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 MB
  • 2021-11-23 发布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0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同课异构精品6套 ‎10 爬山虎的脚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2课时 ‎ 教学 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 重点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课件出示1)‎ 教学 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课件出示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  ‎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课件出示3)“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课件出示4)‎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 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隙” 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 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课件出示5)‎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课件出示6)‎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 ‎3.指导朗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 蜗牛(wō wò ) 均匀(jùn jūn ) 枯萎 (wéi wěi ) ‎ 二、看拼音写汉字。‎ cāo chǎnɡ shū fu láo ɡù nèn yè ‎ ‎( ) ( ) ( ) ( )‎ 三、按要求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 1.(近义词)弯曲—— 牢固——‎ ‎2.(反义词)均匀—— 引人注意——‎ ‎【答案】‎ 一、wō√ jūn√ wěi√  ‎ 二、操场 舒服 牢固 嫩叶 ‎ 三、1.崎岖 坚固 2.杂乱 视而不见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 准备 课件、两株爬山虎 ‎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 ‎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课件出示8)‎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 d. 叶子的样子: 。‎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课件出示9)‎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10)‎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课件出示11)‎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课件出示12)‎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课件出示1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 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叶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 ‎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隙( ) 嫩( ) 舒( ) 茎( )‎ 占( ) 瞧( ) 柄( ) 叠( )‎ 二、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 我会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中柳树正在向人们展示那美丽的腰肢。‎ ‎ 我会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填。‎ 嫩绿的 嫩红的 ‎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 ‎ ‎【答案】‎ 一、空隙 占有 嫩绿 瞧见 舒展 叶柄 茎叶 重叠 二、1. 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 ‎2. 拟人句 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 ‎ 三、嫩红的;嫩绿的 ‎ 教学反思 ‎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作者介绍】‎ 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早年曾做过小学教师,后从事文学创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曾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爬山虎: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 ‎。多年生落叶藤本。它的茎如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枝上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的茎扯下来。爬山虎的生长速度快,如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蔓延到整个墙壁。叶片多但不重叠,能充分利用阳光。叶形变化很大,基部或花枝上的叶是掌状复叶,幼枝上的叶是单叶或三裂。冬季落叶,春季重新萌发生长,秋天叶色变为黄色或红色。5月—6月开花,9月—10月结果,浆果蓝色。爬山虎有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 ‎ 蜗牛:一种软体动物。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 ‎ ‎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 cāo chǎng kū wěi yè bǐng qiáo jiàn ‎ ‎(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站( ) 嫩( ) 瞧( ) ‎ 贴( ) 漱( ) 焦( )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 1.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 )‎ ‎ 2.舒适。 ( )‎ ‎ 3.极其认真、仔细地看。 ( )‎ 四、基础积累大巩固。‎ ‎1.从文中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 ‎ ‎ ‎2.描写一句含有颜色的句子。‎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五、课文整体梳理。 ‎ 学校有 ,“我”家也有 。作者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是抓住叶子变化的特点来讲的。从形状看,叶子由____到____;从颜色看,是由____到______。‎ 六、重点段落品析。‎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从语段中给下面的词语找出反义词。‎ ‎ 爬山虎的脚像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说说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请你观察身边的植物,说说它们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操场 枯萎 叶柄 瞧见 ‎ 二、站着 粘贴 嫩绿 洗漱 瞧见 焦急 三、牢固 舒服 观察 四、1.嫩绿 嫩红 灰色 2.红色的玫瑰花香味四溢。‎ 五、爬山虎;爬山虎;小;大;嫩红;嫩绿 六、1.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 ‎2.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七、略 ‎【创新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文,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也就是导思释疑的方法贯穿全文,让学生去领悟,感受文本,这样既从感性上认识到语言的形象性,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同时插入一些背诵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今天就来猜猜老师出示的谜语吧:‎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过渡:丝瓜和葡萄向上爬都是靠的什么 ? 搭架子 前几天老师让你们去观察的爬山虎,你们发现爬山虎向上爬靠得是搭架子吗?不是,靠的是脚。‎ 二、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脚写得大一点。‎ 看了老师所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啊?‎ 预设:‎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生回答 三、研读第三段:‎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4、5)‎ 这三段中的哪一段能回答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2.找一名同学来读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咱们刚才提出的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板书:位置:叶柄反面 ‎ 形状:枝状 像蜗牛的触角,还像什么?‎ ‎ 颜色:嫩红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样子写得那么具体,是因为作者——“注意观察了”。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体会作者的细心。三分钟后抽查。‎ 四、研读第四段 ‎ 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 ‎1.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变、巴、拉、贴、爬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学生利用这些动词来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总结:是啊,爬山虎就是这样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在你不经意间爬到房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除了认真看之外,还要坚持观察。‎ 五、研读第五段 作者还注意到什么了?‎ ‎ 触着墙的——枯萎 ‎ 没触着墙的——变成灰色 今年,作者注意了爬山虎的脚,过去没注意,那他过去注意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 六、总结拓展 ‎1.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旳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说说你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 爬山虎的脚 ‎ 位置:叶柄反面 ‎ 形状:六七根细丝 ‎ 颜色:嫩红 ‎10爬山虎的脚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3个,会认的字有5个,其中有一个多音字。生字教学中,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分类,再指导书写,如:“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曲”是多音字,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读音,了解不同读音对应的字义,并能够分别组词。‎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用词丰富,语言生动。在教学中,要突出“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构造以及功能。同时,在读中让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为本单元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表达运用 锻炼学生的表达很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式谈谈感悟和启示。‎ ‎1.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2)自学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3)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1.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山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 ‎(板书: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出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并向大家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全面、简洁。‎ 课件出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设计意图:‎ 用图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出示有关作者的资料,一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虎 操 占 嫩 顺 均 叠 隙 茎 柄 萎 瞧 固 ‎(1)生识记生字,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2)教师指导书写:“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3)本课要求掌握多音字“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要注意区分不同读音对应的意思。‎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夯实字词基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把握写作对象。‎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作出标记。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认真观察叶子,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脚又有什么特点。‎ ‎(2)读一读描写叶子的段落,体会叶子的特点。读一读描写脚的段落,体会脚的特点。‎ ‎(板书:叶子脚)‎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三遍。‎ ‎2.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书写生字,有助于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 ‎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二、精读课文 ‎1.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特点。‎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件出示:‎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预设: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师:在阅读这些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还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我们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学习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 ‎(板书: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 读悟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作者介绍爬山虎脚的内容较为浅显,如何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和形象描绘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 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说明文的语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奥秘!‎ 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说明文,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通过展示爬山虎的画面,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同时,感受心情趋于舒适、平缓的过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品读课文流畅优美的语言,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语文课堂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在读中明确写作对象;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生动形象;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入境诵读,学习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快乐溢满整个课堂。‎ ‎ 爬山虎的脚 学情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他们开始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 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九、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十、作业 ‎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附:板书 ‎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 整齐 ‎ 爬山虎的脚 脚的位置、形状 、颜色 ‎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 脚的变化: 萎了 牢固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10、爬山虎的脚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课文中准确、形象的句子。‎ ‎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 ‎ ‎ 习惯。‎ ‎ 教学重点:‎ ‎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 教学准备:‎ ‎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 ‎ 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 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嫩、隙)‎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 2.分段。‎ ‎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 1.默读、思考:‎ ‎ (1)这一段讲了什么?‎ ‎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 ‎ 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 ‎ 来?‎ ‎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 ‎ 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叙述第2自然段。‎ ‎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当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             10、爬山虎的脚 ‎            刚长出:嫩红--→嫩绿 ‎      叶子 ‎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  1.默读;用“ ”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  1.自由读。‎ ‎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     触--→巴--→拉--→贴 ‎  5.齐读 ‎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 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 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  1.轻声朗读。‎ ‎2.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 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九、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            ‎ ‎10、爬山虎的脚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 学 重点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 ‎ 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 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 ‎ 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介绍作者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1. 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 ‎ 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2. 学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 ‎ 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指名学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 ‎(爬:触+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课后作业,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 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 ‎ 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 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 实一个“漾”字。‎ a.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b.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 ‎1.把你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2.课外练笔。‎ ‎ 选一种植物,仔细观察,试着用“资料袋”里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相关文档