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 MB
  • 2021-11-23 发布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同课异构6套

  • 5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 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同课异构6套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 ‎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8、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11、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反思:‎ ‎ ‎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反思:‎ ‎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5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反思:‎ ‎ 第五课时: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投影展示)‎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 ‎840000000 ≈ 8亿    (四舍)‎ ‎958000000元 ≈10亿元  (进位)‎ ‎198950000000元≈1990亿元(进位)‎ ‎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③ 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     1亿     2亿     3亿 汇报。‎ ‎⑤看图。‎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反思:‎ ‎ 第六课时:求近似数(A) ‎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例6、例7,“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反思:‎ ‎ ‎ 第七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练习二第4、5、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反思:‎ ‎ 第八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第九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 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 ‎10001000000    620300400000    4600800000‎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 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 ‎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④ 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反思:‎ 第十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的例2、例3“做一做”和练习三 6、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 ‎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反思:‎ ‎ ‎ 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反思:‎ ‎ ‎ ‎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 ‎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 ‎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 反思:‎ ‎ ‎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 反思:‎ ‎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米   公顷的认识 ‎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 ‎1使大家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 位——公顷,学会测量土地面 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大家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 进率和单位换算。 •  3.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 好习惯、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 的每个事物。 ‎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 学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课    时 一课时 预    习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如何描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谁能说一说1 c㎡  1d㎡  和 1㎡分别有多大?   3、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课件: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   4、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北京的鸟巢吗?你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大不大?那你知道鸟巢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讨论应该填写什么面积单位  师:看来原来学过的面积单位显然不合适,需要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面积单位才能表示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 二、探索交流、引入新课 1唤起回忆,激活经验 师: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么描述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嘛? 学生回忆。   教师向学生说明: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2、利用经验,沟通联系。 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公顷=10000平方米 再问:你现在能想象出1公顷有多大吗? 学生自由说,可以同身边具体生活相联系 3、提供实例、充分感知 师:其实1公顷大小的地方,我们还是经常看见的,比如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占地面积就约是1公顷。 我们校园整体占地约4公顷。 三、练习巩固 1.学生填写课前问题国家体育场鸟巢占地面积大约是20()。 学生讨论20公顷=()平方米 2、基本练习 练习六的2、3题 3、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练习六的第四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c㎡  平方分米d㎡   平方米㎡) ‎ 学生汇报 ‎ 学生回答问题  ‎ 学生讨论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 ‎ 课题  平方千米的认识 科  目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课    时 一课时 预    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2、猜想一下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大约是960万(    ‎ ‎ )。 3、导入揭题:我们国家的面积和我们学校的面积相比怎么样?(大很多)它们用的是什么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的世界。(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实例感知 1、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公顷,两个半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再次感受1平方千米人大小)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 三、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 2、练习六的6、7、8 6题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 7题学生研究 8题独立完成后,交流,快速回答。 四、拓展延伸 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一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表示的面积有多大?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内交流)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 学生猜想 ‎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教学反思 课题  公顷和平方千米习题课 科  目 数学 备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大小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具 学具 小黑板 教学方法  练习法  课   ‎ ‎ 时 一课时 预    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复习导入。 让学生从小到大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老师板书)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巩固练习。 (一、)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小华身高约140(     )。  (2)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约是50(          )。   (3)学校体育馆面积占地约6(     )。  (4)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二)  1.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2.边长为(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3.测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通常用(      )、(     )做单位。  4.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         )。  5.  1平方千米=(     )公顷        1公顷=(     )平方米  16公顷=(     )平方米        1000公顷=(     )平方千米     80平方千米=(     )公顷        4公顷=40000(      )     三、解决问题。  1.一块长方形果园的长是500米,宽是40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红光小学的操场长100米,宽65米,小明绕操场跑了两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反思:‎ ‎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8-39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 射线 ‎ 直线 ‎ ‎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反思:‎ ‎ 第二课时 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40-41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 第三课时 课题: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课文42页的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反思:‎ ‎ 第四课时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课文第43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七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5、7。‎ 反思:‎ ‎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9课时 ‎1、口算…………………. 2课时左右 ‎2、笔算…………………… 7课时左右 ‎ ‎ ‎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7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9页6--9。‎ 反思:‎ ‎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49页的第4题。‎ ‎1、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小黑板出示算题。‎ ‎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 二、估算练习。‎ 教科书49页的第6题。‎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板书题目。‎ ‎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 ‎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 145‎ ‎× 12‎ ‎-------‎ ‎ 290‎ ‎1 45 ‎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 425×36 =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反思:‎ ‎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 16 × 23 × 34‎ ‎---—— ———— ————‎ ‎ 804 156 964‎ ‎ 134 104 638 ‎ ‎———— ————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八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11题。‎ 反思:‎ ‎ 第三课时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课文第51页(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908×4= ‎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 160‎ ‎× 30‎ ‎—————‎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 ‎ ‎106‎ ‎× 30‎ ‎——————‎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反思:‎ ‎ 第四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0题 。‎ 反思:‎ ‎ 第五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5页“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5页10‎ 反思:‎ ‎ 第六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54-55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54页的第7题。‎ ‎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 ‎2、教科书54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55页的第8、9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 12 × 18 = 216 (12×3)×(18÷3)= ‎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 ‎ 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 反思:‎ ‎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划分:6课时 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1、垂直和平行 ‎ 第一课时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课文第56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几联系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反思:‎ ‎ 第二课时 画垂线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58页的例2、练习十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0页4题画一画。‎ ‎2、60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0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反思:‎ ‎ 第三课时 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教学内容: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59页的例3、练习十的地3、4(2)(3)题。)‎ 教学目标:‎ ‎1、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 ‎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0页4题。‎ 反思:‎ ‎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6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64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 梯形    正方形 ‎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①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②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反思:‎ ‎ ‎ ‎ 第二课时 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65的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在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67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67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反思:‎ ‎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课文第66-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68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68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69页 10---12。‎ 反思:‎ ‎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课时划分:15课时 口算除法 ------------------------------ 2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 --------------------------------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左右 ‎1、口算除法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 90÷30= 83÷20≈ 80÷19≈ ‎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 ‎4÷2 6÷3 36÷6 42÷7 450÷50 360÷90 810÷90 80÷40‎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反思:‎ ‎ 第二课时 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四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 ‎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2、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4、出示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 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5、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 ‎6、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反思:‎ ‎ 2、笔算除法 ‎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 3 ‎ ‎ 30 )9 2‎ ‎ 9 0 ‎ ‎ 2 ‎ 练一练 ‎ ‎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 ‎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 4 ‎ ‎ 30 ) 140‎ ‎120 ‎ ‎ 20 ‎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 ‎ 20)140 50)280 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 ‎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反思:‎ ‎ 第二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三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练习卡。‎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20×( )< 170 30×( )< 140 80×( )< 360‎ ‎90×( )<637 40×( )< 83 60×( )< 430‎ ‎2、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要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商1,要看前几位? ‎ 分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13的第2题。‎ 逐题分析错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13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5、完成教科书第74页练习13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 反思:‎ ‎ 第三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2、笔算:63÷20 260÷80 ‎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笔算: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2、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反思:‎ ‎ 第四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 5 ‎ ‎39) 196‎ ‎195 ‎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反思:‎ ‎ 第五课时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 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78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 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 ‎2、完成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把正确的商写在书上,然后教师逐一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3题。‎ 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4题。‎ 提问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5题。‎ 做之前,要求学生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讲评,最后教师讲评。‎ ‎6、完成教科书第78页第6题。‎ 第一小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完成。‎ 第二小题: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题意。‎ 比较:这两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思:‎ ‎ 第六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 5 ‎ ‎ 26)140‎ ‎ 130 ‎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 三、巩固练习 ‎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 15×( )< 65 25×( )<124 25×( )< 95 ‎ ‎ 15×( )<124 26×( )<150 16×( )<100‎ ‎ 2、计算: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反思:‎ ‎ 第七课时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90÷30= 80÷20= 180÷60= 360÷90= ‎ ‎25÷5= 35÷8= 95÷2= 75÷15= ‎ ‎2、在( )里最大能填几。‎ ‎30×( )< 280 40×( )< 230 50×( )< 280‎ ‎70×( )<570 80×( )< 630 90×( )< 730‎ ‎3、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教师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列式的根据和计算过程。‎ ‎4、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说出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 ‎5、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6、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要求学生验算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7、完成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练习之前,让学生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哪些地方是应该注意的?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讲评,交流解答思路。‎ 反思:‎ ‎ 第八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例题6。‎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 ‎ ‎ ‎ ‎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6: ‎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六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 ‎3、笔算第85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7 9、10。‎ ‎ 第九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 ‎ 第十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 )25÷38 ( )76÷27 ‎ ‎( )96÷82 ( )04÷64 ‎ ‎4、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 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反思:‎ ‎ 第十一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 ÷ 2 = 4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 、1 (填空),书P94 2 (填空),书P94 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87页做一做 反思:‎ ‎ 第十二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提问: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请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中,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以求出第三种量。‎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提问: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请你写出三个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求出第三种量。‎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列式根据。‎ ‎4、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商,提问:你写商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要算720÷90、7200÷900怎样算比较快?‎ ‎5、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观察,提问: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口算?怎样口算比较快?‎ ‎6、完成教科书第89页练习十七的第6题。‎ 出示第一题,提问: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第二题,提问:这个竖式对吗?为什么?‎ 观察:这两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列竖式技术有什么优点?‎ 7、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反思:‎ ‎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91-93页),练习十八的2、3、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368÷60≈ 422÷80≈ 720÷89≈ 722÷90≈ 350÷68≈ ‎ ‎578÷60≈ 507÷80≈ 289÷50≈ 455÷7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 ‎÷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2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2、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3课时左右 统计…………………………………. 2课时左右 制作贺卡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 第二课时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7页做一做 ‎2、完成97页做一做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 ‎ ‎ ‎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 课时划分:3课时 沏茶问题 ………………………… 1课时左右 烙饼问题 ……………………………1课时左右 ‎“田忌赛马”………………………… 1课时左右 第一节 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 ‎ 教学内容:‎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04页例1‎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思想。‎ ‎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 3、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点:‎ ‎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良好意识,‎ ‎ 教学难点:‎ ‎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 ‎ 教具、学具准备:‎ ‎ 六张沏茶工序卡纸片(若干套)‎ ‎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 ‎ 试一试,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教师点评,引出“同时”‎ ‎ 二、活动体验,设计方案 ‎ 1、自学例2思考下面问题 ‎(1)沏茶需要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2)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哪些事情要先做?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你打算怎么做?‎ ‎ 2、设计方案 ‎ (1)在小组内拿出信封里的工序卡纸片摆一摆,设计出一种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并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 (2)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 ‎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 请学生用工序卡纸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 ‎ (4)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案。‎ ‎ (5)添画箭头,完成流程图。‎ ‎ (6)小结:做一件事情,在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础上,用同时来做几件事的方法,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 三、深化理解,巩固拓展 ‎ 1、巩固练习 ‎ 过渡语:小明的妈妈送李阿姨出门了,小明的肚子“咕咕”叫起来,于是,小明想露一手,尽快将饭烧好,让妈妈回来吃上可口的、热乎乎的饭菜。‎ ‎ 洗电饭煲:1分钟……洗米:2分钟……煮饭:20分钟 ‎ 烧青菜:3分钟……烧鱼:9分钟……烧汤:5分钟 ‎ 想一想:小明应该怎样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尽快将饭烧好?‎ ‎ 2、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添加信息“烧肉8分钟”,拓展延伸。‎ ‎ 3、总结:生活中,学习中可以采用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 ‎ 四、举例生活,提升“合理”‎ ‎1、想一想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 ‎2、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1)、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 ,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 ‎(2)、晨炼时,军军边跑步边背英语单词。‎ ‎(3)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4)、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 ‎ 3、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时几件事情可以同时做,有时却不可以,所以我们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一定要讲究科学。‎ ‎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 1、今天,我们和小明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 2、做导学练案“自我测评”‎ 六、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共11分 ‎∣‎ 洗茶杯 ‎∣‎ ‎ 找茶叶 反思:‎ ‎ 第二课时 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 反思:‎ ‎ 第三课时 田忌赛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 齐王 田忌 本场胜哲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A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 B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反思:‎ ‎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课时划分:5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 --1课时左右 乘法和除法 -----------------------------------2课时左右 空间和图形 -----------------------------------1课时左右 统计 -----------------------------------1课时左右 ‎ 第一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1页的第1—4题;教科书第11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 ‎2)最小的数 ‎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 ‎5)要读出2个0的数 ‎ ‎6)约等于3亿的数 ‎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题。‎ ‎ 第二课时 “乘法”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3页的第5、8题,教科书的第11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乘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总复习9.‎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题。‎ ‎ 第三课时 “除法”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114页的第6—10题,教科书的第11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除法笔算的方法,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92÷24=33 396÷12=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总复习10。‎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4——8。‎ ‎ 第四课时 “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页的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 ‎4、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5、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 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 第五课时 “统计”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4页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1、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5、估算:297×3 789×4 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综合练习试卷。‎ 反思:‎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 (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 (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 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 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 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五、课时计划 总计 100 课时 其中:讲授 50 课时 练习(作文) 20 课时 测验 10 课时 复 习 15 课时 实验 0 课时 机 动 5 课时 ‎ ‎ 六、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 ‎ 周 次 起 讫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教 时 执行情况 第 一 周 ‎9月2日 至 ‎9月8日 ‎1、开学各项准备 ‎5‎ 课 时 第 二 周 ‎9月9日 至 ‎9月15日 第一单元 1、 亿以内数的认识(认识、读法)‎ ‎2、亿以内数的写法、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5‎ 课 时 第 三 周 ‎9月16日 至 ‎9月22日 亿以上的数的认识 ‎5‎ 课 时 第 四 周 ‎9月23日 至 ‎9月29日 1、 计算工具的认识 2、 用计算器计算 ‎5‎ 课 时 第 五 周 ‎9月30日 至 ‎10月6日 国庆长假 ‎5‎ 课 时 第 六 周 ‎10月7日 至 ‎10月13日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 ‎5‎ 课 时 第 七 周 ‎10月14日 至 ‎10月20日 第三单元 1、 口算乘法                ‎ 2、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 ‎5‎ 课 时 第 八 周 ‎10月21日 至 ‎10月27日 ‎1、行程问题 ‎2、积的变化规律              ‎ ‎3、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 ‎5‎ 课 时 第 九 周 ‎10月28日 至 ‎11月3日 第四单元 1、 垂直与平行 ‎2、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 ‎5‎ 课 时 第 十 周 ‎11月4日 至 ‎11月10日 第五单元 ‎1、口算除法                ‎ ‎2、商一位数(用整十数除、除数接近整十数)‎ ‎5‎ 课 时 周 次 起 讫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教 时 执行情况 第 十 一 周 ‎11月11日 至 ‎11月17日 商一位数(用整十数除、除数接近整十数)‎ ‎5‎ 课 时 第 十 二 周 ‎11月18日 至 ‎11月24日 1、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商是两位数         ‎ 2、 商的变化规律、   ‎ ‎5‎ 课 时 第 十 三 周 ‎11月25日 至 ‎12月1日 整理和复习 ‎5‎ 课 时 第 十 四 周 ‎12月2日 至 ‎12月8日 第六单元 统计 ‎5‎ 课 时 第 十 五 周 ‎12月9日 至 ‎12月15日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5‎ 课 时 第 十 六 周 ‎12月16日 至 ‎12月22日 第八单元 总复习 ‎5‎ 课 时 第 十 七 周 ‎12月23日 至 ‎12月29日 期末总复习 ‎5‎ 课 时 第 十 八 周 ‎12月30日 至 ‎2014年元月5日 期末总复习 ‎5‎ 课 时 第 十 九 周 ‎1月6日 至 ‎1月12日 期末总复习 ‎5‎ 课 时 第 二 十 周 ‎1月13日 至 ‎1月19日 期末总复习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 ‎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 ‎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 ‎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 ‎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 ‎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 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练习一 ‎(1)读出下列各数:(先自己读读,再2人互相读读。1人读1人判断。再换过来读。有争议的可以举手。)‎ ‎8300000000    578000000     20700600 ‎ ‎10001000000    620300400000    4600800000‎ 读完六个数可以填写反思表,一共3个题。‎ 反思表 ‎1.六个数,你读对了(   )个数?‎ ‎2.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     )‎ ‎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④ 其他。‎ ‎(设计这个反思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此有意识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九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3、例4、“做一做”和练习三 6、7、8、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 ‎1.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2.课本练习三,6、7、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 第十课时: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投影展示)‎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 ‎3.汇报,交流:‎ ‎1170000000≈ 12亿    (五入)‎ ‎840000000 ≈ 8亿    (四舍)‎ ‎958000000元 ≈10亿元  (进位)‎ ‎198950000000元≈1990亿元(进位)‎ ‎4.小练:老师这儿有一组信息:‎ ‎2000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39000000人次。‎ ‎2001年北京的铁路年运送乘客2510000000人次。‎ ‎①自己独立完成,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②订正 239000000人次≈2亿人次 ‎   2510000000人次≈3亿人次 ‎③ 师:都是2亿多,为什么一个是2亿,一个是3亿。‎ ‎④利用手中的数轴,小组合作解释这个问题:‎ ‎0     1亿     2亿     3亿 汇报。‎ ‎⑤看图。‎ ‎(4)小结方法:看千万位四舍五入。‎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 ‎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 ‎ ‎ ‎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  C、2073750 ‎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  C、21000 ‎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 第二单元 : 角的度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 教材说明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 画指定度数的角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课时也不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 ‎5.本单元可用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学生汇报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学生自由发言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 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全班交流汇报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直线 ‎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角的实例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画角的的方法。‎ 学生说角的概念及角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角的写法和角的画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 直线、射线和角 ‎ ‎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都是直的 线段是直线的 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 长 直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学生回答:是角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通过动手操作,‎ 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 使学生掌握读角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学生动手用三角板拼角。‎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第三课时:角的分类 课题 角的分类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 ‎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 2‎ ‎ 1 3 ‎ ‎ 5 6‎ ‎ ‎ ‎ 4 ‎ ‎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学生观察汇报 分类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学生汇报 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直角 学生小结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学生画直角,并说明算法。‎ 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画。‎ 同桌检查画的对不对 学生自由汇报后 看书自学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使学生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第四课时: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题 角的画法和 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学生汇报: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4、7‎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画角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课题 口算乘法(例1)‎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 图片、题卡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学生看图片 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16×3=‎ 小组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1:想10×3=60,3×6=18 ,30+18=48,所以 ‎16×3=48‎ 方法二:16‎ ‎× 3‎ ‎--------‎ ‎ 48‎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0×3想100×3=300,3×60=180 ,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 第48页6-----9‎ 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独立完成后汇报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二课时:笔算乘法(例1)‎ 课 题 笔算乘法(例1)‎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 ‎ ‎145×12‎ 三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 145‎ ‎× 12‎ ‎-------‎ ‎ 290‎ ‎1 45 ‎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说出估算的方法150×10=1500,150×2=300,比‎1800米少一些。‎ 可以用口算的方法。‎ 用笔算比较准确。‎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先算145×2,再算145×10‎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想加便的结果。‎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 ‎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课型 ‎ 练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 题卡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 16 × 23 × 34‎ ‎---—— ———— ————‎ ‎ 804 156 964‎ ‎ 134 104 638 ‎ ‎———— ————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 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复习计算知识,为下面练习作准备。‎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读懂题意,独立分析解答,‎ 过 程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 ‎ 全班汇报。‎ 填写表格,交流汇报。‎ 全班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观察、计算、猜想、验证等操作和思维活动,培养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课题 因数中间 或末尾 有0的乘法(例2)‎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 图片、‎ 教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 ‎53×30= 20×700= 40×22= ‎ ‎40×72= 40×72= 40×72= ‎ ‎20×20= 40×90= 502×7= ‎ ‎608×5= 908×4= 400×50= ‎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读题理解题意 ‎160×30= 106×30 ‎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汇报: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思考并回答 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 学 过 程 ‎160×30=4800‎ ‎ 160‎ ‎× 30‎ ‎—————‎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 106‎ ‎× 30‎ ‎——————‎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叙述计算的过程 学生尝试计算 汇报计算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概括计算方法 独立正确地进行计算 全班汇报 通过练习,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 学会速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学生阅读 ‎ ‎ 展示事先找的图片汇报 ‎。‎ 学生叙述 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60千米‎。‎ 小林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60米。‎ 独立写出订正。‎ 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班上交流。‎ ‎80×2=160(千米)‎ 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 学 过 程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 每位学生写出关系式。‎ ‎225×10=2250(千米)‎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独立完成汇报 写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 ‎ 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说明写算式的理由 学生讨论因数变化的规律 汇报交流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学生填空并验证 使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对比,能够自主发现并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规律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教 学 过 程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 完成计算,并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学生概括规律 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 讨论交流后说明思路。‎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板 书 设 计 ‎ 积的变化规律 ‎ (1) 6×2= 8×125= (2) 8×4= 25×160=‎ ‎ 6×20 24×125= 40×4= 25×40=‎ ‎6×200= 72×125= 20×4= 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 ‎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例5)‎ 课题 乘法估算(例5)‎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信息和 小组内学生交流计算。‎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a.49元大约是50元,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大约是100人。50×100=5000元,老师准备5000元就够了。‎ b.49元可以看作是50元,全年级的104人可以看作是110人。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可以利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看作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再去相乘,计算出大约的数。‎ 学生独立估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 学 过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程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  )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学生独立估算,全班汇报 列出乘法算式,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独立找估计的方法,交流各自估计的结果。‎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垂直和平行 课题 垂直和平行64-65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 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会自由发言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 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类方法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汇报分类方法及分类标准。‎ 学生再次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并提出问题。‎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单杠、双杠等 学生试着说概念 学生动手折出垂线与平行线 学生展示作品,交流折的方法。‎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含义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业:P65 1、2‎ ‎ ‎ 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后再折一折 学生收拾学具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讨论交流 通过动手折一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 ‎ ‎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课时:画垂线 课题 画垂线66页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 三角板、直尺 ‎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汇报 互相垂直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尝试画垂线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使学生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 ‎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 ‎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练习画垂线 学生叙述画垂线的步骤 学会画垂线的技巧 学生画垂线并互相交流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研究交流特点 全班汇报。‎ 学生独立画出垂线,组内同学互查 学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动手画垂线。‎ 使学生掌握画图的技巧。‎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通过练习,巩固画垂线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课时:画平行线 课题 画平行线67页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学生讨论画法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方形的步骤。‎ 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 梯子的侧面-梯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 梯形    正方形 ‎ ‎3.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黑板的表面、窗户的表面-长方形 楼梯的栏杆、活动门上面有平行四边形 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按边的特点:对边平行的;‎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不平行的;‎ 对边不平行的。。。。。。‎ 按角的特点:4个角都是直角的,不是直角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分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四边形 教 学 过 程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学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学会叙述定义 学生说梯形的特点 每个图中都有一组对边平行 图形的关系学生 判断后订正 学生汇报并展示 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七巧板拼一拼 ①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②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3.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               ‎ 学生动手拼图形 学生独立数图形后全班订正 学生动手拼图形 全班展示交流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第五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1-72页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 图形,剪子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 指边, 形状变了,角变了,边的长短没有变 学生拉长方形的框架并测量 学生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它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画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74-76页4、8、10题。‎ 动手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同桌互相检查 ‎ ‎ 说出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画梯形的高,同桌互相检 学生思考后回答 小组讨论等腰梯形的特点 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 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画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的能力。‎ 第六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5-76页 课型 ‎ 练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 量角器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 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 汇总填表75页9题。‎ 3. 共同讨论总结规律。‎ 4. 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 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76页 10---12‎ 学生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 小组讨论研究总结出规律 全班交流得出 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学生画四边形试       ‎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例1)‎ 课题 口算除法(例1)‎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 ‎80÷48= 90÷30= 83÷20≈ 80÷19≈ ‎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 列式: 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几个30是120?‎ ‎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 ‎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学生口答结果 ‎80里面有4个20,商4‎ 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 =2 ‎ 方法二:8÷2=4,所以80÷20 =2 ‎ 可以分给几个班?‎ ‎ 120÷30‎ ‎120里面有4个30,商4‎ ‎4个30是120,商4‎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复习口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能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教 学 过 程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 ‎4÷2 6÷3 36÷6 42÷7‎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2、书后:(P80 1、2、3、4、5)‎ 四、总结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 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第二课时: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课题 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图片、小棒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 3 ‎ 学生口答结果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92÷30≈3 ‎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借助小棒和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 30 )9 2‎ ‎ 9 0 ‎ ‎ 2 ‎ 练一练 ‎ ‎20 )80 30) 64 40)85‎ ‎(2)出示: ‎ ‎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 1‎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说计算的方法 ‎30×4=120〈140‎ ‎30×5=150〉140‎ 所以应商4。‎ 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 学 过 程 ‎140÷30=4……20‎ ‎ 4 ‎ ‎ 30 ) 140‎ ‎120 ‎ ‎ 20 ‎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 ‎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82 1、 2‎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 第83页1、2‎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商写在个位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计算方法。‎ 总结计算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掌握笔算的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自我检查相互检查 第三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 课题 笔算除法练习 课型 ‎ 练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练习卡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1、 笔算 ‎63÷20 260÷80 ‎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 ‎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2、笔算 ‎ 310÷50 170÷30 643÷80‎ ‎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口答结果 计算后订正结果 指名板演 讲解计算的方法。‎ 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 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复习口算和笔算,为练习作准备。‎ 在纠正错误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巩固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式。‎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 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 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体会除法在生活、生产中的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 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 课题 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 课型 ‎ 新授 ‎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学 过 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 91÷20 84÷40‎ ‎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 ‎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学生列式 除数不是整十数 学生尝试计算,讨论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指名板演,讲述计算的全过程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观察后汇报计算过程 ‎ 总结试商方法 展示试商的全过程,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进一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196÷39=‎ ‎ 5 ‎ ‎39) 196‎ ‎ 195 ‎ ‎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 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 4、5、6‎ 读题分析后列式计算 学生叙说试商过程,讲解计算的过程 学生板演,说方法。‎ 找出共同特点 独立计算后互相检查,讲方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第五课时:笔算除法(例3)‎ 课题 笔算除法(例3)‎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 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 1、 出示例4 :‎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 5 ‎ ‎ 26)140‎ ‎ 130 ‎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114÷‎ 口答结果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讲方法 读题分析,列式 尝试计算 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商余36‎ ‎36里面还有一个26商小了,改商5。需要调一次商 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 可以把26看作25去试商 独立完成后,说出试商方法 复习口算和笔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体会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让学生体会利用口算试商的优越性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练习 ‎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 15×( )< 65 25×( )<124‎ ‎ 25×( )< 95 15×( )<124‎ ‎ 26×( )<150 16×( )<100‎ ‎ 2、计算:‎ ‎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86页2、3、4 ‎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后说出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第六课时:笔算除法(例4)‎ ‎ ‎ 课题 笔算除法(例4)‎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 ‎ ‎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说出计算的方法 读题列式 ‎576÷18‎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 把6落下来后,用18除36商几?“2”‎ 复习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576÷18=32‎ ‎ 32 ‎ ‎18)576‎ ‎ 54 ‎ ‎ 36‎ ‎ 36 ‎ ‎ 0‎ 练一练: ‎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没有余数。说明商2合适。‎ 学生观察后汇报:‎ 每次商后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学生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1、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 2、 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92 9、10‎ 学生独立试做:‎ ‎930÷31‎ 相同点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时,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前三位。‎ 学生总结 独立完成后订正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板 书 设 笔算除法 ‎ 例5: ‎ 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 计 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 ‎576÷18=32 ‎ ‎ 32 ‎ ‎18)576‎ ‎ 54 ‎ ‎ 36‎ ‎ 36 ‎ ‎ 0‎ 除法的法则: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 第七课时:笔算除法练习 课题 笔算除法练习 课型 ‎ 练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 学生口答结果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学生说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独立完成,同位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填写数字在计算 复习除法有关知识,为下面练习做准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计算的能力 ‎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 )25÷38 ( )76÷27 ‎ ‎( )96÷82 ( )04÷64 ‎ 1、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 学 过 程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 ‎ ‎ ‎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91页5----8 ‎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讨论后交流汇报 独立完成后汇报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八课时:试商的方法 课题 试商方法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掌握试商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学会试商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试商的方法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 学 过 程 一、介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9”“8” ‎ ‎ 1、出示例题: 4214÷43=98‎ ‎ 98 ‎ ‎43)4214‎ ‎ 387 ‎ ‎ 344‎ ‎ 344 ‎ ‎ 0‎ ‎2、介绍方法:被除数的头是4,除数的也是4,商不是9,则是8。‎ ‎3、练习:4455÷45 2136÷24‎ 二、巩固练习 ‎2408÷43 3312÷36 1938÷38 3080÷35‎ 三、总结 ‎ 在掌握基本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掌握这些灵活试商的方法。‎ 四、作业:‎ 自己自主练习几题体会试商方法 ‎ 学生说试商的方法。‎ 仔细观察,发现特点,总结试商技巧 尝试练习 独立完成后,汇报试商过程 独立完成,说出试商方法 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技巧,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 第九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课题 商的变化规律 课型 ‎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听故事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 8 ÷ 2 = 4‎ ‎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观察数字 发现每天吃的桃子的个数是一样的。‎ 用除法来进行计算。‎ 学生说方法,‎ 回答:商都是4‎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举例说明 回答: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思考后汇报 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 学 过 程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 48÷12=(48×0)÷(12×0)‎ 讨论后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说出注意的地方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 ‎1、书P94 1 (填空)‎ ‎2、书P94 2 (填空)‎ ‎3、书P94 3、4‎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 学生判断。解答疑问。‎ 弄清表的结构,独立解决问题。‎ 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商不变的规律,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价值。‎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 复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难点 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 题卡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学生思考,汇报发言 口答结果,说口算的方法 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巩固口算和估算的方法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口答结果,说估算的方法 学观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使学生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 巩固商不变的规律。‎ 教 学 过 程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1、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2、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7---98页1、5、6‎ 先独立笔算,然后在全班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和笔算的方法 说试商方法 互相说一说题意,独立填写表格,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完成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使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六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题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 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 课件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学生观察统计表 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学生展示统计图。‎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从更高的角度认识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达到提升。‎ 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课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题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 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 课件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观察统计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学生展示统计图。‎ 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整个社会所有的车辆中,轿车的数量是最多的。‎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课时:你寄过贺卡吗?‎ 课题 你寄过贺卡吗?‎ 课型 ‎ 实践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贺卡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 贺卡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阅读材料 汇报内容 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根据组里统计的结果计算出全班的结果,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情况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 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 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 课题 数学广角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 学生自由汇报 观察理解情境图的内容 找出题中的信息 总共要烙3张饼。‎ 学生讨论汇报:可以一张一张的烙;‎ 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只用12分钟,节省6分钟。‎ 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动手实验,并记录。‎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 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讨论交流,说自己的发现 观察图,讨论设计方案 用过程图表示出自己的方案。‎ 学生选出最佳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理由。‎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育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 课题 数学广角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学生自由汇报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观察情境图,找出题中的信息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算出每种方案等候的时间 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3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那么每艘船只等候1小时。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学生完成设计,小组交流,在班上交流。‎ 使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15‎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三课时:数学广角 课题 数学广角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 学 过 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负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思考问题 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通过对照表找到答案 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如乒乓球团体比赛等 通过讲故事,使学生体会对策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使学生体会对策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 同桌两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小组内讨论问题,汇报交流 学玩游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么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这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么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通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可以继续用计数器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可以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1)师:北京有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左边的6表示6个十万,右边的6表示6个十)‎ ‎(2)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意义却不同?‎ ‎(3)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4)师:这个数含有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中,认识数位、数级,并结合现实情境,体会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做一做第1题,通过数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第2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教材第8页的两道练习,巩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的认识。】‎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1.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2.画点体验:‎ ‎(1)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 ‎(2)计时体验 ‎(3)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4)估一估,算一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与十万相比,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学生不容易感受到。因此,让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内画点,并估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 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总第 课时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信息,写出信息中画横线的数,一方面,可以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写法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   二、探究新知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 4.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在个级) 5.小结: ‎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5.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会从高位写起,都会把23写在万级,把184写在个级,抓住这一共同点,突出“万”字的重要。写万级上的23时,注重与已学的万以内数的写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通过提问“个级上的数怎么写”,突破“什么时候写0”这一教学难点。】 (二)写其他三个数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百零二万六千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      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写作:20400700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设计意图:学生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写出三个数,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 (三)总结写法法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2.汇报: (1)先写( 万 )级,再写( 个 )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自己写数位; 方法二:先确定是几位数,画小横线确定数位; 方法三:边写边分级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 ‎(3)师: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如果像这种写数,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便捷? (4)师:我们可以边写边分,就相当于数中的“万”字。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或方法二) 【设计意图:没有数位顺序表的支撑时,也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办法,突出分级的重要。】‎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类比迁移能力。‎ ‎2.掌握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改写,体会用“万”为单位计数的简捷性。‎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56○1280 2010○1020 5693○5297 8064○8046‎ ‎2.师: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3.师: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有19612368人,上海有23019148人。‎ ‎2.师:北京和上海哪个城市的人口多?(有的学生可能在数位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说出了答案,都可以)看来,大家是想比较这两个数据的大小,这两个数位数这么多,怎么比较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比较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人口的现实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必要性。】‎ ‎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位数不同,先比位数 ‎(1)师:(出示:99864和101010)我们先看这两个数,谁大谁小?(101010)‎ ‎(2)师:9986最高位上是9,101010最高位上是1,9比1大,那应该是99864大呀,怎么回事?‎ ‎(3)方法一:比较两个数的最高位,99864的最高位是万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万位 ‎  ①师:我们分别在两个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数,看看是不是这样。(找两个学生上来拨数)‎ ‎②师:从计数器上看,99864的最高位是万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万位,两个数谁大?‎ ‎③师:比较两个数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4)方法二:比位数 ‎①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师: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谁大?‎ ‎③师:通过比位数也可以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 ‎(5)师:你们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说明了101010这个数大,看来真不能上来就比最高位,可以比最高位,也可以比位数,这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说说你的想法。(比位数,数数比背数位顺序简单)‎ ‎(6)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不能上来就比最高位上的数,应该先比什么?(位数,位数多的数大)‎ ‎2.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1)师:两个数比较大小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你能举两个亿以内的数说明吗?(最好用学生说的,他们会更有兴趣。这里用书上的数:356000和360000)‎ ‎(2)师:这两个数都是六位数,怎么比大小?说说你的想法。(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结果。)‎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4.小结:‎ ‎(1)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2)师: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5.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① 学生独立完成。‎ ‎② 汇报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数比较大小,可以把它们相同数位对齐排成一列,便于比较。‎ ‎(2)解决引入问题: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人口哪个多?‎ ‎【设计意图:比较大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比较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另一方面是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教学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1.体会用“万”为单位计数的便捷 ‎(1)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图,血液中有红细胞和白细胞,一滴血液中有多少红细胞呢?男生女生分别看,看看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出这个数。一方看时另一方闭眼。能读出来就举手。‎ 男生看到的:红细胞:5000000个 女生看到的:红细胞:500万个 ‎(比赛结果肯定是女生用时短)‎ ‎(2)出示:红细胞:5000000个 ‎  红细胞:500万个 师:男生为什么会慢些呢?(后面的0太多了,读起来太麻烦)‎ ‎(3)师:像这样,个级上全是0的数,是整万数,这样的数0太多了,我们读、写起来比较麻烦,有时为了读数方便,会把整万数改写成像500万这样用“万”作单位的数。如果怎么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例题教学 ‎(1)出示: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师:请你把这两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 5000000个=500万个 在万级上写500,然后写个“万”字。‎ 师:原数中个级上的4个0呢?(换成“万”字了)‎ ‎② 10000个=1万个 去掉个级上的四个0,写上“万”字。‎ 有些学生可能会忘记单位名称,要提醒学生注意。‎ ‎3.试一试:做一做第1题 ‎4.小结:‎ ‎(1)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先分级,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写上“万”字。)‎ ‎(2)师: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大小不变,所以用“=”连接 不同:计数单位不同,改写前的计数单位是“一”,改写后的计数单位是“万”‎ ‎5.练习:做一做第2题。‎ 提醒学生注意:原数有单位名称改写后的数也要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男女生读数比赛,使学生体会到改写后读数的便捷。让学生读出整万数,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第1题 ‎2.教材第15页第5、6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和亿以内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近似数的含义,理解“四舍五入”法,会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并会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在探究求亿以内数近似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认识和应用大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四舍五入”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 ‎2.师:这里有一些数据,比较这些数据有什么不同?(准确数,近似数)‎ ‎3.师:有些数据前有“约”字,或后面有“多”字,这是什么意思?‎ ‎4.师: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但有时有些数不需要知道到底是多少,如在整个2014年世界杯赛事举行期间,共有大约150万人通过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上收看球赛。这时就需要近似数。图中这些画横线的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二)点明课题 师:怎么求近似数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关于近似数,学生在前面已经有过简单的认识,这里借助情境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阅读、思考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方法回顾、准备。】‎ ‎  二、探究新知 ‎(一)求近似数 ‎1.课件出示:‎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圈出题中的“大约”、“万”)。这说明要省略这两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还要把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师:这两个数都不是整万的数。把不是整万的数写成整万数,这个整万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关系呢?‎ ‎2.求12756的近似数 ‎(1)师:12756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你是怎么想的?‎ ‎(2)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图。‎ ‎①课件出示:‎ ‎②师:在这条数线上,用这个点表示10000,这个点表示20000,这两个点中间的点表示多少?(15000)‎ ‎③师:请你在这条数线上找一找12756大约在什么位置。(学生上来指)‎ ‎④师:从数线上看,12756接近几?(10000)‎ ‎3.求1389000的近似数 ‎(1)师:1389000的近似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师:我们也来看看图。‎ ‎①课件出示:‎ ‎②师:请你在这条数线上找一找,1389000大约在什么位置。(学生上来指)‎ ‎③师:从数线上看,1389000接近几?(139000)‎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在重点字,说题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求近似数,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已有一些粗浅地认识,因此,这里放手让学生说出这两个数的近似数,然后引导学生在数线图中找到这两个数,并通过观察进行验证,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理解“四舍五入”法 ‎1.师:观察这两幅图,想一想,12756为什么约是10000,而1389000约是139000?(12756在15000的左边,更接近10000,1389000在1385000的左边,更接近1390000)‎ ‎2.师:大家很会观察和比较,你们找到了一个标准,就是中间这个数。10000到20000这一段和1380000到1390000这一段都是10000,它们的一半是5000(课件演示:15000千位上的5变红,1385000千位上的5变红),12756只比10000多2000多(课件演示:12756千位上的2变红),不够5000,也就是千位上的2小于5,所以把尾数它和它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12756接近10000。这里用什么号连接?为什么?改写的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用什么号连接?‎ ‎3.师: 1389000比1380000多9000(课件演示:1389000千位上的9变红),大于5000,也就是千位上的9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所以1389000约等于1390000,再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139万,用“=”连接。‎ ‎4.找一找,想一想 ‎(1)师:想一想,是“舍”还是“入”,哪一位上的数起了关键作用?(千位)‎ ‎(2)师:我们要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也就是个级上的四位,所以尾数的最高位——千位上是几很重要。‎ ‎(3)师:结合数线图找一找,1□756的近似数也是10000?1□756的近似数就是20000了?‎ ‎(4)师:不看图想一想,138□000的近似数是1390000?138□000的近似数就是1380000了?‎ ‎5.小结:‎ ‎(1)师:求近似数时,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入”?‎ ‎(2)师: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大于或等于5就“入”。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将“四舍”和“五入”对比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看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及“舍”或“入”的原因。通过找一找、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舍”,什么时候“入”,进而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出“四舍五入”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三)试一试: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由于题目没有要求改变计数单位,所以省略尾数后应改成0。‎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在练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第3题 ‎2.教材第15页第4题 ‎3.□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21□975≈29万 34□041≈35万 53□6831≈540万 2□3572≈20万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6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和十进位值制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1.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找一找。(人数、男生数、女生数、年龄、身高、体重等)‎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课件出示:图片 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3.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4.师:大家想,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到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计数时,摆的石子就会越来越多,还是很不方便。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数的产生,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古代计数方法的不便,产生对数字的需求。】‎ ‎(三)符号记数 ‎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号,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 师:这是古埃及人设计的计数单位。‎ ‎(2)课件出示:‎ 师:看看这个数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师: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师:你能用古埃及的计数方法表示出太阳的直径1389000千米吗?试一试。‎ ‎(5)课件出示:‎ ‎(6)师:通过自己的尝试,你有什么感觉?(麻烦)‎ ‎(7)师:请你想一想,这种计数方法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每个计数单位都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数时,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要画几次)‎ ‎3.介绍阿拉伯数字 ‎(1)课件出示:‎ ‎(2)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设计意图:在用古埃及记数符号表示太阳直径的过程中,体会没有位置制时记数的麻烦。通过介绍其他各国的记数符号,体会同意数字的必要性。】‎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整理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 认识自然数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体会位值制的价值。‎ ‎1.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的数呢?比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一,在中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那么多的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么麻烦了。(课件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9就达到10个,就可以放到中间,中间又够10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样再够10组,就要再往左进一位。(课件演示)‎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位的不同,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设计意图:以“999”为例,认识位值制,感受它给计数带来的便利。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即“满十进一”。】‎ ‎(三)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整理数位顺序表 ‎1.师:这里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位”,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的数位又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几个数级?‎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类推迁移规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及数级,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1题。‎ ‎2.教材第22页第2题。‎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7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有0的数的读写。‎ ‎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数,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数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三亿,先找亿字,三亿在亿级上写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亿九千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三十亿在亿级上写30,九千万在万级上写9000,个级上全是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七千零三亿在亿级上写7003,二十万在万级上写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师: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5.练习: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亿以上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写数与读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时却写了一串,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零”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总结亿以上数写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读数和写数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设计意图:巩固亿以上数的读写法,通过读数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8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教学难点: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把下面画横线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57910000千米。‎ ‎(2)太阳中心的温度是10000000摄氏度。‎ ‎(3)2008年8月8日,有150900多观众在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4)地球赤道周长40075700米。‎ ‎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先分级,再去掉57910000万位后面的4个0,换成万字,是5791万。‎ ‎(2)先分级,再去掉10000000万位后面的4个0换成万字,是1000万。‎ ‎(3)先分级,150900的千位上是0,比5小,把尾数舍去,写上万字,约是15万。‎ ‎(4)先分级,40075700的千位上是5,够5,向万位后面进1,舍去尾数,写上万字,约是4008万。‎ ‎3.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师:怎样把不是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种方法叫什么?‎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那亿以上的数怎么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为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上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00000000 1000000000 530500000000‎ ‎2.自主探究:‎ ‎(1)读一读这些数。‎ ‎(2)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0000┊0000=2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师:你怎么能很快地找到亿位?(分级)‎ 师:看来,当位数很多时,分级很重要。‎ ‎(2)师:改写时,是不是要去掉所有的0?(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0,不是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10┊0000┊0000=10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3)5305┊0000┊0000=5305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4.小结:怎样把整亿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先分级,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换成“亿”字)‎ ‎5.练习:做一做第3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把例3中的三个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使学生将整万数的改写迁移到整亿数的改写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能很快地找到亿位?”和“改写时,是不是要去掉所有的0?”这两个问题,在强调分级重要的同时,使学生感悟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0,不是去掉所有0。】‎ ‎(二)亿以上数的省略 ‎1.课件出示: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034500000 9876540000‎ ‎2.自主探究:‎ ‎(1)读一读这些数。‎ ‎(2)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0┊3450┊0000≈10亿 先分级,要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就看千万位,千万位上是3,小于5,舍去尾数。‎ ‎98┊7654┊0000≈99亿 先分级,千万位上是7,够5,向亿位进1,舍去尾数。‎ ‎4.小结 ‎(1)怎样把不是整亿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分级,看千万位上的数,够5就向前一位进1后再舍去尾数,不够5就直接舍去尾数)‎ ‎(2)师:与不是整万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看的是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看的是千万位上的数。‎ ‎(3)师:无论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还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都要用“四舍五入”法就近似数。都要看最高位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并且“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况。‎ ‎5.练习:做一做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亿以上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1.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 区别 改写 省略 方法 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换成“万”字或“亿”字。 “四舍五入”法 大小 大小不变,准确数 近似数 符号 = ≈‎ 计数单位 计数单位由“一”变成“万”或“亿” 计数单位不变,仍是“一”‎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使学生了解改写与省略的区别,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加深学生会改写和省略的理解,培养学生比较、概括能力。】‎ 三、 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7题。‎ ‎2.□里最大填几?‎ ‎5□8492842≈5亿 299□2816831≈300亿 12□35723670≈120亿 ‎【设计意图: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9课时) ‎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能用算盘记数。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认识计算器各键的功能。‎ 教学难点:了解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小棒 ‎  教学过程:‎ ‎  一、认识算筹 ‎(一)谈话引入 ‎1.师: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2.课件出示 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期出现了这样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二)用算筹记数 ‎1.师:对,这是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径粗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怎样用算筹表示1~9这九个数字呢?(出示课件)‎ ‎2.师:这几个数字分别表示数字1、2、3、4、5,那6怎么表示?用手中的小棒试一试。‎ ‎3.课件出示 师:用算筹表示6,先用一根横着小棍表示5上面放一根竖着的小棍表示1,这两根小棍加起来就是6,这里有了代数的思想,而且把加法用到了记数方法中。那么7、8、9你会表示了吗?说一说。‎ ‎4.师:怎样用算筹表示多位数呢?用算筹记数有两种摆法(课件出示:横式和纵式图)。‎ ‎5.师:用算筹表示大数时,从右到左,纵横相间,如29(课件出示:29),就先用纵式表示出个位上的9,再用横式表示出十位上的2,这个数就是29。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已经知道把算筹放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 ‎6.课件出示:‎ 师:这个数是多少?‎ ‎7.师: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只有九个数字,少哪一个?0的出现也经过了很长时间。起先没有0的记法,后来用“空一位”的方法表示0(课件出示:306的图),这个空位就是0,与我们现在写数中“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一样。‎ ‎⒏ 课件出示:‎ 师:后来发展成用□表示0,大约700多年前用○表示0。‎ ‎(三)了解算筹的不足,产生对“新型”计算工具的需求 ‎1.师:试着用小棒代替算筹表示出19612368。(学生尝试时,可能会出现小棒不够用的情况)‎ ‎2.师:摆出来了吗?谁来试试?没摆出来的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小棒不够用,太占地了摆不下)‎ ‎3.师:我们只是用算筹摆一个数试一试,古人不但用算筹记数,还用它计算,所以要随身携带。你知道古人要随身携带多少根吗?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你想不想也随身带着?为什么?(不方便)‎ 师:算筹不方便,计算速度又慢,改革算筹,简化演算方法,加快计算速度就成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一种计算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了解用算筹的记数方法,通过说出算筹表示的数是多少的活动,体会位值制的作用。通过用小棒当算筹表示“19612368”这个活动,使学生体到算筹的不便,从而产生对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需求。】‎ 二、认识算盘 ‎(一)认识算盘 ‎1.课件出示 师:对,就是算盘。(学生随意说)‎ ‎2.课件出示:‎ 师:你对算盘有哪些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 算盘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的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 ‎(二)算盘的作用 ‎(1)师:算盘可以用来记数,也可以用来计算。‎ ‎(2)师: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在个位(定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⑶ 课件出示:‎ 师:算盘上表示出的数是多少?(35215862)‎ ‎⑷ 出示:算盘 师:请你在算盘上拨出602、534067。‎ ‎⑸‎ ‎ 师:如果让你用算筹表示这两个数,你觉得怎么样?用算盘记数要比用算筹记数方便许多。计算速度也快很多。因此,中国的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 ㈢ 认识两种算盘 ‎1.课件出示:‎ ‎2.师:观察有这两个算盘,它们有什么不同?‎ ‎3.师: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因为中国古时候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算盘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以大家互相介绍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旧知。通过让学生读出算盘上的数和在算盘上拨数的活动,了解算盘的记数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要是用算筹表示这两个大数,会怎么样,突出算盘的便捷,这也是它能出入日本、朝鲜等国的原因。】‎ 三、认识计算器 ‎(一)国外计算工具的发展 ‎1.师:我国的计算工具在发展,其他国家也发明了计算工具。你都知道什么?‎ ‎2.认识计算尺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3.认识机械计算器 ‎(1)课件出示:‎ ‎(2)师: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世界上第一台加减法计算机是1642年,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发明的,它是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的机械式计算机,通过手摇方式操作运算。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4.认识计算器和计算机 ‎(1)课件出示:‎ ‎(2)师:在莱布尼兹把帕斯卡发明的只能做加减计算的机械计算器改进成也可以进行乘除计算后,一直要到20世纪才有电子计算器的出现。‎ ‎(3)师: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个庞然大物,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每秒可以计算5000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今天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以用手轻轻托起,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亿次。‎ ‎(二)认识计算器 ‎  1.计算器的用途 ‎  (1)师:我们认识了古今中外这么多的计算工具,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计算机工具呢?‎ ‎(2)课件出示:‎ 师: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儿的时候在小卖部买了一些食物、三瓶水和一些纪念品,想知道这些东西多少钱,怎么办?(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用计算器可以算得又对又快、手机上就有用起来方便)‎ ‎2.课件出示:‎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用计算器,你了解计算器吗?把你了解的向大家介绍介绍。(显示器,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等。)‎ ‎3.小组活动。两人一组,互相出一步计算题,并用计算器计算,了解各键的作用。‎ ‎4.师:大家介绍的这些键都是我们常用的,还有一些键随着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后会用到。我们认识了计算器,怎么用计算器计算呢?如果按错了怎么办?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计算器的使用。‎ ‎【设计意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且携带方便的特点。并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过程中, 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 ‎1.课件出示:‎ ‎2.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4)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 26×39= 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2)订正答案。‎ ‎(3)学生质疑 ‎①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怎么办?)‎ ‎②师:对呀,万一按错一键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设计意图: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节课之间就用过。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并采用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解决用计算器计算时会遇到的按错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二)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1.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2)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3)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2.用“M+”“MR”和“MC”键 ‎(1)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2)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88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88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3)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4)练习:672÷(139-115) 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用计算器计算也要注意运算顺序。通过介绍“M+”和“MR”的用法,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 ‎(三)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1.课件出示:128+284 45×77 28÷4 2345514-0‎ 师:大家会用计算器了吗?我们进行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订正结果。‎ ‎3.师:有的同学还在按计算器呢,你就算完了,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后两道题不用按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不是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所有的题就都用计算器,而是要用到改用的时候。‎ ‎【设计意图: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并在题目中设计了两道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题目,使学生感悟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一)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3.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4.师:计算器帮我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1.化繁为简 ‎(1)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 ‎(2)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2.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订正答案。1×1用计算器吗?(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4)师:这道题等于几?(12345678987654321)‎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大了,位数太多)我们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 9999×5=‎ ‎9999×3= 9999×7=‎ ‎9999×4= 9999×9=‎ ‎【设计意图:当计算的数目很大时,计算器也显示不出结果,此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3题 ‎3.做一做第2题 ‎4.教材第28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后记:‎ 大数的认识复习课(第11课时)‎ 总第 课时 ‎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教学后记:‎ 单元测试与讲评(第12-13课时)‎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认识公顷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 认识平方千米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 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象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出示例2的题图。提问: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指出: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 活动二、合作探究。 ‎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 ”表示。 板书:k㎡ ‎ 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土总面积是多大吗?指出:我国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1公顷是多大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 ‎3、尝试单位换算 ‎ ‎4、“试一试”教学 ‎ ‎5、完成“做一做” ‎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 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进率是10000,其余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7题 ‎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教学反思:‎ 单元测试与讲评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38、39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40、4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初步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角内角的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本40页教学情景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那么角的大小怎样计量呢?今天就学习这一内容 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特别说明内圈度数和外圈度数,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一指,读一读刻度,并分别依次找一找指定的刻度.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4、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下列角(P41),师问: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三、巩固深化,培养理趣 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特点。‎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2)当堂检测 ‎ 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 ‎1、能熟记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熟练区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周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促思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板书:平角:等于180°直角:等于90°周角:等于360°‎ ‎2.师: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平角、周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6.教学例2‎ 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完成 大小比较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 平角= 直角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P46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 ‎ 教学反思:‎ 画 角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 P43页例3‎ 教材分析 ‎ 教材说明了画角的三个步骤,使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初步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角的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画角的工具。‎ 师:画线段用什么工具?画一个指定的角(如60°的角)用什么工具呢?‎ ‎2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43页例3主题图)‎ ‎(1)让优秀学生到投影仪来画角,并一边画一边讲解。‎ ‎(2)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学生再次看书,弄懂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即时练习 P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交流: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 ‎ 学生按题意进行操作,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全班交流。‎ ‎2、P45:6题 ‎ 全班交流时,教师进一步引伸:用一副三角尺,还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120°135°30°60°90°180°105°)‎ ‎3、P46:15题 判断∠1和∠2是不是相等,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当堂检测 教学反思:‎ 单元测试与讲评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这部分内容可以用8课时进行教学。‎ ‎ 第1课时: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 ‎-------‎ ‎290‎ ‎1 45‎ ‎-------‎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九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3、5题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课后反思 第2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 教师导学 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2。 ‎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P48“做一做”“1、2.‎ 四、总结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 第49页练习八3、7.‎ ‎ ‎ 课后反思 ‎ 第3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 16 × 23 × 34‎ ‎---—— ———— ————‎ ‎ 804 156 964‎ ‎ 134 104 638 ‎ ‎———— ————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九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 ‎,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九第10‎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8、9题 ‎ 读懂题意,独立分析解答,‎ 全班汇报。‎ 填写表格,交流汇报。‎ 全班讨论交流 课后反思 ‎ 第4课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补充例题)‎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 ‎53×30= 20×700= 40×22= ‎ ‎40×72= 40×72= 40×72= ‎ ‎20×20= 40×90= 502×7= ‎ ‎608×5= 908×4= 400×50= ‎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 ‎ ‎ ‎160×30=4800‎ ‎ 160‎ ‎× 30‎ ‎—————‎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 106‎ ‎× 30‎ ‎——————‎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P49 6、7.‎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课后反思 ‎ 第5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 课后反思 ‎ 第6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点 ‎ 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购物单、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情境导入:‎ ‎1、学生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的信息。‎ ‎2、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1、教学单价的概念 ‎2、学习例4,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4千克多少钱?‎ 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3、你发现了单价、数量与总价有什么关系?‎ ‎4、完成P52“做一做”。‎ ‎(二)学习例5,研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钢笔每支4元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5、电视机每台3200元写作——‎ ‎6、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7、P5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3、5、7题 ‎ 课后反思 ‎ 第7-8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检测与试卷分析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本单元可用8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垂直和平行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 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61页3题折一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业:P57“做一做”‎ ‎ ‎ 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画垂线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 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 ‎ 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58页“做一做”‎ ‎2、思考:‎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3页11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练习画垂线 ‎ ‎ 课后反思 ‎ 第三课时: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 ‎4. 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0“做一做” ‎ 课后反思 ‎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例1,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64页)‎ ‎2.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哪些四边形?‎ ‎ 梯子的侧面-梯形 ‎3.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 梯形    正方形 ‎ ‎4.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 ‎ ‎ 课后反思 ‎ 第五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 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66页“做一做”。‎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67页4题,在点子图上画三个不同的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量出上底、下底和高。‎ ‎2、67页6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8、11题。‎ ‎ ‎ 课后反思 ‎ 第六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难点 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组内分工测量68页10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汇总填表。‎ 共同讨论总结规律。‎ 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 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69页 12、13题。‎ ‎ ‎ 课后反思 ‎ 第七课时: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3、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重点 让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莫比乌斯带。‎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教具 准备剪刀,双面胶、彩笔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一听古代故事:‎ 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 从前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很老实的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抓获,人们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他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在纸的反面写上: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行官,由他去办理。‎ 问:他这样做合理吗?‎ 接着讲:执行官他要秉公办事,但又不能更改县太爷的命令。聪明的执行官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救下了农民,关押了小偷。‎ 同学们想知道他用了一个什么巧妙的办法吗?学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就能知道了。‎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课件显示)‎ 那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 ‎ 师问1:莫比乌斯带是什么样子的?   师问2:莫比乌斯带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 ‎  师问3: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还真不少,要想知道这些问题还得从这张小小的纸条说起.‎ 活动二:做一做,认识莫比乌斯带 ‎1.每个同学拿出一根长方形纸条。‎ 看,这是根普通的纸条,但也是一根神奇的纸条呢。‎ 先说说它有几条边,几个面?(说:四条边 两个面)‎ ‎2.同学们能将它两头对接起来吗?‎ ‎ 3.小组活动。同学们拿出①号纸条试着做一做。‎ ‎4.小组同学上台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对接的?‎ 这样接起来纸条就成了一个环(圈)。 是这样接的同学把作品举起来。摸一摸 看一看,现在它有几条边,几个面?‎ ‎ 师投影:两条边 两个面 像这样有两条边 两个面的纸环我们把它叫(双侧曲面)‎ 师:说到这,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也没什么神奇的呀!是呀,这点小把戏,地球人都知道.奇妙的是我还能把它变成一个面,一条边.(停顿,环视学生).‎ 看,我变出来了是这样的.(学生看师做)     (做纸圈)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大家看看老师怎么做?‎ 师:好 请看,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学生跟着一起做)‎ 现在同学们请拿出2号纸条出来开始做,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这位同学做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面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一下,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我们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你又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的很会观察发现)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一个纸圈叫什么名字吗?(板书显示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    三、研究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就用“剪”的办法来研究。 (老师动手剪,学生观察验证。)老师先拿出平常的纸圈,‎ 问:现在老师拿出一号纸条出来剪,如果沿着纸带的中间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剪的?(变成2个分开的纸圈) (一)1/2剪莫比乌斯带 ‎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1、现在,老师拿出莫比乌斯带,我们也用剪刀沿中线剪开这个莫比乌斯纸圈,同学们猜一猜会变成什么样子?同学们,让我们来猜一猜(启发学生想象力)‎ 生1:它会变成两个圈。 生2:........... 师:要想知道它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我们该怎样做?‎ 生:剪剪看。 ‎ ‎  师:为了不把它剪断,先看老师是怎样开始剪的?(强调怎样剪)注意安全。   师:剪完的同学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太不可思议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生:(因为莫比乌斯带是扭了180度才粘在一起的,所以剪开后好像伸开了一样,是一个连着的大圈)。‎ 汇报(真的是两个圈,并且还套在一起)。     师:学到了这里,你对莫比乌斯带有了怎样的感觉呢?   生:太神奇了      师:你们说神奇吗?大家还想不想继续研究? (二)1/3剪莫比乌斯带(师剪,学生不用操作)          师:莫比乌斯带的神奇还远远不止这些,让我们继续体会。     请拿出3号纸条,把它做成莫比乌斯带。   师:这个莫比乌斯带的面被平均分成三等分,我们可以沿着任意一条直线剪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呢?(猜  剪 汇报)‎ 生: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师:下面有情一个同学上台剪。‎ 师:大家看看现在是怎样的结果呢?‎ 师:(你来说)   生:中间涂色的部分变成了这个小圈,两边沿涂色的部分,剪完后连在一起,变成了这个大圈。    师:你们赞成他的说法吗?你们可真会探索、发现。   刚才我们研究了莫比乌斯带的?和1∕3 线剪开后的情况,感受到了莫比乌斯的神奇。‎ 现在我们回到开课的那个故事,哪位同学能根据“莫比乌斯带”的特点帮那个执事官秉公办事,但又不能更改县太爷的命令,想办法,救下了农民,关押了小偷。‎ ‎(投影)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个弯,用手指将两端捏在一起。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从“应当”二字读起,确实没错。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 现实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但是这两个故事却很好地反映出“莫比乌斯带”的特点。‎ 四、生活中应用 师:莫比乌斯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大家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 他不仅好玩有趣,而且还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请欣赏图片(课件展示)‎ ‎1、过山车:有些过山车的跑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投影)‎ ‎3、三叶扭结:中国科技馆的标志性的物体,是由莫比乌斯带演变而成的。(投影)‎ 师:请看这是中国科技馆的大厅里耸立着一个巨型的三叶纽结.这个三叶纽结就是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设计的.它每天不停地旋转着美妙的曲线,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享受着数学的神奇,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师:莫比乌斯带不但很神奇,它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处呢?有些机器上的传动带就做成莫比乌斯带形状的,这样就不会只磨损一个面,使传动带的寿命提高了一倍.‎ 五、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莫比乌斯带充满了奥秘呢?有的问题老师也不怎么清楚。我告诉大家,数学中有一门专门研究莫比乌斯带的书叫《拓扑学》(板书)。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 ‎ 课后反思 ‎ 第八——九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检测与试卷分析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本单元可用12课时进行教学。‎ ‎ 第1课时:口算除法(例1)‎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 80÷4 90÷3 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 ‎(1)有80面彩旗。每班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 80÷20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 ‎80÷48= 90÷30= 83÷20≈ 80÷19≈ ‎ ‎(2)自学例2:有150个本子。发给50个同学。能提什么问题?‎ 练习:‎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 列式: 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几个30是120?‎ ‎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 ‎120÷40 150÷50 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 ‎4÷2 6÷3 36÷6 42÷7‎ ‎40÷20 60÷30 360÷60 420÷70 ‎ ‎90÷30 540÷60 630÷70 180÷20 ‎ ‎80÷40 450÷50 360÷90 810÷90‎ ‎2、书后:(P71 “做一做”)‎ 四、总结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 练习十二第4题。 ‎ 课后反思 ‎ ‎ ‎ ‎ ‎ 第2课时: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复习:‎ ‎1、口算:60÷20 120÷30‎ ‎2、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40×( )<83 60×( )<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 3 ‎ ‎ 30 )9 2‎ ‎ 9 0 ‎ ‎ 2 ‎ 练一练 ‎ ‎20 )80 30)64 ‎ ‎(2)出示例2: ‎ ‎ 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 178÷30=5……28‎ ‎ 5 ‎ ‎ 30 ) 178‎ ‎150 ‎ ‎ 28‎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5个30是150,商5。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 ‎ 20)80 30)160 90)820 90)480‎ ‎2、P73“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三第4题 ‎ ‎ 课后反思 ‎ ‎ ‎ 第3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笔算 ‎63÷20 260÷80 ‎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2、笔算 ‎ 310÷50 170÷30 643÷80‎ ‎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 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 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 课后反思 ‎ 第4课时: 笔算除法(例3及相关练习)‎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 91÷20 84÷40‎ ‎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 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几个?‎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一个台灯62元,430元可以买几个?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430÷62=‎ ‎ 7 ‎ ‎62) 430‎ ‎ 434 ‎ ‎ 商大了,改商6.‎ ‎ 6 ‎ ‎62) 430‎ ‎ 372 ‎ ‎ 58‎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62最接近60,把62看作60来试商,这样把430÷62转化成430÷6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7。因为除数62,不是6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7”,不行再调商为6。‎ 学生试做:‎ 练习: ‎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 P76“做一做”‎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 ‎ 课后反思 ‎ 第5课时:笔算除法(例4)‎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 ‎ ‎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 ‎(1)学校礼堂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97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19比28大,28除19个十,商几个十?前两位不够除,就看前三位,商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把28看作30来试商,商6应写在个位上,第一次商后余29比28小,说明商6小了,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197÷28=7……3‎ ‎ 6‎ ‎28)197‎ ‎ 168 ‎ ‎ 29‎ ‎ 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不合适,小了,改商7.‎ ‎ 7‎ ‎28)197‎ ‎ 196 ‎ ‎ 3‎ 练一练: ‎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四第7、8题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79 11、12‎ ‎ ‎ 课后反思 ‎ ‎ ‎ 第6课时:笔算除法(例5)‎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 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 出示例题 :‎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2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240÷26=9……6‎ ‎ 9 ‎ ‎ 26)240‎ ‎ 234 ‎ ‎6‎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114÷ ‎ 三、巩固练习 ‎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 15×( )< 65 25×( )<124‎ ‎ 25×( )< 95 15×( )<124‎ ‎ 26×( )<150 16×( )<100‎ ‎ 2、计算:‎ ‎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练习十五第3题 ‎ 课后反思 ‎ 第7课时:笔算除法(例6、7)‎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 ‎ ‎ 4)948 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5: ‎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61比18大,18除61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7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7是7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612÷18=34‎ ‎ 34 ‎ ‎18)612‎ ‎ 54 ‎ ‎ 72‎ ‎ 72 ‎ ‎ 0‎ 练一练: ‎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 ‎1、出示例6:‎ 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 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234÷26 384÷16 775÷25 ‎ 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92 9、10‎ ‎ ‎ 第8课时:笔算除法练习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商的位置。‎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 )25÷38 ( )76÷27 ‎ ‎( )96÷82 ( )04÷64 ‎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91页5----8 ‎ 课后反思 ‎ 第9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 8 ÷ 2 = 4‎ ‎ 16 ÷ 4 = 4‎ ‎32 ÷ 8 = 4‎ ‎64 ÷ 16= 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 “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 ‎ 课后反思 ‎ 第10课时:整理和复习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难点 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 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1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92页2、 ‎ 课后反思 ‎ 第11—12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检测与试卷分析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七单元《七形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这部分内容可以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 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 课件 ‎ ‎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95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1页3、4 ‎ 课后反思 ‎ 第2课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 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 ‎ ‎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完成9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页 6、7 ‎ 课后反思 ‎ ‎ ‎ 第3课时:你寄过贺卡吗?‎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贺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1)小组合作探索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 课后反思 ‎ ‎ ‎ ‎ 第4—5课时:条形统计图单元检测与试卷分析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本单元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数学广角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 ‎ 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 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 课后反思 ‎ ‎ ‎ 第2课时:数学广角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 教师导学 ‎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负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数学游戏: ‎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 第3—4课时:数学广角——优化单元检测与试卷分析 试卷附后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第九单元《总复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1课时: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 ○16500100 350020 ○ 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 ○ 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 ‎ 2)最小的数 ‎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3 ‎ ‎ ‎ 第2课时:复习乘法和除法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 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 ‎50÷68≈ 455÷70≈ 678÷80≈ ‎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 2496÷47= ‎ ‎4325÷48= 3276÷84=‎ ‎2)245×27 = 530×48=‎ ‎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 练习二十一4——8‎ ‎ ‎ 第3课时:空间与图形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3、加深公顷与平方千米的认识,会进行面积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 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出题进行判断。‎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 ‎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画指定度数的角。‎ ‎65度、100度、155度、‎ 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5、复习公顷与平方千米,完成总复习第115也第15题与17题。‎ 三、练习内容:‎ 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9、10 ‎ 第4课时:统计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具 题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5、估算 ‎297×3 789×4 5392÷9 ‎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 作业; ‎ 综合练习试卷 ‎ ‎ ‎ 第5—6课时:期末摸底检测与试卷分析 总第 课时 单元小结: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目标: ‎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 教学重、难点: ‎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 活动过程: ‎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 活动三:练习活动 ‎ ‎1. 说一说,拨一拨。 ‎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 活动四:实践作业 ‎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大数的数感是一个难题,很容易流于形式。本节课我进行了几方面有价值的探索?。‎ ‎1‎ ‎、课前,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在课前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有关万以上数的情境和信息,数10000粒大米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前学生的参与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空进行初步的体验和思考。 ‎ ‎2、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这些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大数目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能具体感受一万和几万有多少。进而形成对大数目的感知和表象,体验到大数目的特征,当提到大数目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字,而是和运动场上的人数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 ‎ ‎3、丰富的现实情境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体会大数的价值。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大数目,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 ‎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 教学重、难点: ‎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 教学具准备: ‎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 活动过程: ‎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 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 ‎4.总结讨论。 ‎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 活动三:实践练习。 ‎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 教学反思:《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 ‎ 第三节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 教学具准备: ‎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 活动二:实践练习。 ‎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 教学反思:1、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试着做书中出现的题目,我适时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最后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更大数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让学生自行总结时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说起,看来今后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从实际出发,学习身边数学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 第四节 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 ‎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 教学具准备: ‎ 学生学具,计数器。 ‎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 活动三:实践练习。 ‎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 教学反思: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目不大的钱数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学生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 ‎ ‎ ‎ 第二单元 线与角 ‎ 单元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 课时安排: ‎ 内容 课时数 ‎ 线的认识 3 ‎ 平移与平行 ‎ 相交与垂直 ‎ 旋转与角 4 ‎ 角的度量 ‎ 画角 ‎ 练习二 1 ‎ ‎ 线的认识 ‎ 学习目标: ‎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 课前准备:直尺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 ‎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 ‎1. 线的特征 ‎ ‎(1) 直线的认识 ‎ ‎(2) 认识线段 ‎ ‎(3) 认识射线 ‎ ‎(4) 举生活中的例子 ‎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 师: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如果老师是个老寿星,头发可以一直地长下去,那把它抻直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 ‎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 师: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完整地画出来,可是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不能完整地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用没有端点来表示它们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出示平时画的这三种线) ‎ ‎(5)猜谜语 ‎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 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 ‎ 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 ‎2、线的读法 ‎ ‎(1)线段读法, ‎ 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 ‎ 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 师:同学们,在杂乱无章的这么多线段中,按要求找到指定线段并不难,但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示的是哪一条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 师:在数学上人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线,下面老师要介绍的是两点表示法,也就是把线上的两个点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进而表示这条线。如这条线段我们把它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母A、B来表示。读作:线段AB(边读边指),也可以读作:线段BA(边读边指) ‎ ‎(2)直线、射线的读法 ‎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试着读一读…… ‎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读。 ‎ 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 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 直线 l ‎ ‎(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 ‎ ‎(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 ‎3、点与线的联系 ‎ ‎(1) 过一点画直线。 ‎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 ‎ 生画后汇报结果。 ‎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 ‎(2) 过两点画直线 ‎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 ‎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 ‎ ‎(3) 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 师:放假了,机灵狗可没闲着一直在补习功课,可第一天补课,它就起来晚了。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请大家帮它选一选,走那条路能最快到达? ‎ 师:为什么? ‎ 师:好就听大家的,机灵狗选择了三条线路中最短的,一路狂奔跑到了学校,可它还是迟到了。机灵狗很伤心,大家帮他想一想,从家到学校还能不能画出更短的线路呢?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 ‎ 师:既然机灵狗走的已经是最短的线路,可还是迟到了,那该怎么办呢? ‎ 机动练习:比眼力(比较下面四条水平线段的长度) 练一练的第2题 ‎ 师:同学们请你先估一估,说一说。 ‎ 师:大家刚才对观察到的,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板书),更让老师感到欣喜的是这名同学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声音,其实在科学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不应该迷信任何人,应该用学到的方法去验证知识。(板书) ‎ 师:观察到的与验证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 ‎ 教学反思:1.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和拓展,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根深入地了解和掌握。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教师们清楚,要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使课堂充满趣味,但同时也不是容易的事。本节课由于教师巧妙的设计,师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权。从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看,学生都能有序的进行合作交流,自主的思考探究。学生始终以极为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 ‎ ‎ ‎ 平移与平行 ‎ 学习目标: ‎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 课前准备:直尺,三角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 ‎ ‎1、移一移,画一画 ‎ 让学生在纸上用铅笔移一移,用直线画出前后铅笔的位置。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 ‎2、作品展示,引导分类 ‎ ‎ 1 2 3 4 5 6 ‎ 让学生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 引导学生根据相交与否分有两类:1、2、3、4、6和5,理解2和3延长后相交,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3、说一说 ‎ 让学生说一说,图5是怎么移的(平移),引导学生体会铅笔平移前后的两条线条是互相平行,平行线是一条线平移后得到的。 ‎ 二、试一试 ‎ ‎1、找平行线 ‎ 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直尺移一移,再判断是否平行。 ‎ ‎2、全班交流。 ‎ 三、折一折 ‎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互相平行的线用相同颜色画出来 ‎ 四、找一找。 ‎ 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 五、画一画平行线 ‎ ‎1、小组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 ‎ ‎2、自学方法 ‎ ‎3、指名说一说,并板演,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画? ‎ ‎4、自己画一画,再画给同桌看一看 ‎ 六、实践活动 ‎ ‎1、给小字典上的每个顶点标上字母 ‎ ‎2、说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并写下来(如AB与CD) ‎ ‎3、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 课后反思:教学中,我通过生活中一些平移的动作,让学生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通过“平移”得到 “平行”‎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让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 ‎ ‎ 相交与垂直 ‎ 学习目标: ‎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 ‎1、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 课前准备: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体会垂直。 ‎ 画一画 ‎ ‎(1)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法。 ‎ ‎(2)你能画出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吗?独立思考,现小组讨论。 ‎ 二、合作探究,认识垂直 ‎ ‎1、作品展示,验证直角。 ‎ ‎2、认识垂直和垂足。(读一读) ‎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下图AO垂直于OB,O是垂足 ‎ 记作AO⊥OB或OA⊥OB(还可以怎么记?) ‎ ‎ A A O ‎ ‎ O B B ‎ ‎3、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 三、折一折 ‎ ‎1、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 ‎2、 同桌合作完成,思考如何验证互相垂直。 ‎ 四、说一说 ‎ ‎1、你能说一说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 五、练一练 ‎ ‎1、 你说我摆 ‎ ‎2、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 六、画一画 ‎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 ‎ 步骤:(1)画一条直线 ‎ ‎(2)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 ‎(3)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 ‎(4)标出一个直角 ‎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 ‎ 步骤:(1)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 ‎(2)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 ‎(3)标出一个直角 ‎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 七、小实验 ‎ 体会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 课后反思: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 旋转与角 ‎ 学习目标: ‎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 ‎2、能用辨认平角与周角。 ‎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 课前准备:活动角 ‎ 课时安排:1课时 ‎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 ‎1、转一转,说一说 ‎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 ‎(2)一人说一人转 ‎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 ‎2、认识平角和周角 ‎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 二、试一试 ‎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 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 三、练一练 ‎ ‎1、 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 ‎2、 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 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 四、你知道吗 ‎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 课后反思: ‎ 1、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2、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 ‎ 角的度量 ‎ 学习目标: ‎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 课前准备:量角器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 ‎ ‎∠A∠B的大小。 ‎ ‎4、想一想 ‎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 ‎1、认一认 ‎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 ‎(4)说说1 。和平角. ‎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 ‎(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 ‎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 三、练一练 ‎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 ‎ 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 ‎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 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 四.数学游戏. ‎ ‎1、 读懂游戏规 ‎ ‎2、 同桌比赛 ‎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 ‎ ‎ ‎ ‎ 画 角 ‎ 学习目标: ‎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用三角板画角 ‎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 ‎ (2)说说各角的大小 ‎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 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 ‎3、还有别的画法吗? ‎ 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 ‎(1)学生尝试画角 ‎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 A先画一条射线 ‎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 C在量角器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 三、试一试 ‎ ‎1、画一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 ‎ 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 ‎2、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 ‎30。 80。 105。 160。 ‎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 课后反思1、在本课开头,从复习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及师生任意画角并用量角器自测、同桌互检的方法来复习量角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本课知识作以铺垫。 2、在学习用三角板画角,包括直接画角和间接画角。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自己操作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用量角器画角时,设计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画角步骤。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归纳能力。 ‎ ‎ ‎ ‎ 走进大自然 ‎ 学习目标: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 读数和写数 ‎ ‎(1)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面积3735200米2,其中水域面积1334000米2,国家投资近100000000元。 ‎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米2的大草坪。 ‎ 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 ‎1、 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 ‎2、 这幢房子还未完成,你能帮助它设计门与窗吗? ‎ ‎3、 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 ‎ 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 ‎1、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思考过程 ‎ ‎2、 全班交流。 ‎ 四、装饰房间: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 ‎ 课后反思: ‎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情境进行画图设计,从而达到让学生更牢固掌握知识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三、乘法 ‎ 单元要点分析 ‎ 教学内容: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 ‎ 体育场(估算) ‎ 神奇的计算器 ‎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 重点、难点、关键: ‎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 课时划分 ‎ ‎(9课时) ‎ 卫星运行时间……………………………………………………………………………… ‎ 体育场………………………………………………………………………………………… ‎ 练习三………………………………………………………………………………………… ‎ 神奇的计算器…………………………………………………………………………………… ‎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 练习四……………………………………………………………………………………………… ‎ ‎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 教学内容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 重点、难点、关键 ‎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 教学目标: ‎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 呈现课文主题图 ‎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 ‎1、揭示课题。 ‎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 ‎1、旧知铺垫 ‎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 ‎(3) 反馈计算结果 ‎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 ‎2、 探索新知 ‎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 ‎(2) 列出算式表示 ‎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 ‎114×21= (分) ‎ ‎(3) 估算结果 ‎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 学生1:比2000分多 ‎ 学生2“比2500分少 ‎ ‎(4)具体计算: ‎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 解决方法1: ‎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 ‎114×1=114 ‎ ‎2280+114=2394 ‎ 解决方法2: ‎ ‎114×21 ‎ ‎= 114×7×3(用21看成“7×3”) ‎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 2394 ‎ 解决方法3 ‎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 2 1 ‎ ‎1 1 4……114×1 ‎ ‎2 2 8 ……114×20 ‎ ‎2 3 9 4 ‎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 ‎3、 试一试 ‎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 ‎(2) 反馈运算结果 ‎ ‎ 3 1 2 ‎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 ‎4 0 8 ‎ ‎× 2 5 ‎ ‎2 0 4 0 ‎ ‎8 1 6 ‎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 ‎4 7 ‎ ‎×2 1 0 ‎ 课堂活动 ‎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2题 ‎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 巩固练习 ‎ ‎1、 课内外作业 ‎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 课后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从卫星的有关资料入手,把学生带进情境中。 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4、巩固练习:通过学生的练习,我发现有同学对于竖式计算掌握的不好,原因在于课前没有进行旧知复习做铺垫。‎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 ‎ ‎ 第二课时:体育场 ‎ 教学内容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 重点、难点、关键 ‎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 ‎2、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 学具准备 ‎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1、 呈现图片。(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2、 提出问题。 ‎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 ‎2、 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 ‎(1) 呈现: ‎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 ‎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 ‎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 ‎(3) 估算版式结果。 ‎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 即:70×30=2100 ‎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 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 三、 课堂活动 ‎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 四、 巩固练习 ‎ ‎1、 课内外作业。 ‎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 ‎2、 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 ‎ 课后反思:学生对大数的生活积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自己印象中的体育场大小用自己认为的大数来表示体育场的观众数,有的学生局限于准确计算,没有估计的意识,将估计复杂化,而最后一次正式讲课,我用了浙教版的学生,还出现了在估计大豆数目时,学生不愿意将大豆图平均分成若干份,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就会把一些大豆割裂开来,就不准确了,看到这里,我更加明确了由于教材的不同,或是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所造成的孩子的知识点的差异,这也是我这次授课的最深刻的感受!同时提醒着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全面,精心备课,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 ‎ ‎ 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 教学内容 ‎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 重点、难点、关键 ‎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 教具准备:计算器 ‎ 学具准备 ‎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 ‎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 学生:认识计算器。 ‎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 二、 引导探索 ‎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 ‎(1) 由学生来说明。 ‎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 ‎① 开关及清除键。 ‎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 ‎② 运处符号键。 ‎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 ‎③ 数学键 ‎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 ‎④ 等号键 ‎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 ‎⑤ 小数点键 ‎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 ‎3、 尝试练习。 ‎ ‎(1) 计算25×4 ‎ 操作过程: ‎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 ‎① 呈现: ‎ 菜 单酒 : 14元凉拌豆腐: 3元肉丝: 5元清蒸鱼: 16元三鲜汤: 12元甜点: 8元青菜: 3元 ‎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 ‎③ 反馈计算结果。 ‎ ‎4、 索一些数学规律。 ‎ ‎(1) 呈现计算题。 ‎ ‎① 1+2+3+4……+98+99+100 ‎ ‎② 999×9 9999×9 99999×9 ‎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 ‎(3) 反馈计算结果。 ‎ ‎(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 如: ‎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 ‎② 999×9=8991 ‎ ‎9999×9=89991 ‎ ‎99999×9=899991 ‎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 ‎999999×9 ‎ ‎9999999×9 ‎ ‎99999999×9 ‎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活动 ‎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 课后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规律,学生也在发现规律后很开心,而且开拓了学生对计算器的其他功能的认识。 ‎ ‎ 第四课时:有趣的算式 ‎ 教学内容 ‎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 重点、难点、关键 ‎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 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 ‎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学具准备 ‎ 电子计算器。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 板书: ‎ 探索与发现(一) ‎ 有趣的算式 ‎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 ‎1111×1111=1234321 ‎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 ‎11111×11111=123454321 ‎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 ‎(2) 反馈计算结果。 ‎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 ‎3、 第三关:神奇的9。 ‎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 ‎99×99=9801 999×999=998001 ‎ ‎(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 ‎9999×9999=99980001 ‎ ‎(3) 了现规律并归纳: ‎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 ‎99999×99999 ‎ ‎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99 ‎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 ‎(3) 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 ‎(4) “卖关子”。 ‎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 学生A:不相信! ‎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 学生C:感到迷惑。 ‎ ‎(5) 运算规则。 ‎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 如:1,2,5,0。 ‎ 最大四位数:5210 ‎ 最小四位数:1025 ‎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 ‎7 6 4 1 ‎ ‎-1 4 6 7 ‎ ‎6 1 7 4 ‎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 ‎(6) 学生探索。 ‎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 三、 趣味练习 ‎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 课后反思:有了前面探索规律的铺垫,这节课学生学起来没有那么吃力,而且学生在发现规律上有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见解。 ‎ ‎ 第五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 教学内容 ‎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 教具准备:算盘 ‎ 学具准备 ‎ 算盘、计算器等。 ‎ 教学过程 ‎ 一、 指导阅读 ‎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 二、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 ‎(1) 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 ‎(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 ‎2、 算筹计算。 ‎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 ‎(2) 算筹的计算方法。 ‎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 ‎3、 算盘。 ‎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 ‎② 记数法: ‎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 ‎4、 计算机。 ‎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 ‎(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 课后反思: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计算机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 教学内容 ‎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 重点、难点、关键 ‎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 教学目标 ‎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谈话 ‎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 ‎? ‎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 二、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 ‎1、 呈现课文插图 ‎ ‎2、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 ‎3、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 ‎4、 反馈交流情况。 ‎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 学生A:6×9+4×9 ‎ ‎=54+36 ‎ ‎=90(块) ‎ 学生B:(6+4)×9 ‎ ‎=10×9 ‎ ‎=90(块) ‎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 ‎5、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 ‎6、 举例验证。 ‎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 如:(40+4)×25和40×25+4×25 ‎ ‎ 42×64+42×36和42×(64+36) ‎ 讨论交流: ‎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 ‎7、 字母表示。 ‎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 ‎(a+b)×c=a×c+b×c ‎ ‎8、 提示课题。 ‎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 三、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 ‎1、(80+4)×25 ‎ ‎(1) 呈现题目。 ‎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 ‎2、34×72+34×28 ‎ ‎(1) 呈现题目。 ‎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 四、 巩固练习 ‎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 或看成99×(10+1)=990+99 ‎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 课后反思:“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由于学生差异大,所以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使得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55页。 ‎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 ‎2、技能目标: ‎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 ‎3、情感目标: ‎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 ‎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择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 ‎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 ‎ 学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基本图形。 ‎ 教学过程 ‎ 一、 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 ‎5、板书:图形的旋转 ‎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 ‎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A的基础上设计图案。 ‎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 ‎2、 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 思考:如果图形A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 ‎3、 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 ‎ 思考:如果把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和右图同样的90度,会形成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幅 ‎ 图案,合作摆一摆。 ‎ 思考: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 三、 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 课后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操作中学习数学。 ‎ ‎ ‎ ‎ ‎ 第五单元:除法 ‎ 第一课时: 买文具 ‎ 教学目标 ‎ ‎1、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重点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 二、 建立模型。 ‎ ‎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 ‎2.完成“练一练” ‎ 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 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 最后小结 ‎ 课后反思:在《买文具》一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挑战探究、讨论交流中,并学会和同伴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 ‎ ‎ 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 教学目标: ‎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 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 ‎ 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 二、建立模型。 ‎ ‎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 ‎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 ‎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 ‎ 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 ‎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 ‎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 ‎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 ‎ ‎3、完成“练一练” ‎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 ‎ ‎ ”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 学生小结 ‎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对速度和路程的认识容易混淆,不清楚速度是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在解题过程中,题目理解不清晰,容易出现错误,这需要老师还要加强练习和讲解。 ‎ ‎ ‎ 第三课时:参观苗圃 ‎ 教学目标: ‎ ‎1、 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 ‎2、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重点难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 ‎1、课前准备。让学生做一道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进行热身运动,温故。 ‎ ‎2、仔细观察情境图,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 二、建立模型。 ‎ ‎1、先让学生估估可能有多少盆花?学生自由发言,说他们估算的方法与理由,然后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 ‎ ‎2、让学生利用算法多样性,得出结论后,着重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竖式,说说是如何试商的。 ‎ 学生完成154÷22的竖式(四舍:把154看作150,把22看作20来试商,150里有7个20。) ‎ ‎3、老师给出除法正确的竖式。 ‎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试商? ‎ ‎4、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学生完成120÷18的竖式,学生在讲算理时,让他们与上题比较,说说为什么“18”看作“20”而不是“10”(五入) ‎ ‎5、举例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试商竖式计算,最后还要进行验算。 ‎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 ‎1.120÷18= 70÷31= 怎样试商? ‎ 让学生明白体会到“四舍”“五入”,把复杂的问题简便化,进行简便运算。 ‎ ‎2.完成“练一练” ‎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归纳出填数的方法。 ‎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图中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让学生验证自己的估计哪辆车快。 ‎ 课后反思:本节课因为学生已有《买文具》一课的基础,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的除法,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又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 ‎ ‎ 第四课时:秋游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 ‎2、 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重点难点: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 二、建立模型。 ‎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 ‎1.理解改商。 ‎ ‎2.完成“试一试” ‎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 四、小结本课 ‎ 五、布置作业 ‎ 课后反思:‎ 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游玩动物园的过程中学习加法,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算一算数一数,而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昂然,促进了孩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不足之处整节课由于围绕秋游展开,编故事的时间花费较大,笔头练习教少,所以最好再安排一节练习课,这样才能把知识学得扎实。‎ ‎ ‎ ‎ 第五课时:国家体育场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 ‎2、 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重点难点: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 问: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电脑出示北京申奥的资料。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0万观众。 ‎ 二、建立模型。 ‎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小组活动。 ‎ ‎2、引导学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估测自己所在的教室的面积。 ‎ ‎1万平方米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间这样的教室? ‎ ‎20万平方米呢? ‎ ‎3、课前要求学生统计好:我们学校的学生数大约有多少?大约有多少这样的学校的学生数才达到1万人? ‎ ‎10万人呢? ‎ ‎4、小组讨论 ‎ 你们小组能怎样描述10万人,怎样描述20万平方米? ‎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 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验证。 ‎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 ‎1.你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谈论怎样估计。 ‎ ‎2、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书的某一页的字数,根据自己的估算,1万字大约要几页? ‎ ‎3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可以估计什么? ‎ 四、 小结与布置作业: ‎ 课后反思:本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经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及具体的数量,通过测量、推理等活动,感受一亿有多大,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 第六课时: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 教学目标: ‎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 ‎2、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3、 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 ‎4、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 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 二、建立模型。 ‎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 行驶速度 ‎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 ‎5、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 ‎6、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 ‎1. 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 ‎10÷2= 600÷20= ‎ ‎20÷4= 300÷10= ‎ ‎40÷8= 60÷2= ‎ 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 小结本课 ‎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待提高: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 ‎ ‎ ‎ 第六单元:方向和位置 ‎ ‎ 第一课时:确定位置(一) ‎ 教 学目 标: ‎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教材分析: ‎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 准备: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 教学过程: ‎ ‎1、 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 ‎2、 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 ‎3、 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 ‎4、 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 ‎1)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 ‎2) 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 ‎3) 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 ‎5、 数对学习 ‎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 ‎6、 巩固练习 ‎ ‎1)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 ‎2) 把地图填写完整 ‎ ‎7、 游戏:寻找秘密点。 ‎ 课后反思:在数对教学时,我引入了“列”与“行”的数学概念来导入教学,但是教材上呈现的却是采用“第几组第几个”进行导入教学。对于这个不同之处,备课时我也有仔细斟酌,思量再三,我选用了更加数学化的语言“第几列第几行”来进行教学。可教学过后,却发现同学们对于“列”与“行”的数学概念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了解,以致在进行这一教学时,我显得很吃力,语言也很苍白无力。细想之下,其实教材上所呈现的表达方式应该更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语言也更生活化,同时也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更一致:数学应更加生活化。对于“列”与“行”的数学概念,可能不需过早地介绍给学生,其实当他们的空间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自觉地由已知认知过渡到这一数学概念。‎ 第二课时:确定位置(二) ‎ 教 学目 标: ‎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 ‎4、 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 教材分析: ‎ 重点: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 难点: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 准备: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 教学过程: ‎ ‎1、 出示情境图: ‎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 ‎2、 探究新知 ‎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 ‎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 ‎ 2)同桌互相摆、说。 ‎ ‎ 3)全班交流。 ‎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 ‎ 1)同桌互相讨论 。 ‎ ‎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 ‎8、 课堂小结。 ‎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 ‎ 课后反思:本节课能有效地、创新的利用教材提供教学情景,恰当地为学生创设学习资源,将数学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 ‎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 ‎ ‎1、温度。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 ‎2、负数。这部分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 教学重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题。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对负数有了感性认识,并且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教师要让他们带着这种理性认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负数并组织学生交流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 教学目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 ‎1、 生活中的负数 ‎ ‎ 第一课时、温度(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温度”教学内容及“试一试”;课本85页“练一练”1、2两题。 ‎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的活动过程,从中积累感性认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 课前准备: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 ‎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课题 ‎ ‎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 二、 探索新知 ‎ ‎1、 引入负数。 ‎ 让学生说说课后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的调查结果。引入负数。 ‎ ‎2、认识负数的读写法。 ‎ ‎(1)举例说明 谁能说说-2°C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2°C 表示零下2°C,即比0°C还在低2°C。(教师边说边板书, ‎ ‎-2°C,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C。) ‎ ‎ ‎ ‎(2)练习。让学生写出一个用负数表示的温度,并说一说这个负数表示的意义,再读一读,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一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 ‎(3)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0页“试一试”练习题。 ‎ 三、 巩固练习 ‎ ‎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1、2题。 ‎ 四、 全课小结 ‎ ‎1、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 ‎2、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 五、 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本第91页“小调查”。 ‎ ‎2、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 课后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节的知识点,并应用到实际中,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多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 ‎ ‎ 第二课时:正负数(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负数的实际意义) ‎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至93页“正负数”教学内容及“试一试”1、2题;“练一练”1、2、3题。 ‎ 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 ‎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 教学准备:银行存折卡、天气预报图。 ‎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新课 ‎ ‎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负数问题。(板书课题) ‎ 二、 探索新知 ‎ ‎1、 认识正负数 ‎ ‎ 出示教学情境挂图。让学生观察。 ‎ ‎(1) 提出问题 怎样把图中出现的温度进行分类?,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 ‎(2) 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温度有零上和零下温度,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以前学过的数只能够表示零上温度或零度。我们刚认识的-2,-5,-20等负数可以表示零下的温度。 ‎ ‎(3) 归纳概括 ‎ ‎ 教师指出: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5,+7,+6,+20,+100;像-2,-3,-4,-5,-20,……都是负数。 ‎ ‎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2、教学正负数的读写法 ‎ ‎ (1)举例说明 ‎ 教师以+5和-2为例子说明正负数的读写法。 ‎ ‎ (2)自主练习 让学生随意写出两、三个正负数,并读一读。 ‎ ‎3、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试一试”中的1、2题。 ‎ 三、巩固练习 ‎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 四、自学“你知道吗?” ‎ ‎(1) 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87页“你知道吗?” ‎ ‎(2) 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 通过交流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 五、全课小结 ‎ 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还用到负数? ‎ 六、 布置作业。 ‎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教师能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遗憾的是课堂练习时间有些长,在做课堂小结的时候有些仓促。以后在时间分配上应注意调整。‎ ‎ 第八单元:统计 ‎ ‎ 第一课时:栽蒜苗(—)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 ‎3、 会将实验中所得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 教材分析: ‎ 重点:单式条形统计图 ‎ 难点: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 ‎ 准备:、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 教学过程: ‎ 一、 了解学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 ‎ ‎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 二、 制成条形统计图 ‎ 利用书99的方格进行制作。 ‎ 学生制作中会发现问题: ‎ ‎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 用一格表示2厘米,…… ‎ 三、 小组讨论用条形统计图中的优点。 ‎ 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 四、 完成课本试一试第题。 ‎ ‎1、 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 ‎3、 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 ‎4、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 五、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 课后反思:在这堂课中,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我本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进行教学。然而在讨论交流“格子不够了,该怎么办?”这个环节时,对于学生的引导欠缺。虽然学生知道了当格子不够时,可以采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对于其必要性、灵活性没能很好理解。‎ ‎ ‎ 第二课时:栽蒜苗(二)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 ‎2、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 ‎3、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 二、 探索活动 ‎ 解决办法: ‎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 三、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 ‎1、 要有图例 ‎ ‎2、 找好间距 ‎ ‎3、 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 ‎4、 制图名称 ‎ 四、 完成试一试 ‎ 五、 课堂小节 ‎ 你有什么收获? ‎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上获取信息预测事物。教学中,通过统计栽蒜苗活动中蒜苗的生长情况,把统计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统计图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预测和估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四大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包括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个单元。以上三块内容是小学阶段整数教学的总结完善阶段,因此,以上内容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2、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包括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以上两块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开始。(第一学段学习的相关几何知识基本是属于直观认识阶段)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本册教材的又一教学重点。‎ ‎3、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领域的知识包括统计;数学广角两个单元。统计主要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纵式和横式)学会看懂复式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数学广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用数学领域的内容主要放在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两个单元之中,结合计算教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简单乘除应用题;积的和差、和差求积、求商应用题;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 大数的认识(13课时)‎ 二、角的度量(6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 你寄过贺卡吗?………………………………… 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 八、总复习(5课时)‎ ‎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比万大的数、计数单位、数级、数位等(课本第2~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认识计数习惯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 ‎ 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状况,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 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每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 ‎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板书:25000‎ 老师:这是老师家里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老师家里有多少存款?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 2 5 0 0 0‎ ‎… 万 千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位 位 →数位 ‎…万 千 百 十 个 →计数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 ‎2、介绍主题图。‎ 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1)引导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2页主题图。‎ ‎(2)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 ‎3、教学例1‎ 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 ‎(1)卡片出示图例:‎ 老师: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2)计数单位的认识:‎ 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 老师:10个一千是多少 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 教师用计数器表示:‎ ‎②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 老师: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 ‎ 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 ‎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3)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认识数级.‎ ‎①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 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②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 ‎(5)认识“数值”‎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级划分的认识.‎ ‎2. 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总评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 课时作业 填空。‎ ‎(1)一个六位数的最高位在( 十万 )位,最高位在千万位上的数是( 八 )位数。‎ ‎(2)40685320是由4个(千万),6个(十万),8个(万),5个(千),3个(百)和2个(十)组成。‎ ‎2 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课本第5页的第2题及”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 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数位顺序表知识.‎ 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 ‎(2)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 ‎(3)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2、个级的数的读法.‎ 下面这些数怎么读:,请你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5432 4000 2008 105 120 3025‎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2。小黑板出示数位表:‎ ‎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 ‎(1)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 ‎(2)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①先让学生尝试读法 ‎②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 ‎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的”‎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2496是个级上的数。‎ ‎③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6表示6个万 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 2表示2000个万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 ‎④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 ‎⑤即时训练.‎ 读一读:50000 180000 2350000 40000000‎ ‎⑥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个数(可以划出分级线);‎ ‎ 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3)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 ‎①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 都是含两级的数.‎ 不同点 : 6407000个级上有7000;24960000个级上是0.‎ ‎②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③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 板书 :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来读─六百四十,在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④即时训练.‎ 读一读:1205000 2358700 18006500 256050‎ ‎(4)每级中见有0的数的读法.‎ 写出85000300‎ ‎①讨论,尝试读法.‎ ‎②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 分别:8500┆0300‎ 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 读个级的数.‎ 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③即时训练.‎ 读一读:2430800 23000050‎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 ‎2、课文第8页第2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 ‎3、课文练习一的第3~5题。‎ 第3题呈现了一个情境: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 第4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在读个数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0或着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尾的0不读.‎ ‎3 第三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1、 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能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 经历认读大数的过程,体验认读大数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认读大数。‎ 难点:熟练地读出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学会读数非常重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来进行有关的读数练习。‎ 二、复习准备 ‎1、提问:(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的进率是怎样的?‎ ‎(2)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怎样读数?‎ ‎2、板书:10090190‎ 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这个数中的两个9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多少?数中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怎样读出这个数?‎ 三、练习反馈 ‎1、练习一第3题。‎ ‎(1)怎样才能很快地读出这些数?‎ 引导学生用画线分级的方法来读数。例如164|5800 读作:一百六十四万五千八百。组织学生先将这些数画线分级,再在小级中相互读一读。‎ ‎(2)指名读数,并挑几个数说一说它的组成。‎ ‎2、用卡片出示下列各数,让学生认读。‎ ‎ 2500000 2040500 6050042 48000070 28304000 3927486‎ ‎3、练习一第4题 ‎ (1)出示第4题,让学生读出题中提供的数据。‎ ‎(2)你了解哪些信息?读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 ‎4、练习一第5题。‎ ‎(1)出示第2页图片。‎ ‎(2)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些数据吗?‎ ‎(3)由这些数据,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没有弄清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帮助释疑。‎ 课时作业 一、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 ‎(1)数位就是计数单位。 (×)‎ ‎(2)万级的计数单位有千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3)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 ‎(4)2402400读作:二百四十万零二千四百。 (×)‎ 二、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 2803805的最高位是(②),3在(③)上。‎ ‎ ① 万位 ② 百万位 ③ 千位 ‎(2)在488230这个数中,两个“‎8”‎所表示的数相差(①)。‎ ‎ ① 72000 ② 10000 ③ 10‎ 三、摆一摆,读一读。‎ 用数字卡三个“6”和三个“0”摆成符合下列要求的数:‎ (1) 一个零也不读。[666000]‎ (2) 只读一个零。[660600]‎ (3) 读出两个零。[600606]‎ ‎4 第四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写法.(课文第6页的例3、第7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中的第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亿以内数的读法.‎ ‎(1)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 ‎32000 1200000 1050000 30080000‎ ‎40500000 186400 1086400 10086004‎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 ‎(1)出示9650,学生读:九千六百五十 擦去”‎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 ‎(2)出示”‎7080”‎,学生读:七千零八十”.‎ 擦去” ‎7080”‎,让学生根据” 七千零八十”写数 ‎(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体会.‎ 学生可能回答:‎ ‎(1)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就写0占位.‎ ‎(2)要注意含有0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老师: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一内的数的写法.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谈到了写数的体会,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3.‎ ‎(1)指导学生读第6页主题图并小黑板出示:‎ ‎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 ‎①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 ‎②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 ‎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 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 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 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 ‎④写数步骤:‎ 先出示数位顺序表.‎ ‎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 万 万 万 ┆‎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写万级上的数.‎ 问: 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生:6850.‎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 写个级上的数.‎ 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 ‎ 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 ‎ 如果不写0,就剩下”‎6850”‎行不行?为什么?‎ 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0000”‎,即68500000.‎ ‎⑤读一读.‎ 同样,把68500000分级,再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 ‎(2)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①让学生尝试写数;‎ ‎②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 ‎ 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 ‎ 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 ‎(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要用0占位.)‎ ‎(3)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①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写出这两个数;‎ ‎②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 ‎③提出存在的问题;‎ ‎④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写作:15693000‎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写作:6723112‎ ‎⑤看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7页”做一做”‎ ‎(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教师讲评,全班校对.‎ ‎2.课文第7页:“你知道吗?”‎ 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树感,感受数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 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 ‎4、练习一的第7题,‎ 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度到直接写出.‎ 四、课堂总结 议一议:读数和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写数时哪一个数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而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课时作业 一、填空。‎ ‎(1)由2个千万、5个万、8个十组成的数是(20050080)。‎ ‎(2)6720078是(七)位数,最高位是(百万)位,数中前一个“‎7”‎在(十万)位,表示(7个十万),后一个“‎7”‎在(十)位,表示(7个十)。‎ ‎(3)最大的六位数是(999999),最小的七位数是(1000000),这两个数相差(1)。‎ ‎(4)用8、0、5、7、3五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五位数是(30578)‎ 二、写出下列各数。‎ 五百万零六百 [5000600] 八千三百万四千零三十二 [83004032]‎ 二十三万零六十五 [230065] 五千三百四十万六千二百 [53406700]‎ 三、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 六千万,九十万,八千,五百和三 [60808503]‎ ‎(2) 八千万和六十 [80000060]‎ ‎(3) 三十万,六万,七百和七 [360707]‎ ‎5 第五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 位 位 位 位 ┆ 位 位 位 位 ‎ 9 ┆ 0 0 0 0 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 ‎ 1 0 5 ┆ 0 0 0 0 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 2 3 0 0 ┆ 0 0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 2 3 4 ┆ 0 0 0 0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 ‎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 1 0 2 0 ┆ 0 8 0 0 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2.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13090034,96000000,860100,13909000‎ ‎ (2)写一写:九千六百万 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 ‎ 八十六万零一百 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 ‎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1)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 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 ‎ 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4个数位.‎ ‎ 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102506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14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课本练习一中第9题.‎ 要求: (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比如第(1)小题。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 ‎(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 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 万位上写什么数字?‎ ‎ 千位上写什么数字?‎ ‎ 其余各个位写什么数字?‎ ‎(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10.12.13‎.15题.‎ 第10题呈现了一个读,写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数.教材这样设计题目的目的既可使学生感到有趣,也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并组织开展活动.‎ 第11题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读,写其中的数,图片的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 第15题是判断题,通过呈现的4个数据让学生说出是否合理,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小测 课本练习一的第11题 五、总评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 第六课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2、 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 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下列各数是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 43500 6030045 876200 56432700‎ ‎2、比一比下列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 435○453 1089○989 4375○4357 8901○8901‎ ‎(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较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左起第一位数,如果左起第一位数相同,就看就二位数,依此类推。)‎ ‎3、引入课题: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会写,有时还要对它们进行比较。(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究新知 ‎1、提问:想一想,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学生发表看法。‎ ‎2、验证想法,尝试比较。‎ ‎ 43500○435000 4030045○6030450 876200○875800‎ ‎ 独立比较,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板书结果。‎ ‎ 议一议: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与原来所学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什么联系?(方法相同,只是位数更多了。)‎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从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读其中的各数。)‎ ‎(2)合作交流,比较大小。‎ A、从中任意挑选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B、两名同学一组,一人从中挑选两个数,让另一名同学比较大小,共同检查。‎ ‎(3)练一练:完成第13页下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集体订正。任选两题让学生说说比较过程。‎ ‎4、拓展延伸。‎ ‎(1)如果要将这六个省份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应怎样比较呢?‎ ‎ 学生讨论,汇报,集体评价。‎ ‎(2)引导采用简便方法:‎ A、将六个数先分成六位数的、七位数的这两组。‎ B、再将这两组数分别各自从大到小排好顺序。‎ C、最后将七位数的一组在前六位数那一组在后连接起来。‎ 三、应用反馈 ‎1、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 ‎141456○41415 45600○54600 1000000○987654 743000○742989‎ ‎2、将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4320050 432500 4230005 4320005‎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比较亿以内数大小应注意什么?‎ ‎2、学生各抒已见,谈自己的想法。‎ 课时作业 一、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1) 242300和243200 [<] (2) 435600和44560 [>]‎ ‎(3) 387000和378000 [>] (4) 499500和495900 [>]‎ 二、把下面四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4300 32400 23400 34200‎ 三、柳林村今年几种主要蔬菜的产量如下:‎ 南瓜 ‎300300千克 萝卜 ‎‎30040千克 辣椒 ‎400300千克 黄瓜 ‎‎33000千克 茄子 ‎‎40400千克 请你将这几种蔬菜的产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起来。‎ ‎[400300千克>300300千克>40400千克>33000千克>30040千克>]‎ ‎7 第七课时 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 教学目标 1、 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 经历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过程,体验数据记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难点: 理解改写的方法和依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我们学会了读数和写数,现在大家来比比,看谁能很快地写出题中的数据。‎ ‎(1)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 ‎(2)我国的国土面积是九百六万平方千米。‎ ‎(3)我国有七十八万所中小学。‎ ‎(4)某乡镇去年的财政总收入是六千零二十万。‎ ‎(5)2002年我国生产彩色电视机三千九百三十六万台。‎ ‎2、说说你记下了哪几个数?记数时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说出记下这些整万数时,写0很麻烦。‎ ‎3、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写下这些大数,像这样的大数有简单的计数方法吗?这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用万作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将以上的数写在黑板上:‎ ‎300000 9600000 780000 60200000 39360000‎ 观察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2、如果要简单记下这些数,你想怎样写呢?‎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数分别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万”字写在对应的数的后面。边讲解边板书:‎ ‎30万 960万 78万 6020万 3936万 ‎ 并说明改写前后,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用“=”连起来。‎ ‎300000=30万 9600000=960万 780000=78万 ‎60200000=6020万 39360000=3936万 ‎3、讨论:把一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怎样改写?‎ ‎ 学生归纳出改写的方法:先找到万位,再把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改写成一个“万”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说一说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数量。‎ ‎(2)读出这两个数,并将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生在教材上完成。‎ 三、应用反馈 ‎1、找出例4中的整万的数,并将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3题 ‎ (1)先指名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指名汇报,订正。‎ ‎ (2)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课时作业 一、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 12340000 32050000 2700000‎ ‎ 40500000 72800000 5030000‎ 二、下面用“万”作单位的数,去掉“万”字怎样表示?‎ ‎85万=( ) 260万=( )‎ ‎1千万=( ) 12035万=( )‎ 三、先写出下面各数,再把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 最小的六位数。‎ ‎(2) 比最大的六位数多1。‎ ‎(3) 一个数的千万位和十万位都是8,其他数位上都是0。‎ 四、先将下面四个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并用“<”连接。‎ ‎ 3210000 12300000 6030000 3060000‎ ‎8 第八课时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例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知道它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省略尾数时怎样进行“舍”和“入”。‎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你去过长城?你们对万里长城有哪些了解?‎ 出示:某班有48名同学,长城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长城大约是1万里长,去过长城的有13人。‎ ‎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大约”,说明不准确,有的是准确的数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 ‎(1)说一说下面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李明有120张邮票。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教室里有8支日光灯。我们学校有学生2000多人。‎ ‎(2)你还能举出一些准确数或近似数的例子吗?‎ ‎2、教学运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1)理解“四舍五入”法。‎ 光明小学有1105名学生,红华小学有1920名学生。如果以“千”为单位,你认为光明小学和红花小学大约各有几千名学生?为什么?‎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根据要求舍去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舍去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2)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250 4608 7432 6501 3849‎ ‎3、教学例6。‎ ‎(1)指名读出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是多少。再引导理解“大约是多少万千米”的意思,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做一做,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板书:‎ ‎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2)指出:第一步是求近似数,改变了数的大小,使用的是约等号,第二步只是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大小没有变,因此用等号。‎ ‎4、做一做,第15页的“做一做”。‎ ‎5、讨论:怎样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归纳:先找到要省略的尾数,再找到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去还是向前一位进“1”,最后写成约等式。‎ 三、巩固反馈 ‎1、学生读读练习二第4题中的数据,再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5题,填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3、了解浩瀚的宇宙,练习二第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 35800200≈ 74608050≈ 67893250≈ 98765432≈‎ 二、下面的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数?‎ ‎ (1) 43 458≈43万 (2) 362 895≈363万 ‎(3)170 634≈171万 (4) 2070 296≈2070万 三、一个数,它的千万位和十万位上都是5,千位上是3,其余各个数位上都是0。‎ ‎ (1) 请你写出这个数,说出它是几位数。‎ ‎ (2) 最高位是什么位?读出这个数。‎ ‎ (3) 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四、用0、0、0、3、5、8、9这七个数字写出的七位数中,从大到小排列,前三个数是什么数?将这三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9853000>9835000>9583000 985万 984万 958万]‎ ‎9 第九课时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 认识亿级的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 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知道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板书:数的产生)‎ 二、学习新知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如果没有了数字,怎样表示我手中的粉笔有多少枝呢?(举出4枝粉笔)‎ 学生讨论怎样表示4枝粉笔?‎ ‎(2)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需要数人数、数物体个数或记录打猎后捕获的野兽的数量等等,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数。‎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9页中的图片,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他们用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知道“同样多”、“多”或“少”‎ ‎,还不会用数字来数物体的个数。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数字。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所以叫作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0。经过了几千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3)了解了数的产生过程,你有什么想法?(要珍惜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 ‎2、认识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十进制表示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是1295330000人,世界人口有6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亿、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习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4)说说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十进制计数法: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 ‎(5)比较数位顺序表上个级、万级和亿级有什么异同?‎ 三、反馈练习 ‎1、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3、你能读出下面的数吗? 1204000000 103050600000‎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时作业 一、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呢?一个十二位数呢?‎ 二、写出一个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读出下面每组数,你有什么启发?‎ ‎ (1) 65 65 0000 65 0000 0000‎ ‎ (2) 4075 4075 0000 4075 0000 0000‎ ‎ (3) 3500 3500 0000 3500 0000 0000‎ ‎10 第十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 会根据数级读写千亿以内的数。‎ 2、 会把千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会读、会写亿以内的数,会改写千亿以内的数。‎ 难点:运用分级很快地读写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学过的数位顺序表,它有几级,每级有哪些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2、怎样读写亿以内的数?怎样改写亿以内的数?‎ ‎3、在日常衙,有比亿更大的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亿以上的数。‎ ‎ (板书: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观察例1的图片)‎ ‎(1)试读出下面各数。‎ 组织学生试读,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6100000000 读作:六十一亿 10040002000 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00305000000 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议一议:这些数的读法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 使学生明确:每级的读法相同,只是所带的单位不同。‎ ‎(4)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看法?‎ ‎(5)练习: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写出下面各数。‎ ‎(1)组织学生先试着写出这几个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 三亿 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 (3)议一议:怎样写千亿以内的数?(写法与亿以内数相同)‎ ‎ (4)练一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3、教学例3。‎ ‎(1)先读一读这些数。‎ ‎(2)议一议:整亿的数怎样改写?不是整亿的数又怎样改写呢?‎ ‎(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后两个数的改写,然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板书:1276270000≈13亿 ‎ 20897000000≈209亿 使学生明确将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4)练一练,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 三、巩固反馈 读出下列各数,并将它们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0200000000 12749000000 7507480000‎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课时作业 一、用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各数。‎ ‎ 206410000 读作 110403060 读作 ‎ 60702010000 读作 625000000 读作 ‎ 2080000000 读作 309000500000 读作 二、写出下面各数 ‎ 二亿四千万 写作 八百四十亿九千三百万 写作 ‎ 五亿零六百二十万 写作 六百零四亿二千万 写作 ‎ 三十亿八千零五万 写作 二千零六十亿零九百 写作 三、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四、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 (1) 三十 三十万 三十亿 (2) 一百零七 三十二万 四百零三亿 ‎ (3) 九千二百 四千三百万 六千八百亿 ‎11 第十一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7页。‎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各键的名称符号与功能。‎ 2、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难点: 发现例题中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几种计算工具 ‎1、算盘。‎ 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算盘。至今仍在使用。‎ 你见过算盘吗?说说算盘上都有些什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哪些?‎ ‎2、电子计算器 现在人们常用的计算工具是电子计算器,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和使用的方法。‎ 运用计算器计算要按题目的计算顺序来按键计算。‎ ‎3、阅读教材第25页上的有关资料,你什么感想?‎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教材第26页例1。‎ ‎(1)出示提问:386+179= 825-138=‎ 学生按步骤计算,试一试CE键什么 ‎(2)自己试一方式 26×39= 312÷8= ‎ ‎(3)第26页“做一做”,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教学例2。‎ ‎(1)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构。‎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中间是3个0,两头分别是1,8(9×2),7(9×3)…‎ ‎(3)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 ‎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59994 9999×8=79992‎ ‎3、第27页的“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三第11题。‎ ‎2、填完发票,练习册和计算器 ‎3、找规律计算: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个算式的得数,引导发现计算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2、你认为计算器有什么好处?‎ 课时作业 一、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 3406+597 5318-3925 316×28 3492÷97‎ 二、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顺序,再用计算器算出来。‎ ‎4796×254-3250 15746-258×36‎ ‎476-(258+14560÷405)‎ 三、列综合算式计算。‎ ‎ (1)75与156的积、减75除以15的商,差是多少?‎ ‎ (2)120与90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12 第十二课时 多位数的读写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4~19题。‎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地进行多位数的读写。‎ 2、 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多位数的读写。‎ 难点:克服用计算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亿级的计数单位按从低到高分别是( )。‎ ‎(2)9080088000这个数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读作( ),从右往左数第3个“‎8”‎表示( )个(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3)50的末尾添上( )个0是5万,添上( )个0是5亿。‎ ‎(4)99 973≈100万(横线上最小可填什么)‎ ‎2、读出或写出下列各数 ‎ 2678349 908007250 35060083500‎ ‎ 八百二十万二千九百零五 七百五十亿六千二百万零八十九 二、应用反馈 ‎1、找规律计算,练习三第14题。‎ 议一议:你知道小红是怎样算的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 (497+503)+(498+502)+(499+501)+500=1000+1000+1000+500=3500‎ 或:500×7=3500‎ ‎2、数学小活动:写数读数。‎ 每人随意写出3个多位数,自己先读一读,再与同桌交换一下所写的数,再读一读,相互检查,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听写数,练习三第16题。‎ ‎ 教师念数,学生听写,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完成第31页练习三第17、18题。‎ ‎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检查。‎ ‎ 怎样省略亿位后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呢?‎ ‎ 注意强调省略尾数时,观察尾数的最高位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然后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正确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 ‎(1)先引导学生观察第16题中几位小朋友说的话,从中体会判断计算结果的方法: A、看结果的个位 B、看得数的位数 ‎(2)再让学生合理地估一估下面的计算对不对,说一说错误原因。‎ ‎(3)利用计算器重新算一次。‎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1)一个数含有两级,这个数一定是八位数。 ( )‎ ‎(2)近似数比准确数大。 ( )‎ ‎(3)一个数的万位上是“‎0”‎,这个“‎0”‎不读出来。 ( )‎ ‎(4)万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完全相同。 ( )‎ ‎2、在○里填上“>”“<”或“=”。‎ ‎ 5050505 ○ 5005005 三千零六十万 ○ 3060000‎ ‎ 70000000 ○ 700万 725403829 ○ 1008493250‎ ‎3、写出这些数,再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 三十亿七千零四万 九亿零五十万零八百 ‎ 五千二百六十亿四千零七十万 一百八十二亿五千六百万零二十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都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课时作业 一、用4,6,1,0,0,0,9 七张卡片,按要求排出七位数。‎ ‎ (1)最大七位数 (2)最小的七位数 ‎ ‎ (3)只读两个0的七位数 (4)约等于420万的最大数 ‎ ‎ (5)约等于190万的最小数 ‎ 二、下面□里可以填哪些数?‎ ‎19894 < 19□00 2075300 > 2□90000‎ ‎58□6840000≈59亿 9□8765≈1000000‎ 三、用计算器算一算。‎ ‎ 4768 + 2986 59780 – 47256 2432×56 381276÷476‎ ‎13 第十三课时 1亿有多大?(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 感知1亿这个数的大小。‎ 2、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难点:感知1亿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验证教材上的方案 ‎(1)找100张纸叠在一起(或有100页的一本书)。‎ ‎(2)用尺子量出它的厚度。‎ ‎(3)计算出1000页,10000页,…,1亿页的厚度。‎ ‎(4)想象一下1亿页这样的纸大约有多厚呢?‎ 二、小组讨论,提出新方案 举例:(1)算一算1亿个小学生手牵手有多长。‎ ‎(2)如果每个小朋友每天节约1角钱,那么1亿个小朋友一天要节约多少钱呢?‎ 三、小组实践 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小组成员: ‎ 活动名称: ‎ 活动步骤:‎ 结论:‎ 四、和其他小组交流活动的结论 五、实践总结 通过活动实践,大家对1亿这个数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大家也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 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中首先将射线与直线、线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引出角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画法以及角的分类方法。教学内容直观具体,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感情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14 第一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师板书演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师板书演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2)学生尝试画直线。‎ ‎(3)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板书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课时作业 一、分别画出一条直线、一条射线、一条线段和一个角。‎ 二、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C A A D B C B C B D A O 三、数一数下列图形中有多 ‎15 第二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 ‎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 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课时作业 一、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二、量出下列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三、用一副三角尺拼出75°和135°的角,你怎样拼呢?动手试一试。‎ ‎16 第三课时 角的度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 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2、 能用三角板拼出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测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通过折纸、拼角等操作认识一些特殊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什么叫做角?‎ ‎ (2)怎样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 (板书:点重合 线重合 读准数)‎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 ‎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有关系吗?与什么有关系?‎ 二、练习体验 ‎1、折一折,找一找。练习四第5题。‎ ‎(1)学生准备好正方形的纸。‎ ‎(2)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对折,打开。‎ ‎(3)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45°、90°和135°的角。‎ ‎ 学生独立找一找,并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是这么多度。‎ ‎(4)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并动手折一折,相互交流。‎ ‎2、拼一拼。练习四第6题。‎ ‎(1)拿出自己的一副三角板。‎ ‎(2)说一说每个角的度数,你还记得吗?‎ ‎(3)你能用一副三角板拼出这些角吗?‎ ‎(4)把你的拼法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3、量一量。练习四第7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3)∠1与∠3有什么关系?∠2与∠4呢?‎ ‎ ∠1与∠4有什么关系?∠2与∠3呢?‎ ‎4、数一数。练习四第8题。‎ ‎(1)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一个角里再画一条射线,检验你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 三、反馈练习 ‎1、用一张圆形的纸对折两次,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角?自己动手试一试。‎ ‎2、下面各图是由一副三角板拼成的,不用量角器量角,算一算图中拼成的角的度数。‎ ‎3、不用量角器,用折纸的方法,分别剪出90°、45°和135°的角。‎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肯动脑,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课时作业 一、量一量下面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多少度,再分别算一算∠1+∠2+∠3是多少度。‎ ‎1‎ ‎2‎ ‎2‎ ‎3‎ ‎2‎ ‎3‎ ‎1‎ ‎3‎ ‎1‎ 二、下面的图中,已知∠1=60°,那么你能说出∠2、∠3、∠4的度数吗?‎ ‎2‎ ‎3‎ ‎1‎ ‎4‎ ‎2‎ ‎1‎ 三、你能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列度数的角吗?试一试 ‎ 150° 135° 15° 120°‎ ‎ ‎ ‎17 第四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课文底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 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课时作业 一、填空。‎ ‎(1)、平角=( )直角 周角=( )平角=( )直角 ‎(2)、下图中共有( )个角,( )个锐角,( )个直角,( )个钝角,( )个平角。‎ 二、把下面的角按要求进行分类。‎ ‎12° 92° 179° 34° 70° 88° 160° 58° 100° 145°‎ 锐角有: ‎ 钝角有:‎ 三、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一个135°的钝角。‎ 四、钟面上6时整,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3时整呢?5时整呢?‎ ‎18 第五课时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课文第42页的理、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4、7。‎ ‎19 第六课时 复习课 教学内容 复习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1、 复习回顾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2、 熟练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回顾整理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小组组长作好记录。‎ ‎2、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 角的度量 ‎ 直线 没有端点,无限长 ‎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 线段 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边 ‎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边 顶点 ‎ 记作:∠1 读作:角1‎ ‎ 直角=90° 锐角<90° 90°< 钝角 < 180°‎ ‎ 平角=180° 周角=360° ‎ ‎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 学生说一说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步骤。‎ 二、巩固练习 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做一做。(口答)‎ ‎1、填空。‎ ‎(1)90°的角叫( )角;比90°小的角叫( )角;比90°大又比180°‎ 小的角叫( )角;180°的角叫( )角;一个周角等于( )度。‎ ‎(2)一个周角是( )角的2倍,是( )角的4倍。‎ ‎(3)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角的( ),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角的( )。‎ ‎(4)九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 )角。‎ ‎2、判断。‎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1度的角。 ( )‎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长的程度有关系。(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大于90的角叫钝角。 ( )‎ ‎3、把各角按要求填入方框中。‎ ‎ 50° 180° 90° 9° 175° 89° 95° 102°‎ ‎ 锐角 钝角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5题。‎ ‎2、练习五第7*题。‎ 四、应用反馈 ‎1、用量角器画出70°、20°、95°和145°的角。‎ ‎2、用三角板画出120°、75°、150°和15°的角。‎ 四、课堂总结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角,运用角的知识也可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课时作业 ‎3‎ ‎4‎ ‎1‎ ‎2‎ ‎2‎ ‎1‎ 一、看图填一填。‎ ‎ (1)∠1=40°∠2=( ) (2) ∠1=50°∠2=( ) ∠3=( ) ∠4=( )‎ 二、找一找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和乘法的估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先从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入手,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对一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算式中的变化规律。运用乘法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 学生已掌握了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为多位数的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掌握比较容易,重点是引导学生当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结果应如何对位,使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在计算教学中,相对学生感觉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学中可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9课时 ‎1、口算…………………. 2课时左右 ‎2、笔算…………………… 7课时左右 ‎1、 口算乘法 ‎20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时作业 一、口算下列各题。‎ ‎ 15×3= 18×2= 12×5= 220×4=‎ ‎ 240×3= 25×4= 26×2= 160×6=‎ ‎ 12×6= 36×2= 120×4= 160×5=‎ 二、口算 ‎ 16×4 17×3 240×3 160×5‎ ‎ 270×3 160×3 37×3 54×2‎ ‎ 250×3 190×3 24×5 15×4‎ 三、填一填 ‎120‎ ‎150‎ ‎380‎ ‎×4‎ ‎13‎ ‎19‎ ‎28‎ ‎×3‎ 四、乒乓球拍38元/只,买3只要多少钱?买5只、8只呢?‎ ‎21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六第4~8题。‎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2、 经历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口算。‎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师用卡片出示下列口算题,学生口算练习。‎ ‎ 14×4 35×2 310×3 32×3‎ ‎ 16×5 14×6 240×2 260×2‎ ‎ 指名说一说14×4和260×2的口算过程。‎ ‎2、四年级共有180名学生,每人发6本练习本,一共要多少本练习本?‎ ‎ 指名读题,再让学生口述算式计算。‎ 二、练习体验 ‎1、练习六第4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相互交流检查,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练习六第5题。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3、练习六第6题。帮老师算一算。‎ ‎ 指名读题,学生算一算或估一估,怎样才能知道100元钱够不够?‎ ‎ 方法一:24×4=96 98<100‎ ‎ 方法二:因为25×4=100 那么 24×4<100,等等。‎ ‎4、练习六第7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买3棵树苗应付多少钱? 16×3=48(元)‎ ‎(2)实际得到几棵树苗? 3+1=4(棵)‎ ‎(3)实际平均每棵树苗多少元? 48÷4=12(元)‎ ‎(4)每棵树苗便宜多少元?16-12=4(元)‎ ‎5、练习六第8*题。找规律计算。‎ ‎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再思考有什么规律?可以怎样算?‎ ‎ 这两题都是求一组等差数列的和,计算时可以用“(头数+尾数)÷2×数据的个数”来计算。‎ ‎ 110+120+130+140+150=(130) ×(5)‎ ‎ 220+230+240+250=(235) ×(4)‎ ‎6、思考题。‎ ‎60‎ ‎20‎ ‎15‎ ‎40‎ ‎30‎ ‎10‎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填一填,再指导学生,先确定三个顶点上的数,再填。‎ ‎40‎ ‎30‎ ‎10‎ ‎60‎ ‎20‎ ‎15‎ 三、反馈练习 ‎+‎ ‎×3‎ ‎120×6‎ ‎27×3‎ ‎20×3‎ ‎+‎ ‎1、填空。 ‎ ‎7×‎ ‎2、列式计算。‎ ‎ (1)21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 ‎ (2)170乘5的积是多少?‎ ‎3、一本精装字典26元,张老师要买3本。他带了80元钱,够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提高?‎ 课时作业 一、口算下列各。‎ ‎ 12×4= 280×3= 150×4=‎ ‎ 140×4= 29×5= 34×7=‎ ‎ 65×3= 190×4= 440×3=‎ 二、找规律计算。‎ ‎ (1) 21+22+23+24+25+26+27+28+29‎ ‎ (2) 310+320+330+340+350+360‎ ‎2、笔算乘法 ‎22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 16×4= 230×4= 19×3= 180×4=‎ ‎ 140×7= 24×5= 210×5= 136×32=‎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1)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 指名列出算式:145×3= ‎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而150×10得1500,150×2得300,1500+300=1800,因此145×12的积比1800少一些。‎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 ‎(5)议一议: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做一做,完成例1后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巩固反馈 ‎1、笔算下列各题,练习七第1题。‎ ‎2、你知道吗?练习七第2题。‎ ‎3、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练习七第3题。‎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计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课时作业 一、算一算。‎ ‎ 1 5 6 2 3 4 4 3 6 5 2 2 ‎ ‎ × 1 3 × 3 5 × 2 4 × 2 8 ‎ 二、下面各题错在哪里?不对的请改正过来。‎ ‎ 1 5 7 1 6 3 2 3 4 ‎ ‎ × 3 4 × 2 6 × 2 4 ‎ ‎ 6 2 8 6 7 8 8 2 6‎ ‎ 4 7 1 1 2 6 4 6 8 ‎ ‎ 1 0 9 9 1 9 3 8 4 5 0 6‎ 三、列式计算。‎ ‎(1) 42个132的和是多少?‎ ‎(2) 242的36倍是多少?‎ 四、每一千米公路两旁共植树648棵,两城市之间相距‎92千米,共植树多少棵?‎ ‎23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七4~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 ‎1、笔算下列各题。‎ ‎ 124×29= 316×24= 528×32=‎ ‎2、数学小游戏:三名同学一组,一人拿○,一个拿□放在起点,另一个同学出一道计算题,谁先算对就把自己的○或□向前移动一格。这样连续做下去,谁先回到起点算胜。‎ 二、练习体验 应用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开展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出示练习七第4题。‎ 绿色的森林植被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制造氧气,还可以滞尘、吸出地下的水。‎ 怎样计算这个公园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大约可以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数学小医师,练习七第7题。‎ 学生先观察检查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在小组中交流,再板演改正。‎ ‎3、观赏植物园,练习七第8题。‎ 出示第8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单价和卖出的盆数。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班上交流。‎ ‎4、计算火车的载客量,练习七第10题。‎ 说一说火车的车厢有哪些种类?(硬座、硬卧和软卧)‎ 出示第10题的表格,要求这列火车可乘载多少人,应怎样想呢?(先算出每种车厢可乘载的人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 学生独立算一算,然后指名说一说,集体订正。‎ ‎5、购物计划,练习七第11题。‎ 出示第11题,指名读题,强调是选购15台同样的电话机,你计划购买哪种电话机呢?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购买计划,然后算一算,并说一说解答的方法和步骤。‎ ‎6、巧算求积,练习七第12*,13*题。‎ 第12题:你能不写竖式,直接口算出得数吗?‎ ‎(第2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因此计算时,只需用这个相同的数字去乘第1个因数,然后将一个积扩大10倍后与另一个积相加,即可口算出结果。如:12×33=,13×3=36,360﹢36=396。)‎ 第13题,速算的方法同12题雷同,引导学生根据12题的计算方法试一试,即:121×11= 1210+121=1331‎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进步?‎ 课时作业 一、笔算下列各题。‎ ‎ 123×15 364×32 214×36‎ ‎ 27×236 41×253 35×317‎ 二、下表是电器商店部分商品一个月的销售情况。‎ 复读机 电扇 电灯 洗衣机 单价(元)‎ ‎184‎ ‎275‎ ‎89‎ ‎886‎ 数量(台)‎ ‎52‎ ‎36‎ ‎162‎ ‎27‎ (1) 每种电器各卖了多少元?‎ (2) 一共收入多少元?‎ (3) 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三、巧算下列各题。‎ ‎ 24×22 15×33 44×24‎ ‎ 125×11 264×11 232×11‎ 四、一个电影院共有1000个座位,今天第一场电影售出746张电影票,每张的价格是15元。这场电影的收入是多少元?‎ ‎24 第三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第53页例2。‎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 经历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与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 10×5= 210×4= 200×3=‎ ‎ 20×3= 130×5= 240×2=‎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那在笔算时末尾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的图画。‎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2、我们来看看数学小精灵给我们的问题是什么?‎ 出示: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60×30 106×30‎ ‎3、160×30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可能的方法有:‎ ‎(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等。‎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的过程:‎ ‎1 6 0‎ ‎× 3 0 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 ‎ 4 8 0 0‎ 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简便。‎ ‎4、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中简的0能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5、反馈练习,第53页“做一做”。‎ ‎6、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 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相乘。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应用反馈 ‎1、口算,练习八第1题。‎ ‎2、练习八第3题。‎ 出示“神舟”四号飞船的图片,介绍其绕地球一周约用90分钟,学生计算。‎ ‎3、练习八第4题。‎ 学生在小组议一议,算一算,先求出大象20天吃多少食物,再比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时作业 一、算一算。‎ ‎ 3 2 0 2 4 0 3 7 0 ‎ ‎ × 4 0 × 3 0 ×3 4 ‎ ‎ 209×70 350×23 420×26‎ 二、列式计算 ‎(1) 240的60倍是多少? (2) 90个201相加的和是多少?‎ 三、(1)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190元,一辆电动车的价格是普通自行车的5部。一辆电动车是多少元?‎ ‎ (2)一台饮水机价格是104元,一台微波炉的价格是饮水机的3倍。王叔叔要买一台饮水机和一台微波炉,共要多少钱?‎ ‎25 第四课时 行程问题应用题 教学内容 第54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概括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像特快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出示第45页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画及时速。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读作:‎160千米每小时,表示特快列车1小时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怎样写呢?‎ ‎2、出示小林步行图。‎ 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应用题。(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分别指名读题。‎ 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想一想,在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2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2)怎样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呢?‎ ‎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驶了2小时,就有2个80千米,因此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80×2=160(千米)。‎ ‎(3)第2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板书:225×10=2250(米)‎ ‎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3、练一练。‎ ‎(1)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这三种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单位不同。‎ ‎(2)练习八第6题。‎ 要求小强每天大约路步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应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来求。‎ 三、巩固反馈 ‎1、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时间呢?‎ ‎2、练习八第9题。‎ 想想:这段路程包括哪些部分?怎样求这段路程长大约多少千米?‎ ‎3、练习八第10*题。‎ 先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写一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再议一议:乘积最大的算式怎样写?520×43=22360积最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课时作业 一、笔算下列各题。‎ ‎ 408×24 250×16 307×35‎ ‎ 780×30 47×309 60×350‎ 二、李婷步行的速度大约是‎65米/分,她每天上学要用14分钟。李婷家离学校大约是多少米?‎ 三、国庆节小林全家坐一辆汽车去旅游,这辆汽车的速度大约是‎85千米/小时。该车第一天行驶了5小时,第二天行驶了7小时。两天大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四、两座城市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一座城市驶向另一座城市,去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少用了1小时。‎ ‎ (1)去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 (2)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26 第五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经历积的变化规律探究过程,体验比较、抽象、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5扩大3倍是( ),扩大6倍是( ),扩大10位是( )。‎ ‎(2)75缩小3倍是( ),缩小5倍是( )。‎ ‎(3)3200缩小10倍是( ),再扩大5倍是( )。‎ ‎2、口算。‎ ‎ 15×8= 25×4= 170×5= 26×100=‎ ‎ 30×50= 32×3200= 36×20= 9×800=‎ ‎ 42×400= 8×600= 20×300= 240×5=‎ ‎3、引入:买一个文具盒需要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买4个文具盒呢?买6个文具盒呢?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6×2=12 6×20=120 6×200=1200‎ ‎ 20×4=80 10×4=40 5×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交流,汇报点拨。‎ ‎(1)在上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数变了?是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上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也将上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作类似比较,发现规律。‎ ‎(4)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依次扩大10倍、100倍,积也相应扩大10倍、100倍。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依次缩小2倍、4倍,积也相应地缩小2倍、4倍。‎ ‎3、归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练一练:第58页“做一做”,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反馈 ‎1、练习九第1题。‎ 题目说了什么?第一空怎样列式?第二空怎样填?说说你的想法。‎ ‎2、练习九第3题。‎ 你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吗?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你准备怎样计算?‎ ‎3、练习九第4题。‎ ‎4、练习九第5题。你能概括出发现的规律吗?‎ 四、课堂总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课时作业 一、根据7×40=2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 14×40= 21×40= 49×40=‎ ‎ 28×40= 35×40= 7×20=‎ 二、找规律。‎ ‎12×13= 12×65= 12×26=‎ ‎12×78= 12×39= 12×91=‎ ‎12×52=‎ 三、下面这块长方形的绿地的长要增加到‎60米,宽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80平方米 ‎ ‎‎9米 四、苹果3元/‎2千克,香蕉15元/‎3千克,李阿姨买‎8千克苹果和‎9千克香蕉,需要多少钱?‎ ‎27 第六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5。‎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乘法估算。‎ 2、 经历乘法的估算过程,体验估算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难点:估算时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 60×40= 300×20= 80×90= 500×30=‎ ‎ 30×50= 80×60= 200×20= 300×60=‎ ‎2、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 784 4572 8023 9710 4129‎ ‎3、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计算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来,而只需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这就是估算。(板书课题:乘法的估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如果我们组织一次秋游活动,你会考虑到哪些问题?‎ 出示例5: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2、列出算式:49×104‎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就行了,你准备怎样估算?‎ 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交流估算方法。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 ‎(1)49≈50 104≈100 50×100≈5000 应准备5000元 ‎(2)49≈50 104≈110 50×110≈5500 应准备5500元 ‎3、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发表意见,达成共识。‎ ‎4、议一议:在乘法估算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明确:应先根据“四舍五入”法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相乘计算,得到的结果即是估算的结果。‎ ‎5、练一练:估算下列各题。‎ ‎ 32×104≈ 213×29≈ 252×41≈‎ 通过估算,使学生掌握:估算时尽量减少误差,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因数的近似数。如30×104,可计算30×100=3000,32×104≈3000。‎ 三、应用反馈 ‎1、第60页“做一做”。‎ 全年共有多少个月?怎样估算呢?‎ ‎2、练习十第2题。‎ 理解题意。怎样求操场的长呢?62×252≈‎15000厘米=‎150米。‎ ‎3、练习十第4题。‎ ‎20天能飞到吗?先估算出燕鸥20天大约飞行的路程,780×20≈1600(千米),再比较1600<1700,所以20天不能飞到。‎ ‎4、练习十第5题。‎ 议一议:怎样估算这篇文章的字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正确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课时作业 一、估算下列各题。‎ ‎ 52×98 69×203 42×294‎ ‎ 32×102 195×29 39×105‎ 二、列式计算。‎ ‎ (1)一个因数是52,另一个因数是91。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 ‎ (2)72个581的和大约是多少?‎ 三、大众商店‎3月1日的营业额是890元。估算一下,这个商店3月份的营业额大约是多少?‎ ‎28 第七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回顾本单元知识,练习十第7~12*题。‎ 教学目标 1、 回顾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小组长做好记录。‎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1、两位数乘三位数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l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末位同个位对齐。‎ l 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同另一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l 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估算乘法:先求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相乘。‎ ‎2、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二、练习应用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十第7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练习,并用计算器检验。‎ ‎3、练习十第9题。‎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4、练习十第11题。‎ 怎样求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列式 400×30=12000(千克)‎ ‎5、练习十第12*题。‎ 试一试,怎样填?先根据□□□×6=1218,算出三位数是203,再确定两位数的十位上可以分别填1、2、3、4。小组中共同完成,交流不同的填法。‎ 三、活动与探究 课题:小小采购员 内容:为班级联欢会购买物品。‎ 目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民合作的意识。‎ 过程:召开班级联欢会,先召开班,拟订购买计划,再到市场调查需购买物品的单价,再算一算一共要用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今后学习更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准确的计算。‎ 课时作业 一、估算下面各题。‎ ‎ 89×102 139×38 107×42‎ 二、根据6×80=48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2×80= 24×80= 6×40=‎ ‎18×80= 36×80= 6×20=‎ 三、一所小学从银行取出现金10000元。如果每天按支出430元计算,这些钱够22天用吗?‎ 四、先找规律,再把表填完整。‎ 因数 ‎60‎ ‎60‎ ‎60‎ ‎30‎ ‎15‎ ‎5‎ ‎25‎ 因数 ‎7‎ ‎14‎ ‎28‎ ‎28‎ ‎28‎ ‎28‎ ‎28‎ 积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中先探讨了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学习掌握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先通过画一画,比较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再探究开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了角、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划分:6课时 垂直与平行………………………………. 3课时左右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1、垂直和平行 ‎29 第一课时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例1。‎ 教学目标 1、 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2、 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 提问: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2、引导学生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参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情况。‎ ‎2、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 ‎3、讨论探究 ‎(1)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分类:‎ ‎(2)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和不相交的两种情况。‎ ‎4、构建新知。‎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线的概念。‎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如电线、窗子、栅栏、轨道等。‎ ‎(3)在同一平行内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会怎样?‎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垂线。‎ 三、应用反馈 ‎1、用一张纸,你能在纸上折出平行线和垂线吗?‎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折一折,小组交流,展示。‎ ‎2、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学生摆一摆,观察发现,在小组交流。‎ ‎(1)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平行,那么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2)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垂直,那么这两根小棒也互相平行。‎ ‎3、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垂足在哪里?‎ 让学生说一说,并上台指一指。‎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下面各组直线,把互相平等的描成红色,互相垂直的描成蓝色。‎ 二、在下面的图形中,把每组互相平行的线段描上不同的颜色。‎ 三、折一折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30 第二课时 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内容 第66~67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 掌握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 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叫平行线?什么叫垂线?‎ ‎2、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线。‎ ‎3、怎样画平行线和垂线呢?‎ ‎(板书课题: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二、探究新知 ‎1、议一议:在三角板和直尺上你能找到垂线和平行线吗?‎ 分别指名用三角板和直尺指一指,说一说。‎ 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帮助我们画出垂线。‎ ‎2、教学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说一说:用三角尺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演示画法,学生观察,再学生动手画一画。‎ 引导归纳画法和步骤: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经过已知点的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独立试着画,并在小组交流。归纳画法步骤,指名说一说。‎ ‎(3)点到直线的距离。‎ 把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起来,得到一些线段,量量看,哪条最短?‎ 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平行线。‎ ‎(1)怎样用直尺和三角板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呢?演示画法。‎ 引导学生归纳画法: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再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然后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通过已知点。最后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学生独立画一次。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为什么?‎ ‎4、出示两条平行线,分另从这两条平行线上选取几个点向另一条画垂直的线段。量量看,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应用反馈 动手画一画。‎ ‎1、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这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2、在直线外任取一点,过这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 ‎3、在直线外任取一点,过这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组织学生在纸上分别画一画,并在小组中交流画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课时作业 一、想一想,选一选。‎ ‎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 )。‎ ‎ A 互相平行 B 互相垂直 C 互相交叉 ‎2、在长方形中,每组对边( )‎ ‎ A 互相平行 B 互相垂直 C 互相交叉 二、画一画 ‎1、过A点画出直线的垂线。‎ A A ‎ 2、过A点画直线的平行线。‎ A A ‎31 第三课时 长方形的画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3第(3)题,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 2、 经历长方形的画图过程,体验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若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相互平行的?哪些线段是相互垂直的?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板书课题:长方形的画法。‎ 二、探究新知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垂直的2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演示,完成作图。‎ ‎5、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独立画图,个别辅导,相互交流画法。‎ 三、反馈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 ‎2、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练习十一第5题。‎ 议一议,说说你的想法。‎ ‎3、怎样修路最近呢?练习十一第6题。‎ 小组讨论,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4、练习十一第7题。‎ 先观察对角线,说说自己的发现,结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相等。‎ ‎5、用量角器和直尺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练习十一第8题。‎ ‎6、阅读第69页: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分别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 二、下图中,哪些线段是相互平行的?哪些线段是相互垂直的?‎ 三、下图中你能找出几组平行线和垂线,照样子写一写 F H G A B E D C 如:AB平行HC 记作:AB∥HC ‎ AH垂直HC 记作:AH⊥HC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2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以及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平行四边形、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定义、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分一分 ‎1、以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那么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 ‎3、画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并标出你知道的图形的名称。‎ 学生在白纸上画四边形,并交流,汇报展示。‎ ‎4、同学们画的四边形有以下几类 ‎5、如果要对以上的不同四边形进行分类,你想按怎样的标准分?可以分成几类?怎样分?引导:如果按照四边形边的平行特点可以怎样分类呢?‎ ‎6、揭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7、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8、讲解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做一做,想一想 ‎1、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组织学生和硬纸条和图钉动手做一做。‎ ‎2、归纳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3、介绍平行四边形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铁栅门的开关过程。‎ 三、画一画,认一认 ‎1、根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在白纸上分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议一议,说一说画的步骤。‎ ‎2、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画一条垂线,再从梯形平行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画一条垂线。教师示范,学生画一画。‎ ‎3、认识各部分名称。‎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底。‎ 梯形中,相互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较短的平行边叫上底,较长的平行边叫下底,上底到下底之间的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及第73页练习十一第1、2两题。‎ 课时作业 一、画出下面图形的高,并指出它的底。‎ 二、判断题。‎ ‎ 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 2、两个安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 3、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 ‎ 4、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 三、在下图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们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33 第二课时 课题: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71的例2、第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 ‎(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 。在梯形中试画高。‎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74-76页4、8、10题。‎ ‎34 第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本单元知识要点,练习十二有关习题。‎ 教学目标 1、 整理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过程,体验归纳的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难点:总结归纳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分小组汇报,展示。评价。‎ ‎2、引导共同回顾:(板书)‎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不相交 平行 ‎ 在同一平面里 ‎ 相交成直角 垂直 ‎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 ‎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梯形 ‎ 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二第5题。‎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几种画法?‎ ‎(2)如果再换一个梯形呢?‎ ‎2、练习十二第6题。‎ 拿出七巧板按要求拼出各种图形,看谁拼得多,拼得快。‎ ‎3、练习十二第8题。‎ 什么叫对称图形,这8个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 想一想,平行四边形是对称图形吗?梯形呢?等腰梯形呢?‎ ‎4、练习十二第9题,两人合作把第75页的表格填一填。‎ 算出每个图形中4个角的和,你发现了什么?再任画一个四边形验证一下。‎ ‎5、练习十二第10题。‎ 你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不同的高吗?梯形的高都是一样的吗?‎ ‎6、练习十二第11题。‎ 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发现什么?说出你的结论。‎ ‎7、练习十二第12*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看你能找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巩固反馈 ‎1、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 ‎(2)在梯形中,每组对边的长一定不相等。 ( )‎ ‎(3)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互相垂直。 ( )‎ ‎2、过点A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并指出相应的底。‎ D A C B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知道了四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一、下面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二、下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A=70°,∠B= ,∠C= ,∠D= 。‎ D C B A 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是‎5厘米和‎3厘米,一个角是60°。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商的变化规律,最后安排了一节单元知识整理和复习。‎ 教材中注重了对试商的教学。首先在口算除法中就安排了除法估算的内容,笔算除法时,运用估算的技巧来试商,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学习算理和算法的同时,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几组除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为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找到了算理依据,学生可以在计算除法时,运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掌握了除法的笔算格式和基本试商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加强计算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课时划分:15课时 口算除法 -------------------------------------------------------- 2课时左右 笔算除法 --------------------------------------------------------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左右 ‎1、口算除法 ‎35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例1。‎ 教学目标 1、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 2、 经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 20×3= 60÷4= 30×9= 270÷3= 39÷6= 84÷6=‎ ‎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第(1)题。‎ 出示第(1)题: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多少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 (个)(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可能会以以下几种算法:‎ A. ‎20×4=80 80÷20=4‎ B. ‎8÷2=4 80÷20=4‎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 ‎(1)组织学生在小组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做一做”第79页上的练习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1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 ‎5、完成第79页下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三、应用反馈 ‎1、口算下列各题。练习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2题。‎ 指名读题,说一说解答的方法,并口算出结果。‎ ‎3、练习十三第3题。“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 ‎4、练习十三第4题。‎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练习十三第5题。‎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作业 一、算一算。‎ ‎ 60÷30= 160÷80= 250÷50= 560÷70=‎ ‎ 62÷30≈ 160÷79≈ 249÷50≈ 560÷69≈‎ ‎ 60÷29≈ 159÷80≈ 251÷51≈ 563÷70≈ ‎ 二、选择其中的两个数,列出你学过的除法算式,并写出结果。‎ ‎ 60 64 120 123 236 240 268 30‎ ‎ 20 40 8 270‎ ‎ 60÷20=3 ‎ ‎ 64÷20≈3 ‎ 三、四年级265人去春游,每辆车限坐40人,需要派几辆车?‎ 四、篮球19元/个,羽毛球拍31元/只,100元钱买一件商品,大约能买几个?‎ ‎36 第二课时 口算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 教学过程:‎ ‎1、口算。 ‎ ‎30÷1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1、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2、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 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4、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 ‎5、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6、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 7、练习:‎ ‎①口算下面各题 ‎ ‎4÷2 6÷3 36÷6 42÷7‎ ‎40÷20 60÷30 360÷60 420÷70 90÷30 540÷60 630÷70 180÷20 80÷40 450÷50 360÷90 810÷90‎ ‎②书后:(P80 1、2、3、4、5)‎ ‎ 8、总结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9、作业:‎ ‎ 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2、笔算除法 ‎37 第一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2页例1。‎ 教学目标 1、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2、 经历除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 32÷10≈ 40÷20≈ 90÷30≈ 152÷30≈‎ ‎ 78÷20≈ 150÷50≈ 241÷30≈ 360÷60≈ ‎ ‎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算呢?‎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例1第(1)题,说一说图画上的内容。‎ ‎(2)读题理解题意。列式:92÷30= ‎ ‎(3)你准备怎样计算?说一说 A. 口算:92≈90,92÷30≈3,可以分给3个班。‎ B. 笔算: 3‎ ‎ 30 9 2 商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 ‎ 9 0 ‎ ‎ 2 笔算时余下的2表示什么?‎ ‎2、练一练,完成第81页“做一做”。‎ 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3、教学例1第(2)题。‎ ‎(1)出示例1第(2)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列式:140÷30= ‎ ‎(3)你会笔算吗?试一试。‎ 指一名学生板演试算,其余试算练习。‎ ‎ 4‎ ‎ 30 1 4 0 讨论:为什么商4? ‎ ‎ 1 2 0 因为30×4=120<140,30×5=150>140。‎ ‎ 2 0 所以应该商4。‎ 商应写在哪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4)议一议:余下的数能比30大吗?‎ 余下的数比30大,说明没有尽可能地把书分完。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5)练一练,第83页“做一做”第1、2题。‎ 三、应用反馈 ‎1、数学小医师。练习十四第2题。‎ 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指名说一说。‎ 第一题的余数比除数大,商小了。第二题的商写错了位置,应写在个位上,余下的数是20。第三题的商应写在个位上。‎ ‎2、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题意。怎样列式呢?学生算一算,小组交流。‎ 四、课堂总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课时作业 一、算一算。‎ ‎ 30 9 0 50 3 1 2 40 1 3 0 60 4 2 0‎ 二、有102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还乘几个气球?‎ 三、(1)有150瓶果汁,每次运走50瓶,几次可以运完?‎ ‎ (2)有148瓶果汁,每次运走50瓶,几次可以运完?‎ ‎38 第二课时 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练习卡。‎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20×( )< 170 30×( )< 140 80×( )< 360‎ ‎90×( )<637 40×( )< 83 60×( )< 430‎ ‎2、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要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商1,要看前几位? ‎ 分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2题。‎ 逐题分析错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5、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 ‎6、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9 第三课时 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3、笔算:63÷20 260÷80 ‎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笔算: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2、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 ‎40 第四课时 课题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 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 5 ‎ ‎39) 196‎ ‎195 ‎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41 第五课时 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 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 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把正确的商写在书上,然后教师逐一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根据。‎ ‎3、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4、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提问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做之前,要求学生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讲评,最后教师讲评。‎ ‎6、完成教科书第87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第一小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完成。‎ 第二小题: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题意。‎ 比较:这两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42 第六课时 课题: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 326÷81 294÷58 721÷83 ‎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 1、 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 5 ‎ ‎ 26)140‎ ‎ 130 ‎ ‎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 三、巩固练习 ‎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 15×( )< 65 25×( )<124 25×( )< 95 ‎ ‎ 15×( )<124 26×( )<150 16×( )<100‎ ‎ 2、计算: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86页2、3、4。‎ ‎43 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五第6~12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除法中试商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 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试商的方法。‎ 难点: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30×( )<124 50×( )<451 25×( )<176‎ ‎ 40×( )<232 20×( )<115 15×( )<68‎ ‎2.算一算。‎ ‎ 47 3 2 5 39 2 8 7 63 4 0 6 36 2 3 8‎ ‎3.引入:运用除法计算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练习讲解 练习十五第6~12题 ‎1.第6题。‎ ‎(1)出示第6题,分别指名读题。‎ ‎(2)想一想: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 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独立解答。‎ 第(1)题:160÷18=8(箱)……16(千克) ‎ 第(2)题:18×8+16=160(千克) ‎ ‎(3)讨论:这两问题中的情意相同,但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不同。‎ ‎2.第7题。出示题目,图上画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在交流信息中理解题意。怎样解决问题呢?学生独立练习。‎ ‎3.第8题。要求可以放满几块展板,也就是就什么?(求336里面有多少个48,用除法计算),336÷48=7(块)‎ ‎4.第10题。同学们到邮局寄过特快专递吗?出示第10题,说一说图画上的内容、信息。列式:132÷22=6(个)‎ ‎5.第11题。学生独立解答,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6.第12题。‎ ‎(1)出示图画内容,提示价格表。你认为怎样买便宜?(49元买两件便宜些)‎ ‎(2)要求最多可以买多少件?应选用哪种购买方法。‎ ‎(3)余下的38元钱还能买吗?[还可以买一件29元,剩下38-29=9(元)]‎ ‎(4)一共买了多少件呢?3×2+1=7(件)‎ 三、应用反馈 ‎1.下面是“天天鲜”水果店进货记录单。‎ 品种 每箱重量(千克)‎ 总重量(千克)‎ 芒果 ‎28‎ ‎140‎ 荔枝 ‎32‎ ‎192‎ 杨桃 ‎19‎ ‎133‎ ‎2.算一算,哪种水果进的箱数量最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算一算。‎ ‎ 189÷23 396÷45 160÷32‎ 二、在“走进社区”活动中,四年级学生拍了118张照片。如果每块展板贴15张照片,可以贴满几块展板?还余几张照片?‎ 三、一个小型养鸡场只有98只鸡,平均每层放20只鸡,需要几层的架子才能放下?‎ 四、裤子有25元/条和42元/条两种,有242元钱,最多分别可以买几条?还剩多少钱?‎ ‎44 第八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4。‎ 教学目标 1、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2、 经历笔算和归纳方法的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1)下面( )里最大能填几?‎ ‎ 32×( )<154 41×( )<202 64×( )<186 72×( )<275‎ ‎(2)算一算。‎ ‎ 128÷32= 768÷4= 158÷31= 768÷8=‎ ‎2.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回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3.引入:出示第89页的主题图。说一说图画上的内容,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探究新知 在环保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1.教学例4。‎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列出算式。576÷18= (组) 930÷31= (节)‎ ‎(2)引导学生笔算。‎ ‎ 3 2 ‎ ‎ 18 5 7 6 ‎ ‎ 5 4 ‎ ‎ 3 6‎ ‎ 3 6 ‎ ‎ 0‎ A.576÷18时,先算18除什么数?(18先除57个十,商几个十)‎ 板书:‎ ‎ a.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 b.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 c.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B.930÷31怎样笔算呢?‎ ‎ 3 0 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 ‎ 31 9 3 0‎ ‎ 9 3 ‎ ‎ 0‎ 使学生明确:个位上不管是几都不够除,因此应在个位上补0占位。‎ ‎2.练一练。‎ 每人各写一道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同桌交换做一做。‎ ‎3、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1)你能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吗?‎ ‎(2)议一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不同点:试商的时候一个是试前一位,一个是试前两位)‎ 三、反馈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观察试商的情况,看是否合适,再作调整。‎ ‎2.练习十六第2题。各题的商应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练习十六第3题。怎样求平均每人收集的件数?把表格填完整。‎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吗?‎ 课时作业 一.不用竖式计算,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 17 1 3 6 26 5 8 4 36 3 7 0 63 7 6 2‎ 二.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在方框里填上商。‎ ‎126‎ ‎414‎ ‎162‎ ‎288‎ ‎144‎ ‎312‎ ‎720‎ ‎168‎ ‎ ÷24= ÷24=‎ ‎ ‎ 三.学校开展“保护环境,人人行动”‎ 活动,四(1)班收集废易拉罐134,四(2)班收集了67个。四(1)班收集的是四(2)班的几倍?‎ ‎45 第九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练习十六第7~13题。‎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笔算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 14 1 2 6 23 9 6 32 6 4 0 22 2 4 2‎ ‎3.希望小学共有936位同学,他们去看电影时正好坐满了26排,电影院每排可以坐多少人?‎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7题。‎ ‎(1)出示表格,提问,怎样求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请把表格填完整。‎ ‎2.练习十六第8题。‎ ‎(1)买化肥总共用了多少钱?‎ ‎(2)平均每袋的价钱是多少?‎ ‎3.练习十六第10题。‎ ‎(1)栽的杨树是松树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试一试。‎ ‎4.练习十六第11题。‎ ‎(1)方框里填什么样的数,才能满足商的位数要求?‎ ‎(2)说说你的方法和窍门。‎ ‎5.练习十六第12题。‎ 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80÷5÷4 180÷(5×4)‎ ‎6.练习十六第13题。‎ 先估算出结果,再用计算器算出准确的商。‎ 三、巩固练习 ‎1.不同竖式计算,判断后连一连。‎ ‎ 16 1 1 2 25 4 7 5 32 2 8 8 45 5 4 0‎ ‎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57 4 5 6 63 3 1 5 71 7 8 1 58 6 9 6‎ ‎156‎ ‎572‎ ‎364‎ ‎208‎ ‎380‎ ‎133‎ ‎589‎ ‎171‎ ‎ 2.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在方框里填上商。‎ ‎ ÷19= ÷26=‎ ‎ 3.下面□里能填哪些数?‎ ‎ 商是一位数 □37÷42 □29÷85 商是两位数 □46÷37 □03÷59‎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时作业 一.不计算,先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 17 1 3 6 54 4 2 6 15 3 1 2 20 2 4 3‎ 二.计算下面各题。‎ ‎338÷13 516÷43 399÷21 768÷64 214÷16‎ 三.按要求在方框里填上一个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 商是一位数 □25÷38 □96÷82 商是两位数 □76÷27 □04÷64‎ 四.学校小操场的总面积是‎672平方米,如果每‎12平方米 需铺一箱彩砖。铺满小操场总共需要多少箱彩砖?‎ ‎46 第十课时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 )25÷38 ( )76÷27 ‎ ‎( )96÷82 ( )04÷64 ‎ 1、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 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47 第十一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93页例5。‎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 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填写下表。‎ 原数 扩大5倍 扩大5倍 扩大10倍 ‎60‎ 原数 缩小2倍 缩小5倍 缩小10倍 ‎60‎ ‎2.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这三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2‎ ‎20‎ ‎24‎ ‎16‎ ‎160‎ ‎320‎ ‎2‎ ‎20‎ ‎40‎ ‎100‎ ‎10‎ ‎5‎ ‎ 200÷ = ÷8=‎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上面的算式与中间的算式比较,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中间的算式和下面的算式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你的发现吗?‎ 板书: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几倍;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2.出示表格。‎ 被除数 ‎14‎ ‎140‎ ‎280‎ ‎560‎ ‎5600‎ 除数 ‎2‎ ‎20‎ ‎40‎ ‎80‎ ‎800‎ 商 ‎(1)先把表格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而发现规律。‎ ‎(2)你能说出其中规律吗?‎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利用规律计算举例。 6400÷400‎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 ‎(2)除数缩小5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商( )。‎ ‎(3)两个数相除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数都缩小3倍,商是( )。‎ ‎2.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 ‎ 350÷10 2600÷100 7200÷800 1800÷900 42000÷2000‎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 课时作业 一.说说下面各组题的商是否相同?为什么?‎ ‎ (1) 49÷7 (2) 10400÷800 (3) 24÷6 (4) 3400÷1700‎ ‎ 490÷70 104÷8 120÷30 340÷170‎ ‎ 4900÷700 1040÷80 720÷180 34÷17‎ 二.一个工程队修一条长‎11200米的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实际每天多修‎80米。那么能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 三.选数组成除法算式。‎ 240 ‎12 4200 □÷□=4 □÷□=20‎ 408 ‎70 1500‎ ‎ 34 60 15 50 □÷□=100 □÷□=60‎ ‎48 第十二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2、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巩固商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提问: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请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中,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以求出第三种量。‎ ‎2、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提问: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请你写出三个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求出第三种量。‎ ‎3、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列式根据。‎ ‎4、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商,提问:你写商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要算720÷90、7200÷900怎样算比较快?‎ ‎5、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观察,提问: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口算?怎样口算比较快?‎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6题。‎ 出示第一题,提问: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第二题,提问:这个竖式对吗?为什么?‎ 观察:这两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列竖式技术有什么优点?‎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整理和复习 ‎49 一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 教学目标 ‎1.整理回顾本单元知识要点,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全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整理回顾知识要点。‎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一看教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用表格或结构图的形式归纳一下本单元的知识。‎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小组交流,归纳整理,然后小组汇报。‎ ‎2.由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本组的整理成果。‎ ‎3.组织学生评议:你认为哪个组整理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4.引导各组继续完善各自的整理成果,进一步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知识应用 ‎1.第96页第1题。‎ ‎(1)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2)在小组中合作将表格填完整。‎ 注意:平均每户用水量总计要求通过估算求出。‎ ‎(3)已知第二单元共交水费400元,你能算出全楼应交水费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 ‎(4)交流: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解决时用到的计算方法。‎ ‎2.第96页第2题。‎ ‎(1)议一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你有什么依据?‎ ‎(2)运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些。‎ 三、巩固练习 ‎1.数学游戏。‎ 规则:两名同学各自从数字卡片中取出一张数字卡,然后根据数字卡片上的数组成一道除法算式,并共同算一算。‎ ‎2.练习十八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第(1)(2)两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提出数学问题,共同解决。‎ ‎3.练习十八第6题。‎ 想一想:要求需要准备多少钱,应怎样思考?‎ 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解决的思路。(先求出一只羊用了多少钱,再算一算5只羊需要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要正确地运用计算方法,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作业 一.直接写出得数。‎ ‎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 81÷3= 360÷90= 96÷4= 78÷6=‎ 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被除数乘10,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3,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3.36÷9=4,72÷18得几?144÷36呢?‎ 三.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四.估一估,每组算式中哪个算式的商最接近圆圈里的数,在后面打“√”。‎ ‎15‎ ‎9‎ ‎27‎ ‎ ‎ ‎ ‎ ‎418÷12 256÷32 352÷22‎ ‎338÷13 231÷11 576÷16‎ 第六单元 统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竖式复式统计图和横式复式统计图,还有一节数学活动“你寄过贺卡吗?”。‎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加以解决,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意义。‎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类似,只是增加了一类统计数据,在统计图上增加了一类直条,学生掌握绘制方法比较容易。学生已有了对统计数据分析 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获得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3课时左右 统计…………………………………. 2课时左右 制作贺卡……………………………1课时左右 ‎50 第一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秘式统计图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调查:本班同学对水果的喜好情况(苹果、橘子、香蕉、葡萄),现场统计,每人只选一种。根据学生的选择,制成统计表。‎ ‎2.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3.说一说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A、画纵轴和横轴;B、定刻度;C、写类别,画直条。)‎ ‎4.如果要在统计图上分别表示出喜欢这几类水果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呢?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1)。‎ 二、探究新知 ‎1.重新调查:把喜欢每种水果的男、女生人数分别记录在统计表中。‎ 水果种类 苹果 橘子 香蕉 葡萄 学生人数 男 女 ‎2.怎样将男、女生人数绘制在一张条形统计图上呢?讨论。‎ ‎3.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学生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直条来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4.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第99页例1,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展示部分同学绘制的统计图,并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1)不同的数据要用不同的直条表示,并标明图例于右上角。‎ ‎(2)直条的高度与相应的刻度对齐,将数据标于直条之上。‎ ‎5.根据统计图回答第100页的问题。先指名回答再小组交流。‎ 三、应用反馈 ‎1.完成第101页“做一做”的统计图绘制。‎ 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交流。回答后面的问题。‎ ‎2.练习十九第2题:我来当经理。‎ ‎(1)先让学生完成统计图的绘制。‎ ‎(2)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 ‎(3)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该怎样进货?‎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生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某校四年级同学“最喜欢的食品”情况调查表。‎ 性别 膨化食品 冰激凌 果冻 洋快餐 男生 ‎12‎ ‎20‎ ‎24‎ ‎30‎ 女生 ‎30‎ ‎28‎ ‎22‎ ‎8‎ ‎ ‎ ‎ 某校四年级同学“最喜欢的食品”统计图 单位/人 男生 ‎ 30 女生 ‎ 25‎ ‎ 20‎ ‎ 15‎ ‎ 10‎ ‎ 5‎ ‎ 膨化食品 冰激凌 果冻 洋快餐 食物名称 ‎ (1)请你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 (2)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选择一件你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进行调查,制成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 ‎51 第二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了解统计图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难点:能发现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统计图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数据信息。并能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发现问题。条形统计图有很多种形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2)。‎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统计表。‎ ‎(1)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2)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可以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组织学生把第105页的统计图补充完整。‎ ‎(1)先在小组中说一说:怎样画直条呢?‎ ‎(2)再动手绘制。‎ ‎(3)说一说与前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A、横轴与纵轴上的内容交换了位置。‎ ‎ B、直条是横着画的,数据写在直条的右边。‎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根据统计图议一议,说一说,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应用反馈 ‎1.完成第106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一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练习二十第3题。‎ ‎(1)完成统计图。‎ ‎(2)回答后面的问题。‎ ‎(3)针对两种邮件数量的变化趋势,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堂总结 我们不仅要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还要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课时作业 一、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电脑打字速度情况如下图。‎ ‎1分钟打字的个数/个 ‎ ‎ ‎ 女生 ‎ 男生 ‎30以上 ‎20~30‎ ‎(不含30)‎ ‎10~20‎ ‎(不含20)‎ ‎10以下 ‎(不含10)‎ ‎ ‎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人数/人 ‎(1) 1分钟打字个数在30个以上的共有多少人?‎ ‎(2)你还得到了什么信息?‎ ‎52 第三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了解贺卡的制作材料和回收废纸的有关数据,养成节约用纸,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难点:从分析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好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各种各样美丽的贺卡。‎ 你寄过贺卡吗?你向哪些人寄过贺卡?‎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在班上进行交流。‎ ‎2.你知道贺卡怎么制作的吗?它需要多少原材料呢?‎ 出示阅读材料:‎ ‎(1)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3棵‎3米高的树。‎ ‎(2)根据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对北京地区机关、学校、企业、商社及邮电部门的调查,该市每年圣诞节到春节期间的贺卡邮寄量达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伐10年生树木1万多棵。‎ ‎(3)读完这些阅读材料,你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想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二、调查研究 节约用纸,拯救树木,要从我们自己做起。让我们先来做一个调查吧。‎ ‎1.各小组收集、整理本小组个人及家庭去年收到贺卡的数量,填写下表。‎ 成员 总计 个人 家庭 ‎2.计算全班同学去年一共收到多少张贺卡?并估算全校所有学生共收到贺卡多少张?所有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棵大树?‎ 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估算。‎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会想到要节约用纸、拯救树木、保护环境等。‎ 三、拓展延伸 ‎1.节约用纸要从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你准备怎样做呢?‎ 学生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建议。学生可能会想到:‎ ‎(1)开展节约用纸、拯救树木的宣传活动;‎ ‎(2)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做环保贺卡;‎ ‎(3)纸要双面写;‎ ‎(4)节日问候可以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 ‎(5)废纸、旧报纸要回收再利用。等 ‎2.你打算今后怎样做?‎ 让学生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共建环保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介绍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统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两种数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很浓,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选择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 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 课时划分:3课时 合理安排时间…………………………………. 1课时左右 排队的问题……………………………………. 1课时左右 ‎“田忌赛马”………………………………….. 1课时左右 ‎53 第一课时 合理安排时间(烙饼问题和沏茶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1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种问题中合理安排的方法,体会提高效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对两种问题的探究。‎ 难点: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两段生活情境:‎ ‎1.早晨,妈妈为家人准备早点,在厨房里烙饼。‎ ‎2.中午,李阿姨到小明家里做客,妈妈叫小明帮助烧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或经历这样的事情,在完成这些事情时怎样才能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问题一:烙饼问题。‎ ‎1.展示第112页中的问题情境。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3张饼,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2.组织讨论交流。安排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再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案:‎ ‎(1)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2)可以先烙两张用6分钟,再烙一张用6分钟,先用12分钟。‎ 还可以怎样烙?引导学生思考:要尽快地吃上饼,每次能烙两张饼,能不能保证锅里总有两张饼在烙呢?应怎样安排?‎ ‎3.归纳最佳方案:‎ ‎(1)放两块饼烙3分钟;(2)将一块饼翻面,取出另一块,同时放入第三块饼,再烙3分钟;(3)取出烙好的那块饼,再放进先取出的那块饼,同时将锅里的另一块饼翻面,再烙3分钟。这样只9分钟就烙好了3块饼。‎ ‎4.如果要烙4块饼、5块饼、6块饼呢?根据刚才的方法小组操作试验。你发现了什么?记录学生操作的结论:4块12分钟,5块15分钟,6块18分钟…‎ 问题二:沏茶问题。‎ ‎1.出示第113页中的问题情境。‎ 烧水:8分钟 洗水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沏茶:1分钟 ‎2.组织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3.根据学生汇报,用流程图记录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共用11分钟。‎ ‎ 洗茶杯 ‎ 找茶叶 三、应用反馈 第114页“做一做”。‎ 第1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2.汇报各小组的安排顺序。‎ 第2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第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作业 一、星期天吃过早饭,豆豆的妈妈要做几件事,请你帮好安排做事的顺序。‎ ‎ 刷碗整理厨房 约20分钟 ‎ 烧一壶开水沏茶 约15分钟 ‎ 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被罩 约1分钟 ‎ 手洗豆豆的衣服 约20分钟 ‎ 把豆豆的衣服放入洗衣机中漂洗甩干 约30分钟 ‎ 妈妈做完这些事情,最小要用( )分钟。‎ 二、游乐场上有一个场地射箭,一个场地骑车,射箭、骑车一次都需用时4分钟,有3位小朋友来游玩,如果3个人两种游戏都玩到,最少需要用时多少分钟呢?‎ ‎54 第二课时 课题:排队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练习 ‎55 第三课时 课题:田忌赛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田忌赛马。‎ ‎(1)同学们都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 口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2)讨论: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用表格得出田忌取胜的秘密:‎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3.提问设疑。‎ ‎(1)田忌所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取胜的办法呢?‎ ‎(2)田忌到底有多少种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呢?结果是怎样的呢?‎ ‎4.讨论交流,汇报。‎ 田忌共有6种应对策略。‎ 齐王 上 中 下 结果 田忌 上 中 下 ‎0:3‎ 上 下 中 ‎1:2‎ 中 上 下 ‎1:2‎ 中 下 上 ‎1:2‎ 下 上 中 ‎2:1‎ 下 中 上 ‎1:2‎ 结论:这种策略是田忌能取胜的唯一办法,在体育比赛中有独特的作用。 ‎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课时作业 一、‎王 老师帮三位同学小冬、小林和小强辅导作业,辅导小冬需10分钟,辅导小林需5分钟,辅导小强需15分钟。怎样安排才能使三名同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 二、四(1)班和四(2)班比赛打乒乓球,每班选出打乒乓球最好的5名同学参赛,共打5场,5盘3胜。假如你是四(1)班的同学,你将怎样安排本班的5名选手出场比赛,才有可能打赢比赛。‎ 第八单元 总复习 本单元所复习的内容包括这一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四个方法的主要内容。‎ 内容编排上基本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编排。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建构起知识体系。学生有针对性地体验联系,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对数的认识,对图形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运用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别,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复习中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复习巩固。应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训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课时划分:5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 1课时左右 乘法和除法 ----------------------------------------------------------- 2课时左右 空间和图形 ---------------------------------------------------------- -----1课时左右 统计 ------------------------------------------------------------ 1课时左右 ‎56 第一课时 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页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的顺序,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2.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难点:数中间有0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本学期中,我们对多位数有哪些认识呢?让学生翻阅第一单元教材,回顾多位数的认识,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并共同进行整理(提示:可采用结构图或表格式进行归纳整理)‎ ‎2.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归纳整理,说一说对多位数的认识。(主要说说读写法)‎ ‎3.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 ‎…‎ 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 亿级 万级 个级 ‎(1)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2)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 ‎1.读出下列各数 ‎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 分别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写出下列各数。‎ 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 ‎3.复习多位数的改写。‎ ‎(1)怎样把一个数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组织完成第117页第3题。‎ ‎4.“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弄清什么是尾数?什么是尾数的最高位?举例讲解 ‎(2)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尾数最高位上是0、1、2、3、4的就直接舍去改写成0。‎ 尾数最高位上是5、6、7、8、9的就舍去改写成0后,还向前一位进一。‎ ‎(3)完成第118页第4题。‎ 三、综合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检查。‎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相互检查。‎ 四、课堂总结 关于多位数的读写法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时作业 一、读出下面各数。‎ ‎ 234567890 4760500687 20300006‎ 二、写出下面各数。‎ ‎ 五十三万八千六百六十六 写作:‎ ‎ 七十亿零三十二万零二 写作:‎ ‎ 八亿零四万 写作:‎ 三、求近似数。‎ ‎40036000≈ 3100724≈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293000000≈ 1906366000≈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四、用5,2,7,9和3个0这七个数,按要求写出下列各数。‎ ‎1.最小的七位数。‎ ‎2.最大的七位数。‎ ‎3.只读出一个零的数。‎ ‎4.约等于579万的数。‎ ‎57 第二课时 课题 :“乘法”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8页的第5、8题,教科书的第121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 ‎4、复习笔算 ‎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总复习9.‎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题。‎ ‎58 第三课时 课题 :“除法”的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第6—10题,教科书的第121、12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除法笔算的方法,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媒体: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92÷24=33 396÷12=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3)总复习10。‎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4——8。‎ 课时作业 一、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2= 540÷9= 350-200= 63-44=‎ ‎95÷19= 450÷50= 520÷4= 8×50=‎ ‎480+90= 13×30= 150×6= 36+57=‎ ‎77×7= 84÷42= 11×90= 400×8=‎ ‎40×60= 75÷15= 84÷21= 735-700=‎ 二、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916÷29 3406÷16 6480÷15‎ ‎28×45 402×21 347×36‎ 三、打字员小李2小时打字8560个。照这样的速度,她工作5小时大约能打多少个字?‎ 四、列式计算。‎ ‎(1)3440是43的多少倍?‎ ‎(2)27的56倍是多少?‎ ‎(3)被除数是2212,除数是14,商是多少?‎ ‎59 第四课时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9页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正确地测量角的度数,会画已知度数的角。‎ ‎2.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关于图形的知识。‎ 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中第二、四单元的内容,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汇报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 ‎2.教材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 直线 射线 线段 ‎(2)角。‎ ‎1‎ ‎ 边 ‎ 顶点 边 记作:∠1‎ ‎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3)垂直与平行。‎ ‎ 垂直 平行 梯形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 二、练习指导 ‎1.把下列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 15° 38° 91° 89° 178° 63° ‎ ‎ 115° 138° 19° 179° 128° 75°‎ ‎ 锐角 钝角 ‎2.已知1=75°,求2、3和4的度数。‎ ‎4‎ ‎3‎ ‎2‎ ‎1‎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下列度数的角。你会画吗?‎ ‎ 15° 75° 105° 150°‎ ‎4、在( )里加上合适的条件,使图形转化为下一个图形。‎ ‎ (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四边形 ‎ ( )梯形( )直角梯表( )等腰梯形 三、练习应用 ‎1.第119页第12题。小组议一议,汇报,订正。‎ ‎2.练习二十一第9题。独立画角,再测量检查。‎ ‎3.练习二十一第10、11题。‎ ‎4.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学习空间与图形,要善于观察、动手操作。‎ 课时作业 一、分别画一个10°,50°,80°,100°,160°的角。‎ 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 A ‎ ‎ ‎ A 三、看图填空。‎ ‎1‎ 已知∠1=50°,那么 ‎2‎ ‎∠2=( ),∠3=( ),∠4=( )。‎ ‎3‎ ‎4‎ ‎60 第五课时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能根据统计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改进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复习关于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回顾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一种统计方法?(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2.出示第120页第13题。‎ ‎ 育民小学各年级戴近视镜的同学人数统计图 ‎33‎ 男生 ‎25‎ ‎10‎ ‎5‎ ‎35‎ ‎ 人数/人 ‎32‎ ‎30‎ ‎25‎ ‎25‎ 女生 ‎22‎ ‎19‎ ‎20‎ ‎11‎ ‎10‎ ‎15‎ ‎4‎ ‎5‎ ‎2‎ ‎3‎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年级 ‎(1)统计图上有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相互说一说。‎ 指名汇报,让学生分别说:横轴、纵轴、计数格,每格代表几人,年级、直条、各种直条代表什么,各年级男、女生戴近视镜的人数等。‎ ‎(2)怎样绘制统计图呢?‎ A、画纵轴和横轴。‎ B、确定每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C、画图例和直条,标明数据。‎ ‎(3)议一议第13题后的问题。‎ A、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哪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最多?‎ B、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根据统计图议一议,说一说。‎ 三、复习应用 练习二十一第13题。‎ ‎1.说一说统计表中反映了哪些数据信息?‎ ‎2.让学生独立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4.回答后面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5.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横式)‎ 课时作业 ‎16‎ 中心小学各年级获纪律、卫生红旗的面数如下图:‎ ‎14‎ ‎12‎ ‎10‎ ‎8‎ ‎6‎ ‎4‎ ‎2‎ ‎11‎ ‎9‎ ‎10‎ ‎8‎ ‎15‎ ‎12‎ 纪律 卫生 红旗数/面 ‎14‎ ‎15‎ ‎13‎ ‎10‎ ‎7‎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年级 ‎(1)( )年级获纪律红旗最多,是( )面;( )年级获卫生红旗最多,是( )面;( )年级获红旗总数最多,是( )面;( )年级获红旗最少,是( )面。‎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课时 第一单元第1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4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学习难点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4、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合作探究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 )。‎ 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 )‎ ‎10个一百万是( )‎ ‎10个一千万是( )‎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 ‎2)、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 )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 )。‎ 过关检测 ‎1、13819000中的8在( )位上,表示8个( );3在( )位上,表示( )。‎ ‎2、个级包含的数位有( )、( )、( )、( );‎ 万位、( )、( )、( )在万级上。‎ ‎3、一万一万的数,按顺序填数96万、( )、( )、 ( )、( )。‎ ‎ 4、十万十万的数,按顺序填数70万、( )、( )、( )、( )、( )、(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2)‎ 课时 第一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4、5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难点 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读出下面的数 ‎305 读作: ‎ ‎ 300 读作: ‎ ‎ 53500 读作: ‎ ‎ 2879 读作:‎ ‎2、万级包括的数位是( )、( )、( )、( )。‎ ‎3、个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万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 ‎ 4、123456789是一个( )位数,4在( )位上,表示4个( )。‎ 合作探究 ‎ 1、观察例2,小组交流完成:‎ ‎(1)  2496读作:‎ ‎(2)  6407000读作:‎ ‎(3)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 ( )‎ 不同点 : ( )‎ ‎ 2、以85000300为例讨论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讨论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 ‎ (2) 讨论每级中有0的数的读法。‎ 我知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分级,万级的数按照( )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字;每级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 )个零;每级末尾的0的( )。‎ ‎(3)、我会读。‎ ‎2430800 读作:( ) ‎ ‎23000050读作:( )‎ 过关检测 ‎1、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12345600 3074561 40095030 76503000‎ ‎4、读出下面各数 ‎200800 读作: 7090000读作: ‎ ‎4600000读作: 7005003读作:‎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3)‎ 课时 第一单元第3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7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 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 学习重点 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写出下面的数 五千零三十 写作:( ) ‎ 三千二百四十五 写作:( ) 九千零一 写作:( ) 六万三千四百二十 写作:( )‎ ‎2、个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万级的记数单位有( )、( )、( )、( )。‎ 合作探究 ‎1、观察例3主题图,合作交流。‎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六千八百五十万 、 三千零八十万”这两个数。‎ ‎(2)计数器上拨出的数“六千八百五十万”是( )位数;“三千零八十万” 是( )位数。‎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 )‎ 三千零八十万写作 ( ) ‎ ‎(4)我知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 )级,再写( )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占位。‎ ‎2、自主写数 ‎(1)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写作:‎ ‎(2)二千零五万七千九百写作:‎ ‎(3)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3、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过关检测 ‎1、1032450是一个含有( )个数级的数,3在( )级上,表示( ),5在( )级上,表示( )。‎ 1、 一个数由7个百万,3个万,6个百,7个一组成,这个数 是( ),读作( )。‎ ‎3、做练习一第4题。‎ ‎4、读出下面各数:200800 7090000 4600000 7005003‎ ‎5、写数。‎ ‎(1)三千五百八十九万三千写作:‎ ‎(2)七千零五万七千六百写作:‎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4)‎ 课时 第一单元第4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3、14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 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 1.填空。‎ ‎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 2.在○里填上“>”,“<”或“=”。‎ ‎ 999○1010   601○564   687○678‎ ‎ 3. 我会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合作探究 ‎ 1、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观察例4主题图:‎ ‎(1)、读出各个省的面积。‎ ‎(2、)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 ‎720000和1100000  ;  454800和1100000‎ ‎454800和485000 ; 1210000和1660000‎ ‎(3、)我会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 );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 )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 )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 2、把六个省份的面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 )<( )<( )<( )<( )<( )。‎ ‎ 3、完成第13页“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过关检测 ‎1、在○里填上“>”,“<”或“=”。‎ ‎ 123400○123040 999999○100001‎ ‎7000900○7009000 6453219○745329‎ ‎2、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10034500 7899999 11230000 9056789 ‎ ‎3、完成练习三的1、2题。‎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5、6)‎ 课时 第一单元第5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4、15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 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学习重点 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万级的计数单位有( )、( )、( )、( )。‎ ‎2、3个万是( )万,( )个万是20万。‎ ‎3、 阅读教材14、15页内容。 ‎ 合作探究 ‎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红细胞:5000000读作:( ) 5000000=( )万 白细胞:10000 读作:( )10000=( )万 ‎(2)、读了这些数以后,我发现:( ) (3)、练习:完成14页“做一做”。‎ ‎ 2、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下面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到楼上要走25级台阶。( ) 旗杆高约6米。 ( )‎ 学校购彩旗45面( ) 小明家每月用水在12吨左右。( )‎ ‎(2)、读出地球太阳的直径。‎ ‎12756千米读作: ( )‎ ‎1389000千米读作:( )‎ ‎ (3)、读教材15页,说一说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 (4)、用“四舍五人”法把地球太阳的直径用“万”作单位。‎ ‎12756≈( )万 1389000≈( )万 ‎ (5)、完成15页的“做一做”。‎ 过关检测 ‎1、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4000 3687000 6635821 13698032‎ ‎2、在括号里填写使式子成立的数。‎ ‎9( )864≈9万 ( )39800≈94万 ‎6( )8130≈61万 ( )623≈2万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六千零八十万写作( )‎ A.6080000 B.60800000 C.6080000‎ ‎(2)、比最大的六位数少1的数是( )‎ A.1000000 B.999998 C.99999‎ ‎(3)、与99999相邻的数是( )‎ A.99998 B.100000 C.99998和100000‎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数的产生 课时 第一单元第6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9、20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数的产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学习难点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 我知道古时候人们记数方法有( )、( )、刻道记数。 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 )。 2、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 ‎ ‎ 3、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 ),( )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合作探究 ‎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2、独立补充完整课本20页数位顺序表。‎ ‎3、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 ‎ ‎4、巩固练习、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过关检测 ‎ 1.10个一千万是(     ),10个一亿是(     ),10个一百亿是(     )。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  )个数位是一级,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有一个整数,它里面有100个一千万,这个数是(    )。 6.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2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读作(      )。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 课时 第一单元第7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240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1、22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41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学习难点 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90023600 是个含有( )级的数,9在( )位上,表示( ),这个数读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位数略是( )。 ‎ ‎2、写数 三百三十万九千写作: 三千零五十万零八百写作:‎ ‎3、在数位顺序表中,右起第九位是( )位,它属于( )级,亿级都包括( )位、( )位、( )位、( )位。‎ 合作探究 ‎1、读法(例1)‎ ‎(1)自己先试着读一读下面的3个数,再读给同桌听。‎ ‎6100000000 读作: 10040002000 读作:‎ ‎400305000000 读作:‎ ‎(2)和同桌交流,试着说说读数的方法。‎ ‎(3)读数时先分级,从( )位读起,一级一级的读,读完亿级的数后再加一个( )字;每级末尾的( )不读,每级中间或前面的0要读,不管几个0只读( )个。‎ ‎2、写法:(1)写出下面的数。(例2)三亿 写作: ‎ ‎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2)亿以上数的写法是先分级,从( )位写起,一级一级的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占位。‎ ‎3、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 20000000 581200000‎ ‎(2)、独立完成22页例3‎ ‎300000000=( )亿 1276270000≈( )亿 ‎20897000000≈( )亿 ‎(3)、小组交流改写方法:‎ 过关检测 l 填一填。‎ ‎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2、分别将非整万、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 ‎1063800 1280009600 304500‎ ‎8673100 96320000 20986005400‎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计算工具的认识 课时 第一单元第8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25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 学习重点 计算器的使用。‎ 学习难点 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看教材23-25页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历史及使用。‎ ‎1、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大约1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 ),并一直沿用至今。‎ ‎2、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 );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 )。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3、在拨数时要先定好( ),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 ‎4、算盘在计数时算珠要靠( )。 ‎ ‎5、17世纪初( )人发明了计算尺,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 6、认识计算器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2、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762.32—0.89= 32010—8925=‎ ‎436.8÷0.75= 13.6×2.7÷0.75=‎ ‎145+145+145= 138+489=‎ 过关检测 ‎1、判断。‎ ‎(1)、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一颗代表1。( )‎ ‎(2)、算盘每颗下珠代表5。 ( )‎ ‎(3)、算盘在计数时算珠要靠梁。 ( )‎ ‎(4)、CE键是清屏键。  ( )‎ ‎(5)、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 ( )‎ ‎2、用计算器计算。‎ 太平洋的面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9336万平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万平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 课时 第一单元第9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6、27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独立完成过关检测。‎ 学习目标 1. 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 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习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习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 ),再输入运算符号键( ),又输入数字键( ),最后输入( )就显示出了结果( )。‎ (1) ‎ 26×39= 312÷8= ‎ (2) ‎ 36+228-179= 26×39-349=   ‎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法。‎ ‎2、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完成27页的“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关检测 ‎1、判断。‎ ‎(1)47560≈47万( ); (2)2036000000≈20亿( ) (3)990000000≈10亿( )‎ ‎2、用3、6、0、0、0、0、8、9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 (2)最小的数。( ) ‎ ‎(3)不读0的数。( ) (4)约等于1亿的数。( ) 3、用计算器计算:‎ ‎ 94×86÷47            (394+5477)÷57 ‎ ‎ 8450÷25-249          6396÷(520-438)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直线、射线和角 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35、36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正确建立射线的概念。‎ 学习难点 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 1、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手电筒、汽车灯、太阳射出的光线)。‎ 注意射线的端点、方向,长度 ‎ 2、直线(电视画面上向远方无限延伸的铁轨)‎ 注意直线的端点、方向,长度 ‎ 3、要求学生画一条射线和一条直线。‎ ‎4、线段 (注意线段的端点、方向,长度)‎ ‎ 5、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分别画出2条以上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合作探究 一、归纳展示画直线、射线和线段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友情提示:画射线的方法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名称 端点 方向 长度 图例 直线 射线 线段 二、认识角:‎ ‎ 1、角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2、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 3、角的画法:在练习本上练习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过关检测 ‎1、把5厘米长的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提示:想一想:直线、线段和射线各有什么特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一条射线长100厘米。 A:正确 B:不正确 提示:想一想:射线的长度是有限的吗?‎ ‎3、填空 ( )‎ ‎ ( )‎ ‎( )‎ ‎4、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角?‎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角的度量 课时 第二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37、38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五、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体会引入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思考: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是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 °”来表示,此为“1度”,‎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 ‎(2)请同学们观察,量角器上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o°刻度线起? 组内找出10°、30°、90°、120°、180°,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找出90°的刻度线?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80°?90°‎ 组内学生找出140°、180°的刻度线。‎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从左边起,找0°、135°、180°刻度线。再从右边起,找10°135°180° 刻度线。‎ ‎ 3、组内探究量角的方法 ‎ 4、p38页1 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友情提示: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 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过关检测 认真阅读课本37、38页、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①、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记作( )。‎ ‎③、量角的步骤是:‎ ‎(1)两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度刻度线与( )重合。‎ ‎(2)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叫就是多少度。‎ ‎⑤、量一量76页各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⑥、量角时,什么时候读外圈的刻度?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 ‎⑦、看看书上的图示,能总结出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步骤吗?‎ ‎(1)( )(2)( )(3)(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角的分类和画法 课时 第二单元第3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41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重点 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组内同学每人画出3个角,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2、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组内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 ‎(2)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告诉组内同学,直角是多少度。‎ ‎3、认识平角。‎ 组内每个同学画: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4、认识锐角和钝角。‎ 组内同学讨论交流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5.认识周角。‎ 每个同学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同学 说明:周角是360。‎ 请组内同学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6、自学p42页 角的画法 合作探究 ‎1、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2、在黑板上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过关检测 认真阅读课本37页、38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①、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记作( )。‎ ‎③、量角的步骤是:(1)两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度刻度线与( )重合。(2)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叫就是多少度。‎ ‎⑤、量一量76页各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⑥、量角时,什么时候读外圈的刻度?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口算乘法 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46页例1及相应练习,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让学生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在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性。‎ 学习重点 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出划线两题的算法。‎ ‎ 700×8= 6×50= 5×800= 25×4=‎ ‎ 80×6= 12×3= 60×40= 130×30=‎ ‎2、请同学们看书P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根据p46第一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组内汇报交流。‎ P46第二幅图,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提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组内说一说该怎样列式?‎ ‎160×3这个算式怎么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再向全班汇报)‎ ‎3、学生对比16×3= 和160×3= ,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4、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5、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过关检测 ‎1、 p46页做一做 ‎2、p47页练习六1-3题 ‎3、400×30这个算式怎么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再向全班汇报)‎ ‎4、试算,并说出是怎样算的。‎ ‎500×30 800×20 40×600 12×400 800×50‎ 讨论:800×50的积的末尾为什么不是3个0而是4个0。‎ 你觉得哪种算法更为简便?为什么?‎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笔算乘法 课时 第三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49页例1及相应练习,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自学p49例1‎ ‎2、小组内交流:独立列式为:145×12=‎ ‎3、请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组内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小组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过关检测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322 145 679‎ ‎×24 ×27 ×13 ‎ ‎ 2、列式计算 ‎(1) 123的35倍是多少?‎ ‎(2) 13个451相加得多少?‎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笔算乘法的练习 课时 第三单元第3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50-52页练习八的2、4、5、8-11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重点 正确解答应用题。‎ 学习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 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小组内学生写出笔算过程。‎ ‎2、口算:‎ ‎14×7 25×3 160×5 23×100‎ ‎60×70 21×300 18×50‎ ‎(二)练习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过关检测 ‎1、笔算下面各题 ‎183×15 24×135 ‎ ‎2、学校要为运动员添置服装,其中上衣每件126元,裤子每条88元,如果添置12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3、小明每分钟打字110个,从10时到10时25分,他一共打了多少个字?到10时35分他能完成4000字的打字任务吗?‎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 课时 第三单元第4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 P53例2及练习八1—4,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 学习难点 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出示问题: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小组内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合作探究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试练P53做一做。‎ ‎360‎ ‎×25‎ ‎360‎ ‎×25‎ ‎4、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过关检测 ‎1、笔算下面各题 ‎180×15 20×135 307×11 12×280‎ 1、 口算 ‎ ‎ 40×72= 600×300= 30×23= 101×90= 608×5=‎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课时 第三单元第5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 P54 例3及练习八 5-9,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一)1、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小组内交流)‎ ‎3、再出示: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也可以这样写: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5、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6、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小组内交流讨论 ‎(二)学习例3‎ ‎1、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2、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3、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4、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合作探究 归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过关检测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订正 ‎6、练习8 5、6、7、9‎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 第三单元第6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 P58例4及练习九 ,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口算p47练习六第4题 小组内交流: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综合练习 ‎1、完成第5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友情提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合作探究 提高练习 ‎1、要求完成第6、7题。(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元),理由:“买3送1”相当于买4少收16元,则平均每棵少收4元。‎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过关检测 这些题你都会算吗?试一试。‎ ‎5×3= 50×3= 500×3= 50×30= 500×30=‎ 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观察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就扩大 倍、 倍。(积扩大的倍数和因数扩大的倍数相同)‎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缩小10倍、100倍,积就缩小 倍、 倍。(积缩小的倍数和因数缩小的倍数相同)‎ 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起来说?该怎么说?‎ 如果把这三个算式中的3换到前面,结论又是怎样的?‎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乘法估算 课时 第三单元第7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知识准备:‎ ‎19×18≈ 32×53≈ 41×30 ≈ ‎ ‎ 42×21≈ 28×40≈ 12×9≈‎ 小组内交流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2、自学p60页例5‎ ‎(1)小组内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要求学生列式: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过关检测 ‎1、估算:223×18≈ ‎ ‎(1)把223看作 ,把18看作 , × == 所以 223×18 ≈ ‎ ‎(2)把223看作 ,把18看作 , × == 所以223×18 ≈ ‎ ‎(3)把223看作 ,把18看作 , × == 所以223×18 ≈ ‎ ‎2、估算:98×22≈ 317×21≈ 同桌交流结果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练习课 课时 第三单元第8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 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合作探究 归纳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过关检测 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6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学习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自由举手发言,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同学。‎ ‎2、自己对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3、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填空,两位组长监督的本组成员。‎ ‎(1)在( )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产生( )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时两条直线的( )叫垂足。‎ 合作探究 ‎1、小组内讨论,直线有哪些特点?各小组作好记录。‎ 第1组汇报讨论结果,其它组补充。‎ ‎2、把两支铅笔想象成直线,摆一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各小组作好记录。‎ 第3小组展示,其它小组补充。‎ 过关检测 ‎1、动手折一折平行线和垂线。‎ ‎(抽部分学生演示并讲解)。‎ ‎2、完成课本第68页,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 ‎(抽部分学生演示,并作讲解)‎ ‎3、完成课本上第65页“做一做”第2题。‎ ‎(抽部分学生演示,并作讲解)‎ ‎4、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1、2题。‎ ‎﹡5、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7题。‎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垂线的画法 课时 第四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4、6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理解概念含义。‎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 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学习难点 准确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回忆垂直的含义 什么叫垂直?两条线垂直时,会产生什么角?‎ 合作探究 探究垂线的画法:‎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自己学习课本66页第(1)‎ ‎(1)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图1)‎ ‎ . ‎ ‎(图1)‎ ‎(2)小组内交流作图的步骤,组长作好记录,抽1个小组进行汇报演示,其它组进行,点评。‎ ‎(3)抽一个1号同学进行板演,并作讲解,其它学生自由点评。‎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1)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过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图2)‎ ‎·‎ ‎ ‎ ‎ (图2)‎ ‎(2)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图步骤,组长作好记录。‎ 请1个小组进行汇报演示,其它组进行点评。‎ ‎(3)抽一名1号同学进行板演,并作好讲解,其它学生作点评。‎ 过关检测 ‎1、课本68页4题,第1小题,画一画。‎ ‎(两位小组长检查其它组员作图情况)‎ ‎2、课本第69页第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 ‎(1)小组内互相交换意见,组长做好记录。‎ ‎(2)抽1个小组进行汇报,其它小组进行补充。‎ ‎3、第69页第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为什么?‎ ‎(抽1个小组进行汇报)‎ 1、 课本69页第8题,拿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抽1个1号同学汇报板演,并作讲解,其它同学点评。)‎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平行线的画法 课时 第四单元第3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4、6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4、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学习难点 会用画平行线和画垂线的方法画出长方形。‎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自己读一遍平行线的概念,课本65页。‎ ‎2、邻座的3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平行线的概念。‎ ‎3、在( )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自学课本67页平行线的画法。‎ 合作探究 ‎1、怎样画平行线呢?‎ ‎(1)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2)小组内交流画平行线的方法。(组长作好记录,抽1小组进行演示,其它组作点评)‎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吗?‎ ‎(抽1名同学说一说,其它同学自己补充)‎ ‎(4)用这一方法,小组内互相交换检验刚才画的一组平行线,是否平行。并相互修改,并说明理由。‎ ‎2、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小组选1名组员进行汇报)。‎ ‎3、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1)自己在画图本上画。‎ ‎(2)把自己的画图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1名同学板演,并作讲解,其它同学点评。‎ 过关检测 ‎1、独立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1)组内同学相互检验,并作整改。‎ ‎(2)请1人板演,并作讲解,其它同学点评。‎ ‎2、完成课本第68页第4题的第2小题和第3小题。‎ 小组内互相检验,并作出整改。‎ ‎3、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 )。‎ ‎4、判断:‎ ‎(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线段相等。( )‎ ‎(2)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有无数条。(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 第四单元第4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4、6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和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学习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概念及特征的理解。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自学71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并从概念中找出平行四边的特征。‎ ‎2、平行四边形,有( )组对边平行,而梯形则只有( )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 )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各画1个后,观察它们分别都有哪些边平行?‎ ‎(1)独立画图后,找出各自平行的对边。小组内交流。‎ ‎(2)抽1组汇报观察结果,其它组补充。‎ ‎(3)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它们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 ‎(4)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 )形。‎ 合作探究 ‎1、从四边形的特点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1)小组讨论,组长作好记录并汇报。‎ ‎(2)1个小组汇报,其它小组补充。‎ ‎2、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自己先看看课本71页,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的关系。‎ ‎(2)关上书,自己在预习本上画一画集合图。‎ ‎(小组长作好监督工作, 不准抄书)‎ ‎3、小组内互相检查,并作好修改。‎ 过关检测 ‎1、完成课本第74页的判断题第7题。‎ ‎2、完成课本第73页第3题剪一剪。‎ ‎3、完成课本74页第5题 ‎(1)小组内讨论完成。‎ ‎(2)抽1个组展示,其它组点评。‎ ‎4、完成课本第75页,第8题:‎ ‎(1)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 ‎(2)抽1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课时 第四单元第5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4、6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能正确作高。‎ 学习难点 理解它们的高有无数条。‎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四边形的特性 ‎ 拿出自己准备的活动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教师演示两次),学生自己操作体验后,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 ‎(1)学生动手操作,并作观察记录,组内互相交流。‎ ‎(2)归纳总结,抽1个小组进行汇报,其它小组作补充。‎ ‎(3)组内讨论,生活中哪些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并作全班交流。(1个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 合作探究 ‎1、认识平行四边、梯形的底和高。‎ ‎(1)自己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本72页,底和高的内容。‎ ‎(2)同学自己发言,到黑板上指一指,你了解到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2、画出高 ‎(1)独立完成课本72页“做一做第2题 ‎(组内进行检查并修正)‎ ‎(2)独立完成课本第73页,第1题。‎ ‎(组内互相检查并修正)‎ 过关检测 ‎1、等腰梯形两条腰长度( ),它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是否有对称轴( )。‎ 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可以作( )条高。‎ ‎2、完成课本第73页第2题。‎ ‎(组内相互检查,并作修正)‎ ‎3、完成课本76页第10题 ‎(组内检查,并作修正)‎ ‎4、完成课本第76页,第11题:‎ 量出右边的平行四边形各角度数,你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完成,全班交流)‎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除法(商一位数)‎ 课时 第五单元第1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78页的(1),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A.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的数(商一位数 )的方法,能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B.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课前热身,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8= 24÷8= 12×8= 96÷8=‎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看看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能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列式并写出来。 ‎ ‎3.自主探究并写出计算方法.‎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得出整十数除整十数口算方法.试着写一写。‎ ‎5.独立练习看你最少能用多少时间,把时间记录下来并把方法理解。‎ ‎ 60÷20= 90÷30= 80÷40=‎ ‎6.知识延伸 试算:83÷20 ≈ 80÷19≈‎ 你是怎样算的,你的方法是 ‎7.知识运用 ‎ 62÷20≈ 120÷20= 85÷34≈ 93÷30≈ ‎ 合作探究 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过关检测 ‎1.看谁最能干。‎ ‎ 20×3= 93÷30≈ 60×4= 80×5=‎ ‎ 60÷30 = 40÷18≈ 240÷60= 80÷36≈‎ ‎2.在每个圈中选择两个数列出两道你学过的除法算式,并口算出结果。‎ 2、 ‎20‎ ‎64‎ 一、 ‎16340‎ ‎239 240 80‎ ‎ ‎ ‎ ‎ ‎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用整十除几百几十(口算除法)‎ 课时 第五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79页的(2)。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一位数 )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获得新的口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课前热身 ‎ 80÷40= 60÷30= 50×30= 80×2=‎ ‎ 79÷20≈ 9÷31≈ 70÷9≈ 59÷22≈‎ ‎2.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每班分得几面?列式:( ) ‎ 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想:方法一 方法二 ‎ ‎3.试说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口算方法 ‎ ‎ ‎4.知识应用 ‎150 ÷30= 900 ÷100= 480 ÷60= ‎ ‎5自我挑战 ‎ 122÷30 ≈ 240 ÷37 ≈ 120÷28≈ ‎ 合作探究 ‎(一)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 (二)展示讨论的结果 过关检测 ‎1.你能1分钟完成吗?‎ ‎ 184÷30 = 240÷40= 420÷60=‎ ‎ 184÷30 ≈ 240÷37≈ 420÷58≈‎ ‎2试一试,你能行。‎ ‎1.咱们团队有160人,要渡船去参观一个著名的景点,每条船只能载40人,几次能运完?‎ ‎2.咱们团队有192人,要渡船去参观一个著名的景点,每条船只能载40人,几次能运完?‎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 课时 第五单元第3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81页的(1)和(2)。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商一位数 ),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练习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阅读81页主题图回答:‎ 图中告诉我们的信息一是( ),信息二是( )。‎ 根据上面的信息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应用题一 应用题二 观察81页小棒分析图和82页方格图用竖式计算 ‎9 2 2‎ ‎30‎ ‎ ‎ 通过计算你发现:除数是( )位数,被除数也是( )位数时,商应该写在( )位上,余数是( ),应该比( )数小。‎ ‎140 2‎ ‎30‎ 通过计算你发现:除数是( )位数,被除数是( )位数时,在计算时我们应该先看被除数的前( )位;前两位是( )个十,14个十除以30商不够1个十,这时我们要看被除数的前( )位,前三位是( )一,140个一除以30商够1个一,所以商应该写在( )位上。余数是( ),应该比( )数小。‎ 合作探究 ‎(一).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二)展示讨论的结果 过关检测 ‎1、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先看被除数的( )位,如果前两位不够商1,就要看被除数的( )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 )上,余数要比( )小。‎ ‎2、用竖式计算 ‎420÷60= 102÷30= 380÷70=‎ ‎ 78÷20= 197÷80 = 364÷40=‎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 课时 第五单元第4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84页例2的(1)、(2)。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商一位数 )的方法,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练习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阅读84页主题图,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1.列式 ‎ ‎2.这道除法算式和前面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 )。‎ ‎3.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我们该怎样算?请用竖式试算。‎ ‎4.独立计算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思考一:84里面有( )个21即21×( )=84, 所以84÷21=( )‎ 思考二: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数都是整十数,现在我们可以把21看作( ),84÷21就可以看作84÷20来试商,得到商是( )。‎ ‎5把84页的做一做1题用竖式做在下面。‎ ‎6通过计算发现除数个位的数都比( )小,可以用( )的方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 )数来试商。‎ ‎7. 阅读84页例2的(2)题,根据题目的要求列出算式。‎ ‎ (1)算式:‎ ‎(2)尝试用竖式计算 ‎(3)写一写你是怎样试商的:‎ ‎(4)把84页的做一做2题用竖式做在下面 ‎(5)通过计算发现除数个位的数都比( )大,可以用( )的方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进1,看作( )数来试商。‎ 合作探究 ‎(一).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二)展示讨论的结果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 )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 )来试商。‎ 过关检测 ‎1.用竖式计算 ‎309÷72 807÷93 129÷18 ‎ ‎ 493÷58 ※647÷43 ※734÷69 ‎ ‎2.选择对试商情况的判断 ‎6‎ ‎5‎ ‎ ‎ ‎184 2‎ ‎31‎ A商大了 ‎314 2‎ ‎53‎ A商大了 ‎ B商正好 B商正好 ‎ C商小了 C商小了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 课时 第五单元第5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85页的例3。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商一位数 ),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练习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一)课前热身 ‎1.除数用几十试商较为合适 ‎127÷36 457÷49 278÷92 781÷81 ‎ ‎( ) ( ) ( ) ( )‎ ‎2用竖式计算 ‎157÷29 538÷72 482÷83‎ ‎(二)自主探究新知 ‎1.阅读85页例3,根据题目的要求列出算式 ‎ ‎2写出你的计算过程(能写几种写几种)‎ ‎ ‎ ‎3.自我发现:‎ 如果除数不接近整十数,可看作15 、( )、( )……来试商。‎ ‎4.你能验算一下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写出验算过程。‎ ‎5. 把85页的做一做用竖式做在下面 合作探究 ‎(一).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二)展示讨论的结果 过关检测 ‎1在商是7的算式下画√‎ ‎457 2‎ ‎61‎ ‎ ‎1282‎ ‎14‎ ‎128 2‎ ‎17‎ ( ) ( ) ( )‎ ‎2. 用竖式计算 ‎256÷26 137÷15 130÷14 198÷38‎ ‎3.一瓶药100粒,李爷爷一天要吃12粒,够吃几天,还剩几粒?(要验算)‎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二位数)‎ 课时 第五单元第6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89页的例4。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二位数)方法,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练习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 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理解算理,获得笔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408 观察89页主题图,分析题目(1)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 ‎2.猜猜看商是( )位数,‎ ‎3.先算18除( )个十,商够( )十,所以第一个商该写在 ( )位上,然后用57减3×18的积得( )表示( )个十,再把( )位上的6落下来,合起来表示( )个一,再用18除36得( )表示( )个一,最后将第二个商写在( )位上。‎ ‎4.尝试用竖式该怎样试商。‎ 第一个商该写在( )位上 ‎5. 观察89页主题图,分析题目(2)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独立解答 ‎6.回答问题:如果除到十位刚好整除,十位余下的数是0该怎么办?个位上的商写不写?‎ ‎7.练习:把91页的5、6题做在下面。‎ ‎8、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 )位数,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除( )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 )位上,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就必须比( )小。‎ 合作探究 ‎(一).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二)展示讨论的结果 过关检测 ‎1.直接写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175÷27( )位 298÷24( )位 607÷58( )位 ‎673÷72( )位 824÷37( )位 702÷70( )位 ‎2. 用竖式计算 ‎ 625÷25 555÷37 998÷26 ‎ ‎ ‎ ‎ 606÷39 1479÷29 2092÷53 ‎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商变化的规律 课时 第五单元第7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3页的例5。用红色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小组交流,合作解答疑惑。‎ 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的规律。‎ ‎2、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愉快的氛围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 先填表再回答问题 ‎2.通过填表发现,( )和( )都有变化,( )没有变化,从左往右看,第二列和第一列比较被除数扩大( ),除数也( ),商( );第三列和第一列比较被除数扩大( ),除数也( ),商( );第四列和第二列比较被除数扩大( ),除数也( ),商( );‎ 从右往左看,第四列和第五列比较被除数缩小( ),除数也( ),商( );第三列和第四列比较被除数缩小( ),除数也( ),商( )。‎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 ‎ ‎4.练习:把课本94页第4题、95页5、6题做在下面。‎ 合作探究 ‎(一).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完成所有疑难问题的解答(不能解答的用红笔圈出)‎ ‎3.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对象 ‎(二)展示讨论的结果 过关检测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48÷12=(48×5)÷(12×5) ( )‎ ‎45÷15=(45×3)÷(15×4) ( )‎ ‎80÷16=(80×4)÷(16÷4) ( )‎ ‎75÷25=(75÷5)÷(25÷5) ( )‎ ‎2.看算式填空 ‎4×2÷(2× )=2‎ ‎3×2÷(1× )=3‎ ‎3计算 ‎7200÷800 568÷43 8500÷170‎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本99-101页)‎ 课时 第六单元1第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 自学课本第99-101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欣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观察99页例1,根据复式统计表,制作某地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 ‎1995年城镇人口有( );乡村人口有20万的是( )年 ‎1990年城镇人口多还是乡村人口多?怎样办可以一目了然?‎ 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 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样把两个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的?(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务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一班和二班等) ‎ 合作探究 在教科书100页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能把上面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起来吗?该怎样画?‎ ‎2、认识图例: 质疑:这么多条形,哪个表示城镇,哪个表示乡村呢?别人怎么看得清呢?‎ ‎3、对比分析: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4、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搜集信息:‎ ‎(1)、哪年城镇人口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过关检测 完成101页做一做。‎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本105、106页)‎ 课时 第六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105、106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能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生活中发现服饰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学习重点 能够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习难点 根据从统计图中发现的信息说明自己的想法。‎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例2‎ ‎ 种类 数量/辆 停车场 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货车 甲停车场 ‎28‎ ‎12‎ ‎6‎ ‎4‎ 乙停车场 ‎24‎ ‎10‎ ‎7‎ ‎3‎ ‎ a、回顾:说说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 b、提问: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什么样?可以横着画吗?‎ 合作探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复式统计表在教科书106页上制作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学生展示绘制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对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适当的评价,明确绘制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根据这个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b、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C、根据这个统计图互相提出一个问题,再解决一个问题。‎ ‎4、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5、讨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相同点和不同点) ‎ 过关检测 ‎1、完成第106页的做一做。‎ a、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统计图。‎ b、回答问题:‎ ‎(1)、1985年甲、乙两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 ‎(2)、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2、统计本节课的表扬的小组人数并制图 ‎(1)、统计学生所得奖品数量,由各小组长将小黑板上统计表补充完整。‎ ‎(2)、学生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伙伴、评价老师。‎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数学广角 例1‎ 课时 第七单元第1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12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是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探究就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学习难点 探究就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1、从图中你了解到:一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 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 分钟,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 分钟。那么要烙两张饼,最快要 几分钟呢?因为一个平底锅一次可以烙两张饼,所以来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的时间 。‎ ‎ 如果爸爸、妈妈和我一人要吃一张饼,要烙 张饼?小组讨论:妈妈要怎样烙,才能让大家最快吃上饼?‎ 烙饼次数 饼1‎ 饼2‎ 饼3‎ 耗时(分)‎ 总时间:‎ ‎2、我们发现烙3张饼,最快只需要 分钟。我们第一次先烙第1张和第2张的 面,第二次烙第1张的 面和第3张的 面,第三次烙第 张的 面和第 张的 面。‎ 合作探究 1、 思考教材112页: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 ‎2、烙4张饼最快要 分钟,烙5张要 分钟,烙6、、、、、、10张要 分钟。‎ ‎3、我们发现:如果要烙的饼是双数, 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是单数,可以先 地烙,最后的3张,就按照我么么前面探究出的方案去烙最节约时间。‎ ‎4、实践应用:114页做一做1从图中你了解到 。‎ 顾客1‎ 顾客2‎ 顾客3‎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过关检测 ‎1、用一口平底锅煎饼,假设煎一张饼需要4分钟。每一面需2分钟,每次可以煎2张。煎3张饼至少需要 分钟。‎ ‎2、想一想:一张饼烙( )面,如果一面需要2分钟,烙一张需要( )分钟。 烙一张饼需要4分钟,一口平底锅每次可以烙3张饼,烙3张饼至少需要( )分钟。 煮一个鸡蛋需要8分钟,一口锅一次可以煮10个鸡蛋,那么煮10个鸡蛋至少需要( )分钟。‎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数学广角 例2‎ 课时 第七单元第2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课本第113-11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合理解决生活钟的问题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 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2) 沏茶前要考虑什么,准备什么呢?‎ ‎ ‎ (3) 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4、要让客人最快的喝上茶,应该怎样安排这些工序才合理呢?‎ 合作探究 ‎1、要烧水先要 , 。‎ ‎2洗水壶→(    )→(    )→( )→(   )→ (   )‎ ‎3我们设计的过程主要  大步.‎ 第一大步             ‎ 第二大步             ‎ 第三大步             ‎ 第四大步             ‎ 所以我们花的时间(算式)     (分钟)‎ ‎4用图式来表示:‎ ‎5通过前面沏茶这一件事,我们觉得要合理安排一件事,应该考虑那些问题?‎ ‎1、‎ ‎2、‎ ‎3、‎ ‎6做一件事之前想好哪种方法安排合理,可以         。‎ 过关检测 ‎1、 114页做一做2题 我的安排是(用图式表示):‎ 一共是(算式)           ‎ ‎2、妈妈下班要回家做饭,淘米要3分钟,煮饭要30分钟,洗菜要8分钟,切菜要10分钟,如果煮饭和炒菜用不同的锅和炉子,妈妈将饭煮好至少要多少时间?‎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数学广角例3及做一做 课时 第七单元第3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115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情景图,了解卸货可能出现的顺序。‎ ‎2、通过可能出现的卸货顺序的对比,找出等候的时间的总和最少的而卸货顺序。‎ ‎3、通过对比,总结出等候时间最少的卸货方法。‎ 学习重点 使学生在学习和对比中总结出等候时间总和最少的一般规律。‎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拿出3张数字卡片1、2、3,这3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呢?请你动手摆一摆。‎ ‎( )( )( )( )( )( )‎ 要按照( )思考问题,既不重复也不( )。‎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这里有( )艘船。分别要卸货( )小时,( )小时,( )小时。‎ 要使三艘船的卸货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方案 卸货顺序 ‎1号等候时间 ‎2号等候时间 ‎3号等候时间 等候时间(时)‎ ‎1‎ ‎1→2→3‎ ‎2‎ ‎1→3→2‎ ‎3‎ ‎2→1→3‎ ‎4‎ ‎2→3→1‎ ‎5‎ ‎3→1→2‎ ‎6‎ ‎3→2→1‎ 我们以第一种方案为例算一算每条船的等候时间和三船的等候时间:1号船要等( )小时,因为它的卸货时间为( )小时。‎ ‎2号船要等( )小时,因为它要等1号船卸货的( )小时,还有它自己卸货用的( )小时。‎ ‎3号船要等( )小时。算式是 ‎ 那么三条船等候的总时间是(算式) ‎ ‎ 我们发现:第( )种方案,按( )→( )→( )的顺序卸货,三条船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能提高工作效率。‎ ‎ 如果以后遇到需要安排顺序解决的事情,我们可以先做用时( )的事情,把用时( )的事情放在后面做,这样能节省大家的时间。‎ 过关检测 ‎1、像这样排队卸货的现象,生活中可能还有( )、( )、( )等现象。‎ ‎2、做一做,阅读主题图,理解图意,你怎样安排这三位同学的就诊顺序就使这三人等候的总时间最短?‎ ‎3、车间里三台车床同时出现故障,已知第一台至第三台的修复时间分别是8、30、15分钟,每台车床停产1分钟造成的经济损失是5元,现在只有一名修理工,那么怎样安排才能使修复时间最短且损失最少?‎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东门口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主设计 副设计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数学广角例4及数学游戏 课时 第七单元第4课时 执教日期 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116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能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详细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 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学习难点 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习过程 个性设计 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 听听“田忌赛马”的故事 ‎2、玩扑克游戏,比大小。‎ 合作探究 ‎1、田忌是用了什么样的策略赢了齐王呢?‎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2、田忌所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获胜方 齐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忌1‎ 田忌2‎ 田忌3‎ 田忌4‎ 田忌5‎ 田忌6‎ 田忌7‎ 我们发现田忌共有( )种赛马策略,但获胜的策略只有( )个。‎ ‎3、齐王有点不服气,想再和田忌赛一次,田忌要想获胜,必须让( )先出。‎ ‎4、在比赛中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让( )先出。‚、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 )的马,才能换取后两场的胜利。‎ ‎5、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 过关检测 ‎1、116页数学游戏 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所报的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2、有15根火柴,甲乙两人轮流取走,每次只能取1根或2根,谁取到最后一根火柴谁就赢。想一想,如果是你,为了确保获胜,是先取火柴还是后取火柴?怎样取?‎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