请两个典型的小组上来展示操作方法。
提问①:两种方法都正确吗?
提问②:能用嘴巴去吹气和吸气吗?
提问③:呼吸时外力促使还是人体自主呼吸?
提问④:人体哪个部位是“呼吸的开关”呢?
(2) 学生再次尝试用橡胶膜来控制呼吸。
提问①:仔细观察人体呼吸模拟器,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②: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
(四)、研讨(预设10分钟)
1.交流讨论一:请结合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官图,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吸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呼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
2.小结: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肺变大。呼气时,是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肺变小。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哦!
3.交流讨论二:吸气和呼气时膈肌和胸腔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呢?
4.小结:吸气时膈肌向下,胸腔扩张;呼气时膈肌向上,胸腔收缩。
5.提问: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以上是我对《感受我们的呼吸》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呼吸与健康生活》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呼吸与健康生活》。
一、说教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知道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
3.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经常性锻炼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及时地记录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学生在人体活动对呼吸影响的活动中,能根据不同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2.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是有关联的。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难点: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呼吸,知道呼吸主要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呢?怎么样才算是呼吸一次?
预设学生回答:肺、一呼一吸(或者一吸一呼)
2.引出主题:那么你一分钟大概要呼吸几次?
学生预测:20次,30次……(至少有4-5个不同的预测)
3.追问:那一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是固定不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呼吸。板书课题:呼吸和健康生活
(二)、探索与发现:人体活动与呼吸(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个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小组汇总记录表]
活动一、 安静状态呼吸次数
1.提问:人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几次呢?
2.出示计时器并介绍使用方法,记录单。
3.提示:放松心情正常呼吸,不要刻意控制呼吸。指导测量呼吸的两种方法。
4.学生集体实验:第一次测试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
5.(了解每个学生的呼吸次数,并分开统计:20次以下的,20-30次的,30次以上的。)刚才有些同学没有放松,这样测出来误差就比较大,为了减少误差,我们再来测两次,注意不要刻意控制呼吸。
6.学生小组内测试,并记录。
7.数据处理:三次测量后取相同数值较多的数;没有相同数值的,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
活动二、运动后人体呼吸次数
1.提问:你觉得哪些活动会让你的呼吸发生变化?(学生自由预测)
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2.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场地,师生选择合适的活动2项。引导选择一项活动量小的活动,一项活动量大的活动。(教室里选择原地踏步1分钟,做连续深蹲20个)
3.提示:运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安静,一个活动结束后马上测量1分钟呼吸次数,测量结果要及时记录在表格中,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一定要先恢复到安静状态的呼吸,再进行第二个活动。
4.学生小组活动,并记录。
5.组长负责统计把每个人的数据统计到小组汇总表中(包括刚才测得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粘贴到白纸上合成班级记录表投影展示。
6.交流说发现:运动后人的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越多。
活动三、探究呼吸变化的原因
[材料准备:两个保鲜膜袋,两根牛筋]
1.为什么运动后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呢?
预测:因为运动量大我们需要的氧气多,因为运动后出汗多……
2.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取一袋空气,这是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吸一大口空气后,用塑料袋捂住口鼻,呼出一大袋空气,这是我们呼出来的空气。提问:你觉得这两袋空气有区别吗?
(学生自由回答)
3.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出这两袋空气的区别,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出了这2袋空气的区别。(出示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对比表)
4.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5.追问:氧气怎么会减少?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变多?(学生自主分析)
6.小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人体呼吸其实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部分被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剩余的空气排出。
(三).交流研讨:(预设8分钟)
1.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
(预设: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
2.那你知道什么活动能够减缓呼吸呢?
(学生猜测:运动后静坐休息,睡觉……)
教师:是的,一个成人,一般在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20次左右,深层睡眠后呼吸次数约16次/分钟,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由此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状态下,人体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小结:有的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加快,有些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减慢。
3.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因为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跑步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更有利于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得我们的细胞正常工作。经常运动的人肺的功能会更好。)
所以,呼吸和我们的健康是密不开分的。
4.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你的身体还有什么变化?(预设:心跳加速)
5.心跳加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搏的方法来了解,我们该如何来测量脉搏呢?
(介绍方法,学生课后分别去完成测量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6.心跳加速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不同状态下我们的呼吸次数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心跳次数也会发生改变,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多器官协同合作的大系统。
(四)、知识拓展(预设4分钟)
1.我们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它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阅读资料库)
2.教师解释: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虽然这个“中转站”每次能够交换的气体量是一定的,但是这个量的大小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所以经常锻炼,可以使得我们的肺功能更加强大。
3.小结: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好呼吸器官,才能更健康。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以上是我对《呼吸与健康生活》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测量肺活量》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测量肺活量》。
一、说教材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的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意识到呼吸系统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逐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反思肺活量测量数据,认识到积极锻炼提高肺活量的重要性。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板贴、哨子]
1.出示哨子,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吹哨子比赛,想试一试吗?
(1)出示游戏规则:吸一口气吹哨子,声音断了比赛结束,看看谁持续的时间长。开始游戏挑战。
(2)提问:刚才这位同学赢得挑战的秘诀是什么?
(预设:一次性多吸入空气)
2.出示肺活量的概念:人体一次性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空气的量就叫做肺活量。
(1)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肺活量吗?
(预设:在体育课上测量过肺活量,部分同学能说出自己的肺活量)
(2) 提问:你想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吗?
3.出示课题:测量肺活量(板书)
(二)、探索:测量肺活量(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肺活量测试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单、班级肺活量统计表]
1.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自己的肺活量呢?想想办法。
(预设:想办法将吹出的空气收集起来)
2.出示材料(肺活量测量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如何测量。
(预设:学生先回答,然后请一个学生演示,讲解关键点)
微视频讲解,清楚测量要点:
(1) 展开测量袋,放好吸管(确保测量袋中没有多余空气);
(2) 深吸一口气,捏紧袋口,将气体从吸管呼入测量袋;
(3) 肺部全部气体呼出后,拔掉吸管,向里卷折测量袋,直到卷不进去为止;
(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
3.出示学习单,多次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肺活量如何取值。
(预设:一般选择最大值作为肺活量值)
5.学生实验,巡视指导。
(1)观察测量方法是否准确;
(2)查看取值是否有误;
(3)指导学生将测量的肺活量值填入班级统计表中。
(三)、研讨:肺活量联系健康生活(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1.展示班级记录表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
提问:你测得的肺活量值和同学、老师一样吗?你觉得肺活量值和哪些因素有关?(预设:和性别、年龄有关)
引导:比较普通成年人和专业运动员的肺活量有什么差别?(预设:经常参加运动的肺活量明显比较大)
2.肺活量的重要性
提问:肺活量大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
(预设:1.肺活量大,供氧能力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就不容易缺氧。2.肺活量大就不容易衰老。通过视频展示)
3.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1) 提问:对比《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中肺活量的数值,你达标了吗?
(预设:是或者不是)
(2) 提问:如果你没有达标,我们可以怎么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呢?
(预设: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
4.小结:提高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唱歌、大笑等等都是可以提高肺活量的,不过重要的是需要同学们的坚持,在耐心和毅力下才会有效果。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以上是我对《测量肺活量》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4、一天的食物》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一天的食物》。
一、说教材
《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记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呈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发现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2.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的活动,逐步学会细致地思考、筛分。
2.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难点:学生通过对多种多样的食物进行分类,发现我们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猜谜语
(1)一粒粒,像珍珠,白灿灿,锅里铺,煮熟香气飘满屋,引得饥肠咕噜噜。(大米)
(2)底下平平,上面圆圆,白白香香,松松软软。(馒头)
(3)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花生)
2.中国有许多关于食物的谜语和俗语,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食物的俗语?
(预设: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3.我们的生活离得开食物吗?是的,我们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关,我们一天要吃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大家回忆一下,昨天一天你吃了什么?
(预设:吃了豆腐鱼汤,还吃了面条/吃了包子、红烧肉、鸡翅、豆角)
4.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一天的食物。揭示课题:一天的食物(板书)。
(二)、活动一:记录统计一天中吃的食物(预设15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统计表]
1.引言:你能把一日三餐的食物按照早餐、午餐和晚餐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吗?(展示三餐记录表)
2.提问:刚刚有同学说他吃了一碗面条,大家想一想这碗面条算几种食物呢?(预设:里面有一个鸡蛋,青菜,牛肉和面条)
3.分析:一碗丰盛的面条里面是由面条、青菜、鸡蛋和牛肉四种食物组成。许多食品是由多种食物组成,大家一定要注意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要分开来记录哦!
4.布置要求:大家都很好的掌握了正确找出食物数量的技能,接下来大家把自己昨天的三餐食物记录到三餐记录表中吧!在填写表格时,大家要按照三餐有序地记录,在完成记录之后要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
6.小组汇总:大家在分享的时候发现很多食物都出现了重复,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研究食物,我们需要把每个人的三餐统计表按照小组汇总成一张大表格,让食物能够更加清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汇总时,重复的食物只需要记录一次,汇总的是整个小组所有成员三餐的食物,并数一数小组成员昨天一天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预设:20-30种)
7.小结:同学们,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种不同的食物,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丰富多样的。这么多的食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的眼花缭乱呀!面对丰富的食物,我们想要更好的认识它们,不妨对采用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一下吧!
(三)、活动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预设15钟)
[材料准备:食物卡片、分类表]
1.提出要求:分类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例如我们刚刚在记录食物时,按照三餐顺序:早餐、午餐和晚餐进行记录的,这个方法就是按照进餐时间进行分类的。同学们,你有哪些分类方法,赶紧把你的食物先写到卡片上,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吧!
2.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将食物填写到卡片上。
3.学生分享小组交流成果。
(预设:(1)按照生吃和熟吃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2)按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3)按照食物的种类分为荤食和素食;(4)按照食物的性质分为主食和副食等)
4.每组学生挑选一种分类方式对组内的食物进行分类。
5.交流:
(1)主食和副食分类:主食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一般指用粮食制成的,能够很快地帮助我们填饱肚子的食物;副食指的是下饭的鱼肉蔬菜等。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2)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分类:植物类食物是指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组织部分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为人类提供能量或物质来源的食品;动物类食物是动物来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3)荤食和素食分类:荤食指的是含有肉类的食物;素食指的是不含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蔬菜食物
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
6.小结:通过分类我们发现,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食物种类繁多。
(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
1.今天我们通过记录、整理、分类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了如何记录一天中三餐的食物,对于丰富多彩的食物有许多种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分类整理。关于食物还有许多可以研究的问题,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例如:
(1)一天中甚至一周内,哪类食物吃得最多,哪类食物吃的最少?
(2)如何选择食物种类更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
(3)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呢?请小朋友们赶快去找找答案吧!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以上是我对《一天的食物》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食物中的营养》。
一、说教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
难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 教师呈现一天的食物记录卡,继而提问:我们每天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
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预设:食物会给我们提供能量;给我们提供营养;帮我什么生长;维持生命。)
2. 揭示课题:我们可以从丰富的食物中获得很多的营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
究《食物中的营养》。
(二)、初探:认识食物中的营养
1.提问:(逐步展示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下
面这些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
3. 预设:蛋白质是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脂肪和糖类是人体
的主要供能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水占人体的70%左右。
4. 总结: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每
种营养有不同的作用。
(三)、探索: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1. 提问:原来食物中有那么多营养。你能用火眼金睛看到这些食物中的营养吗?那要怎么鉴定食物中有这些营养呢?(预设: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2. 演示实验:微课演示检验淀粉和脂肪的方法。
1. 提问:如何检验淀粉?如何判断食物中有淀粉?如何检验脂肪?如何判断食物中有脂肪?(预设:用滴管取适量碘酒,滴到被检测的食物上,如果出现蓝紫色,说明食物中有淀粉。将食物在白纸上涂抹或者挤压,如果出现油渍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2. 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带的材料)
3. 交流反馈: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淀粉?哪些食物中淀粉较少?
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哪些食物不含脂肪?
食物中的蛋白质
1.过渡:除了淀粉和脂肪外,食物中还含有许多的营养成分。如何检验食物
中的蛋白质呢?(预设:可以用燃烧的方法。闻起来有烧焦的羽毛味。)
2.总结: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有许多方法,除了同学们说的燃烧法闻气味之外,还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
3. 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中的蛋白质。( 具体步骤为: (1) 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2) 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3) 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质。)
4.提问: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观察到什么现象能够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预设:试剂呈现紫色)
5.提示:如果是固体的食物,需要先将食物弄碎,弄成浆液。
6.学生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豆腐(糊状)、肥肉(糊状)和馒头(糊状)中的蛋白质。(一边演示,一边分析)
(四)、研讨:深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预设15分钟)
1.小亮一天的食物给他提供了哪些营养?
2我一天中的食物提供能了哪些营养?试着把一天中的食物表变成营养成分表。(把一天中的食物记录表拿出来,并在相应的营养成分下打“√”)
总结: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所有营养成分,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以上是我对《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6、营养要均衡》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营养要均衡》。
一、说教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创设情境:小明不爱吃蔬菜和米饭,只喜欢吃肉,你们觉得这样饮食健康吗?(预设:不健康,营养不均衡)
提问:那怎样搭配食物才能营养均衡呢?(预设:蔬菜多一点,肉少一点,米饭必须吃。)
2.揭示课题:营养要均衡(板书)
(二)、探索:认识膳食宝塔(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提示: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
(1) 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2)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
2.学生反馈交流对膳食宝塔的认识。
3.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观察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4.学生根据膳食宝塔分类摆放自己的食物记录卡,并观察。
(三)、研讨: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
1. 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天中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
2. 学生讨论交流。
3. 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
(四)、拓展:给家人设计一张食谱(预设5分钟)
请帮家人设计一张一天的食谱,把食谱中的食物所需的材料也列出来,爸爸妈妈帮忙烧,最后还要请爸爸妈妈根据膳食宝塔打分哦。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食物种类丰富
6.营养要均衡
下一层食用量大于上一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以上是我对《营养要均衡》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一、说教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动态出示食物图片,提问:今天你吃了什么?
学生回答吃的各种食物
2.提问: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变成了营养、变成黏糊糊的等
3.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4.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
(二)、探索:
活动一: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人一块饼干、2人一面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碘酒、口腔模型]
1.猜一猜:饼干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猜测
2.学生咀嚼饼干但不能吞咽,相互合作,观察对方口腔内的变化,并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口腔内饼干的变化。(或视频演示)
3.描述并记录饼干在口腔中的变化。
4.研讨: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干的一整块——变碎变湿——糊状更软
4.饼干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淀粉),咀嚼后淀粉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呢?
请出小助手:碘酒,说说碘酒可以怎么帮忙?
三个不同咀嚼程度的饼干,分别滴上两滴碘酒,观察并交流现象。
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颜色越深,淀粉含量越多,颜色越浅,淀粉含量越少,咀嚼后饼干中的淀粉含量变少了。)
思考:是谁把淀粉变没了?预设:牙齿嚼没了、唾液化掉了等。
演示实验:唾液和清水的对比实验(视频,机动,可作为课后拓展)
5.口腔里有什么?
介绍口腔内的结构:牙齿、舌头、分泌的唾液。
学生用镜子观察口腔内的结构。
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分类
同伴互助:根据形状分类,数一数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
介绍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活动二:角色扮演:模拟食物在口腔的消化过程(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门齿、犬齿形状的卡纸片,小纸箱(模拟臼齿),吹鼓的塑料袋(模拟舌头),食物模型]
1.出示模拟材料,说一说模拟材料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
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如:
不同的牙齿咬食物时,有什么特点?
口腔内的食物是怎么运输的?
上下牙齿咬合时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两个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发挥的作用。
3.研讨:
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发现
小结: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磨碎、咀嚼食物,舌头运输食物等。
(三)、拓展: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预设5分钟)
1.出示一个馒头,说一说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如果还没有变成湿润的糊状就吞下去了,可能会怎样呢?
3.辩论: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说说理由
小结:口腔各结构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在口腔做好初步消化,将不利于身体健康。
4.知识讲解:保护牙齿的意义。
5.拓展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机动)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饼干: 门齿 切
干的一整块 牙齿 臼齿 磨
变碎变湿 犬齿 撕
糊状变软 唾液 润湿、消化淀粉
舌头 搅拌、运输
以上是我对《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一、说教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2.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
善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画的食物消化图进行补充完善。
2.在教师引导下能查阅资料,了解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营养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
保护消化器官。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谈话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被初步消化,发生了很多变化。
2.当食物进入身体后,还会经历哪些器官,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的?
3.揭示课题: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板书课题)
(二)、探索: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路线(预设8分钟)
1.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手册,在空白的人体轮廓图中画出这些器官,你怎么想的就怎么画。
2.学生画图。
3.请学生上来,实物投影展示并简单介绍。
4.每个同学画出的消化器官和顺序都不一样,疑惑:到底是哪些器官,什么顺序,在各个器官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研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预设25分钟)
1.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路线呢?
(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模型、CT 、 B超 、 X线、看录像等等)
2.请同学们认真对照科学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的人体消化图。
看看你的哪些想法是合理真实的。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图”。)
3.学生分小组交流比较并完成记录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认为合理的路线(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5.师生共同交流各个器官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联。
(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
(食道—运输—蠕动、直)
(胃—磨的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
(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长)
(大肠—吸收水分)
5.出示吸管和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官?(预设:食道和胃)
怎么模拟?(挤压吸管模拟食道蠕动,反复揉捏塑料袋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
6.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7.学生汇报:挤压吸管使食物往前移动说明食道是靠蠕动来运输食物的,其他的消化器官也是如此。反复揉捏塑料袋,袋中的食物从小块变成了糊状,这说明通过胃的蠕动,食物从小块变成了食糜。
8.现在我们对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接着请看科学家研究获得的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的完整过程)
9.这段录像告诉我们实际上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这5个器官,还有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如果缺少几个器官,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预设:不能)所以这个任务是由这些器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这就是一个整体——消化系统。人的任何一项生命活动都是如此。
(四)、拓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预设5分钟)
1.同学们有被噎到、胃痛、肚子饿、肚子痛、牙痛的经历吗?(预设:有)你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吗?(预设:……)
2.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预设:……)
3.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和儿歌。如:
饮食健康我知道
饮食卫生要注意,变质食物不要吃。
细嚼慢咽易消化,定时定量有节制。
三餐分配要合理,合理搭配不偏食。
饭后休息半小时,适当运动促消化。
专心吃饭肠胃好,心情愉快身体棒。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
口腔 磨碎食物
食道 运输食物
胃 磨得更细
小肠 吸收营养
大肠 吸收水分
粪便
以上是我对《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这节课的说课。
相关文档
- 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说课稿-《后2021-11-204页
- 2020小学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2021-11-2045页
-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6 西门2021-11-205页
- 《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2021-11-204页
- 人教版PEP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2021-11-204页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金色的草2021-11-203页
- 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年月日1 2021-11-205页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赵州桥说2021-11-204页
- 人教版PEP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2021-11-204页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大自然的2021-11-2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