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 MB
  • 2021-11-20 发布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八单元 25《王戎不取道旁李》重难点突破 部编版(共17张PPT)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王戎不取道旁李 》 重难点突破 统编教材语文四 年级 上 册第 八 单元 一、课文内容解说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安排 六、重难点突破 目录 课文内容解说 题 2 : 读懂故事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题 1 :一以贯之的学习要求 题 3 :明理 语言浅显 内涵丰富 内容简短 会讲 读好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等 3 个生字,会写“戎、尝”等 5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读懂 重难点 难点 教学策略 1. 字词教学 —— 方法的迁移活用 ( 1 )形近字比较 ( 2 )字源识字法 2. 阅读理解 —— 以读促讲,步步落实 ( 1 )多形式读 ( 2 )自主学习,读懂故事; 分层评价,讲好故事。 ( 3 )联系生活,内化道理 教学流程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内容 发挥想象,有序、完整讲述故事 联系实际,感受人物形象 重难点突破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 读准字音(圈生字 — 随文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重难点突破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读好停顿 (尝试读 — 指名读,发现问题 — 依托停顿线,多形式读) 句 1 :看 / 道边李树 / 多子折枝,诸儿 / 竞走取之,唯戎 / 不动。 句 1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句 2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重难点突破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读出韵味,有效评价。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评价 提升 范读 重难点突破 分解: (1)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 读懂 (2)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会讲 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重难点突破 自学 汇报展示 同桌交流 学习步骤: 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1 )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 读懂 已有学法 运用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学习效果 检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重难点突破 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1 )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 读懂 曾经 果真如此 争着跑过去 众多 只有 重难点突破 李子 李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1 )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 读懂 重难点突破 用自己的话讲 《西门豹治邺》 按一定顺序完整讲述 重要信息: 人物 年龄 事件 结果 要求 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2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会讲 重难点突破 分层要求 分层评价 层级一: 1. 自信、大方,声音响亮。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做到不漏掉重要信息,有顺序,情节完整。 层级二:恰当利用肢体语言。 评价要求: 1.自信、大方,声音响亮。 2. 用自己的话讲述,有顺序、情节完整。(合格) 评价要求: 恰当利用肢体语言让故事变得有声有色。(优秀) 想象 评价 展示 具体做法 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2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 会讲 角色转换内化道理 3.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重难点突破 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引导: ( 1 )故事中王戎和大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 2 )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做法是什么? ( 3 )你用哪个词评价王戎?为什么? ( 4 )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如: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了谁? 谢 谢 看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