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MB
  • 2021-11-23 发布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备课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二 单 元 备 课 教学 内容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蝙蝠和雷达》 《呼风唤雨的世纪》 《蝴蝶的家》 ‎ ‎ 习作:小小“动物园” 语文园地二 教 材 简 析 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曾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所谓“疑”,就是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能探索更多的自然规律,打开知识的大门,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会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呼风唤雨的20世纪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蝴蝶到底把家安在哪里?让我们开动脑筋,在阅读中解开这一个个疑问,在答疑解惑中激发思维的能动性,也许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单元以“疑”为主题精选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善于怀疑、勤于思考的重要性。“习作”和“语文园地”也意在让我们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深入阅读,相信这正是本单元内容编排的初衷。‎ 教学 目标 ‎ 1、学会提问的方法。‎ ‎2、通过分角色度读的程序引导学生体会豆荚的愿望。‎ ‎3、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4、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2、 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3、 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 措施 1、 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 2、 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精心设计每一次的作业,尽量分层布置,批改及时有记录。对后进生的作业面批面改,鼓励优生和他们结对子,帮助他们及时改对,弄清。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尽量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2、 当堂达标,充分利用“课堂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查缺补漏。学习功课的同时及时复习,做好单元过关性检测,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个别问题单独解决,不留教学死角,不让学生吃“夹生饭”。‎ 课时 安排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课时 ‎《蝙蝠与雷达》 2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 2课时 ‎《蝴蝶的家》 1课时 ‎ 习作:小小“动物园”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教学内容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课前,明确学习单元主题及学习要求。‎ ‎2、同学们,快看,一位老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就是:安徒生(出示图片)。读过他的什么童话?同学们读的书可真多!安徒生真不愧是童话大王啊!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走进他的童话世界,故事要从一个豆荚说起。‎ ‎3、板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 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板贴:是什么 4、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5、 交流反馈。‎ ‎ 本文讲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不同的命运,最后一粒小豌豆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给了生病的小女孩信心和力量。最终让小女孩康复的故事。‎ 6、 师总结:你看,边读边思考真是个读书的好办法!‎ 7、 检查预习情况:‎ (1) 识记生字词 (2) 教学“豌”‎ (二) 新课 1、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五粒豆各自有不同的愿望,请同学们读1至12自然段,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愿望有什么不同?‎ (1) 默读课文,用横线标画出五粒豆不同的愿望。‎ (2) 汇报交流。想法不同也就说明性格不同,五粒豆分别是什么样的性格呢? 前四粒:自高自大。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 ‎ (3) ‎ 朗读指导学生五粒豆不同的感情。 ‎ 1、 还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为什么?(生活环境很恶劣,还失去了自由。)‎ 2、 师总结:我们边读边思考,更深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同学们的问题提的非常棒。‎ 3、 我们继续往下读故事。请大家默读剩下的内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它写在记事贴上。然后小组交流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不了的或者比较好的问题,我们再一起交流。‎ 4、 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贴在黑板上。‎ 5、 全班交流。‎ 预设1: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 ‎ 是啊,一株豌豆苗怎么可能是一个小花园呢?我也正有这个疑问。谁能帮我们解答一下。‎ ‎(小女孩因为生病整天躺在床上,无法活动,对她来说,这株豌豆苗就是女儿生活中唯一看到的绿色,说明豌豆苗在小女孩眼中的珍贵,也表现了她想让女儿感受一下美丽春光的心愿。)‎ ‎ 我们接着往下读,拥有了小花园的小女孩身体慢慢的好了起来。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2:生病的女孩为什么说:“我也会好起来的”? (因为生病的女孩从豌豆的生长中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力量和信心。)‎ ‎ 在小豌豆苗的陪伴下,小女孩的病真的好了起来。你感到好奇吗?‎ 预设3: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豌豆的成长和爱心,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所以慢慢好起来了。)‎ ‎ 同学们,你看,因为小豆苗的发芽、开花,让因生病而躺着的女孩感悟到生命的力量,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恢复健康的信心,真值得我们称赞!‎ ‎ 同学们,五粒豆的愿望是不同的,那他们的结果相同吗?说出你心中的疑惑。‎ 预设4:这五粒小豌豆的结局是怎样的?‎ 谁能来解答?‎ ‎(第二粒:落到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涨的大大的。‎ 其余三粒:被鸽子吃掉了。最后一粒:努力生长,帮助一个生了病的小女孩战胜了病魔)‎ ‎ 你觉得哪粒豌豆最了不起呢?但文中掉水沟的那粒却说“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你赞同吗?‎ 预设5: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不是,掉到水沟的那粒豌豆骄傲自大,没有作任何贡献。真正了不起的是那粒帮病重的小女孩战胜病魔的豌豆)‎ 1、 你看,随着问题的深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所以,阅读时,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板贴。‎ 2、 故事读完了,你肯定也获得了许多启示,告诉我们以后要怎样做。板贴“怎样做”。说到“怎样做”,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预设:读完这篇童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获得的启示,以后要怎样做?(困难时要积极面对,不要丧失希望和信心,努力战胜困难,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 ‎9、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又学到了新的阅读方法,那就是提出心中的问题。阅读前,我们有“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阅读时,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的读,不断地思考并总结,尝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就会养成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也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0、同学们想想我们交流的黑板上的问题清单,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还有的是结合生活实际提问。)‎ 是啊,我们提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这样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 拓展 当小豌豆开出紫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充满爱心,同时在困难的时候不能丧失希望,相信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 内容 ‎6 蝙蝠和雷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字,会写"雷达、安全”等13个词语。‎ ‎2.读读课文旁边和文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分小组整理问 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3.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读读课文旁边和文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上课前我们一起来读一句话“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是呀,疑问是点燃我们思维探索的火种。相信大家通过对第五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了怎样提出问题了,是吗?(指生交流)今天就让疑问继续为我们导航,开启新的学习旅程吧!‎ 一、 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图片(蝙蝠、雷达):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 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随机板书:蝙蝠 雷达)大家的回答都很精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蝙蝠和雷达有关的文章,(补写板书:和)。‎ ‎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把握课堂起点。‎ ‎1.通读课文,生生互查。‎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能读熟练吗?请同位接读,相互听一听是否能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如果有读错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相互纠正、请教一下。‎ ‎2.关注重点词语认读,师生同查。‎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也一定难不倒你们。谁想来读?(出示文中的重点词语:读音易错词语、含有多音字的词语)‎ ‎3.多种形式认读。‎ 蝙蝠 漆黑 敏锐 避开 启示 ‎ 实验 系铃铛 超声波 障碍物 证明 ‎ 雷达 探路 无线电波 荧光屏 模仿 ‎4.引导质疑。‎ 师:词语认读非常准确!请每个同学都用心看到这些词语,带上你积极开动的大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或者问题吗?‎ 预设1:发现有规律变红的词语。(为什么把一部分词语变红了?)‎ 预设2:发现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将课文内容讲清楚了。(词语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组词语就开启了你智慧的大脑。接下来就让我们的大脑带着疑问和惊奇到文中一探究竟吧!(PPT出示全文)‎ 三、 引导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题。‎ ‎(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师:大家都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 探测仪器。在题目中,作者用了一个“和”字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连在了一起,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1:为什么把它们连在一起?(随机板书:为什么?)‎ 预设2: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随机板书:是什么 ?)‎ 师:老师必须得给你们点赞!我们的阅读还没有真正开始,大家就已经针对课题积极地提出问题了,真得很棒!(随机板书:针对课题提问题)当然,老师也看得出,大家已经对文章的内容充满了阅读的期待。阅读文章前就应该明确自己的阅读期待是什么?然后带着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去读,相信你的阅读一定是有效的。‎ ‎(二)结合课文中的提问示例,引导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师:看,有一位同学的做法跟大家不谋而和呢!(出示带有旁批和文后批的图片)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做了相关的记录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都提了哪些问题吧!(PPT出示问题梳理)‎ 生:朗读PPT的问题梳理:‎ ‎1.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2.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3.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4.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示?‎ 师:在文后的问题标注中,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这是这位同学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提出的问题,那你能说一说前两个 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吗?‎ 预设1: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师:没错!这是小读者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提出的自己不太明白、不太清楚,但是又特别想知道究竟的两个问题。请大家再来用心读一读这两个问题,想一想:小作者又是针对哪个角度提出问题的呢?‎ 预设:针对文章的内容。(板书:针对内容提出问题)‎ 师:你可真会思考。“学贵知疑”在阅读时,对于文中写到了,但是自己不太明白,还想进一步弄明白的内容进行提问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师:大家看,小读者提出的前两个问题,让我们知道了提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阅读整篇文章后又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题呢?‎ ‎(三)同位合作讨论文后问题示例,明确提问题的不同角度。‎ ‎1.同位讨论。‎ ‎2.交流汇报。‎ 预设: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是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 预设:“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示?”是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的问题。‎ ‎3. 过渡: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阅读,理解和疑问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个小组内的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提出的不同问题(PPT出示课后题2)并展开了讨论,‎ 用心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阅读《小组问题清单》。‎ ‎5.交流启发。预设:理解课文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多角度提出问题可以更全面的把握文章的内容。‎ ‎6.师:是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阅读,能让我们的理解更深入,甚至可以读懂作者的内心,明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呢!‎ 四、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学习整理问题清单。‎ ‎1.师:(出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现在请大家在用心把课文默读一遍,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把它们写下来或者在文中用?(问号)标注出来。‎ ‎2.默读课文课文,尝试提出问题。‎ ‎3.小组交流问题,整理问题清单。(PPT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角度 ‎4.汇报展示《小组问题清单》。‎ 师:同学们看,在阅读中试着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不仅能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能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有所积累,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呢。‎ 五、 精读课文3—8自然段,明确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师: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蝙蝠和雷达这两个事物上,把思维回归文章内容中,想一想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1. ‎(PPT出示)自由朗读3---8自然段,试着标画出关键语句。‎ 2. 小组讨论: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借助关键词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讲一讲。‎ 3. 汇报、交流。‎ 4. 师生共同梳理:‎ ‎(1)标题中的“和”可用“启示”和“模仿”两个词替代。‎ ‎(板书:启示、模仿)如“蝙蝠启示雷达”,“雷达模仿蝙蝠”。‎ ‎(2)启示就是揭开秘密。那么,科学家揭示了出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板书:超声波 耳朵)‎ ‎(3)蝙蝠夜里探路的方法启示了飞机雷达工作的原理,你能在第八自然段中找出关键词填在图表里介绍一下吗?‎ ‎(4)汇报。(随机板书: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5.借助板书图示介绍: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6.小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多角度提出问题能让我们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 六、拓展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题。‎ ‎ 师:看,熟悉的马铃薯和藕又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惊奇和疑问呢?(出示《它们是茎,不是根》片段)‎ 1. 自由朗读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记录在《问 题清单》上。‎ 2. 班内交流。‎ 七、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话“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带 着疑问与思考去读书,随时记录自己的思维火花,日积月累,你一定能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走向文字内涵的更深处,让阅读变得更有效。‎ 八、 作业:‎ 课下跟同学交流自己课上提出的问题,试着通过多种方 法解决疑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蝙蝠和雷达》,继续开动大脑边读边想。大家看,题目中的“和”字 将蝙蝠、雷达不同的两个事物连在了一起,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 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学生快速阅读)‎ 二、研读文本,探究关系 ‎1、汇报交流:‎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2)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示?蝙蝠有什么本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3)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2、探究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完成表格)‎ ‎(1)请同学们读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2)班内汇报表格。‎ ‎ (3)多种形式读第四、五自然段。‎ ‎ (4)理解“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5)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 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 3、明晰实验结论。‎ 三次实验结论:‎ 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 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4)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配合)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已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祥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并划出来。‎ ‎(5)读文后交流:“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 三、联系生活,了解仿生学。 ‎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预设: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 ‎(4)拓展延伸:生活中,人们研究生物某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由此产生的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生活中,仿生学应用很广。如人们根据蜻蜓的飞行行为研制出直升机;根据长颈鹿皮肤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抗荷服”;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节约了能量;模仿蛋壳的结构设计了薄壳建筑,这类建筑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等等。‎ ‎(5)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还有哪些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师:不同学生读课文的感想不同,发现也就不同。我们要善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提问题、谈感想、说体会,力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更大程度地发散思维。‎ 课堂检测:‎ 一、 读拼音,写词语。‎ léi dá jí shǐ héng qī shù bā cāng yīng ‎ ‎( ) ( ) ( ) ( )‎ zhèng míng yán jiū mó fǎng jià shǐ líng qiǎo ‎ ‎( ) ( ) ( ) ( ) ( )‎ 二、类文阅读。‎ ‎“飞翔之王”---蜻蜓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 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 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 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 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 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 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枝梢上,‎ 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ao)头”,生动地 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 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 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 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 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 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 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 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 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 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 飞机的安全。‎ 针对课题和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请你写在旁边 和文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7.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获”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等词语。‎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4.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 ‎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发 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 ‎2.同学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 ‎3.交流感受: 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认字:   ‎ 唤 技 获 赖 潜 亿 索 奥 舶 质 哲 兰 ‎ 形近字识字:唤—换 亿--忆 素—索 质 象形识字:获:甲骨文写作“隻”:(隹,鸟雀)(‎ 又,抓持),像猎人手持 一只鸟,表示猎获鸟雀。‎ 兰:隶书将篆文“艸”简化成“艹”。俗体楷书 组词识字:赖皮 质量 哲学 ‎ ‎2.出示会写字:  ‎ 唤 纪 技 程 超 亿 索 奥 益 联 质 任 善 ‎ 易错字: “技”是“扌”,不要写成“木”。‎ ‎“索”下半部分不要写成“系”。‎ ‎3.词语理解。 ‎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腾云驾雾:.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洞察:观察得非常透 彻、清楚。‎ ‎4.再读课文。‎ 指名读,分段朗读。‎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 小组检查交流:     ‎ ‎ 5.全班交流反馈:    ‎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2)检查自学情况:     ‎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 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 四、 当堂训练 ‎ ‎1.听写生字。‎ ‎2. 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 ‎1.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应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   ‎ ‎2.学习第2自然段:    ‎ ‎(1)指名读第1句:      ‎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 ‎(2)出示句式: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同学比较,感悟设问句的作用。     ‎ ‎(3)齐读第二自然段。   ‎ ‎(4)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 指导朗读第2、3句,体会感悟。   ‎ ‎(二)学习第3、4、5自然段。   ‎ ‎1.独立自由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给每一个自然段拟个小标题。 ‎ ‎2.选择自身最喜欢或信息储藏最多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 ‎3.教师出示三个专题:   ‎ ‎(1)昨天的幻想(第3自然段)。    ‎ ‎(2)今天的实际(第4自然段)。    ‎ ‎(3)明天的憧憬(第5自然段)。   ‎ ‎4.出示研读方法:  ‎ ‎(1)找出最能反映本专题的词句。    ‎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 ‎(3)讨论怎样读好这一段落。 ‎ ‎(4)独立练读,再小组朗读相互评议。    ‎ ‎(5)小组互相交流,补充各自搜集、调查到的资料。   ‎ ‎5.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 你们最想研读哪个段落?   ‎ ‎6.按要求合作研读、交流、评议。‎ 三、专题汇报,全班交流    ‎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昨天的幻想”:(1)举例说说人类是怎样“依赖自然”的。‎ ‎(2)“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身手?结合所看电视节目谈认识。    ‎ ‎(3)猜测古时候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梦想。    ‎ ‎(4)结合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实际。 ‎ ‎(5)你最喜欢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 理解重点句子:     ‎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2. 汇报交流4自然段──“今天的实际”:   ‎ ‎  (1)书中举出了哪些科学技术成绩事例,涉及哪 些方面? (教师板书:登上月球 潜入海底 洞察天体)   ‎ ‎(2)你还能举出哪些科技成绩方面的事例?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 ‎(3)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 理解重点句子:     ‎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教师板书: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   ‎ 3. 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明天的憧憬”:    ‎ ‎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描写科学意义的句子。    ‎ ‎(2)说说“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体现在哪里?‎ 四、回读全文,抒发感受   ‎ ‎1.为科学技术发明的奇迹而自豪,根据自身的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 ‎2.师总结全文:     ‎ ‎ 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效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对科学的喜好;考虑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发明力和丰富的常识。”。 ‎ 五、拓展作业,进入实践   ‎ ‎1.小练笔:     ‎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 ‎2.组织“奇思妙想擂台赛”:     ‎ 古代的幻想,今天的实际。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发明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你就是未来设计师,尽情地描绘你的梦想吧!‎ ‎ ‎课堂检测 一、请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驾(   ) 幻( ) 控( ) 核( )‎ 架(   ) 幼( ) 腔( ) 孩( )‎ 二、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明  发现 1、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2、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是我国(   )的。 ‎ ‎ 改变  改观 3、由于天气的原因,学校( )了开运动会的计划。‎ 4、 我们学校狠抓学校基本建设,面貌大为(   )。‎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本课的意思是: ‎ 2、 作者是在第三自然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作用?‎ ‎ ‎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风”在本课指 ‎ ‎“梨花”在本课指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8*蝴蝶的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等5个生字和“雀”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线索,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3.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线索,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难点: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再试着把问题分类。‎ 教学准备 ‎ 课件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相信大家都见过蝴蝶吧,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蝴蝶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大家喜欢这些蝴蝶吗?如果这些美丽的蝴蝶遇到了困难,你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 ‎ ‎ 生:喜欢这些蝴蝶,因为这些蝴蝶很美丽。如果这些美丽的蝴蝶遇到困难,我会很着急的,并且想要帮助它们。‎ 师:有一个人也非常关心这些蝴蝶。他想,下大雨的时候,蝴蝶是不是也回到自己的家里避雨了呢?这些蝴蝶的家又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板书:蝴蝶的家)‎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同桌互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记住字形、字音,掌握“雀”这个多音字。‎ 在生字的识记中,我们在识记的字形上,通过组词等方式了解了字义。认识多音字“雀”:麻雀(què);家雀(qiǎo)。‎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 预设:‎ ‎(1)下大雨的时候,青鸟、蝴蝶会躲到哪里?‎ ‎(2)这样恶劣的天气,蝴蝶能躲到哪里呢?‎ ‎(3)蝴蝶如果禁不住这样猛烈的风雨会怎样呢? ‎ ‎(4) 作者为什么一次次猜想蝴蝶的家,又一次次否定? ‎ ‎……‎ ‎2.给问题分类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哪些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哪些并不影响理解课文呢?请同学们试着给他们分分类。‎ 3. 小组合作学习。选出你认为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低沉、黑、吼叫着、震撼着、喧嚷着、黑压压、水淋淋”这些词语无不体现出雨势之大,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弱小的生命之间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加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 ‎(2)最后一句是哪种类型的问句?意思不变,将其改为陈述句。你觉得是问句好还是陈述句好?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句“这不是难为蝴蝶吗”是个反问句,表达的感情要更加强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这段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3)作者为什么一次次猜想蝴蝶的家,又一次次否定?‎ 作者提出这些猜想,又一个个否定,于列举中尽显忧虑、着急之情,于否定中足见作者对蝴蝶的关爱之意。‎ 四、作业 带着作者的这些疑问,通过互联网或查阅相关图书和资料,看看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习作二 小小“动物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回忆家庭生活片段,学习从不同角度找到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并能清楚地写下来。‎ ‎2.尝试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体现“家”的温暖。‎ ‎3.根据他人的意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家人与某种动物的相似点,突出家人的性格特点。‎ ‎2.表现出家的温暖,突出亲情的可贵。‎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动物的图片,名人描写家人的精彩段落。‎ 学生:‎ ‎1.回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在笔记本上简单地写出家庭成员的特点。‎ ‎2.家人的照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身上的特点。‎ 示例:狗——忠诚 牛——踏实、能干 熊猫——憨厚可爱 老虎—凶猛 ……‎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人,并说说他们身上与哪种动物有相似点。‎ 过渡:同学们,你的家里有哪些人?如果把家人比作一种动物,你们会把他们比作什么呢?‎ ‎(提问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家人与动物相似点的联结与拓展)。‎ 生1:我的爸爸非常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生2:我的妈妈喜欢照镜子,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像一只花孔雀。‎ 生3:我的弟弟特别调皮,每天蹦来蹦去的,就像一只小猴子,妈妈都拿他没办法。‎ 生4:我的姐姐很胆小,说话轻声细语的,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 ‎3.教师简单总结,引出本次习作。‎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都非常好,很形象。写自己的家人,我们一般习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如果将他们与某种动物联系起来,借助动物表现家人的特点,是不是很有趣呢?那么,这次习作,我们就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看看家人与哪种动物相像,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点拨技巧,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分析教材上的图片。‎ 思考:(1)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妈妈和羊的相似点的?‎ ‎(2)如果你要写家人,你会选择哪些动物?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习作通过描写家人要表达什么主题?‎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视,并相机点拨。‎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图片将妈妈和山羊进行比较,从外貌、饮食、性格三个方面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相似点。‎ ‎ 出示小明、小红、小兰的话,读一读,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写家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的呢?‎ ‎(2)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说出自己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 ‎(3)“动物园”里的动物不止一种,家里的成员也不止一个,因此这篇习作应将家中的所有成员都写进去,突出家庭氛围的和谐和家人之间的和睦、相爱。‎ ‎4.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师总结本次写作要领。‎ 本次习作实际上是要我们写自己的家人,不过是以动物为参照,表现出家人身上与动物相似的特点。观察是前提,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其次就是寻找相似点,这是本次习作的核心。“点”找得准,才能写到位。‎ 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一)方法指导:‎ ‎1.把家里的每一个人比作一种动物,首先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外貌、性格、爱好等),找到相似点。‎ ‎2.选取每个人与动物之间最相似的几点来写,用具体的事件来突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加深读者的印象。‎ ‎3.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对突出的性格、爱好等特点可以详写,外貌方面的描写则可以简略一些。‎ ‎(二)重点指导 引导学生回想发生在家人身上的事,选择典型事件表现家人的特点。‎ 同学们,人物的特点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的。事件典型,特点才更突出。那么有哪些事能表现出家人与动物相似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从中选取一两件,先简单地写在笔记本上。‎ ‎2.同桌相互读读对方选取的事件,评一评这些事件是否合理,表现的特点是否突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外貌、性格、习惯、爱好、本领、品质等方面的特点)。‎ ‎3.练习写草稿。学生根据交流的内容,按照习作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1、教师读学生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展示学生作品,先学生评价,老师再补充评价,点拨指导。‎ ‎(评价要点:家人和动物是否存在相似之处?选取的事情能否表现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你认为哪里需要修改?)‎ ‎2、范文引路(最好是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如果没有,可以选取下面的范文指导)‎ 小小“动物园”‎ 我有一个家,家是动物园。爸爸是大懒猪,妈妈是爱美的花孔雀,而我呢,则是一只调皮的小猴子!‎ 懒猪爸爸 今天是星期六,已经八点钟了,爸爸还没起床,只听见他的房里传来呼噜呼噜的声音。我决定把他叫醒。我走进老爸的房间,看见爸爸抱着一个枕头在那里做美梦呢。我走到爸爸身边,实行A计划——用臭袜子。我拿了一双臭袜子放到老爸面前,老爸的鼻子抽动了一下,用手一挥,臭袜子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后,飞到八丈远的地方去了。不闻就不闻嘛!干吗糟蹋我的袜子。我小声嘀咕着。这个办法不行,我又实行了B计划——河东狮吼。我大叫:“老爸快起床了,太阳晒屁股了。”可老爸还是无动于衷。无奈之下,我只好去请妈妈来。妈妈走到爸爸面前大叫道:“懒猪,怎么还没起床,想造反吗?”“是是是,老婆大人,我这就起来。”老爸求饶道。唉,真可怜。‎ 爱美的孔雀老妈 我的妈妈特爱美,每天打扮得像只花孔雀似的。你看她,一早起来,就开始“工作”‎ 了。她先到卫生间,打开她的小化妆品柜,里面有面霜、眼影、腮红等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抹完化妆品,老妈又走到大衣柜旁边试衣服,一会儿试试这件,一会儿试试那件。这时,我已经起床了,问老妈早饭准备好了没,老妈说:“急什么呀,马上就好了。”老妈一会儿问我这件好不好看,一会儿问我那件好不好看,我倚在门上不耐烦地说:“哪件都好看,随便吧!”终于试完了,老妈总算要做饭了。到了厨房,老妈在锅里先放了三个鸡蛋,又放了油,接着就开始往手上涂护手霜,涂着涂着,就忘了时间。结果,我们全家只能吃黑鸡蛋。这就是我的老妈。‎ 小猴子我 我就像猴子一样爱玩。有一次,我跟朋友去沙地玩,我们两个人在那里堆了小沙堡、小动物,又下水去捉小鱼、找鸭蛋,还在石头上走来走去,玩得可开心了。玩着玩着,我们忘记了时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两个小泥人。回到家后,免不了的,先被老妈唠叨了一顿,又被老爸骂了一顿。吃完饭,在爸爸妈妈的监督下我去洗澡,洗了好久才洗掉满身的污泥。‎ 这就是我家,一个有趣的动物园。‎ ‎1、引导学生交流:家人分别像哪些动物?选取事例能不能表现佳人的特点?你认为这篇习作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 ‎2、共同赏析 ‎①开头总体上写“我”家的动物成员,并点出了“我们”各自的特点。‎ ‎②以三个小标题组织全文的重点,逻辑清晰。‎ ‎③语言生动,表述趣味十足。‎ ‎④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很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⑤最后简洁点题,同时也表现出对家的爱。 ‎ 二、组内同学根据刚才的点评互评,互改习作,教师巡视,相机关注指导。‎ ‎ 三、 结合大家的评价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回家读给家人听,根据他们的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进入学习 ‎ 这一单元学完了,我们有了许多收获。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阅读的方法:‎ ‎①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④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出示课件2)‎ ‎(2)学以致用 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在家里威风凛凛,牢牢地统治着我和弟弟。放学后,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巡视,虎视眈眈,不放过我们的一举一动。谁要是胆敢溜出去玩,准被他的虎爪抓回来,狠狠地教训一顿。‎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虎视眈眈)‎ ‎②这个小片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爸爸的?(外貌、神情、动作)‎ ‎2.识字加油站(出示课件3)‎ 驻扎 蛀虫 拄拐 ‎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是同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3)结合偏旁,讲解汉字的含义(出示课件4)‎ ‎“驻”的偏旁是:马,应读“zhù”;字义是:(车马等)停止,泛指停止或停留。‎ ‎“蛀”的偏旁是:虫;字义是:蛀虫,咬木器、谷物或衣物的小虫。‎ ‎“拄”的偏旁是:提手旁,应读“zhǔ”;字义是: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持身体。‎ ‎“捐”的偏旁是:提手旁;字义是:捐助或献出。‎ ‎“绢”的偏旁是:绞丝旁;字义是:一种薄的丝织物。‎ ‎“苞”的偏旁是:草字头;字义是:花苞,苞片,花或花序下面像叶的小片。‎ ‎“雹”的偏旁是:雨字头,应读“báo”;字义是:冰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降下。‎ ‎“鲍”的偏旁是:鱼,应读“bào”;字义是:软体动物,俗叫鲍鱼,古称鳆,肉味鲜美。‎ ‎(4)让学生列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3.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5)‎ ‎(1)你知道这些说法吗?选一两个说句子。‎ a.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出示课件6) ‎ 第一句重复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表达了当时的条件很差。 ‎ ‎ 第一句重复运用“……的时候”,表达出这条狗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叫。‎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出示课件7)‎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 c.照样子,你也写一写吧。‎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师: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师小结:设问句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设问句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4.日积月累。‎ ‎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出示课件8)‎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1)朗读这些语句。‎ ‎(2)说说句子的意思。(板书设计:说说句子的意思)(出示课件9)‎ a.意思是: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 ‎(3)学生读读背背。‎ ‎(4)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激发运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阅读的许多方法,明白了形声字的特点,学习了什么是设问句,还学习了文言文里面的句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