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8 KB
  • 2021-11-23 发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教案 (2)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引出新课;‎ ‎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   3.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   5.指名读。‎ ‎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   15.引读3、4句。‎ ‎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   6.配乐背诗。‎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习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